临床病例(12)

中医师 朱木通
  1. 频回子宫出血而疑惧子宫癌的中年妇人
    年龄性别 女,37岁。生产子女已五人。体质细长,消瘦,贫血明显。
    发病情形 去年因施人工早产,嗣后屡屡子宫出血(血崩),而且经信近似迟早不准,有轻度月经困难状态。之后复经一次搔扒,盖当院妇科医师诊断为子宫外膜炎也。虽然经过搔扒,其月经痛的症状依然存在。夏末某日与同事游泳,突然小腹疼痛,继而下血断续不止,住院治疗凡二三十日无少差。主治医师未下肯定的病名,其本人及同院护士都怀疑为子宫癌。
    脉象及症候 多量出血,瘀黑而成块。眩晕、心悸、口舌干燥而不渴、小腹疝痛、腰酸、下肢麻痹,尤其左下肢更甚。手足微冷(覆被中)、脉稍沉而迟弱、大便每日而软、多尿。自云全身脱力感,询其是否肛门感瘙痒,则谓平时都是如此,且常有蛲虫排出,亦曾服药驱除数次而不能尽除。
    用药 温经汤。
    结果 翌日中午时下血稍减。腹痛如遗,手足复温,心跳减。
    第二日原方,是夜下血尽止,元气大复,自云同事皆谓其颜面已有血色,肛门不复瘙痒。
    第三日因其下血既止,转用当归芍药散料合桂枝茯苓丸料,无大变动。
    第四日月经来,自云鲜红血色,且此次不似平时经来时之痛苦,又经血中已没有血块血丝。
    第五日原方,是夜月经净。
    第六、七日均用原方,至是,出血既止而颜面血色红润,元气大复,乃自动退院唯尚未敢上班。
    备注 患者自此对自己服务医院失去信心,然心理上仍疑惧是子宫癌,数日后外出求诊另一妇科为之详查。此时已无病态,经医师详查后,发现前此之子宫出血并非子宫癌而是子宫外妊娠,于是开刀手术而安心。
    温经汤:当归、川芎、半夏、生姜、人参、甘草、桂枝、阿胶、白芍、牡丹皮、吴茱萸、麦门冬
    当归芍药散:当归、川芎、白芍、茯苓、白术、泽泻
    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

  2. 麻疹治疗中突然尿血而解热
    年龄性别 女,4岁。
    发病情形 发麻疹,因其父为我的信者,故感染前驱期便求医治疗。
    脉象及症候 [未记录]
    用药 第一日用升麻葛根汤。
    结果 三日后热势渐增,而科匹氏斑点亦随之发出。
    第四日斑点鲜红已达极点,体温39.5°C。此时患儿大渴引饮,转用竹叶石膏汤。
    第五日热退至 38°C之间,烦渴稍减。竹叶石膏汤第二剂刚服初煎后,排尿时则半盆皆尿血,于是举家骚然,急嘱我往诊。至则患儿安好如常,热亦大减。此时患家必欲我采取应急办法,经我苦口晓以出血为急速治疗之良候,才于半信半疑中再煎服药滓服之。自是尿清而归于平温。
    翌日霍然而愈,斑点退色。
    备注 按急性病(包含麻疹)在治疗中突然出血—如尿血或鼻血,西医看法不得而知,但中医则认为良候多于恶候。古书中有明训:如
    伤寒论太阳篇—“太阳病,脉沉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麻黄汤条)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桃仁承气汤条)

    日本马场和光医学博士认为麻疹是一种皮下出血的现象而已,所以,发疹中能有出血,就是瘀血的排出,同时也是治愈机转的良候。据马场氏说:古时候麻疹的治疗盛行实施泻血法,所以,他想麻疹在最初之时施用少量而适当的泻血法,必能使发疹减少,而且早期治愈。马场氏这种主张,深得仲景的秘奥。

    麻疹是一种无药可治而自然治愈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所以治疗单纯性的麻疹不难,所难者是在于并发症同时随伴麻疹而来。初期发热恶寒,患儿状似感冒,这是第一难关。至科匹力斑点虽然出显,体温增高,症状转剧,此时患儿有无并发症之随伴,这是第二难关。所以举凡麻疹而未经详诊,便贸然投以升麻葛根汤,我认为是十分危险的。
    升麻葛根汤:葛根、升麻、生姜、白芍、甘草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麦冬、人参、半夏、粳米、炙甘草

  3. 无月经卵巢炎
    年龄性别 女,15岁,生来瘦小苍黄,肤色瘀血着明,典型的发育不良。
    发病情形 15岁仍无月经,居恒头眩倦怠。
    脉象及症候 除痿黄瘀黑外,食欲不大佳,屡屡头眩体倦、腰酸痛、大小便无异状。
    用药 四物汤加催经剂和理气剂。
    结果 凡三个多月始见经血,颜面稍有血色,且渐有光泽。
    约四个月后,忽觉左脐旁急痛、硬结,继则发热,就近聘某妇科医治,诊断为卵巢炎,然注射无少差,是夜请我往诊。患者唯泛身烦热而不恶寒,左脐旁硬结疼痛甚,不太渴,大小便无异状。
    投以黄连解毒汤加荆芥防风甘草一帖,翌日往诊,已自起操作,虽恢复平温,但左脐旁尚感钝痛,再与原方与之,三四剂病尽除。
    备注 多年前矢数道明式曾以此方合甲字汤治一妇人卵巢喇叭管炎,据矢数氏之报告,一剂即痊愈。
    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黄连解毒汤: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甲字汤:桂枝、牡丹皮、茯苓、桃仁、白芍、甘草、生姜

  4. 服安眠药昏睡苦闷的少妇
    年龄性别 女,20+岁,新嫁未及半年。(为医师的邻居)
    发病情形 数日经夫婿责骂而愤恨,一夕以偷多量安眠药秘密吞服,以时间推算当为初夜,药量不得而知。发作时昏睡苦闷空呕,时夜半之十点左右,被发现已是午前一点。床头尚留有余药和包纸,举家惊惶失措,正拟送医洗肠。
    脉象及症候 [未记录]
    用药 余不忍坐视不救,乃以紫丸(约五分)顿服之。
    结果 十无六分钟后连续吐水五六次,随后泻便十余次,至黎明已清醒如常,于是饮以冷水以止其泻。
    备注 紫丸:千金方。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病、汗后汗不歇, 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进、乳则吐蚬、食痫先寒后热。

    紫丸的应用,相当于西医之蓖麻子油仅仅在于泻便而已,也不像蓖麻子油有一种难以入口的气味。而且治疗范围相当广泛而稳和,这可从其原典千金方的“无所不疗,虽下之亦不致虚也”一语证明。

    千金方紫丸:“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伤寒温病、汗后热不解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进、食痫先寒后热者。”

    吉益东洞对紫丸所下的定义:“紫丸治胸腹结毒,或腹满不大便,或有水气。”

    现对千金方所治四症,加以说明:

    1. 小儿变蒸:发育过程中的发热状态,为正常生理状态,非病态。其症状与生齿热及腺热相似。
    2. 伤寒温病:广义言之,为伤寒论中的阳明实热。
    3. 腹中痰癖 :泛指腹部硬结膨满之病,包括今日之腹水、结核性腹膜炎、实证型肠间膜痨、脾脏肿大,乃至肝硬变等。
    4. 食痫 :痫疾为痉挛性神经病的一种,大抵相当于现今的脑炎、疫痢,或尿毒症的某一时期。“大人曰癫,小儿曰痫,痫发作有间之意也。” 食痫即痉挛性神经病而兼有便秘—肠性中毒的症候。
    千金方:赤石脂酥焙,岱赭石醋?淬七次,各一两,巴豆三十枚去壳膜净油,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四味为末,巴豆杏仁别研为膏相合, 更捣二千杵,当自相得,少入面粉为丸,密器中贮三十日取用, 儿服如麻子一丸与少乳汁令下,食后再与少乳,勿令多,至日中当小下 热除,若未全除,明日更与一丸,百日儿服小豆一丸,以此准量增减,夏月多热善令妈疹二三十日辄一服,佳,紫丸无所不疗,下不虚人。

  5. 颜面蜂窝织炎
    年龄性别 男,6岁,体质营养均良好,平素很赏少生病。
    发病情形 五月十日突然发高烧(据云超过40度),全身疲劳倦怠,失去平时活泼状态,是夜左颊发赤,隆肿、灼热疼痛。急就某外科专家诊治,注射擦药双管齐下,症状有增无减;召余往诊为发病后第四日。
    脉象及症候 颜面赤,呈潮红之外候,左颊部患处隆肿发赤,热可灼手。体温40.2°C,鼐浮紧而频数、头痛、烦躁无安静时、口大渴、舌被厚白苔而干燥甚、腹膨满硬结有底力。此时患儿陷入呼吸迫促,且时时起发作性痉挛。 据云发病二日前迄今不大便,尿利锐减。
    用药 紫丸一瓦之六(0.6)。
    结果 五六分钟后呕吐三次,随即泄下水泄便六七次,于是热退,痉挛止,诸症状大减。
    即座转用小柴胡汤加桔梗石膏,翌日肿消痛止。
    此外一星期余用原方而兼芎黄丸,病愈回复旧时活泼之状。
    备注  
    紫丸:(同前例)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芎黄丸:大黄、川芎

  6. 急性肠炎与不换金正气散
    年龄性别 男,4岁,两年前以长期泄泻遂致形成脾疳。(当时以茯苓四逆汤、生姜泻心汤、消疳饮等治之)
    发病情形 此孩子平时不肯受节制,因而时起食伤下痢,然都不太严重,大抵一二小包五苓散便可治愈。此次因饮食过度,先起下痢水泄,同时腹胀满,发高热。
    脉象及症候 状似感冒,泛身高热,腹部膨满,下痢日夜二十余行。
    用药 不换金正气散二日份。
    结果 服至二包,下痢即渐减少,而热渐退,至夜半,腹胀亦消。翌日已与常时无异。
    不换金正气散:藿香、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半夏(、大枣、生姜)
    五苓散: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7. 百日咳的奇迹
    年龄性别 男,6岁,发育营养均不太好,皮肤粗糙而缺乏脂肪。
    发病情形 患百日咳经注射十余日无少差。
    脉象及症候 脉稍浮紧,干咳无痰,咳嗽之声相继连续,呈现百日咳特有的咳型。
    用药 麻杏甘石汤加桑白皮(时方派称为五虎汤)。
    结果 因药店无杏仁,权变而改不用杏仁而加半夏升麻薄荷。
    备注 一帖则咳嗽若失,据其母云,是夜不闻咳嗽,翌日二煎咳嗽尽除。
    麻杏甘石汤: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8. 壮健者的肋间神经痛
    年龄性别 男,45岁,颇强壮。以贩薪柴为业。
    发病情形 突然发热恶寒,同时右下胁挛急疼痛至于不可转侧。
    脉象及症候 痛时自汗淋漓,脉紧而弦,发病前已不大便四日。
    用药 大黄附子汤。
    结果 一剂后泻下、恶寒去而疼痛若失。
    备注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门:“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脚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下之。”
    大黄附子汤是温热性泻下剂,投药之际能把握“此寒也”的诊断,则不论病名,皆可应用。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

  9. 狭心症?心脏血管神经症?
    年龄性别 女,23岁,平素禀性薄弱。
    发病情形 月经不甚障碍,但稍有轻微之月经痛,手足易冷,屡有轻微之头眩腰酸,平日也胃疝痛。
    胃痛腰酸头眩,为近年来常有症状,大都以理中汤或真武汤,或二方合用,大都能得小康。
    本年来发作症状虽不见加剧,但仍时发疝痛。至七八月间发作时疼痛波及肩背。一日夜两三发,以理中汤作消极治疗。十月尾,程度加剧、次数加多,形成狭心症症状。[吾大起恐慌,欲延西医为之治疗,然为病人坚拒]
    脉象及症候 突然由胸部发作疼痛、急痛、呼吸困难、冷汗淋漓,疼痛波及肩背及上肢,颜面苍白、瞳孔放大。如是发作频回,夜多昼少,发作时间短者五六秒,长则二三十分钟。
    用药 括蒌薤白白酒汤。
    结果 一剂即镇痛,连服二日夜共四剂。
    第三日起兼用千金之当归汤,日夜轮番服用此二方,日渐减轻,十余日不间断乃告成功。
    备注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门,有括蒌薤白白酒汤、括蒌薤白半夏汤、括蒌薤白桂枝汤、人参汤等主方,但皆各有不同的主征。
    千金当归汤,出千金方心痛门,原文云:“治心腹绞痛、诸虚冷、气满痛。”
    当归汤-浅田宗伯着《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此方治心腹绞痛、诸虚冷气满痛”“原南阳曰疗胸痹心痛,并陈旧腹痛。”又云“大冷者加附子一枚佳。”
    括蒌薤白白酒汤:括蒌仁、薤白、加白酒

  10. 出生40日乳儿坠肠服小建中汤下痢
    年龄性别 女,40日,发育营养俱良、大便正调,唯尿量稍多,除阴狐疝外无病。肿瘤虽然稍硬,但按之不痛。
    发病情形 四五日前发现右侧阴唇上隆肿,一丸大如姆指,稍硬。据云啼泣时更大,静卧时略见还纳。
    脉象及症候 发现肿瘤之前常闻肠鸣之声。
    用药 小建中汤一剂,分二日服用。
    结果 服一日份起下痢频回泥状便(据云日夜廿余行),且时时啼泣,但肿瘤消大半。二日后肿瘤消而肠鸣不复闻。
    备注  
    小建中汤: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11. 永年胃痉挛的农家妇人
    年龄性别 女,48岁。数年来经西医诊断为胃痉挛,或急性胃炎。由于常年卧病,看似60+岁。
    发病情形 居恒胃部疼痛如刀刺,痛点在脐上,痛时该部位硬结成块、雷鸣、移动、拒按。痛时冷汗淋漓,手足振颤。日常腹部胀满,尤以右旁更甚,呕气频催,喜噎酸臭。酸臭如脱不可仰卧。恒口内冷淡,嗜热饮,大便非秘即泄。
    脉象及症候 老衰而消瘦、颜面呈熏黄之色而带瘀黑、手足厥冷、脉沉微而迟。
    用药 生姜泻心汤加川椒。
    结果 不应。改用黄连汤加大黄木香,仍不应。
    经反省,改以大建中汤为主剂加入厚朴温中汤,一剂大效。自云全体症状愈十之七八。再取七日份药,痼疾因而治愈不再发。
    备注  
    生姜泻心汤:半夏、黄芩、人参、生姜、甘草、大枣、黄连、干姜
    大建中汤:山椒(蜀椒)、人参、干姜、胶饴
    厚朴温中汤:厚朴、陈皮、伏苓、甘草、干姜、草扣、木香

  12. 分娩血崩腹胀满疼痛
    年龄性别 女,37岁。育有五个子女。
    发病情形 分娩第六胎时,下血不止,同时全腹部突然膨满疼痛,经西医诊断为恶露未尽而出血。治疗后出血止而余症仍猛烈。
    脉象及症候 体质似颇薄弱,稍现贫血状态,但家人云平素未尝生病。腹膨满,肠管蠕动疼痛不可触,腹中雷鸣,腹痛猛烈时如结块之物冲动。大渴引饮,喜热。四肢厥冷,右下肢末端麻痹至于失去知觉。据云麻痹在发病之前已有,但程度不重。又自发病迄今大小便均闭,须施人工通导,然后复闭止。数日来食思尽失,唯时时大饮热汤。
    用药 大建中汤(见金匮)合厚朴温中汤(因尿闭便秘而不呕)加大黄。
    结果 一剂痛大减,腹略消,口渴稍减,大小便仍不通。
    第二日原方,疼痛如遗,排少量瘀黑便,略进稀粥,口渴尽除,(本日仍施与人工通便)。需经重按始感腹痛。
    第三日大小便自然通利,原方去大黄。
    第四日处方不变,诸症状尽除,饮食起居与平时无异,唯下肢末端仍麻痹。
    七八日后回乡自养,其间服用药方转用当归四逆加姜茱,四五日后麻痹去十之七八。约二周后麻痹尽除。
    备注 金匮大建中汤:“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
    大建中汤: 山椒(蜀椒)、人参、干姜、胶饴
    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13. 所谓肝病与胆病
    年龄性别 男,34岁,水泥砖厂货运汽车司机,体格高大,组织结实,状似标准型运动选手。
    发病情形 十余日前突如感冒气味,旋即肤色及眼睛皆发黄,全身不适,右季胁下硬结疼痛。西医诊断为肝病兼胆病。经注射索价160元之特效针(当时一斗米43元),据医师云一针即可见效,然经过所定期日后,不但不见好转,反而身色更黄,又胁下更痛,如此迁延十余日,经有人介绍来求诊。
    脉象及症候 自觉全身疲劳不支,右季胁下疼痛,按之竟然硬结压痛。口渴、口苦咽干、胸胁痞硬、便难、尿黄。
    用药 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
    结果 第一帖虽便仍不通,但右季胁下疼痛去大半而黄稍退,口苦胸胁痞硬亦差。
    第二帖加芒硝,便快通而黄尽退。
    第三帖更加石膏,于是趋于痊愈。
    备注 以中医眼光看,发黄为主征,不一定都是肝胆病。依伤寒金匮,此症多半属于瘀热内蓄,或湿热所致。
    宜辨别“身色如熏黄”、“身黄如橘子色”两种。由急性热病或中湿之演变者皆有呈此病象之可能。
    此病患当初仅用罢柴胡汤亦可完全治愈。我反悔合用茵陈蒿汤是多此一举。
    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大枣
    茵陈蒿汤:

  14. 肝脏炎之后遗症与阴囊湿疹交替作病
    年龄性别 男,40+岁。
    发病情形 口腔黏膜及唇舌溃疡,肿赤疼痛,流涎不止,因而妨碍食物之摄取。
    脉象及症候 居恒头重头眩、心下痞塞、腹中雷鸣(大便正常)、耳鸣、口苦咽干、食思不振(此人平素持斋素食)。
    用药 甘草泻心汤加柴胡。
    结果 二日后如期收效,口内溃疡消、疼痛止,头眩、心下痞塞、腹鸣、耳鸣、口苦咽干等复合症状亦爽然若失,食欲稍增。唯右季胁觉得微痛(此为初诊后第三日)。
    翌日宿疾阴囊湿疹发作,阴囊瘙痒灼热、肿赤,搔扒后涎液淋漓。于是根据伤寒论“瘀热在里”之方意,投以麻黄连召赤小豆汤二帖。
    如期收效,肿消、瘙痒灼热俱止而涎液收敛。
    二三日后复发如初诊时症状,但没有并发口内炎,然尿特别短赤。复用甘草泻心汤而加茵陈赤小豆二味。二帖亦愈,遂停药。
    月余后,病人又以阴囊湿疹来取药。一切症状与前次相同,而头眩、心下痞塞、腹鸣等旧疾则皆不见。
    至此我开始怀疑,此两症交替作病,必有其固定之病源中心存在。重新听取既往病例如下:
    上述两病交替作病已一年有五个月。先是因患肝脏炎,经西医诊治月余而愈。嗣后右季胁间常发间歇性疝痛,发痛匙则与上述之心下痞塞、头眩、腹鸣、耳鸣'口苦咽干(不曾发生如此次之口内炎)等症状相似。至于此等症状治愈,则阴囊湿疹又起,阴囊湿疹治愈,上述症状又来。反覆交替很少间断,而且可以预知其发作期日。
    至此,我恍然如有所悟,大胆假设,必是肝脏炎治疗未完全所致。决意投以龙胆泻肝汤。
    二日后来访,自云阴囊湿疹已消防净尽。根据过去经验,数日后必发心下痞塞症状,故频频以此询问。我不敢武断,仅嘱其多服数剂以观其后,并嘱其不要兼服其他药物。
    五月后因其子生病求诊,询之,始知上述两症不复发已五月余。
    备注 我假设肝脏炎(乃中医学肝经湿热)之潜伏,因治疗未痊愈,湿热上升,则现心胸部病征,再上则热灼口腔造成溃疡性炎症。湿热下注,则热滞阴部而发炎性症状,所谓阴部炎者,包括男性的阴囊湿疹、下疳、淋病。女性之卵巢炎、子宫炎、子宫筋肿、赤带黄带等病,甚至梅毒性的诸疾病。
    麻黄连召赤小豆汤:麻黄、杏仁、生梓白皮、连韶、赤小豆、甘草、生姜、大枣
    甘草泻心汤:黄芩、大枣、干姜、黄连、半夏、炙甘草、(人参)
    龙胆泻肝汤:栀子、泽泻、柴胡、当归、甘草、龙胆草、生地黄、黄芩、车前子、木通


    年龄性别 一妇人。
    发病情形 患子宫筋肿,大如鸡卵,西医命其开刀割除而不肯。
    脉象及症候 带下甚多且尿道有异常感。
    用药 龙胆泻肝汤
    结果 服用三月余,肿消病愈
    备注 子宫筋肿大多为桂枝茯苓丸证。

  15. 常习性呕吐头眩
    年龄性别 女,5岁,平素无特病,唯屡屡发作呕吐、头眩。发作时则号泣而不能食。如是凡数月间,休作有时。
    发病情形 患儿呕吐颇为激烈,两眼紧闭频数头眩有如头在旋转。此外尿利稍减、不渴、大便正常。
    脉象及症候
    用药 五苓散
    结果 服完完全无稍差。
    重新考虑,从呕吐之情形及不渴等点着眼,转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连日不能镇吐之病,竟然一服小半夏加茯苓汤一口即止。一剂尽后头眩亦霍然痊愈,连服三剂,之后未曾再发。
    备注 半夏与生姜配合,如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之类,虽为镇吐之圣剂,与有其适应分剂,并非一切呕吐皆通用此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出金匮痰饮,基本方虽为小半夏汤,但小半夏汤不加茯苓者临床应用机会甚少。推其药理,大概是以茯苓之导水作用,与半夏生姜伯协力,使痰饮(水毒)由小便排出而呕吐自愈之法也。据龙野一雄氏之学说,小半夏加茯苓汤之呕吐,是由于胃液分泌过剩,此说法我颇佩服。金匮原文:“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 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小半夏汤条文;“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
    小半夏汤与 小半夏加茯苓汤,仅仅利水之茯苓之差。
    生姜半夏汤(金匮呕吐),与小半夏汤同药异名,此方异于小半夏汤者先煎半夏,以生姜汁合半夏之煎液再煎,如是生姜之辛温作用自然强于小半夏汤,适应症之呕吐也是较之小半夏汤为烈。这可见于生姜半夏汤之条文:“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
    五苓散: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