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享受富有的退休新生活

康健30期 作者/朱念文


退休不再是七老八十回家數饅頭,在這個十倍速時代,你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

1993年,台灣正式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高齡化國家的標準,65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7%。2051年,台灣每10個年輕人要撫養4個以上的老人。

人口老化、出生率降低、社會福利負擔加重,這些詞也許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但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不可避免的趨勢終究影響你的未來?

由於年輕勞動力減少,經濟成長趨緩,社會福利與安養照護制度勢必負擔沈重,更有彈性的退休政策相形重要。在歐洲如英國,已準備在2006年廢止65歲強制退休的法令;美國、日本則改變退休年金的給付年齡,分別提高到62歲、65歲。

國家政策的調整,正呼應著新一代退休族群價值觀和需求的轉變。他們不再視退休為完成一切、坐享其成的階段,而是另一個尋求和接受挑戰的開始,有些人甚至稱之為「第三紀」(third age)。

退休的意義變成有時間做以前沒空或沒錢做的事,許多新鮮美好的可能一一展開。在美國,69歲的退休醫師史科瓦茲,已提供窮人及無家可歸者醫療服務多年。在法國,58歲的葛莎退休後積極參與各種社會運動,為女人、老人等弱勢團體爭取福利。在台灣,怡富證券行銷部副總經理王鴻嬪則希望,40歲後不再置身商場,而能回饋社會,並計劃實現自己的夢想,鑽研烹飪、重拾琴藝。

退休就是退而不休

過去,退休同義於老邁、遲緩、不中用,以及不再被社會需要、被迫失業,讓位給年輕人。然而對於生於1946~1964年、即將面臨退休的嬰兒潮世代,未來的退休型態將改變。他們的教育水準大幅提高,並且是社會的中堅份子,不少更位居要職;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如何利用這些中高齡勞動力將更形重要。

資深行銷顧問紐威爾認為,不同於沈默、保守的父母輩,嬰兒潮世代即使到了五十多歲,仍想過著積極、優質的生活,勇於追求新的體驗。加上能活得更久、更健康,因此他們選擇的退休方式,無疑將打破老人就是孱弱、遲鈍、消極的刻板印象。

在美國,有八成嬰兒潮世代認為他們會在退休期間工作,但並非只為了經濟考量,而是工作能帶來成就感,生活因全神貫注而充實;並且有些企業也需要技能、人脈豐富的資深人士傳承經驗。對他們而言,退休不過是調整工作時間和內容,而非閒閒無事或只能含飴弄孫。

75歲的傑蒙就表示,「除非我這口氣沒了,否則絕不停止工作!」擔任公司顧問,他從不懷當年勇,因為他覺得自己像25歲的小伙子,只對現在和未來有興趣。

而一改過去歧視,不少公司為了留住資深的銀髮員工,提供彈性地點及工時。美國狄洛特顧問公司甚至準備實施「資深領袖計劃」,設法延攬或留聘50歲以上的人才。

又有時間自由享受生活,又能在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及額外收入,但壓力與焦慮減少,將是未來主要的退休型態。

可預見的是,網路將在退休規劃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電腦不僅豐富了退休族的娛樂選擇,也成為開創事業第二春的工具,讓他們可以在家工作、上網交友。

變是唯一的不變

提及退休生涯時,老身、老伴、老友、老居、老本,常是考量的依據。然而隨著退休年齡、型態的變遷,這些指標的內涵也有所更迭:

老身

為了確保得到妥善的醫療照顧及臨終處置,最好能立生預囑(living well)和指定醫療委任代理人。不同於當事人死亡之後才生效的遺囑,生預囑是在世時即已生效。其中包括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醫療委任代理人委任書」,如此可確保罹患末期疾病時,自己的意願受到法律保障。

老伴

內政部前年曾做調查發現,65歲以上老人有63.3%與子女同住。但是今年4月《康健雜誌》退休生活形態調查顯示,30~64歲尚未退休的受訪者已改變看法,只有35.9%希望和子女住,更多人(49.9%)希望退休以後跟配偶同住。但是,並非每個人都能如願,因為各國包括台灣均有趨勢,老來伴卻勞燕分飛。

老友

公園裡常見的畫面就是老人們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似乎退休以後只能跟固定班底交遊。但未來退休人口年齡降低,經濟實力提升,再學習的意願很強,不少人熱心公益,四處參與志工團體。比起辦公室的生態單一,退休之後的人際圈反而更為開闊。其中志同道合者,也可能進一步成為生活伴侶。

老居

中國人一向安土重遷,沒有房產即缺乏安全感,不過以後的「居」卻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為了得到妥善照顧及隱私,歐美多有針對老人興辦的照顧住宅及社區,在台灣也漸漸成為趨勢,不少財團已針對這一群有財力又希望生活自主的退休族,推出結合養生、保險、看護甚至身後事的整合型住宅。例如位於淡水的潤福生活新象住宅,以目前保證金已調漲到近500萬,卻仍有人等著補位的情況看來,未來這些住宅的保證金說不定會成為退休金預算的指標之一。

老本

雖然錢非萬能,但沒錢的確萬萬不能。過去農業社會多靠土地維生,老一輩習慣家產分給下一代後,言明從此讓子女奉養。但隨著產業型態改變,互助分擔的大家庭逐漸式微。每個成員自力更生,關係也日趨淡薄,養兒不再能防老,必須自求多福。尤其婦女平均餘命較長,更該妥善規劃。雖然現代女性多有工作收入,卻常常在承擔家計、撫養小孩之餘忘了自己的存在;至於家庭主婦的經濟安全就更缺乏保障了。

根據衛生署家庭計劃研究所中老年保健與生涯規劃長期調查資料,台灣65歲以上女性不論體力、經濟、休閒娛樂狀況均遠不如男性,有四分之一女性老人認為收入不敷使用。內政部89年台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結果顯示,50歲以上有62.57%的人表示需要經濟補助;65歲以上更接近七成,可見仍有不少中老年人希望生活更寬裕。而在《康健雜誌》退休生活形態調查中可發現,有25.5%的受訪者認為最需要的福利是國民年金,可見不少人仍對社會福利寄予厚望。

但國民年金真能確保退休生活無虞嗎?

經建會目前規劃中的國民年金,分成兩種方案,甲案是國民儲蓄保險制,需要國民從年輕時起就繳保費;乙案是全民提撥平衡基金制,由政府提撥財源設立。但不管是哪一種,能領的老年年金都不多。

以甲案為例,開辦後第一年全額年金為7500元,繳費年資40年,給付年齡為65歲。也就是說,以強制加保年齡25歲為例,必須繳完40年保費才能在65歲每月領到7500元。至於無法繳滿40年的人,所領金額按已繳年資的比例計算,如開辦時40歲的人只能繳費25年,則65歲以後每月可領7500 ×25/40=4687.5元。

乙案的財源由政府負擔,開辦後65歲以上老人每個月可領年金3000元。

雖然給付金額會依生活水準波動而調整,但相較於目前的物價,年金僅是杯水車薪,難以成為支持生活的主要部份。以日本為例,現在40歲以下的人將來能領的年金非常少,因此拒繳年金保費的年輕人持續增加,年金已面臨破產危機。在老本的儲備計劃中,自行準備的部份相形重要。不但能減少逼近退休的焦慮,也能讓自己活得更自信而有尊嚴。傳統準備退休的方式多為儲蓄、保險,但在投資管道多樣,資訊大量流通的21世紀,你可以更有彈性地管理退休投資組合。儲蓄是美德,但過度儲蓄只會讓你的錢失去原有的購買力並且加重稅賦。

人生夜未央

比起老一輩,新一代退休族也許少了依賴的權利,多了獨立的義務,但也因此能夠不劃地自限,在人生成熟的階段,收割自己想要的幸福。

美好的退休生活需要保持健康且活力充沛,生活多元有趣,人際關係圓滿豐富,這些不能沒有堅實自主的經濟為後盾。

規劃退休,儲備金錢,預約豐盈的晚年;無論何時播種,都不嫌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