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快樂就健康

Robert & Sobel


 我們常會在信函結尾時祝福對方「健康快樂」。是先有健康才會快樂呢?還是先有快樂才會健康?

 最近十餘年來不少人致力於這兩者之間的思考,而以「先快樂才健康」的觀點居上。繼心臟科名醫歐寧胥的《愛與生存》(天下生活出版)之後,心理學家兼知名的大腦研究者歐恩斯坦,以及預防醫學者索伯,也提出《快樂就健康》,將醫學上、生物學及心理學上最新的研究,歸納整理為「快樂的原則(pleasure principle)」理論,以最少的努力與最多的快樂來促進健康。

 歐恩斯坦與索伯例舉人類發展史說明,活動的、放鬆的、休閒的生活方式,以及親近美食、溫暖、觸撫、愛與性,追求快樂,其實是大自然提醒我們的方式,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活存演化下來的。

 工業革命以前人們大多在住家附近工作,雖然工藝與農事辛苦,但是緊張的工作後總有一段休閒的時間,交互輪流,可以依照自己的步調生活,中午可在林蔭下睡午覺,還有時間跟孩子玩,享受晨曦,聆聽鳥鳴,也可以在稻草堆中打滾。

 但今日工商社會,人們早起擠車到辦公室,中午雖疲累想睡但仍勉力繼續工作,直到晚上再擠車回家。作者認為,我們的祖先可能在物質上並不豐裕,但他們享受到時間上的自由、和簡單的快樂;但我們卻說︰「時間就是金錢」。過去,休閒是生活的主要部份,現在卻成了奢侈品。

別忘了享受生命

 伯恩斯坦與索伯認為,很多人忘了該如何享受生命,或根深柢固認為不應該玩得開心,不讓自己完全放鬆來體驗快樂的感覺,找藉口說沒有時間去享受休閒活動,有做不完的公事、家事與費時的健康養生法。

 很多人常常看不見就在眼前的東西,人們會計算跑一場馬拉松的好處,卻忽略了蒔花種菜或跳舞、生活態度及與親友的關係,可能比醫療上的養生之道還重要,譯者洪蘭因而感慨道,現在很多人做事本末倒置,明明是因為活著快樂,才會希望長壽多享受生命的樂趣,但常有人為了長壽,禁止自己去享受許多可以帶給他快樂的東西,連自己的生日蛋糕都不敢吃。

 所以歐恩斯坦與索伯主張,有樂趣的運動,不一定非要跑馬拉松到痠痛、疼痛才能換得健康,溫和的運動可使你精神煥發,比較快樂有自信,得到自我控制的感覺。每天找出會讓你更有體力的活動,融入你的生活,就不必另外花時間運動,例如把車停在有點距離的地方,走路過去;爬樓梯不要搭電梯;走路穿過公園,熱誠的跟人說話並且揮動你的手臂,有氧說話可以燃燒很多卡路里……。

 這樣講並非要鼓勵你大吃大喝,整天不動,而是生活方式達到健康目的,偶爾大吃一頓沒關係,只要不是每天大魚大肉就無妨。

 很多科學證據指出,我們天生就是喜歡快樂,在大腦的深處有一個地方直接對快樂的感覺起反應。所以單身、分居、離婚或鰥寡的人比結婚的人早逝的機率高2~3倍,他們住進精神病院的比例也比結婚者高5~10倍。心臟病、癌症、肺病、關節炎,以及懷孕時的併發症,常發生在社會關係不好、沒有支持的人身上。

 快樂會增進你的免疫系統功能,使你比較少生病。看一場好笑的電影會增強抵抗力,離婚對心臟病的影響,跟一天抽一包以上香菸一樣大。教育程度低於國二的人,壽命比既吸毒又喝酒的人還短。擔任義工可以減少死亡危險因素二倍半。

 追求健康,比較重要的投資是在心智,做自己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大腦,發掘自己的官感,發揮自己的心智,自然而然的活得健康。「只有在心靈允許下,你才會快樂,」林肯曾經說。

為何人類喜歡自尋煩惱?

 但是人類又很會自尋煩惱,本來應該對好事心存感謝,因而覺得快樂,但是人類卻用一把有彈性的尺去衡量它,因而會覺得不快樂,因為人類的大腦不停地想把不穩定的世界變得穩定,所以大腦的判斷並非真正的快樂,反而取決於當時是用什麼來比較,因而決定我們怎麼看待一件事件或一個經驗。

 例如老闆年終給你100元,你非常高興,因為你完全沒有料到會發獎金。但假設他告訴你要發1000元,後來改給100元,雖然你一樣得了100元,然而你會將100元與你「失去的」1000元相比,覺得很不快樂。

 那麼,追求快樂是否很困難?

 作者從生理與文化角度分析,提出快樂的確是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努力追求的。因為人類喜歡熟悉、愉快的做事方法如慣例,但是人類創新的本性會打斷我們穩定愉快的生活。

 這種衝突在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中表達得淋漓盡致:女主角德瑞莎每天早上都給寵物狗凱倫寧一個麵包,它會把這個麵包含在口中,高興的走來走去,然後在德瑞莎與情人湯瑪士面前吃下去。

 昆德拉寫道:假如凱倫寧是個人的話,它早就對德瑞莎說:「喂,我每天把麵包含在嘴裡日復一日早就煩死了,你難道不能想一些新的點子嗎?」這就是人類的問題了,人類是筆直往前走,而不是繞圓圈的,所以人類無法快樂,因為快樂是渴望著每一件事重複發生。

品味簡單的快樂

 心智是個奇怪的東西,會記得不尋常的事,卻忽略了一般的事,例如去注意飛機失事,卻不注意每天全世界有四千多次飛機安全起降;我們只記得生命中的大事,而這些大事通常是極端正面或負面的。所以當我們回顧一生,會誤認為快樂是建築在那些重大的事件上,而忽略了每天發生在我們生活上的小事。

 而且人類的情緒會搖擺。有個研究把一元美鈔放在地上,半小時後訪談這些撿到鈔票的人:「你的婚姻幸福嗎?」「你的車多久需大修?」等等。然後將這些人的回答與沒有撿到錢的人相比,結果這些人回答的婚姻比較快樂,車子的問題比較少。因為我們的心智會自動去投射未來,把現在簡單化,使每件事保持恆久。

 不過,歐恩斯坦與索伯認為,人類雖不能安於現狀,但人們的創作衝動和安定需求並沒有真正的衝突,所謂快樂是指在追求新奇和耕耘原有的、熟悉的舒適中尋求平衡。

 有一個心理實驗請受試者觀察自己的心情六週,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呼叫器,記錄他們當時的感覺和評定當時有多快樂。人們究竟認為有多快樂重要?還是有多少次覺得快樂重要?

 結果很清楚:快樂是來自多次覺得很好,而不是短暫的大樂。很簡單的樂趣,晴天去外面散步一小時、帶狗兒去戶外賽跑、劈柴或做手工藝,這些加起來的快樂遠勝短暫的強烈感覺。

為快樂留個位子

 所以,不要把你的一生押在大事上,比如中第一特獎、升總經理或賺了雙倍的錢。其實每天都有許多快樂的小事讓你高興,你得有時間注意鳥語花香、美味的食物、醇厚的友誼和有意義的工作。去想現在的快樂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可以做為緩衝,保護你不受悲傷的衝擊,也可以直接影響你的健康。

 不要一直沈溺在你的缺點中,記住快樂在於縮短你的期待和你的自我評價之間的距離。你可以改變你的預期,或者更容易的是欣賞自己的長處。

 生活中一定會有些決定、經驗是很困難的,如親人意外死亡、公司倒閉或合併、失業、房子遭法院拍賣、戰爭等等;然而我們用來強化的方式其實容易且愉快,如果你的日常生活中有足夠的「快樂計分(pleasure points)」,你就比較可以處理令人恐懼的事。

 請在心中為愉快的事情保留一個最高的位置。

 請常想上天對你的福澤。

 那麼,你就會是一個常享快樂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