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心法

篇名 條文
中風 風從外中傷肢體,痰火內發病心官,體傷不仁與不用,心病神昏不語言。當分中絡經腑臟,更審虛實寒熱痰,脫證撒手為脾絕,開口眼合是心肝,遺尿 腎絕鼾聲肺,閉證握固緊牙關,初以通關先取嚏,痰壅不下吐為先。
  1. 風,謂虛邪,賊風從外而中,傷人四肢軀體,故名曰中風。
  2. 痰火,謂痰火從內而發,病人心主之官,故名曰痰火。
  3. 體中風邪,輕則頑麻不仁,重則癱瘓不用。
  4. 心病痰火,輕則舌強難語,重則痰壅神昏。
  5. 此證或內或外,單病輕,兼病重,當細辨其中絡、中經、中腑、中臟,及中經絡兼中腑臟。並細審其兼虛、兼實、兼寒、兼熱、兼痰與夫脫證、閉證之淺深緩急而治之。
  6. 凡初中宜先用通關散取嚏,有嚏可治,無嚏多死。
  7. 口噤者,用開關散,擦牙軟之。
  8. 痰涎壅盛,用諸吐法湧之。
  9. 若口噤不開,湯藥不能下咽者,則將應服之藥,隨引調如麵茶,含不病人口內,用葦管或筆管插入病人鼻孔,使氣連藥吹之,其藥自能入咽。
  10. 不可用金器撬之,恐傷齒也。

中風一證,分中血脈、中腑、中臟,始自李東垣。中血脈者,大秦艽湯;中腑者,小續命湯;中臟者,三化湯。然從未見有三化湯中臟之證,惟『金匱』書中分為四證:曰絡、曰經、曰腑、曰臟,其說最為得當,可為後世法。蓋口眼喎斜,肌膚不仁,邪在絡也;左右不遂,筋骨不用,邪在經也;昏不識人,便溺阻隔,邪在腑也;神昏不語,唇緩涎出,邪在臟也。學者細閱諸家之論,自知不謬云爾。

中風 寸口脈平卒中死,生氣獨絕暴脫之,五臟幾息呼吸泯,譬如墮溺豈能期。脈 來一息七八至,不大不小尚能醫,大小浮晝沉夜死,脈絕不至死何疑。脫證 並見皆死候,搖頭上竄氣長噓,喘汗如油痰拽鋸,肉脫筋痛髮枯直。
  1. 寸口脈平,謂寸、關、尺脈俱平之人,忽然卒中而死者,皆因中邪太甚,閉塞九竅天真之氣,不能與人之生氣相通,則獨絕於內也。譬如墮跌溺水,豈能預期其死耶!脈來一息七、八至者,不大不小雖困可治。若大而無倫,小而如纖,浮主晝死,沈主夜死,不可治也。
  2. 五臟脫證,若三臟、四臟并見,及搖頭上竄等證,皆死候也。
中風 通關散:開關散燻鼻法解語法通關星皂細荷半,開關烏梅冰片南,巴油紙皂煙 燻鼻,龜尿舌下點難言。
  1. 通關散,南星、皂角、細辛、薄荷、生半夏為末,吹鼻有嚏可治。
  2. 開關散烏梅肉、冰片、生南星為末,擦牙,其噤可開。
  3. 巴豆油紙卷皂角末,燒煙燻入鼻內,人事自省。
  4. 取龜尿點在舌下,言語自易。
中風 三聖散瓜蒂散金蠍散五元散巴礬丸無汗吐宜防藜蒂,有汗瓜蒂入蠍全,重劑 藜豆礬皂膽,痰壅吐以巴礬丸。
  1. 痰涎壅盛無汗表實,用三聖散,即防風、藜蘆、瓜蒂吐之。
  2. 有汗裡實,用瓜蒂散、即瓜蒂、赤小豆;或用全蠍散,即瓜蒂散加全蠍吐之,此皆吐之輕劑也。甚則用五元散,乃藜蘆、赤小豆、白礬、皂角、膽礬。巴礬丸,即巴豆、枯白礬、吐之。
中風 烏藥順氣散烏藥順氣實中絡,喎斜頑麻風注疼,麻黃枳桔烏蠶共,白芷乾薑 陳草芎。
  1. 實中絡,謂風邪中絡之人,形氣實者也。
  2. 喎斜,口眼歪斜也。
  3. 頑麻,肌膚麻木也。
  4. 風注疼,風氣攻注骨節疼也。
  5. 是方麻黃、枳殼、桔梗、烏藥、殭蠶、白芷、陳皮、乾薑、甘草、川芎也。
中風

大秦艽湯:大秦艽湯虛中絡,喎斜偏廢減參珍,秦艽生地石膏共,羌獨防芷細 辛芩。

  1. 虛中絡,謂風邪中絡之人,形氣虛者也。
  2. 偏廢,謂半身不遂也。
  3. 滅參珍,謂八珍湯減去人參,加入秦艽、生地、石膏、羌活、獨活、白芷、防風、細辛、黃芩也。
  4. 偏廢是中經之證,而亦可治之者,以此方能養血榮筋,為久病風人調理之劑。
中風 換骨丹:中經氣實宜換骨,喎斜癱瘓芷芎防,冰麝硃香槐苦味,仙人麻首蔓蒼 桑。
  1. 中經氣實,謂風邪中經之人,形氣實也。
  2. 癱,左不用也;瘓,右不用也。
  3. 換骨丹,白芷、川芎、防風、冰片、麝香、硃砂、木香、槐角、苦參、五味子、威靈仙、人參、麻黃膏、何首烏、蔓荊子、蒼朮、桑皮也。麻黃膏者,以麻黃熬成膏,和前藥為丸,硃砂滾衣也。
中風 小續命湯:虛經絡,八風五痹總能全,麻杏桂芍通營衛,參草歸芎氣血宣,風 淫防濕淫已,黃芩熱淫附子寒,替夏石膏知母入,秋冬桂附倍加添。
  1. 虛經絡,謂風邪中經、中絡之人,形氣虛也。
  2. 八風,謂八方之邪風中人為病也。五痹,詳見痹門要訣中。
中風 黃耆五物湯-黃耆五物虛經絡,偏廢虛風無力癱,心清語蹇因舌軟,舌強神濁是火痰,補衛黃耆起不用,益營芍桂棗薑煎,左加當歸下牛膝,筋瓜骨虎附經添。
  1. 黃耆五物湯,治因虛召風,中人經絡而病半身不遂者。
  2. 然審其人若舌強難言,神氣不清,則是痰水為病,不宜此方。
  3. 若心清語蹇,舌軟無力難言者,乃是營衛不足之病,宜用此方。
  4. 經曰:衛虛則不用,營虛則不仁。
  5. 此方君黃耆而補衛,以起不用;臣桂枝、白芍而益營,以治不仁;佐生薑、大棗以和營衛也。
  6. 不仁不用在右者屬氣,宜倍加黃耆;在左者屬血,則加當歸。
  7. 在下兩腿兩膝軟者,則加牛膝。
  8. 骨軟不能久立者,則加虎骨。
  9. 筋軟難於屈伸者,則加木瓜。
  10. 周身或左或右經絡不宣通者,則加炮附子,有寒者亦加之。
  11. 此方屢試屢效者,其功力專於補外,所以不用人參補內、甘草補中也。
中風 三化湯,搜風順氣丸,三化氣實風中腑,昏冒閉滿小承羌。形氣俱虛及風燥,搜風順氣自然康。
  1. 氣實風中腑,謂風邪中腑之人,形氣實也。
  2. 昏冒,謂神昏不知人也。
  3. 閉滿,謂二便阻隔腹滿脹也。
  4. 小承羌,謂小承氣湯--厚朴、枳實、大黃,加羌活,即三化湯也。
  5. 若其人形氣俱虛,則當以搜風順氣丸緩緩治之,自然康也。
  6. 久病風之人,大便多結燥,謂之風燥。或用續命湯汗過,三化湯下過,津液枯乾,以致結燥。
  7. 凡病不論中經絡臟腑,但有二便阻隔,形氣不足,難堪攻下者,均宜此法,以搜六腑之風,通腸胃中之氣,二便自利矣。
中風 牛黃清心丸牛黃清心實中臟,痰壅神昏不語言,口眼喎斜形氣盛,兩手握固 緊牙關。
  1. 牛黃清心丸,治風邪中臟之人,形氣俱實,其證痰涎壅寒,神昏不能言語,口眼喎斜,形氣滿盛,兩手握固,牙關緊急之閉證,皆可服之。
中風 參附湯參附湯治虛中臟,唇緩涎出不語言,昏不知人身偏廢,五脫證見倍參 煎。
  1. 參附湯,即人參、附子也。
  2. 治風邪中臟之人,形氣俱虛,其證唇緩不收,痰涎流出,神昏不語,身肢偏廢,或與五臟脫證并見,宜大倍人參,先固虛脫,次治風邪可也。千金還魂湯
中風 經絡閉證卒中惡,氣促神昏不識人,無汗拘急身偏痛,肉桂麻草杏還魂。
  1. 經絡閉證,謂風邪中經絡之閉證也。
  2. 氣促,謂氣粗盛也。
  3. 無汗四肢拘急,身體偏痛,乃表邪固閉,宜用肉桂、麻黃、甘草、杏仁,即還魂湯以開之。
中風 奪命湯臟腑閉證腹滿閉,昏噤痰結在喉間,危急湯藥不能下,奪命巴芷半葶 南。
  1. 臟腑閉證,謂風邪中臟腑之閉證也。
  2. 腹滿閉,謂腹滿二便閉也。
  3. 兼以神昏口噤不開,結痰喉間不下,宜用四方吐下之,巴豆、白芷、半夏、葶藶、生南星也。
中風 三生飲三生飲治中風寒,厥逆沉伏湧氣痰,星香烏附俱生用,氣虛加參脫倍 添。
  1. 中風寒,謂不論經絡臟腑、風邪中臟寒之人也。
  2. 厥逆,謂四肢冷也。
  3. 沉伏,謂六脈沉伏也。
  4. 是方生南星、生川烏、生附子、木香也。
  5. 惟寒盛氣實者宜之,若氣虛者加人參,虛極將脫者大倍人參,始可用之而無倒戈之害也。
中風 袪風至寶湯袪風至寶中風熱,浮數面赤熱而煩,通聖加蠍天麻細,白附羌獨 連柏蠶。
  1. 中風熱,謂不論經絡臟腑風、邪中腑熱之人也。
  2. 浮數,謂六脈浮數也。
  3. 熱而煩,謂身熱心煩也。
  4. 通聖,謂防風通聖散。方中加全蠍、天麻、細辛、白附、羌活、獨活、黃柏、黃連、殭蠶也。防風通聖散,詳在傷寒門。
中風 青州白丸子青州白丸中風痰,喎斜癱瘓湧痰涎,小兒驚痰為妙藥,白附烏星 半夏丸。
  1. 中風痰,謂不論經絡臟腑、風邪中表,有痰飲之人也。
  2. 湧痰涎,謂痰涎湧盛也。
  3. 是方生白附子、生川烏、生南星、生半夏,法製為丸也。
中風 羌活愈風湯羌活愈風治外中,手足無力語出難,肌肉微掣不仁用,大秦艽湯 參再添,官桂黃耆杜防己,知枳柴荷蔓菊前,蒼麻半朴杞地骨,調理諸風症 可安。
  1. 治外中,謂風從外中之病也。
  2. 此病之來,必有先兆,如手足無力,語言蹇澀,時有肌肉微動牽掣,大指次指麻木不用,皆風邪外中之先兆也,宜用此湯。
  3. 大秦艽湯參再添,謂大秦艽湯方中,再添人參、官桂、黃耆、杜仲、防已、知母、枳殼、柴胡、薄荷、蔓荊子、菊花、前胡、蒼朮、麻黃、半夏、厚朴、枸杞、地骨皮。
  4. 調理諸風症可安,謂凡中風內邪將除,外邪漸盡,更服此藥調理以行導諸經,久則大風悉去,清濁自分,榮衛自知矣。
中風 清熱化痰湯清熱化痰治內發,神短忽忽語失常,頭眩腳軟六君麥,芩連菖枳 竹星香。
  1. 治內發,謂痰火內發之病也。
  2. 此病之來,必有先兆,如神短忽忽,言語失常,上盛下虛,頭眩腳軟,皆痰火內發之先兆也。
  3. 宜用此湯。
  4. 即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橘紅、半夏、麥冬、黃芩、黃連、石菖蒲、枳實、竹茹、南星、木香也。
中風 地黃飲子四肢不收無痛痱,偏枯身偏不用疼,其言不變志不亂,邪在分腠五 物能。甚不能言為瘖痱,奪厥入臟病多凶,地黃桂附蓉巴遠,萸斛冬味薄菖 苓。
  1. 風痱、偏枯、瘖痱三病,皆屬外中,而有微甚淺深之別也。
  2. 風痱,謂四肢不收,身無痛處。
  3. 偏枯,謂半身不遂,身有痛處,其言不變志不亂,乃邪微淺,病在分腠榮衛之間,以黃耆五物湯能補榮衛而散風邪也。
  4. 甚者不能言,志亂神昏,則為瘖痱,乃腎虛內奪,少陰不至而厥,其邪巳入於臟,故曰病多凶也。
  5. 地黃飲子是治腎虛內奪之方,是方熟地、肉桂、附子肉蓯蓉、巴戟、遠志、山萸、石斛、麥冬、五味子、薄荷、石菖薄、茯苓也。
中風 滌痰湯滌痰內發迷心竅,舌強難言參蒲星,溫膽熱盛芩連入,神昏便閉滾痰攻。
  1. 內發,謂痰火內發,迷人心竅,令人精神恍惚,舌強難言也。
  2. 滌痰湯,即人參、菖蒲、南星、合溫膽湯也。
  3. 溫膽湯,橘紅、半夏、茯苓、甘草、竹菇、枳實也。
  4. 熱盛加黃芩、黃連,大小二便閉,用礞石滾痰丸攻之可也。
類中風 類中類乎中風證,尸厥中虛氣食寒,火濕暑惡皆昏厥,辨在喎斜偏廢間。
  1. 類中風證,皆名尸厥,謂形厥而氣不厥也。故口鼻無氣,狀類死屍而脈自動也。
  2. 中虛、中氣、中食、中寒、中火、中濕、中暑、中惡等證,雖忽然昏倒,人事不省,類乎真中風病,但不見口眼喎斜,偏廢不仁不用等證,自可辨也。
類中風 獨參湯參附湯星香湯三物備急丹奪命散尸厥無氣而脈動,或脈微細有無間。緣於病後氣血竭,人參參附星香痰,氣閉腹滿二便閉,或腹急痛備急丹,服 後轉鳴吐下驗,喉間痰結奪命先。
  1. 尸厥之證,有虛、有實。
  2. 虛者,以獨參湯。虛兼寒者,以參附湯。虛兼痰者,以星香飲加人參湯。
  3. 實者氣閉似死,脈動有力,腹滿脹,二便閉或腹急痛,氣閉前後不通者,以備急丹。實兼痰者,以奪命散。
類中風 補中益氣湯生脈補精湯補中益氣療虛中,煩勞過度氣不升,虛冒有痰加苓半,欲冒生麥地歸茸。
  1. 補中益氣湯(黃耆、人參、甘草、當歸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朮)治虛中之證,即李杲所云:內傷氣虛之人,煩勞過度,清氣不升,忽然昏冒也。
  2. 欲冒,謂因房勞過度昏冒也。
  3. 生脈飲即人參、麥冬、五味子合熟地、當歸、鹿茸,名曰生脈補精湯也。
類中風 木香調氣飲木香調氣實氣中,暴怒氣逆噤昏痰,風浮肢溫氣沉冷,木藿砂蔻 草丁檀。
  1. 實氣中,謂形氣俱實之人中氣也。
  2. 因暴怒氣逆,忽然昏倒噤急也。
  3. 風浮肢溫氣沉冷,謂中風之人,脈浮手足溫;中氣之人,脈沉手足冷,可別也。
  4. 是方木香、藿香、砂仁、白蔻、甘草、丁香、檀香也。
類中風 八味順氣散八味順氣虛氣中,標本兼施邪正安,參苓朮草扶元氣,烏芷青陳 利氣痰。
  1. 虛氣中,謂形氣俱虛之人中氣也。
  2. 宜用此標本兼施,邪正相安之劑也。
類中風 瓜蒂散薑鹽湯食中過飽感寒風,或因怒惱塞胸中,忽然昏厥肢不舉,瓜蒂薑 鹽探吐平。
  1. 瓜蒂散,挾痰者用之。
  2. 薑湯,挾寒者用之。
  3. 鹽湯,過食者用之,探吐,謂作此湯數鍾,令病者飲一鍾,隨用指探吐,不吐再飲再探,以吐通快為度,可立癒也。
類中風 附子理中湯附子理中療寒中,腹痛拘急噤牙關,有汗身寒或吐瀉,附子參朮 草薑乾,無汗身寒加麻細,陰毒川烏用生煎,嘔吐丁香吳萸入,脈微欲絕倍 參添。
  1. 寒中之證,即腹痛諸證者是也,宜用附子理中湯。
  2. 若無汗加麻黃細辛;陰毒加生川烏;嘔吐加丁香、吳茱萸;脈微欲絕倍加人參。陰毒寒極也,詳在『傷寒心法』。
類中風 涼膈散涼膈散中神昏冒,梔翹芩薄草消黃,兼治一切胸膈熱,便燥譫妄與斑 狂。
  1. 火中之證,即劉完素所云:七情過極,五志之火內發,則令人昏倒無知,筋骨不用也。
類中風 香薷飲藿香正仔散辰砂益元散熨臍法蒼朮白虎湯人參白虎湯暑中須分陰與陽,陰邪無汗似寒傷,壯熱心煩或嘔瀉,香薷扁朴二香湯,更兼昏憒蒸蒸汗, 面垢喘渴證為陽,不省熨臍灌蒜水,益元蒼參白虎湯。
  1. 陰邪無汗似寒傷,謂暑中陰邪,似傷寒頭痛身痛,惡寒無汗,而更壯熱心煩,或嘔或瀉也。得之於受暑納涼,寒外暑內,宜香薷飲。二香湯,謂香薷飲合薷香正氣飲,詳在霍亂門。
  2. 若有如上之證,更兼精神昏憒,蒸蒸自汗,面垢喘渴,則為暑中陽邪,得之於赤日長途,中外皆熱,初中昏憒不省者,急以熱物熨臍,蒜汁合水灌即省,繼以辰砂益元散。氣實者蒼朮白虎湯;氣虛者,人參白虎湯,選而用之可也。
類中風 滲濕湯滲濕濕中內昏冒,震亨濕熱熱生痰,厚味醇酒生冷水,胃苓香附撫砂 連。
  1. 濕中內,謂濕從內生之病,即朱震亨所云:濕熱生痰,昏冒之證,得之於傷厚味醇酒生冷水物過節也。
  2. 滲濕湯即胃苓湯加香附、撫芎、砂仁、黃連。
類中風 除濕熱除濕陰雨濕蒸霧,臥濕涉水瘴山嵐,頭身重痛便溏腫,羌升柴防水 煎。
  1. 除濕湯,即羌活↘怚說B升麻、柴胡、防風、蒼朮,治濕因外中。
  2. 得之於天陰淫雨,晴後濕蒸,早晨霧露,及久臥濕地,遠行涉水,瘴氣山嵐。
  3. 其證頭身重痛,甚而昏冒大便溏瀉,皮膚浮腫也。
類中風 調氣平胃散調氣平胃療惡中,廟塚忤惡卒然昏,面黑錯忘蘇合主,次木香平 胃勻。
  1. 蘇合主,謂中惡之病,以蘇合香丸為主也。
  2. 次以木香平胃勻,謂以中氣木香調氣散之方,合平胃散之藥調理也。
傷風 傷風屬肺咳聲重,鼻塞噴嚏涕流清,鼻淵腦熱不噴嚏,濁涕穢久必鼻紅。
  1. 傷風屬肺,故噴嚏也。
  2. 鼻淵屬腦,故不噴嚏也。
  3. 傷風寒邪,故涕清也,鼻淵熱邪,故涕濁也。
  4. 鼻淵病久或有穢氣,則熱深,故腦衄鼻血也。
傷風 川芎茶調散參蘇飲治虛傷風,實者茶調及頭疼,芎芷薄草羌茶細,荊防痰半 熱膏清。
  1. 參蘇飲方,在咳嗽門,治氣虛之人傷風之病。
  2. 若氣實者,用川芎茶調散,即川芎、白芷、薄荷、甘草、羌活、茶葉、 細辛、荊芥、防風,傷風頭痛者,亦可用也。有痰者加半夏清痰,有熱者加石膏清熱可也。
傷風 蒼耳散蒼耳散治鼻淵病,風熱入腦瞑頭疼,涕流不止鼻塞熱,蒼耳辛夷止薄 蔥。
  1. 鼻淵病屬風熱入腦,故目瞑而頭疼涕流不止,較之傷風為甚焉。
  2. 鼻塞,氣不利也。
  3. 熱,鼻孔中熱也,甚者孔熱而痛及其腦也。
  4. 蒼耳散,即蒼耳子炒去刺,研破一兩,加辛夷三錢,白芷、薄荷各一錢,蔥三莖也。
傷風 黃連防風通聖散鼻淵初病施蒼耳,黃連防風久病方,孔痛膽調冰硼散,鼻血 犀角地黃湯。
  1. 鼻淵,風熱傷腦之病,初病則風邪盛,故用蒼耳散,以散為主。久病則   熱鬱深,故用防風通聖散加黃連,以清為主也。熱氣湧涕傷其鼻孔成瘡故痛也,宜以豬膽汗調冰硼散敷之。熱蘊於腦,傷及所過營血故衄也,宜以犀角地黃湯涼之可也。
痙病 痙病項強背反張,有汗為柔無汗剛,生產血多過汗後,潰瘡犬咬破風傷。
  1. 痙病之證,詳在『傷寒心法』,有汗為柔痙,無汗為剛痙。
  2. 產後去血過多,傷寒發汗過多,則為內因。
  3. 潰瘍破傷、狗咬,則為外因。
  4. 皆風邪乘虛入太陽經而成此病也。
痙病 痙證脈散多應死,反張離席一掌亡,眼小目瞪昏不語,額汗如珠命必傷。
  1. 反張離席一掌,調離席四、五指許也。
  2. 眼小,謂目睫緊小也。
  3. 目瞪,謂眼珠不轉也。
痙病 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小續命湯桂枝加附子湯當歸補血湯大承氣湯桃仁承氣湯 剛痙葛根湯發汗,柔痙桂枝加葛良,苦兼雜因小續命,過汗桂枝加附湯,傷 血桂枝合補血,裡實瘀血承氣方,潰瘍十全加風藥,破傷狗咬另參詳。
  1. 剛痙用葛根湯,即桂枝湯加麻黃葛根。
  2. 柔痙用桂枝加葛根湯,即桂枝湯加葛根汗之。
  3. 雜因,謂風寒濕雜揉為病,用小續命湯,隨風寒濕輕重治之。
  4. 過汗表虛,汗出不止,因而成痙,用桂枝加附子湯,即桂枝湯加附子也。
  5. 傷血,謂產後金瘡大傷血後,用桂枝湯合補血湯,即當歸黃耆也。
  6. 裡實,謂痙病腹滿二便閉,以大承氣湯;及產後惡露不盡,少腹硬急,以桃仁承氣湯下之。
  7. 潰瘍去膿血過多,為風所襲者,用十全大補湯加袪風之藥治之。
痙病 破傷風破傷血筋失養,微傷風入火之端,燥起白痂瘡不腫,濕流污水緊牙關 。
  1. 破傷去血過多,筋失所養,經絡空虛,風邪乘之為病,即經曰風邪乘虛而入也。
  2. 為風虛邪,宜桂枝湯合當歸補血湯治之。
  3. 夫傷重出血過多而病風者常也,然時有微傷淺損,去血甚少,風邪乘之而病者,以其人素熱,因風而然,即劉完素曰:熱甚風搏并於經絡也,為風火邪,宜防風通聖散加蠍尾治之。
  4. 凡此證不論虛實,風毒內蘊不發於外,瘡口周圍燥起白痂,瘡不甚腫,濕流污黑之水,牙關微緊,不似尋常活動,皆破傷風之先兆也。
痙病 防風通聖散加蠍尾方全蠍散斑蝥大黃方火盛通聖加蝎尾,風盛全蝎左龍丸, 外因燒酒火法,犬風斑大酒同煎。
  1. 破傷火盛者,多陽明證,用防風通聖散加蠍尾治之。
  2. 風盛者,多太陽證,用全蠍散,即生蠍尾七枚研末,熱酒服之。
  3. 服後不解,漸深入裡,用左龍丸,即野鴿糞、江鰾、殭蠶、雄黃、蜈蚣、天麻、朱砂、巴豆霜為丸也,方詳在『丹溪心法』諸破傷風門內。
  4. 皆宜外用砂燒酒壺兩個,盛多半壺燒酒,先以一壺上火令滾無聲,傾酒即按在破傷瘡口,拔出污黑血水,滿則自落。
  5. 再以次壺仍按瘡口,輪流提拔,以盡為度,其風立癒。
  6. 以咬風毒入腹成痙風者,用斑蝥七枚,以糯米拌炒米黃,去米為末,生大黃末一錢合均,黃酒一盞,煎至半盞,空心溫服,取下毒物,弱者減半服之可也。
痺病 三痹之因風寒濕,五痹筋骨脈肌皮,風勝行痹寒痹痛,濕勝著痹重難支。皮 麻肌木脈色變,筋攣骨重遇邪時,復感於邪入臟腑,周同脈痹不相移。
  1. ─三痹之因,風寒濕三氣雜合而為病也。其風邪勝者,其痛流走,故曰行痹。│寒邪勝者,其痛甚苦,故曰痛痹。▕濕邪勝者,其痛重著,故曰著痹。此為病之因而得名,曰三痹也。
  2. 又有曰五痹者,謂皮、脈、肌、筋、骨之痹也。─以秋時遇此邪為皮痹,則皮雖麻尚微覺痛癢也。│以夏時遇此邪為脈痹,則脈中血不流行、而色變也。▕以長夏時遇此邪為肌痹,則肌頑木不知痛癢也。┌以春時遇此邪為筋痹,則筋攣節痛屈而不伸也。┐以冬時遇此邪為骨痹,則骨重痠疼不能舉也。
  3. 曰入臟腑者,謂內舍五臟之痹也。─以皮痹不巳,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成肺痹也。│脈痹不巳,復感於邪,內舍於心,成心痹也。▕肌痹不  巳,復感於邪,內舍於脾,成脾痹也。┌筋痹不巳,復感於邪,內舍於肝,成肝痹也。┐骨痹不巳,復感於邪,內舍於腎,成腎痹也。此皆以病遇邪之時,及受病之處而得名,曰五痹也。
  4. 所謂邪者,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5. 周痹亦在血脈之中,隨脈上下為病,故同脈痹,但患有定處,不似脈痹左右相移也。
  6. 近世曰痛風,曰流火,曰歷節風,皆行痹之俗名也。
痺病 周痹患定無歇止,左右不移上下行,似風偏廢只足手,口眼無斜有痛疼。
  1. 周痹,或痛、或腫、或手、或足,患有定處,痛無歇止。
  2. 或從上病及於下,或從下病及於上,而不似眾痹痛有歇止,左右相移流走也。
  3. 周痹,或兩手,或兩足,或只手足,或偏廢不仁不用,似中風,但不口眼喎斜,身有痛疼也。
痺病 痹在筋骨痛難巳,留連皮脈易為攻,痹久入臟中虛死,臟實不受復還生。
  1. 痹在筋骨則受邪深,故痛久難巳。
  2. 痹在皮脈則受邪淺,故易治也。
  3. 凡痹病日久內傳所合之臟,則為五臟之痹。
  4. 若其人中虛受邪,則難治多死,其人臟實而不受邪,復還於外,則易治多生。
  5. 假如久病皮痹,復感於邪,當內傳肺而為肺痹,若無胸滿而煩喘咳之證,則是臟實不受邪。
  6. 餘臟仿此。
痺病 肺痹煩滿喘咳嗽,腎脹尻踵脊代頭,脾嘔痞硬肢懈墮,心煩悸噫恐時休,數 飲臥驚肝太息,飲秘脹瀉在腸究,胞秘沃痛鼻清涕,三焦胃附膽無怵。
  1. 久病皮痹,復感於邪,見胸滿而煩喘咳之證,是邪內傳於肺,則為肺痹也。
  2. 久病骨痹,復感於邪、而見腹脹,尻以代踵,足攣不伸,脊以代頭,傴僂不直之證,是邪內傳於腎,則為腎痹也。
  3. 久病肌痹,復感於邪,而見嘔涎心下痞硬,四肢懈墮之證,是邪內傳於脾,則為脾痹也。
  4. 久病脈痹,復感於邪,而見心煩、心悸、嗌乾、噫氣,有時則恐之證,是邪內傳於心,則為心痹也。
  5. 久病筋痹,復感於邪,而見喜飲小便數多,夜臥則驚,太息之證,是邪內傳於肝,則為肝痹也。
  6. 久痹不巳復感於邪,臟實不受而傳腑者,凡見喜飲小便秘,不脹則瀉,不瀉則脹之證,是邪內傳於大小腸,則為腸痹也。
  7. 凡見少腹胞中,按如沃湯狀而痛,小便秘澀,鼻流清涕之證,是邪內傳於膀胱,則為胞痹也。
  8. 三焦之痹附於膀胱,從水道也。
  9. 胃痹附於大、小二腸,從傳化也。
  10. 膽為清淨之腑,不受痹邪,故曰無憂也。
痺病 小續命湯增味五痹湯痹虛加減小續命,痹實增味五痹湯,麻桂紅花芷葛附, 虎羊耆草二防羌。
  1. 痹虛,謂氣虛之人病諸痹也。
  2. 宜用加減小續命湯,風勝行痹倍防風,寒勝痛痹倍附子,濕勝著痹培防己,皮痹加黃耆或桂枝,皮脈痹加薑黃或加紅花,肌痹加葛根或加白芷,筋痹加羚羊角或加續斷,骨痹加虎骨或加狗脊。有汗減麻黃,便溏減  防己,寒勝減黃芩加乾薑,熱勝減附子加石膏,加減治之。
  3. 痹實,謂氣血實之人病諸痹也。
  4. 宜用增味五痹湯,即麻黃、桂枝、紅花、白芷、葛根、附子、虎骨、羚羊角、黃耆、甘草、防風、防己、羌活也。行痹以羌活、防風為主,痛   痹以麻黃、附子為主,著痹以防己、羌活為主,皮痹以黃耆、桂枝為主,脈痹以紅花、桂枝為主,肌痹以葛根、白芷為主,筋痹以羚羊角為主,骨痹以虎骨為主,增味於五痹治之可也。
痺病 木通湯附子五苓散蒼朮五苓散三痹木通長流水,濕加防己風羌防,寒痹附麻 分汗入,胞腸五苓附子蒼。
  1. 三痹;謂行痹、痛痹、著痹也。
  2. 宜用木通一味,不見水者二兩,以長流水二碗,煎一碗,熱服取微汗,不癒再服,以癒為度。─若其痛上下、左右流走相移者,加羌活、防風以袪風邪。│其痛苦甚者,有汗加附子,無汗加麻黃,以去寒邪。▕其痛重著難移者,加防己以勝濕邪。其所應加之藥,不可過三錢,弱者俱減半服。胞痹宜用五苓散加附子,腸痹宜五苓散加蒼朮,以利寒飲也。
  3. 五苓散方在傷寒門。
痺病 三痹湯獨活寄生湯三痹十全無白朮,牛秦續杜細獨防,獨活加桑除耆續,入 臟乘虛久痹方。
  1. 三痹,謂三痹傷,即十全大補湯無白朮,加牛膝、秦艽、續斷、杜仲、細辛、獨活、防風也。
  2. 獨活,謂獨活寄生湯,依三痹湯方加桑寄生,除去黃耆、續斷也。
  3. 此皆治五痹不巳,乘虛入臟,反留連日久,謂理痹病之方也。
痺病 黃耆益氣湯黃耆益氣虛皮痹,皮麻不知癢與疼,補中益氣加紅柏,味秋芩夏 桂加冬。
  1. 氣實麻木,用小續命湯加麻黃治之。
  2. 氣虛麻木,用黃耆益氣湯,即補中益氣湯加紅花、黃柏也。秋加五味子,夏加黃芩,冬加桂枝皮。
痺病 蠲痹湯加味升陽散火湯蠲瘟冷痹身寒厥,附歸耆草桂羌防,肌熱如火名熱痹,羚犀升陽散火湯。
  1. 蠲痹湯,即附子、當歸、黃耆、炙草、官桂、羌活、防風,治痹病而身寒無熱,四肢厥冷,名曰冷痹也。
  2. 加味升陽散火湯,即內傷門升陽散火湯加羚羊角、犀角,治痹病而肌熱如火,名曰熱痹也。
痿病 五痿皆因肺熱生,陽明無病不能成,肺熱葉焦皮毛瘁,發為痿躄不能行,心 熱脈痿脛節縱,腎骨腰脊不能興,肝筋拘攣失所養,脾肉不仁燥渴頻。
  1. 五痿,心、肝、脾、肺、腎之痿也。
  2. 痿屬燥病,故皆因肺熱而生也。
  3. 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陽明無病,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雖有肺熱不能成痿也。
  4. 肺熱葉焦,陽明虛弱,津液不化,筋骨失養,皮毛瘁痿,發為痿躄不能行也。
  5. 因而心氣熱為脈痿,則經節縱而不任地,肺兼心病也。
  6. 因而腎氣熱為骨痿,則腰不能興舉,肺兼腎病也。
  7. 因而肝氣熱為筋痿,則筋失所養,拘攣不伸,肺兼肝病也。
  8. 因而脾氣熱為肉痿,則胃燥而渴,肌肉不仁,肺兼脾病也。
痿病 痿病足兮痹病身,仍在不疼痛裡分,但觀治痿無風藥,始曉虛實別有因。
  1. 痿痹之證,今人多為一病,以其相類也。
  2. 然痿病兩足痿軟不痛,痹病通身肢節疼痛。
  3. 但觀古人治痿,皆不用風藥,則可知痿多虛,痹多實,而所因有別也。
痿病 痿燥因何治濕熱,遵經獨取治陽明,陽明無故惟病肺,胃壯能食審證攻,控 涎小胃濕痰熱,陽明積熱法三承,胃弱食少先養胃,久虛按證始收功。
  1. 痿屬燥病,因何而用治濕熱苦燥之藥?蓋遵『內經』之治法,獨取於陽明胃也。
  2. 故胃家無病,雖有肺熱,惟病肺而不病痿也。是知病痿者,胃家必有故也。或濕熱、或積熱、或濕痰,不論新久,兙若胃壯能食,當先審證攻之。─胃有濕痰,用控涎丹攻之。│有濕熱者,用小胃丹攻之。▕有積熱者,用二承氣湯攻之。此治胃壯能食之法也。兛若胃弱飲食減少,氣血津液不足,當先以補養脾胃為主。兞若有久病留連,諸虛燥熱,或攻下之後調理,當審證治之,始收全功也。
痿病 加味二妙湯加味二妙濕熱痿,兩足痿軟熱難當,防己當歸川萆薢,黃柏龜板 膝秦蒼。
  1. 熱難當,謂兩足熱難當也。
  2. 膝秦蒼,謂牛膝、秦艽、蒼朮也。
痿病 清燥湯虎潛丸十全大補湯加味金剛丸時令濕熱清燥效,陰虛濕熱虎靈,久虛 痿軟全金主,萆瓜牛菟杜蓯蓉。
  1. 清燥湯在內傷門。
  2. 虎潛丸有成方。
  3. 全金主,謂十全大補湯、加味金剛丸,久病氣血虛,以十全大補湯為主,筋骨痿軟,以加味金剛丸為主。
  4. 加味金剛丸,即萆薢、木瓜、牛膝、菟絲子、杜仲肉蓯蓉也。
腳氣 腳氣風寒濕熱病,往來寒熱狀傷寒,腿腳痛腫熱為火,不腫不熱是寒乾。
  1. 腳氣內有濕熱,外感風寒,相合為病,故往來寒熱,狀類傷寒。
  2. 兩腳腿痛腫熱如火者,是火盛也。
  3. 不腫不熱而痛者,是寒盛也,名曰乾腳氣。
腳氣 腳氣脈急少腹頑,不三五日入心間,嘔吐喘滿目額黑,恍忽妄命難全。
  1. 腳氣脈急,少腹頑木,不知痛癢,不過三、五日內,其邪必入心間,若入心間,嘔吐喘滿,是為腳氣衝心之證。
  2. 目額皆黑,恍惚妄,則是水來克火之徵,故曰命難全也。
腳氣 攢風散羌活導滯湯勝濕餅子五積散獨活寄生湯腳氣表解攢風散,麻桂杏草萆 烏良,裡解導滯羌獨活,防己當歸枳大黃,濕盛重腫勝濕餅,二丑蕎麵遂成 方,寒濕五積加附子,寒虛獨活寄生湯。
  1. 初病腳氣,表實無汗,用攢風散汗之,即麻黃、桂枝、杏仁、甘草、萆薢、炮川烏也。
  2. 裡實熱盛,二便不利,用羌活導滯湯下之,即羌活、獨活、防己、當歸、枳實、大黃也。
  3. 濕盛重腫,用勝濕餅子,即黑丑、白丑頭末,甘遂末,各五錢,蕎麥麵一兩五錢,水和作餅,三錢,煮熟,空心茶清服逐之。
  4. 寒濕者,用五積散加附子治之,方在傷寒門。
  5. 寒虛者,用獨活寄生湯補之,方在痹門。
腳氣 當歸拈痛湯當歸拈痛虛濕熱,茵陳四苓與羌防,人參當歸升苓草,苦參知母 葛根蒼。
  1. 濕熱腳氣而形氣虛者,宜用當歸拈痛湯,即茵陳、白朮、茯苓、豬苓、 澤瀉、羌活、防已、人參、當歸、升麻、黃芩、甘草、苦參、知母、葛根、蒼朮也。
腳氣 加味蒼柏散加味蒼柏實濕熱,二活二朮生地黃,知柏芍歸牛膝草,木通防己 木瓜榔。
  1. 濕熱腳氣而形質實者,宜用加味蒼柏散,即羌活、獨活、蒼朮、白朮、生地黃、知母、黃柏、赤芍、當歸、牛膝、甘草、木通、防己、木瓜、檳榔也。
腳氣 大防風湯兩膝腫大而疼痛,髀脛枯細鶴膝風,大防風附羌牛杜,十全大補減 茯苓。
  1. 兩膝腫大疼痛,膝上至髀、膝下脛足枯細,但存皮骨,兩膝狀若鶴膝,故名鶴膝風也。
  2. 宜大防風湯,即防風、附子、羌活、牛膝、杜仲、人參、白朮、炙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炙耆、肉桂也。
  3. 此病若得之於痢疾病後者,名曰痢風,亦用此方。
內傷 內傷勞役傷脾氣,飲食傷胃傷其形,傷形失節溫涼過,氣濕熱暑火寒中。
  1. 勞役傷氣,傷元氣也。
  2. 飲食傷形,傷胃腑也。
  3. 傷氣宜補,有熱中、濕熱、暑熱、火鬱、寒中之不同。
  4. 傷形宜消,有飲食失節、過於溫涼之不一也。
內傷 內傷脈大見氣口,外感脈大見人迎,頭疼時痛與常痛,惡寒溫解烈火仍,熱 在肌肉內泛,熱在皮膚捫內輕,自汗氣乏聲怯弱,雖汗氣壯語高聲,手心熱 兮手背熱,鼻息氣短鼻促鳴,不食惡食內外辨,初渴後渴少多明。
  1. 內傷外感脈皆大,內傷之脈、氣口大於人迎,不似外感之脈、人迎大於氣口也。
  2. 內傷外感皆頭痛,內傷之頭痛有時而痛,有時不痛,不似外感之頭痛,常常而痛不休也。
  3. 內傷外感皆惡寒,內傷之惡寒得就溫衣而即解,不似外感之惡寒,雖近烈火而仍惡也。
  4. 內傷外感皆發熱,內傷之發熱,熱在肌肉,以手捫之,熱從內泛,不似外感之發熱,熱在皮膚,以手捫之,熱自內輕也。
  5. 內傷外感皆自汗,內傷之自汗,氣短乏聲怯弱,不似外感之自汗,氣壯促語聲高也。
  6. 內傷外感手皆熱,內傷之熱手心熱,不似外感之熱,手背熱也。
  7. 內傷外感皆鼻不和,內傷之鼻息氣短而喘,不似外感之鼻息,氣促而嗚也。
  8. 內傷外感皆不食,內傷之不食口中無味,不似外感之不食,聞食則惡也。
  9. 內傷外感皆渴,內傷之渴初病即渴,其飲甚少,不似外感之渴,三日後始渴,其飲甚多也。
內傷 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升陽清,熱傷氣陷大虛洪,頭痛表熱自汗出,心煩口渴 畏寒風,因倦懶言無氣動,動則氣高喘促聲,保元甘溫除大熱,血歸氣朮補 脾經,佐橘降濁散滯氣,升柴從胃引陽升,陰火腎躁加地柏,陽熱心煩安神 寧。
  1. 補中益氣湯治內傷,清陽下陷,因勞役過度,熱傷元氣故脈虛大而洪也。
  2. 內傷頭痛,時作時止也。
  3. 內傷表熱,嘗自汗出也。
  4. 心煩,氣虛惡煩勞也。
  5. 口渴,氣陷不蒸化也。
  6. 畏寒畏風,表氣虛失衛也。
  7. 因倦懶言,氣乏不周也。
  8. 動則氣喘上氣,不足息也。
  9. 保元,謂人參、黃耆、甘草,名保元湯也。
  10. 臣當歸和脾血,白朮益脾氣,佐橘皮降濁,散胸中滯氣,升、柴、升清,從胃中引陽也。
  11. 陰火時顯躁,加黃柏、生地,補水救陰。
  12. 陽熱晝夜心煩,合硃砂安神丸,瀉火安神。
內傷 調中益氣湯調中弦洪緩沉澀,濕熱體倦骨痠疼,氣少心煩忽肥瘦,口沫食出 耳鳴聾,胸膈不快食無味,二便失調飧血膿,保元升柴蒼橘柏,去柏加木亦 同名。
  1. 調中益氣亦治內傷,清氣下陷,濁氣上乘,清濁相干而兼濕熱者,故二便不調,飧瀉膿血也。
  2. 此湯與補中益氣湯,雖互相發明,然其證脈則不可不分別也。
  3. 內傷之病,脾胃元氣一虛,四臟失其調和,所以五臟之脈,交相混見,故肝弦、心洪、脾緩之脈反見於上。按之沉澀,肺脈而反見於下也。
  4. 身肢重倦,氣不周也。
  5. 骨節痠疼,血不榮也。
  6. 氣少,中氣乏也。
  7. 心煩,心血少也。
  8. 忽肥忽瘦者,火乘土位,上并陽分,則血脈上行而上盛,故面赤紅而肥;下并陰分,則血脈下行而上虛,故面青白而瘦。
  9. 即今之虛損病人,早則面青白瘦而惡寒,午後則面紅赤肥而發熱者是也。
  10. 口沫,謂口中沃沫,脾不散精也。
  11. 食出,謂食入反出,胃虛不納也。
  12. 耳鳴聾,謂耳鳴,耳聾,陰火上衝也。
  13. 胸膈不快,濁氣滯也。
  14. 飲食無味,胃氣傷也。
  15. 二便不調,謂大便時瀉不瀉,小便時利不利,脾濕不分也。
  16. 飧,謂完穀不化之飧瀉,脾虛濕不化也。
  17. 血膿謂大便後或見膿見血,脾濕熱釀成也。
  18. 保元,謂保元湯,即人參、黃、炙草、升麻、柴胡、蒼朮、橘皮、黃柏也。
  19. 去黃柏加木香,亦名調中益氣湯,以熱少氣不和者宜之也。
內傷 升陽益胃湯內傷升陽益胃湯,濕多熱少抑清陽,倦怠懶食身重痛,口苦舌乾 便不常,灑灑惡寒屬肺病,慘慘不樂乃陽傷,六君白芍連澤瀉,羌獨黃耆柴 與防。
  1. 內傷氣虛,濕多熱少,遏抑春生清氣,不得上升,脾胃之證,宜服此湯。
  2. 其證倦怠懶食,身重而痛,口苦舌乾,便不常,謂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如常也。
  3. 灑灑惡寒,衛氣不足,屬肺皮毛之病也。
  4. 慘慘不樂,面色不和,乃陽氣傷而不伸也。
  5. 六君,謂人參、白朮、茯苓、炙草、橘皮、半夏也。
  6. 加白芍、黃連、澤瀉、黃耆、羌活、獨活、柴胡、防風、即是升陽益胃也。
內傷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補中升陽瀉陰火,火多濕少困脾陽,雖同升陽益胃證, 然無瀉數肺陽傷。補脾胃氣參耆草,升陽柴胡升與羌,石膏芩連瀉陰火,長 夏濕令故加蒼。
  1. 內傷氣虛,熱多濕少,陰火困脾,陽氣不得上升,脾胃之證,宜服此方。
  2. 此方所治,雖同升陽益胃之證,然無大便不證,小便頻數,灑灑惡寒肺 病,慘慘不樂陽傷之證也。
內傷 內傷補中、調中、益胃等湯加減法:冬加薑桂草蔻益,秋芍白蔻縮檳榔,夏 月氣衝芩連柏,春加風藥鼓清陽,長夏沉睏精神少,人參麥味澤苓蒼。肺熱 咳嗽減參去,春加金沸款冬芳,夏加麥冬五味子,秋冬連根節麻黃。頭痛蔓 荊甚芎人,巔腦本苦細嚐。沉重懶倦或嘔逆,痰厥頭疼半夏薑。口乾嗌乾 或表熱,加葛生津清胃陽。大便燥濇元明粉,血燥歸桃熟大黃,痞脹香砂連 枳朴,寒減黃連加炒薑。胃痛草蔻寒益智,氣滯青皮白蔻香。腹痛芍草芩桂 審,臍下痛桂熟地黃。內外煩疼歸和血,脅下痛急草柴良。身重腳軟已蒼柏,身疼發熱防羌。
  1. 冬加乾薑、官桂、草豆蔻、益智、助陽氣也。
  2. 秋加白芍、白豆蔻、縮砂仁、檳榔,助燥收也。
  3. 夏月加黃連、黃芩、黃柏,降陰火也。
  4. 或腹中氣上衝逆,屬陰火衝上,雖非夏月亦加之。
  5. 春加風藥,謂羌活、獨活、防風、本之類,佐參耆之品;能鼓清陽之氣上升也。
  6. 長夏身肢沉困,精神短少,加人參、麥冬、五味子,恐暑傷氣也。
  7. 加澤瀉、茯苓、蒼朮去脾濕也。
  8. 肺中有熱咳嗽,減人參、遠肺熱也。
  9. 春加金沸草、款冬花,散肺風也。
  10. 夏加麥冬、五味子,保肺氣也。
  11. 冬加連根節麻黃,散肺寒也。
  12. 頭痛加蔓荊子,引太陽也。
  13. 痛甚加川芎,上行捷也。
  14. 巔痛腦痛加本,入督脈也。
  15. 苦頭痛加細辛,走少陰也。
  16. 痰厥頭痛,沉重懶倦,或嘔逆痰涎,加半夏,生薑,治痰逆也。
  17. 口乾嗌乾,或表發熱,加葛根,生津解肌也。
  18. 大便燥加元明粉,血虛燥加當歸,血實燥加桃仁,熱實燥加大黃,心下痞脹氣不快加木香,食不消加砂仁,心下結熱加黃連,心下結氣加枳實,胃氣壅塞加厚朴。
  19. 如胃中寒,或冬月,減去黃連,加炒乾薑。
  20. 胃痛加草豆蔻,胃寒或唾沫加益智,氣滿不悚加白豆蔻,青皮,腹痛加白芍、甘草,審其有熱加黃芩,有寒加官桂。
  21. 臍下痛加肉桂、熟地黃。
  22. 腹內身外刺痛,此屬血不足,加當歸以活血也。
  23. 脅下痛或急縮,加甘草、柴胡、以和肝也。
  24. 身重腳軟,加防己、蒼朮、黃柏,去濕熱在內也。
  25. 身痛發熱,加本、防風、羌活,疏風在表也。
內傷 清暑益氣湯清燥湯長夏濕暑交相病,暑多清暑益氣功,汗熱煩渴倦少氣,惡 食尿澀便溏行,補中去柴加柏澤,麥味蒼麴甘葛青,濕多痿厥清燥地,豬茯 柴連減葛青。
  1. 長夏之令,暑濕炎蒸,交相為病。
  2. 暑多濕少為病,其證則自汗身熱,心煩口渴,倦困少氣惡食,小便少,大便稀溏,宜清暑益氣湯,即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加黃柏、澤瀉、麥冬、五味子、蒼朮、神麯、甘葛、青皮也。
  3. 若濕多暑少為病,則成痿厥之證,腰以下痿軟,難於轉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宜清燥湯,即本方更加生地、豬苓、茯苓、柴胡、黃連,減去甘葛、青皮也。
內傷 升陽散火湯火鬱湯血虛胃弱過食涼,陽鬱於脾散火湯,肌膚筋骨肢困熱,捫 之烙手熱非常,羌獨芍防升柴葛,人參二草棗生薑,火鬱加蔥減參獨,惡寒 沉數發之方。
  1. 二草,炙甘草、生甘草。
  2. 惡寒,謂身雖有如是烙手之熱而反惡寒。
  3. 脈來沉數,則可知火鬱肌裡,宜以此方發之。
內傷 白朮附子湯加味理中湯內傷水來侮土病,寒濕白朮附子湯,涎涕腹脹時多溺,足軟無力痛為殃,腰背胛眼脊背痛,丸冷陰陰痛不常,蒼附五苓陳半朴, 虛宜理中附苓蒼。
  1. 東垣內傷熱中之病,用補中益氣湯;寒中之病,用白朮附子湯。
  2. 寒中為水來侮土,寒濕之病,其證內則腹脹時多溺涎涕,外則足軟胛脊腰背睪丸痛。
  3. 脾胃寒濕而氣不虛者,宜用是方,即五苓散加蒼朮、附子、陳皮、半夏、厚朴也。
  4. 若脾胃寒濕而氣虛者,則宜用理中湯加附子、茯苓、蒼朮是也。
內傷 人參資生丸資生脾胃俱虛病,不寒不熱平補方,食少難消倒飽脹,面黃肌瘦 倦難當。
  1. 繆仲醇製資生丸方,為脾胃俱虛,不寒不熱平補之藥。
  2. 其所治之證,乃飲食減少,過時不化,倒飽脹悶,面色痿黃,肌肉漸瘦,困倦無力也。
  3. 方見諸書,故不錄藥味。
內傷 清胃理脾湯清胃理脾治濕熱,傷食平胃酌三黃,大便黏穢小便赤,飲食愛冷 口舌瘡。
  1. 清胃理脾湯,即平胃散加黃連、黃芩、大黃也。
  2. 酌三黃者,謂有熱滯而不實者,不可入大黃也。
  3. 傷食,謂傷食病證,如痞脹、噦嘔、不食、吞酸、惡心、噫氣之類。
  4. 更兼大便黏臭,小便赤澀,飲食愛冷,口舌生瘡,皆傷醇酒厚味,濕熱為病之證也。
內傷 理中湯理中治虛寒濕傷,食少喜熱面青黃,腹痛腸嗚吐冷沫,大便腥穢似鴨 溏。
  1. 白朮附子湯,治脾胃寒濕形氣實者也。
  2. 理中湯,治脾胃寒濕形氣虛者也。
  3. 虛者,其證食少,喜食熱物,面色青黃,腹痛腸鳴,吐冷涎沫,大便腥穢不臭,似鴨糞澄徹清溏也,故宜此湯。
內傷 消食健脾丸胃強脾弱脾胃病,能食不化用消食,平胃炒鹽胡椒共,麥蘗查麴 白蒺藜。
  1. 脾胃病中,有胃強脾弱一證,胃強所以能食,脾弱不能消化。
  2. 宜服消食健脾湯丸,助其消化。
  3. 用蒼朮、陳皮、厚朴、甘草、炒鹽、胡椒、山查、神麴、麥芽、白蒺藜,末,蜜丸服之。
  4. 更節其飲食,自然脾胃和而能健運矣。
內傷 開胃進食湯開胃進食治不食,少食難化胃脾虛,丁木藿香蓮子朴,六君砂麥 與神麴。
  1. 此方治不思飲食,少食不能消化,脾胃兩虛之證。
  2. 方即六君子湯,加丁香、木香、藿香、蓮子、厚朴、縮砂、麥芽、神麴也。
內傷 平胃散一切傷食脾胃病,痞脹噦嘔不能食,吞酸噁心並噫氣,平胃蒼朴草陳 皮,悚膈枳朮痰苓半,傷穀二芽縮神麴,肉滯山查萊菔,滯熱芩連柏大宜。
  1. 傷食等證,宜用平胃散,即蒼朮、厚朴、甘草、陳皮也。
  2. 快膈加枳實,白朮,有痰加半夏、茯苓。
  3. 傷穀滯者,加麥芽、穀芽、縮砂、神麴。
  4. 傷肉滯者,加山查。
  5. 傷麵滯者,加萊菔。
  6. 有熱者,加黃芩、黃連、黃柏、大黃、酌而用之。
內傷 葛花解酲湯葛花解酲發酒汗,懶食熱倦嘔頭寒,參葛四苓白蔻縮,神麴乾薑 陳木青。
  1. 傷酒宜用葛花解酲湯汗之,汗出立癒。
  2. 其證頭痛懶食,嘔吐身熱,倦怠而煩,似乎外感而實非外感,皆因酒所致也。
  3. 方即人參、葛花、白朮、茯苓、豬苓、澤瀉、白蔻、縮砂、神麴,乾薑、陳皮、木香、青皮。
內傷 秘方化滯丸秘方化滯寒熱滯,一切氣積痛攻方,巴豆醋製稜莪朮,青陳連半 木丁香。
  1. 秘方化滯丸,治不論寒熱一切氣滯積痛,攻下之妙藥也。
  2. 即巴豆、三棱、莪朮、青皮、陳皮、黃連、半夏、木香、丁香也。
  3. 此方出『丹溪心法』附餘書中,屢試屢驗,按證隨引,量其老少虛實增損進退,以意用之,久久自得其效。
虛勞 虛損成勞因復感,陽虛外寒損肺經,陰虛內熱從腎損,飲食勞倦自脾成,肺 損皮毛灑寒嗽,心損血少月經凝,脾損食少肌消瀉,肝損脅痛懶於行。腎損 骨痿難久立,午熱夜汗骨蒸蒸,從下皮聚毛落死,從上骨痿不起終。恐懼不 解則傷精,怵惕思慮則傷神,喜樂無極則傷魄,悲哀動中則傷魂,憂愁不巳 則傷意,盛怒不止則傷志,勞倦過度則傷氣,氣血骨肉筋精極。
  1. 虛者,陰陽、氣血、榮衛、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
  2. 損者,外而皮、脈、肉、筋、骨,內而肺、心、脾、肝、腎消損是也。
  3. 成勞者,謂虛損日久,留連不癒,而成五勞、七傷、六極也。
  4. 因復感者,謂不足之人,陽虛復感外寒,則損從皮毛肺始;陰虛更生內熱,則損從骨髓腎始;內傷飲食勞倦,則損從肌肉脾始。
  5. 此虛損成勞之因,然其證有五:一、損皮聚毛落,灑淅惡寒咳嗽,肺勞也。二、損血脈虛少,男子面無血色,女子月經不通,心勞也。三、損飲食減少,肌肉消瘦,大便溏瀉,脾勞也。四、損兩脅引胸而痛,筋緩不能行肝勞也。五、損骨痿不能久立,午後發熱,盜汗骨蒸,腎勞也。
  6. 從下腎臟損起者,損至皮聚毛落則死也。
  7. 從上肺臟損起者,損至骨痿不能起於床則終也。
  8. 從脾臟損起者,或至皮聚毛落,或至骨痿不起皆死也。
  9. 虛損為七傷之證:一、恐懼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蓋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二、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胭脫肉,毛瘁色夭,死於冬也。三、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則意不存人,皮革焦,毛瘁色夭,死於夏也。四、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瘁色夭,死於秋也。五、憂愁不巳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瘁色夭,死於春也。六、盛怒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瘁色夭,死於季夏也。七、勞倦過度則傷氣,氣傷則火愈壯,壯火則食氣,故無氣以動,喘乏汗出,內外皆越,則氣日耗,氣日耗則死矣。
  10. 虛損為六極之證:一、數轉筋,十指爪甲痛,筋極也。二、牙齒動,手足痛,不能久立,骨極也。三、面無血色,頭髮墜落,血極也。四、身上往往如鼠走,削瘦乾黑,肉極也。五、氣少無力,身無膏澤,翕翕羸   瘦,眼無精光,立不能定,身體苦癢,搔之生瘡,精極也。六、胸脅逆滿,恆欲大怒,氣少不能言,氣極也。
前人分七傷之證。似多不經。依『內經』改之。庶後學易明也。
虛勞 陰勞細數形盡死,陽勞微革氣脫終,枯白顴紅一側臥,嗽啞咽痛咯星紅。五 臟無胃為真臟,形肉雖存不久停,一息二至名曰損,一息一至行屍名。大骨 枯槁大肉陷,動作益衰精髓空,真臟未見一歲死,若見真臟克期凶,喘滿動 形六月死,一月內痛弔肩胸,身熱破胭肉盡脫,十日之內不能生。真臟脈見 目眶陷,目不見人頃刻傾,若能見人神猶持,至所不勝日時終。
  1. 陰虛之勞脈細數,則必形消著骨而後死者,陰主形也。
  2. 陽虛之勞脈微革,則不待痿盡忽然而脫者,陽主氣也。
  3. 五臟之脈無和緩象,為無胃之真臟脈,即形肉雖存,亦必不久於人世也  。
  4. 一息二至,損病之脈也。
  5. 一息一至,行屍之脈也。
  6. 大骨,顴、肩、股腰之大骨也。
  7. 大肉,頭、項、四肢之大肉也。
  8. 枯槁者,骨痿不能支也。
  9. 陷下者,肉消陷成坑也。
  10. 動作精神漸衰,真臟脈不見,期一歲死,若真臟脈見,遇所不勝之時日凶可期也。
  11. 若真臟脈不見,有是證者,喘滿動形,六月而死;有是證者,五臟內損,痛引肩胸者,一月而死;有是證者,肉盡之處,皆枯燥破裂,謂之破胭,身熱不巳,十日內死。
  12. 真臟脈見,目眶下陷,視不見人,頃刻而死。若能見人,則神尚未去,至所不勝之日時而死也。
虛勞 陰勞細數形盡死,陽勞微革氣脫終,枯白顴紅一側臥,嗽啞咽痛咯星紅。五 臟無胃為真臟,形肉雖存不久停,一息二至名曰損,一息一至行屍名。大骨 枯槁大肉陷,動作益衰精髓空,真臟未見一歲死,若見真臟克期凶,喘滿動 形六月死,一月內痛弔肩胸,身熱破胭肉盡脫,十日之內不能生。真臟脈見 目眶陷,目不見人頃刻傾,若能見人神猶持,至所不勝日時終。後天之治本 血氣,先天之治法陰陽,腎肝心肺治在後,脾損之法同內傷。
  1. 後天脾胃水穀生化榮衛,故治法本乎氣血。
  2. 先天腎臟精氣生化之原,故治法本乎陰陽。
  3. 五臟虛損治法,俱在於後,而脾臟虛損治法巳載內傷,故曰同內傷也。
虛勞 拯陰理勞湯陰虛火動用拯陰,皮寒骨蒸咳嗽侵,食少痰多煩少氣,生脈歸芍 地板貞。薏苡橘丹連合草,汗多不寐加棗仁,燥痰桑貝濕苓半,阿膠咳血骨 熱深。
  1. 此方即人參、麥冬、五味、當歸、白芍、生地、龜板、女貞、薏苡、橘紅、丹皮、蓮子、百合、炙草也。
  2. 汗多不寐,俱加棗仁。
  3. 咳而嗽痰,加桑皮、貝母。
  4. 嗽而濕痰,加茯苓、半夏。
  5. 咳嗽、咯血、加阿膠。
  6. 骨蒸熱深,加地骨皮也。
虛勞 拯陽理勞湯陽虛氣弱用拯陽,倦怠惡煩勞則張,表熱自汗身痠痛,減去升柴 補中方,更添桂味寒加附,瀉八升柴訶蔻香,夏咳減桂加麥味,冬咳不減味 乾薑。
  1. 此湯即人參、黃耆、炙草、白朮、陳皮、肉桂、當歸、五味子也。
  2. 倦怠,懶於動也,惡煩勞動,則氣張而喘乏也。惡寒加附子;泄瀉仍入升麻、柴胡,更加訶子、肉蔻、木香也。夏月咳嗽,減肉桂加麥冬、五味子;冬月咳嗽,不減肉桂,更加五味子、乾薑也。
虛勞 六味地黃湯都氣湯七味地黃湯生脈地黃湯桂附地黃湯知柏地黃湯金匱腎湯腎 虛午熱形消瘦,水泛為痰津液傷,咳嗽盜汗失精血,消湯淋濁口咽瘡,熟地 藥萸丹苓澤,加味勞嗽都氣湯,引火歸元加肉桂,火妄刑金生脈良。桂附益 火消陰翳,知柏壯水製陽光,車牛桂附名腎氣,陽虛水腫淋濁方。
  1. 午熱,午後發熱也。
  2. 水泛為痰,謂日食飲食所化津液,腎虛不能攝水,泛上為痰也。
  3. 盜汗,謂睡而汗出,覺而即止之汗也。
  4. 失精,遺精也。
  5. 消渴,謂飲水而即消,渴仍不止也。
  6. 淋者,尿淋漓不利也。
  7. 濁者,尿之前後有濁液也。
  8. 口咽生瘡,虛火炎也。均宜六味地黃湯治之。
  9. 勞嗽加味,謂加五味子,名都氣湯也。
  10. 引火歸原加肉桂,名七味地黃湯。
  11. 火妄刑金加生脈飲,名生脈地黃湯。
  12. 桂附,謂加肉桂、附子。
  13. 知柏,謂加知母、黃柏。
  14. 車牛桂附,謂加車前、牛膝、肉桂、附子,名桂附、知柏腎氣等湯也。
虛勞 大補陰丸滋陰降火湯大補陰丸制壯火,滋陰降火救傷金,龜板知柏地髓劑, 二冬歸芍草砂仁,咳加百味汗地骨,血痰金貝虛耆參,虛熱無汗宜散火,有 汗骨蒸亦補陰。
  1. 陰虛火旺,無水以制,宜用大補陰丸滋水制火。
  2. 方即龜板、知母、黃柏、生地,為末,豬脊髓煉蜜為丸。
  3. 若火旺無制,妄行傷金,肺痰咳嗽,宜用滋陰降火湯救其傷金。
  4. 方即大補陰丸加麥冬、天冬、當歸、白芍、炙草、縮砂。
  5. 咳甚加百合、五味子,盜汗加地骨皮,咯血加鬱金,痰多加川貝母,氣虛加人參、黃耆。
  6. 凡虛熱如火烙手,無汗者為火鬱,宜升陽散火湯,有汗者為骨蒸,亦宜大補陰丸及滋陰六黃等湯也。
虛勞 保元湯一切氣虛保元湯,耆外參內草中央,加桂能生命門氣,痘瘡灰陷與清 漿。
  1. 保元湯,即人參、黃耆、炙草也。
  2. 黃耆補表氣,人參補裡氣,炙草補中氣,加肉桂能生命門真氣,且能治小兒痘瘡灰白、頂陷、清漿。
虛勞 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湯六君子湯七味白朮散四獸飲脾胃氣虛四君子、脈軟形衰 面白黃,倦怠懶言食少氣,參苓朮草棗薑強。氣滯加陳異功散,有痰橘半六 君湯,肌熱瀉渴藿木葛,虛瘧六君果梅薑。
  1. 治氣虛兼氣滯不快,依四君加陳皮,名五味異功散。
  2. 治氣虛兼有痰飲,依四君加橘紅、半夏,名六君子湯。
  3. 治氣虛肌熱渴瀉,依本方加藿香,木香、葛根,名七味白朮散。
  4. 治氣虛久瘧留連不癒,依六君子湯,君草果、烏梅、生薑、名四獸飲。
虛勞 芎歸湯開骨散一切血病芎歸湯,產後胎前必用方,氣虛難產參倍人,交骨難 開龜髮良。
  1. 芎歸湯,即川芎、當歸,又名佛手散。
  2. 氣虛產難或時久傷氣,依本方倍加人參。
  3. 臨產交骨難開,依本方加整龜板一具,本人梳下亂髮一團,他人梳下之髮亦可,名開骨散。
虛勞 四物湯聖愈湯六物湯加味四物湯地骨皮飲調肝養血宜四物,歸芎芍地酌相應,氣虛血少參耆補,氣燥血熱知柏清。寒熱柴丹炒梔子,但熱無寒丹骨平, 熱甚苓連寒桂附,止血茅蒲破桃紅。
  1. 調肝養血宜四物湯,即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
  2. 酌相應,謂補血用白芍、熟地,破血用赤芍,涼血用生地,氣虛血少,宜加參、耆,名聖愈湯。
  3. 氣燥血熱,宜加知、柏,名六物湯。
  4. 血虛寒熱往來,宜加味四物湯,即本方加柴胡、丹皮、炒梔子也。
  5. 血虛惟發熱不惡寒,宜地骨皮飲,即本方加地骨皮、牡丹皮也。
  6. 血分熱甚,依本方加黃芩、黃連。
  7. 寒甚加肉桂、附子、破血加桃仁、紅花,止血加茅根、蒲黃炒黑。
虛勞 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一切氣血兩虛證,八珍四物與四君,氣乏色枯 毛髮落,自汗盜汗悸忘臻,發熱咳嗽吐衄血,食少肌瘦泄瀉頻,十全大補加 耆桂,榮去芎加遠味陳。
  1. 氣虛,四君子湯。
  2. 血虛,四物湯。
  3. 氣血兩虛,八珍湯。
  4. 八珍者,即四君、四物也。
  5. 若有氣乏色枯,毛髮脫落,自汗盜汗,心悸健忘,發熱咳嗽,吐血、衄血,食少肌瘦,泄瀉等證,則宜十全大伂湯,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也  。
  6. 人參食養榮湯,即十全大補湯減去川芎,更加遠志、五味子、陳皮也。
虛勞 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當歸建中湯雙和飲虛勞腹痛小建中,悸衄之血夢失精, 手足頻熱肢酸痛,芍草飴桂棗薑同,衛虛加耆黃耆建,榮虛當歸建中名,溫 養氣血雙和飲,三方減飴加地芎。
  1. 諸虛勞極,裡急腹痛,宜以小建中湯溫和脾胃。
  2. 並治裡虛心悸,衄下亡血,夜夢失精,手足煩熱,四肢痠痛,血液虧損等證。
  3. 是方白芍藥、甘草、飴糖、中桂、大棗、生薑也。
  4. 若衛氣虛者,加黃耆,名曰黃耆建中湯。
  5. 若裡不急、腹不痛有是證者,則當以溫養氣血,用雙和飲,即此三方減去飴糖,加入熟地、川芎,乃八珍湯減人參、白朮、茯苓,加黃耆、中桂,蓋以補陰血為主也。
虛勞 補肝湯,補肝湯治肝虛損,筋緩不能自收持,目暗無所見,四物酸棗草瓜 宜。
  1. 補肝湯,即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酸棗仁、炙草、木瓜也。
虛勞 加味救肺飲,加味救肺治肺損,嗽血金家被火刑,歸芍麥味參耆草,百花紫菀 馬兜鈴。
  1. 加味救肺飲,即當歸、白芍、麥冬、五味子、人參、黃耆、炙草、百合、款冬花、紫菀、馬兜鈴也。
虛勞 天王補心丹:天王補心心虛損,健忘神虛煩不眠,柏子味苓歸地桔,三參天麥 遠朱酸。
  1. 是方,即柏子仁、五味子、茯苓、當歸、生地、桔梗、丹參、人參、元參、天冬、麥冬、遠志,朱砂、酸棗仁。
虛勞 歸脾湯,歸脾思慮傷心脾,熱煩盜汗悸驚俱,健忘怔忡時恍惚,四君酸遠木歸 耆。
  1. 悸,心自跳動也。
  2. 驚,目觸物駭也。
  3. 健忘,言事易忘也。
  4. 怔忡,心衝動甚也。
  5. 恍惚,心時不明也。
  6. 方乃四君子,加酸棗仁、遠志、木香、當歸、黃耆。
虛勞 人參固本湯丸保元生脈固本湯固本肺腎兩虛病,肺痿咳血欲成勞,二冬二地 人參共,保元生脈脾同調。
  1. 人參固本湯、丸,即人參、天冬、麥冬、生地、熟地也。
  2. 依本方再加保元之黃耆、炙草,生脈之五味,三方合一,名保元生脈固本湯。
  3. 同調,謂同調脾、肺、腎三經虛也。
虛勞 逍遙散 逍遙理脾而清肝,血虛骨蒸煩嗽痰,寒熱頰赤不快,婦人經痛脈虛弦,朮芩歸芍柴薄草,加味梔丹肝熱添,肝氣滯鬱陳撫附,熱加吳萸炒黃連。
  1. 是方,即白朮、茯苓、當歸、白芍、柴胡、薄荷、甘草也。
  2. 肝氣熱,依本方加炒梔子、丹皮,名加味逍遙散。
  3. 肝氣滯加陳皮,肝氣鬱加撫芎、香附。
  4. 肝氣鬱熱,加吳茱萸、炒川黃連。惟薄荷只可少許為引,不宜多用。
癆瘵 癆瘵陰虛蟲乾血,積熱骨蒸咳嗽痰,肌膚甲錯目黯黑,始健不瀉下為先。
  1. 久病癆疾而名曰瘵。
  2. 瘵者,敗也,氣血兩敗之意也。
  3. 有陰虛乾血者,有陰虛積熱者,當以諸補陰藥治之。
  4. 肌膚甲錯,謂皮膚乾澀也。
  5. 目黯黑者,謂目黑無光也。
  6. 始健,謂初病尚壯;不瀉,謂久病不瀉也,二者皆可以攻下為先治也。
癆瘵 癆瘵至瀉則必死,不瀉能食尚可痊,初取利後宜詳審,次服柴胡清骨煎,虛 用黃耆鱉甲散,熱衰大補養榮參,皮熱柴胡胡連入,骨蒸青蒿鱉甲添,陰虛 補陰諸丸劑,陽虛補陽等湯圓,咳嗽自同咳嗽治,嗽血成方太平丸。
  1. 癆瘵之人,病至大便泄瀉,則必死矣。
  2. 若不瀉能食,尚堪任藥攻治,故可痊也。
  3. 初取利後,審其熱之微甚,人之強弱,─若熱甚人強,宜用柴胡清骨散。│熱不甚人弱,宜用黃耆鄨甲散。熱微人弱、宜用十全大補、人參養榮等湯。
  4. 若皮外發熱,加柴胡、胡連。骨內蒸熱,加青蒿、鱉甲。
  5. 午後陰虛發熱,宜用補陰諸丸湯藥。
  6. 陽虛惡寒清瘦,宜用補陽諸丸湯藥。
  7. 咳嗽不巳,同咳門方參而治之。
  8. 嗽血者,宜用成方太平丸可也。
癆瘵 大黃蟅蟲丸, 大黃青蒿煎 傳尸將軍丸 乾血大黃蟅蟲治,積熱蒿黃膽便煎,癸亥腰 眼炙七壯,後服傳屍將軍丸。
  1. 大黃蟅蟲丸有成方。
  2. 大黃青蒿煎,即青蒿、大黃、豬膽汁、童便煎。
  3. 癆瘵日久,有生惡蟲,身死之後,多遭傳染,甚而滅門,名曰傳尸癆,宜癸亥日炙兩腰眼各七壯,後服傳尸將軍丸。
  4. 此方載『丹溪心法』書中。
癆瘵 柴胡清骨散 清骨骨蒸久不痊,熱甚秦知草胡連,鱉甲青蒿柴地骨,韭白髓膽 童便煎。
  1. 此方乃秦艽、知母、炙草、胡連、鄨甲、青蒿、柴胡、地骨皮、韭白、豬脊髓、豬膽汁、童便也。
癆瘵 黃耆鄨甲散黃耆鄨甲虛勞熱,骨蒸晡熱渴而煩,肌肉消瘦食減少,盜汗咳嗽 出血痰,生地赤芍柴秦草,知耆菀骨半苓煎,人參桂桔俱減半,鄨甲天冬桑 倍添。
  1. 此方即生地、赤芍、柴胡、秦艽、炙草、知母、黃耆、紫菀、地骨皮、 半夏、茯苓、人參、桂枝、桔梗、鄨甲、天冬、桑白皮也。
自汗盜汗 自汗表陽虛惡冷,陽實蒸熱汗津津,盜汗陰虛分心腎,心虛不固火傷陰。
  1. 無因汗出,謂之自汗。
  2. 自汗謂表陽虛,汗出則惡寒冷,宜用後方。
  3. 若蒸蒸發熱,汗出不惡寒,則為裡陽實,宜以調胃承氣湯下之。
  4. 睡則出,覺則汗止,謂之盜汗。
  5. 盜汗為陰虛,當分心虛不固,心火傷陰也。
自汗盜汗 黃耆六一湯玉屏風散黃耆建中湯自汗表虛黃耆草,玉屏風散朮耆防,氣虛加 參陽虛附,血虛黃耆建中湯。
  1. 黃耆六一湯,即黃耆六錢,甘草一錢也。
  2. 玉屏風散,即黃耆、白朮、防風也。二方皆治表虛自汗,若氣虛加人參,陽虛加附子可也。
  3. 若不惡寒不氣少,則為血虛,不可用參、附,宜黃耆建中湯,即小建中湯加黃耆也。
  4. 方在傷寒門。
自汗盜汗 當歸六黃湯酸棗仁湯盜汗心火下傷陰,歸耆二地柏連芩,心虛酸棗芍歸地, 知柏苓耆五味參。
  1. 當歸六黃湯,治心火傷陰盜汗,即當歸、黃芩、黃連、黃柏、生熟地黃也。
  2. 酸棗仁湯,治心虛不固盜汗,即酸棗仁、當歸、白芍、生地、知母、黃柏、茯苓、黃耆、五味子、人參也。
失血 九竅出血名大衄,鼻出鼻腦如泉,耳目出血耳目衄,膚出肌衄齒牙宣,內衄 嗽涎脾唾腎,咯心咳肺嘔屬肝,精竅溺血膀胱淋,便血大腸吐胃間。
  1. 九竅一齊出血,名曰大衄。
  2. 鼻出血,曰鼻衄。
  3. 鼻出血如泉,曰腦衄。
  4. 耳出血,曰耳衄。
  5. 目出血,曰目衄。
  6. 皮膚出血,曰肌衄。
  7. 齒牙出血,曰齒衄,又名牙宣。
  8. 此皆衄血隨所患處而命名也。
  9. 若從口出則為內衄。內衄出血,涎嗽出於脾,唾出於腎,咯出於心,咳出於肺,嘔出於肝,吐出於胃。
  10. 溺血從精竅而出,淋血從膀胱而出。
  11. 嘔吐之分,嘔則有上逆漉漉之聲,吐則無聲也。
失血 失血身涼脈小順,大疾身熱臥難凶,口鼻湧出而不止,大下潰腐命多傾。
  1. 大疾,脈大疾也。
  2. 臥難,不能臥也。
  3. 大衄、大下,血出如湧泉不止,內潰腐屍之氣,則命傾也。
失血 陽乘陰熱血妄行,血犯氣分不歸經,血病及腑滲入濁,由來臟病溢出清。熱 傷失血宜清熱,勞傷理損自然平,努即內傷初破逐,久與勞傷治法同。
  1. 凡失血之證,陽盛乘陰,則血為熱迫,血不能安於脈中而妄行氣分,不能回歸經脈也。
  2. 若血病傷及於腑者,則血滲入腸胃濁道,上從咽出,下從二便而出也。
  3. 血病傷及於臟者,則血溢出胸中清道,上從喉出,下從精竅而出也。
  4. 夫血臟於臟內,行於脈中,軀殼之中不可得而見也,非有損傷,不能為病。
  5. 而損傷之道有三:一曰熱傷,宜以清熱為主;一曰勞傷,宜以理損為主;一日努傷,初宜以破逐為主,久亦宜以理損為主也。
失血 犀角地黃湯熱傷一切失血病,犀角地黃芍牡丹,胸膈滿痛加桃大,熱甚吐衄 入芩連,因怒嘔血柴梔炒,唾血元參知柏煎,咯知二冬嗽二母,涎壅促嗽鬱 金丸。
  1. 熱傷一切失血之病,皆宜犀角地黃湯。若胸膈滿痛,是為瘀血,加桃仁、大黃。若吐血熱盛,加黃芩、黃連。因怒致吐血及嘔血者,加柴胡、炒梔。唾血加元參、黃柏、知母。咯血加天冬、麥冬。嗽血加知母、貝母。
  2. 涎壅氣促,陣陣急嗽帶出血者,宜鬱金丸,方在後。
失血 加味救肺飲加鬱金湯勞傷吐血救肺飲,嗽血加調鬱金湯。形衰無熱氣血弱, 人參養榮加麥良。
  1. 救肺飲,即虛勞門之加味救肺飲加調鬱金末也。
  2. 若氣血虛弱不見火象,宜用人參養榮湯、加麥門冬也。
失血 芎歸飲飽食用力或持重,努破脈絡血歸芎,嘔血漉漉聲上逆,跌撲墮打有瘀 行。
  1. 飽食用力,或因持重努傷脈絡,失血湧吐,宜用芎歸飲,引血歸經。
  2. 及嘔血跌撲墮打,傷其脈絡,令人大吐者,亦皆宜之。
  3. 其有瘀血者,或加大黃以下之,或加桃仁、紅花以破之。
  4. 或加鬱金、黃酒以行之。
失血 參地煎參地衄吐血不巳,熱隨血減氣隨亡,氣虛人參為君主,血熱為君生地 黃。
  1. 參地煎,即人參、生地黃也。
  2. 凡因熱傷衄、吐血不巳者,則熱巳隨血減,然氣亦隨血亡也。
  3. 氣虛甚者,當倍人參為君。
  4. 血熱者,宜倍生地為君。
  5. 時時煎服自止也。
失血 瀉肺丸嗽血壅逆虛蘇子,積熱痰黃瀉肺丸,蔞仁半貝金葶杏,三黃惟大有除 添。
  1. 嗽血痰壅氣逆,形氣虛者,蘇子降氣湯降之。
  2. 方見諸氣門。
  3. 痰黃積熱,形氣實者,用瀉肺丸下之,即栝蔞仁、半夏、浙貝母、鬱金、苦葶藶子、杏仁、黃連、黃芩、大黃也。
  4. 惟大黃形氣實者加之,若形氣虛者,或大便溏瀉,則減去不用。
失血 保肺湯保肺肺癰吐膿血,白芨薏苡貝金陳,苦梗苦葶甘草節,初加防風潰耆 參。
  1. 保肺湯,即白芨、薏苡仁、貝母、金銀花、陳皮、苦桔梗、苦葶藶、甘草節也。
  2. 初起加防風,潰後加生黃耆、人參。
失血 牛膝四物湯尿血同出痛淋血,尿血分出溺血名,溺血精竅牛四物,淋血八正 地金通。
  1. 淋血、溺血二證若尿與血同出而痛,名曰淋血。尿與血分出,名曰溺血  。
  2. 溺血為精竅之病,用四物倍加牛膝。
  3. 淋血為尿竅之病,用八正散,加木通、生地、鬱金治之。
失血 珀珠散溺血諸藥而不效,塊血竅滯莖急疼,珀珠六一硃砂共,引煎一兩整木 通。
  1. 溺血一證,乃精竅為病,每因忍精不泄,提氣採戰,或因老年竭慾而成。
  2. 服諸藥不效者,所溺之血成塊,竅滯不利,莖中急疼欲死者,用珀珠散,日三服,每服三錢,引用整木通去粗皮黃色者,煎湯調服。其方即琥珀末一錢,珍珠末五分,硃砂末五分,飛滑石六錢,甘草末一錢,合均,分三服。
  3. 若其人大便結燥不通,以八正散加牛膝、鬱金下之。有熱尿澀,以導赤散加牛膝、鬱金清之。
  4. 痢後仍服此藥,自有奇功。
失血 槐花散便血內熱傷陰絡,風合腸風濕臟瘍,槐花側枳連炒穗,風加秦防濕楝 蒼。
  1. 便血二證,腸風、臟毒。其本皆熱傷陰絡,熱與風合為腸風,下血多清;熱與濕合為臟毒,下血多濁。均宜槐花散,即炒槐花、炒側柏葉、醋炒枳殼、川黃連、炒荊芥穗,為末,烏梅湯調服。腸風,加秦艽、防風。臟毒,加炒苦棟,炒蒼朮。
  2. 若大腫大痛,大便不通,當以臟毒未潰之瘍治之,非臟毒下血之病也。
失血 升陽去濕和血湯便血日久涼不應,升補升耆蒼桂秦,歸芍丹陳二地草,熱加 萸連虛人參。
  1. 便血日久,服涼藥不應,宜升補,用升陽去濕和血湯。即升麻、黃耆、蒼朮、肉桂、秦艽、當歸、白芍、丹皮、陳皮、生地、熟地、生甘草、炙甘草也。有熱,稍加吳茱萸炒川連。虛加人參可也。
消渴 試觀年老多夜溺,休信三消盡熱乾,飲多尿少渾赤熱,飲少尿多清白寒。
  1. 上消屬肺,飲水多而小便如常;中消屬胃,飲水多而小便短赤;下消屬腎,飲水多而小便渾濁,三消皆燥熱病也。
  2. 然試觀年老好飲茶者,夜必多溺,則休信三消皆熱,而亦有寒者矣。
  3. 飲水多,小便少而渾赤者屬熱,是火盛耗水而渾也。
  4. 飲水少,小便多而清白者屬寒,是火虛不能耗水也。
消渴 三消便硬若能食,脈大實強尚可醫,不食舌白傳腫瀉,熱多舌紫發癰疽。
  1. 三消,飲水多不能食。─若能食大便硬,脈大強實者,為胃實熱,之尚可醫也。│若不能食,濕多舌白滑者,病久則傳變水腫泄瀉。熱多舌紫乾者,病久則發癰疽而死也。
消渴 竹葉黃耆湯便硬能食脈大強,調胃金花斟酌當,不食渴瀉白朮散,竹葉黃耆 不瀉方,黃耆黃芩合四物,竹葉石膏減粳薑,氣虛胃熱參白虎,飲一溲二腎 氣湯。
  1. 謂胃,謂調胃承氣湯。
  2. 金花,謂梔子金花湯。
  3. 方俱在傷寒門,酌其所當用可也。
  4. 不食而渴,巳屬胃虛,兼之泄瀉,胃虛無熱矣。故用七味白朮散,方在  虛損門。
  5. 若不食而渴,亦不瀉者,是雖虛而猶有燥熱也,宜用竹葉黃耆湯,即黃耆、黃芩、當歸、川芎、白芍、生地、竹葉、石膏、人參、炙草、麥冬、半夏也。
  6. 若氣虛胃熱盛者,宜用人參白虎湯。
  7. 若下焦虛寒,飲一溲二者,宜用腎氣湯。
神病 形之精粹處名心,中含良性本天真,天真一氣精神祖,體是精兮用是神。
  1. 動植之物,一有其形,則形之至精、至粹之處,即名曰心。
  2. 動物之心者,形若垂蓮中含天之所賦,虛靈不昧之靈性也。
  3. 植物之心者,即中心之芽,中含天之所賦、生生不巳之生意也。
  4. 此形若無此心,則形無主宰,而良性、生意亦無著落矣。
  5. 此心若無良性、生意,則心無所施用,不過是一團死肉,一枯草木之芽  耳。
  6. 蓋人雖動物之貴,而其中含良性與一切動物皆同,本乎天真也。
  7. 天真之氣,分而言之為精、氣、神。故曰:以精為體,以神為用也。合而言之,渾然一氣,故曰:天真一氣,精神之祖也。
神病 神從精氣妙合有,隨神往來魂陽靈,并精出入陰靈魄,意是心機動未形,意 之所專謂之志,志之動變乃思名,以思謀遠是為慮,用慮處物智因生。
  1. 魂,陽之靈,隨神往來。
  2. 魄,陰之靈,并精出入。
  3. 蓋神機不離乎精氣,亦不雜乎精氣,故曰:妙合而有也。
  4. 故指神而言,則神超乎精氣之外。
  5. 指精氣而言,則神寓乎精氣之中。
  6. 意者,心神之機,動而未形之謂也。
  7. 志者,意所專注也。
  8. 思者,志之變動也。
  9. 慮者,以思謀遠之謂也。
  10. 智者,以慮處物之謂也。
  11. 此皆識神變化之用也。
神病 心藏神兮脾意智,肺魄肝魂腎志精,氣和志達生喜笑,氣暴志憤恚怒生,憂 思繫心不解散,悲哭哀苦悽然情,內生懼恐求人伴,外觸駭然響動驚。
  1. 五臟所藏七神:心藏神,脾臟意與智,肺藏魄,肝藏魂,腎藏精與志也。
  2. 五臟所生七情:心生喜:肝生怒,脾生憂、思,肺生悲,腎生恐也。氣和則志達,故生喜笑。氣暴則自憤,故生恚怒。繫心不解散,故生憂思。悽心則哀苦,故生悲哭。內恐外觸非常事物,故生恐懼驚駭也。
神病 朱砂安神丸內生不恐心跳悸,悸更驚惕是怔忡,善忘前言口健忘,如昏似慧 恍惚名,失志傷神心膽弱,痰飲九氣火相乘,清熱硃連歸地草,餘病他門治 法精。
  1. 驚悸、怔忡、健忘、恍惚、失志、傷神等病,皆因心虛膽弱,諸邪得以乘之也。
  2. 心氣熱者,先用朱砂安神丸以清之。
  3. 其餘虛實諸邪,則當以虛損,九氣、癲癇、痰飲等門合證揀方,自有效法之處。
神病 仁熟散恐畏不能獨自臥,膽虛氣怯用仁熟,柏仁地枸味萸桂,參神菊殼酒調 服。
  1. 恐畏不能獨自臥者,皆因氣怯膽虛也。
  2. 仁熟散,即柏子仁、熟地黃、枸杞子、五味子、山茱萸、桂心、人參、茯神、菊花、枳殼,為末,老酒調服也。
癲癇 經言癲狂本一病,狂乃陽邪癲是陰。癲疾始發意不樂,甚則神癡語不倫。狂 怒凶狂多不臥,目直罵詈不識親。癇發吐涎昏噤倒抽搐省後若平人。
  1. 李時珍曰:經有言癲狂者,又言癲疾為狂者,是癲狂為兼病也。邪入於陽者狂,邪入於陰者癲。
  2. 蓋癲疾始發,志意不樂,甚則精神呆癡,言語不倫,而睡如平時,以邪併於陰也。
  3. 狂疾始發多怒不臥,甚則凶狂欲殺,目直罵詈,不識親疏,而夜多不臥,以邪併於陽也。
  4. 然俱不似癇疾發則吐涎神昏猝倒無知,口噤牙緊,抽搐時之多少不等,而省後起居飲食皆若平人為別也。癇雖分而為五,曰:雞、馬、牛、羊、豬名者,以病狀偶類故也。其實痰,、火、氣、驚、四者而巳,所以為治同乎癲狂也。
癲癇 三聖散青州白丸子滾痰丸遂心丹礬鬱丸控涎丹抱膽丸鎮心丹癲狂癇疾三聖吐,風痰白丸熱滾痰,痰實遂心氣礬鬱,痰驚須用控涎丹,無痰抱膽鎮心治, 發灸百會自然安,初發皂角灌鼻內,涎多欲止點湯鹽。
  1. 癲狂癇疾初起多痰者,先以三聖散吐之。風盛有痰者,用青州白丸子。熱盛有痰者,用礞石滾痰丸(青礞石、沉香、百藥煎、川大黃、黃芩)。痰而形氣實者用遂心散,甘遂、朱砂、豬心也。痰而兼氣鬱者用礬鬱丸,白礬、鬱金也。痰而兼驚者用控涎丹;無痰神輕因而驚悸者用鎮心丹、抱膽丸,皆成方也。
  2. 癇病發時炙百會,不拘壯數,以甦為止。再發再炙,以癒為度。初發用皂角汁灌鼻內,其風涎即從鼻口中涕唾而出,若甦後其涎不止,以鹽湯服之自止。
諸氣病 寒氣旻氣喜氣怒氣勞氣思氣悲氣恐氣驚氣一氣觸為九寒旻,喜怒勞思悲恐驚 。寒收外束腠理閉,旻泄內蒸腠理通,喜則氣緩虛極散,勞耗思結氣難行, 怒氣逆上甚嘔血,下乘脾虛飧瀉成,恐則氣下傷精志,驚心無倚亂怔忡,悲 消榮衛不散布,壯行弱著病叢生。
  1. 一氣流行不為邪觸,何病之有?若為寒觸,外束皮膚,腠理閉,其氣收矣,即寒病也。
  2. 旻,火也。若為火觸,熱蒸汗出,腠理開,其氣泄矣。即暑病也。
  3. 若為喜觸,喜則氣和志達,其氣緩矣。
  4. 素中虛極者,緩則氣散,即暴脫也。
  5. 若為勞觸,勞則喘息,且汗出,其氣耗矣,即勞倦也。
  6. 若為思觸,心有所存,氣留不行,其氣結矣,即鬱氣也。
  7. 若為怒觸,怒則氣逆甚嘔血,其氣上矣。上極而下乘脾之虛,則為飧泄也。
  8. 若為恐觸,恐則精卻傷精志,其氣下矣。
  9. 若為驚觸,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其氣亂矣。怔忡心動,不安之病也。
  10. 若為悲觸,心肺氣戚,榮衛不散,其氣消矣。
  11. 凡此九氣叢生之病,壯者得之氣行而癒,弱者得之氣著為病也。
諸氣病 短氣氣短不能續,少氣氣少不足言,氣痛走注內外痛,氣鬱失志怫情間,上 氣氣逆蘇子降,下氣氣陷補中宣,臭甚傷食腸胃鬱,減食消導自然安。
  1. 短氣者,氣短而不能續息也;少氣者,氣少而不能稱形也,皆為不足之證。
  2. 氣痛者,氣為邪阻,氣道不通,或在經絡,或在臟腑,攻衝走注疼痛也。
  3. 上氣,乃濁氣上逆;下氣,為清氣下陷。
  4. 氣鬱者,或得於名利失志,或得於公私怫情,二者之間也。
  5. 濁氣上逆,蘇子降氣湯。
  6. 清氣下陷,補中益氣湯,甚者加訶子、五味子。
  7. 然清氣下陷,下氣不甚臭穢,惟傷食下氣,甚臭甚穢,乃腸胃鬱結,穀氣內發,而不宣通於腸胃之外。鬱在胃者,上噫氣也。鬱在腸者,下矢氣也。
  8.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門。
諸氣病 寒熱熱寒結者散,上抑下舉驚者平,喜以恐勝悲以喜,勞溫短少補皆同。
  1. 寒者熱之,麻黃理中是也。
  2. 熱者寒之,白虎生脈是也。
  3. 結者散之,越鞠解鬱是也。
  4. 上者抑之,蘇子降氣是也。
  5. 下者舉之,補中益氣是也。
  6. 驚者平之,鎮心,妙香是也。
  7. 喜以恐勝,悲以喜勝,以情治情是也。
  8. 勞者溫之,短氣,少氣者補之,保元四君是也。
諸氣病 木香流氣飲木香流氣調諸氣,快利三焦榮衛行,達表通裡開胸膈,腫脹喘嗽 氣為疼,六君丁皮沉木桂,白芷香附果蘇青,大黃枳朴檳蓬朮,麥冬大腹木 瓜通。
  1. 木香流氣飲,調治一切諸氣為病,其功能快利三焦,通行榮衛,外達表氣,內通裡氣,中開胸膈之氣,其水腫脹滿,氣壅喘嗽,氣痛走注,內外疼痛,併皆治之。
  2. 即人參、白朮、茯苓、灸草、橘皮、半夏、丁皮、沉香、木香、中桂,白芷、香附、草果、蘇葉、青皮、大黃、枳殼、厚朴、檳榔、蓬朮、麥冬、大腹皮、木瓜、木通也。
諸氣病 分心氣飲分心氣飲治七情,氣滯胸腹不流行,正減芷朴通木附,麥桂青桑檳 殼蓬。
  1. 分心氣飲,治七情氣滯,胸腹之病。
  2. 正者,謂藿香正氣散也。
  3. 正減也,謂即藿香正氣散方減白芷、厚朴、加木通、木香、香附、麥冬、官桂、青皮、桑皮、檳榔、枳殼、蓬朮也。
諸氣病 蘇子降氣湯越鞠湯蘇子降氣氣上攻,下虛上盛氣痰壅,喘咳涎嗽胸膈滿,氣 秘氣逆嘔鮮紅,橘半肉桂南蘇子,前朴沉歸甘草同。鬱食氣血痰濕熱,越鞠 蒼梔麴附芎。
  1. 蘇子降氣湯,治下虛上盛,氣壅上攻,喘咳涎嗽,胸膈滿悶,氣秘便難,氣逆嘔血,即橘皮、半夏、肉桂、南蘇子、前胡、厚朴、沉香、當歸、甘草也。
  2. 越鞠湯治六鬱--食鬱、氣鬱、血鬱、痰鬱、濕鬱、熱鬱,即蒼朮、山梔、神麴、香附、撫芎也。
  3. 夫氣鬱之病若久,必與血、痰、濕、熱、飲、食相合,故治鬱之方,可治氣鬱也。
  4. 其氣實者加木香。氣虛者加人參。血實者加紅花。血虛者加當歸。痰多者加半夏。濕多者加白朮。熱多者加萸、連。飲多者加茯苓。食多者加麥蘗。在臨證者消息耳。
諸氣病 四七湯四七七氣鬱生痰,梅核吐咯結喉間,調和諸氣平和劑,半苓厚朴紫蘇 煎,快氣橘草香附入,婦人氣病效如仙,惡阻更加芎歸芍,氣痰濁帶送白丸 。
  1. 四七湯,治七情過節,七氣病生,鬱結生痰,如絮如膜,凝結喉間,咯之不盡,嚥之不下,名曰梅核氣。日久不癒,變生噎膈,上吐涎沫,下秘二便也。宜用此平和之劑,即半夏、茯苓、厚朴、紫蘇葉也。
  2. 胸腹中氣不快,加橘皮、甘草、香附、亦治婦人一切氣病。
  3. 婦人有孕喜吐者,名曰噁阻,更加川芎、當歸、白芍。
  4. 婦人肥白,多痰氣鬱,有白濁帶下者,亦以本方送青州白丸子可也。
諸氣病 鎮心丹妙香散驚實鎮心朱齒血,驚虛妙香木麝香,山藥茯神參耆草,朱砂桔 梗遠苓菖。
  1. 心氣實病驚者,宜用鎮心丹,即朱砂、龍齒末等分,豬心血為芡實大丸,每服三丸,麥冬湯下。
  2. 心氣虛病驚者,宜用妙香散加菖蒲,即木香、麝香、山藥、茯神、人參、黃耆、炙草、朱砂、桔梗、遠志、茯苓、石菖蒲也。
遺精 不夢而遺心腎弱,夢而後遺火之強,過慾精滑清氣陷,久曠溢瀉味醇傷。
  1. 不夢而遺,謂無所感於心而自遺,則為心腎虛弱不固也。
  2. 夢而後遺,謂有所感於心,相火煽而強迫之,則為二火之強不固也。
  3. 或過慾之人,日慣精滑,或清氣不足,下陷不固,或久曠之人,精盛溢瀉,或醇酒厚味,火強不固,皆為是病也。
遺精 龍骨遠志丸坎離既濟湯封髓丹心腎虛弱朱遠志,龍骨神苓菖蒲參,久曠火旺 地知柏,胃虛柏草縮砂仁。
  1. 龍骨遠志丸,治心腎虛弱,不夢而遺者,即龍骨、朱砂、遠志、茯神、茯苓、石菖蒲、人參也。
  2. 坎離既濟湯,治夢而後遺,火強久曠者,即生地、黃柏、知母也。
  3. 若胃虛食少便軟,則不宜生地、知柏,恐苦寒傷胃,故宜封髓丹,即黃柏、甘草、縮砂仁也。
遺精 補精丸精出不止陽不痿,強中過補過淫成,久出血痛形羸死,或發消渴或發 癰,陽盛坎離加龍骨,實熱解毒大黃攻,調補骨脂韭山藥,磁石蓯蓉參鹿茸 。
  1. 精出不止,陽強不倒,名曰強中。
  2. 此病皆因過服房術中補藥,或貪淫過慾而成也。
  3. 若不急治,日久精盡,陽強不化,迫血而出,疼痛不巳,形羸而死。或不即死,亦必發消渴、大癰也。
  4. 陽盛陰虛者,宜大坎離既濟湯,加生龍骨清而補之。
  5. 形實熱盛者,宜黃連解毒湯,加大黃先攻其熱可也。
  6. 病後熱去,調理宜補精丸,即補骨脂、韭子、山藥、磁石、肉蓯蓉、人參、鹿耳也。
濁帶 濁病精竅弱自清,穢物如膿陰內疼,赤熱精竭不及化,白寒濕熱敗精成。
  1. 赤多屬熱,亦有濁帶日久,精竭陽虛,不及化白而屬寒者。
  2. 白多屬寒,亦有敗精濕熱釀成腐化,變白而屬熱者。
  3. 是則不可概以寒熱論赤白也。
濁帶 清心蓮子飲萆薢分清飲珍珠粉丸濁熱清心蓮子飲,寒萆菖烏益草苓,濕熱珍 珠炒薑柏,滑黛神麴椿蛤同。
  1. 赤濁帶下屬熱者,宜用清心蓮子飲,方在淋門。
  2. 白濁帶下屬寒者,宜用萆薢分清飲,即萆薢、菖蒲、烏藥、益智、甘草、茯苓也。
  3. 赤白濁帶下屬濕熱者,宜用珍珠粉丸,即炒黑薑、炒黃柏、滑石、青黛、炒神麴、炒椿皮、蛤粉也。
濁帶 黑錫丹黑錫上盛下虛冷,精竭陽虛火上攻,上壅頭痛痰氣逆,下漏濁帶白淫 精,骨脂茴香葫蘆巴,肉蔻桂附木金櫻,沉香陽起巴戟肉,硫鉛法結要研明 。
  1. 赤白帶下屬虛寒者,及虛陽上攻,頭痛喘嗽,痰壅氣逆,俱宜黑鍚丹。
  2. 即補骨脂、小茴香、葫蘆巴、肉蔻、附子、肉桂、木香、金櫻子、沉香、陽起石、巴戟、硫黃、黑鉛也。
痰飲 陰盛為飲陽盛痰,稠濁是熱沫清寒,燥少黏連咯不易,濕多易出風掉胘,膈 滿嘔吐為伏飲,支飲喘咳腫臥難,飲流四肢身痛溢,嗽引脅痛謂之懸,痰飲 素盛今暴瘦,漉漉聲水走腸間,飲留肺胸喘短渴,在心下悸背心寒。
  1. 飲則清稀,故為陰盛。
  2. 痰則稠濁,故為陽盛。
  3. 稠濁,是熱痰屬心也。
  4. 沫清,是寒痰屬腎也。
  5. 少而黏連咯不易出,是燥痰屬肺也。
  6. 多而易出,是濕痰屬脾也。
  7. 搐搦眩暈,是風痰屬肝也。
  8. 膈上痰滿,嘔吐痰涎,此飲留於膈間,名曰伏飲也。
  9. 喘咳面腫不得臥,此飲留於肺,名曰支飲也。
  10. 飲流四肢,身體重痛,此飲留行於體,名曰溢飲也。
  11. 咳嗽引脅疼痛,此飲留於脅下,名曰懸飲也。
  12. 素盛今瘦,漉漉有聲,水走腸間,此飲留於腸胃,名曰痰飲也。
  13. 凡飲留於胸肺,則喘滿短氣而渴。
  14. 飲留於膈下,則心下悸或背心寒冷也。
痰飲 二陳湯燥痰湯諸痰橘半茯苓草,惟有燥者不相當,風加南星白附子,熱加芩 連寒桂薑,氣合四七鬱香附,虛入入參朮濕入蒼;燥芩旋海天冬橘,風消枳 桔貝蔞霜。
  1. 諸痰、謂一切痰,皆宜二陳湯治之。即橘紅、半夏、茯苓、甘草也。
  2. 因有茯、半、性過滲燥,故與燥痰不相當也。
  3. 依本方風痰加南星、白附子。熱痰加黃芩、黃連。寒痰加乾薑、肉桂。氣痰加厚朴、蘇葉即是合四七湯也。因鬱生痰加香附。氣虛有痰加人參、白朮即六君子湯也。濕痰加蒼朮。
  4. 燥痰宜用燥痰湯,即枯黃芩、旋復花、海石、天冬、橘紅、風化芒硝、枳殼、桔梗、貝母、枯蔞霜也。
痰飲 茯苓指迷丸茯苓風消枳殼半,痰飲平劑指迷丸,寒實瓜蒂透羅治,熱實大陷 小胃丹。
  1. 指迷丸,治一切痰飲平和之劑,即茯苓、風化芒硝、枳殼、半夏也。
  2. 痰飲寒實者,用瓜蒂散吐之,或用透羅丹下之。
  3. 熱實者,在膈上用大陷湯、丸,在三焦用小胃丹攻之。
痰飲 半夏茯苓湯加丁香湯越婢加朮湯流飲控涎苓桂治,伏飲神佑半苓丁,支飲葶 藶懸十棗,溢飲越朮小青龍。
  1. 留飲者,謂一切飲留於上下、內外也。
  2. 實者用控涎丹攻之,虛者用苓桂朮甘湯溫之。
  3. 伏飲實者用神佑丸,虛者用半夏三錢、茯苓二錢、丁香一錢、生薑三錢,煎服治之,即半夏茯苓湯加丁香也。
  4. 支飲用葶藶大棗湯。懸飲用十棗湯治之。
  5. 溢飲有熱者用越婢加朮湯,即黃麻、石膏、甘草、生薑、大棗,加蒼朮也。有寒者用小青龍湯治之。
咳嗽 有聲日咳有痰嗽,聲痰俱有咳嗽名,雖云臟腑皆咳嗽,要在聚胃關肺中。胃 濁脾濕嗽痰本,肺失清肅咳因生,風寒火鬱燥痰飲,積熱虛寒久勞成。
  1. 有聲無痰曰咳,有痰無聲曰嗽,有聲有痰曰咳嗽。
  2. 『內經』雖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而大要皆在聚於胃、關於肺也。
  3. 因胃濁,則所游溢之精氣,與脾濕所歸肺之津液皆不能清,水精之濁,難於四布,此生痰之本,為嗽之原也。
  4. 肺居胸中,主氣清肅。或為風寒外感,或為痰熱內乾清肅,有失降下之令,因氣上逆而咳嗽也。
  5. 久勞成,謂久病咳嗽不已,傷肺成勞也。
咳嗽 參蘇飲芎蘇飲香蘇飲茯苓補心湯參蘇感冒邪傷肺,熱寒咳嗽嚏痰涎,氣虛用 參實減去,二陳枳桔葛蘇前,頭痛加芎喘加杏,芩因熱入麻乾寒,虛勞胎產 有是證,補心四物量抽添。
  1. 參蘇飲,治感冒風寒傷肺,咳嗽嚏唾痰唌發熱惡寒也,即人參、蘇葉、橘紅、半夏、茯苓、甘草、枳殼、桔梗、前胡、減去可也。
  2. 形氣虛者,必用人參,若形氣實,減去可也。
  3. 若頭痛,依本方去人參,以前胡易柴胡加川芎,名芎蘇飲。
  4. 若喘嗽,依本方去人參加杏仁,名杏蘇飲。
  5. 若內有熱,加黃芩,有寒加麻黃、乾薑。
  6. 若虛勞之人,及胎前產後而有是病,依本方合四物湯,名茯苓補心湯,量其虛實,寒熱加減可也。
咳嗽 瀉白散葶藶瀉白散瀉白肺火鬱氣分,喘咳面腫熱無痰,桑骨甘草寒麻杏,血 分加芩熱甚連,咳急嘔逆青橘半,鬱甚失音訶桔添,停飲喘嗽不得臥,加苦 葶藶效通仙。
  1. 瀉白飯,即桑皮、地骨皮、甘草也。
  2. 治喘嗽面腫,無痰身熱,是為肺經火鬱氣分。若無汗,是為外寒鬱遏肺火,加麻黃、杏仁以發之。
  3. 若無外證惟面赤,是為肺經火鬱血分,加黃芩。內熱甚者,更加黃連以清之。
  4. 咳急嘔逆者,加青皮、橘紅、半夏以降之。
  5. 火鬱甚而失音者,加訶子肉、桔梗以開之。
  6. 若喘嗽面浮不得臥者,是為兼有停飲,加苦葶藶以瀉之,名葶藶瀉白散。
咳嗽 清肺湯清肺肺燥熱咳嗽,二冬母草橘芩桑,痰加蔞半喘加杏,悚氣枳桔斂味 良。
  1. 清肺湯,即麥冬、天冬、知母、貝母、甘草、橘紅、黃芩、桑皮也。
  2. 有痰燥而難出,加栝蔞子。
  3. 痰多加半夏。喘加杏仁。胸膈氣不快加枳殼、桔梗。久則宜斂,加五味子。
咳嗽 清燥救肺湯喻氏清燥救肺湯,肺氣虛燥鬱咳方,參草麥膏生氣液,杏枇降逆 效功長,胡麻桑葉阿潤燥,血枯須加生地黃,熱甚牛黃羚犀角,痰多貝母與 蔞霜。
  1. 喻氏,喻嘉言也。
  2. 枇,枇杷葉也。
  3. 羚羊角、犀角也。
  4. 蔞霜,栝蔞霜也。
咳嗽 透羅丹瀉肺丸寒實痰清透羅丹,咳時涎壅氣出難,巴杏大牽皂半餅,熱實痰 稠瀉肺丸。
  1. 寒實痰盛涎清,熱實痰盛稠黏,皆能令人咳嗽。
  2. 嗽時痰涎頓壅,氣閉難出。
  3. 寒實者用透羅丹,即巴豆、杏仁、大黃、牽牛、皂角、半夏共為末,蒸餅為小丸,量服,方出『丹溪心法‧附餘』。
  4. 熱實者,宜瀉肺丸,方見失血門。
咳嗽 人參瀉肺湯積熱傷肺宜瀉肺,喘嗽痰多黏色黃,胸膈滿熱大便澀,涼膈枳桔 杏參桑。
  1. 人參瀉肺湯,即涼膈散,梔子、連翹、薄荷、黃芩、大黃、甘草、枳殼、桔梗、杏仁、人參、桑皮也。
咳嗽 鍾乳補肺湯補肺虛寒喘嗽血,皮毛焦枯有多年,生脈菀款桑皮桂,鍾英糯米 棗薑煎。
  1. 補肺湯,即人參、麥冬、五味子、款冬花、紫菀、桑皮、桂枝、鍾乳石、白石英、糯米、大棗、生薑也。
咳嗽 人參養肺湯養肺平劑肺氣虛,勞久喘嗽血腥宜,參草杏阿知母棗,烏梅罌粟 骨桑皮。
  1. 人參養肺湯,為治肺氣虛損久勞,不寒不熱之平劑也。
  2. 其方即人參、炙草、杏仁、阿膠、知母、大棗、烏梅、罌粟殼、地骨皮、桑皮也。
咳嗽 清寧膏太平丸咳嗽痰血清寧治,甘桔麥地橘龍圓,薏米川貝薄荷末,血過於 痰太平丸。
  1. 咳嗽痰少血多,用太平丸。
  2. 方,諸書俱有。
咳嗽 瓊玉膏杏酥膏瓊玉膏治肺虛勞,肺痿乾嗽咳涎滔,生地膏蜜參苓末,不虛燥 蜜杏酥膏。
  1. 瓊玉膏治虛燥,先以生地煎膏,後入煉白密、人參、茯苓末,攪成膏。
  2. 杏酥膏治不虛而燥,以杏仁霜、奶酥油、煉白蜜,溶化合膏。
喘吼 喘則呼吸急促,哮則喉中有響聲,實熱氣粗胸滿硬,虛寒氣乏飲痰清。
  1. 呼吸氣出急促者,謂之喘急。
  2. 若更喉中有聲響者,謂之哮吼。
  3. 氣粗胸滿不能布息而喘者,實邪也,而更痰稠便鞭者,熱邪也。
  4. 氣乏息微不能續息而喘,虛邪也,若更痰飲清冷,寒邪也。
喘吼 喘汗潤髮為肺絕,脈濇肢寒命不昌,喘咳吐血不得臥,形衰脈大氣多亡。
  1. 氣多,謂出氣多、入氣少也。
喘吼 華蓋湯千金定喘湯葶藶大棗湯外寒喘吼華蓋湯,麻杏蘇草橘苓桑,減苓加芩 款半果,飲喘難臥棗葶方。
  1. 外寒傷肺喘急,用華蓋散。即麻黃、杏仁、蘇子、甘草、橘紅、赤茯苓、桑皮也。
  2. 依本方減茯苓,加黃芩、款冬花、半夏、白果,名千金定喘湯,治哮吼表寒之喘。
  3. 葶藶大棗湯,治停飲不得臥之喘也。
喘吼 蘿皂丸蘇子降氣湯火鬱喘急瀉白散,痰盛作喘蘿皂丸,蔞仁海石星蘿皂,氣 喘蘇子降氣痊。
  1. 面赤浮腫,謂之火鬱之喘,宜瀉白散。
  2. 痰盛聲急,謂之痰喘,宜蘿皂丸。
  3. 無痰聲急,謂之氣喘,宜蘇子降氣湯。
  4. 方在諸氣門。
喘吼 五味子湯黑錫丹腎氣湯人參理肺湯氣虛味麥參陳杏,虛寒黑錫腎氣湯,日久 斂喘參桔味,麻杏罌粟歸木香。
  1. 五味子湯,即五味子,麥冬、人參、陳皮、杏仁也。
  2. 人參理肺湯,即人參、桔梗、五味子、麻黃、杏仁、罌粟殼、當歸、木香也。
  3. 黑錫丹,方在濁帶門。
  4. 腎氣湯,方在虛勞門。
腫脹 衛氣并脈循分肉,內傷外感正邪攻,外邪客脈為脈脹,邪留分肉膚脹生。
  1. 經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并脈循分肉行,陰陽相隨,何病之有?若其人內傷七情,外感六氣,飲食失節,勞役過度,則邪正相攻,榮衛失和  。
  2. 衛氣與風寒之邪客於脈中,則為脈脹。
  3. 衛氣與風寒之邪留於分肉,則為膚脹也。
腫脹 脈脹筋起絡色變,久成單腹末脫清,膚脹初不硬,纏綿氣鼓脹膨膨。
  1. 脈脹之證,腹筋起,絡色變,久而不巳,則成單腹脹,四末脫瘦清冷也。
  2. 膚脹之證然初不堅硬,纏綿不癒,則成氣鼓脹滿,膨膨急硬也。
腫脹 外邪干衛客腸外,腸覃月事以時行,外邪干營客胞內,石瘕經閉狀妊盈。
  1. 風寒之邪,不客於脈中分肉,而干衛氣、深入客於腸外,僻而內著,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仍以時行,名曰腸覃。
  2. 或干營氣,深入客於胞中,惡血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名曰石瘕,此皆生於女子,在男子則為疝病也。
腫脹 皮厚色蒼多是氣,皮薄色澤水濕成,氣速安臥從上下,水漸難眠咳喘徵,石 水少腹腫不喘,風水面腫脛足同,石水陰邪寒水結,風水陽邪熱濕凝。
  1. 凡腫脹之病,皮厚色蒼者,皆屬氣也。
  2. 皮薄色澤者,皆屬水也。
  3. 氣,陽也,陽性急,故為脹速,每從上腫而漸下,得以安臥,邪在外也  。
  4. 水,陰也,陰性遲,故為脹漸,每從下腫而漸上,更有咳喘不能臥之徵也。
  5. 石水之徵,少腹腫滿,水在下,故不喘也。
  6. 上腫曰風,下腫曰水。故風水之證,面與脛足同腫也。然石水屬陰邪,故曰寒結也。風水屬陽邪,故曰熱濕凝也。
腫脹 腹脹身熱及失血,四末清脫瀉數行,腫起四肢後入腹,利旋滿腫腹筋青,唇 黑臍突陰囊腐,缺盆脊背足心平,脈大時絕或虛濇,腫脹逢之卻可驚。
  1. 腹脹身熱,陽盛脹也,若吐衄瀉血,則陰亡矣。
  2. 四肢瘦冷,陰盛脹也,若數瀉不止,則中脫矣。
  3. 先腫脹腹,後散四肢者可治。
  4. 先腫四肢,後歸入腹者不治。
  5. 腫脹之病多實,服利下之藥,旋消旋起,則為正不勝邪,亦不治。
  6. 腹筋青漲高起,腫脹蒼黑,臍腫突出,陰囊腫腐,缺盆脊背腫平,足心腫平,則五臟傷,皆不治也。
  7. 脈大而時絕,或虛濇細,則氣血敗,皆死脈也。
腫脹 木香流氣飲膚脹脈脹通身脹,單腹鼓脹四肢平,膚脹木香流氣飲,脈脹加薑 黃撫芎。
  1. 膚脹,皮膚脹也,脈脹,經脈脹也。
  2. 此二脹皆通身脹也。
  3. 單腹脹、四肢不脹。鼓脹、其脹如鼓。此二脹,皆腹脹四肢不脹也。
  4. 膚脹宜用木香流氣飲,脈脹亦用此湯,更加薑黃、撫芎也。
  5. 方在諸氣門。
腫脹 厚朴散下瘀血湯單腹鼓脹分氣血,氣實腸覃厚朴榔,木枳青陳遂大戟,血實 石瘕下瘀湯。
  1. 單腹脹、鼓脹,當分氣血而治。
  2. 腸覃亦氣病也,故同氣實脹者一治之,皆用厚朴散,即厚朴、檳榔、木香、枳殼、青皮、陳皮、甘遂、大戟。
  3. 石瘕亦血病也,故同血實脹者一治之,宜用下瘀血湯,即大黃、桃仁、 蟲、甘遂也。
腫脹 寒脹中滿分消湯熱脹中滿分消湯氣虛脹病分寒熱,中滿分消有二方,寒脹參 耆歸苓朴,半夏吳萸連二薑,升柴烏麻青柏澤,蓽澄草蔻益木香,熱縮六君 知豬澤,枳朴芩連乾薑黃。
  1. 脹有虛、實、寒、熱,若脹而形氣虛少寒者,宜用脹中滿分消湯,即人參、黃耆、當歸、茯苓、厚朴、半夏、吳萸、黃連、乾薑、生薑、升麻、柴胡、川烏、麻黃、青皮、黃柏、澤瀉、蓽澄茄、草豆蔻、益智、木香也。
  2. 脹而形氣虛少熱者,宜用熱脹中滿分消湯,即縮砂、人參、白朮、茯苓、炙草、廣皮、半夏、知母、豬苓、澤瀉、枳殼、厚樸、黃連、乾薑、薑黃也。
腫脹 上腫多風宜乎汗,下腫多濕利水泉,汗宜越婢加蒼朮,利用貼臍琥珀丹,外 散內利疏鑿飲,喘不得臥蘇葶先,陽水熱濬濕神祐,陰水實脾腎氣丸。
  1. 從上腫者,多外感風邪,故宜乎汗。
  2. 從下腫者,多內生濕邪,故宜乎利水。
  3. 外散風水,宜用越婢湯加蒼朮,即麻黃、石膏、甘草、蒼朮也。
  4. 內利水濕,宜用貼臍等法。一以巴豆去油四錢,水銀粉二錢,硫黃一錢,研勻成餅,先用新綿一片布臍上,內餅,外用帛縛,時許自然瀉下惡水,待下三五次,去藥姿粥補住。日久形羸,隔一日取一次,一餅可救三、五人。一以鮮赤商陸根,杵爛貼臍上,以帛縛定,水自小便出。一  以田螺四個,大蒜五個,車前子末三錢,研成餅,貼臍中,以帕縛之,少時尿利即癒。或內服沉香琥珀丸,即苦葶藶子、真郁李仁、防己、沉香、陳皮、琥珀、杏仁、蘇子、赤茯苓、澤瀉、麝香也。
  5. 若通身腫,則當外散內利,宜用疏鑿飲子兩解之。
  6. 若水盛上攻,喘急不得臥,則當用蘇子葶藶丸以定喘,即此,等分為末,棗肉丸。
  7. 陽水屬熱實者,熱盛宜用大聖濬川散;濕盛宜用舟車神祐丸以下之。二方在『醫宗必讀』。
  8. 陰水屬寒虛者,脾虛不食便軟,宜用實脾飲;腎虛脛足冷硬,宜用腎氣丸。
腫脹 疏鑿飲子茯苓導水湯水腫兩解疏鑿飲,和劑茯苓導水湯,疏鑿椒目赤小豆, 檳榔商陸木通羌,秦艽大腹苓皮澤,茯苓導水澤芩桑,木香木瓜砂陳朮,蘇 葉大腹麥檳榔。
  1. 水腫,外散內利兩解,峻者疏鑿飲,即椒目、赤小豆、檳榔、商陸、木通、羌活、秦艽、大腹皮、茯苓皮、澤瀉也。
  2. 外散內利兩解和者,茯苓導水湯,即澤瀉、茯苓、桑皮、木香、木瓜、砂仁、陳皮、白朮、蘇葉、大腹皮、麥冬、檳榔也。
腫脹 實脾飲裡實自然尋浚祐,裡虛實脾四君香,木瓜附子大腹子,厚朴草果炒乾 薑,投諸溫補俱無驗,欲諸攻下又難當,須行九補一攻法,緩求淡食命多昌 。
  1. 裡實二便澀者,直用浚川散、神祐丸。
  2. 裡虛二便通者,宜用實脾飲,即人參、白朮、茯苓、炙草、木香、木瓜、川附子、大腹子、厚朴、草果、炒乾薑也。
  3. 腫脹之病屬虛寒者,自宜投諸溫補之藥,而用之俱無效驗者,虛中必有  實邪也。欲投諸攻下之藥,而又難堪,然不攻之終無法也,須行九補一攻之法。是用補養之藥九日,俟其有可攻之機,而一日用瀉下之藥攻之  。然攻藥亦須初起少少與之,不勝病、漸加之,必審其藥與元氣當,逐邪而不傷正,始為法也。其後或補七日、攻一日,補五日、攻一日,補三日、攻一日,緩緩求之,以癒為度。
  4. 若能戒鹽醬,淡食百日,多有生者。
瘧疾 夏傷於暑舍營內,秋感寒風併衛居,比時或為外邪束,暑汗無出病瘧疾。
  1. 經曰:痎瘧皆生於風。謂四時病瘧,未有不因風寒外束,暑邪內伏者也。
  2. 又曰: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此言比時病瘧者也。
  3. 又曰:夏傷於暑,秋為病瘧。
  4. 又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謂夏傷於暑,其邪甚者即病暑,其邪微者則舍於營,復感秋氣寒風,與衛併居,則暑與風寒合邪,始成瘧病也。
  5. 其不即病傷寒者,亦以有暑邪預伏於營中也。蓋有風無暑,惟病風,有暑無風,惟病暑,必風暑合邪,始病瘧也。
瘧疾 瘧隨經絡循伏膂,深入脊內注伏衝,橫連膜原薄臟腑,會衛之時正邪爭,得 陰內薄生寒慄,得陽外出熱蒸蒸,邪淺日作日會衛,邪深間作衛遲逢。
  1. 瘧氣之邪,伏藏於營,隨其經絡,循脊膂之表而下。此初病邪淺,傳舍之次也。
  2. 其邪深者,則入脊膂之內,伏注於衝脈,橫連諸經脂膜之原內及臟腑。此邪漸深,傳舍之次也。
  3. 衛氣者,一日、一夜周於身,每至明旦,則出足太陽睛明,大會於風腑,腠理乃開,開則所客營衛之邪入,邪入得陰內薄則生寒,得陽外出則生熱,內外相薄,邪正交爭,而病乃作也。
  4. 病初邪淺者,衛行未失常度,其邪日與衛會,故日作也。
  5. 病久邪深者,衛行遲失常度,其邪不能日與衛會,故間日乃作也。
  6. 時有間二日、間三日,或至數日作者,亦衛氣行愈遲,會愈遲,故作愈遲也。
瘧疾 衛不循經行脈外,陽會晝發陰夜發,邪退自然歸陽分,病進每必入陰家。
  1. 營氣循經而行脈中。
  2. 衛氣不循經而行脈外,惟日行於三陽,夜行於三陰。
  3. 故邪在三陽之淺者,則晝發。
  4. 邪在三陰之深者,則夜發。
  5. 病邪將退者,夜發退為晝發,此為去陰就陽,則病欲已也。
  6. 病邪漸進者,晝發進為夜發,此為去陽入陰,則病益甚也。
瘧疾 衛氣平旦會風府,邪傳日下一節間,從頭循下故益晏,下極復上早之緣。
  1. 衛氣流行,每日平旦會於風府,而邪氣中人,從頭項歷風腑,下循背腰,日下傳脊之一節,邪與衛會日晚,故作日益晏也。
  2. 邪傳下極衝,其氣復上行,邪與衛會日早,故作日益早也。
瘧疾 瘧初氣實汗吐下,表裡俱清用解方,清解不癒方可截,久瘧形虛補自當。
  1. 瘧初氣實,均宜汗、吐、下。
  2. 有表裡證汗下之。胸滿嘔逆有飲者吐之。
  3. 表裡俱清,宜用和解。
  4. 清解不癒,表裡無證,可用截藥止之。久瘧形羸氣虛,宜用補劑,自當然也。
瘧疾 桂麻各半湯瘧初寒熱兩平者,桂麻各半汗方療,汗少寒多麻倍入,汗多倍桂 熱加膏。
  1. 瘧病初起,寒熱不多不少兩平者,宜桂麻各半湯汗之。
  2. 汗少寒多熱少者,倍麻黃湯汗之。
  3. 汗多寒少熱平者,倍桂枝湯汗之,熱多者,更加石膏。
瘧疾 麻黃羌活湯桂枝羌活湯麻黃羌活加半夏湯白虎湯白虎桂枝湯柴胡白虎湯柴胡 桂枝湯寒多寒瘧而無汗,麻黃羌活草防尋。熱多有汗為風瘧,減麻添桂嘔半 均。先熱後寒名溫瘧白虎汗多合桂君。癉瘧但熱柴白虎,牝瘧惟寒柴桂親。
  1. 此皆諸瘧初起之汗法也。
  2. 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先寒後熱,寒多熱少無汗,謂之寒瘧,宜用麻黃羌活湯,即麻黃、羌活、防風、甘草也。
  3. 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先寒後熱,熱多寒少有汗,謂之風瘧,宜用桂枝羌活湯,即桂枝、羌活、防風、甘草也。
  4. 二證嘔者,均加半夏。
  5. 先傷於風,後傷於寒,先熱後寒,謂之溫瘧,宜用白虎湯,汗多合桂枝湯。
  6. 陽氣盛陽獨發,則但熱而不寒,謂之癉瘧,宜用柴胡白虎湯,即小柴胡合白虎湯也。
  7. 陰氣盛陰獨發,則但寒而不熱,謂之牝瘧,宜用紫胡桂枝湯,即小柴胡合桂枝湯也。
瘧疾 草果柴平湯大柴胡湯食瘧痞悶噫惡食,草果小柴平胃宜,瘧裡便硬大柴下, 硝檳果朴量加之。
  1. 因食而病瘧者,則痞悶、噫氣、惡食,宜小柴胡合平胃散加草果清之。
  2. 凡瘧有裡不清、便硬者,宜大柴胡湯加芒硝、厚朴、草果、檳榔下之。
瘧疾 清脾飲瘧疾已經汗吐下,清解未盡寒熱方,清脾白朮青朴果,小柴參去入苓 薑,氣虛加參痰橘半,飲多宜逐倍薑榔,渴熱知膏天花粉,食滯麥麴濕澤蒼 。
  1. 瘧疾已經或汗、或吐、或下,表裡無證,法當清解,宜用清脾飲和之。
  2. 即白朮、青皮、厚朴、草果、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茯苓、生薑也  。
  3. 氣虛者加人參。痰多者加橘紅倍半夏。飲多者倍生薑加檳榔。渴熱者加知母、石膏、天花粉。食滯者加麥芽、神麴。濕盛者加澤瀉、蒼朮。
瘧疾 久瘧氣虛脾胃弱,四獸益氣等湯斟,勞瘧鱉甲十全補,熱除耆桂入柴芩。
  1. 久患瘧疾,形氣俱虛,脾胃弱不思食,宜用四獸飲、補中益氣等湯,斟酌治之。
  2. 久病勞損,氣血兩虛,而病瘧疾者,名曰勞瘧。宜用十全大補湯,倍加鱉甲。熱盛者除去黃耆、肉桂,加柴胡、黃芩也。
瘧疾 柴胡截瘧飲蜜佗僧散諸瘧發過三五次,表裡皆清截法先,未清截早發不已, 已清不截正衰難,截虛柴胡截瘧飲,小柴梅桃檳常山,截實不二佗僧散,燒 酒冷調服面南。
  1. 凡瘧按法治之,發過三、五次,表裡無證,當先以截瘧藥截之。
  2. 若表裡未清截早,則瘧疾必復發之不已。
  3. 表裡已清不截,則正衰邪盛而難治也。
  4. 截不足人之瘧,宜用小柴胡湯加常山、檳榔、烏梅、桃仁、薑、棗煎,并滓露一宿,次日發前一、二時小溫服,噁心以糖拌烏梅肉壓之。
  5. 截有餘人之瘧,宜用不二飲全力,或蜜佗僧細末,大人七分,小兒量之,冷燒酒調,面南如前法服之。
  6. 一服不癒,再服必止。戒雞、魚、豆腐、麵食、羹湯、熱粥、熱物。
瘧疾 痎瘧經年久不癒,瘧母成塊結癖癥,形實控涎或化滯,攻後餘法與前同。
  1. 痎瘧,經年不癒之老瘧也。
  2. 瘧母,久瘧腹中成塊癖也。
  3. 形實宜用控涎丹以攻痰飲,或用化滯丸以攻積滯。
  4. 攻後之餘法,與前所治瘧法同也。
瘧疾 桂枝麻黃柴胡四物去杏仁加桃仁湯瘧在夜發三陰瘧,桂麻柴物杏易桃,鬼瘧尸注多惡夢,恐怖蘇合效功高。
  1. 瘧在夜發,名曰三陰瘧疾。
  2. 初熱宜用桂枝湯、麻黃湯、小柴胡湯、四物湯方合劑,以杏仁易桃仁,增損汗之,汗解之後,餘同前法。
  3. 鬼瘧亦多在夜發,由屍氣注之,比三陰瘧疾、則夜多惡夢,時生恐怖,宜用蘇合香丸治之。
霍亂 揮霍變亂生倉猝,心腹大痛吐痢兼,吐瀉不出乾霍亂,舌捲筋縮入腹難。
  1. 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心腹大痛,名曰乾霍亂,又名攪腸痧。
  2. 若舌捲筋縮,則卵陰入腹,難治也。
霍亂 藿香正氣散二香湯甘露飲霍亂風寒暑食水,雜邪為病正氣方,藿蘇陳半茯苓草,芷桔腹皮厚朴當,轉筋木瓜吳萸入,暑合香藿濕入蒼,暑熱六一甘露飲,寒極烏附理中湯。
  1. 霍亂之病,得之於風寒暑食水邪雜揉為病,亂於腸胃,清濁相干,故心腹大痛吐瀉也。
  2. 藿香正氣散,即霍香、蘇葉、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芷、桔梗、大腹皮、厚朴也;暑則吐多,合香薷飲名二香湯。
  3. 濕則瀉多,加蒼朮。
  4. 暑熱甚者,用辰砂六一散,或五苓散加石膏、滑石寒水石、名甘露飲。
  5. 寒極肢厥脈伏者,用炮川烏、炮川附合理中湯。
噎膈翻胃 三陽熱結傷津液,乾枯賁幽魄不通,賁門不納為噎膈,幽門不放翻胃成。二證留連傳導隘,魄門自濇於行,胸痛便硬如羊糞,吐沫嘔血命難生。
  1. 三陽熱結,謂胃、小腸、大腸三腑熱結不散,灼傷津液也。
  2. 胃之上口為賁門,小腸之上口為幽門,大腸之下口為魄門。三腑津液既傷,三門自然乾枯,而水穀出入之道不得流通矣。─賁門乾枯,則納入水穀之道路狹隘,故食不能下,為噎塞也。│幽門乾枯,則放出腐化之道路狹隘,故食入反出為翻胃也。二證留連日久,則大腸傳導之路狹隘,故魄門自應燥濇難行也。
  3. 胸痛如刺,胃腕傷也。便如羊糞,津液枯也。吐沫嘔血,血液不行,皆死證也。
噎膈翻胃 人參利膈丸汞硫散五汁大黃清燥熱,丁沉君子理虛寒,便秘壅遏應利膈,吐逆不止汞硫先,利膈小承參草木,歸藿檳桃麻蜜丸,汞一硫二研如墨,老酒薑汁服即安。
  1. 五汁,謂五汁飲,以清燥乾也。
  2. 大黃,謂大黃湯,即大黃一味,用薑汁炙大黃片變黑黃色,量人弱強,每服二、三錢,加陳倉米一撮,蔥白二莖,煎去滓服,以治熱結也。
  3. 丁香、沉香加入四君子、六君子、理中湯內,治虛寒也。
  4. 利膈,謂利膈丸,即枳殼、厚朴、大黃、人參、甘草、木香、當歸、藿香、檳榔、桃仁、火麻仁蜜為丸也。
  5. 汞硫,謂汞硫散也。
噎膈翻胃 四君子湯四物湯二陳湯二十四味流氣飲氣少血枯四君物,痰多氣滯二陳流,餘者亦同嘔吐法,竭思區晝待天休。
  1. 氣少者宜四君子湯。血枯者宜四物湯。痰多宜二陳湯。氣滯者宜二十四味流氣飲。
  2. 其餘之治法同嘔吐,此病雖竭心思區畫,亦不過盡人事以待天命也。
嘔吐噦 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吐之徵,無物有聲噦乾嘔,面青指黑痛厥凶。
  1. 面色青,指甲黑也,中痛不止,肢厥不回,其凶可知也。
嘔吐噦 小半夏湯橘皮半夏湯大半夏湯黃連半夏湯丁萸六均湯嘔吐半薑為聖藥,氣盛加橘虛蜜參,熱盛薑連便閉下,寒盛丁萸薑六君。
  1. 便閉,謂大小二便閉而不行,宜攻下也。
  2. 初吐切不可下,恐逆病勢也。
嘔吐噦 五汁飲硫汞散化滯丸潤燥止吐五汁飲,蘆薺甘蔗竹瀝薑,嘔吐不下硫汞墜,積痛作吐化滯良。
  1. 五汁飲,即蘆錐、葧薺、甘蔗、竹瀝、薑汁也。
  2. 嘔吐諸藥,湯水到咽即吐者,宜用重墜之藥,以石硫黃二錢,水銀一錢,同研如煤色極細,用老酒薑汁調服。稍點白滾湯,亦可頓服之,其藥即不能吐出。次日大便,出黑色穢物,諸湯水藥服之,則不吐也。如不大便黑色,再服,以大便利為度。
  3. 吐而痛者,乃積也,宜化滯丸。
諸泄 濕瀉濡瀉水瀉洞瀉寒瀉飧瀉脾瀉腎瀉濕勝濡瀉即水瀉,多水腸嗚腹不疼。寒 濕洞瀉即寒瀉,鴨溏清徹痛雷鳴,完穀不化名飧瀉,土衰木盛不升清。脾虛 腹滿食後瀉,腎瀉寒虛晨數行。
  1. 濡者,水也。
  2. 洞者,直傾下也。
  3. 鴨溏,如鴨屎之溏,澄徹清冷也。
  4. 痛,腹痛也。
  5. 雷鳴,腸鳴甚也。
  6. 不升清,謂清氣辰在下不上升也。
  7. 脾瀉,脾虛也。
  8. 食瀉,飲食後即瀉也。
  9. 晨數行,每至早晨行瀉數次也。
諸泄 食瀉胃瀉飲瀉痰瀉火瀉暑瀉滑瀉大瘕瀉傷食作瀉即胃瀉,噫氣腹痛穢而黏。 渴飲瀉復渴飲瀉,時瀉時止卻屬痰。火瀉陣陣痛飲冷,暑瀉面垢汗渴煩。滑 瀉日久不能禁,大瘕今時作痢看。
  1. 過食作瀉,名日食瀉,即胃瀉也。
  2. 穢而黏,所瀉之物臭而黏也。
  3. 渴而飲,飲而瀉,瀉而復渴,渴而復飲,飲而復瀉,飲瀉也。
  4. 時或瀉,時或不瀉,屬痰瀉也。
  5. 陣陣,謂瀉一陣、痛一陣也。
  6. 大瘕瀉,即今時之痢疾病也。
諸泄 泄瀉形衰脈實大,五虛噦逆手足寒,大孔直出無禁止,下瀉上嗽命多難。
  1. 五虛,謂脈細,皮寒,氣少,水漿不入,大便不禁也。
  2. 大孔,謂且門大孔不禁也。
諸泄 參苓白朮散濕瀉胃苓分清濁,寒瀉理中附子添,飧瀉升陽益胃治,倍加芍藥 減黃連,脾瀉參苓白朮散,扁豆四君蓮肉攢,薏苡山藥縮砂桔,腎瀉二神四 神丸。
  1. 參苓白朮散,即扁豆、人參、白朮、茯苓、炙草、蓮肉、薏苡仁、山藥、縮砂、桔梗也。
  2. 二神丸,即補骨脂、肉豆寇,本方加吳茱萸、五味子,名四神丸。
諸泄 青六散芍藥芩連葛根湯八柱散食瀉實下虛消導,飲瀉實者神祐斟,虛者春澤 甘露飲,痰瀉實攻虛六君,火瀉草芍芩連葛,暑瀉紅麴六一勻,滑瀉八柱理 中附,粟殼烏梅訶蔻尋。
  1. 食瀉形氣實者,宜大承、化滯等藥下之,形氣虛者,宜枳朮、平胃等消導之。
  2. 神祐斟,謂雖當用神祐丸逐飲,然亦斟酌不可過也。
  3. 春澤,謂春澤湯也。
  4. 甘露飲,謂五苓甘露飲也。
  5. 芍藥芩連葛根湯,即甘草、芍藥、黃芩、黃連、葛根也。
  6. 青六散,即六一散加紅麴也。
  7. 八柱散,附子理中湯加罌粟殼、烏梅、訶子、肉蔻也。
諸泄 瀉心導赤散茯苓車前子飲苓桂理中湯口糜泄瀉雖云熱,上下相移亦必虛,心 脾開竅於舌口,小腸胃病化職失,糜發生地通連草,瀉下參苓白朮宜,尿少 茯苓車前飲,火虛苓桂理中醫。
  1. 口瘡糜爛泄瀉一證,古經未載,以理推之,雖云屬熱,然其上發口糜下瀉即止,泄瀉方止,口糜即生,觀其上、下相移之情狀,亦必純實熱之所為也。
  2. 心之竅開於舌,脾之竅開於口,心脾之熱,故上發口舌瘡赤糜爛。
  3. 胃主消化水穀,小腸主盛受消化,心脾之熱下移小腸胃腑,則運化之職失矣,故下注泄瀉也。
  4. 口糜發時,晚用瀉心導赤散,滾湯淬服之,即生地、木通、黃連、甘草稍也。
  5. 下泄瀉時,早晚用參芩白朮散、糯米湯服之。
  6. 若小便甚少,下痢不止,則為水走大腸,宜用茯苓、車前子、二味各等分,煎湯時時代飲,利水導熱。
  7. 若服寒涼藥口瘡不效,則為虛火上泛,宜用理中湯加肉桂大倍茯苓,降陽利水。降陽而口糜自消,水利泄瀉自止,可併癒也。
痢疾 大瘕小腸大腸瀉,腸癖滯下古痢名,外因風暑濕蒸氣,內因不謹飲食生。白 痢傷氣赤傷血,寒虛微痛熱窘疼,實墜糞前虛墜後,濕熱寒虛初久稱。
  1. 大瘕瀉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也。
  2. 小腸瀉者,溲澀而便膿血,少腹痛也。
  3. 大腸瀉者,食己窘迫,大便色白,腸嗚切痛也。
  4. 腸癖者,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脹閉塞,下為飧瀉,久為腸癖,腹痛下血也。
  5. 滯下者,積汁垢膩,與濕熱滯於腸中,因而下也。此皆古痢之名也。
  6. 然痢之為病,裡急後重,下痢膿血,小便赤澀。裡急者,腹痛積滯也。後重者,下墜氣滯也。小便赤澀者,濕熱鬱滯也。皆因外受風暑濕蒸之氣,內傷生冷飲食過度而生也。
  7. 白痢自大腸來。大腸與肺為表裡,肺主氣,故屬傷氣也。
  8. 赤痢自小腸來,小腸與心為表裡,心主血,故屬傷血也。
  9. 寒閉痛甚,寒開痛微,痢開痛減,故痛微也。
  10. 虛者少氣,氣無壅滯,故亦痛微也。
  11. 熱者多實,性急不得舒通,故窘痛甚也。
  12. 後墜下迫肛門,糞出墜止,為糞前墜,乃滯也,故曰實墜。
  13. 糞出更墜,為糞後墜,非滯也,故曰虛墜。
  14. 初痢多屬濕熱,久痢多屬寒虛也。
痢疾 噤口痢水穀痢風痢休息痢熱痢寒痢濕痢五色痢噤口飲食俱不納,水穀糟粕雜 血膿,風痢墜重圊清血,休息時作復時停,熱痢魚腦稠黏穢,寒痢稀澥白清 腥,濕痢黑豆汁渾濁,五色相雜臟氣凶。
  1. 噤口痢者,下痢不食,或嘔不能食也。
  2. 水穀痢者,糟粕膿血雜下也。
  3. 風痢者,似腸風下清血而有墜痛也。
  4. 休息痢者,時發作時停止也。
  5. 五色痢者,五色膿血相雜而下也,若有臟腐屍臭之氣則凶。
痢疾 水漿不入痢不止,氣少脈細皮膚寒,純血噤口嘔臟氣,身熱脈大命難全。
  1. 下痢不止,水漿不入,氣少脈細,皮膚寒,死於陽絕也。
  2. 下痢純血,噤口,嘔逆臟氣,身熱脈大,死於陰絕也。
痢疾 倉廩湯大黃黃連湯初痢表熱宜倉廩,裡熱衝心大黃連,寒痢理中訶蔻縮,附 白桂赤不須言。
  1. 初痢有表證發熱者,不宜攻之,法當先解其外,用倉廩湯汗之。
  2. 裡熱盛,上衝心作嘔噤口者,法當先攻其裡,用大黃、黃連、好酒煎服攻之。
  3. 寒痢宜用理中湯,加訶子、肉蔻、縮砂白多者加附子,赤多者加肉桂也。
痢疾 芍藥湯初痢內外無大熱,芩連枳木芍歸榔,桂草尿澀滑石倍,痢數窘痛入大 黃。
  1. 初痢外無表熱,內熱不盛,宜用芍藥湯。即黃芩、黃連、枳實、木香、芍藥、當歸、檳榔、甘草、肉桂少許也。小便澀赤加滑石。下痢次數無度,下墜痛甚,入大黃也。
痢疾 香連和胃湯參連開噤湯貼臍法痢疾下後調氣血,宜用香連和胃湯,黃芩芍藥 香連草,陳皮白朮縮砂當,赤虛更加椿榆炒,白虛參苓共炒薑,噤口參連石 蓮子,貼臍王瓜藤散良。
  1. 痢疾攻後病勢大減,宜調氣血,用香連和胃湯,即黃芩、芍藥、木香、黃連、甘草、陳皮、白朮、當歸、縮砂也。赤痢下血多虛者,當澀之,加炒椿根白皮、炒地榆。白痢日久氣虛者,加人參、茯苓、炒乾薑以補之。
  2. 實而噤口堪下者,以大黃黃連湯下之。不堪下者,內以人參、黃連、石蓮子煎湯,徐徐服之,下咽即好。外以貼臍王瓜藤散,即王瓜藤、莖、葉經霜者,燒灰香油調,納臍中,即有效也。
痢疾 真人養臟湯久痢寒熱烏梅治,寒虛滑痢養臟湯,參朮肉蔻歸訶桂,芍藥罌粟 草木香。
  1. 久痢臟有寒熱不分者,宜用烏梅丸調和之。
  2. 寒虛滑脫者,宜用養臟湯溫補之,即人參、白朮、肉蔻、當歸、訶子、 肉桂、芍藥、罌粟殼、甘草、木香也。
痢疾 香連平胃散胃風湯水穀調中益氣治,濕痢香連平胃方,虛濕風痢胃風治,桂 粟八珍減地黃。
  1. 水殼痢者,乃脾胃虛,腐化不及,宜調中益氣湯。
  2. 濕痢宜木香、黃連,合平胃散方。
  3. 濕而虛者,宜用胃風湯,即肉桂,粟米、八珍湯減地黃也。
痢疾 五色休息皆傷臟,澀早滯熱蘊於中,補之不應脈有力,日久仍攻餘法同。
  1. 五色,休息二痢,皆因用止澀藥早,或因滯熱下之未盡,蘊於腸胃傷臟氣也。
  2. 用一切補養之藥不應,則可知初病非止澀太早,即下之未盡也。
  3. 診其脈若有力,雖日久仍當攻也。
  4. 其餘治法,與諸痢同。
疸證 面目身黃欲安臥,小便渾黃疸病成,已食如饑飽煩眩,胃疸穀疸酒疸名,女 勞額黑少腹急,小便自利審瘀生,黃汗微腫皆濕熱,陰黃重痛厥如冰。
  1. 面目身黃,但欲安臥,小便黃渾,此黃疸病已成也。
  2. 如已食如饑,食難用飽,飽則心煩頭眩,此欲作胃疸。胃疸者,即穀疸也。若已見黃色,疸已成矣。得之於胃有濕熱,大饑過食也。
  3. 酒疸者,得之於飲酒無度,而發是病也。
  4. 女勞疸者,疸而額黑,少腹急,小便自利,得之於大勞大熱與女交接也  。
  5. 瘀血發黃,亦少腹急,小便自利,但不額黑耳。詳在傷寒門。
  6. 黃汗者,汗出黃色染衣,面目微腫,得之於素有濕熱,汗出入水浴之也。
  7. 此皆濕熱而成,惟陰黃則屬濕寒。
  8. 陰黃者,身重而痛,身重而痛,厥冷如冰,詳在傷寒門。
疸證 疸過十日而反劇,色若燻目暗青,喘滿渴煩如啖蒜,面黧汗冷及天行。
  1. 仲景曰: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上宜瘥,反劇為難治也。
  2. 色若煙燻,目神暗青,陽黃死證也。
  3. 面色黧黑,冷汗,陰黃死證也。
  4. 喘滿渴煩不己,胸如啖蒜刺痛,黃毒入腹,死證也。
  5. 天行疫癘發黃,名曰瘟黃,死人最暴也。
疸證 麻黃茵陳醇酒湯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茵陳五苓散表實麻黃茵陳酒,裡實茵陳 梔大黃,無證茵陳梔子柏,尿少茵陳五苓湯。
  1. 諸疸表實無汗者,以麻黃、茵陳,無灰好酒煎服汗之。
  2. 裡實不便,以茵陳、梔子、大黃下之。
  3. 無表裡證,以茵陳、梔子、柏皮清之。
  4. 小便短少,以茵陳五苓散利之。
疸證 胃疸湯穀疸熱實宜乎下,不實宜用胃疸湯,茵陳胃苓減草朴,連梔防己葛秦 方。
  1. 胃疸湯,即茵陳、蒼朮、陳皮、白朮、茯苓、豬苓、澤瀉、黃連、梔子、防己、葛根、秦艽也。
疸證 茵陳解酲湯梔子大黃湯蔓菁散加味玉屏風散酒疸虛茵解酲湯,實用梔鼓枳大 黃,黃汗一味蔓菁散,石膏茵陳耆朮防。
  1. 酒疸虛者,用茵陳解酲湯,即葛花解酲湯加茵陳也。
  2. 實者,用梔子大黃湯,即梔子、淡豆豉、枳實、大黃也。
  3. 黃汗宜用蔓菁子一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日三,井華水調服,小便白則癒。
  4. 或用加味玉屏風散,即石膏、茵陳、黃耆、白朮、防風也。
疸證 石膏散腎疸湯女勞實者膏滑麥,女勞虛者腎疸醫,升陽散火減去芍,加芩柏 麴四苓俱。
  1. 石膏散,即石膏、飛滑石各等分,每服二錢,大麥湯調服。
  2. 腎疸湯,即升陽散火湯減去芍藥,乃升麻、蒼朮、防風、獨活、柴胡、羌活、葛根、人參、甘草,加入黃芩、黃柏、神麴、白朮、茯苓、豬苓、澤瀉也。
積聚 五積六聚本難經,七癥八瘕載千金,腸覃石瘕辨月事,癖之名別淺深,臟積 發時有常處,腑聚忽散無本根,癥類積瘕聚癖,腸滿汁溢外寒因。
  1. 五積、六聚之名,本乎『難經』。
  2. 五積,肥氣、伏梁、痞氣、息賁、奔豚也。
  3. 六聚者,積之著於孫絡、緩筋、募原、膂筋、腸後、輸脈也。
  4. 七癥、八瘕之名,載『千金方』。
  5. 七癥者,蛟、蛇、鱉、肉、髮、虱、米也。
  6. 八瘕者,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也。
  7. 腸覃者,積在腸外,狀如懷子,月事以時而下。
  8. 石瘕者,積在胞中,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故曰辨月事也。
  9. 者,外結募原肌肉之間。
  10. 癖者,內結隱僻膂脊腸胃之後,故曰別淺深也。
  11. 然積者屬臟,陰也,故發有常處,不離其部。
  12. 聚者屬腑,陽也,故發無根本,忽聚忽散。
  13. 癥不移,而可見,故類積、類也。
  14. 瘕能移,有時隱,故類聚、類癖也。
  15. 積聚、癥瘕、腸覃、石瘕、 癖之疾,皆得之於喜怒不節則傷臟,飲食過飽則傷腑,腸胃填滿,汁液外溢,為外寒所襲,與內氣血、食物凝結相成也。
積聚 積聚牢堅不軟動,胃弱溏瀉不堪攻,奔豚發作狀欲死,氣上衝喉神怖驚。
  1. 積聚牢固不動,堅硬不軟,則病深矣。
  2. 胃弱食少、大便溏瀉,不堪攻矣。
  3. 五積之中,奔豚最為難治,若更發作,正氣虛不能支,其狀欲死,從少腹起,氣上衝喉,神色驚怖,皆惡候也。
積聚 積聚胃強攻可用,攻虛兼補正邪安,氣食積癖宜化滯,溫白桃仁控涎丹。
  1. 積聚宜攻,然胃強能食,始可用攻。
  2. 若攻虛人,須兼補藥,或一攻三補,或五補一攻,攻邪而不傷正,養正而不助邪,則邪正相安也。
  3. 凡攻氣食積癖,宜用秘方化滯`,丸方在內傷門。
  4. 攻積聚、癥瘕,宜用溫白丸,即萬病紫菀丸,方倍川烏。
  5. 攻血積、血瘕,宜用桃仁煎,即桃仁、大黃各一兩,蟲炒五錢,朴硝一兩,共為末,先以醇醋一斤,用砂器慢火煎至多半鍾,下末藥攪良久,為小丸,前一日不吃晚飯,五更初,溫酒送一錢,取下惡物如豆汁雞肝。未下次日再服,見鮮血止藥。如無蟲,以蟲代之,然不如蟲  為癒也。
  6. 攻痰積,宜用控涎丹,方在痰飲門。
疝證 經云任脈結七疝,子和七疝主於肝,肝經過腹環陰器,任脈循腹裡之原。疝 證少腹引陰痛,衝上衝心二便難,厥吐瘕癥狐出入,潰膿癃秘木頑。
  1. 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2. 瘕聚者,即女子之疝也。
  3. 七疝主任者,原以任脈起中極,循腹裡也。
  4. 七疝主肝者,蓋以肝經過腹裡,環陰器也。
  5. 是以諸疝病,無不由是二經,故主之也。
  6. 疝病之證,少腹痛引陰丸,氣上衝心,不得二便者,為衝疝也。
  7. 少腹痛引陰丸,肝之逆氣衝胃作吐者,為厥疝也。
  8. 少腹之氣不伸,左右癥塊作痛者,為瘕疝也。
  9. 臥則入腹,立則出腹入囊,似狐之晝則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者,為狐疝也。
  10. 少腹痛引陰丸,橫骨兩端約文中狀如黃瓜,內有膿血者,為疝也。
  11. 少腹痛引陰丸,小便不通者,為癃疝也。
  12. 少腹不痛,陰囊腫大頑硬者,為疝心。
疝證 血疝便毒潰魚口,氣墜筋即疳,水疝胞痹皆癃疝,衝似小腸腰疼連。
  1. 有謂血疝者,其證即便毒魚口也。
  2. 疝者,其證即疝也。
  3. 氣疝者,即偏墜也。
  4. 筋疝者,即下疳也。
  5. 水疝小便不通,胞痹即膀胱氣,皆癃疝也。
  6. 衝疝證似小腸氣,而更連腰痛也。
疝證 治疝左右分氣血,尤別虛濕熱與寒,寒收引痛熱多縱,濕腫重墜虛輕然。
  1. 疝病,凡在左邊陰丸屬血分,凡在右邊陰丸屬氣分。
  2. 凡寒則收引而痛甚,熱則縱而痛微。
  3. 凡濕則腫而重墜,而虛亦腫墜,但輕輕然而不重也。
疝證 當歸溫疝湯烏桂湯中寒冷疝歸芍附,桂索茴揀澤萸苓,外寒入腹川烏蜜,肉 桂芍草棗薑同。
  1. 當歸溫疝湯,即當歸、白芍、附子、肉桂、延胡索、小茴香、川煉子、澤瀉、吳茱萸、白茯苓也。
  2. 烏桂湯,即川烏、蜂蜜、肉桂、白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也。
疝證 烏頭梔子湯外寒內熱烏梔炒,水酒加鹽疝痛安,疝不問新與久,三層茴香 自可痊。
  1. 此茴香丸,方在『醫宗必讀』。
疝證 十味蒼柏散醇酒厚味濕熱疝,不謹房勞受外寒,蒼柏香附青益草,茴索查桃 附子煎。
  1. 此散,即蒼朮、黃柏、香附、青皮、益智、甘草、小茴香、南山查、元胡索、桃仁、附子也。
疝證 茴楝五苓散大黃皂刺湯膀胱水疝尿不利,五苓茴楝與蔥鹽,瘕硬血疝宜乎下,大黃皂刺酒來煎。
  1. 大黃皂刺湯,即大黃、皂刺各三錢,酒煎服也。
疝證 羊肉湯血分寒疝女產後,臍腹連陰脹痛疼,羊肉一斤薑五兩,當歸三兩水八 升。 
    疝證 奪命湯衝疝厥疝痛上攻,臍悸奔豚氣上行,吳茱一味為君主,肉桂澤瀉白茯 苓。 
      疝證 青木香丸氣疝諸疝走注痛,青木香附吳萸良,巴豆拌炒川揀肉,烏藥蓽澄小 茴香。
      1. 青木香丸,即青木香五錢,酒醋浸炒吳茱萸一兩,香附醋炒一兩,蓽澄茄五錢,烏藥五錢,小茴香五錢,巴豆仁二十一粒、研碎拌炒川楝肉五錢,為末合均,蔥涎為小丸,每服三錢,酒鹽任下立癒。
      2. 及能醫一切疝痛神效。
      疝證 茴香楝實丸楝實狐疝一切疝,楝肉茴香馬藺芫,三萸二皮各一兩,仍宜急灸 大敦安。
      1. 茴香楝實丸,治狐疝及一切諸疝,即川楝肉、小茴香、馬藺花、芫花醋炒變焦色,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青皮、陳皮各一兩,為末,醋糊為小丸,酒送二錢。
      大敦肝經穴,在足大指甲後有毛處,諸疝均宜灸之即安。
      頭痛、眩暈 頭痛痰熱風濕氣,或兼氣血虛而疼,在右屬氣多痰熱,左屬血少更屬風,因 風眩暈頭風痛,熱暈煩渴火上攻,氣鬱不伸痰嘔吐,濕則重痛虛動增。
      1. 頭痛,屬痰、屬熱、屬風、屬濕、屬氣,或兼氣虛、血虛。
      2. 因風而痛,謂之頭風,必眩暈。
      3. 因熱而痛暈者,則煩渴。
      4. 因氣鬱而痛暈者,則志意不伸。
      5. 因痰而痛暈者,則嘔吐痰涎。
      6. 因濕而痛暈者,則頭重不起。
      7. 因虛而痛暈者,動則更痛更暈也。
      頭痛、眩暈 真頭腦痛朝夕死,手足厥逆至節青,瀉多眩暈時時冒,頭猝大痛目瞀凶。
      1. 真頭痛,痛連腦內,手足青冷至肘膝之節,朝發夕死。
      2. 凡頭痛眩暈,時時迷冒,及頭目猝然大痛,目視不見,或瀉多之後,皆凶證也。
      頭痛、眩暈 蓽苃散芎芷石膏湯頭風哂鼻熱蓽苃,濕盛瓜蒂入茶茗,風盛日久三聖散, 內服芎芷石膏靈。芎芷石膏菊羌,苦加細辛風防荊,熱加梔翹芩薄草,便 秘尿紅消黃攻。
      1. 一切頭風兼熱者,以蓽苃散鼻。
      2. 即蓽苃一味為末,用豬膽汁拌過之,作嚏立癒。
      3. 一切頭風兼濕者,以瓜蒂、松蘿茶,二味為末,之出黃水立癒。
      4. 頭風風盛時發,日久不癒,則多令人目昏,以三聖散之,方在中風門。內用芎芷石膏湯,即芎、芷、石膏、菊花、羌活、本也。苦痛者加細辛。風盛目昏加防風、荊芥穗。熱盛加梔子、連翹、黃芩、甘草。大   便秘小便赤加消、黃,攻之自癒也。
      頭痛、眩暈 茶調散清震湯滾痰丸人參芎附湯風熱便利茶調散,雷頭荷葉蒼與升,痰熱滾 痰芎作引,虛寒真痛附參芎。
      1. 雷頭風痛,頭面疙瘩,耳聞雷聲,宜清震湯,即荷葉、蒼朮、升麻也。 
      2. 人參芎附湯,即人參、川芎、川附也。
      頭痛、眩暈 芎犀丸偏正頭風芎犀丸,血虛四物薄羌天,氣虛補中加芎細,氣逆降氣黑錫 丹。
      1. 血虛,面少血色,或久脫血也。
      2. 天,天麻也。
      3. 降氣,蘇子降氣湯也。
      頭痛、眩暈 芎麻湯半夏白朮天麻湯欲吐暈重風痰痛,芎麻湯下白丸寧,虛者六君耆乾柏,天麻麴孽澤蒼同。
      1. 麻,天麻也。
      2. 白丸,青州白丸子也。
      3. 虛者,謂風痰兼氣虛者,宜半夏白朮天麻湯,即六君子加黃耆、乾薑、黃柏、天麻、神麴、麥蘗、澤瀉、蒼朮也。
      頭痛、眩暈 荊穗四物湯頭暈頭痛同一治,血虛物穗氣補中,氣血兩虛十全補,上盛下虛 黑錫靈。
      1. 頭暈之虛實寒熱諸證,同乎頭痛一治法也。
      2. 其有因血虛,宜用荊穗四物湯,即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荊芥穗也。
      3. 氣虛,宜用補中益氣湯。
      4. 氣血兩虛,宜用十全大補湯。
      5. 上盛下虛,宜用黑錫丹。
      眼目病 目為五臟六腑精,氣白筋黑骨精瞳,血為眥絡肉約束,裡擷係屬腦項中。經 熱腠開因風入,合邪上攻赤腫疼,輕者外障生雲翳,重者積熱頓傷睛。
      1. 經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2. 精之窠為眼,氣之精為白眼,筋之精為黑眼,骨之精為瞳子,血之精為絡眥,肉之精為約束,即眼胞也,裡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係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
      3. 因經熱蒸開腠理,故風邪得以入之,風熱之邪合上攻於目,赤腫疼痛。
      4. 輕者則為外障,或暴生雲翳,重者則積熱之甚,陡然痛傷睛也。
      眼目病 火眼赤腫淚澀痛,硬腫多熱軟多風,瞼粟爛弦雞蜆肉,努肉赤脈貫瞳睛,血 灌瞳人高突起,旋螺尖起蟹睛疼,拳毛風淚風癢極,赤膜下垂黃膜衝。
      1. 風熱上攻,目赤腫痛多淚,隱澀難開,火眼也。
      2. 腫而硬者,屬熱盛也,宜先下之。
      3. 腫而軟者,屬風盛也,宜先發散。
      4. 兩瞼上、下初生如粟,漸大如米,或赤或白,不甚疼痛,謂之瞼生風粟。
      5. 兩瞼黏睛,赤爛癢痛,經年不癒,謂之爛弦風,又名赤瞎。
      6. 瞼內如雞冠,蜆肉翻出,視物阻礙,痛楚羞明,謂之雞冠蜆肉。此皆脾經風熱為病也。
      7. 兩眥筋膜努出,謂之努肉攀睛。
      8. 兩眥赤脈漸漸侵睛,謂之赤脈貫睛。
      9. 兩眼混赤如朱,痛如針刺,謂之血灌瞳人。
      10. 兩眼癢痛,忽然突起,謂之突起睛高。
      11. 目中大痛,忽生翳膜,狀如旋螺,謂之旋螺尖起。
      12. 目中大痛,忽然瞳睛努如蟹目,謂之蟹睛疼痛,又名損翳。此皆肝、心二經積熱也。
      13. 兩瞼燥急,睫毛倒刺,謂之倒睫拳毛。
      14. 兩目衝風,淚出涓涓,冬月尤甚,謂之迎風流淚。
      15. 兩目連眥癢極不痛,謂之風癢難任。
      16. 目中從下忽生黃膜,侵睛疼痛,謂之黃膜上衝。
      17. 目中從上忽生赤膜,垂下遮睛,謂之赤膜下垂;又名垂簾翳。此皆心、肝、脾三經風熱為病也。
      眼目病 內障頭風五風變,珠白黃綠不光明,頭風痛引目無淚,相注如坐暗室中,綠 風頭旋連鼻痛,兩角相牽引目疼,時或白花紅花起,同綠黑花為黑風,烏花 不旋漸昏暗,黃風雀目久金睛,青風微旋不癢痛,青花轉轉目昏矇。
      1. 內障之病,每因頭風五風變成。
      2. 初病瞳珠漸漸變色,睛裡隱隱似翳,或白或黃或綠,雖與不患之眼似,然無精彩光明射人。
      3. 病頭風者,發則頭痛引目無淚,或左目、或右目,或先左目,後右目,相注不定,如坐暗室之中,此頭風傷目之漸也。
      4. 綠風者,頭旋兩角連鼻相牽引,目疼痛時,或見起白花、紅花,此綠風傷目之漸也。
      5. 黑風者,證同綠風,時時見起黑花,此黑風傷目之漸也。
      6. 烏風者,亦同黑風,但不旋暈而見烏花,漸漸昏暗,此烏風傷目之漸也。
      7. 黃風者,久病雀目,瞳睛金色,此黃風傷目之漸也。
      8. 青風者,頭微旋不癢不痛,但見青花轉轉,日漸昏矇,此青風傷目之漸也。
      眼目病 菊花通聖散洗刀散暴發火眼通聖菊,外障等證減加方,風盛羌加防麻倍,熱 盛加連倍消黃,痛生翳膜多傷目,洗刀更入細獨薑,元參木賊白蒺藜,草決 蟬蛻蔓青葙。
      1. 菊花通聖散,即防風通聖散加菊花也。
      2. 洗刀散,即本方更加細辛、羌、獨、蔓荊、青葙子等藥也。
      眼目病 外障無寒一句了,五輪變赤火因生,內障有虛心腎弱,故如不病損光明,火 能外鑒水內照,養神壯水自收功,五風內變諸翳障,眼科自有法能攻。
      1. 外障目病:子和曰:目不因火不病。所以五輪變赤,氣輪白睛,火乘肺也。肉輪目胞,火乘脾也。風輪黑睛,火乘肝也。木輪瞳人,火乘腎也。血輪兩眥,火自甚也。故能治火者,一句便了也。
      2. 治火之法:在藥則鹹寒吐之下之,在針則神庭、上星、會、前項、百會刺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腫者可使立消矣。
      3. 內障目病:雖亦無寒,然有虛也。虛或兼熱,亦屬虛熱,故不赤腫疼痛,如不病眼人,但不精彩光明也。心虛則神不足,神者火也,火內暗而外明,故不能外鑿而失其光明也。腎虛則精不足,精者水也,水外暗而內明,故不能內照而其失光明也。心虛者,則養心神;腎虛者,則壯腎  水,自可收功於不明也。
      4. 其五風內變諸翳,如圓翳、冰翳、清翳、澀翳、散翳、橫翳、浮翳、沉翳,偃、月、棗花、黃心、黑風等翳,俱列在眼科,方書自有治法,難以盡述,此特其大概耳。
      牙齒口舌病 牙者骨餘屬乎腎,牙齦手足兩陽明,齒長豁動為腎憊,牙疼胃火風寒蟲。不 怕冷熱為風痛,火腫喜冷得寒疼,寒不腫蛀喜熱飲,蟲牙蝕盡一牙生。
      1. 牙齒者,骨之餘,屬乎腎也。若無故齒長,疏豁而動,則為腎衰憊也。上牙齦屬足陽明,下牙齦屬手陽明。
      2. 牙痛皆牙齦作痛,惟寒牙痛,則為客寒犯腦,多頭連齒痛,為寒邪也,故喜熱飲,不腫不蛀也。
      3. 熱者,皆為胃火、邪風、濕熱也。
      4. 火牙疼多腫喜飲冷,得寒則更疼者,仇之意也。
      5. 蟲牙則一牙作痛,蝕盡一牙,又蝕一牙作痛也。
      牙齒口舌病 骨槽風牙疳瘡骨槽齦頰腫硬疼,牙齦腐爛出血膿,牙疳腫硬潰血臭,皆因痘 疹癖疾成。
      1. 骨槽風者,牙齦連頰硬腫疼痛,牙齦腐爛,出血膿也。
      2. 牙疳,以骨槽潰後腫硬不消,然出臭血,而不出膿水也,且皆痘疹癖疾之後而成也。
      牙齒口舌病 清胃散清胃血分火牙痛,生地歸連升牡饒,氣分宜加荊防細,積熱涼膈入升 膏。
      1. 胃火牙痛,赤腫出血者,則為血分,宜用清胃散,即生地、當歸、黃連、升麻、牡丹皮也。饒者,倍加升麻、丹皮也。
      2. 若腫痛牙齦不出血者,則為氣分,宜加荊芥、防風、細辛、以散其熱。
      3. 若腸胃積熱,腫痛瀾臭,宜用涼膈散加升麻、石膏,以下其熱可也。
      牙齒口舌病 溫風散溫風風牙歸芎細,蓽苃芷露蜂房,寒牙痛加羌麻附,半服含漱吐涎 良。
      1. 不甚腫痛,不怕冷熱,為風牙痛,宜用溫風散。即當歸、川芎、細辛、蓽苃、本、白芷、露蜂房也。
      2. 不腫痛甚,喜飲熱湯,為寒牙痛,宜本方再加羌活、麻黃、川附子溫而散之。二方俱服一半,含漱一半,連涎吐之自好也。
      牙齒口舌病 一笑丸玉池散燻藥諸牙椒巴飯丸咬,玉池芷骨槐辛,歸芎大豆升防草,蟲 牙蔥韭子燻。
      1. 諸牙,謂諸牙痛也。
      2. 均宜一笑丸,即川椒七粒為末,巴豆一粒去皮研勻,飯為丸綿裹咬痛處,吐涎即止,均宜用玉池散,即本、白芷、地骨皮、槐花、細辛、當歸、川芎、黑豆、升麻、防風、甘草、煎湯、熱漱冷吐。
      3. 蟲牙亦宜此咬漱。更須用韭子或蔥子,置小爐中燒之,擱在大水碗內,復以漏斗,口向蟲牙痛處燻之,其蟲極小,皆落水碗之中,累效。
      牙齒口舌病 蕪荑消疳湯牙疳雖有專科治,然皆未曉累攻神,能食便軟猶當下,雄芫黃薈 二連芩。
      1. 牙疳一病,殺人最速,雖有專科,然皆未曉累攻之法。
      2. 累攻者,今日攻之,明日又攻之,明日又攻之,以腫硬消,黑色變,臭氣止為度。
      3. 若不能食,或隔一日,彧隔二、三日攻之,攻之後漸能食,不必戒口,任甚所食。
      4. 雖大便溏,仍量其輕重攻之,自見甚神。
      5. 若意不思食,難任攻下,則死證也。
      6. 攻藥用蕪荑消疳湯,即雄黃、蕪荑、生大黃、蘆薈、川黃連、胡黃連、黃芩也。
      牙齒口舌病 唇口屬脾舌屬心,口舌瘡糜蘊熱深,口淡脾和臭胃熱,五味內溢五熱淫。木 舌重舌舌腫大,唇腫唇瘡緊繭唇,暴發赤痛多實熱,淡白時痛每虛因。
      1. 口舌生瘡糜爛,名曰口糜,乃心、脾二經蘊熱深也。
      2. 平人口淡,故曰脾和。口出氣臭,則為胃熱。不因食五味而口內溢酸味者,乃肝熱淫脾也。苦味者,心熱淫脾也。甘味者,本經熱自淫也。辛味者,肺熱淫脾也。鹹味者,腎熱淫脾也。
      3. 木舌,謂舌腫硬不痛也。
      4. 重舌,謂舌下腫似舌也。
      5. 舌腫,謂舌腫大也。
      6. 唇腫,謂唇腫痛厚也。
      7. 唇瘡,謂唇腫潰裂成瘡也。
      8. 緊繭唇,謂唇緊小燥裂也。以上之證,皆屬心、脾、胃經蘊熱。
      9. 若暴發赤腫痛甚,多為實熱,宜以涼膈散、梔子金花湯,急下甚熱,可即癒也。
      10. 若日久色淡瘡白,時痛不痛,每屬虛熱,宜清心蓮子飲、知柏四物湯,補中兼清可也。
      11. 或服涼藥久不癒者,以七味地黃湯冷服,引火歸原。不效甚者,加附子可立癒也。
      咽喉病 胸膈風熱咽喉痛,邪盛單雙乳蛾生,熱極腫閉名喉痹,語言難出息不通,痰 盛涎繞喉間響,內外腫閉纏喉風,喉痹纏喉皆危證,潰後無膿腫閉凶。
      1. 胸膈上有風熱,則咽喉腫痛,風熱之邪若盛,則生單雙乳蛾,在會厭兩傍高腫似乳蛾,故名也。
      2. 熱極則腫閉,湯水不下,言語難出,呼吸不通,名曰喉痹。
      3. 若熱極更兼痰盛,則痰涎繞於喉間,聲響咽喉,內外腫閉,湯水不下,名曰纏喉風,皆危病也。
      4. 或服藥、或吹藥、或針刺,潰破出膿血則癒。
      5. 若潰後不出膿血,仍然腫閉,湯水不下則死矣。
      咽喉病 如意勝金錠雄黃解毒丸咽痛消毒涼膈散,單雙乳蛾刺血痊,喉痹纏喉勝金錠,急攻痰熱解毒丸,昏噤牙關湯不下,從鼻吹灌度喉關,吐下之後隨證治, 潰爛珍珠散上安。
      1. 咽喉初起腫痛,宜用消毒涼膈散,即防風、荊芥、牛蒡子、梔子、連翹、薄荷、黃芩、甘草、大黃、芒硝也。
      2. 單雙乳蛾,則刺少商出血,在左刺左,在右刺右,在左右刺左右也。
      3. 喉痹,起,病勢未甚,或狀如傷寒,宜服如意勝金錠,即硫黃、川芎、臘茶、火硝、薄荷、生川烏、生地黃各等分為末,蔥自然汁合為錠,重一錢,薄荷湯磨化服,甚者連進三次。
      4. 若痰涎壅盛,喉間內外腫閉,湯水難下,病勢危急,宜用雄黃解毒丸,即雄黃水飛,鬱金細末,各二錢半,巴豆仁肥白者十四粒,微去油,以成散為度,合均,醋糊為丸,如綠豆,茶清下七丸,便利吐痰則癒。
      5. 若昏冒牙關噤急,湯不能下,將藥用醋化開十丸,按中風門之法,入鼻內,吐下則癒,其後隨證調治可也。
      6. 若雖癒咽喉潰爛,以珍珠散上之即好。
      咽喉病 吹喉七寶散咽喉諸證七寶散,消皂蝎雄硼二礬,細研如塵取一字,吹中患處 效如神。
      1. 咽喉諸證,謂咽喉腫痛,單雙乳蛾,喉痹,纏喉也。
      2. 七寶散,即火硝、牙皂、金蝎、雄黃、硼砂、白礬、膽礬也。
      肩背病 通氣防風湯通氣太陽肩背痛,羌獨草蔓防芎,氣滯加木陳香附,氣虛升柴 參耆同,血虛當歸白芍藥,血瘀薑黃五靈紅,風加靈仙濕二朮,研送白丸治 痰凝。
      1. 李杲羌活勝濕湯,又名通氣防風湯,治太陽經風濕肩背痛,即羌活、獨活、本、甘草、蔓荊子、防風、川芎也。
      2. 兼氣鬱滯痛者,則常常作痛,加木香、陳皮、香附也。
      3. 氣虛鬱痛者,則時止時痛,加升麻、柴胡、人參、黃耆也。
      4. 血虛鬱痛者,則夜甚時止,加當歸、白芍藥也。
      5. 血瘀鬱痛者,則夜痛不止,加薑黃、五靈脂、紅花也。
      6. 風氣鬱鬱盛者,痛則項肩強,加威靈仙也。
      7. 濕氣鬱甚者,痛則肩背重,加蒼朮、白朮也。
      8. 痰風凝鬱者,痛則嘔眩,用本湯研送青州白丸子也。
      心腹痛 心痛岐骨陷處痛,橫滿上胸下胃脘,當臍脾腹連腰腎,少腹小大腸脅肝。蟲痛時止吐清水,疰即中惡寒外干,悸分停飲與思慮,食即停食冷內寒,水停痰飲熱胃火,氣即氣滯血瘀緣,隨證分門檢方治,真心黑厥至節難。
      1. 岐骨陷處痛,名心痛。
      2. 橫滿連胸,名肺心痛。
      3. 下連胃脘,名胃心痛。
      4. 連臍,名脾心痛。
      5. 連腰,名腎心痛。
      6. 連少腹,名大腸小腸痛。
      7. 連脅,名肝心痛。
      8. 時止吐清水,名蟲心痛。
      9. 中惡腹痛,名疰痛。
      10. 寒邪外干,名中寒痛。
      11. 悸而痛,名悸心痛。
      12. 水停心下,屬飲也。
      13. 思慮傷心,屬傷也。
      14. 停食痛,停水痛,停痰痛,胃火痛,氣滯痛,血瘀痛,皆不死之證也。
      15. 當分門施治,惟真心痛,面色黑,四肢逆冷至節,死證也。
      心腹痛 化滯丸清中湯攻濕積熱求化滯,攻寒積水備急丹,火痛二陳梔連蔻,蟲用烏 梅飲控涎。
      1. 化滯丸,成方也。
      2. 清中湯,即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薑炒山梔、黃連、草豆蔻也。
      心腹痛 木香流氣飲七情鬱結流氣飲,思慮悸痛歸脾湯,內寒理中外五積,疰痛備急 血抵當。
      心腹痛 小建中湯木來乘土腹急痛,緩肝和脾小建中,血虛寒痛羊肉治,氣虛理中加 陳青。
      1. 羊肉,謂羊肉湯也。
      心腹痛 烏頭梔子湯劫諸鬱痛烏梔子,劫而復痛入元明,已經吐下或虛久,急痛欲死 求鴉嗚。
      1. 諸鬱,謂諸寒火鬱而痛也。
      2. 寒多炮川烏為主,熱多薑炒梔子為主。
      3. 元明,元明粉也。
      4. 鴉嗚,謂以真鴉片末,或加麝香少許,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丸引。
      5. 在本草名:一粒金丹。
      胸脅痛 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栝蔞薤白白酒湯,胸痹胸背痛難當,喘息短 氣時咳唾,難臥仍加半夏良。
      1. 栝蔞薤白白酒湯,即栝蔞實、小根菜,水白酒煎也。
      胸脅痛 顛倒木金散胸痛氣血熱飲痰,顛倒木金血氣安,飲熱大陷小陷治,頑痰須用 控涎丹。
      1. 胸痛之證,須分屬氣、屬血、屬熱飲、屬老痰。
      2. 顛倒木金散,即木香、鬱金也。屬氣鬱痛者,以倍木香君之。屬血鬱痛者,以倍鬱金君之。為末,每服二錢,老酒調下。虛者,加人參更效。
      3. 胸中有痰飲熱作痛者,輕者小陷胸湯,重者大陷胸湯、丸治之。
      4. 若吐唾稠黏痰盛,則用控涎丹。
      胸脅痛 枳芎散枳橘散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左金丸當歸龍薈丸脅痛左屬瘀留血,輕 金芎枳草重攻,右屬痰氣重逐飲,片薑橘枳草醫輕,肝實太息難轉側,肝虛 作痛引肩胸,實用疏肝柴芍草,香附枳陳與川芎,肝虛逍遙加芎細,陳皮生 薑緩其中,肝虛左金實龍薈,一條扛起積食攻。
      1. 左屬瘀血:輕,謂瘀血輕者,宜用枳芎散,枳芎散,即枳殼、撫芎、鬱金、甘草也。重攻,謂瘀血重者,宜以攻血之劑也。
      2. 右屬痰氣。重逐飲,謂以控涎、十棗逐痛之重者也。枳橘散,即枳殼、橘皮、片子薑黃、甘草,醫痛之輕者也。
      3. 柴胡疏肝散,即白芍,甘草、香附、枳殼、陳皮、川芎也。
      4. 逍遙散,即白朮、茯苓、當歸、白芍、柴胡、炙草、薄荷少許,加川芎、細辛、陳皮、生薑也。
      5. 左金,即左金丸,吳茱萸、黃連也。
      6. 肝實火旺者,當歸龍薈丸。
      7. 積食者,以化滯丸。
      8. 積飲者,以控涎丹。
      腰痛 腰痛腎虛風寒濕,痰飲氣滯與血瘀,濕熱閃挫凡九種,面忽紅黑定難醫。
      1. 腰痛之證,其因不同,有腎虛、有風、有寒、有濕、有痰飲、有氣滯、 有血瘀、有濕熱、有閃挫,凡患腰痛極甚,而面色忽紅忽黑,是為心腎交爭,難治之證也。
      腰痛 安腎丸(腰痛治法)腰痛悠悠虛不舉,寄生青蛾安腎丸,胡蘆骨脂川揀續,桃 杏茴苓川藥鹽。
      1. 寄生,謂獨活寄生湯。
      2. 青娥丸,即補骨脂、杜仲、核桃仁也。
      3. 安腎丸,即胡蘆巴、補骨脂、川楝肉、川續斷、桃仁、杏仁、小茴香、茯苓,山藥也。
      4. 鹽,鹽湯為引也。
      腰痛 羌活勝濕湯通經丸腰痛屬寒得熱減,五積吳萸桃杜安,寒濕重著勝濕附,內 實通經硫面牽,風痛無常掣引足,經虛當用寄生痊,經實非汗不能解,續命 湯加牛杜穿。
      1. 五積散,加吳茱萸、桃仁、杜仲。
      2. 羌活勝濕湯,即防風通氣湯加附子也。
      3. 通經丸,即硫黃、黑牽牛頭末,麥麵合丸煮,浮起服,方出本草。小續命湯加牛膝、杜仲、炒穿山甲也。
      腰痛 通氣散活絡丹氣滯閃挫通氣散,木陳穿索草茴牽,血瘀不移如錐刺,日輕夜 重活絡丹。
      1. 通氣散,即木香、陳皮、穿山甲、元胡索、甘草、小茴香、白牽牛也。
      2. 活絡丹,即川烏、草烏、南星、地龍、乳香、沒藥。
      腰痛 蒼柏散煨腎散濕熱熱注足蒼柏,二妙牛杜己瓜芎,腰如物覆濕痰蓄,煨腎椒 鹽遂有功。
      1. 蒼柏散,即蒼朮、黃柏、牛膝、杜仲、防己、木瓜、川芎也。
      2. 煨腎散,即豬腰子割開,入川椒、食鹽、甘遂末,濕紙裹煨,熟酒食之。
      小便癃閉、 膀胱熱結為癃閉,寒虛遺尿與不禁,閉即尿閉無滴出,少腹脹滿痛難伸,癃 即淋瀝點滴出,莖中澀痛數而勤,不知為遺知不禁,石血膏勞氣淋分。
      1. 膀胱熱結,輕者為癃,重者為閉。
      2. 膀胱寒虛,輕者為遺尿,重者為不禁。
      3. 閉者,即小便閉無點滴下出,故少腹滿脹痛也。
      4. 癃者,即淋瀝點滴而出,一日數十次,或勤出無度,故莖中澀痛也。
      5. 不知而尿出,謂之遺尿。
      6. 知而不能固,謂之小便不禁。
      小便癃閉、 嘔噦尿閉為關格,若出頭汗命將傾,傷寒狂冒遺尿死,尿閉細濇不能生。
      1. 上為嘔噦不入,下為小便不通,則陰陽之氣關格,若出頭汗,則為陽絕,故命傾也。
      2. 傷寒狂冒屬陽邪盛,遺尿屬陰不守,若尿閉脈細澀,知陰亦竭,故俱死也。
      小便癃閉、 陰陽熨臍蔥白麝,冷熱互熨尿自行,宣上木通蔥探吐,達外蔥湯燻汗通。
      1. 用蔥白一斤細剉,入麝香五分拌勻,分二包置臍上,先以炭火熨斗熨之,半炷香時換一包,以冷水熨斗熨之,互相遞熨,以尿通為度。
      2. 服諸藥不效,或服藥即時吐出,或服攻下藥不利,宜用宣上法:以木通、老蔥煎湯服,頃時探吐,再服再吐,以尿通為度。
      3. 服諸藥不效,或身無汗,宜用達外法:以蔥湯入木桶內,令病人坐於杌   上,沒臍為度,匝腰繫裙以覆之,少時汗出,其尿自出。欲尿時不可出   桶,即於桶內溺之,恐出桶氣收,而尿又回也。
      小便癃閉、 通關丸熱實不化大便硬,癃閉八正木香痊,陽虛不化多厥冷,惡寒金匱腎氣 丸。陰虛不化發午熱,不渴知柏桂通關,氣虛不化不急滿,倦怠懶言春澤煎 。
      1. 小便不通熱實者,宜用八正散加木香。
      2. 陽虛者,宜用金匱腎氣丸。
      3. 陰虛者,宜用通關丸,即知母、黃柏、肉桂少許也。
      4. 氣虛宜用春澤湯,即五苓散加人參也。
      小便癃閉、 八正散石淋猶如結鐺,是因濕熱煉膀胱,一切熱淋八正扁,通滑梔瞿草車 黃。
      1. 八正散,即扁蓄、木通、瞿麥、梔子、滑石、甘草、車前子、大黃也。
      小便癃閉、 小薊飲子血淋心遺熱小腸,實熱仍宜下之良,清熱小薊梔滑淡,歸藕通蒲草 地黃
      1. 淡,淡竹葉也。
      2. 藕,藕節也。
      3. 蒲,蒲黃也。
      小便癃閉、 海金沙散鹿角霜丸膏淋尿濁或如涕,精溺俱出海草滑,熱盛八正加蒼朮,虛 用秋苓鹿角佳。
      1. 海,海金沙也。
      2. 秋,秋石也。
      3. 苓,茯苓也。
      4. 鹿角,鹿角霜。
      5. 糯米糊為丸也。
      小便癃閉、 加味八正散氣淋肺熱難清肅,八正石韋木葵沉,內傷氣虛不能化,五苓益氣 自通神。
      1. 八正散,加石韋、木香、冬葵子、沉香、五苓、合補中益氣湯。
      小便癃閉、 補中益氣湯合五苓散清心蓮子飲勞淋內傷補中苓,腎氣知柏過淫成,勞心清 心蓮地骨,耆芩車麥草參苓。
      1. 內傷勞脾,用補中益氣湯合五苓散。
      2. 勞腎陽虛,用金匱腎氣湯。
      3. 陰虛,用知柏地黃湯。
      4. 思慮勞心,用清心蓮子飲,是方即蓮子、地骨皮、黃耆、黃苓、車前子、麥門冬、生甘草、人參、白茯苓也。
      小便癃閉、 琥珀散痰淋七氣白丸子,熱燥清熱用滋陰,諸淋平劑琥珀木,葵蓄通滑歸鬱金。
      1. 七氣湯見諸氣門。
      2. 青州白丸子見類中風門。滋陰,通關丸也。
      3. 木,木香也。
      4. 葵,冬葵子也。
      小便癃閉、 桂附地黃丸補中益氣湯加白果方坎離既濟湯加山萸肉五味子方遺尿不禁淋尿 白,桂附補中白果煎,補之不應或尿赤,生地知柏萸味攢。
      1. 遺尿不禁,及諸淋、尿色白者,皆屬寒虛。寒者,用桂附地黃湯加白果。虛者,用補中益氣湯加白果。
      2. 凡遺尿不禁,諸淋、尿色赤者,或補之不應者,亦有熱虛,用坎離既濟   湯,即生地、知母、黃柏,加山萸肉、五味子也。
      大便燥結 熱燥陽結能食數,寒燥陰結不食遲,實燥食積熱結胃,食少先硬後溏脾;氣 燥阻隔不降下,血燥乾枯老病虛,風燥久患風家候,直腸結硬導之宜。
      1. 熱燥即陽結也,能食而脈浮數有力,與三陽熱證同見者也。
      2. 寒燥即陰結也,不能食而脈沉遲有力,與三陰寒證同見者也。
      3. 實燥即胃實硬燥也,與腹滿痛同見者也。
      4. 虛燥即脾虛,先硬後溏之燥也,與少氣腹縮同見者也。
      5. 氣燥即氣道阻隔之燥也,與噎膈、反胃同見者也。
      6. 血燥即血液乾枯之燥也,與久病老虛同見者也。
      7. 風燥即久患風病之燥也,從風家治。
      8. 直腸結,即燥屎巨硬,結在肛門難出之燥也,從導法治之。
      大便燥結 溫脾湯握藥法熱實脾約三承氣,寒實備急共溫脾,大黃薑附桂草朴,寒虛硫 半握藥醫,虛燥益氣硝黃入,血燥潤腸與更衣,氣燥四磨參利膈,風燥搜風 順氣宜。
      1. 溫脾湯,即大黃、乾薑、附子、肉桂、甘草、厚朴也。
      2. 硫半丸,即硫黃、半夏也。
      3. 握藥,即巴豆仁、乾薑、韭子、良薑、甘遂、白檳榔,各五分,為末合均,飲和分二粒,先以花椒湯洗手,麻油塗手心握藥,移時便瀉,欲止則以冷水洗手。
      4. 益氣,即補中益氣湯,加大黃、朴硝。
      5. 潤腸丸,即當歸、生地、枳殼、桃仁、火麻仁,各等分為末,蜜丸,米飲早服。
      6. 更衣丸,即生蘆薈、朱砂末等分,飯丸,酒服。
      7. 四磨湯,即人參、烏藥、沉香、檳榔也。
      8. 參利膈,即人參利膈丸也。
      9. 搜風順氣,即搜風順氣丸也。
      按:
      • 病人語聲喑喑然不徹者,謂聲不響亮而不了徹也,此有礙於息氣,故知為心膈間病也。
      • 病人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謂唧唧噥噥小而悠長也,因不敢使氣急促動中,故知腹中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