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七 虛煩門

明 徐春甫

虛煩門

病機

經曰︰因於暑汗,煩則喘喝。(大聲也。)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五臟生成篇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脈要精微篇曰︰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言熱在手之三陽經。)玉機真藏篇曰︰心脈者,南方火,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又曰︰數則煩心。

病機

《神珍》云︰虛煩之病,非止一端,究其大概多是體虛者也。攝養有乖,榮衛不調,使陰陽二氣有所偏勝。或陰虛而陽盛,或陰盛而陽虛。

經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此固不易之論。而今虛煩之病,多是陰虛生內熱所致。如虛勞之人,腎水有虧,心火內蒸,其煩必躁。吐瀉之後,津液枯竭,煩而有渴。惟傷寒及大病後,多有虛煩之証,卻無霍亂。臨病之際,又宜審之。治法宜用平和之藥,清心實下,不可峻用補藥。又若婦人產後去血過多,虛煩發熱,又當以各類求之。煩躁甚者,內外不安,反覆顛倒,謂之懊 。詳見傷寒門。

脈候

脈數為煩心。

大病後,煩躁甚,脈急數者不治。

脈沉而急者,為虛煩。左手脈澀為血少心煩。

脈浮大而緩者生。

傷寒脈最詳備、煩躁者審之。

治法

煩躁病有陰有陽,有虛有實。若峻藥治之,則恐助其邪;若遽瀉之,則反虛其本。所以宜乎清平淡滲,如五苓散、竹葉湯之類,則無顛覆之凶,而有中行之吉。用此而不奏效者,又當察其始病與既病先後之虛實而治之,效斯得矣。

治法

治煩躁病,用清藥不效,必究其未病者,多是邪氣相干,要分表裡汗下。若病後心煩,多是虛証,宜人參竹茹湯、酸棗仁湯之屬。已兼吐汗下者,有補陽益陰,退陰複陽之法,當於傷寒門煩躁証內求之,萬無一失。

發熱下利,手足厥逆,躁而不得臥者,五苓散治之。不效者,必死。

治法

虛煩之証,雖屬於腎水竭,而心火盛。或因寒邪據體,或因誤治無端,或因煩勞過損,或因久病不愈,其類不一。要皆耗傷真元,而虛火炎上。故煩熱發於心,而躁熱根於腎;煩者躁所起,躁者煩所生。

厥冷脈沉,反生煩渴者何也?內傷元氣,外感寒邪。故寒邪入臟,伏於至陰,邪氣相持,從善所化,津液枯涸,故六脈沉遲,口苦舌乾,反生煩渴,治宜乾薑、附子之劑,複陰回陽。苟榮衛失調,亢煩複起,有症相似,而脈沉數,大便秘結,治宜三承氣湯下之。如大患之後,厥冷煩躁過甚,六脈無應,醫難治之。有表邪失治,變生虛煩何也?先因寒邪所折,汗未能周,妄行攻治,致其蓄熱上升,而成煩渴之証,宜以沖和湯和肌開表,次用消煩之劑,隨証治之。有汗下後大煩渴何也?表虛為寒所折,本當和解,反過汗下,故六脈洪數,表裡俱熱,而不惡寒,腠理開疏,汗泄不已,津液衰少,煩渴過甚,宜以竹葉石膏湯,或梔子升麻湯、人參白虎湯,選而用之。

有大熱反惡寒,煩渴不已,發汗無效,治熱無功何也?寒邪入臟,陰不達陽,寒蓄於內,熱邪在腑,陽不和陰,熱鬱於外,故陽元則生熱。甚則生煩,宜以陰旦湯通和表裡,次用消渴之劑,隨証治之。

虛勞者,寒邪達入,誤治諸經,真元耗散,氣血俱虛、身熱煩躁,神舍失安,不能眠臥,以梔子豉湯治之。寒邪蓄滯於陰;陰不越陽,上盛下虛,身涼無熱,手足微溫,大便自利而煩渴,以竹葉石膏湯去石膏加附子治。寒邪發散未盡,肺浮身熱,欲喜飲水,而成積滯,故濕熱上升,而反見煩渴,以豬苓湯先疏導之,以止煩渴而和之。虛勞者,素多飲酒,或傷寒邪,積熱膀胱,謬為汗利,亡其津液,小便短少,大熱煩躁,以青龍湯去半夏重加天花粉,通和表裡,而解煩躁,不可投用五苓散之劑。

治虛煩証,有用寒涼之劑,治熱愈熱、治煩愈煩何也?體弱之人內損元氣,外感風寒,或由汗下過傷,則元氣多虛,寒邪內鼓,虛火上炎,六脈洪數,浮而無力,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是為陽虛。若複用寒涼之藥,則脾胃受傷,而虛者益虛矣。宜以獨參湯和平益氣,次用人參黃耆湯調下,五苓散清利之,熱退陽生虛煩息矣。

藥方

(《和劑》)五苓散 治煩熱而渴。(方見傷寒門。)(《和劑》)辰砂妙香散 治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虛煩少睡。(方見健忘門。)(《三因》)淡竹茹湯 治心虛煩悶,頭痛氣短,內熱不解,心中擾擾,及婦人產後心虛,驚悸煩悶。

麥門年(去心) 小麥(炒,二錢七分半) 甘草(炙,一錢) 人參 白茯苓(各二錢半) 半夏(製,二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竹茹一塊,煎八分,食遠服。

(《濟生》)小草湯 治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虛煩不安。

小草 黃耆 當歸(酒浸) 麥門冬(去心) 酸棗仁 石斛(各一兩) 人參 甘草(炙,五錢)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五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三因》)橘皮湯 治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之反無汗,心中煩,骨節疼痛,目眩惡寒,會反嘔逆,穀不得入,宜服此。

橘皮(一兩半) 甘草 人參(二錢半) 竹茹(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薑三片、棗一枚,水鐘半,煎七分,空心服。

(《三因》)人參竹茹湯 治胃口有熱,嘔吐逆,虛煩不安。

人參 半夏 竹茹(各一兩)
上咀,作六劑,每劑水一盞半,薑三片,煎八分,溫服。

(《醫林》)酸棗仁湯 治霍亂吐下增劇,虛勞煩擾,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或發寒熱,頭痛暈悶。

酸棗仁(一兩,炒) 人參 桂心(各一錢) 知母 茯苓(各三錢) 石膏(,半兩) 甘草(炙,二錢)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人參竹葉湯 治汗下後表裡虛煩不可攻者。

竹葉 人參 甘草(各一兩) 半夏(二兩) 石膏 麥門冬(各五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盞半,薑五片、粳米一撮,煎七分,空心服。

竹葉麥門冬湯 治大病後,表裡俱虛,內無津液,煩渴心躁,及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痛。不可汗宜此。

淡竹茹 麥門冬(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鐘,煎八分,不枸時服。

竹葉石膏湯 治前証。(方見傷寒門。)

溫膽湯(方見驚悸門)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臥,直心經虛怯,觸事易驚。短氣時悸,或複自汗,並服之。

竹葉湯 治大病後,及霍亂吐瀉後虛煩悶,內熱不解。

竹葉 人參 麥門冬(去心) 半夏(製,各二錢半) 甘草(炙,五分)
上咀,每服四錢,水二盞,薑五片,煎八分,食遠服。

地仙散 治諸病後,煩熱不安,乃虛勞煩躁。

地骨皮(一兩) 防風(五錢) 甘草(二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鐘,薑五片,煎八分,食遠服。

清心蓮子飲 治心中蘊熱虛煩。(方見遺精門。)

黃連阿膠湯 治陰虛邪盛,熱煩於內,不得眠者。

扶陰散(方見傷寒門。)

乾薑附子甘草湯 治煩躁、脈沉微而不渴者。(方見傷寒門。)

藥方

《聖惠方》︰治夜不得眠。酸棗仁(半兩),炒黃為末,酒三合浸汁,先以粳米二合煮作粥,臨熟下棗仁汁,更煮三五沸,空心食之效。

一方︰治膽虛,睡臥不安,心中驚悸。用棗仁(一兩)炒香熟,搗細為末,每服二錢,竹葉湯調下,不枸時服。

一方︰治發汗不得,心中大煩,骨節疼痛,嘔逆,穀不入,用人參(少許),陳皮(二錢半),甘草、竹茹(各一錢),加薑棗,水煎,空心服。

一方︰治男婦虛煩不眠。用竹瀝一升,水四升,茯苓三兩同煎,取二升,分三服。

一方︰治大病後,晝夜虛煩不睡,心中多驚,用酸棗仁、榆白皮等分為末,煎汁溫服。

一方︰治心煩,用白朮末,水調五分七服。

一方︰治煩不睡,用榆白皮陰乾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三錢煎如膏服。兼治 、五淋。

《肘後方》︰從早夜連時不得眠,暮以新布火灸,以熨目,並蒸大豆更番囊盛枕,枕冷後,更易熱,終夜常枕熱立愈。

《食醫心鏡》︰治心中煩悶,此能益氣力,止渴。苦筍熟煮,任意食之。又苦竹筍煮食,治消渴利水道下氣,理風熱腳氣,取蒸熟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