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二 血証門

明 徐春甫

血証門

病機

《內經》曰︰陽氣者,大怒則形色絕,而血菀於上,使人煎厥。又曰︰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吐血。

濕淫汗出為鼽衄。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胞移熱於膀胱,則為癃,溺血。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故氣上矣。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又曰︰臥則血歸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又曰︰心出血,肝納血。肺出氣,腎納氣。

《針經》云︰厥氣生足, 生脛寒,脛寒則後血。

《原病式》云︰血溢血瀉,衄 污血,皆屬於火。

病機

《巢氏病源》云︰夫吐血者,皆由大虛損,及飲酒勞損所致也。肺者,五臟上蓋,心肝又俱主血。上焦有邪,則傷諸臟。臟傷血下入於胃,胃得血則悶滿氣逆,氣逆故吐血也。但吐血有三種︰一曰內衄,二曰肺疽,三曰傷胃。肉衄者,血出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心肺間,津出還流入胃內。或如豆汁,或如衄血,凝停胃裡,因滿悶便血,或去數升乃至一斛是也。肺疽言飲酒之後,毒滿便吐,吐以後有一合、二合或半升、一升是也。傷胃者,是飲食半飽之後,胃內冷,不能消化,則便煩悶,強嘔吐之。所食之物,與共上沖,因傷損胃口,便吐血,色鮮正赤是也。

病機

吐血之後,臟腑虛竭,榮衛不理,陰陽隔絕。陽虛於上,故身體虛熱;胸中痞,則口燥。

病機

夫心者,主血;肝者,藏血。憂愁思慮則傷心,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肝心二臟傷,故血流散不止,氣逆則嘔而出血。

病機

唾血者,由傷損肺。肺者,為五臟上蓋,易為傷損。若為熱氣所加,則唾血。唾出如紅縷者,此傷肺也。脅下痛,唾鮮血者,此傷肝也。

病機

心主血脈而候於舌。若心臟有熱,則舌上出血如涌泉。

病機

此由五臟傷損所為。臟氣既傷,則風邪易入,熱氣在內,亦大便下鮮血而複吐。冷氣在內,亦大便血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時疼而不甚痛。前便後下血者,血來遠;前下血後便者,血來近。遠近言病在上焦、下焦也。令人面無血色,時寒時熱,脈浮弱,按之絕者,下血。

病機

心主於血,與小腸合。若心家有熱,結於小腸,故小便血也。下部脈急而弦者,風邪入於少陰,則尿血;尺脈微而芤,亦尿血。

病機

凡榮衛大虛,腑臟易損,血脈空竭,因而恚怒失節,驚忿過度,暴氣逆溢,致令腠理開張,血脈流散也。言九竅出血,喘咳而上氣逆,其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

病機

肝藏血,心之液為汗。言肝心俱傷於邪,故血從膚腠而出也。

病機

《原病式》曰︰血溢者,上出也。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或謂嘔吐紫凝血為寒者,誤也。此非冷凝,由熱甚消爍,以為稠濁。而熱甚則水化製之,故赤兼黑而為紫也。

衄者,陽熱怫鬱於足陽明而上熱,則血妄行,血衄也。

衄 血污,血出也。污者,濁也。心火熱極則血有餘,熱氣上甚則為血溢,熱勢亢極則燥而污濁,害承乃製,則血兼黑而為紫也。

血泄,熱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病機

陳無擇云︰衄者,因傷風寒暑濕,流傳經鉻,涌泄於清氣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積怒傷肝,積憂傷肺,煩思傷脾,失志傷腎,是喜傷心,皆能動血,隨氣上溢清道中而致者,屬內因。

飲食過多,啖炙爆辛熱,或墜墮車馬傷損所致者,為不內外因。

病機

吐血者,或因四氣傷於外,七情動於內,及飲食房室勞役所致。勞血積聚,膈間滿則吐溢,世謂妄行,或吐瘀血,此名內傷。

東垣曰︰經云怒氣逆甚則嘔血,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穴。又足少陰腎之脈,從腎上貫肝,入肺中,循喉嚨。其病則飢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則有血。夫氣者,陽;血者,陰也。氣主行之,血主濡之。今血妄行,上出於鼻口者,皆氣逆也。故經言陽明厥逆,怒則氣逆,暴癉內逆者是也。

《玉機微義》云︰怒氣勞氣,皆能致血証。但怒氣致血証者,則暴甚,故經云抑怒以存陰者是矣。否則五志之火動甚,火載血上,錯經妄行也。

病機

丹溪曰︰經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絕,女子四十九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三十年之運用,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玉機微義》云︰經曰︰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充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臟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於脈,少則澀,充則實,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聚汁變化而赤為血也。生化旺則諸經恃此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虛,可不謹養哉?故曰︰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盛,血弱則形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

陽盛則陰必衰,又何言陽旺則生陰血也?蓋謂血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營運於內。苟無陰以羈束,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調治也難。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易亢,陰易乏之論可以見矣。《內經》有云︰陽道實,陰道虛,陰道常乏,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而經行,至四十九而經斷,可見陰血之難成易虧如此。陰氣一傷,所變之証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於外則虛勞,忘反於下則便紅,積熱膀胱則癃閉、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火極似水,血色紫黑,熱勝於陰,發為瘡瘍。濕滯於血,則為痛癢癮疹,皮膚則為冷痺。蓄之在上,則人喜忘;蓄之在下,則人害狂。墮恐跌仆,則瘀惡內凝。若分部位,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此特舉其所顯之証者。

病機

成無己云︰傷寒衄者,為邪氣不得發散,壅盛於經,逼迫於血則因致衄也。蓄血在下焦,結聚而不行,蓄積而不散者是也。血菀於上而吐血者,謂之薄厥;留於下而瘀者,謂之蓄血。此由太陽隨經,瘀熱在裡,血為熱所搏結而不行,蓄於下焦之所致。經曰︰太陽病七八日,表証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如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治法詳見傷寒蓄血條下。)陰結便血,非傷寒之比。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外灸中脘、三里、氣海;內服平胃地榆湯而愈。

脈候

《內經》曰︰脈來如懸鉤為衄血,常脈脈至而搏,衄血身熱者死。

腸 下膿血,脈弦絕者死,滑大者生,血溫身熱者死。

《脈經》曰︰脈得諸澀濡弱為亡血。

脈來輕輕在肌肉,尺中自浮,目睛暈黃,衄血未止。

太陽脈大而浮,必衄吐血。太陰脈芤主下血。芤在左尺為小便血。

病患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血。

脈浮弱,手接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脈芤為失血,澀為少血。尺脈澀而疾為血虛。

脈弦而緊,脅痛,肝臟傷,主有瘀血。

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

《巢氏病源》云︰寸口脈微而弱,血氣俱虛則吐血,關上脈微而芤亦吐血,關下芤主下血。

脈沉細者生;喘咳上氣,脈數浮大者死。

虞氏云︰吐血唾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

唾血脈滑濡者生,堅強者死。

治法

凡血証上行,或唾、或咳、或嘔、或吐,皆逆也。若變而下行為惡痢,順也。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無病患忽然下痢,其病進。今病血証上行,而複下行惡痢,其邪欲去,是知吉也。

《局方發揮》云︰口鼻出血,皆為陰虛陽盛,有升無降,血隨氣上,出上竅。法當補陰抑陽降氣,則血歸經。

血証雖有上下各經之不同,同是熱証,但以各經用藥為是。

嘔吐血,出於胃也。實者,犀魚地黃湯。

衄血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參、丹參、阿膠之類主之。

咯唾血者,出於腎,痰中帶出血絲是也。以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之類主之。

痰涎血者,出於脾。干葛、黃耆、當歸、芍藥、黃連、甘草、沉香之類主之。

吐血覺胸中氣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先吐紅,後見痰嗽,多是陰虛火動,痰不下降,四物湯為主,兼以痰藥、火藥。大都吐痰,火載血上,錯經妄行。炒梔子、童便、薑汁、竹瀝。

溺血者,因心腎氣結、房勞,致傷精氣,腎脫陰虛,火入膀胱腑而為溺血也。

有暴吐紫成塊者,是熱傷,血結於中,吐出方好。用四物湯加清熱藥調之。《大全良方》四生丸治吐血,亦治衄血。炒山梔最能清胃脘之血。童便二分,酒一分,擂側柏葉溫飲之,大能止血。瘀血者,須用韭汁。

咳血者,嗽出痰內有血是也,屬心熱痰盛。用栝蔞仁、青黛、貝母、海石、訶子、山梔子為末,薑汁蜜丸噙化。嗽盛者,加杏仁後以八物東加減調理。

凡諸見血,皆是陽盛陰虛。君相二火亢甚,煎逼其血,而出諸竅也。悉宜四物湯加知母、黃柏補陰降火之劑為主。

衄吐咳血,及痰中血絲,皆是肺經火盛,宜四物加薄、酒芩、茅花、黃連、犀角等藥以瀉肺火。

嘔血吐血,此胃火也。四物加石膏、知母,以瀉胃火。

唾血咯血,及潮熱咳血,此血從腎中來也。四物加鹽酒炒梔柏,更加肉桂一分,以瀉腎火。

小便血出於溺竅中,澀數盛淋作痛,或雜尿而出者,此膀胱火盛也。四物加山梔仁、瞿麥、牛膝、滑石之類,以瀉膀胱之火。如小便血出不痛者,此心移熱於小腸,故曰︰血從精竅中出也。四物加條芩、黃連、山梔以瀉本經之火。

大便血,先血後糞為近血,來自大腸,四物加槐花、檳榔、枳實、條芩之類以瀉大腸之火。

先糞後血為遠血,來自小腸。四物加木通、梔子、黃連之類以瀉小腸之火。

血出於口鼻及瘀血者,宜清之以犀角、芩連之類;消之以韭汁、童便、山茶花、牡丹皮之類;止之以茅花、藕節、棕櫚灰、炒蒲黃之類。

血出於大便者,清之以槐花、柏葉、條芩之類;止之以地榆、茅根、荊芥、白芷、黑倍子,白椿根皮之類。(詳見腸風下血門。)血出於小便,清之以梔子、麥門冬、車前子、瞿麥之類;止之以大小薊、棕灰之類。(詳見血淋門。)舌上無故出血如線,用槐花炒為末,摻之。一方用蒲黃炒焦為末,敷之極妙。

大便下血有熱,有虛熱,用四物加條芩、梔子、秦艽;虛用四物加乾薑、阿膠、升麻。

便血有風邪下陷者。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宜升提之。四物湯加防風、荊芥、升麻、柴胡、秦艽、槐花、條芩、地榆、枳殼之類。

下血傷濕熱者,宜行濕消熱。用蒼朮、白朮、黃連、黃柏、黃芩、生地黃膏為丸服。

婦人經血諸証。(並見《婦科心鏡》。)大凡血証,身熱脈大者,難治;身涼脈靜者,易治。

王節齋云︰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咳嗽吐痰,衄吐咳咯血等証,誤服參 等甘溫之藥,則病日增。世人不識,往往服之,致不救者多矣。噫,此亦一隅之說,非天下之通論。

甫謂節齋議論多長,而獨短於此,何則?諸失血証,因為火盛妄行,而不宜於甘溫,理固然也。

其有虛火,體氣弱甚者,寧有不用參 者乎?葛可久治大吐血後,用獨參湯一味服之,所以治其虛也。經云︰虛者補之。是以 仙集之以為《十藥神書》。今之治勞怯吐血,立有起死回生之效,然則彼以獨參湯者,何其神歟﹗又如丹溪治一人,年五十,勞嗽吐血,用人參、黃、白朮、茯苓、百合、阿膠、白芍藥、桑白皮、杏仁、貝母、栝蔞、海石、五味、天門冬而愈。又如《局方》人參飲專治胃弱吐血、衄血之証,然則彼皆非歟?大抵用藥補瀉,宜審人之虛實,則無施而不當也,何甘溫之必不可用哉?

藥方

四物湯為治血之總劑,而不能治氣虛而不能生血者。若脾胃虛而血不生,當從仲景之補以人參氣分之藥,陽旺則生陰血也。此以四物血藥之性例之︰川芎,血中氣藥也,通治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虛也。當歸味辛甘,血中之主藥,隨佐使而各治其血分之病也;如佐以川芎能行血滯於氣,佐以地黃能生陰分之血,佐以芍藥能使脾陰生血,和腹痛。芍藥,陰分藥也,性味酸寒,通脾經,調血脈,治腹痛。若四物者,獨主血分受傷,以氣不虛而用之。輔佐之類如行血活血須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茜草、丹參、醇酒之屬;如止血治崩須百草霜、棕櫚灰、阿膠、地榆、藕節、茅根、黑墨之屬;如和血止痛須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之屬;補血養血須人參、枸杞子、肉蓯蓉、牛膝、益母草、敗龜板之屬;如治血燥須乳酪、酥油、蜂蜜、阿膠之屬;如涼血須黃連、黃芩、生地黃、苦參之屬;如血寒須附子、乾薑、肉桂、鹿茸之屬。此血藥之大法也。然則各証又當以方類求之。

藥方

(葛氏)十灰散 治一切失血,皆可止。

花蕊石散 止血如神,諸藥不能,服此立效。(二方見癆瘵門。)(《拔萃》) 犀魚地黃湯 治一切失血、血熱、三焦熱血並治。

犀角(磨汁) 生地黃(各二錢) 黃連 黃芩(各一錢) 大黃(三錢)
上水二盞,煎一盞,去渣,入犀角汁和勻,食後溫服。

生地黃飲子 治諸見血無寒。吐血、衄血,下血、溺血,皆屬熱。

生地黃 熟地黃 枸杞子 地骨皮 黃芩 芍藥 天門冬 黃耆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去渣,食遠服。如脈微,身涼,惡風者,加桂五分。吐血者,多如此。

(《和劑》)必勝散 治男婦血妄行流溢,或吐,或咳,或衄並治。

小薊 人參 蒲黃(炒) 熟地黃(酒洗) 當歸 烏梅 川芎(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不拘時服。

(《良方》)四生丸 治吐血衄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宜服此藥。

生薄荷葉 生艾葉 生側柏葉 生地黃(各等分)上爛搗如雞子大丸。每服一丸,水二盞,煎一盞,濾去渣服。

(《濟生》)麥門冬湯 治思慮傷心,吐血衄血。

麥門冬 天門冬 遠志(各去心,甘草煮) 當歸 白芍藥 生地黃 人參 黃耆 蛤粉(炒)阿膠 藕節 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盞,薑一片、煎一盞,不拘時服。

(《三因》)茯苓補心湯 治心氣虛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黃悴,五心煩熱咳唾血及婦人妊娠惡阻嘔吐,亦宜服之。

白茯苓 人參 前胡 半夏(製) 陳皮 枳殼 紫蘇 白芍藥 桔梗 干葛 當歸 熟地黃 川芎 甘草
上等分,每服五錢,水三盞,薑五片,棗一枚,煎一盞,食前去渣服。

(《和劑》)龍腦雞蘇丸 治咳嗽唾血,衄血,諸淋下血,胃熱口臭,肺熱喉腥,消煩渴,涼膈,解酒毒,除邪熱,脾疸口甜,膽疸口苦並治。

銀柴胡(銀州者二兩,和木通以湯半升,浸二宿後,取汁入膏) 生地黃(六兩,另為末)人參 黃耆(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四兩) 阿膠(炒) 蒲黃(炒,各二兩) 木通(二兩,同柴胡浸) 甘草(炙,兩半) 雞蘇薄荷葉(一斤)上除別研藥外,並搗為末,將好蜜二斤先煉一二沸,然後下生地黃末,不住手攪勻。取木通、銀柴胡汁,慢火熬成膏,勿令焦。然後將其餘藥末同和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嚼碎,熟水下。虛寒,煩熱、消渴,驚悸,人參湯下;咳嗽,吐唾嘔血,麥門冬湯下;惟諸淋,車前子湯下,或茅花湯調百草霜末送下。

(《濟生》)大薊散 治食啖辛物傷於肺經,嘔吐出血,名曰肺疽。

大薊根(洗)犀角(銼)升麻 桑白皮(炒) 蒲黃(炒) 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一錢)桔梗(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盞,薑五片,煎一盞,不拘時服。

藕汁飲 治吐血衄血不止。

生藕汁 生地黃汁 大薊汁(各三合) 生蜜(一匙)上和勻,每服一杯,不拘時。

雞蘇散 治勞傷肺經,唾內有血,咽喉不利。

雞蘇 黃耆 生地黃 阿膠 貝母(心不用) 白茅根(各一兩) 桔梗 麥門冬 甘草(炙,各五錢)
上咀,每服四錢,水盞半,薑三片,煎七分,食遠服。

救脈散 治吐血虛羸,脈虛而澀。

人參 黃耆(蜜炒) 當歸 芍藥 熟地黃 蒼朮(製,各一錢) 陳皮 升麻 柴胡 蘇木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溫服。

(《拔萃》)麥門冬飲子 治脾胃虛,氣促,氣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麥門冬(一錢) 五味子(九粒) 人參 黃耆(各八分) 當歸 芍藥 紫菀(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水二盞,煎一盞,食後服。

黃芩芍藥湯 治虛熱腹痛,不能食,衄吐血。

黃芩 芍藥 甘草(各等分)
上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伏龍肝膏 治吐血不止。

伏龍肝(一兩,為末入汁) 生地黃汁 麥門冬汁 小薊汁(各三合)上入白蜜一匙,慢火熬成膏,入龍肝調勻,每服一匙,噙咽。

五神湯 治男婦熱毒上攻,吐血不止。

生藕汁 小薊汁 生地黃汁(各三盞) 生薑汁(半盞) 白蜜(一盞)以上藥汁合煎二三沸,每用一小盞調炒面一錢食前服。

(《簡易》)是齋白朮散 治積熱吐虛咳血。若因飲酒過度,負重傷胃而吐血者,最宜服之。忌濕面煎爆之物。

白朮(一錢) 人參 白茯苓 黃耆 山藥 百合(各六分) 甘草(五分) 柴胡 前胡(各三分)
上水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河間)黃連解毒湯 三黃丸 治積熱吐血,咽膈不利。(二方並見火熱門)(《直指》)側柏散 治內損失血、飲酒太過,勞傷於內,血氣妄行,其血如涌泉,口鼻皆流。須臾不救,服此而安。又治男婦九竅出血。

人參 荊芥穗(燒灰,各一兩) 側柏葉(蒸乾,一兩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入飛羅面三錢,拌勻,汲水調粘啜服。

團參丸 治吐血咳嗽,服涼藥不得者。

人參 黃耆 飛羅面(各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茅根湯下。

栝蔞犀角湯 治吐血,酒客溫疫,中熱乾嘔心煩者。

犀角(鎊) 栝蔞 蒲黃 甘草(各二兩) 葛根 桑寄生(各三兩)
上為粗未,每服,一兩,水二盞,煎一盞,不拘時溫服。

天門冬丸 治吐血咯血,大能潤肺止嗽。

天門冬(一兩) 貝母 杏仁(炒,各七錢)白茯苓 阿膠 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噙化一丸,津咽下。

綠雲散 治吐血。

柏葉 百合 人參 阿膠(炒成珠,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糯米飲調下。

雲雪散 治吐血。

雲雪(即寒食面) 蒲黃(各一兩)上俱生研勻,每服二錢,涼水調下。

(《聖惠》)雙荷散 治卒暴吐血。

藕節(七節) 荷葉頂(七個)
上入蜜一匙,擂細水二盞,煎八分,去渣,溫服。或為末,蜜湯調下二錢效。

枇杷葉散 治暑毒攻心,嘔吐鮮血。

香薷(二錢) 濃朴 甘草 麥門冬 乾木瓜 茅根(各一錢) 枇杷葉 陳皮 丁香(各五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水煎服。

二茸丸 治吐血,酒色過度。

紫菀茸 鹿茸 枇杷葉 款冬花 杏仁木通 桑白皮(各一兩) 大黃(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彈子大,臨臥白湯嚼下。

地黃煎 治吐血憂患絕傷,胸膈疼痛,及虛勞唾血。

上用生地黃五斤,搗取汁於銀鍋內,或沙鍋,微火煎一二沸,投白蜜一升,再煎至三升。

每服半升,日三服。主胸痛。百病久服佳。

一方 治吐血不止。用生蜜調和服之。

一方 用生地黃汁一升,生薑汁一合,和勻溫服,日用三四次。

一方 治虛勞吐血,生地黃五斤,搗;酒五升煮去渣服。

掌中金治吐血。

真蒲黃 黃藥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生麻油調於手心內,以舌舐之。

人參湯 治吐血咯血後宜服。

人參(一兩,為細末) 五更時用雞蛋清調如稀糊,一匙抄服。若服參盡,效,每服二錢,服訖卻臥。

松花散 治吐血久不止。

松花(一兩半) 生地黃 鹿角膠 薯蕷(各一兩) 艾葉(一錢)茜草根 白茯苓 紫菀茸 人參 百合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米飲調下。

百花煎 治吐血不止,咳嗽;補肺。

生地黃汁 藕汁(各一升) 黃牛乳(一升半) 胡桃仁(十枚,研如泥) 生薑汁(半升)乾柿(五枚,細切研末) 紅棗(二十一枚,煮去皮核研如泥) 清酒(一升,將以上七味一處同酒入銅鍋內煎沸,方下後項藥) 黃明膠(炒燥為末) 秦艽(各半兩,為末) 杏仁(雙仁者不用。泡去皮尖,另研如泥,三兩,同入煎成劑)上將熬成煎相,減一半,卻入好蜜四兩,徐徐著火養成。煎後入瓷盒中盛之,每日三次,每服一匙,糯米飲調下,酒調亦可。

石膏散 治心胸熾熱,吐血不止,口乾舌燥,頭疼。

石膏 麥門冬(各二兩) 黃芩 生地黃 升麻 青竹茹 葛根 栝蔞根(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八分,不拘時服。

杏仁散 治心肺客熱吐血,唇口乾燥。

杏仁(泡,去皮尖,炒) 赤茯苓 黃連 梔子仁 黃芩 大黃(炒,各一兩) 桂心(三錢)栝蔞根(五錢)
上為粗未,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白朮丸 治傷胃吐血。

白朮(十兩) 人參 黃耆 乾薑(炮) 伏龍肝(各三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米飲下。

雞蛋白丸 治吐血衄血。

雞蛋白(三個) 好香墨(一兩,為末)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不拘時,生地黃汁送下。

三黃補血湯 治面赤善驚,上熱,六脈大,按之虛,乃手少陰心之脈也。此氣盛而亡血,瀉火補氣,以墜浮氣。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一錢) 黃耆 當歸 芍藥(各錢半) 川芎 牡丹皮 柴胡 升麻(各八分)
上水盞半,煎七分服。血不止加桃仁(十枚)酒大黃,量虛實用之,減去升麻、柴胡。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心多健忘,以致妄行,或吐血,或下血。(見健忘門。)

小柴胡湯 治吐血蓋由醉飽房勞,或醉後大怒,觸動榮血,以致妄行。吐血者,內加天門冬、麥門冬送下龍腦雞蘇丸。

桃仁承氣湯 治胃間積瘀吐血,胃脘作脹。(二方見傷寒門。)

涼膈散 治吐血,內加芍藥、當歸、生地黃。

薄荷煎 四順清涼飲子 並治積熱吐血。(方見積熱門。)(《簡易》)黑神散 治一切吐血,及傷酒食醉鮑,低頭掬損,吐血致多,並血熱妄行,口鼻出,但聲未失,無有不效。

百草霜(不拘多少,村居者佳)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糯米煎湯下。喜涼水,新汲水調服。如衄血者,少許吹鼻;皮破出血者,灸瘡血,摻上即止。

二神散 治男婦吐血。

陳槐花(炒二兩,焦黑) 百草霜(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茅根煎湯調下。治血崩下血,皆空心服之效。舌上忽然腫破出血,用此摻上。

藥方

一方︰治吐血連日不止,粥飲藥俱不能下。五靈脂(揀去石淨者) 碾為末,以狗膽汁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煎生薑酒磨令極冷,更以少薑酒化,以湯蕩藥,令極熱,先須煮下熱粥,候溫吃藥,一邊進粥。待患人吃飲藥,不可漱口,即與粥吃可也,吃粥亦不宜多。

一方︰治傷力吐血。豬肝煮熟切片,蘸白芨末嚼之。

一方︰治吐血及衄血。用船底青苔如雞子大一丸,水一盞,煎五分,去渣溫服效。

一方︰治酒色傷心肺,口鼻俱出血。用荊芥穗燒灰存性,置地上出火毒,為末,每服三錢,陳米飲調下。

一方︰治吐衄下血俱效。用粟漆樹葉烙乾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一方︰用紫參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五分,溫服。治一切吐衄咯血,腹中積血俱效。

一方︰用百合搗絞汁,和水飲之,煮熟食之。

一方︰用人參為末,雞子清投新汲水攪勻,調服一錢。

醫案

滑伯仁醫一人嘔血,甚至盈盆,二年,素勞役,致中氣損,先與八寶散;一二日,服黃芩芍藥湯;少有動作,即進犀角地黃東加桃仁、大黃;稍間服寧神散,有痰用礞石丸。其脈始芤大,後漸平,三月而愈,屢獲安驗。

又一人冒暑,吐血甚,胸拒痛,身熱頭眩,脈洪而滑。曰︰此必大醉冒暑,血壅為暑迫上行。先與犀角地黃湯,繼服桃仁承氣湯。去瘀血後,治暑而安。

滄州翁治一人,憲使出道病。察色切脈,面戴陽,氣口脈皆弦,而蓋傷寒合病也。以方涉海,為風濤所驚,遂血菀而神攝。為熱所搏,故血吐脅痛,煩渴譫語。一醫診脈,左尺不應,為腎氣以絕。泣告左右,懼甚。余曰︰今年歲運左尺當不應,此天和脈,無憂也。以小柴胡減參加生地黃半劑。俟胃氣實,以桃仁承氣湯下之,得利遂安。

朱丹溪治一人咳嗽吐血。四物湯加貝母、栝蔞、五味子、桑皮、杏仁、冬花、柿霜。一人年五十,勞嗽吐血。以人參、白朮、茯苓、百合、白芍藥、紅花、黃耆、半夏、桑白皮、杏仁、甘草、阿膠、訶子、青黛、栝蔞、海粉、五味子、天門冬。一人年三十,咳嗽吐血,以四物、生地、桑皮、杏仁、冬花、五味、天門冬、桔梗、知母、貝母、黃芩。

醫案

(用涼血行血為主,大法與吐血治同。)

麻黃湯 桂枝湯 治傷寒鬱熱衄血,脈浮緊、浮緩者。(二方見傷寒衄血門。)

五苓散 治傷暑熱,流入經絡,而作衄者。(方見暑門。)

犀角地黃湯 治鼻衄。(方見吐血條下,宜加鬱金、黃芩。)

生地黃散 黃芩芍藥湯 人參飲子 四生丸 側柏散 門冬飲子 藕汁飲 並治衄血。(方見吐血條下。)

益陰散 治陽浮陰翳,咯血衄血。

黃芩 黃連 黃柏(俱用蜜水浸過,慢火炙乾) 芍藥(各一兩) 人參 白朮 乾薑(炮,各三錢)炙甘草(一錢) 谷雨茶(一兩二錢,香油炒)
上為細末,紅米飯丸,三四錢,飲湯下。

刺薊散 治衄血,經日不止。

刺薊 苦參 黃連 梔子仁 生地黃 側柏葉 大黃(炒,各一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入青竹茹一彈丸,煎八分,溫服。

吹鼻止衄方 治衄血吐血。

千葉石榴花(為末)每用吹入鼻中,然後用花瓣塞鼻內,立止,神效。

三奇散 治鼻衄不止。

髮灰(一錢) 人中白(五分) 麝香(一字)
上為細末,鼻內搐少許。

一方不用麝,二味為末,米飲調服二錢即止。

麥門冬散 治鼻衄。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各一錢) 白芍藥 蒲黃(各二錢)
上水二盞,薑五片,煎八分,食後溫服。

白芨散 治衄嘔血、咯血損肺,或食飽負重。服之立愈。

白芨末(不以多少) 涼水調鹽花貼鼻窳中效。

一方 用新汲水調膏,自印堂敷至鼻上,折紙綻濕封上。不時蘸涼水潤藥上,一飯頃即止,去藥。

茜根散 治衄血不止,心神煩悶。

茜根 黃芩 阿膠(蛤粉炒) 側柏葉 生地黃(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上作二服。每服水盞半,薑三片,煎七分,食遠服。

川芎三黃散 治積熱衄血。

川芎 大黃 黃連 黃芩(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食後井水調下。

五黃丸 治衄血不止。大便結燥者下之。

大黃(一兩) 芒硝(六錢) 甘草(一錢) 生地黃(五錢) 黃連 山梔 黃芩(各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白湯下。

麝香散 治衄血不止。

胡礬(枯、另研) 龍骨(,另研,各一錢) 麝香(半字,另研)上和勻,每服一字。

止衄散 治氣鬱發衄。

黃 赤茯苓 白芍藥 當歸(酒浸) 生地黃 阿膠(炒,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臨臥服。

易簡諸方

一方︰治衄血不止。用黃葵子為末,新汲水調下二錢。

一方︰用鬱金為末,茅花煎湯,調服一二錢。

一方︰用蘿蔔汁和酒各半,溫服一鐘。

一方︰用茅花塞鼻,濃煎湯服,大能止衄及吐血。

一方︰治衄血。用青蒿絞汁,服之極效。並治疥瘍惡瘡,殺蟲除熱明目。三伏內每遇庚日日未出時采一握,掛於宅庭,可以辟邪氣,驗。

一方︰用驢糞燒灰,為末,吹鼻內。

一方︰用生雞蘇五分,香豉二分,同碾,搓如棗核大,納鼻中。

一方︰用梔子燒灰存性為末,以筒吹入鼻中,用水調服二三錢,尤效。

一方︰用蔥汁磨京墨,點鼻中。

一方︰槐花炒黑為末,搐鼻。又以蘿蔔汁入鹽少許,服一盞。

一方︰治鼻衄不止。用萱草搗汁一盞,加薑汁一盞相和,時時呷之效。

一方︰用馬鞭草搗汁,入涼水攪和服。

一方︰用蒜一枚,搗如泥,作餅如錢大,濃一豆許,貼腳心。左貼左,右貼右。兩鼻俱出,貼兩腳心。

一方︰用糯米炒黃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

止鼻衄歌

石榴花瓣可以塞,蘿蔔藕汁可以滴。

火 龍骨可以吹,水煎茅花可以吃。

牆頭苔蘚可以塞,車前草汁可以滴。

火燒蓮房可以吹,水調鍋煤可以吃。

一方︰龍骨為細末,吹入鼻中少許即止。凡九竅出血,用此皆能止之。

灸法止衄

上星(一穴,在前髮際上二寸,當頂門灸一壯,血即止。)

百勞(一穴,在大椎節陷中是,灸二三十壯,斷根不發。)

蒸法

治鼻血如涌泉不止用草紙折疊於餘層,井泉濕透,貼頂中心。分發,以熱熨斗熨之,微熱不妨,久之即止。

蒸法

(嗽出痰內有紅是,宜清痰、順氣、降火。)(《集成》)二門冬飲 治腎虛咳血。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八分) 紫菀 遠志(去心,各五分) 知母(八分)地黃 澤瀉 貝母(各六分) 黃柏(八分) 桔梗(八分) 牡蠣(一錢) 桂(五分) 百部(八分)上水鐘半,煎七分,不拘時服。

當歸芍藥湯 治咳血。

當歸 芍藥 白朮(各一錢) 牡丹皮 桃仁 梔子(炒黑。各八分) 甘草(三分) 青皮(五分)
上水盞半,煎七分,食遠服。

薏苡仁散 治咳嗽血,肺損。

薏苡仁(為細末),用豬肺煮熟,切塊,蘸而吃之。或以豬心一個,竹刀切開,勿令相離。

以沉香末一錢,半夏七個,入在心內合定。紙裡蘸小便,內令濕,煨熟,去半夏,止吃心。

雞蘇散 黃耆 散 救肺散(並治咳血,方見吐血條下。)

蒸法

(血隨唾而出也。此血出於腎也)治與咳血參用。雞蘇散、天門冬飲皆可用。

蒸法

(咯出血疙瘩也。痰中帶血絲同)丹溪用薑汁、童便、青黛入血藥中,如四物湯、地黃膏、牛膝膏之類。

七珍湯 治癆瘵咯血。

四君子湯加山藥、黃柏、粟米、薑棗煎。

腎餅子 治咯血。

青黛(一錢) 杏仁(四十粒,去皮尖,黃蠟煎黃色)上研杏仁細,入青黛,捏作餅子。用時以柿一枚,破開,以餅置其中合定,濕紙裹煨,研,米湯下。

四生丸 甘露飲 生地散(並治咯血,方見前。)

蒸法

(巢氏曰︰肝藏血,心之液為汗,言心肝俱傷於邪,故血從膚腠而出也,名曰肌衄。)

黃耆建中湯 治汗血出污衣,甚如坯染,皆由大喜傷心,喜則氣散,血隨氣行故也。

體虛者宜服。(方見虛損門。)

妙香散 治汗血。(方見前。)一方用胎髮燒灰,敷之止。

蒸法

(與血淋參看。因房勞致傷,陰虛火動,榮血妄行故也,名曰脛衄。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溺血。

好色者屬虛。)

髮灰散 治男子小便血,女子轉脬不溺,血淋。(方見淋門。)

酒蒸黃連丸 治小便血。(方見吐血條下。)

一方 治尿後有血。以乾柿燒灰存性,為末,米飲調下。

一方 用生地黃汁,少入薑汁和勻服。

一方 地肢草搗汁服。

辰砂五苓散 以燈心煎湯調服。(方見傷寒門。)丹溪云︰屬熱,用山梔炒,水煎服。或用小蘇、琥珀,大治下焦血淋。

四物湯加牛膝、生地黃、小蘇、滑石、通草、蒲黃、淡竹葉、藕節、川歸、炒梔子、炙甘草煎服。

五苓散合四物湯煎服。或米飲調服。就調棕灰或髮灰尤妙。莖中痛用甘草梢,及血藥中少加地榆、陳皮、白芷、棕灰。

衄痛用炒蒲黃,破故紙、古鍛石為末調服。或單用蒲黃,蔥湯調,或文蛤末灰入煎劑。大抵小便血則小腸膀胱氣結,車前子為末,車前草煎湯調服二錢效。

過欲陰虛者,用鹿茸丸、六味地黃丸。(並見虛損門。)

朱砂妙香散 玉屑膏 皆為要藥。

玉屑膏 治尿血不止。久則屬虛,宜服此。

人參 黃耆(各等分,為末) 大蘿蔔切一指四五片,蜜淹少時,又蘸蜜,炙乾為末,盡二兩許,同參 末鹽湯點服。

四物玄明飲 治血尿不止,須臾一二碗。

四物湯加車前子、木通煎,調玄明粉二三錢,飢服一劑即止,後以八珍湯調理。

一方 治血尿不止。用八珍湯煎熟,加入玄明粉,並淹蘿蔔汁二杯,入湯內和勻,食前服即止。

小兒血尿 用甘草粉、升麻煎調辰砂、益元散極效。

小便出血條 用當歸、白芷為末二錢,淡豆豉煎湯調服。

易簡方

一方︰黃連、黃柏末濃煎車前子湯,空心調服二錢,少加蜜汁。

一方︰側柏葉為末,空心酒調二錢服。

一方︰五倍炒為末,烏梅肉搗膏丸,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五十丸。

一方︰當歸二兩,酒二升,煎一升,空心頓服效。

一方︰鬱金為末,蔥白湯調服二錢。


下血

(附︰腸風臟毒)

病機敘論

《內經》曰︰下血為內傷絡脈所致。帝曰︰腸 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曰︰腸 下白沫何如?脈沉則生,脈浮則死。曰︰腸 下膿血何如?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曰︰腸 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滑者生,懸澀者死,以藏期之。

仁齋云︰腸胃不虛,邪氣無從而入。人惟醉飽房勞,坐臥風濕,恣食生冷,酒麵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風臟毒之所由行也。

病機敘論

《原病式》曰︰諸血溢泄,皆屬於熱。腸風臟毒,富貴之人,濃味過多,酒色所致。

藜藿之人,必是勞役過甚,熱積於中,風生於內,以致血溢泛流,盡是挾熱。久則胃氣漸虛,或服寒涼藥多,胃氣傷損,於是時可以溫補脾胃,使正氣複完,而血自循於經矣。謂挾冷者,大誤也。《三因》論下血,或清,或濁,或鮮,或黑,或便前便後,或與泄物並下。由內外有所感傷,凝積於胃,隨氣下通,亦妄行之一類。雲清者屬榮,濁者屬衛。熱與濕鮮者屬火,黑下火極,與泄物並下為積。先便後血者,其來遠;先血後便者,其來近。

治法

大要當先解散胃中風邪熱毒。敗毒散合芎歸湯為必用之劑。初以黃連丸、槐花散;久則須以調和胃氣,正氣散、理中湯亦所宜施。至謂寒冷驟用烏附,則亦妄也。

丹溪云︰風邪下陷者,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宜升提之。

凡下血之人,用涼藥多而不愈者,必須加辛味。用辛味而不愈,可用溫劑兼升提藥,酒浸酒炒,始然要去濕熱為主;久而虛者,當行溫散,如四物加升麻、炮乾薑之屬是也。

脈候

右尺脈洪數而疾為下血。

經曰︰陰結,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又結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

脈虛澀,非腸風臟毒也。為中虛,宜灸中脘,氣海。

藥方

敗毒散 治初下血。(方見瘟疫門。)

芎歸湯總治諸血。

川芎 當歸
上等分,水煎服。

地榆散 治腸風熱証下血。

地榆 黃芩 茜根 梔子仁 茯苓 黃連(各等分)
上為粗未,每服三錢。韭白五寸,同煎,食遠溫服。

加滅四物湯 治腸風下血不止。

側柏葉 生地黃 當歸 川芎(各一錢) 枳殼 荊芥穗 槐花(炒) 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烏梅(二枚),煎七分,空心服。

滑石散 治腸風下血。

滑石 當歸 生地黃 黃芩 蒼朮 甘草(等分)
上水煎服。

(子和)黃連貫眾散 治腸風下血,腸中疼痛。

黃連 貫眾 大黃 雞冠花 烏梅肉 枳殼 荊芥(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溫米飲調下。

芍藥黃連湯 治大便後下瘀血。腹痛為熱毒。

芍藥 黃連 當歸(各四錢) 大黃(一錢) 官桂(一錢) 甘草(五分)
上作二服,每服水盞半,煎七分,空心溫服。

槐角散 治腸胃不調,下血不止。

蒼朮 濃朴 陳皮 當歸 枳殼(各一錢) 槐角(一錢) 烏梅(三個) 甘草(五分)
上水盞半,煎七分,食前服。

槐花散 治同前。

黃連 枳殼(各三分) 槐花(一兩)
上以槐花炒二味藥,去花不用。只將二味,水一盞半,煎七分,溫心服。

香連丸 治一切腸風下血,酒熱臟毒。(方見痢門。)

臟連丸 治遠年近日腸風臟毒下血。

大鷹爪黃連(半斤) 槐花米(二兩) 枳殼(一兩) 防風 粉草 槐角 香附子豬牙皂角 木香(各五錢)上用陳熟倉米三合,同香附一處為末。以上藥共為細末,用豬大腸約二尺長,水洗淨,裝入香附、倉米,縛定口。量用水二大碗,沙鍋炭火煮乾,即添水,慢慢煮爛豬腸如泥。取起和藥搗如糊,再入黃連等末,同搗為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八十丸。忌面、蒜、生冷煎炙之物。一料病痊。

蒜連丸獨蒜(十枚) 黃連末(二兩)上先將蒜煨香熟,和連末杵搗爛勻為丸,梧桐子大。空心米湯下四十丸。

香槐散 治腸風。

香附子(炒) 槐花(炒,各一兩) 枳殼 當歸 川芎(五分) 甘草(三分)
上水一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槐角丸 治腸風瀉血脫肛。

槐角(一兩) 防風 地榆 當歸 枳殼 木賊 茯神(各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湯下。

黑聖散 治腸風、臟毒下血,痔漏等疾。

當歸 川芎 茯苓 地榆 槐花 敗棕(炮) 艾葉(燒,存性) 百草霜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食前米湯調下。

藥方

香梅丸 治腸風下血,服之即止。

烏梅肉(燒,存性) 香白芷 百藥煎(燒,存性,等分)
上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

聖金丸 治同前。

百藥煎(一味),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

椿皮丸 治同前。

椿根白皮(一味)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下。

藥方

理中湯(治腸風下血,久不愈,服諸藥不效。方見脾胃門。)

不換金正氣散(平胃而腸風自愈,血自歸。)

參苓白朮散(治同前。二方並見瀉門。)

補中益氣湯(治腸風虛損,血不得升,宜服此。方見內傷門。)(《拔萃》)結陰丹 治腸風臟毒下血。

枳殼 威靈仙 黃耆 何首烏 椿根白皮 陳皮 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入醋少許送。

胃風湯(方見胃風門。)治風熱乘虛入於腸胃。下瘀血或如豆汁。

當歸和血散 治大腸濕毒下血。

槐花 青皮 當歸身 升麻(各一錢) 川芎 荊芥穗 熟地黃 白朮(各五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寶鑒》)平胃地榆湯 治陰結便血。

蒼朮 濃朴 干葛 甘草 白朮 人參 陳皮 當歸 芍藥 升麻 茯苓 地榆 神曲乾薑(炮) 香附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加薑棗煎,空心服。

(《拔萃》)升陽和血湯 治腸 下血。作,其血即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春二月中下二行,腹中大作痛,乃陽明氣沖熱毒所作也。當去濕毒,取血而愈。

生地黃 梔子 生甘草 炙甘草 牡丹皮 黃耆 當歸身 秦艽 蒼朮 陳皮 升麻 芍藥(等分)肉桂(少許)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煎七分,食前服。

越桃散 治下血痢血。

梔子仁 槐花 大棗 乾薑(炮,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東垣)椿皮散 治血痢及腸風下血神效。

椿根白皮(二兩) 槐角子(四兩) 枯白礬(二兩) 炙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濟生》)烏梅丸 治大便下血如神。

僵蠶(炒,一兩) 烏梅肉(一兩半)
上為細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五丸,空心醋湯下。

(《本事》)槐花散 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炒) 側柏葉(杵) 荊芥穗 枳殼(麩炒)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

(東垣)加減四物湯 治腸風下血。

側柏葉 生地黃 當歸 川芎(各八分) 枳殼(麩炒) 荊芥穗 槐花(炒) 甘草(各一分)地榆 條芩 防風(各六分) 烏梅(肥大者,二枚)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空心溫服。

(《局方》)枳殼湯 治大便腸風下血。

枳殼(二兩,炒黃色) 大黃連(一兩,淨,同槐花四兩炒焦,去槐花不用)上水濃煎,空心溫服。

槐花丸 治五種腸風下血,並痔漏脫肛。

槐角(二兩,炒) 地榆 黃芩 當歸 防風 枳殼(麩炒)
上等分,為細末,酒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清米飲送下極效。

伏龍肝散 治便血。內外有感,凝停在胃,隨氣下通。

甘草 伏龍肝 白朮 黃芩 阿膠 干生 地黃(各等分)
上水盞半,煎七分,食遠服。

結陰便血生地黃膏生地黃(汁)小薊(汁) 砂糖(熬膏約一大碗) 阿膠(一兩)側柏葉 地榆(各末一兩)上用四味汁熬成膏,方入柏葉、地榆末,和勻空心米飲調下三匙許。

黃連湯 治便後下血,腹不痛,名溫毒下血。

黃連 當歸(各二錢) 甘草(五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服。

聚金丸 治酒毒下血,大腸蓄熱。

黃芩 防風(各二兩) 黃連(四兩,半生半酒炒)
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御藥》)阿膠丸 治腸風下血。

黃連 阿膠(炒成珠) 赤茯苓(各等分)上將連茯為末,調阿膠,酒熬,眾手和丸。食前米湯送下三十丸。

胡桃散 治腸風下血,老人更宜服。

胡桃仁(去油四兩) 皂角刺(炒焦,二兩) 故紙(微炒,兩半) 槐花(炒,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或湯調下。

卷柏丸 治臟毒下血神效。

卷柏(生石上老柏為妙) 取葉用。

上為丸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送下。

易簡諸方

一方︰治腸風下血。用茄科燒存性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一方︰用桑耳一兩,炒黑,水盞半,煎六分,空心分三服。

一方︰苦楝子炒黃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米飲下二十丸。

一方︰烏梅燒存性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七十丸。

一方︰百葉煎半炒半生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米飲下五十丸。

梅師方︰用山梔子三十枚,以手擘破,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溫服。

一方︰百草霜米飲調下二錢。

一方︰五倍子炒為末,空心米飲調下二錢。

一方︰椿根白皮銼,酒浸晒乾為末,棗肉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一方︰木槿煎服。

《斗門方》︰代赭石一兩,火 紅,醋淬數次,以碎為度,研為細末極細,空心米飲調下一錢,一服即瘥。

一方︰山裡紅果(即山楂)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

灸法

命門穴(在脊骨中與臍對,灸七壯即止。)脊中第二十椎下,隨年壯灸之。

中脘(一穴)氣海(一穴。上二穴灸脫血而色白,脈濡,手足冷,飲食少思,強食即嘔,宜灸之,效如神。)

醫案

《寶鑒》︰一人,年四十二歲,形瘦。因強飲酸酒,少時腹痛,次傳下痢無度十餘日,便後見血,或紅或黑,腹鳴時痛。諸醫以為血熱,用芍藥柏皮丸未效。仍不欲飲,食則嘔酸,形愈瘦。面色青黃不澤,心下痞,惡冷物。口乾,有時煩躁不安,脈弦細而微遲,手足稍冷。

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又邪在五臟,陰脈不和,則血留之。陰氣內結,不得外行,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其脈虛澀,非腸風臟毒也。外灸中脘、三里,氣海等穴,內服平胃地榆湯而愈。

丹溪治一人,嗜酒,因逃難下血而痔痛。脈沉澀似數,此陽滯於陰者也。以鬱金、芎芷、蒼朮、香附、白芍、干葛、炒面、生薑半夏湯調服。

一人虛損,大便下血,每日三四碗,身黃瘦。以四物湯加藕節汁一台,紅花、蒲黃一錢、白芷、升麻、槐花各五分,服之愈。

一老婦多怒,大便下血十餘年。食減形困心搖動,或如煙熏,早起面微浮。血或暫止則神思清,若忤意則複作,百法不治。脈左浮大虛甚,久取帶澀而不勻;右沉澀細弱,寸沉欲絕。

此氣鬱生涎,涎郁胸中,清氣不升,經脈壅遏不降,心血絕少,不能自養故也。非開涎不足以行氣,非氣升則血不歸隧道。以壯脾之藥為君,佐之二陳加酒紅花、升麻、歸身、酒連、青皮、貝母、澤瀉、參 、白朮、酒芍。每帖用附子一片,煎服四帖。血止後去附子加干葛、牡丹皮、梔子,而煙熏除乃止。所加之藥再加神曲、砂仁、地黃、木香,倍參、耆、白朮,月半愈。

醫案

(有三因︰一因陽明胃熱,一因少陰腎虛,一因厥陰風壅。非此三者,牙不出血也。)戴氏曰︰風壅牙宣,消風散搽之。腎虛者,為下虛上盛,宜鹽湯下安腎丸。用黑錫丹,仍用薑鹽炒附米黑色為末,揩擦,其妙不可言也。

陽明熱詳見齒門。

消風散(治厥陰風勝,牙宣出血,方見傷寒門。) 安腎丸(治腎虛齒動有血,方見水飲門。)

黑錫丹(方見痼冷門。)

醫案

呂滄州治一人偶搔 中瘡出血,汨汨如涌泉,竟日不止,困甚。二尺脈如蛛絲,他部皆無。

予曰︰夫脈氣,血之先也。今血妄行,故榮氣暴衰,二尺尚可按。當益榮以瀉陰火。

以四神東加防風、荊芥連進,脈漸出。更服十全大補湯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