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九 痙証門

明 徐春甫

痙証門

病機

經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王注︰太陽傷濕。)又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王注︰陽內鬱而陰行於外。)劉河間云︰諸 強直,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土主安靜故也。陰 曰柔,陽 曰剛 。

亢則害,承乃製,故濕過極,則反兼風化製之,然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

又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謂筋勁強有力,不柔和也。然燥金為病,緊斂短縮,勁急。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由亢則害,承乃製也。又況風能勝濕,而為燥也。

病機

仲景云︰痙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獨頭搖動,卒口噤,背反張者,病也。又云︰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名曰剛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

病機

仲景云︰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瘡家過汗亦致,風病汗下亦致痙。此為汗下之過,亡津液之致,亦內因也。

病機

痙証不因汗下之過,必是氣血內虛,外為風寒濕熱所襲,而成痙也。觀夫仲景謂傷寒汗下之過,與夫產後、瘡人多患之,斯可見矣。陳無擇始謂氣血內虛,與仲景之言相台,所謂擴異世而同符者,至理而已。

病機

張子和醫案有病風搐目眩,角弓反張,數日不食。諸醫皆作驚風、暗風、風癇,治以南星、雄黃、烏附,不效。戴人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陽主動,陰主靜,由火盛製金,不能平木,肝木茂而自病。先涌風痰二三升,次以寒劑下之,又以 針刺百會,出血立愈。可見,風搐與不同,而 証屬濕,土極必兼風木搖動之化;風搐屬木,木極必見金燥緊斂之形。要之亦可同論,故取此條,以証 病不專於風寒濕之外至,亦有風火熱之內作者也。

脈候

脈浮緩,為有汗;肺浮緊,為無汗。

脈沉細渚,濕所傷也。

脈沉伏弦緊,陽緩陰急,則久久拘攣;陰緩陽急,則反張強直。

《脈經》曰︰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曰痙,為難治。

又云︰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又云︰ 家脈皆伏堅,直上下。

治法

古人以強直為痙,而項背反張強硬如發癇狀無異,要在察其有汗、無汗,以分剛柔。

無汗,葛根湯主之;有汗,桂枝加栝蔞湯主之。剛痙胸滿口噤,腳攣急,切牙,當行大承氣湯。痙証並屬太陽,項強口噤一証,例則太陽兼陽明。因有陽明,故不宜汗,而宜用承氣湯下之也。

治法

仲景云︰汗下過多為壞証。所成如產後因虛致痙。惟宜補血降火,敦土平木,清痰祛濕,隨証施治。不可概以濕熱內盛,郁遏生風而作 者,例用散解風寒,而虛虛之誤,不可不察也。

藥方

(《金匱》)栝蔞桂枝湯 治太陽病,其証憊,身體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此為痙病。

栝蔞根 桂枝 芍藥(各錢半) 甘草(五分) 生薑(五片) 大棗(二枚)
上水盞半,煎八分,熱服取微汗。

桂枝加葛根湯 治柔 。

葛根(二錢) 桂枝 芍藥(各一錢) 甘草(五分) 生薑(三錢) 棗(二枚)
上水盞半,煎八分,溫服。二 皆可用小續命東加減服。若胸滿口噤,切牙腳攣,臥不著床者,以大承氣湯下之無疑。

小續命湯(方見風門。)

葛根湯(方見傷寒門。)治太陽剛 無汗,小便少,氣上沖。

藥方

加味神朮湯 治無汗剛 。

蒼朮 川芎 本 白芷 細辛 甘草 麻黃 羌活 獨活(等分)
上水盞半,薑三片,蔥一根,煎七分服。

藥方

桂心白朮湯 治有汗厥逆,拘急柔痙。

桂心 附子 白朮 川芎 甘草 黃耆(等分)
上水盞半,棗一枚,煎七分服。

藥方

(《難知》)防風當歸散 治發汗過多,發熱,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

防風 當歸 川芎 生地黃(等分)
上咀,水盞半,煎七分服。

藥方

(《金匱》)大承氣湯(方見傷寒門。)治 病,內實熱壅,胸滿切牙,用此下之。


厥証門

(玉太仆曰︰厥者,氣上逆也。手足寒,則為寒厥;手足熱,則為熱厥。又曰︰厥逆者,則寒厥、熱厥、氣厥、風厥等,氣逆上,或嘔吐,或滿悶,或脹,或氣急,或暴不知人,世謂腳氣沖心者是也。)

病機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帝曰︰寒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人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複,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於中,由陽氣衰,不能滲榮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又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滿而經脈虛。陰氣虛則氣入,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此人必數醉入房,腎氣獨衰,陽氣獨盛,故手足為之熱也。

帝曰︰厥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則不知人也,名曰尸厥。厥則暴死,氣複至則生,不複則死是也。

病機

《內經》雖有寒熱六經之分,見証不過寒熱二者而已。寒厥則因多欲而奪其精,故致陽衰陰盛。邪在三陰,則手足為之厥冷,謂之寒厥。熱厥則因醉飽入房,精虛則熱入,故致陰虛陽盛。邪在三陽,則手足必熱,謂之熱厥。熱極而成厥逆者,陽極而似陰也;寒極而成厥逆者,獨陰無陽也。

病機

仲景云︰熱深厥深。故傷寒、濕病、瘟病皆是熱厥。此謂熱極而成厥,陽極而似陰也。

脈雖沉伏,按之必數,病因積熱,為之陽厥。陰厥初得之,四肢冷,脈微沉而不數,多惡寒,引衣自覆。下利清穀,四肢逆,蜷臥,唇青,自利不渴,小便色白。病因沉寒,為之陰厥。

病機

丹溪云︰厥者,逆也,手足逆冷也,因氣血逆而冷也。有氣虛、血虛、痰鬱三者而成也。

故手足麻者,氣虛也;手足木者,濕痰、死血也。

病機

厥有卒中惡候,為外邪所忤。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厥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錯妄言,牙緊口噤;或 惚不知人事,頭旋暈倒,此為客忤,鬼擊吊喪,入廟登塚所致也,名飛尸卒厥。

脈候

脈沉微不數者,寒厥也。脈沉伏而數者,熱厥也。

脈至如喘,名曰氣厥者,不知人。

《金匱》論脈沉細而滑者,沉則為寒,滑則為氣實。寒氣相搏,入臟,唇青身冷,即死。

其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則生。

治法

凡厥逆卒暴,即與蘇合丸,薑湯濃調灌之。通其關竅,蘇醒後,卻辨寒熱陰陽厥証,補瀉治之,是為至要。若陰陽稍差,則促死甚易。熱深陽厥,不可作陰厥,用熱藥治之,則精絕而死矣。急宜大、小承氣湯,隨其輕重治之。

沉寒陰厥,急以四逆湯、理中湯之屬治之。甚者,仍灸關元、神闕百壯,方得回陽。

治法

氣虛者,四君子湯為主。身冷,從八味順氣散、調元散。兼有痰者,四七導痰湯。

血虛以四物湯為主。血因氣滯,以白薇湯。產後瘀血,加桂附主之。

痰厥以二陳湯為主。甚者,加薑汁、竹瀝。寒痰、濕痰、卒悶壅急者,星香薑附湯斟酌用之。

蛔厥為胃寒所生。經曰︰蛔者,長蟲。胃寒即吐蛔。理中湯加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烏梅丸,效。蛔見椒則頭伏故也。

藥方

蘇合丸(方見中風門)治卒暴厥不知人。未辨寒熱風痰,先與此藥,化薑陽灌之。醒後,辨脈証,用藥分治。

瓜蒂散(方見風門)治諸厥禁,先用搐鼻。

藥方

(手足俱熱。)

大承氣湯 治積熱發厥,陽極似陰,亦下之。

小承氣湯 白虎湯(二方見傷寒門。)

藥方

(手足俱寒。)

理中湯 治沉寒陰厥,四肢逆冷,唇青自利,脈微遲。

四逆湯 薑附湯(並見傷寒門。)

藥方

(有外忤邪氣,有郁痰火盛,挾痰火者,從痰厥治。)仲景云︰尸厥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

調氣平胃散 治卒暴尸厥。觸犯邪氣,昏暈卒倒無所知。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錢) 藿香 砂仁(各四錢) 甘草(六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點沸湯調服。

平胃散蒼朮(米泔浸,一斤) 濃朴(薑汁炒) 陳皮(各十兩) 甘草(炒,五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薑三片、棗一枚,煎湯入鹽炒少許,調服。

(《三因》)追瑰湯 治卒厥暴死,及客忤鬼擊,飛尸奄忽,氣絕口噤。

麻黃(三錢,去節) 杏仁(二十五粒,去皮尖) 甘草(炙,一錢)
上水盞半煎。口噤斡開灌之。若不下,分病患頭髮,左右提之,引肩臂,藥下即蘇。

藥方

(分氣虛氣逆。)

四君子湯(方見氣門)八味順氣散(方見中風門)治卒厥氣逆。

調氣散(見上)導痰湯 四七湯(治氣厥兼痰壅盛,並見氣門。)

藥方

(失血及產後得之者多。)

四物湯(方見血門。)

白薇湯 治血中厥,平居忽然如死,身不動,默默不知人,目閉口噤,移時方寤。此泄汗之過。血氣並於陽,獨上而不下,氣塞而不行,故身如死。陰陽複通,移時方寤。可先用倉公散,後用白薇湯。

白薇 當歸(各二錢) 人參(錢半) 甘草(炙,七分)
上水盞半,煎七分,溫服。

倉公散瓜蒂 藜蘆 明礬( ) 雄黃(等分)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吹入鼻中,得嚏。此藥能起死回生。

返魂湯 治血逆卒厥,並產後血氣昏暈,目閉口噤。惟婦人多有此病。

當歸(酒洗) 川芎 肉桂 乾薑(炮) 亦芍藥 甘草 黑豆(炒,去殼) 紫蘇(各等分)
上水盞半煎,或為細末,每服二錢,酒調灌下。

藥方

二陳湯 導痰湯(並見痰門。)星香湯 順元散(並見中風門。)

藥方

(浩飲,好飲酒人是也)

生薑自然汁治飲酒之卒厥者。先以薑汁灌之,立蘇後,以解酲湯服之愈。

解酲湯(方見內傷門)治浩飲過多成厥。

藥方

理中湯(方見傷寒門)治胃虛蛔厥。

烏梅丸(方見心痛門。)

易簡方

一方︰治尸厥。石菖蒲去毛為末。每用一字,吹入兩鼻內,仍以桂末著舌下。

一方︰治尸厥。以附子一枚,煎酒溫服。

一方︰以灶煤一二錢,漿水和飲之。不醒者,以數人用管吹氣入耳中。以梁上塵如豆大著鼻中,吹之瘥。

灸法

人中(一穴,在鼻下灸七壯,或針入至齒妙。)

膻中(一穴,在兩乳間陷中,灸二十壯。)

兩乳間 婦人宜灸之。

一法以繩圍臂腕,男左女右。將繩從大椎上度下,至脊中,繩頭盡處是穴。(灸二十壯愈。)


瘈瘲候

(瘈瘲,即搐搦也。)

病機

《靈樞》曰︰顛癇瘈瘲,不知所苦,兩蹺之下,陽男陰女。

《原病式》云︰瘈瘲,動也。惕跳動瘈瘲,火之體也。又云; 瘈瘲惕跳,動也。火主動,故夏熱則脈洪大而長, 瘈瘲之象也。

成無己云︰瘈瘲者,筋肺急也; 者,筋脈緩也。急者,則引而縮;緩者,則 而伸。或縮,或伸,動而不止者,名曰瘈瘲 。俗謂搐搦者是也。

病機

一曰風木太甚,二曰風木氣虛,三曰火熱,少陽所至為 瘈瘲,四曰歲土太過,濕氣流行,則病善瘈瘲。

病機

凡癲癇、風虛、破傷風三疾,皆能瘈瘲 。但癇、瘈瘲,則仆地不省而然。風 瘈瘲,則角弓反張而然。破傷風瘈瘲,則有瘡口而然。故此三疾,各有三門。然又有不仆倒,不角弓反張,又無瘡口而瘈瘲 者,故另立此瘈瘲 一門,為肝虛、心虛而致然也。

脈候

經曰︰肝脈小急,癇瘈瘲筋攣。又云︰肝脈微澀,為瘈瘲 筋攣。

心脈急甚為瘈瘲 。脾脈急甚為瘈瘲 。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瘈瘲,其色白。

《脈經》曰︰寒熱瘈瘲,其脈代絕者,死。

治注

河間云︰精液少,筋脈不榮灌而引急,及五勞七傷,小便數,大便難,加減建中湯主之。

又云,腎生精液,肝主筋,心主脈,腎精盛,則滋育諸筋,榮灌諸脈,故筋脈柔和。今腎中精虧,筋脈相引而瘈瘲,當滋腎以沃之。

治注

一小兒,年十三歲,伏天戲水得濕,精神 憒,怠惰嗜臥,頭疼身熱,腿腳沉重。女醫用和解發散之太過,汗出透衾,次日尋衣撮空,又以承氣湯下之後,言語漸不出,四肢不能收持,有時項強,手足瘈瘲,搐急而攣,目左視而白睛多,口唇肌肉 動,飲食減少,形體羸瘦,蓋傷濕而過汗也。且人之元氣起於臍下,腎間動氣周於身,遍行百脈。今盛暑時,大發其汗而亡陽,百脈行澀,故三焦之氣不能上榮心脈,心火旺而肺氣焦,陽氣亡而聲不出也。又曰︰陽氣者,剛則養神,柔則養筋。又曰︰奪血無汗,奪汗無血。今汗多而血氣損,筋無所養,故瘈瘲 搐急也。治當益水之源,補其生發之氣。以人參益氣湯主之。經曰︰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酸收之;參 之甘溫,補其不足之氣,而緩其急搐,故以為君;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生甘草微寒,黃柏苦辛寒,以救腎水而生津液,故以為臣;當歸辛溫和血脈,陳皮苦辛,白朮苦甘,炙甘草甘溫益脾胃,進飲食。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之酸微寒,以收耗散之氣而補肺以為佐;升麻柴胡平,以升發之氣為使,乃從陰引陽之謂也。

藥方

加減建中湯 治腎虛,津液不能榮筋脈而瘈瘲 。

人參(三兩) 炙甘草(一兩) 官桂 白茯苓(二兩) 當歸(四兩) 附子(炮) 濃朴(薑製。

各半兩) 龍骨(一兩) 黃耆 麥門冬(去心,各三兩) 白芍藥 生地黃(各四兩)
上咀,每服三錢,水盞半,薑五片、棗二枚、飴少許,煎八分,溫服。

人參益氣湯 治虛而瘈瘲搐。

黃耆(五錢) 人參 黃柏 白芍藥 升麻 柴胡(各三分) 當歸 炙甘草 白朮 甘草(生,各二分) 陳皮(三分)
上咀,水二盞,先浸一時,煎至一盞,熱服。早飯後,午後,各一服。

獨活湯 治虛瘈瘲, 憒自汗,及中風自汗者,尤宜服之。

續命煮散 治體虛自汗,口眼 動,手足瘈瘲,此以扶榮衛,養血氣,極效。(二方見中風門。)

增損柴胡湯 治產後經水適斷感証,手足牽搐切牙,昏冒宜服。

柴胡(一錢) 黃芩(四錢) 人參 半夏(各三錢) 石膏(四錢) 知母(二錢)黃耆(半兩)甘草(一錢)
上為粗未,每服五錢,水盞半,薑五片、棗二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顫振候

(顫振與瘈瘲 相類,但瘈瘲 則手足牽引而或屈或伸;顫振則但戰栗 動而不屈伸是也。)

病機

《靈樞》帝曰︰人之 (音躲,垂下掉動之貌也。)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複,故為 。因其所在,補分肉之間。又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栗補諸陽。

病機

經曰︰木氣太過,曰發生。發生之紀,其動掉眩顛疾是也。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紀,其病動搖注恐。

又曰︰陽明司天,燥氣不臨,肝氣上為 病。

治法

治顫振以參、朮補虛,茯苓、半夏行痰飲。腎虛者,青鹽丸;如實熱積滯而顫振者,子和之法治之,及仲景藜蘆甘草之類。

仲景云︰病患常以手指臂動身體 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綱目》︰人常抽掣而戰掉,至於盞物不舉,以治痰茯苓丸服之立愈。又治臂痛如神。

藥方

(《本事》)星附散 治中風能言,口不 斜,而手足 曳,脈虛浮而數,宜汗而解之。

天南星 半夏(二味切薄片,薑汁浸透用) 黑附子(炮) 白附子 川烏 白僵蠶 沒藥人參 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酒水各一盞,煎八分,熱服。二三服,汗出瘥。

青鹽丸 治腎虛,腰膝無力,而戰掉。

小茴香(三兩) 菟絲子(末,四兩) 青鹽(一兩) 乾山藥(二兩)
上先將菟絲子洗淨,無灰酒浸,日中晒七日,冬天近火煨之,爆乾,另為末。將諸藥為末和勻,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或鹽湯下。

(《三因》)獨活散 治氣虛感風,或驚恐相乘,肝膽受邪,使上氣不受正位,致手招搖,手足顫掉,漸成目昏。

獨活 地骨皮 細辛 芎 菊花 防風 炙甘草(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盞半,煎八分,取青汁入少竹瀝,溫服。

愈風湯 治顫振。(方見中風門。)治手戰用浮萍搗自然汁,和酒空心服,立效。

藥方

內關

合谷(灸上穴。並密語手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