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五 瀉泄門

明 徐春甫

瀉泄門

病機

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瀉。又曰︰濕勝則濡泄。又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又曰︰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又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瀉。(此少陽壯火食氣,氣虛而瀉泄也。)又曰︰脾病者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東垣云︰運氣土令不行,水為太過,金肅愈嚴,木虛明矣。木氣既虛,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不勝者侮之。是以土來木之分,故木之清氣不得出外,郁在肋下,變為飧泄。發於夏者,以其濕令當權,故治用麻黃湯。麻黃味苦,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從水中補木而瀉水,發顯陽於上也。

《機要》云︰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金能製木,風內藏。

夏至則火盛而金去,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泄滑泄,穀不化,重則下利膿血稠粘。《良方》云︰飧泄者,始春之時,風木盛行,脾土受風木之邪,不能運化,因成積滯。夏以伏陰在內,再感暑濕風冷之氣,過食生冷,複傷脾胃,不能克化飲食,水穀完出而成飧泄也。

病機

《機要》云︰夫脾胃同濕土之化,主腐熟水穀。胃氣和平,飲食入胃,精氣則輸於脾土,歸於肺,行於百脈,而成榮衛。若飲食一傷,起居不時,傷其脾胃,則不輸化上升,精華之氣反下降,是為飧泄,久則太陰傳於少陰而為腸 。

病機

臟腑瀉利,其証多端,大抵從風濕熱論,是知寒少熱多,寒則不能久也。故曰暴瀉非陰,久瀉非陽。大便完穀而下,有寒有熱。如熱者脈疾,身多動,聲響亮,暴注下迫,此陽也;寒者脈沉而細,身不動,目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氣息者,薑附湯主之。若身重四肢不舉,木附湯主之。

《原病式》曰︰瀉白為寒,青紅黃赤黑為熱。大抵瀉利小便清利不澀為寒,赤澀者為熱。又完穀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者,寒也。谷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便赤澀者,熱也。凡谷消化,無問色及他証,便為熱也。寒瀉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或火性急速,傳化失常,谷雖不化而飧泄者亦有之矣。仲景云︰邪熱不殺谷,然熱得濕則飧泄也。

病機

陳氏《三因》云︰瀉泄一証,經中所謂洞泄、飧泄、溏泄、溢泄、濡泄。所因有內外不內外之殊。經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此外因也。又云︰濕勝則濡泄,寒甚則為泄,暑熱亦為泄。至於七情感動,臟氣不平,亦致溏泄,此內因也。其餘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而成瀉泄者,乃脾胃有傷,此不內外因也。但停滯瀉泄一証,直須積滯已消,然後用以斷下藥,今人往往便固止之,多成滯下。治法宜先理中焦,次分水道;治中不效,然後斷下。

病機

《難經》云︰凡瀉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

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泄之要也。

病機

腎泄者由腎虛,每於五更時溏泄一二次,而連月經年勿止者是,此多腎經濕注,飲酒之人多有之。

瀉者,少腹生寒而為此証。蓋陰中之至陰,脾也。脾胃虛弱,為風寒所勝,則陰氣太盛,陰盛則臟寒,臟寒則糟粕不化,大便黑,狀似 溏者是也。大腸有寒,証亦如之。

水瀉者,臟腑虛寒,四肢厥冷,暴頓洞下者是也。有傷暑熱霍亂,傾瀉如水者有之。

洞泄者,手足厥冷,心腹痛,腳轉筋而洞瀉者是也。

其餘傷食泄瀉,失飢傷飽,胃不能消則脹滿,所下酸臭可驗,此証當疏利消導。

大抵諸瀉泄証各宜以類推求,必先分利,後實脾土,益元氣,無不萬全。

病機

丹溪曰︰瀉有氣虛,有火,有痰,有食積。戴氏云︰瀉水而腹不痛者,濕也。飲食入胃不住,完穀不化者,氣虛也。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水穀不化而完出者,濕兼風也。(即飧泄是也。)漸下污積粘垢者,濕兼熱也。(即溏泄是也。)所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即 泄也。)體重軟弱,瀉下多水,濕自甚也。(即濡泄是也。)久下不能禁固,濕勝氣脫也。(即滑泄也。)瀉証病機不同,有如此,豈可不察所因而能治哉?

脈候

《內經》曰︰脈細,皮寒,少氣,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是謂五虛,死。其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

《脈經》曰︰泄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又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膿血,脈微小流連者生,緊急者死。

凡瀉而脈沉細者為虛為寒,疾而數者為熱為積。心脈歇至者驚瀉。瀉久而脈洪大急數,皆難治。

治法

丹溪曰︰世俗例用澀藥治瀉。若瀉而虛者,或可行之;初得之者,必變他証,為禍不小。殊不知瀉多因濕,惟分利小水,最為上策。

治法

張子和云︰夫暴注水瀉不已,即《內經》所謂注下者也。注下,水利也。暴速甚者屬火,宜冷水調桂苓甘露飲、五苓益元散,或以長流水煎放冷服涼膈通聖散亦能治之,慎不可驟用罌粟殼、乾薑、豆蔻之類,縱瀉止亦轉生他疾。只可分陰陽,利水道而已。

治法

經曰︰下者舉之。久瀉下陷者,用升陽益胃不效,當用吐法以提之也。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瀉。此則完穀不化,宜發汗而愈,則當用麻黃桂枝湯,仲景柴苓湯之類是也。經曰︰通因通用,則因食積濕熱,然須因其瀉而瀉之,使積滯去盡而瀉自止矣。若拘之以三法兼施,則執一也,而可乎哉?子和治一僧,臟腑不調,三年不效,此洞泄也,以謀慮不決而成。肝主謀慮,甚則乘脾,脾濕不流,乃上涌痰半盆,又以舟車丸、浚川散下數行,仍使澡浴出汗。自爾日勝一日,常以胃風湯、白朮散調養之。若斯疾斯治,惟子和能之。其宜三法並用者,萬百一二耳。知者審之。

治法

東垣案云︰予病脾胃久衰,視聽半失,此陰盛乘陽。加之氣短精神不足,此由脈弦令虛,多言之過。陽氣衰弱,不能舒伸,伏匿於陰中耳。又值淫雨陰寒,時人多病泄利。此濕多成五泄故也。一曰體重肢節痛,大便瀉並下者三,時小便秘澀,思其治法。按經云︰大小便不利,無問標本,先利大小便。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亦是先利小便也。又云︰諸瀉痢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皆當利其小便,多用淡味滲泄之劑利之,是其法也。

噫﹗聖人之法,雖布在方冊,其不盡者,可以求責耳。今客邪寒濕之淫,從外而入裡,以暴加之。若從以上法度,用淡滲之劑,病雖即已,是降之又降,是益其陰而重竭其陽,是陽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陰重強而陽重衰,反助其邪也。故必用升陽風藥,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截半錢,炙甘草根截半錢煎服大法云︰寒濕之勝,助風以平之。又曰︰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去矣。又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為之直也。夫聖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而知百也。若不達升降浮沉之理,而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治法

王節齋云︰泄本屬濕,然多因飲食不節致傷脾胃而作,須看時令,分寒熱新久而施治。

治法補脾消食,燥濕利小便,亦有升提下陷之氣,用風藥以勝濕。亦有久泄腸胃虛滑不禁者,宜收澀之。脾瀉已久,大腸不禁者,此脾脫也,宜急澀之。

瀉宜汗解者,經云︰久風為飧泄,若《保命集》用蒼朮、麻黃、防風之屬是也。

瀉宜吐痰而愈者,《格致餘論》云︰夏月患泄,百方不效,久病而神不瘁,小便赤,脈滑而頗弦,膈悶食減。此久積為所郁成濕痰,留於肺中,宜大腸之不固也。導其源則流自清,以茱萸等作湯,溫服碗許,探喉中吐痰半升,利減半,再吐而安。

瀉宜逐下而安者,若長沙太守言下痢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痢已瘥,至其時複發者,此為下未盡,更下之。

瀉宜補益而愈者,若東垣《脾胃論》言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大便瀉泄,宜黃耆建中湯。

瀉宜調理脾胃而止春,若潔古老言四肢懶倦,小便不利,大便走泄,沉困,飲食減少,以白朮、茯苓、芍藥治之。

有宜升舉而安者,若《試效方》脾濕胃弱,不能營運,食下即泄,助甲膽風勝以克之,以升陽之藥,羌活、獨活、升麻、防風、炙甘草之屬。

瀉宜燥濕而後愈者,若《脾胃論》言濕土有餘,脈緩而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從平胃散合二陳湯。

瀉用寒涼而愈者,若張長沙言協熱自利,黃芩、芍藥主之。

瀉宜溫補而愈者,若長沙言下利脈遲緊,痛未止,當溫之。下利心痛,急當救裡;下利清白,水液澄澈清冷,可與理中、四逆輩主之。

瀉以分利而愈者,若劉河間言濕勝則濡瀉,小便不利者,五苓散、益元散分導之。

瀉以收澀而愈者,若東垣謂寒滑氣泄不固,訶子散以澀之之類。濕勝而瀉,四苓散加二朮。甚者二朮炒為末,米飲調服。

氣虛者,用參、朮、升麻、芍藥,或以四君子湯加芍藥、升麻。

火宜伐火,利小便,四苓散加黃芩、活石、梔子、木通。

痰宜豁痰,二陳湯加海石、音黛、黃芩、神曲、蛤粉,或用吐法。

食積宜消導之,疏滌之,用神曲、大黃、枳實,或保和丸。

泄瀉水多者,必用五苓散,或用蒼朮、濃朴、陳皮、炒曲、澤瀉、地榆、甘草等分,冬加乾薑。夏月水瀉,桂苓甘露飲。

脾胃不和傷食者,胃苓湯。

凡治瀉藥宜作丸散服。

泄瀉注下如水,用生料五苓散加蒼朮、車前子倍白朮,為末,米湯調服。

濕熱甚者瀉下如熱湯,四苓散加滑石、黃芩、梔子、木通之類。腹中疼痛,瀉下清冷,喜熱手蕩熨,口不燥渴,乃寒瀉也,五苓散倍桂加肉豆蔻。有氣加木香,病甚者更加木香、附子作丸,服之效。

久瀉穀道不合,或脫肛,此元氣下陷及大腸不行收令而然,用白朮、芍藥、神曲、陳皮、肉豆蔻、訶子肉、五倍子、烏梅為丸,以四君子湯加防風、升麻煎湯送下。

食積時常腹痛泄瀉,先以木香檳榔丸,或束垣枳實導滯丸推逐之,而後以四苓散加濃朴、蒼朮、神曲、麥芽之類作丸服之,以安胃氣。

瀉水而腹不痛者,屬氣虛,宜四君子湯倍白朮加黃 、升麻、柴胡、防風之類,補以提之而愈。

治案

滄州翁治一人,病下利完穀,眾以洞泄中寒,服理中、四逆輩,轉劇。脈兩尺寸俱弦長,右關浮於左關一倍,自外皆如草滋,知肝風傳脾,因成飧泄,非臟寒也,以小續命湯損麻黃加白朮,服三五升利止。續命非止利之藥,飲不終劑而利止者,以從本治故也。

又治一夫人,病飧泄彌年,醫以休息利治之以苦堅卒燥之劑,弗效。時秋半,脈弦而浮。

曰︰夫人之病蓋病驚風,非飲食勞倦所致也。肝主驚,故虛風自甚,因乘脾而成泄。今者金氣正隆,尚未至明春,則病將益加,法官平木之太過,扶土之不及,而瀉自止。夫人曰︰儂寓南閩時,平章燕公以銅符密授,因失心懼,由是疾作。公言信然。以黃 牛肝,和以攻風健脾之藥愈。

張子和治一人,瀉利不止如傾。眾以為寒,治近二十載。脈之,兩寸皆滑,予不以為寒,所以寒者,水也。以茶調散涌寒水五七升,又以無憂散瀉水數十行,次以淡劑利水道,後愈。

此通因通用法也。

丹溪治一老人,右手風攣,瀉泄,百方不效。左脈洪滑,此太陰經有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大腸虛而作瀉,當治上焦,用蘿蔔子擂和漿水,密探吐大塊膠痰碗許,隨愈。

一老人濃味傷脾,常常瀉泄,亦是脾瀉,用白芍酒炒白朮各二兩、神曲、山楂各一兩、黃芩半兩、炒半夏一兩為末,荷葉煨飯為丸服。

一老人稟濃形瘦,夏未患瀉利,至秋深治不愈。神不瘁,溺澀少不赤,脈澀頗弦,膈微滿悶食減。因悟曰︰必多年陳積,僻在腸胃。詢知嗜鯉魚,三年無一日缺。予曰︰此痰積在肺,肺為大腸之臟,宜大腸之不固也。當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陳皮、青蔥、鹿苜根、生薑濃煎和砂糖,飲一碗,探吐痰半升加膠,利減半,再飲而利止。與平胃散加白朮、黃連調理。

治一富兒,面黃善啖易飢,非肉不食,瀉泄一月,脈大。以為濕熱,當脾困而食少;今反形健而多食不渴,此必疳蟲也。驗其大便,果有蛔,治蟲而愈。次年夏初,複瀉,不痛而口乾。

予曰︰昔治蟲而不治疳故也。以去疳熱之藥白朮湯下,三日而愈。後用白朮為君,芍藥為臣,川芎、陳皮、黃連、胡黃連入蘆薈為丸,白朮湯下,禁肉防再舉。

藥方

朮茯車前子湯 治一切瀉泄,用此為主。

白朮 茯苓 車前子 澤瀉 芍藥 陳皮 炙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盞半加薑三片、棗一枚,燈心煎七分服。傷食泄黃或食積,加神曲、麥芽、山楂子(各八分),黃連七分以消之。腹中窄狹飽悶,再加濃朴、枳實、木香(各五分)。

小便赤澀短少,加豬苓、木通、山梔(各五錢)、濕瀉者,加茵陳、蒼朮(各一錢)。若夏秋之間,濕熱大行,暴注水瀉,加炒黃連、蒼朮、升麻、木通(各五分)。發熱燥渴,加干葛、石膏(各一錢)。口渴引飲,加葛根、人參、麥門冬(各一錢)、廾麻、烏梅肉(各一分)。

暑月瀉泄,加香薷、濃朴。寒月溏瀉清冷,腹痛或傷冷食,加神曲、麥芽、乾薑(煨,各一錢)、砂仁、木香、益智(各五分)。勝濕須加防風、羌活、白芷、蒼朮、半夏。胃氣下陷,加人參、黃耆、升麻、柴胡,以升清氣。

久瀉腸胃虛滑不禁,加肉蔻(煨)、石脂( )、訶子(煨)、木香、炒乾薑各五分。清晨溏泄,加破故紙(炒)、茴香(炒)、肉蔻(煨)。

(《局方》)胃苓湯 治男婦暑濕停飲泄瀉,不服水土等証。

蒼朮(製) 濃朴(製) 陳皮 甘草(減半)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薑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遠服。

(《局方》)平胃散 治傷濕泄瀉,薑棗煎成為末,米調皆可。

(《良方》)加味五苓散 治伏暑泄瀉,發煩渴,小水不利。

豬苓 白朮 白茯苓 澤瀉 車前子(隔紙炒研,一錢) 肉桂(五分)上作一服,水盞半,加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局方》)薷苓湯 治夏月暑瀉,欲成痢疾。

香薷 黃連(薑汁炒) 濃朴(薑炒) 扁豆(炒) 豬苓 澤瀉 白朮 茯苓(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六錢,水盞半、薑三片,煎七分服。

(《辨疑》)倍朮二陳湯 治濕痰瀉泄。

白朮(加倍) 陳皮 半夏(製) 白茯苓(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咀,水盞半加薑三片,煎服。

(《局方》)六一散(一名益元散)治夏傷暑水瀉。

桂府滑石(水飛,六兩) 炙甘草末(一兩)上和勻,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丹溪)青六丸 去三焦濕熱,治泄瀉,多與清化丸同用,並不單用,兼治產後腹痛或自利,能補脾裨血,亦治血痢。

六一散(七兩) 紅曲(炒,二兩)
上為末,飯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五十丸,白湯下。

(丹溪)溫六丸 泄瀉而嘔吐者神效。

六一散用生薑湯調服。或以末和入七分之一湯調。

(《局方》)戊已丸 治胃經受熱,瀉痢不止。

黃連(酒炒,四兩) 吳茱萸(泡炒,二兩) 白芍藥(三兩)
上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食前下。

(秘方)既濟丸 治一切瀉泄不止。

黃連(切如豆大,四兩) 生薑(二兩,切成粗絲,同黃連炒黃燥)上二味為細末,醋打硬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集成》)脾泄丸 治食積酒濕等瀉。

白朮(土炒,二兩) 蒼朮(炒) 半夏(製。各兩半) 山楂 神曲(炒) 芍藥(炒)黃芩(炒,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煨飯為丸。後重者,加木香、檳榔。

(《局方》)太平丸 治瀉泄。

黃連(一味,同茱萸炒,去萸不用) 芍藥(炒,減半)
上為末,老米糊丸。同乾薑炒,加阿膠一半為丸,名駐車丸。

(東垣)升麻除濕湯 白下而上者,引而去之。

蒼朮(一錢) 柴胡 羌活 半夏 升麻 神曲 澤瀉 防風 炙甘草 陳皮 麥芽曲(各五分)益智仁(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七分,空心服。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曲各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非腸鳴勿用。

(東垣)茯苓湯 治因傷冷凍飲料水,泄瀉注下,一夜十餘次,變作白痢,或變赤痢,腹中痛,食減熱躁,四肢沉困無力。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五分) 當歸 生黃芩(各錢半) 白芍藥(七分) 蒼朮 生甘草升麻 柴胡(各一錢) 炙甘草 肉桂(各一分半)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草窗)白朮芍藥散 治痛瀉要方。

白朮(炒) 芍藥(炒,各二兩) 陳皮(兩半) 防風(一兩)
上咀,或煎或散或丸,皆可服。久瀉者加升麻六錢。

(《機要》)白朮芍藥湯 治太陰受濕,水瀉注下,水穀不化,不欲飲食,困弱無力,宜此和之。身重暴下,大勢來也,亦宜和之。

白朮(炒) 芍藥(炒。各四錢) 甘草(二錢)
水煎服。

(《機要》)白朮茯苓湯 治濕瀉,又治食積,濕熱作瀉。

白朮 茯苓(各五錢)上作一服,水煎食前服。一方有芍藥,三味各等分,名白朮散。為末,米湯調下。

(《機要》)蒼朮芍藥湯 治前証。

蒼朮 芍藥(二錢半) 淡桂(五分)
水煎服。

藥方

(《良方》)神朮散 治春傷於風,夏必飧瀉。

蒼朮(半斤) 本 川芎(各三兩) 羌活(二兩) 細辛 粉草(各八錢)上為粗未,每服三錢,薑三片、蔥白三寸,煎服出汗。

(《良方》)高良薑湯 治腸胃受風,久為飧泄,下痢嘔逆,腹內 痛。

高良薑 木香 檳榔 赤茯苓 人參(各三分) 肉豆蔻 吳茱萸(泡炒) 陳皮(去白)縮砂仁(五分) 乾薑(一分,炮)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煎七分,不拘時,日三服。

(《良方》)乾薑丸 治腸胃風冷,飧泄注下,腹痛不止。

乾薑(炮) 濃朴(去皮製) 當歸 阿膠(炮成珠) 龍骨(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棗湯下。

(《機要》)防風芍藥湯 治飧泄身熱脈弦,腰痛微汗。

防風 芍藥 黃芩(各二錢)水煎空心服。

(《機要》)蒼朮防風湯 治泄瀉脈弦頭痛。

蒼朮 防風 麻黃(各一錢) 白朮(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生薑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局方》)胃風湯 治前証,及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及久瀉下後如豆汁,或下瘀血如魚腦,日夜無度,久不得愈者,三服必愈如神。(方見胃風門。)

藥方

(《宣明》)桂苓甘露飲 治水不消,暑熱泄瀉,嘔吐或下痢。(方見暑門。)(《和劑》)六和湯 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傷暑霍亂吐瀉,寒熱交作,小便赤澀。(方見暑門。)(《局方》)香薷飲 治脾泄,暑瀉尤宜,水酒各一盞煎,水中沉冷服。

(仲景)五苓散 治泄瀉,暑熱嘔吐瀉泄,煎薑湯調。(方見傷寒門。)(《局方》)來複丹 治正氣不足,暑熱霍亂泄瀉。

硝石 硫黃(各五錢,瓦器內用柳枝攪勻,慢火炒如法用) 五靈脂 陳皮 青皮(各五錢)玄精石(三錢)上各研為細末和勻,醋糊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用清米飲下,或淡薑湯下。《易簡》云︰硝石性寒,佐以陳皮,其性疏快。硫黃且能利人,苦作暖藥以止瀉,誤矣。蓋由啖食生冷,或胃暑熱之氣,中脘閉結,揮霍變亂。此藥通利三焦,分理陰陽,服之甚驗。

(丹溪)酒蒸黃連丸 治一切熱瀉。

黃連(半斤淨,酒二斤,浸以瓦器,置甑上蒸至爛,取出晒乾)
上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水下。

藥方

(《局方》)理中湯、治中丸 治臟腑停寒泄瀉不已。(方見傷寒門。)(《機要》)漿水散 治暴瀉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氣少不能語,甚者加吐,此為急病。

半夏(一兩,薑製) 附子(半兩,製) 乾薑(炮) 肉桂 良薑(各二錢半)炙甘草(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漿水盞半煎至半盞,和渣熱服。

(《機要》)白朮散 治泄瀉。

白朮(炒) 芍藥(炒) 甘草(炙,各三錢) 乾薑(炮半兩)上如前法煎服,甚者加附子(三錢)。

(《百選》)大藿香散 治一切脾胃虛寒,嘔吐霍亂,心腹撮痛,泄瀉不已。

藿香葉(二兩) 陳皮(去白) 濃朴(製) 青皮 木香 人參 肉豆蔻(面煨) 良薑(炒)大麥芽(炒研) 神曲 訶子(煨去核)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兩) 白乾薑(半兩)上為粗未,每服六錢,水盞半、煨生薑一塊、鹽一捻煎服。水瀉滑瀉腸風臟毒,陳米飲入鹽熱調下。赤白痢,甘草黑豆湯下。脾胃虛冷,宿滯酒食,痰氣作暈,入鹽少許,嚼薑棗湯熱服,胃氣呃噫,生薑自然汁一呷入鹽點服。此藥大能消食,順氣利膈。

(《濟生》)大輪丸 治腸胃虛寒,心腹冷痛,泄瀉不止。

乾薑(炮) 附子(製) 肉豆蔻(煨)
上為末,每服五十丸,米糊丸,空心米飲下。

(《和劑》)肉豆蔻丸 治脾胃虛弱脹滿,水穀不消,臟腑滑泄。

蒼朮(製) 乾薑(炮) 肉豆蔻(面煨) 濃朴(製) 陳皮(各四兩) 甘草(炙) 茴香(炒)肉桂 川烏(炮去皮臍) 訶子肉(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金鎖正元丹 治腎虛泄瀉,小便頻數,盜汗遺精,一切虛証。(方見虛冷門。)

豆附丸 治腸胃虛弱,內受風冷,水穀不化,瀉泄注下。

肉豆蔻(面煨,四兩) 木香(二兩,不見火) 白茯苓(四兩) 乾薑(炮) 肉桂附子(製) 丁香(不見火,各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良方》)茱萸斷下丸 治臟腑虛寒,腹痛不止泄瀉,甚效。

吳茱萸(二兩,炒) 赤石脂 川薑(各兩半) 艾葉(炒) 縮砂仁 肉豆蔻 附子(製,各一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飲送下。昔趙從簡通判丁母憂,食素日久,苦瀉不止,日七八行,歲餘。每服健中不過一二日複作。得此方而愈。後數年間遇泄瀉,服之即效。

(《百選》)縮脾丸 治滑瀉不禁。

白朮(炒) 赤石脂 肉豆蔻(面煨) 濃朴(薑製) 白薑(炮,各一兩) 附子(製)蓽茇 神曲(炒)
上為細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和劑》)大已寒丸 治沉寒痼冷,臟腑虛憊,心腹 痛,脅肋脹滿,瀉泄腸鳴,自利自汗。

蓽茇 肉桂(各四兩) 乾薑 高良薑(各六兩)
上為末,水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藥方

(丹溪)保和丸 治食積瀉泄。(方見食積門。)(《良方》)調中湯 治食滯瀉泄嘔吐,不思飲食。

藿香 砂仁 蓬朮(炮) 乾薑(炮) 肉桂 茴香 草果(各一錢) 麥芽(炒) 益智橘紅 蒼朮 神曲(炒) 桔梗 甘草(炙,各半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脾積丸 因食積作瀉。

青皮 陳皮 三棱 莪朮(煨,各三錢) 香附子(炒) 肉果 山楂 丁香 砂仁 檳榔薑黃 濃朴(炒,各二錢) 黃連(三錢) 木香(錢半) 檀香 麥芽(各二錢) 蓽茇 白豆蔻(各一錢)
上為細末,溶蠟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

(《和劑》)木香檳榔丸 治傷食瀉。(方見積滯門。)(《寶藏》)感應丸 治食滯瀉泄將成痢疾。

木香(不見火,二兩半) 肉豆蔻(二十個) 丁香(一兩半) 巴豆(二十粒,去膜去油)杏仁(二百四十粒,湯泡去皮尖用) 百草霜(另研細,二兩)乾薑(炮,一兩)上四味為末,外入百草霜二兩研,與豆杏七味同和勻,用好蠟六兩溶化成汁,以重絹濾去渣,更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煮蠟數沸傾出,待酒冷其蠟自浮於上,取蠟稱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銚內熬令香熟,次下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銚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成劑,油紙裹旋丸。每服三十丸,空心薑湯下。

藥方

(經曰下者舉之是也。)(東垣)升陽除濕湯(方見前。)

升陽除濕防風湯 如大便秘塞,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膿血,慎勿利之。利之必致重病,鬱結而不通也。以故舉其陽則陰氣自降。

蒼朮(製,四兩) 防風(二錢) 白朮 茯苓 白芍藥(各一錢)
上水二盞半先煎蒼朮,至二盞內諸藥同煎,至一盞,食前熱服。

(東垣)升陽益胃湯 治陽氣下陷。泄瀉加桔梗。(方見脾胃門。)(東垣)補中益氣湯 加豆蔻訶子 治內傷脾胃,氣虛下泄。(方見內傷門。)(《秘藏》)黃 補胃湯 治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時泄腹中鳴。

當歸身 黃耆 柴胡 益智 陳皮(各三錢) 甘草(炙,二錢) 升麻(二分) 紅花(少許)
上咀,作二帖,每帖水盞半煎七分,去渣食遠服。

藥方

(經曰滑者澀之是也。)(《發明》)禹餘糧丸 治滑泄脫下。

禹糧石(煨) 赤石脂( ) 龍骨(煨) 蓽茇 肉豆蔻(製) 訶子(煨去核)乾薑(炮。各等分)
上為細末,醋煮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發明》)五神丸 劫瀉不止。

肉豆蔻(製) 龍骨( ) 赤石脂( ) 南木香 川木通(各等分)
上為末,為梅肉搗爛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醫林》)固腸丸 治泄瀉及痢疾,日夜無度。

肉豆蔻(製) 附子(製) 龍骨(研) 阿膠(炒) 赤石脂(煨醋淬) 乾薑(炮)木香 人參(各一兩) 沉香(五錢) 白朮(炒二兩) 訶子肉(二兩)
上為末,粳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下。

震靈丹 治腎泄滑泄不止。

禹糧石(火 醋淬不計遍次,手捻得碎為度) 代赭石(製同上) 赤石脂(煨)紫石英(各四兩,杵碎入乾鍋內,以瓦蓋口,鹽泥固濟,候乾,用硬炭火 通紅為度,出火毒二宿,研末用) 滴乳香(另研) 沒藥(另研) 五靈脂(各二兩) 朱砂(一兩,研)
上為細末,糯米粉糊丸,小雞頭大,風乾。每服三丸,用炒故紙入棗煎湯,調鐘乳粉少許,空心送下。

(《良方》)斂腸丸 治久瀉不止。

木香 丁香 附子(製) 砂仁 訶子肉 罌栗殼(去筋穰) 川薑 沒石子 白龍骨肉豆蔻(面煨) 赤石脂( ) 梓州濃朴(薑炒) 禹餘糧(醋淬七次,各一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米飲下。

(《良方》)實腸散 治泄瀉不止。

蒼朮(二錢,炒) 訶子(炮) 砂仁 肉豆蔻 陳皮 茯苓(各一錢)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濃朴(薑製,一錢)
上水盞半、薑五片、棗三枚,煎七分,食前服。

藥方

(《良方》)丸寶飲調理脾胃止泄瀉。

人參 白朮 乾薑(炮) 訶子(去核) 茯苓 木香 藿香(去土) 炙甘草 肉豆蔻(面煨,各一錢)
上水盞半薑棗煎,食前服。

訶子皮散 治腸胃虛寒泄瀉,米穀不化,腸鳴腹痛脫肛,或作膿血,日夜無度。

訶子皮(七分) 乾薑(六分) 栗殼(去筋膜蜜炒) 橘皮(各五分)《本草十劑》云︰澀可以去脫。以粟殼之酸,微澀止收,固氣去脫,主用為君也。以訶皮之微酸,止收固血,治其形脫。橘皮微苦溫,益真氣升陽,為之使。以乾薑大辛熱之劑除寒,為臣。上為細末,水盞半煎分,和滓熱服,空心再服全愈。

棗肉丸 治脾胃虛寒,或腸鳴泄瀉,腹脅虛脹,或胸膈不快,宜服。

破故紙(四兩,炒) 木香(一兩,不見火) 肉豆蔻(二兩,面煨)
上為細末,燈心煮棗肉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薑湯下。

(《本事》)五味子散 治腎泄。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半兩)上二味炒香熟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下。一人每五更初曉時必溏泄二次,名腎泄,服此而愈。

(《發明》)白朮中和湯 治脾胃虛弱,飧泄不化者。

白朮(二兩) 陳皮(一兩) 半夏(八錢) 訶子肉(煨,八錢) 御米殼(七錢) 木香(三錢)山楂(五錢) 炙甘草(七錢) 白芍藥(一兩,煨) 白茯苓(半兩) 乾薑(炮,半兩)
上咀,每服八錢,加薑三片、烏梅一個水煎,或米糊丸亦可。

(《良方》)橘皮散 治脾胃虛寒,洞瀉不止,腸內雷鳴,氣脹膨滿,冷氣痛。

陳皮 白朮(炒,各二兩) 訶梨勒(煨) 乾薑(炮) 枳殼 官桂(去皮) 木香甘草(炙) 人參(各一兩) 檳榔(炮,一枚) 草豆蔻(煨,五枚) 半夏(製,三分)濃朴(薑製。各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薑棗湯調下。

(《澹寮》)四神丸 治脾泄腎泄,清晨溏瀉。

肉豆蔻(二兩) 破故紙(炒,四兩) 木香(半兩) 茴香(炒,一兩)
上為末,生薑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鹽湯下。

(《本事》)二神丸 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泄瀉不止。

肉豆蔻(生用,二兩) 破故紙(四兩,炒)
上為末,以大肥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同煮,棗爛去薑,取棗肉研膏入藥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藥方

秘方︰治水瀉及婦帶並效。風化鍛石五錢、白茯苓一兩半,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湯下。

一方︰用車前子炒焦為末,米飲調下一錢服。

一方︰用生薑一塊打破,入艾一把同煎湯一盞,熱服。

一方︰治水瀉不止,用黃連、濃朴各二錢或四錢,以生薑汁拌勻炒乾,仍用生薑三片,水一盞煎七分服。

《千金方》︰治水瀉無度,乾薑末粥飲調一錢服之。

《集效方》︰治吐瀉不止,四肢逆厥虛風,不省人事。服此四肢漸暖,神識便省回陽,用天南星為末,每五錢薑三片,棗三枚,煎七分溫服,未省再服。

《衍義》云︰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知益脾止瀉,蓋能分水故也。脾惡濕,濕則濡而困,困則不能治水。經曰︰水勝則瀉。
一男子夜數如廁。或教以生薑一兩碎之,半夏湯泡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內慢火燒為熟水,時時呷,數日便已。

孫尚藥︰治虛氣傷冷,便作水瀉,日夜三二十行,泄不止。夏月行路暴瀉,以此備急,名朝真丹。用硫黃二兩,牛角研令極細,枯白礬半兩同研細勻,蒸餅丸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五十丸,鹽湯下。蠟礬丸亦能解急止瀉。(方見癰疽門。)

《經驗方》︰治泄驗,少進飲食,用糯米一升,水浸一宿瀝乾,慢火炒令極熟,磨細羅過如飛面,懷慶山藥一兩,碾末入米粉內,每日清晨用半盞,再入砂糖二茶匙、川椒末少許,將極滾湯調食,其味甚佳,且不厭人,大有資補。久服之,其精寒不能成孕者亦孕矣,蓋有山藥在內故也。

藥方

百會(一穴,在前頂心上中央旋毛中,治久瀉下陷脫滑者,灸三壯。)

脾俞(二穴,在十二椎下兩旁各開寸半,治泄瀉,灸三壯。)

中脘(一穴,在上脘下一寸,灸七壯。)

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治泄不止可灸七壯。)

腎俞(二穴,在十四椎下兩傍各開一寸半,與臍平,可灸五壯,治洞瀉不止。)

大腸俞(一穴,在十六椎兩傍各寸半,可灸三壯,治腸鳴腹脹暴瀉。)

天樞(二穴,在夾臍中兩旁各二寸陷中。)

氣海(一穴,在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