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治法心要 卷三

元 朱震亨

翻胃(第二十七)

翻胃即膈噎也,膈噎乃翻胃之漸發揮。詳言之,大約有四︰有血虛、有氣虛、有熱、有痰。又有兼病者,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血氣俱虛者,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必死;有熱者,脈數而有力;有痰者,脈滑數,二者可治。又曰︰翻胃脈,血虛,左手脈無力;氣虛,右脈無力;有痰寸關沉,或伏而大。

血虛以四物為主,氣虛以四君子為主,熱以解毒為主,痰以二陳為主。必入童便、薑汁、竹瀝、韭汁、牛羊乳。糞如羊矢者,不治;年高者,雖不治,須用參、朮,關防氣虛、胃虛。有陰火上炎而翻胃者,作陰火治。有氣結者,其脈寸關沉而澀,宜開滯導氣之藥。有積血在內者,當消息以遂之。大便澀者,難治,常食兔肉則便利。翻胃病,若痰實火盛之人,先以瓜蒂散吐之,後用大黃、皂角、黑牽牛、朴硝,為末糊丸,薑湯下十五丸。

一方,治翻胃積飲,通用益元散,以薑汁澄白腳為丸,時時服之。

一方,以黃連、茱萸、炒貝母、栝蔞、陳皮、白朮、枳實、牛轉草。但有咽下塞住不寬,項背轉側,欠伸不得,似乎膈噎之証,飲食不下,先有心疼,疼發一身盡黃,先以川芎、桔梗、山梔、細茶、生薑齏汁,吐痰二碗,後用導痰東加羌活、黃芩、紅花,人壯者用此法。

一老人翻胃,栝蔞、貝母、白朮、陳皮、吳茱萸、黃連、生甘草、人參、茯苓、枳實。年少者,以四物湯清胃脘,血燥不潤便,故澀,《格致余論》甚詳。檳連丸治翻胃,或朝食而暮出者,或下咽而吐者,或胃脘作痛者,或必得盡吐而爽者,或見食即吐者︰
白朮 黃連 砂仁 陳皮 半夏曲 神曲 蓬朮(各一兩) 藿香 檳榔 青皮 丁香 麥 三棱 薑黃 良薑 白豆蔻 茯苓 桂花 連翹 山楂(各五錢) 川附(半只) 吳茱萸(二錢)
上藥末之,薑糊丸,每服七八十丸,薑湯或白湯下,日三服。

一人年壯病翻,益元散加陳皮、半夏、生薑、自然汁浸,晒乾為末,竹瀝甘蔗汁調服。

一人但能食粥一匙,吃下,膈有一菜雜於其間,便連粥俱不能下,魚肉俱不可咽,止能食稀粥,其人起居如常,用涼膈散加桔梗。若面常覺發熱,大便結,此咽膈燥痰所礙,加白蜜飲之。治翻胃,未致於胃脘乾槁者。

一男子壯年,食後必吐出數口,隙不盡出,膈上時作聲,面色如平人,病不在脾胃,而在膈間。問其得病之由,乃因大怒未止輒吃面,即有此症。蓋怒甚,則血鬱於 上,積在膈間,有礙氣之升降,津液因聚而為痰、為飲,與血相搏而動,故作聲也。用二陳加香附、萊菔、韭汁服一日,以瓜蒂散、酸漿吐之,再一日,又吐,痰中見血一盞,次日複吐,見血一鐘乃愈。

一中年人,中脘作痛,食已則吐,面紫霜色,關脈澀澀,乃血病也,因跌仆後中脘即痛,投以生新推陳血劑,吐片血碗許而愈。

一婦人因七情,咽喉有核如綿,吐不出,咽不下,及兩脅心口作痛,飲食少,胎已三月矣。用香附 砂仁 茯苓 陳皮(各二錢) 麥冬 濃朴 白朮 人參 甘草(各五分) 枳殼 芍藥 白豆蔻(各八分) 竹茹(二錢) 薑(五片)煎服。心痛不止加草豆蔻。

一人先因膈噎後食羊肉,前疾大作及咽酸,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香附、砂仁、枳殼、吳茱、黃連、神曲、生薑煎服,後裡急後重 加木香、檳榔。痰氣結核在咽間吐咯不出,此七情所致也。及痰火炎上,胸膈不寬,以二陳加香附、砂仁、栝蔞、白朮、濃朴、蘇子、黃連、吳茱、枳殼、生薑煎服。頭眩加前胡。因食欲過甚,遂成膈氣,作死血治之,二陳加當歸、桃仁、香附、砂仁、白朮、枳實、藿香、薑連,吐不止加丁香煎,臨服加韭汁、薑汁、竹瀝各少許,加牛乳尤佳。

一人痰火噎塞,胸膈不寬,二陳加紫蘇、濃朴、香附、砂仁、薑連、木香、檳榔、白豆蔻、吳茱萸、生薑煎服。嘔吐胸膈疼,二陳加薑黃、香附、砂仁、丁香、藿香、白朮、白豆蔻、枳殼、薑連︰心腹痛及咽酸去枳殼加吳茱萸,發熱去枳殼、吳茱,加甘葛、竹茹、枇杷葉、薑汁炒,熱盛者,加連翹仁薑煎服。

疸(第二十八)

不必分五種,同是濕熱,如 面相似。渴者,難治;不渴者,易治。脈浮宜吐,脈沉宜下。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脾虛者以白朮等藥作湯使。脾胃不和,黃膽,倦怠,少食,胃苓湯。小便赤加滑石。濕熱黃膽小便赤澀,茵陳五苓散。濕寒黃膽,脾胃不和,不食,脈沉細,小便清利者,理中湯。甚者加附子,所謂陰黃膽也。脾濕積黃心腹疼痛,胃苓湯。濕熱因倒胃氣,服藥而大便下利者,參、朮等加茵陳、山梔、甘草。熱多,溫中丸加黃連。濕多,茵陳五苓散加食積藥。面色黃,肢體倦,小便清,謂之木勝於中,土走於外故也,黃耆建中湯。用茵陳之藥過劑,乃成陰証,身目俱黃,皮膚冷,心下疼,眼澀不開,自利,茵陳附子乾薑湯。穀疸為病,寒熱不能食,食則頭眩,心胸不安,久則發黃,用茵陳、梔子、大黃亦治傷寒發黃。氣實人,心痛,發黃,撫芎散吐之。疸發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思食,夜間不臥,茯苓滲濕湯。以茵陳四苓散內加芩、連、梔子、防己、蒼朮、青皮、陳皮,一方加枳實,用長流水煎服。

黃膽方︰
黃連(炒) 黃芩(炒) 山梔(炒) 豬苓 澤瀉 蒼朮 茵陳 青皮 龍膽草(各一錢) 勞食疸加三棱、蓬朮(各一錢),砂仁、陳皮、神曲(各五分)。

茵陳附子乾薑湯︰
附子(炮) 乾薑(炮) 茵陳 白茯苓 草豆蔻 枳實 半夏 澤瀉 白朮 陳皮
上薑煎涼服。

小溫中丸 治黃膽與食積︰
蒼朮(炒) 神曲(炒) 針砂(醋 ) 半夏(各二兩) 川芎 梔子(各一兩) 香附(四兩) 春加川芎,夏加苦參或黃連,冬加茱萸或乾薑,上末醋糊丸。

大溫中丸即暖中丸,治食積黃膽腫,又可借為製肝燥脾之用︰
陳皮 蒼朮(米泔浸炒) 濃朴(薑製) 三棱(醋炒) 蓬朮(醋炒) 青皮(各五兩) 甘草(二兩) 香附(一斤醋炒) 針砂(十兩醋 )
上為末醋糊丸,空心薑湯下,午飯、晚飯前酒下。

脾虛者,以白朮、人參、芍藥、陳皮、甘草等藥作湯使,忌大肉果菜。

又方小溫中丸,治脾胃停濕,水穀不分,面色痿黃︰
針砂(八兩醋炒) 香附 神曲(八兩炒) 白朮(五兩炒) 半夏(五兩洗) 甘草(二兩) 陳皮(五兩和白) 黃連(二兩) 苦參(三兩)
上為末,醋糊丸,每服五十丸,白朮、陳皮湯下,冬去黃連加濃朴。

消渴(第二十九)

消渴之証,乃三焦受病也,東垣有法,分上、中、下治。上消者,肺也,多飲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或云小便清利,其燥在上焦也,治宜流濕潤燥;中消者,胃也,渴多飲水,而小便赤黃,宜下至不飲而愈;下消者,腎也,小便濁淋如膏之狀,宜養血而整肅,分其清濁而自愈。大法養肺降火生血為主。消渴泄瀉,先用白朮、白芍藥炒為末,調服後,隙服白蓮藕汁膏。內傷病,退後燥渴不解,此有餘熱在肺家,以人參、黃芩、甘草少許同煎,加薑汁冷服。或以茶匙挑藥,漸漸服之。虛者,亦可服獨參湯。消渴而小便頻數,宜生津甘露飲,瓊玉膏亦妙。口乾舌乾,小便赤數,舌上赤裂,地黃飲子。

一孕婦當盛夏渴思水,與四物東加黃芩、陳皮、生甘草、木通數帖愈。

白藕汁膏︰黃連末 生地汁 牛乳汁 白蓮藕汁(各一斤)
上將諸汁,慢火熬膏,入連末和丸,每服二三十丸,溫水下,日服數次。

繅絲湯︰天花粉、蘆根汁、淡竹茹、麥門冬、知母、牛乳,皆消渴之要藥也。

水腫(第三十)

因脾虛不能行濁氣,氣聚則為水,水潰妄行,當以參、朮補脾,使脾氣得實,則自能健運,自然升降運動其樞機,而水自行,非五苓神 之行水也。大抵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妄下,以二陳湯加人參、蒼朮、白朮為主,佐以黃芩、麥冬、梔子製肝木,土氣得平,以製其水。若腹脹少佐濃朴,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陷下加柴、升,隨証加減可也。經曰︰諸氣 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蓋濕者土之氣,土者火之子也,故濕病每生於熱,熱氣亦不能自濕者,子氣感母,濕之變也。凡治腫病,皆宜以治濕為主,所挾不同,治法亦異。或以治腫,以治水立說,而欲導腎,以決去之,豈理也哉。蓋脾土衰弱,內因七情,外傷六氣,失運化之職,清濁混淆,郁而為水,滲透經絡,流注溪谷,濁腐之氣,窒礙津液,久久灌入隧道,血亦化水,欲藉脾上以製之,殊不知,土病則金氣衰,木寡於畏而來侮土,脾欲不病不可得矣。治法,宜清心經之火,補養脾土,全運化之職,肺氣下降,滲道開通。濁敗之氣,其稍清者,複回而為氣、為血、為津液;其敗濁之甚者,在上為汗,在下為溺,以漸而分消矣。又曰︰開鬼門,潔淨府。

鬼門,膚腠也,屬肺;淨府,膀胱也,屬腎,未聞有導腎之說。仲景云︰治濕利小便,即經潔淨府之意;錢仲陽云︰腎無瀉法,請以此視之腎其可易導之乎?水腫本自中宮,諸家只知治濕利小便之說,而類用去水之藥,此速死之兆也。

蓋脾極虛而敗,愈下愈虛,雖或劫效目前,而陰損正氣,然病亦有不旋踵而至者。治宜大補中宮為主,看所挾加減,不爾則死。脈來沉遲,色多青白,不煩不渴,小便澀少而清,大便多泄,此陰水也,治宜溫暖之劑;脈來沉數,色多黃赤,或煩或渴,小便澀少而赤,大腑多閉,此陽水也,治宜清平之劑。有久病氣虛而浮,手足皆腫,是虛氣妄行也。產後與經事過多而病腫,血虛也。腰以上腫宜汗,腰以下腫宜利小便,此仲景法。防己治腰以下濕熱腫,如內傷胃弱者,不可用。孕婦水腫,名曰子腫。水腫,痢後浮者,內服益腎散,外用甘草湯淋洗。產後水腫,必用大補氣血為主。水腫五不治者,五臟齊損故也。出血水者不治。虛弱人浮腫,大便泄瀉,用四君子湯加陳皮、甘草、白芍藥、升麻、炒曲、澤瀉、木通、砂仁、薑煎服之。婦人因月經不行,遍身水腫,惡心,惡血凝滯,腹痛,用當歸、赤芍、青皮、木通、牡丹皮、玄胡索、滑石、沒藥、血竭。面浮,因元氣衰少,力弱脾虛所致,用當歸、白朮、木通、蒼朮、甘葛各一錢,參、耆、白芍各五分,柴胡四分。濕勝作腫或自利少食,胃苓東加木通、麥門冬。面目或遍身虛浮,用五皮散加紫蘇、麻黃、桔梗。

治濕腫,用蒼朮、濃朴、陳皮、萊菔子、豬苓、澤瀉、車前、滑石、茯苓、枳殼、木通、大腹皮、檳榔,上煎服。喘急加苦葶 藶,小便不利加牽牛,又重者加浚川散,其濕毒自消。瘧疾後發浮腫,四苓散加青皮、木通、腹皮、木香、檳榔。

腳面浮腫,咳嗽紅痰,二陳加木通、澤瀉、芩、朮、桑皮、貝母、麥冬、五味、蘇子。

一方治水腫,山梔仁炒為末,米飲下一手勺許。一云︰胃脘熱病在上者,帶皮用之。

又方︰山梔(五錢) 木香(一錢) 白朮(二錢半) 以急流 水煎服。水腫劫藥,以大戟為末,棗肉丸,服十一丸,可劫氣實者,虛者不可用。

臌脹(第三十一)

有實、有虛。實者,按之堅而痛;虛者,按之不堅不痛。實者,宜下之、削之,次補之;虛者,溫之、升之,補為要。朝寬暮急者,血虛;暮寬朝急者,氣虛;日夜急者,氣血俱虛。臌脹又名曰蠱,即所謂單腹脹也。(其詳在《格致余論》中。)治法大補中氣,行濕為主,此脾虛之甚,必須遠音樂,斷濃味。有氣虛者,大劑參、朮,佐以陳皮、茯苓、黃芩、蒼朮之類;有血虛者,以四物為主,隨証加減。實兼人壯盛者,或可用攻藥,便用收拾,以白朮為主。氣虛中滿,四君子加芎、歸、芍藥、黃連、陳皮、濃朴、生甘草。

胃虛腹脹,調中湯︰人參、白朮、陳皮、甘草、半夏、濃朴、生薑。腹脹挾虛分消丸治之。寒而腹脹挾虛者,分消湯治之。寒脹,沉香尊重丸治之。腹脹挾內傷虛証,木香順氣湯並沉香交泰丸。傷寒、痞滿、燥實四証,而人壯者,或雜証腹滿如四証者,用大承氣湯。

太陰病,腹脹滿,四肢腫,或一身腫,胸痞,不食,小便少,大便難或溏,或脾脹善噦,大滿體重,服索矩三和湯。

脾濕而腹脹滿,面黃溺澀,胃苓湯。

下虛腹脹氣上,四物加人參、陳皮、木通、甘草、連翹;有食積者,吞保和丸。

飲酒人脹,小便混濁,夜發足腫,桂苓甘露飲加人參。甘葛、藿香、木香。

腹脹不覺滿,食肉多所致者,黃連(一兩為末) 阿魏(半兩醋浸)研如糊,為丸,同溫中丸白朮湯下。

食肉多腹脹,三補丸起料,加香附、下甲,炊餅丸服。

濃朴治腹脹,因其味辛也,須用薑製。一云︰脹病必用參、耆、白朮大劑補脾,則其氣自動,白朮又為君主之藥,必帶濃朴寬滿。

一人氣弱腹膨浮腫,用參、歸、茯苓、芍藥各一錢,白朮二錢,川芎七分半,陳皮、腹皮、木通、濃朴、海金沙各五分,紫蘇梗、木香各三分,數服後浮腫盡去。餘頭面未消,此陽明氣虛,故難得退,再用白朮、茯苓。

一婦人,腹久虛脹單脹者,因氣餒不能運,但面腫手足,或腫氣上行,陽分來應,尚可治,參、朮、芎、歸為主,佐以白芍藥之酸斂脹,滑石燥濕兼利水,大腹皮斂氣,紫蘇梗、萊菔子、陳皮泄滿,海金沙、木通利水,木香營運,生甘草調諸藥。

一婦,氣虛單脹面帶腫,參、朮、茯苓、濃朴、大腹皮、芎歸、白芍、生甘草、滑石。

一人嗜酒,病瘧半年,患脹腹如蜘蛛;
一人嗜酒,便血後患脹,色黑而腹大形如鬼狀(俱見《醫要》)。

上二者,一補其氣,一補其血,餘藥大率相出入,而皆獲安。

自汗(第三十二)

屬氣虛、陽氣。有痰亦自汗,濕亦自汗,熱亦自汗。大法宜人參、黃耆,少佐以桂枝。陽虛者,附子亦可用;氣虛自汗,黃耆建中湯;氣虛寒熱自汗,勞倦少食脈弱者,補中益氣湯;勞役大虛,脈沉細,汗大出,舌上潤,不煩躁,但驚動亦汗出,似傷寒虛脫者,補中益氣去柴加五味、麻黃根;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宜涼膈散主之,或用粉撲法;胃實並手足兩腋多汗,大便澀結,大承氣湯主之;痰實膈滯,寒熱自汗,能食而大便秘結,脈實者,大柴胡湯主之,大抵氣熱汗出,多是有餘証也。

飲食,便汗出 悍之氣,按而收之,安胃湯。

汗大泄者乃津脫,宜急止,用人參、黃耆、麥冬、五味、炒柏、知母;濕熱自汗,衛氣虛弱不任風寒者,調衛湯;傷寒虛脫自汗,真武湯,外用撲法。

盜汗(第三十三)

屬陰虛、血虛。小兒盜汗不須治,宜服涼膈散。盜汗發熱屬陰虛,用四物湯加黃柏;若氣虛加人參、黃耆、白朮。別處無汗,獨心頭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名曰心汁,宜養心血,以艾湯調茯苓末服。

當歸六黃湯,盜汗之聖藥也。黃耆加倍用之,餘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五錢,小兒減半。

又方︰本方內再加知母、參、朮、甘草、地骨、浮麥、桑葉,汗不止加赤根牡蠣,驚不睡加遠志,間服朱砂安神丸。

一方治盜汗四炒白朮散甚效,(方見《醫要》。)一人憂郁出盜汗,胸膈不寬,當歸六黃東加防風、青皮、枳殼、香附、砂仁。

吃逆(第三十四)

有痰、有氣虛、有陰火。吃逆即咳逆,咳逆者,氣逆也,氣自臍下直沖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視有餘不足治之,(詳見《格致余論》。)有餘並痰者,吐之,人參蘆之類;不足者,人參白朮湯下大補丸。痰礙氣而吃逆,此燥痰不出故也,用蜜水探吐之。大概有痰,用陳皮、半夏;氣虛,用參、朮;陰火,用黃連、滑石、黃柏。

痰多,或用吐或用行痰,虛甚者,用參膏之類。內傷病吃逆不止,補中益氣加丁香。虛寒吃逆,丁香柿蒂湯,灸期門穴。氣熱痰熱者,青箬頭七十二個煎服。

傷寒血証吃逆不止,舌強短者,桃仁承氣湯主之。痰多吃逆不止,半夏、茯苓、陳皮、桃仁、枇杷葉、薑汁煎服。

咳逆自利,人參、白朮、芍藥、陳皮、甘草、滑石、黃柏、竹瀝。

心痛飲湯水下作吃逆者,是有死血在中,桃仁承氣湯下之。咳逆無脈,二陳加參、朮、麥冬、五味、竹茹、薑煎服;甚者,加柿蒂、丁香;虛人吃逆無脈,加黃柏、知母。

治吃逆,黃臘燒煙熏而咽之;寒者,用硫黃燒煙咽之。

一人年近七十患滯下後發吃逆;一女子暑月因大怒而發吃逆;一人年近五十因怒得滯下病後發吃逆(治法俱見《醫要》)。

頭風(第三十五)

有痰、有熱、有風、有血虛。諸家止言偏頭風,而不知所屬,故治之多不效。 左屬風,荊芥、薄荷;屬血虛,芎、歸、芍藥;上屬痰,蒼朮、半夏;屬熱,酒炒黃芩;有屬濕痰者,川芎、南星、蒼朮。偏正頭風,以瓜蒂散搐鼻內。瘦人搐藥,軟石膏、朴硝各五錢,腦子、檀香皮、荊芥、薄荷各一錢,白芷、細辛各二錢。

一粒金治偏正頭風,妙在蓽茇、豬膽。天香散治遠年頭風(二方俱見《醫要》)。搐藥有單用蓽茇、豬膽者。

頭風方︰酒片芩(一兩)蒼朮 防風 羌活(各五錢) 蒼耳(三錢) 細辛(二錢)
上末之,薑一片搗細,和藥末三錢,同擂勻,茶調,湯蕩起服之。

一本︰酒芩(一兩半) 羌活 蒼朮 川芎(各五錢) 蒼耳 細辛(各三錢) 製如上法。

又方︰酒片芩 蒼耳 羌活 酒連 生甘草(各一錢半) 蒼朮(二錢半) 半夏曲(炒三錢半) 川芎(一錢)
製如上法。

濕痰頭風方︰
酒片芩(三錢) 蒼朮(一兩) 酒炒川芎 細辛(各二錢) 甘草(少許),
上末之,製服如上法。

又頭風方︰
荊芥、防風、草烏尖、甘草、台芎、蔓荊子、桔梗、麻黃為末,茶調服。頭癢風屑發黃,酒炒大黃末,茶調服。

一人頭風鼻塞涕下,南星、蒼朮、酒芩、辛夷、川芎。一膏粱人,頭風發即眩重酸痛,二陳加荊芥、南星、酒芩、防風、蒼朮、台芎,薑水煎服。
後複以酒芩 南星 半夏(各一兩) 皂角灰(一錢) 烏梅(二個) 用巴豆(十粒)同梅煮過,去豆不用,將梅同前藥為末,薑曲丸,津咽下。

頭痛(第三十六)

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有不可吐者,有可下者。痰熱當清痰降火;風寒外邪者,當解散。血虛頭痛,自魚尾上攻頭目者,必用芎歸湯;氣虛頭痛、痰厥頭痛,或眩運、脈弱、少食,挾內傷病者,半夏白朮天麻湯。

頭旋眼黑頭疼,陰虛挾火,安神湯。頭痛如破,酒炒大黃半兩為末,茶調。頭疼連眼,此風熱上攻,須白芷開之。

一方︰用雨前茶、芎、歸、防、芷、台烏、細辛。壯實人,熱痛甚,大便結燥,大承氣湯。蔥白治頭痛如破,通上下陽氣。痛引腦巔,陷至泥丸宮者,是真頭痛也,無治法。清空膏治諸般頭痛,惟血虛頭痛不治(方見《醫要》)。

小清空膏治少陽頭痛,並偏頭痛,或痛在太陽經者,片黃芩酒浸透,晒乾為末,或酒或茶清下。

一人頭疼,有風痰、熱痰,酒芩、連翹、南星、川芎、荊芥、防風、甘草。夫用芎帶芩者,芎一升而芩便降,頭痛非芎不開,荊芥清涼之劑,頭痛用川芎,腦痛用台芎。

一人形實而瘦,有痰頭疼,黃芩、黃連、山梔、貝母、栝蔞、南星、香附。

一人筋稍露,體稍長,本虛又作勞,頭疼甚,脈弦而數,以人參為君,川芎、陳皮、為佐治之,六日未減,更兩日當自安,忽自言病退,脈之,似稍充,又半日膈滿其腹;文已隱詢之,乃弟自於前方加黃耆已三帖矣,遂以二陳湯加濃朴、枳殼、黃連瀉其衛,三帖而安。

頭眩(第三十七)

痰挾氣虛與火。治痰為主,及補氣降火藥。此証屬痰者多,無痰則不能作眩。又有濕痰者,有火多者。左手脈數多熱,脈澀有死血;右脈實痰積,脈大必是火病。一本云︰火病當作久病,蓋久病之人,氣血俱虛而痰濁不降也。

濕痰者,二陳湯;火多者,二陳加酒片芩;挾氣虛與相火者,亦治痰為主,兼補氣降火,如半夏、白朮、天麻湯之類。

一老婦患赤白帶一年半,只是頭眩,坐立不久,睡之則安,專治帶,帶病愈,其眩亦愈。

眩運(第三十八)

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也。有氣虛挾痰者,四君、二陳, 、芎、荊芥。風痰眩運,二陳湯加芩、蒼、防、羌治之。眩運不可當者,以大黃酒浸,炒三次為末,茶調服。氣實人有痰,或頭重或眩運者,皆治之。壯實人熱痛甚,大便結燥大承氣湯。

頭重(第三十九)

此濕氣在上,用瓜蒂散鼻內搐之。紅豆散治頭重如山,此濕氣在頭也︰
麻黃(五錢) 苦丁香(五分) 羌活(三分) 連翹(三分) 紅豆(十五粒)
為末搐鼻。

頭面腫(第四十)

頭面腫壅,有熱,而脈弦數,涼膈散去硝黃加桔梗、枳殼、荊芥、薄荷。面上紅腫,因氣實而作者,用胃風湯。

面腫生瘡,調胃承氣東加薄荷、荊芥。

眉棱骨痛(第四十一)

屬風熱與痰。作風痰治,類痛風証,用白芷、酒片芩,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

又方︰川烏、草烏、童便浸炒去毒各一錢為君,細辛、羌活、酒芩、甘草各半分為佐,為細末,分作二三服,茶清下。一加南星,薑茶調服。

一方選奇湯,防、羌、酒芩、甘草煎服。

心痛(第四十二)

即胃脘痛,須分久、新治,若明知是寒,初當溫散;病久成郁,郁生熱而成火,故用山梔為君,以熱藥為向導。

胃口有熱而作痛者,非梔子不可,須佐以薑汁,多用台芎開之,或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倍加炒山梔;如痛甚者,加炒乾薑,從乎反治之法。如平日喜食熱物,以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者,用桃仁承氣湯下之;若輕者,以韭汁、桔梗,能開提氣血藥中兼用之。以物拄按痛處而痛定者,挾虛也,用二陳湯加炒乾薑和之,有蟲痛者,面上白斑、唇紅、能 食是也,以苦楝根、黑錫灰之類。痛後便能食,時作時止。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向下難治。先以肉汁或以糖蜜吃下,引蟲向上,然後用藥。打蟲方︰楝根、檳榔、鶴虱,夏取汁飲,冬煎濃湯下萬靈丸最好。脈實不大便者,下之痛甚者,脈必伏,宜溫藥,如附子之類。勿用參、朮,諸痛不可補氣故也。氣虛入胃脘作痛,草豆蔻丸。心胃腹脅疝痛,二陳湯加參、朮,並諸香藥治效。心脅痛,乾薑微妙,芫花醋炒,等分為末,蜜丸,每服數粒。熱飲痛,黃連、甘遂作丸服之。停飲心胃痛,或冬寒痛,桂黃丸。心極痛,古方用生地黃汁調面煮食,打下蟲甚效。胃虛感寒,心腹痛甚,氣弱者,理中湯。內傷發熱不食,胃虛作痛,補中益氣湯加草豆蔻。心氣痛,天香散方︰白芷、川烏、南星、半夏。老人心腹大痛,脈洪大而虛,昏厥不食,不勝一味攻擊之藥,四君子湯加當歸、麻黃、沉香。心膈大痛,攻走腰背發厥,藥食不納者,就吐中探吐,出痰積碗許而痛自止。肥人胃脘當心痛,或痞氣在中脘不散,草豆蔻丸︰

白豆蔻(三錢) 白朮 三棱 草豆蔻 半夏(各一兩) 砂仁 片薑黃 枳實 青皮 良薑(一作乾薑) 陳皮 桂皮 丁香 蓬朮 木香 藿香 小草(各五錢)薑汁蒸餅丸,每服六七十丸,白湯下。

黑丸子,治胃脘疼︰烏梅(去核) 杏仁(去皮尖) 巴豆(去皮膜心油) 砂仁(各十四枚) 百草霜(二錢) 半夏(二十一枚) 上杵為丸,每服十數粒。

備急丸,治心腹厥痛食填胸膈︰大黃(一錢) 巴豆(去油五分) 乾薑(五分)
上蜜丸,每服三五粒。藥下咽便速行心痛,飲湯水下作噦者,有死血 在中,桃仁承氣湯下之。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右手脈實痰積,脈大,必是久病。

心痛方︰茱萸(湯洗) 山梔(炒去殼) 黃連(炒) 滑石(各五錢) 荔核(燒存性三錢)
上末之,薑汁蒸餅丸服。又方︰炒山梔仁為末,薑湯服丸亦可,如冷痛加草豆蔻炒為末丸服之。

又方︰白朮(五錢) 白芍藥 砂仁 半夏(湯泡)當歸(各三錢) 桃仁 黃連(去鬚) 神曲(炒) 陳皮(各二錢) 吳茱萸(一錢半)僵蠶(炒) 茱萸(一錢) 山梔(去殼炒焦六錢)
上末炊餅丸,如椒粒大,以生地黃酒洗淨,同生薑煎湯下二十丸。別用蓽茇半兩為末,醋調捏成團子吞之。

又方︰桂枝、麻黃、石鹼等分為末,薑汁浸,炊餅為丸,用熱辣薑湯下十五丸,多治餅痛。

又方︰黃荊子炒焦為末,米飲調下。

又方︰蛤粉、香附末,以川芎、山梔煎湯,入薑汁調,令熱辣服之。

又方︰半夏切碎,香油炒為末,薑汁炊餅丸,薑湯下二十丸,亦治吼喘。凡治氣痛,一身腔子裡痛,皆須用些少木香於藥中,方得開通。草豆蔻丸,客寒犯胃痛者宜此,熱亦可止,可一二服︰

草豆蔻(麵裹煨一錢四分) 吳茱萸(洗焙) 益智仁 人參 黃耆 白僵蠶 橘皮(各八分) 生甘草 炙甘草 當歸身 青皮(各六分)片薑黃 神曲(炒) 柴胡(各四分) 半夏(湯泡) 澤瀉(各一錢) 麥芽(炒一錢半) 桃仁(七枚湯泡,去皮尖)
上除桃仁另研如泥外,餘為細末,同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遠白湯下。看病勢斟酌用之,小便多澤瀉減半,柴胡詳脅下痛多少用。草豆蔻丸,治氣餒弱人心痛,甚妙。青黛治心熱痛、蟲痛,與薑汁入湯調服,或以藍葉杵汁與薑汁和服之。如遇無藥去處,用一小瓶貯水,將鹽放刀頭上,火中燒紅淬水中,令患人熱飲之。心痛或用山梔並劫藥,止後複發,用前藥必不效,服玄明粉一服立止。海粉加香附末,同薑汁服,能治心痛,不可入煎藥。內傷發熱不食,胃口作痛者,補中益氣加草豆蔻,熱痛加梔子。心痛氣實者,用單味牡蠣, 為粉,酒調二錢服之。有食傷胃口而痛者,當消導之。有瘀血留滯胃口作痛者,用破血藥。

心疼或有痰者,以明礬溶開就丸,如芡實大,熱薑汁吞下一丸。

一人脈澀,心脾常疼,白朮、半夏、蒼朮、枳實、神曲、香附、茯苓、台芎、上末之,神曲糊丸服。

一人心痛、疝痛,炒山梔 香附(各一兩) 蒼朮 神曲 麥芽(各五錢) 半夏(七錢) 烏梅 石鹼(各三錢) 桂枝(一錢五分)
上末之,薑汁炊餅為丸,每服百丸,薑湯下。冬去桂枝。

一人飲熱酒食物,梗塞胸痛,有死血,用白朮、貝母、麥芽、香附、栝蔞、桃仁、杏仁、牡丹皮、生甘草、葛根、山梔、黃芩、紅花、蓽澄茄,上為末,或丸或散,任意服。其餘治法詳見《醫要》。

腰痛(第四十三)

腎虛、瘀血、濕熱、痰積、閃挫。腰痛之脈必弦而沉。弦者,為虛;沉者,為滯。若脈大者,腎虛澀者,是瘀血;緩者,是濕;滑與伏者,是痰。腎虛者,用杜仲、龜板、黃柏、知母、枸杞、五味,一加補骨脂、豬脊髓,丸服。瘀血作痛者,宜行血順氣補陰丸加桃仁、紅花之類。更刺委中穴出血,以其血滯於下也。濕熱作痛者,宜燥濕行氣,用蒼朮、杜仲、川芎、黃柏之類,宜子和煨腎散。因痰作痛者,二陳加南星,佐以快氣藥,使痰隨氣運。閃挫諸實痛者,當歸承氣等下之。腎著為病,腰冷如水,身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腹重如有物在腰,治宜流濕 兼用溫暖藥以散之。寒濕作痛者,摩腰膏治之。腰痛不能立者,針人中穴。久患腰痛,必官桂以開之,方止股痛,脅痛亦可用。諸痛,勿用參補氣,氣不通則愈痛。凡諸痛多屬火,不可峻用寒涼藥,以溫散之可也。濕痰腰痛作泄︰

龜板(炙一兩) 樗皮(炒) 蒼朮 滑石(各五錢) 炒芍、香附(各四錢) 上粥丸,如內傷白朮、山楂湯下。腰腿濕痛︰酒炙龜板 酒炙柏(各五錢) 青皮(三錢) 生甘草(一錢半)
上末之,搗薑一片,入藥末二錢重,研細,以蒼耳汁調,蕩起令沸服之。

腰腳濕痛︰龜板末(二兩酒炙) 酒炙柏 蒼耳 蒼朮 威靈(酒洗各一兩) 扁柏(半兩)上末之,以黑豆汁煎四物湯、陳皮、甘草、生薑,去渣調服前藥二錢。摩腰膏治老人虛人腰痛,並治白帶︰烏附 南星(各二錢半)雄、砂(各一錢) 樟腦 丁香 乾薑 吳茱(各錢半) 麝(五粒)
上為末,蜜丸,如龍眼大,每一丸薑汁化開,如粥,濃火烘熱放掌中摩腰上,候藥盡粘腰上為度,烘綿衣縛定,腰熱如火,間二日用一丸。

治濕熱腰腿疼痛,兩脅搐急,露臥濕地,不能轉側蒼朮湯︰蒼朮、黃柏、柴胡、防風、附子、杜仲、川芎、肉桂作湯服之。若寒濕氣客身,體沉重腫痛,面色痿黃加麻黃。

一人年六十,因墜馬腰疼不可忍,六脈散大,重取則弦小而長稍堅,此有惡血未可逐之,且以補接為先,以蘇木煎參、歸、芎、陳皮、甘草服之。半月後,脈漸斂,食漸進,遂以前藥調下自然銅等藥,一旦而安。

治腰痛並筋骨冷痛︰當歸、赤芍藥、羌活、酒炒黃柏、酒炒杜仲各一錢、白朮、川芎、木香、檳榔、防風、白芷、蒼朮、八角茴香各半錢、甘草三分,作湯,調乳香一錢,食前服。外用摩腰膏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