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類本草

宋 唐慎微


卷第二十九

(己酉新增衍義)

苦瓠

味苦,寒,有毒。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生晉地川澤。

陶隱居云︰瓠與冬瓜氣類同輩,而有上下之殊,當是為其苦爾。今瓠自忽有苦者如膽,不可食,非別生一種也。又有瓠 (音婁),亦是瓠類,小者名瓢,食之乃勝瓠。凡此等,皆利水道,所以在夏月食之,大理自不及冬瓜也。
唐本注云︰瓠與冬瓜、瓠 全非類例,今此論性,都是苦瓠 爾。陶謂瓠中苦者,大誤矣。瓠中苦者,不入藥用。冬瓜自依食前說,瓠 與瓠,又須辨之。此三物苗葉相似,而實形有異,瓠味皆甜,時有苦者,而似越瓜,長者尺餘,頭尾相似。其瓠 ,形狀大小非一。瓠,夏中便熟,秋末並枯;瓠 ,夏末始實,秋中方︰熟,取其為器,經霜乃堪。瓠與甜瓠 體性相類,但味甘冷,通利水道,止渴消熱,無毒,一如《經》說,然瓠苦者不堪啖,無所主療,不入方︰用。而甜瓠與瓠子,啖之俱勝冬瓜,陶言不及,乃是未悉。此等元種各別,非甘者變而為苦也。其苦瓠瓤,味苦,冷,有毒。主水腫,石淋,吐呀嗽,囊結,疰蠱,痰飲。或服之過分,令人吐利不止者,宜以黍穰灰汁解之。又煮汁漬陰,療小便不通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苦瓠,煎取汁,滴鼻中出黃水,去傷寒,鼻塞,黃膽。又取一枚,開口,以水煮中攪取汁,滴鼻中煮令熱,解開熨小兒閃癖。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陶云瓠小者名瓢,按《切韻》瓢,注云︰瓠也。又語曰︰吾豈匏瓜也哉,是則此為瓜匏之瓠也。今據瓜匏少見有苦者。
謹按瓠,固匏也。但匏字合作 ,蓋音同字異爾,且 似瓠,可為飲器。有甘、苦二種︰甘者大;苦者小。則陶云︰小者名瓢是也,今人以苦人吐。此又與上說正同爾。《藥性論》云︰苦瓠瓤,使。治水浮腫,面目肢節腫脹,下大水氣疾。孟詵云︰瓠,冷。主消渴,惡瘡。
又,患腳氣及虛脹,冷氣人不可食之,尤甚。又壓熱,服丹石人方︰可食,余人不可輒食。
日華子云︰瓠,無毒,又云微毒。除煩止渴,治心熱,利小腸,潤心肺,治石淋,吐蛔蟲。
聖惠方︰治齲齒疼痛。用葫蘆半升,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含漱吐之。莖、葉亦可用,不過二劑瘥。
又方︰治鼠 。用瓠花曝乾為末,敷之。
外台秘要︰治卒患腫滿。曾有人忽腳跌,腫漸上至膝,足不可踐地,主大水,頭面遍身大腫脹滿。苦瓠白瓤實,捻如大豆粒,以面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至午當出水一斗。二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三年內慎口味也。苦瓠須好者,無靨翳,細理,研淨者,不爾,有毒不用。
千金方︰治眼暗。取七月七日苦瓠瓤白,絞取汁一合,以酢一升,古錢七文,和漬,微火煎之減半。以沫納眼 中,神驗。
肘後方︰皆如爛肝者。苦瓠一枚,水二升,煮取一升服,立吐即愈。
又方︰神驗。孫真人甜瓠,患腳腫氣及虛腫者,食之永不瘥。傷寒類要︰治浸之三、兩食頃。取兩酸棗許,分納兩鼻中子白瓤子熬令黃,搗為末,每服半錢匕,日一服,十日愈。用瓠 有吐者,當先詳之。丹房鏡源︰苦瓠煮汞。

葫 pd539.bmp (缺)

蒜也 味辛,溫,有毒。主散癰腫, 瘡,除風邪,殺毒氣。獨子者亦佳。歸五臟。久食傷人,損目明。五月五日採。

陶隱居云︰今人謂葫為大蒜,謂蒜為小蒜,以其氣類相似也。性最熏臭,不可食。俗入作齏以啖膾肉,損性伐命,莫此之甚。此物唯生食,不中煮,以合青魚 食,令人髮黃。取其條上子,初種之,成獨子葫,明年則複其本也。
唐本注云︰此物煮為羹 ,極俊美,熏氣亦微。下氣,消穀,除風,破冷,足為饌中之俊。而注云不中煮,自當是未經試爾。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大蒜,去水惡瘴氣,除風濕,破冷氣,爛 癖,伏邪惡,宣通溫補。無以加之。初食不利目,多食卻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髮白,療瘡癬,生食去蛇、蟲、溪、蠱等毒。昔患 癖者,嘗夢人教每日食三顆大蒜,初時依夢,遂至瞑眩,口中吐逆,下部如火,後有人教令取數片合皮,截卻兩頭吞之,名為內灸,依此大效。又魚骨鯁不出,以蒜納鼻中即出。獨顆者殺鬼,去痛,入用最良。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大蒜,今出梁州者最美而少辛,大者徑二寸;涇陽者皮赤甚辣;其餘並相似也。孟詵云蛇咬瘡,取蒜去皮一升,搗,以小便一升,煮三、四沸通人,即入漬損處,從夕至暮。初被咬未腫,速嚼蒜封之,六、七易。
又,蒜一升去皮,以乳二升,煮使爛。空腹頓服之,隨後飯壓之。明日依前進服,下一切冷毒風氣。
又,獨頭者一枚,和雄黃、杏仁研為丸,空腹飲下三丸,靜坐少時,患鬼氣者當汗出,即瘥。
日華子云︰蒜,健脾,治腎氣,止霍亂轉筋,腹痛,除邪,辟溫,去蠱毒,療勞瘧,冷風, 癖,溫疫氣,傅風拍冷痛,蛇蟲傷,惡瘡疥,溪毒,沙虱,並搗貼之。熟醋浸之,經年者良。

圖經曰︰葫,大蒜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所蒔也。每頭六、七瓣,初種一瓣,當年便成獨子葫,至明年則複其本矣。然其花中有實,亦葫瓣狀而極小,亦可種之。
五云︰主散癰腫。李絳《兵部手集方》︰療毒瘡腫,號叫臥不得,人不別者。取獨頭蒜兩顆,細搗,以油麻和,濃敷瘡上,乾即易之。頃年,盧坦侍郎任東畿尉用此便瘥。後李仆射患腦癰,久不瘥,盧與此方︰便愈。絳得此方,傳救數人,無不神效。葛洪《肘後方》灸背腫令消法云︰取獨顆蒜,橫截濃一分,安腫上,炷艾如梧桐子,灸蒜上百壯,不覺消,數數灸,唯多為善,勿令大熱,若覺痛即擎起蒜,皮肉,如有體干不須灸。洪嘗苦小腹下患一大腫,灸之亦瘥。每用灸人,無不立效。又今江寧府紫極宮刻石記其法云︰但是發背及癰疽、惡瘡、腫核等,皆灸之。其法與此略同,其小別者,乃云初覺皮肉間有異,知是必作瘡者。切大蒜如銅錢濃片,安腫處灸之,不計壯數,其人被苦初覺痛者,以痛定為準;初不覺痛者,灸至極痛而止。前後用此法救人,無不應者。若是疣贅之類,亦如此灸之書之載無空言,但患人不能以意詳之,故不得盡應耳。

食療︰除風,殺蟲。
外台秘要︰治牙齒疼痛。獨頭蒜煨之,乘熱截,用頭以熨痛上,轉易之。亦主蟲痛。
又方︰關格脹滿,大小便不通。獨頭蒜燒熟去皮,綿裹納下部,氣立通。
又方︰治金瘡中風,角弓反張。取蒜一大升,破去心,無灰酒四升,煮令極爛,並滓服一大升以來。須臾暴痢,搗蒜兩足下貼之。
又方︰治血氣,逆心煩悶,心痛。生蒜搗汁,服二升則瘥。葛氏方︰丹者,惡毒之瘡,五色無常,又發足踝者。搗蒜濃敷之,乾即易之。梅服藥導之方︰取獨顆蒜,煨令熟去皮,綿裹納下部中,冷即易。
又方︰治獨頭蒜摩螫處,痛止。
又方︰治射工毒。以獨頭蒜切之,濃三分以來,貼瘡上虺螫人。以獨頭蒜、酸草搗絞,敷所咬處。孫真人蒜齏著鹽醬,搗食之。蒜苗作羹,煮食並得。主下氣,溫中,消穀。黃帝云︰合青魚 食之,令人腹內生瘡,腸中腫,又成疝瘕。多食生蒜傷肝氣,令人面無顏色。四、八月勿食生蒜,傷人神,損膽氣。簡要濟眾︰治鼻血不止,服藥不應。宜用蒜一枚,去皮細研如泥,攤一餅子如錢大,濃一豆許,左鼻血血出,即貼兩腳下,立瘥。血止,急以溫水洗腳心。子母秘錄︰治產後中風,角弓反張,不語。大蒜三十瓣,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拗口又方︰小兒白禿瘡,凡頭上團團然白色,以蒜揩白處,早朝使之。後魏李道念,公有重病。答曰︰舊有冷痰,今五年矣。澄診之曰︰非冷非熱,當時食白瀹雞子過多。令取蒜一頭煮之,服藥乃吐一物如升,涎唾裹之,開看乃雞雛,翅羽、爪頭具全。澄曰︰未盡。更服藥,再吐十三頭。又華佗行道,見車載一人,病咽塞食不下,呻吟。佗曰︰餅店家蒜齏,大酢三升飲之,當自痊。果吐大蛇一枚而愈。

衍義曰︰葫,大蒜也,其氣極葷,然置臭肉中,掩臭氣。中暑毒人,爛嚼三、兩瓣,以溫水送之下咽,即知。仍禁飲冷水。又患暴下血,以葫五、七枚,去梗皮,量多少入豆豉,搗為膏米飲下五、六十丸,無不愈者。又鼻衄,爛研一顆,塗兩足心下,才止便拭去。又將紫皮者,橫切作片子,濃一分,初患瘡發於背脅間未辨癰疽者,若陽滯於陰,即為癰;陰滯於陽,即為疽。癰即皮光赤,疽即皮肉紋起不澤。並以葫片複之,用艾灸。如已痛灸至不痛;如不痛,灸至痛初覺,即便灸,無不效者。仍審度正,於中心貼葫灸之。世人往往不悟此瘡,初見其瘡小,不肯灸,惜哉﹗

蒜 pd540.bmp (缺)

小蒜也 味辛,溫,有小毒。歸脾、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穀,理胃,溫中,除邪痺毒氣。五月五日採之。

陶隱居云︰小蒜生葉時,可煮和食。至五月葉枯,取根名 (音亂)子,正爾啖之,亦甚熏臭。味辛,性熱,主中冷,霍亂,煮飲之。亦主溪毒。食之損人,不可長服。
唐本注云︰此蒜與胡蔥相得,主惡 毒、山溪中沙虱水毒大效。山人、俚、獠時用之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小蒜野生,小者一名萵,一名 。苗、葉、根、子似葫而細數倍也。爾雅云︰,山蒜。釋曰《說文》云︰葷菜也。一云菜之美者,云夢之葷菜。生山中者名 。孟詵云︰良。不可常食。
日華子云︰小蒜,熱,有毒。下氣,止霍亂吐瀉,消宿食,治蠱毒,敷蛇蟲,沙虱瘡。三月不可食。

圖經曰︰蒜,小蒜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生田野中,根、苗皆如葫而極細小者是也。五月五日採。
謹按《爾雅》 (力的切),山蒜。釋曰︰《說文》云︰蒜,葷菜也。一中者名 。今《本經》謂大蒜為葫,小蒜為蒜。而《爾雅》、《大蒜也。乃今小蒜也。書傳載物之別名不同,如此用藥不可不審也。古方︰多用小蒜治霍亂,煮汁飲之。南齊褚澄用蒜治李道念雞瘕,便瘥。江南又有一種山蒜,似大蒜臭。山人以治積塊及婦人血瘕,以苦醋摩服多效。又有一種似大蒜而多瓣,主腳氣。宜煮與蓐婦飲之,易產。江北則無。

食療︰主霍亂,消穀,治胃溫中,除邪氣。五月五日採者上。
又,去諸蟲毒、疔腫、毒瘡,甚良。不可常食。
肘後方︰治霍亂,心腹脹滿氣,未得吐下。小蒜一升 咀,以水三升,煮螫人。杵小蒜飲汁,以滓敷瘡上。葛氏方︰水毒中人,一名中溪射工而無物。以小蒜三升咀,于湯中莫令大熱,熱即無力,捩去滓,適鏡︰主霍亂,腹中不安,消榖,理胃氣,溫中,除邪痺,毒氣,歸脾、腎,煎湯服之。兵部手集治心痛不可忍,十年、五年者,隨手效。以不用著鹽。絳外家人患心痛十餘年,諸藥不差,服此更不發。
又方︰蛐蜒入耳。小蒜汁理一切蟲入耳,皆同。治瘧用蒜不拘多少,研極爛,和黃丹少許,以聚為度,丸如雞頭大,候乾。每服一丸,新汲水下,面東服,至妙。廣韻︰張騫使大宛,食之損人心力。食小蒜,啖生魚,令人奪氣。

衍義曰︰蒜,小蒜也。又謂之 ,苗如蔥針,根白,大者如烏芋,子兼根煮食之。又謂之宅蒜,華佗用蒜齏,是此物。

胡蔥

味辛,溫中消穀,下氣,殺蟲。久食傷神損性,令人多忘,損目明,尤發痼疾。患胡臭人不可食,令轉甚。其狀似大蒜而小,形圓皮赤,稍長而銳。生蜀郡山谷。五月、六月採。(今附)

圖經文具蔥實條下。

雷公云︰凡使,採得依文碎擘,用綠梅子相對拌蒸一伏時,去綠梅子,于砂盆中研如膏,新瓦器中攤,晒乾用。食療︰胡蔥,平。主消穀,能食。久食之令人多忘。根發痼疾。
又,食著悴者。取子一升,洗煮使破,取汁停冷。服半升,日一服,夜一服,齒人不可食,轉極甚。
謹按利五臟不足氣,亦傷絕血脈氣。多食損神,此是熏物耳。孫真人四月勿食胡蔥,令人氣喘,多驚。

卷第二十九

味甘,寒,無毒。主消渴,熱痺。

陶隱居云︰ 性寒,又云冷,補,下氣,雜鱧魚作羹,亦逐水。而性滑,服食家不可多啖。

唐本注云︰ ,久食大宜人。合鮒魚為羹,食之,主胃氣弱不下食者,至效。又宜老人,此應在上品中。三、四月至七、八月,通名絲 ,味甜,體軟;霜降以後至十二月,名瑰 ,味苦,體澀。取以為羹,猶勝雜菜。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按此物,溫病起食者多死,為體滑脾,不能磨,常食發氣,令關節急,嗜睡。若稱上品,主腳氣,腳氣論中令人食之,此誤極深也。常所居近湖,湖中有 及藕,年中大疫,既飢,人取 食之,疫病瘥者亦死。至秋大旱,人多血痢,湖中水竭,掘藕食之,闔境無他。 、藕之功,于斯見矣。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生水中,葉似鳧葵,浮水上,採莖堪啖,花黃白,子紫色。三月至八月,莖細如釵股,黃赤色,短長隨水深淺,而名為絲 ;九月、十月漸粗硬;十一月萌在泥中,粗取汁味爾。孟詵云︰ 菜,和鯽魚作羹,下氣止嘔。多食發痔。雖冷而補。熱食之,亦擁氣不下。甚損人胃及齒,不可多食,令人顏色惡。
又,不宜和醋食之,令人骨痿。少食,補大小腸虛氣;久食損毛髮。
陳藏器云︰ 雖水草,性熱擁。
又云石味甘,平,無毒。下水,利小便。生南海石上。《南越志》云︰似紫菜,色青,《臨海異物子云︰絲 ,治熱疸,濃腸胃,安下焦,補大小腸虛氣,逐水,解百藥毒並蠱氣。晉書張翰每臨秋風,思鱸魚 羹,以下氣。

水芹(音芹)

味甘,平,無毒。主女子赤沃,止血,養精,保血脈,益氣,令人肥健,嗜食。一名水英。生南海池澤。

陶隱居云︰論芹主療,合是上品,末解何意,乃在下。其二月、三月作英時,可作菹及熟(音藥)食之。又有渣(音楂)芹,可為生菜,亦可生啖,俗中皆作芹字。
唐本注云︰芹花,味苦。主脈溢。
今按︰別本注云︰即芹菜也。芹有兩種︰ 芹,取根,白色;赤芹,取莖葉,並堪作菹及生菜。味甘,《經》云平,其性大寒,無毒。又按陳藏器本草云︰水芹莖葉,搗絞後熱毒,鼻塞身熱,利大小腸。莖、葉、根並寒。子,溫,辛。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生水中,葉似芎 ,花白色而無實,根亦白色。爾雅云︰芹,楚葵。注︰今水中芹菜。孟詵云︰水芹,寒。養神益力,殺藥毒。置酒、醬中香美。
又,和醋水芹,食之不如高田者宜人。余田中皆諸蟲子在其葉下,視之不見,食之與人為患。高田者名白芹。
日華子云︰治煩渴,療崩中,帶下。

陳藏器云︰渣芹,平。主女子赤白沃,止血,養精神,保血脈,益氣,嗜飲食,利人口齒,去頭中熱風。和醋食之,亦能滋人。患鱉症不可食。食療云︰寒。養神益力,令人肥健。殺石月勿食芹菜,恐病蛟龍瘕。發則似癲,面色青黃,小腹脹,狀如懷妊也。食醫心鏡︰芹菜,主益筋力,去伏熱,治五種黃病,女子白沃,漏下,止血,養精,保煮食並得。金匱方︰春秋二時,龍帶精入芹菜中。人遇食之為病,發作蛟龍病。服硬糖三、二升,日二度。吐出如蜥蜴三、二,便瘥。子母飲,任性多少,得止。

馬齒莧

馬齒莧 pd541.bmp (缺)

主目盲,白翳,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諸蟲,止渴,破症結,癰瘡。服之長年不白。和梳垢封疔腫。又燒為灰,和多年醋滓,先炙疔腫以封之,即根出。生搗絞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煎為膏,塗白禿。又主三十六種風結瘡,以一釜煮,澄清,納蠟三兩,重煎成膏,塗瘡上,亦服之。

明目,《仙經》用之。(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馬莧,味酸,寒,無毒。主諸腫 疣目,尸腳,陰腫,胃反,諸淋,金瘡內流,破血癖,症瘕;汁洗去緊唇,面 ,解射工、馬汗毒。一名馬齒莧。宜小兒食之至難燥,當以槐木捶碎之,向日東作架晒之,三、兩日即干,如隔年矣。其莖無效,不入藥用塗醋等,空腹食之,少時當出盡白蟲矣。

圖經曰︰馬齒莧,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雖名莧類,而苗、葉與人莧輩都不相似。
又名五行草,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也。此有二種,葉大者不堪用,葉小者為勝干之,十斤中得水銀八兩至十兩者。然至難燥,當以木捶搗碎,向日東作架曝之,三、兩日即干,如經年矣。入藥則去莖節,大抵能肥腸,令人不思食耳。古方︰治赤白下多用之。
崔元亮《海上方》著其法云︰不問老、稚、孕婦悉可服。取馬齒莧搗絞汁三大合,和雞子白一枚,先溫令熱,乃下莧汁,微溫,取頓飲之,不過再作則愈。又治溪瘡上,佳。又療多年惡瘡,百方︰不瘥,或痛走不已者,並爛搗馬齒敷上,不過三、兩遍。此方︰出於武元衡相國。武在西川,自苦脛瘡 癢不可堪,百醫無效等數人療治無益,有廳吏上此方,用之便瘥。李絳紀其事云。

陳藏器云︰破 癖,止消渴。又主馬惡瘡蟲。此物至難死,燥了致之地猶活。
雷公云︰凡使,勿用葉大者,不是馬齒草,其內亦無水銀。食療︰延年益壽,明目。患濕癬,白禿,取馬齒膏良。作膏主三十六種風,可取馬齒一碩,水可二碩,蠟三兩,煎之成膏又可細切煮粥,止痢,治腹痛。
聖惠方︰治馬咬人,毒入心。馬齒莧湯食之,瘥。
又方︰治反花瘡。用一斤燒作灰,細研,豬脂調敷之。
外台秘要︰治 。馬齒以暖泔漬洗瘡,拭乾敷之,日三。
千金方︰治諸腋臭。馬齒草杵,以泥泥紙上,濃半寸,晒乾,以火燒熟破,取更以少許蜜和,仍令熱,先以以手巾勒兩臂,即瘥。
又方︰治小兒臍瘡,久不瘥者。燒菜末敷之。
肘後方︰療豌豆瘡。馬齒草燒灰敷瘡上,根須臾逐藥出。若不出,更氣,頭面浮腫,心腹脹滿,小便澀少。馬齒草和少粳米、醬汁煮食之。粥食之。
又方︰小兒血痢。取生馬齒莧絞汁一大合,和蜜一匙匕,空去寒熱。馬齒莧實一大升,搗為末。每一匙煮丹,熱如火,繞腰即馬齒菜敷之,日二。靈苑方︰治五毒蟲毛螫,赤痛不止。馬齒莧熟杵敷之。產寶產後血小便不通,臍腹痛。生馬齒菜杵汁三合,煎一沸下蜜一合,攪服。丹房鏡源︰馬齒灰煮丹砂衍義曰︰馬齒莧,人多食之,然性寒滑。青黛條中已著。

茄子

茄子 pd542.bmp (缺)

味甘,寒。久冷人不可多食,損人動氣,發瘡及痼疾。一名落蘇。處處有之。根及枯莖、葉 主凍腳瘡,可煮作湯漬之,良。

苦茄 樹小有刺。其子,以醋摩療癰腫。根亦作浴湯。生嶺南(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落蘇,平。主寒熱,五臟勞。不可多食,熟者少食無畏。
又,醋摩之,敷腫毒。
陳藏器云︰茄子,味甘,平,無毒。今人種而食者名落蘇。嶺南野生者名苦茄足刺,子小,主瘴。
日華子云︰茄子,治溫疾,傳尸勞氣。

圖經曰︰茄子,舊不著所出州土,云處處有之,今亦然。段成式云︰茄者,連莖之名,字當革遐反,今呼若伽,未知所自耳。茄之類有數種︰紫茄、黃茄,南北通有之;青水茄、白茄、唯北土多有。入藥多用黃茄,其餘唯可作菜茹耳。又有一種苦茄,小株有刺,亦入藥。江南有一種藤茄,作蔓生,皮薄,似葫蘆,亦大風熱痰,取大黃老茄子,不計多少,以新瓶盛貯,埋之土中,經一年,盡化為水,取出,入苦參末,同丸如梧子。食已及欲臥時,酒下三十粒,甚效。又治墜撲內損,散敗血,止痛及惡瘡、發背等。重陽日收取茄子百枚,去蒂,四破切之,硝石十一兩,碎搗,以不津瓶器,大小約可盛納茄子者,于器中先鋪茄子一重,乃下硝石一重覆之,如此令盡,然後以紙三數重,密密封之,安置淨處,上下以新磚 複,不犯地氣,至正月後取出,去紙兩重,日中曝之。逐日如此,至二、三月,度已爛,即開瓶傾出,濾去滓,別又曝,直至成膏,乃可用。內損,酒調半匙,空腹飲之,日再,惡血散則痛止,血愈矣。諸瘡腫,亦先酒飲半匙,又用膏于瘡口四面塗之,當覺冷如冰雪,瘡者,亦可內消,若膏久乾硬,即以飯飲化動塗之。又治腰腳風血積冷,筋急拘攣疼痛者,取茄子五十斤,細切淨洗訖,以水五斗,煮取濃汁,濾去滓,更入小鐺器中煎至一斗以來,即入生粟粉同煎,令稀稠得所,取出搜和,更入研了麝香、朱砂粉,同丸如梧子。每旦日,用秫米酒送三十丸,近暮再服,一月乃瘥。男子、女人通用,皆驗。

陳藏器云︰平,無毒。醋摩敷癰腫。莖、葉枯者,煮洗凍瘡。今人種食之,一名落蘇。
又嶺南有野生者,名苦茄,足刺亦主瘴。食療云︰平。主寒熱,五臟勞。不可多食,動氣,亦發痼疾。熟者少食之,無畏。患冷人不可食。
又,根主凍腳瘡,煮湯浸之。勝金方︰治磕撲損,肌膚青腫方︰茄子留花種通黃極大者,切作片如一指濃,新瓦上焙乾為末。欲臥酒調二錢匕,一夜消盡,無痕跡也。靈苑方︰治腸風下血,久不止。茄蒂燒存性為末,每服食前米飲調三錢匕。

衍義曰︰茄子,新羅國出一種,淡光微紫色,蒂長,味甘。今其子已遍中國蔬圃中,唯此無益,並無所治,只說損人。後人雖有處治之法,然終與《本經》相失。圃人又植于暖處,濃加貴價以售。既不以時,損人益多,不時不食,于可忽也。

蘩蔞

蘩萎 pd543.bmp (缺)

味酸,平,無毒。主積年惡瘡不愈。五月五日日中採,干用之。

陶隱居云︰此菜,人以作羹。五月五日採,曝乾,燒作屑,療雜瘡,有效。亦雜百草取之,不必只此一種爾。
唐本注云︰此草即是雞腸也,俱非正經所出。而二處說異,多生濕地坑渠之側。流俗通謂雞腸,雅士總名蘩蔞。《爾雅》物重名者,並云一物兩名。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蘩蔞,主破血。產婦煮食之,及下乳汁。產後腹中有塊痛,以酒炒絞取汁,溫服。又取曝乾為末,醋煮為丸,空腹服三十丸,下惡血。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青,花白,採苗。長服惡血盡出,治惡瘡有神驗之功。

圖經曰︰蘩蔞(音縷),即雞腸草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南中多生於田野間,近京下濕地,亦或有之。葉似荇菜而小,夏秋間生小白黃花,其莖梗作蔓,斷之有絲縷,又細而中空似雞腸,因得此名也。
《本經》作兩條,而蘇恭以為一物二名。
謹按《爾雅》KT (五高切),KTKT今南北所生,或肥瘠用雞腸及蘩KT 若菟之。五月五日採,陰乾用范汪治淋,用蘩蔞滿

食療︰不用令人長食之,恐血盡。或云 蔞即藤也,人恐白軟草是。
外台秘要︰治淋。取蘩蔞草滿兩手握,水煮服之。

衍義曰︰蘩蔞,雞腸草,一物也。今雖分之為二,其雞腸草條中,獨不言性味,故知一物也。雞腸草,春開小花如綠豆大,莖、葉如園荽,初生則直,長大即覆地。小戶收之為齏,食之烏髭髮。

雞腸草

主毒腫,止小便利。

陶隱居云︰人家園庭亦有此草,小兒取挪汁,以捋蜘蛛網至粘,可掇蟬,療蠷 溺也。
唐本注云︰此草,即蘩蔞是也,剩出此條,宜除之。
今按︰雞腸草,亦在草部下品。唐注以為剩出一條。詳此主療相似,其一物乎?今移附蘩蔞之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雞腸草,平,草,微寒。爾雅云︰KT ,KT KT 。釋曰︰KT ,一名KT KT ,一名雞腸性論云︰雞腸草亦可單用,味苦。洗手足水爛,主遺尿,治蠷 尿瘡,生挪敷三、四度療一切瘡及風丹遍身如棗大。癢痛者,搗封上,日五、六易之。亦可生食,煮作菜食,益人。去脂膏毒氣。
又,燒敷疳 。亦療小兒赤白痢,可取汁一合,和蜜服之,甚良。

圖經文具蘩蔞條下。

食療︰溫。作菜食之,益人。治一切惡瘡,搗汁敷之,五月五日者驗。
肘後方︰治發背欲死。雞腸草敷,良。食醫心鏡︰主小便利。以一斤于豉汁中煮,調和作羹食之,作粥亦得。博物志所著作瘡。以汁敷之效。

白苣

味苦,寒,一云平。主補筋骨,利五臟,開胸膈擁氣,通經脈,止脾氣,令人齒白,聰明,少睡。可常食之,患冷氣人食,即腹冷,不至苦損人。產後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腹痛。
陳藏器云︰白苣如萵苣,葉有白毛。

萵苣 冷,微毒。紫色者入燒煉藥用,余功同白苣。[(新補) 見孟詵、陳藏器、蕭炳。]
聖惠方︰治腎黃。用萵苣子一合,細研,水大一盞,煎至五分,去滓,非時服。
外台秘要︰魚臍瘡,其頭白似腫,痛不可忍方︰先以針刺瘡上及四畔作孔,以白苣汁滴孔中,瘥。
肘後方︰汁,瘥。孫真人︰白苣不可共飴食,生蟲。丹房鏡源︰萵苣用硫黃種結砂衍義曰︰萵苣,今菜中唯此自初生便堪生啖,四方︰皆有,多食昏人眼,蛇亦畏之。蟲入耳,以汁滴耳中,蟲出。諸蟲不敢食其葉,以其心置耳中,留蟲出路,蟲亦出。有人自長立禁此一

落葵

味酸,寒,無毒。主滑中,散熱。實,主悅澤人面。一名天葵,一名繁露。

陶隱居云︰又名承露,人家多種之。葉唯可 (音征) ,性冷滑,人食之,為狗所嚙作瘡者,終身不瘥。其子紫色,女人以漬粉敷面為假色,少入藥用。今注一名藤葵,俗呼為胡燕脂。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蔓生,葉圓,濃如杏葉。子似五味子,生青熟黑,所在有之。孟詵云︰其子悅澤人面,藥中可用之。取蒸

食療︰其子令人面鮮華可愛。取蒸,烈日中曝乾。挪去皮,取仁細研,和白蜜敷之,甚驗。食此菜後被狗咬,即瘡不瘥也。

堇汁

味甘,寒,無毒。主馬毒瘡,搗汁洗之並服之。堇,菜也。出《短劇方》。《萬畢方》云︰除蛇蠍毒及癰腫。

唐本注云︰此菜野生,非人所種。俗謂之堇菜,葉似蕺,花紫色。(唐本先附)臣禹錫等一語倒,一、二

食療︰堇菜,味苦。主寒熱,鼠 ,瘰癧,生瘡,結核,聚氣,下瘀血,葉主霍亂,與香KT同功。蛇咬,生研敷之,毒即出矣。
又,乾末和油煎成,摩結核上,三、五度瘥。丹房鏡源︰

蕺(音戢)

蕺(音戢) pd544.bmp (缺)

味辛,微溫。主蠷(音劬) 溺瘡,多食令人氣喘。

陶隱居云︰俗傳言食蕺不利人腳,恐由閉氣故也。今小兒食之,便覺腳痛。
唐本注云︰此物葉似蕎麥,肥地亦能蔓生,莖紫赤色,多生濕地、山谷陰處。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關中謂之菹菜。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莖葉俱紫赤,英有臭氣。孟詵云︰蕺菜,溫。小兒食之,三歲不行。久食之,發虛弱,損陽氣,消精髓,不可食。
日華子云︰蕺菜,有毒。淡

圖經曰︰蕺菜,味辛,微溫。主蠷 溺瘡。山谷陰處濕地有之。作蔓生,莖紫赤色。葉如蕎麥而肥。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然不宜多食,令人氣喘,發虛弱,損陽氣,消精髓,素有腳弱病尤忌之。一啖令人終身不愈。關中謂之菹菜者是也。古今方︰家亦鮮用之。
經驗方︰主背瘡熱腫。取汁蓋之,至瘡上開孔以歇熱毒,冷即易之,瘥。

馬芹子

味甘、辛,溫,無毒。主心腹脹滿,下氣,消食。調味用之,香似桔皮,而無苦味

唐本注云︰生水澤旁,苗似鬼針、 菜等,花青白色,子黃黑色,似防風子。(唐本先附似芹,可食菜也。而葉細銳,一名茭,一名牛蘄,一名馬蘄。子入藥用。孟詵云︰和醬食,諸心痛,子作末,醋服。
日華子云︰馬芹,嫩時可食。子治卒心痛,炒食令人得睡。

芸苔

味辛,溫,無毒。主風游丹腫,乳癰。

唐本注云︰《別錄》云,春食之,能發膝痼疾。此人間所啖菜也。
今按別本注云︰破症瘕結血。今俗方︰病患得吃芸苔,是宜血病也。又按陳藏器本草云︰芸苔破血,產婦煮食之。子,壓取油,敷頭令頭髮長黑。又煮食,主腰腳痺。搗葉敷赤游疹。久食弱陽。(唐本先附)

又,能生腹中諸蟲。道家特忌。
日華子云︰芸苔,涼。治產後血風及瘀血。胡臭人不可食。

雍菜

味甘,平,無毒。主解野葛毒,煮食之。亦生搗服之。嶺南種之,蔓生,花白,堪為菜。雲南人先食雍菜,後食野葛,二物相伏,自然無苦。
又,取汁滴野葛苗,當時菸死,其相殺如此。張司空云︰魏武帝啖野葛至一尺。應是先食此菜也。

冷,微毒。利五臟,通腸胃熱,解酒毒。服丹石人食之佳。北人食肉面即平,南人食魚鱉水米即冷。不可多食,冷大小腸。久食令人腳弱不能行。發腰痛,不與鱔魚同食,發霍亂吐瀉。劉禹錫嘉話錄云︰菠 ,本西國中有,自彼將其子來,如苜蓿、葡萄,因張騫而至也。本是頗陵國將來,語訛,爾時多不知也。

冷,無毒。治面目黃,強力,止困,敷蛇蟲咬。
又,汁敷疔腫,即根出。蠶蛾出時,切不可取拗,令蛾子青爛。蠶婦亦忌食。野苦 五、六回拗後,味甘滑于家苦 ,甚佳。

鹿角菜

大寒,無毒、微毒。下熱風氣,療小兒骨蒸熱勞。丈夫不可久食,發痼疾,損經絡血氣,令人腳冷痺,損腰腎,少顏色。服丹石人食之,下石力也。出海州,登、萊、沂、密州並有,生海中。又能解面熱。

卷第二十九

平,微毒。補中下氣,理脾氣,去頭風,利五臟。冷氣,不可多食,動氣。先患腹冷,食必破腹。莖灰淋汁洗衣,白如玉色。〔以上五種(新補) 見孟詵、陳藏器、陳士良、日華子。〕

東風菜

味甘,寒,無毒。主風毒壅熱,頭疼目眩,肝熱眼赤,堪入羹 ,煮食甚美。生嶺南平澤。莖高三、二尺,葉似杏葉而長,極濃軟,上有細毛。先春而生,故有東風之號。(今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