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類本草

宋 唐慎微


卷第二十八

(己酉新增衍義)

蓼實

蓼實 pd529.bmp (缺)

味辛,溫,無毒。主明目,溫中,耐風寒,下水氣,面目浮腫,癰瘍。葉,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

馬蓼 去腸中蛭蟲,輕身。生雷澤川澤。

陶隱居云︰此類又多,人所食有三種︰一是紫蓼,相似而紫色;名香蓼,亦相似而香,並不甚辛而好食;一是青蓼,人家常有,其葉有園者、尖者,以園者為勝,所用即是此。干之以釀酒,主風冷,大良。馬蓼,生下濕地,莖斑,葉大有黑點。亦有兩三種,其最大者名籠(音鼓),即是葒草,已在上卷中品。
唐本注云︰《爾雅》云,葒,一名蘢 ,大者名 (丘軌切),則最大者不名籠 ,陶誤呼之。又有水蓼,葉大似馬蓼而味辛。主被蛇傷,搗敷之;絞取汁服,止蛇毒入腹心悶者。又水煮漬腳捋之,消腳氣腫。生下濕水旁。
今按︰ 陳藏器本草云︰蓼,主 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人霍亂轉筋,多取煮湯及熱捋腳。葉,搗敷狐刺瘡,亦主小兒頭瘡。
又云︰蓼、蕺俱弱陽。人為蝸牛子浸之,立瘥。不可近陰,令弱也。諸蓼並冬死,唯香蓼宿根重生。人為生菜,最能入腰腳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蓼類甚多,有紫蓼、赤蓼、青蓼、馬蓼、水蓼、香蓼、木蓼等,其類有七種。紫、赤二蓼,葉小狹而濃;青、香二蓼,葉亦相葉俱闊大,上有黑點。木蓼一名天蓼,蔓生,葉似柘葉,諸蓼花皆紅白,子皆赤黑;木蓼,花黃白,子皮青滑。爾雅云︰薔,虞蓼。釋曰︰薔,一名虞蓼,即蓼之生水澤者也。《周頌‧良KT 》云︰以薅,荼蓼。《毛傳》曰︰蓼,水草是也。藥性論云︰蓼實,使,歸鼻。除腎氣,兼能去 陽。葉主邪氣。
又云︰食之多發心痛,令人寒熱,損骨髓。小兒頭瘡,搗末和白蜜(一云和雞子白)塗上,蟲出不作瘢。若霍亂轉筋,取子一把,香豉一升,先切葉,以水三升,煮取二升,納豉汁中,更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又與大麥面相宜。孟詵云︰蓼子,多食令人吐水。亦通五臟擁氣,損陽氣。
日華子云︰水蓼,性冷,無毒。蛇咬搗敷,根莖並用。
又云︰赤蓼,暖,暴腳軟人,燒灰淋汁浸,持以蒸桑葉 ,立愈。

圖經曰︰蓼實,生雷澤川澤,今在處有之。蓼類甚多,有紫蓼、赤蓼(一名紅蓼)、青蓼、香蓼、馬蓼、水蓼、木蓼等,凡七種。紫、赤二種,葉俱小狹而濃;青、香二種,葉亦相似而懼大,上有黑點。此六種花皆黃白,子皆青黑。木蓼一名天蓼,亦有大,小二種,蔓生,葉似柘葉,花黃白,子皮青滑。陶隱居以青蓼入藥,然其蓼俱堪食,又以馬蓼為葒草,已見上條,余亦無用。蘇恭以水蓼亦入藥,水煮捋腳者,多生水澤中。《周頌》所謂以薅(大羔切),荼蓼。《爾雅》所謂薔,虞蓼是也。又《三茅君傳》有作白蓼醬方。白蓼,《藥譜》無聞,疑即青蓼也。或云紅蓼亦可作醬。
聖惠方︰治肝虛轉筋。用赤蓼莖、葉切三合,水一盞,酒三合,煎至四合去滓,溫分二服。
又方︰治熱 心悶。用濃煮蓼汁一大盞,分為二服飲之。
外台秘要︰治夏月 死,取濃煮汁痛成瘡。先銼漿蓼煮湯,令溫熱得所,頻頻淋洗,候瘡干自安。孫真人食之傷腎。合魚膾食之,則令人陰冷疼,氣欲絕。斗門方︰治血氣攻心,今錄驗︰治霍亂轉筋。取蓼一手把,去兩頭,以水二也。

衍義曰︰蓼實,即《神農本經》第十一卷中水蓼之子也。彼言蓼則用莖,此言實即用子,故此複論子之功,故分為二條。春初以葫蘆盛水浸濕,高掛於火上,晝夜使暖,遂生紅芽,取以種水紅,與此相類,但苗莖高及丈。取子,微炒,碾為細末,薄酒調二、三錢服,治瘰癧。久則效,效則已。

蔥實

蔥實 pd530.bmp (缺)

味辛,溫,無毒。主明目,補中不足。其莖蔥白,平,可作湯,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傷寒骨肉痛,喉痺不通,安胎,歸目,除肝邪氣,安中,利五臟,益目睛,殺百藥毒。

蔥根 主傷寒頭痛。

蔥汁 平,溫。主溺血,解藜蘆毒。

唐本注云︰蔥有數種,山蔥曰 蔥,療病以胡蔥,主諸惡 (七吏切),狐尿刺毒,山溪中沙虱、射工等毒。煮汁浸或搗敷大效,亦兼小蒜、茱萸輩,不獨用也。其人間食蔥,又有二種︰有凍蔥,即經冬不死,分莖栽蒔而無子也;又有漢蔥,冬即葉枯。食用入藥,凍蔥最善,氣味亦佳。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蔥有冬蔥、漢蔥、胡蔥、 、蔥凡四種。冬蔥夏衰冬盛,莖葉俱軟美。山南、江左有之。漢蔥冬枯,其莖實硬而味薄。胡蔥莖葉粗短,根若金,能療腫毒。 蔥生於山谷,不入藥用。爾雅云︰ ,山蔥。釋曰︰《說文》云︰蔥生山中者名 ,細莖大葉者是也。孟詵云︰蔥,溫。根主瘡中有水,風腫疼痛者。冬蔥最善,宜冬者,多食發氣,上沖人,五臟閉絕,虛人胃。開骨節,出汗,故溫爾。
日華子云︰蔥,治天行時疾,頭痛,熱狂,通大小腸,霍亂轉筋及賁豚氣,腳氣,心腹痛,目眩及止心迷悶。取其莖葉,用鹽研, 蛇蟲傷並金瘡。水入皸腫,煨研 敷。中射工溪毒,鹽研 敷。子,溫中,補不足,益精,明目。根,殺一切魚肉毒,不可以蜜同食。

圖經曰︰蔥實,《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蔥有數種︰入藥用山蔥、胡蔥;食品用凍蔥、漢蔥。山蔥生山中,細莖大葉,食之香美于常蔥。一名 (古百切)蔥。《爾雅》所謂而根莖皆細白。
又云︰莖葉微短如金燈者是也。舊別有條云︰生蜀郡山谷,似大蒜而小,形圓皮赤,稍長而銳。凍蔥,冬夏常有,但分莖栽蒔而無子,氣味最佳,亦入藥用,一名冬蔥。又有一種樓蔥,亦冬蔥類也,江南人呼龍角蔥,言其苗有八角,故云爾。淮、楚間多種之。漢蔥莖實硬而味薄,冬即葉枯。凡蔥皆能殺魚肉毒,食品所不可缺也。唐‧韋宙《獨行方》主水病兩足腫者,銼蔥葉及莖,煮令爛,漬之,日三、五作乃佳。煨蔥治打撲損,見劉禹錫《傳信方》,云得於崔給事,取蔥新折者,便入 灰火煨,趁將損處。仍多煨,取續續易熱者。崔云︰頃在澤潞,與李抱真作球子,其軍將以杖相格,便乘勢不能止,因傷李相指並爪甲擘裂,遽索金創藥裹之,強坐,頻索酒吃,至數盞已過量,而面色愈青,忍痛不止。有軍吏言此方遂用之,三易,面色卻赤,斯須云已不痛。凡十數度用熱蔥並涕纏裹其指,遂畢席笑語。又上方》,治脾心痛,痛則腹脹如錐刀刺者。吳茱萸一升,蔥花一食療︰葉,溫。白,平。主傷寒壯熱,出汗,中風,面目浮腫,骨節頭疼,損發鬢。蔥白及須,平。通氣,主傷寒頭痛。
又,治瘡中有風水,腫疼。取青葉、乾薑、黃柏相和,煮作湯,不宜多,只可和五味用之,上沖人,五臟閉絕。虛人患氣者,多食發氣。為通和關節,出汗之故也。少食則得,可作湯飲。不得多食,恐拔氣上沖人,五臟悶絕。切不得與蜜相和,食之促人氣,殺人。
又,止血衄,利小便。
外台秘要︰治腸痔,大便常血。取蔥白三、五斤,煮作湯,盆中坐,立瘥。
又方︰治大小腸不通。搗蔥白以酢和,封小腎腫。泥蔥半斤煨過,爛搗貼臍上。
千金方︰治中惡,蔥心黃刺腦骨破及骨折。蔥白細研和蜜,濃封損處,立瘥。
經驗方︰治小便淋以艾灸七壯。
梅師方︰治胎動不安,以銀器煮上,即血止。
又方︰後煩躁,臥不安穩。蔥白二十莖,大棗二十枚,以水三升,煎取二升,分服。孫真人食忌正月游風。若燒蔥和蜜食,殺人。食醫心鏡︰主赤白痢。以蔥一握細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
又方︰理眼暗,補不足。蔥實大半升為末,每度取一匙頭,水二升煮取一升半,濾取滓,葺米煮粥食,良久食之。又搗蔥實,丸蜜和,如梧子大,食後飲汁服一、亦甚明目。
又方︰主傷寒寒熱,骨節碎痛,出汗。治中風,面目浮腫,喉咽不通,安胎,歸目,除肝臟邪氣,安中,利五臟,益目睛,殺百藥。葉作羹粥,炸作齏食之,良。勝金方︰治鼻衄血。以蔥白一握,搗裂汁,投酒少許,抄三、兩滴入鼻內,瘥。兵部手集︰治蜘蛛嚙,遍身成瘡。青蔥葉一莖,去小條入蔥葉中,緊捏兩頭,勿令通氣,但搖動,即化為水,點咬處,即差蔥鬚陰乾為末,蒲州膽礬一錢,蔥末二錢,研勻一字,入竹管中,吹病處。傷寒類要︰治婦人妊娠七月,若傷寒壯熱,赤斑變為黑斑,溺血。以蔥一把,水三升,令盡。楊氏產乳︰主胎動,五、六個月,困篤難較者。蔥白一大握,滓頓服。
又方︰主胎動,腰痛搶心,或下血。取蔥白不限多少,濃煮汁伯,雖臭而有用,消金、玉、錫、石也。又以冬銀、青石,各三分矣。曝令乾如飴,可休糧,久服神仙,亦曰金漿也。

衍義曰︰蔥實,蔥初生名蔥針,至夏則有花。於秋月植,作高溝 ,旋壅起,以備冬用,曰冬蔥,其實一也。又有龍角蔥,每莖上出歧如角。皮赤者名樓蔥,可煎湯渫下部。子皆辛,色物大抵以發散為功,多食昏人神。

韭 pd531.bmp (缺)

味辛、微酸,溫,無毒。歸心,安五臟,除胃中熱,利病患,可久食。

主夢泄精,溺白。 主養發。

陶隱居云︰韭子入棘刺諸丸,主漏精;用根,入生發膏;用葉,以煮鯽魚 ,斷卒下痢多驗。但此菜殊辛臭,雖煮食之,便出猶奇熏灼,不如蔥、薤熟即無氣,最是養性所忌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韭,溫中下氣,補虛,調和臟腑,令人能食,益陽,止泄白膿,腹冷痛,並煮服,解藥毒。療狂狗咬人欲發者,亦殺諸蛇、虺、蠍、惡蟲毒。取根搗和醬汁,灌馬鼻蟲顙。又搗根汁多服,主胸痺骨痛不可觸者。俗云韭葉是草鐘乳,言其宜人,信然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KT ,山韭。釋曰︰《說文》云︰菜名,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山中生者名KT 。《韓詩》云︰六月食郁及KT 是也。孟詵云︰熱病後十日,不可食又,胸痺,心中急痛如錐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徹背上,不治或至死。可取生韭或根五斤,洗,搗汁灌少許,即吐胸中惡血。蕭炳云︰韭子合龍骨服,甚補中。小兒初生,與韭根汁灌之,即吐出惡水,令無病、日華子云︰韭,熱,下氣,補虛,和腑臟,益陽,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主腹痼冷,胸中痺冷, 癖氣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風失音,研汁服。心脾骨痛甚,生研服。蛇、犬咬並惡瘡,搗敷。多食昏神暗目,酒後尤忌,不可與蜜同食。
又云子暖腰膝,治鬼交甚效,入藥炒用。

圖經曰︰韭,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謹按許慎《說文解字》云︰菜名,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故圃人種蒔,一歲而三、四割之,其根不傷,至冬壅培之,先春而複生,信乎一種而久者也。在菜中,此物最溫而益人,宜常食之。《易稽覽圖》云︰政道得則陰物變為陽。鄭康成注云︰若蔥變為韭是也。然則蔥冷而韭溫,可驗矣。又有一種山韭,形性亦相類,但根白,葉如燈心苗。《爾雅》所謂KT(羊六切),山韭。《韓詩》云︰六月食郁及藿,皆謂此也。山中往往有之,而人多不識耳。韭子得桑螵蛸、龍骨,主漏精。葛洪、孫思邈皆有方。
崔元亮《海上方》治腰腳,韭子一升,揀擇,蒸兩炊以來,曝乾,簸去黑皮,炒令黃,搗成粉。安息香二大兩,水煮一、二百沸二物相和,搗為丸,如干,入蜜亦得。每日空腹以酒下二十丸以來訖,以飯三、五匙壓之,大佳。根亦入藥用。
陳藏器注云︰取子生吞三十粒,空心鹽湯下,止夢泄精及溺白,大效。食療︰亦可作菹,空心食之,甚驗。此物炸熟,以鹽、醋空心吃一碟,可十頓以上。甚治胸膈咽氣,利胸膈,甚驗之,即吐出胸中惡血,永無諸病。五月勿食韭。若值時饉之年,可與米同功,種之一畝,可供十口食。
聖惠方︰治虛勞腎損,夢中泄精。用韭子二兩,微炒為散。食前酒下二錢匕。
外台秘要︰治虛勞尿精。新韭子二升,十月霜後採,好酒八合漬一宿。搗一萬杵。平旦溫酒服方寸匕,日再服,立瘥,佳。
千金方︰治百即瘥。
又方︰治喉腫不下食。以韭一把,搗熬敷之,冷即易之。
肘後方︰而唾其面,則活。取韭搗汁吹鼻孔,冬月用韭根又方︰男女夢與人交,精便泄出,此內虛邪氣感發。熬韭子搗末酒漬,稍稍服。
經驗方︰治五般瘡癬。以韭根炒存油調敷之,三度瘥。食醫心鏡︰止水穀痢,作羹、粥、炸、炒,任食之。又又云正月之節,食五辛以辟厲氣。蒜、蔥、韭、薤、薑。
又方︰卒中惡,搗之。《食醫心鏡》同。子母秘錄︰治小兒患黃。煎服一合。
又方︰卒刺腫。搗韭及藍置上,以火灸,熱徹即瘥。黃帝云︰霜韭凍,不可生食,動宿飲,令人必吐水出。令人乏氣力。秦運副云有人消渴,引飲無度,或令食韭黃,其渴遂止。或炒或作羹,無入鹽,極效。但吃得十斤即佳,過清明勿吃,入醬無妨。

衍義曰︰韭,春食則香,夏食則臭,多食則昏神。子,止精滑甚良。未出糞土為韭黃,最不益人,食之滯氣。蓋含噎郁未之氣,故如是。孔子曰︰不時不食,正為此輩。花,食之動風。

薤 pd532.bmp (缺)

味辛、苦,溫,無毒。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飢耐老,歸於骨。菜芝也。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患。諸瘡,中風寒水腫,以塗之。生魯山平澤。

陶隱居云︰蔥、薤異物,而今共條。
《本經》既無韭,以其同類故也,今亦取為副品種數。方︰家多用蔥白及葉中涕,名蔥苒(音冉),無複用實者。蔥亦有寒熱,白冷,青熱,傷寒湯不得令有青也。能消桂為水,亦化五石,仙方︰所用。薤又溫補,仙方︰及服食家皆須之,偏辛為忌。
唐本注云︰薤乃是韭類,葉不似蔥,今云同類,不識所以然。者補而美;赤者主金瘡及風,苦而無味,今別顯條於此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薤,調中,主久痢不瘥,腹內常惡者,但多煮食之。赤痢取薤致黃柏煮服之,瘥。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形似韭而無實。山薤一名 ,莖葉相似,體性亦同。葉皆冬枯,春秋分蒔。爾雅云︰ ,山 。釋曰︰《說文》云︰ ,菜也。生山中者名 。
又云 ,鴻釋曰︰ 一名鴻薈。孟詵云︰薤,療諸瘡中風水腫,生搗,熱塗上,或煮之。白色者最好。雖有辛不葷五臟。學道人長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氣,續筋力。
日華子云︰輕身,耐寒,調中,補不足。食之能止久痢冷瀉,肥健人。生食引涕唾。不可與牛肉同食,令人作症瘕。四月不可食也。

圖經曰︰薤,生魯山平澤,今處處有之。似韭而葉闊,多白無實。人家種者,有赤、白二種,赤者療瘡生肌,白者冷補。皆春分蒔之,至冬而葉枯。《爾雅》云︰ (與薤同),鴻薈(烏山。山 莖葉亦與家薤相類,而根長,葉差大,僅若鹿蔥,體性亦與家薤同,然今少用。薤雖辛而不葷五臟,故道家長餌之,兼補虛,最宜人。凡用蔥、薤,皆去青留白,云白冷而青熱也,故斷赤下方,取薤白同黃柏煮服之,言其性冷而解毒也。唐‧韋宙《獨行方》主霍亂,乾嘔不息。取薤一虎口,以水三升,煮取半,頓服,不而複發者,取薤根五斤,搗絞汁,飲之,立止。

食療︰輕身耐老。療金瘡,生肌肉。生搗薤白,以火封之。更以火就灸,令熱氣徹瘡中,乾則易之。白色者最好。雖有辛氣,不葷人五臟。
又,發熱病,不宜多食。三月勿食生者。
又,散結氣。可作羹。
又,治女人赤白帶下。學道人長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氣,續筋力。骨鯁在咽不去者,食之即下。
肘後方︰救死,或先病,或常居寢臥奄忽而絕,皆是中惡。以薤汁鼻中灌。

又方︰手指赤,隨月生死。以生薤一把,苦酒中煮沸,熟出以敷之,即愈。葛氏方︰治疥瘡。煮薤葉之亦得。
又方︰諸魚骨鯁。小嚼薤白令柔,以繩系中,吞薤到鯁處引之,鯁即隨出。
又方︰誤吞釵。取薤白曝令萎黃,煮使熟,勿切,食一大束,釵即隨出。
又方︰痛。杵薤以敷上,炙熱拓瘡上,便愈。
又方︰虎、犬咬人。杵汁敷,又飲又方︰食郁肉脯,此並有毒。杵汁服二、三升。
梅師方︰有傷手足而犯火使薤白極熱,去帛,以薤敷瘡,以帛急裹之,灸瘡腫痛。薤白切一升,豬脂一升細切,以苦酒浸經宿,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敷上。食醫心鏡︰主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切,煮作粥食之。
又方︰治不飢,耐老。宜心歸骨,菜芝也。除寒熱,去氣,溫中散結氣,利病患。生杵敷之。鯁骨在咽,煮食佳,作羹粥食之,炸作齏菹,炒食並得。黃帝云︰薤不可共牛肉食之,成瘕疾。冬月勿食生薤,多涕唾。范汪治目中風腫痛。取薤白截,仍以膚上令遍膜,皆瘥。頭卒痛者,止之。
又方︰產後諸痢。宜煮薤白食之,唯多益好。用肥羊肉去脂,作灸食之;或以羊腎脂炒薤白食,尤佳。楊氏產乳︰療疳痢。薤白二握,生搗如相和,捏作餅,炙取熟與吃,不過三、兩服。

衍義曰︰薤,葉如金燈葉,差狹而更光。故古人言薤露者,以其光滑難佇之義。《千金》治肺氣喘急,用薤白,亦取其滑泄也。與蜜同搗,塗湯火傷,其效甚速。

(音甜)菜

味甘、苦,大寒。主時行壯熱,解風熱毒。

陶隱居云︰即今以作 蒸者。 ,作甜音,亦作時忝。時行熱病初得,便搗汁皆飲得除瘥。

唐本注云︰此菜似升麻苗,南人蒸 (音缶)食之,大香美。
今按別本注云︰夏月以其菜研作粥解熱,又止熱毒痢。搗敷灸瘡,止痛,易瘥。又按 陳藏器本草云︰ 菜,搗絞汁服之,主冷熱痢,又止血生肌。人及禽獸有傷折,敷之立愈。又收取子,以醋浸之,揩面,令潤澤有光。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高三、四尺,莖若蒴 ,有細棱,夏盛冬枯。孟詵云︰ 菜,又,搗汁與時疾人服,瘥。子,煮半生,搗取汁,含,治小兒熱。陳士良云︰ 菜,葉似紫菊而大,花白,食之宜婦人。
日華子云︰紅菜頭,冷,無毒。炙作熟水飲,開胃,通心膈。

假蘇

假蘇 pd533.bmp (缺)

味辛,溫,無毒。主寒熱鼠 ,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痺。一名鼠 ,一名薑芥。生漢中川澤。

陶隱居云︰方︰藥亦不複用。
唐本注云︰此藥即菜中荊芥是也,薑、荊聲訛耳。先居草部中,今人食之,錄在菜部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荊芥,去邪,除勞渴,出汗,除冷風,煮汁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引吳氏本草云︰名荊芥,葉似落藜而細,蜀中可單用。治惡風賊風,口面邪,遍身 痺,心虛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氣,除勞。久食動渴疾,治疔腫。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又搗末和醋封毒腫。孟詵云︰荊芥,多食熏人五臟神。陳士良云︰荊芥,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疼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本草呼為假蘇,假蘇又別。按假蘇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呼為蘇。
日華子云︰荊芥,利五臟,消食下氣,醒酒。作菜生、熟食。並煎茶,治頭風並出汗。豉汁煎,治暴傷寒。

圖經曰︰假蘇,荊芥也。生漢中川澤,今處處有之。葉似落藜而細,初生香辛可啖,人取作生菜,古方︰稀用。近世醫家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等為要藥。並取花實成穗者,曝乾入藥,亦多單用,效甚速。又以一物治產後血暈,築心眼倒,風縮欲死者。取乾荊芥穗,子小便一酒盞,調熱服,立效。口噤者,挑齒,閉者灌鼻中,皆效。近世名醫用之,無不如神云。醫官陳巽處,江左人,謂假蘇、荊芥實兩物。假蘇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名之。假蘇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名之。蘇恭以《本經》一名薑芥,薑、荊聲近,便為荊芥,非也。又以胡荊芥俗呼新羅荊芥。石荊芥,體性相近,入藥亦同。
陳藏器︰一名薑芥,即今之荊芥是也,薑、荊語訛耳。按張鼎《食療》云︰荊芥一名析。

《本經》既有荊芥,又有析 ,如此二種,定非一物。析 是大薺,大薺是葶藶子,陶、蘇大亦誤爾。荊芥本功外,去邪,除勞渴,主疔腫,出汗,除風冷,煮汁服之。杵和酢敷疔腫。新注云︰產後中風,身強直,取末,酒和服,瘥。食療性溫。辟邪氣,除勞,傳送五臟不足氣,助脾胃。多食熏五臟神。通利血脈,發汗,動渴疾。
又,杵為末,醋和,封風毒腫上。患疔腫,荊芥一把,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
經驗方︰產後中風,眼反折,四肢搐搦,下藥可立待應效。如聖散︰荊芥穗子為末,酒服二錢,必效。《治一切風,口眼偏斜。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處砂盆內研,生絹絞汁於瓷器內,看濃薄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漉滓不用,將二分滓,晒乾為末,以膏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動風物。孫真人︰荊芥,動渴疾。

衍義曰︰假蘇,荊芥也,只用穗。治產後血暈及中風,目帶上,四膚強直。為末二、三錢,童子小便一小盞,調下咽,良久,即活,甚有驗。又治頭目風,荊芥穗、細辛、川芎等為末,濃煎湯淋渫或坐湯中。

白荷

白 荷 pd534.bmp (缺)

微溫。主中蠱及瘧。

陶隱居云︰今人乃呼赤者為 荷,白者為覆菹,葉同一種爾。於人食之,赤者為勝。藥用白者。中蠱者服其汁,並臥其葉,即呼蠱主姓名。亦主諸溪毒、沙虱輩,多食損藥勢,又不利腳。人家種白 荷,亦云辟蛇。
唐本注云︰根主諸惡瘡,殺蠱毒。根心主稻、麥芒入目中不出者,以汁注目中,即出。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初生甘蕉,根似薑牙,其葉冬枯。
藥性論云︰白 荷,亦可單用。味辛,有小毒。

圖經曰︰白 荷,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荊 、江湖間多種之,北地亦有。春初生葉似甘蕉,根似薑而肥,其根莖堪為菹。其性好陰,在木下生者尤美。潘岳《閑居賦》云︰ 荷依陰,時歲時記》曰︰仲冬以鹽藏 荷,以備冬儲,又以防蠱。史游《急就篇》云︰ 荷冬日藏,其來遠矣。干寶《搜神記》云︰其外姊夫蔣士先得疾下血,言中蠱,家人密以 荷置其席下。忽大笑曰︰蠱我者,張小也。乃收小小走。自此解蠱藥多用之。《周記‧庶氏》以嘉草除蠱毒。宗懍以謂嘉草即 荷是也。
陳藏器云︰ 荷、茜根,為主蠱之最。然有赤、白二種︰白者入藥,昔人呼為覆菹;赤者堪啖,及作梅果多用之。古方︰亦干

雷公云︰凡使,勿用革牛草,真相似,其革牛草腥、澀。凡使白 荷,以銅刀刮上粗皮一重了,細切,入砂盆中研如膏,只收取自然汁,煉作煎,卻,于新盆器中攤令冷,如干膠煎,刮冷失聲,咽喉不利。以 荷根二兩,研,絞取汁,酒一大盞,相和令勻,不計時候,溫服半錢。《肘後方》同。
外台秘要︰喉中及口舌生瘡爛。酒漬 荷根治傷寒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盛。可取生 荷根、葉合搗,絞治卒吐血,亦治蠱毒及痔血,婦人患腰痛。向東者 荷根一把,搗取二升,空心酒調服。
梅師方︰治卒令病患知覺,令病姓名。
又方︰治喉中似物吞吐不出,腹脹羸瘦。取白 荷根絞汁服,蟲立出。荊楚歲時記蔣士先得疾下血,言蠱,密以根布席下。忽自笑曰︰蠱食我者張小也。乃收小小走。

衍義曰︰白 荷,八、九月間淹貯之,以備冬月作蔬果,治療只用白者。

蘇 pd535.bmp (缺)

味辛,溫。主下氣,除寒中,其子尤良。

陶隱居云︰葉下紫色而氣甚香。其無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蘇,不堪用。其子主下氣,與桔皮相宜同療。今注今俗呼為紫蘇。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蘇,桂荏。釋曰︰蘇,荏類之草也。以其味辛類荏,故一名桂荏也。
藥性論云︰紫蘇子,無毒,主上氣咳逆,治冷氣及腰腳中濕風結氣。將子研汁煮粥良,長服令人肥白身香。和高良薑、桔皮等分,蜜丸,空心下十丸。下一切宿冷氣及腳濕風。葉可生食,與一切魚肉作羹,良。孟詵云︰紫蘇,除寒熱,治冷氣,日華子云︰紫蘇,補中益氣,治心腹脹滿,止霍亂轉筋,開胃下食並一切冷氣,止腳氣,通大小腸。子主調中,益五臟,下氣,止霍亂,嘔吐,反胃,補虛勞,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症結,消五膈,止嗽,潤心肺,消痰氣。

圖經曰︰蘇,紫蘇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葉下紫色而氣甚香,夏採莖葉,秋採實。其莖並葉,通心經,益脾胃,煮飲尤勝,與桔皮相宜,氣方︰中多用之。實主上氣咳逆,令人肥健。若欲宣通風毒,則單用莖,去節大良。
謹按《爾雅》謂蘇為桂荏。蓋以其味辛而形類荏,乃名之。然而蘇有數種,有水蘇、白蘇、魚蘇、山魚蘇,皆白蘇方︰莖,圓葉不紫,亦甚香,實亦入藥。魚蘇似茵陳,大葉而香,吳人以煮魚者,一名魚 。生山石間者名山魚蘇,主休息痢,大小溲頻數,乾末,米飲調《本經》不著,南齊褚澄善醫,為吳都太守,百姓李道念以公事到郡,澄見謂曰︰汝有重病。答曰︰舊有冷病,至今五年,眾醫不瘥。澄為診曰︰汝病非冷非熱,當是食白瀹雞子過多所致,令取蘇一升,煮服,仍吐一物如升,涎裹之,能動,開看是雞雛,羽翅、爪距具足,能行走。澄曰︰此未盡,更服所餘藥,又吐得如向者雞十三頭,而病是用蒜煮服之。

雷公云︰凡使,勿用薄荷根莖,真似紫蘇莖,但葉不同。薄荷莖性燥,紫蘇莖和。凡使,刀刮上青薄皮,銼用也。
聖惠方︰治風,順氣,利腸。以紫蘇子一升微炒杵,以生絹袋盛,納於三斗清酒中,浸三宿,少少飲之。
又方︰治腳氣及風寒濕痺,四肢攣急,腳踵不可踐地。用紫蘇二兩,杵碎,水二升,研取汁,以蘇子汁煮粳豉、椒、薑食之。
外台秘要︰治夢失精。以子一升,熬杵為末,酒服方方︰治失血。紫蘇不限多少,於大鍋納水煎,令乾後去滓,熬膏,以赤五十丸,常服,瘥。金匱方︰治食蟹中毒。紫蘇煮汁飲之三升,以子汁飲之亦治。凡蟹未經霜者多毒。丹房鏡源紫蘇油,柔朱金潤八石。

衍義曰︰蘇,此紫蘇也,背面皆紫者佳,其味微辛、甘,能散,其氣香。令人朝暮湯其汁飲,為無益。醫家以謂芳草致豪貴之疾者,此有一焉。脾胃寒人飲之多泄滑,往往人不覺。子,

水蘇

水蘇 pd536.bmp (缺)

味辛,微溫,無毒。主下氣,殺谷,除飲食,辟口臭,去毒,辟惡氣。久服通神明,輕身耐老。主吐血、衄血、血崩。一名雞蘇,一名勞祖,一名芥 (音祖),一名芥苴(七余

陶隱居云︰方︰藥不用,俗中莫識。九真遼遠,亦無能訪之。
唐本注云︰此蘇生下濕水側,苗似旋複,兩葉相當,大香馥。青、齊、河間人名為水蘇,江左名為薺 ,吳會謂之雞蘇。主申吐血紫白挪碎綿裹塞耳,療聾。
又,頭風目眩者,以清酒煮汁一升服。產後中風,服之彌佳。可燒作灰汁及以煮汁,洗頭令發香,白屑不生。
又,收訖釀酒及漬酒,常服之佳。
日華子云︰雞蘇,暖。治肺痿,崩中,帶下,血痢,頭風目眩,產後中風及血不止。又名臭蘇、青白蘇。

圖經曰︰水蘇,生九真池澤,今處處有之。多生水岸旁,苗似旋覆,兩葉相當,大香馥,青、濟間呼為水蘇,江左名為薺 ,吳會謂之雞蘇。南人多以作菜。主諸氣疾及腳腫。江北甚多謂雞蘇、水蘇是兩種。陳藏器謂薺 自是一物,非水蘇。水蘇葉有雁齒,香薷氣辛,薺 葉上有毛,稍長,氣臭。主冷氣泄痢,可為生菜。除胃間酸水,亦可搗敷蟻 。亦有石上生者,名石薺 ,紫花細葉,高一、二尺,味辛,溫,無毒。主風血冷氣煮汁服,山中人多用之。
梅師方︰治吐血及下血並婦人漏下。雞蘇莖、葉煎取汁,飲之。
又方︰治鼻衄血不止。生雞蘇五合,香豉二合,合杵研,槎如棗核大,納鼻中,止。
又方︰卒漏血欲死,煮一升服之。

衍義曰︰水蘇,氣味與紫蘇不同,辛而不和,然一如蘇,但面不紫,及周遭槎牙如雁齒,香少。

香薷(音柔)

香薷(音柔) pd537.bmp (缺)

味辛,微溫。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陶隱居云︰家家有此,唯供生食。十月中取,乾之,霍亂煮飲,無不瘥。作煎,除水腫尤良。
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今新定、新安有石上者,彼人名石香 ,細而辛,更絕佳。孟詵云︰香 ,溫。
又云香戎,去熱風。生菜中食,不可多食。卒轉筋,可煮汁頓服半升,止。
又日華子云︰無毒。下氣,除煩熱,療嘔逆,冷氣。

圖經曰︰香薷(音柔),舊不著所出州土。
陶隱居云︰家家有之。今所在皆種,但北土差少,似白蘇而葉更細。十月中採,乾之,一作香 ,俗呼香茸。霍亂轉筋,煮飲服之,無不瘥者。加蓼子同切,煮飲。胡洽治水病洪腫,香 煎︰取乾香 五十斤,一物銼,納釜中,以水淹之,水出香 上一寸,煮使氣力都盡,清澄之,嚴火煎,令可丸。一服五丸如梧子,日漸增之,以小便利好。壽春及新安有。彼間又有一種石上生者,莖、葉更細,而辛香彌甚,用之尤佳。彼人謂之石香薷。
《本經》出草部中品,云生蜀郡、陵、榮、資、簡州及南中諸山岩石縫中生。二月、八月採苗、莖、花、實俱亦主調中,溫胃,霍亂吐瀉,今人罕用之,故但附於此。

雷公云︰凡採得,去根,留葉,細銼,曝乾。勿令犯火。服至十兩,一生不得食白山桃也。
外台秘要︰治水病洪腫,氣脹,不消食。乾香薷五十斤焙,用濕者亦得,細銼納釜中,水浸之,出香薷上數寸,煮使氣盡,去滓清澄之,漸微火煎令可丸。服五丸如梧子大,日三,稍加之,以小便利為度。
千金方︰治口臭,香薷一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稍稍含之。
肘後方︰舌上忽出血如鑽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食醫取煎湯作羹煮粥及生食並得。子母秘錄︰小兒白禿發不生,汁出,KT 痛。濃煮陳香薷汁,少許脂和胡粉,敷上。

衍義曰︰香薷,生山野,荊湖南、北,二川皆有。兩京作圃種,暑月亦作菜蔬,治霍亂不可別是

薄荷

薄荷 pd538.bmp (缺)

味辛、苦,溫,無毒。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種之,飲汁發汗,大解勞乏。

唐本注云︰莖、葉似荏而尖長,根莖冬不死,又有蔓生者,功用相似。(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薄荷,使。能去憤氣,發毒汗,破血,止痢,通利關節。尤與薤作菹相宜。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虛汗不止。陳士良云︰胡菝 ,能引諸藥入營衛,療陰陽毒,傷寒頭,主風氣,壅並攻胸膈,作茶服之,立效。俗呼為新羅菝 。
日華子云︰治中風失音,吐痰,除賊風,療心腹脹,下氣,消宿食及頭風等。

圖經曰︰薄荷,舊不著所出州土,而今處處皆有之。莖、葉似荏而尖長,經冬根不死,夏秋採莖葉,曝乾。古方︰稀用,或與薤作齏食。近世醫家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及小兒風涎,間多蒔之。又有胡薄荷,與此相類,但味少甘為別。生江浙間,彼人羅薄荷。近京僧寺亦或植一、二本者。《天寶方》名錢草者是。石薄荷,生江南山石上,葉微小,至冬而紫色,此一種不聞有別功用。凡新大病瘥人,不可食薄耳。字書菝 。

食療︰平。解勞,與薤相宜。發汗,通利關節。杵汁服,去心臟風熱。
外台秘要︰治蜂螫。挪貼之,瘥。
經驗方︰治水入耳。以汁點,立效。食醫心鏡︰煎豉湯,暖酒和飲、煎茶、生食衍義曰︰薄荷,世謂之南薄荷,為有一種龍腦薄荷,故言南以別之。小兒驚風,壯熱,須此引藥,貓食之即醉,物相感爾。治骨蒸熱勞,用其汁與眾藥熬為膏。

秦荻梨

葉辛,溫,無毒。主心腹冷脹,下氣,消食。人所啖者,生下濕地,所在有之。(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秦荻梨,于生菜中最香美,甚破氣。
又,末之和酒服,療卒心痛,悒悒塞滿氣。
又,子,末和大醋,封腫氣,日三易。
陳藏器云︰五辛菜,味辛,溫。歲朝食之去惡氣,消食,下氣。《荊楚歲時記》亦作此說,熱病後不可食之,損目。食醫心鏡︰秦荻梨,取和醬、醋食之,理心腹冷脹,下氣消食,空腹食之最佳。

醍醐菜

雷公云︰凡使,勿用諸件。草形似牛皮蔓,掐之有乳汁出,香甜入頂。採得,用苦竹刀細切,入砂盆中研如膏,用生稀絹裹,挪取汁出,暖飲。
千金方︰治傷中崩絕赤。醍醐杵汁,拌又方︰治月水不利。以菜絞汁,和酒煎,服一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