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類本草

宋 唐慎微


卷第二十五

(己酉新增衍義)

生大豆

生大豆 pd507.bmp (缺)

味甘,平。塗癰腫,煮汁飲殺鬼毒,止痛,逐水脹,除胃中熱痺,傷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臟結積、內寒,殺烏頭毒。久服令人身重。炒為屑,味甘。主胃中熱,去腫,除痺,消穀,止腹脹。生太山平澤。九月採。(惡五參、龍膽,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良。)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大豆,炒令黑,煙未斷,及熱投酒中,主風痺,癱緩,口噤,產後諸風,食罷,生服半兩,去心胸煩熱,熱風恍惚,明目,鎮心,溫補。久服好顏色,變白,去風氣腫,壓丹石煩熱。汁解諸藥毒,消腫。大豆炒食極熱,煮食之及作豉極冷。黃卷及醬,平。牛食溫,馬食冷,一體之中,用之數變。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煮食之,主溫毒水腫。
陳藏器云︰ (音呂)豆,味甘,溫,無毒。炒令黑,及熱投酒中,婦人產後冷血。堪作醬。生田野,小黑。《爾雅》云︰戎菽一名驢豆,一名KT 豆。孟詵云︰大豆,寒。和飯搗塗一切毒腫。療男女陰腫,以綿裹納之。殺諸藥毒。
謹按煮飲服之,去一切毒氣,除胃中熱痺,腸中淋露,下淋血,散五臟結積內寒。和桑柴灰汁煮之,下水鼓腹脹。其豆黃,主濕痺膝痛,五臟不足氣,胃氣結積,益氣,潤肌膚服之能肥健人。
又,卒失音,生大豆一升,青竹算子四十九枚,長四寸,闊一分,和水煮熟,日夜二服,瘥。
又,每食後,淨磨拭,吞雞子大,令人長生。初服時似身重,一年以後,便覺身輕。又益陽道。
日華子云︰黑豆,調中下氣,通關脈,製金石藥毒,治牛、馬溫毒。

圖經曰︰大豆黃卷及生大豆,生泰山平澤,今處處有之。黃卷是以生豆為 ,待其芽出便曝干取用,方︰書名黃卷皮,今蓐婦藥中用之。大豆有黑白二種︰黑者入藥;白者不用。其緊小性本平,而修治之便有數等之效。煮其汁甚涼,可以壓丹石毒及解諸炒食則熱;投酒主風;作豉極冷;黃卷及醬皆平。牛食之溫,馬食之涼,一體而用別,大抵宜作藥使耳。殺烏頭毒尤勝。仙方︰修製黃末,可以辟谷度飢歲。然多食令人體重,久則如故矣。古方︰有紫湯,破血去風,除氣防熱,產後兩日,尤宜服之。酒一斗半,炒豆令煙向絕,投于酒中,看酒赤紫色乃去豆,量性服之口噤,即加雞屎白二升和熬,投酒中,神驗。江南人作豆豉,自有一種刀豆,甚佳。古今方︰書用豉治病最多。葛洪《肘後方》云︰療傷寒有數種,庸人不能分別,今取一藥兼療。若初覺頭痛肉熱,脈洪起一、二日,便作此加減蔥豉湯。蔥白一虎口,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若不汗,更作,加葛根三兩,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必得汗,即瘥。不汗更作,加麻黃三兩,去節。諸名醫方︰皆用此。更有加減法甚多。今江南人凡得時氣,必先用此湯服之,往往便瘥。
唐本云︰煮食之,主溫毒,水腫。複有白大豆,不入藥用也。食療云微寒。主中風腳弱,產後諸疾。若和甘草煮湯飲之,去一切熱毒氣。善治風毒腳氣,煮食之,主心痛,筋攣,膝痛,大豆黃屑忌豬肉。小兒不得與炒豆食之。若食了,忽食豬肉,從必壅氣致死,十有八、九。十歲以上,不畏。
千金方︰治頭項強不得顧視。蒸大豆一升,令變色,納囊中枕之。
又方︰治喉痺卒不語,煮大豆汁含之。
又方︰從高墜下,頭破腦出血,勿使太熱,杵末,蒸之氣遍,令甑下盆中,以酒一升淋之。溫服一升,又方︰中惡。大豆二七枚,雞子黃,酒半升,和,頓服。
又方︰治烏豆一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汁,去滓,納酒五升,更取三升,分溫三服。不瘥再合,服之。
又方︰治頭風頭痛。大豆三升,炒令無聲,先以盛一斗二升瓶一隻,盛九升清酒,乘豆熱即投于酒中,密泥封之七日,溫服之。
又方︰治口 。大豆面三升,炒令焦,酒三升淋取汁令發鬢烏黑。醋煮大豆,黑者去豆煎令稠,敷發。
又方︰被打頭青治卒風不得語。煮豆煎汁如飴含之,亦濃煮飲之佳。
又方︰治脅痛如又方︰從早夜連時不得眠。暮以新布火炙以熨目,如前。
又方︰治消渴得效取烏豆置牛膽中,陰乾百日,吞之即瘥。
又方︰治腰脅卒痛,背痛。大豆二升,酒三升,煮石中毒,豆汁解之良。
又方︰陰癢汗出,嚼生大豆黃,敷之佳。牙齒不生。用黑豆三十粒,牛糞火內燒令煙盡,細研,入麝香少許,一處研揩。不得見風,忌酸、鹼物。

又方︰治秋夏之交,露坐夜久,腹中痞,如群石在腹方︰大豆半升,生薑八分,水二升,煎取一升以來,頓服痛。黑豆、茱萸子二件,搓摩,吞咽之,宜良。
又方︰治破傷風十文,同研為末。以酒半盞,以上調一字下。食醫心鏡︰治風毒攻心,煩去滓,食後服。
又方︰大豆末,理胃中熱,腰中痛。大豆一升升,煮取七合,去滓,空心服之。
又方︰治產後風虛,五緩六急,手足頑痺,頭旋眼氣不調。大豆一升,炒令熟,熱投三升酒中,密封,隨性飲之。廣利方︰治腳氣衝心,升,濃煮取汁,頓服半升。如未定,可更服半升,即定。
又方︰要︰辟溫病。以新布盛大豆一斗,納或身頭皆重嘔逆,直視,此皆虛熱中風。大豆三升,熬令極熟,候無聲,器盛,以酒五升沃得二升,盡服之,溫覆令少汗出,身潤即愈。產後得依常稍服之,以防風氣,又消結血。
又方︰治小兒斑瘡,豌豆瘡。熟煮大豆,取汁服之佳。
又方︰治小兒湯火瘡。水煮大豆汁塗上,易瘥,無斑。
又方︰治小兒尿灰瘡,黑豆皮熟嚼敷之。楊氏產乳︰療有孕月數未足,子母欲悶絕。取大豆三升,以醋煮濃汁三升。頓服,立出。產書治產後猶覺有餘血水氣服豆淋酒。黑豆五升熬之,令煙絕出,於瓷器中,以酒一升淬之。
又方︰治胞衣不下。以大豆大半升,醇酒三升,煮取折半,分三服。博物志︰云左元亮荒年法︰擇大豆粗細調勻暖氣徹豆則納先下食一日,以冷水頓服訖。其魚肉菜果,不得複經口。飲。初小困,十數月後,體力壯健,不複思食。抱朴內篇云︰相國張公文蔚,莊在東都柏坡,莊內有鼠野狼穴,養四子為蛇所吞。鼠野狼雄雌情切,乃于穴外 土,恰容處出頭,度其回轉不及,當腰咬斷而劈蛇腹,銜出四子,尚有氣。置於穴外,銜豆葉嚼而敷之,皆活。

衍義曰︰生大豆,有綠、褐、黑三種,亦有大、小兩等。其大者出江、浙、湖南、北,黑小者生他處。今用小者,力更佳。炒熟,以棗肉同搗之,為 ,代糧。又治產後百病、血熱,並口噤,但煩熱、螈 、若渴、身背腫、劇嘔逆,大豆五升,急水淘淨,無灰酒一斗,熬豆令微煙出,傾入酒瓶中沃之。經一日以上,服酒一升,取瘥為度。如素不飲酒,即量多少服。若口噤,即加獨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沃,仍增酒至壹斗貳升。暑月旋作,恐酸壞,又可 為腐食之。

赤小豆

赤小豆 pd509.bmp (缺)

味甘、酸,平,無毒。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疝,下脹滿。

陶隱居云︰大、小豆共條,猶如蔥、薤義也。以大豆為 芽,生便干之,名為黃卷。用之亦熬,服食所須。煮大豆,主溫毒水腫殊效。複有白大豆,不入藥。小豆性逐津液,久服令人枯燥矣。
唐本注云︰《別錄》云,葉名藿,止小便數,去煩熱。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之,主濕氣痺腫。小豆和通草煮食之,當下氣無限,名脫氣丸。驢食腳輕,蜀本注云︰病酒熱飲汁即愈。
藥性論云︰赤小豆,使,味甘。能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搗薄塗癰腫上,主小兒急黃爛瘡。取汁令人美食。末與雞子白調,塗熱毒癰腫瘥。通氣,健脾胃。陳士良云︰赤小豆,微寒。縮氣行風,抽肌肉。久食瘦人,堅筋骨,療水氣。解小麥熱毒。
日華子云︰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解油衣粘綴甚妙。葉食之明目。

圖經曰︰赤小豆,舊與大豆同條,蘇恭分之。今江淮間尤多種蒔。主水氣,腳氣方︰最急用。其法用此豆五合,葫一頭,生薑一分,並碎破,商陸根一條,切,同水煮豆爛,湯成,適寒溫腹食之,旋旋啜汁令盡,腫立消便止。韋宙《獨行方》療水腫,從腳起入腹則殺人。亦用赤小豆一斗,煮令極爛,取汁四、五升,溫漬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李絳《兵部手集方》亦著此法,云曾得效。昔有人患腳氣,用此豆作袋置足下,朝夕展轉踐踏之,其疾遂愈。亦主丹毒。《短劇方》以赤小豆末和雞子白,消也。其遍體者,亦遍塗如上法。又諸腫毒欲作癰疽者,以水和往用之有效。

食療云︰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別有諸治,具在魚條中。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綠、赤者並可食。暴痢後,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即愈。
千金方︰小豆三七枚,燒作屑,篩,冷水頓服之佳。
肘後方︰辟溫病。取小豆,新布囊盛之,置井中,三日出。舉家服,男十枚,女二十枚。
又方︰治腸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複納法酒中,候酒盡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又方︰舌上忽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攪取汁飲。
又方︰產後心悶目生赤小豆杵末,東流水服方寸匕。不瘥更服。
梅師方︰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動。以寸匕。
又方︰治婦人乳腫不得消。小豆、莽草等分,為末,苦酒和敷之豆醬合魚 食之成口瘡。食醫心鏡︰理腳腫滿轉上暖之。
又方︰主小便數豆葉一斤,于豉汁中煮,調和作羹食之,煮粥亦佳。廣利方︰治小兒火丹熱如火,繞腰即損人,救急。杵赤小豆末,和雞子白敷之,乾即易。必效方︰治水穀痢。小豆一合,和蠟三兩,醋敷之亦消。產寶治難產方︰赤小豆生吞七枚出,若是女,二七枚佳。產書云︰下乳汁。煮衍義曰︰赤小豆,食之行小便,久則虛人,令人黑瘦、枯燥,關西河北、京東、西多食之。花治宿酒,渴病。

大豆黃卷

味甘,平,無毒。主濕痺,筋攣,膝痛,五臟胃氣結積,益氣,止毒,去黑 ,潤澤皮毛。

圖經文具生大豆條下。

唐本注云︰以大豆為 芽,生便干之,名為黃卷。用亦服食。食療云︰卷, 長五分者,破面,

味苦、甘、辛,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

陶隱居云︰大寒凝海,唯酒不冰,明其性熱獨冠群物。藥家多須以行其勢。人飲之,使體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昔三人晨行觸霧,一人健,一人病,一人死。健者飲酒,病者食粥,死者空腹。此酒勢辟惡,勝於作食。
唐本注云︰酒,有葡萄、秫、黍、粳、粟、曲、蜜等,作酒醴以曲為。而葡萄、蜜等,獨不用曲。飲葡萄酒能消痰破癖。諸酒醇 不同,唯米酒入藥用。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酒,本功外,殺百邪,去惡氣,通血脈,濃腸胃,潤皮膚,散石氣,消憂發怒,宣言暢意。書曰︰若作酒醴爾,唯曲 。蘇恭乃廣引葡萄、蜜等為之。稱。至於入藥,更亦不堪。凡好酒欲熟,皆能候風潮而轉,此是合陰陽矣。
又云諸米酒有毒。酒漿照人無影,不可飲。酒不可合乳飲之,令人氣結。白酒食牛肉,令腹內生蟲,酒後不得臥,黍穰食豬肉,令人患大風。凡酒忌諸甜物。
又云甜糟,味鹹,溫,無毒。主溫中,冷氣,消食,殺腥,去草菜毒,藏物不敗,糅物能軟,潤皮膚,調腑臟,三歲以下有酒以物承之,堪磨風瘙,止嘔噦,及煎煮魚菜。取臘月酒糟,以黃衣和粥成之。孟詵云︰酒,味苦。主百邪毒,行百藥。當酒臥,以扇扇,或中惡風。久飲傷神損壽。謹按中惡疰忤,熱暖薑酒一碗,服即止。
又,通脈,養脾氣,扶肝。
陶隱居云︰大寒凝海,唯酒不冰。量其熱性故也。久服之,濃腸胃,化筋。初服之時,甚動氣痢。與百藥相宜。吐熱。
又,服丹石人,胸背急悶熱者,可以大豆一升,熬令汗出,簸去灰塵,投二升酒中。久時頓服之,少頃即汗出瘥。朝朝服之,甚去一切風。婦人產後諸風,亦可服之。
又,熬雞屎如豆淋酒法作,名曰紫酒。卒不語口偏者,服之甚效。昔有人常服春酒,令人肥白矣。陳士良云︰凡服食丹砂、北庭、石亭脂、鐘乳石、諸石、生薑,並不可長久以酒下,遂引石藥氣入四肢,滯血化為癰疽。
日華子云︰酒,通血脈,濃腸胃,除風及下氣。
又云社壇余胙酒,治孩兒語遲。以少許吃,吐酒噴屋四角,辟蚊子。
又云糟 撲損瘀血,浸洗凍瘡及敷蛇、蜂可毒。
又云糟下酒,暖。開胃下食,暖水臟,溫腸胃,消宿食,御風寒。殺一切菜蔬毒,多食微毒。

食療云︰紫酒,治角弓風。薑酒,主偏風中惡。桑椹酒,補五臟,明耳目。蔥豉酒,解煩熱,補虛勞。蜜酒,療風疹。地黃、牛膝、虎骨、仙靈脾、通草、大豆、牛蒡、枸杞等,皆可和釀酒,益氣調中,耐飢強志,取藤汁釀酒亦佳,狗肉汁釀酒,大補。
外台秘要︰治水下,或不下則滿溢,下之則虛竭,虛竭還腹,十無一活。以桑椹並心皮兩以釀米,四升釀酒,一服一升。
又方︰治痔,下部嚙方︰掘地作吳茱萸三升,納中極熱,板覆開小孔子,以下部坐上,冷乃下,不過三許,灌之。
千金方︰斷酒方︰以酒七升,著瓶中,朱砂半兩,細研著酒中,緊閉塞瓶口,安豬圈中,任豬搖動,經七日,頓飲之。

又方︰淋碓頭杵下,取飲。
又方︰治耳聾。酒三升,漬牡荊子一升,碎之,浸七日三十年聾瘥。
肘後方︰鬼擊之病,得之無漸,卒著人,如刀刺狀,胸脅腹內或下血,一名鬼排。以淳酒吹兩鼻內。
又方︰中風,合和之。搗千遍乃飲,大人服氣所蒸,皆致腫痛煩熱,入腹則殺人。多飲醇酒,以醉即愈。
經驗後方︰孫真人︰催產,以鐵赤淬酒吃,便令分解。
梅師方︰治虎傷人瘡。但飲酒,常令大醉,當吐毛出。
又方︰治產後有血,心煩腹痛。清酒一升,生地黃汁和煎二十沸,分三服。孫真人空腹飲酒醉,必患嘔逆。
又方︰治風癬。暖酒以蜜中攪之,飲一杯即瘥。
又方︰治腰膝疼痛久不已。糟底酒摩腰腳及痛處、筋攣處。廣利方︰治蛇咬瘡。暖酒淋洗瘡上,日三易。兵部手集治蜘蛛遍身成瘡。取上好得一向臥,恐酒毒腐人,須臾蟲于肉中小如米自出。傷寒類要︰天行病毒攻作坑令深三尺,大小容足,燒令中熱,以酒灌坑中,著屐踞坑上,衣壅勿令衍義曰︰酒,《呂氏春秋》曰︰儀狄造酒。《戰國策》曰︰帝女儀狄造酒,進之於禹。然本草中已著酒名,信非儀狄明矣。又讀《素問》首言以妄為常,以酒為漿,如此則酒自黃帝始,有醇酒、春酒、社壇余胙酒、糟下酒、白酒、清酒、好酒、美酒、葡萄酒、秫黍酒、粳酒、蜜酒、有灰酒、新熟無灰酒、地黃酒。今有糯酒、煮酒、小豆曲酒、等酒。今江、浙、湖南、北,又以糯米粉入眾藥,和合為曲,曰餅子酒。至於官務中,亦用四夷酒,更別中國不可取以為法。今醫家所用酒,正宜斟酌。但飲家唯取其味,罔顧入藥如何爾。然久之未見不作疾者,蓋此物損益兼行,可不慎歟﹗漢賜丞相上樽酒,糯為上,稷為中,粟為下者。今入藥佐使,專以糯米,用清水白面曲所造為正。古人造曲,未見入諸藥合和者,如此則功力和濃,皆勝余酒。今人又以麥 造者,蓋止是醴爾,非酒也。書曰︰若作酒醴,爾為曲 。酒則須用曲,醴故用 。蓋酒與醴,其氣味甚相遼,治療豈不殊也。

粟米

味鹹,微寒,無毒。主養腎氣,去胃脾中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

陶隱居云︰江東所種及西間皆是,其粒細于粱米,熟舂令白,亦以當白粱呼為白粱粟。陳者謂經三、五年者,或呼為粢(音咨)米,以作粉尤解煩悶,服食家亦將食之。
唐本注云︰粟類多種,而並細于諸粱,北土常食,與粱有別。陶云當白粱,又云或呼為粢,粢則是稷,稷乃(音祭)之異名也。其米泔汁,主霍亂,卒熱,心煩渴,飲數升立瘥。臭泔,止消渴尤良。米麥 ,味甘、苦,寒,無毒。主寒中,除熱渴,解煩,硝石氣。蒸米麥熬磨作之,一名糗也。
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粟米,陳者止痢,甚壓丹石熱。顆粒小者是。今人間多不識耳。粱米粒粗大,隨色別之。南方︰多 田,種之極易。舂粒細,香美,少虛怯,只為灰中種之種之,若不鋤之,即草翳死;若鋤之,即難舂。都由土地使然耳。但熟犁。又細鋤,即得滑實。

陳藏器云︰粉解諸毒,主卒得鬼打,水攪服之。亦主熱腹痛,鼻衄,並水煮服之。粳粟總堪為粉,粟強浸米至敗者損人。
又云泔,主霍亂,新研米清水和濾取汁服,亦主轉筋入腹。胃冷者不宜多食。酸泔,洗皮膚瘡疥,服主五野病及消渴。下澱酸者,殺蟲及惡瘡,和臭樗皮煎服,主疳痢。樗皮一名武目樹。
又云糗,一名KT (昌少切),味酸,寒。和水服之,解煩熱,止泄,實大腸,壓石熱,止渴。河東人以麥為之,粗者為干糗糧,東人以粳米為之,炒乾磨成也。陳士良云︰粳粟米,五穀中最硬,得漿水即易化解。小麥虛熱。

圖經文具青粱米條下。
千金方︰治反胃,食即吐。搗粟米作粉,和水丸如梧桐子大。七枚爛煮納醋中,細吞之,得下便已。面亦得用之。良醫心鏡︰主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下。粟米半升杵煮令熟,點少鹽,空心和汁吞下。
又方︰主消渴口乾,粟米炊飯食之,良。
又方︰主胃中熱,消渴,利小便,以陳粟米炊飯食。兵部手集︰治孩子赤丹不止,初生七日,助榖神以導達腸胃。研粟米煮粥飲,濃薄如乳,每日研與小兒重舌,用粟哺之。產寶方︰粢米粉熬令黑。以雞子白和如泥,以塗帛上貼之,帛作穴,以泄癰毒氣,易之,效。
博物志云︰雁食,足重不能飛。丹房鏡源云︰衍義曰︰粟米,利小便,故益脾胃。

秫米

味甘,微寒。止寒熱,利大腸,療漆瘡。

陶隱居云︰此人以作酒及煮糖者,肥軟易消。方︰藥不正用,唯嚼以塗漆瘡及釀諸藥醪。

唐本注云︰此米功用是稻秫也。今大都呼粟糯為秫稻,秫為糯矣。北土亦多以粟秫釀酒,而汁少于黍米。粟秫應用別功,但本草不載。凡黍稷、粟秫、粳糯,此三谷之 (音仙)秫也。
臣禹錫等謹按顏師古刊謬正俗云︰今之所謂秫米者,似黍米而粒小者耳,亦堪作酒。孟詵云︰秫米,其性平。能殺瘡疥毒熱,擁五臟氣,動風,不可常食。北人往往有種者,代米作酒耳。腫良。根,煮作湯,洗風。
又,米一石,曲三斗,和地黃一斤,茵陳蒿一斤,炙令黃,一依釀酒法。服之治筋骨攣急。
日華子云︰無毒,犬咬,凍瘡並嚼敷。

圖經文具黍米條下。
聖惠方︰治食鴨肉成病,胸滿面赤,不下食。用秫米汁服一中盞。
肘後方︰卒得浸淫瘡有汁,多發於心,不早治,周身則殺人。熬秫米令黃黑,杵以敷之。
梅師方︰治妊娠忽下黃水如膠黃各一兩,細銼,以水七升,煎取三升,分服。食醫心鏡︰主寒熱,利米飯食之良。

衍義曰︰秫米,初搗出淡黃白色,經久色如糯,用作酒者是。此米亦不堪為飯,最粘,故宜酒。

粳米

味甘、苦,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泄。

陶隱居云︰此即人常所食米,但有白、赤、小、大異族四、五種,猶同一類也。前陳廩米亦是此種,以廩軍人,故曰廩爾。
唐本注云︰傳稱食廩為祿。廩,倉也。前陳倉米曰廩,字誤作廩,即廩軍米也。若廩軍新米,亦為陳乎?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斷下痢,和胃氣,長肌肉,溫中。孟詵云︰粳米,平。主益氣,止煩泄。其赤則粒大而香,不禁水停。其黃綠即實都大新熟者動氣。經再年者亦發病。江南貯倉人皆多收火稻。其火稻宜人,溫中益氣,補下元。燒之去芒,春舂米食之,即不發病耳。
又云倉粳米,炊作干飯食之,止痢。又補中益氣,堅筋,通血脈,起陽道。北人炊之,瓮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臟六腑氣。久陳者蒸作飯,和醋封毒腫,立瘥,又,研服之,去卒心痛。白粳米汁,主心痛,止渴,斷熱毒痢。若常食干飯,令人熱中,唇口乾。不可和蒼耳食之,令人卒心痛,即急燒倉米灰,和蜜漿服之,不爾即死。不可與馬肉同食之,發痼疾。
日華子云︰補中,壯筋骨,補腸胃。

圖經文具稻米條下。

食療云︰淮泗之間米多。京都、襄州土粳米亦香,堅實。
又,諸處雖多,但充飢而已。

外台秘要︰蛟龍子生在芹菜上,食之入腹,變成龍子,須慎之。餳粳米、杏仁、乳餅煮粥。食之三肘後方又漬酒腸胃哺,慎不粳米飯及衍義曰︰粳米,白晚米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平和五臟,補益胃氣,其功莫逮。然稍生則複不益脾,過熟則佳。

青粱米

青粱米 pd510.bmp (缺)

味甘,微寒,無毒。主胃痺,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氣補中,輕身長年。

陶隱居云︰凡云粱米,皆是粟類,唯其牙頭色異為分別爾。青粱出此,今江東少有。《汜(音泛)勝之書》云︰粱是秫粟,今俗用則不爾。
唐本注云︰青粱殼穗有毛,粒青,米亦微青而細于黃、白粱也。谷粒似青稞而少粗。夏月食之,極為清涼,但以味短色惡,不如黃、白粱,故人少種之。此谷早熟而收少也,作餳,清白勝余米。
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青粱米,以純苦酒一斗漬之,三日出,百蒸百曝,好裹藏之。遠行一餐,十日不飢。重餐,四百九十上青白衣,搗為丸,如李大。日服三丸,不飢。
謹按《靈寶五符經》中,白鮮米九蒸九曝,作未見有別出處,其米微寒,常作飯食之,澀于黃、白米,體性相似。精。醋拌百蒸百曝,可作糗糧。

圖經曰︰粱米,有青粱、黃粱、白粱,皆粟類也。舊不著所出州土。
陶隱居云︰青粱出北方,黃粱出青、冀州,白梁處處皆有。
蘇恭云︰黃梁出蜀、漢,商、浙間亦種之,今唯京東、西耳,青、黃乃稀有。青粱殼穗有毛,粒青,米亦微青而細于黃白米也。黃粱穗大毛長,殼米俱粗于白粱而收子少,不耐水旱,襄陽有竹根者是也。白粱穗亦大,毛多而長,殼粗扁長,不似粟圓也。大抵人多種粟而少種粱,以其損地力而斬獲少。而諸粱食之,比他谷最益脾胃,性亦相似耳。粟米比粱乃細而圓,種類亦多,功用則無別矣。其泔汁及米粉皆入藥。近世作英粉,乃用粟米,浸累日令敗,研澄取之。今人用去痱瘡尤佳。

外台秘要︰主消渴,煮汁飲之瘥。食醫心鏡︰主胃脾熱中,除渴,止痢,利小便,益氣力,衍義曰︰青、黃、白粱米,此三種,食之不及黃粱。青、白二種,性皆微涼,獨黃粱性甘平,豈非得土之中和氣多邪?今黃、白二種,西洛間農家多種,為飯尤佳,余用則不相宜。然其

黍米

味甘,溫,無毒。主益氣補中,多熱,令人煩。

陶隱居云︰荊、郢州及江北皆種此。其苗如蘆而異於粟,粒亦大。粟而多是秫,今人又呼秫粟為黍,非也。北人作黍飯,方︰藥釀黍米酒,則皆用秫黍也。又有 米與黍米相似,而粒殊大,食不宜人,言發宿病。
唐本注云︰黍有數種,已備注前條,今此通論丹黑黍米爾,亦不即稷也,其釋後條。
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黍米,性寒。患鱉瘕者,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不過三、兩度愈。
謹按性寒,有少毒。不堪久昏五臟,令人好睡。仙家重此。作酒最勝余糧。
又,燒為灰,和油塗杖瘡,不作KT ,止痛不能行。若與小貓,犬食之,其腳便 曲,行不正。緩人筋骨,絕血脈。

食療云︰合葵菜食之,成痼疾。于黍米中藏干脯通。《食禁》云︰牛肉不得和黍米、白酒食之,必生寸白蟲。
千金方︰治人、六畜天行時氣病,豌豆瘡方︰濃煮黍穰汁洗之。一莖是穰則不瘥。瘡若黑者,杵蒜封之。亦可煮乾芸苔洗之。
又方︰小兒鵝口,不能飲乳。以黍米汁敷之。
又方︰妊娠尿血,黍穰莖燒灰,酒服方寸匕。
肘後方︰食苦瓠中毒。煮黍穰汁解之,飲數升止。
又方︰治湯火所灼未成瘡。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焦杵,下以雞子白敷之。
經驗方︰治四十年心痛不瘥。黍米淘汁,溫服,隨多少。孫真人黍米,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主益氣。
又方︰黍宜脈,不可久食之成癇。食醫心鏡︰益氣安中,補不足,宜脈,不可久食,多熱令人煩悶。白黍飯食之。

丹黍米

丹黍米 pd511.bmp (缺)

味苦,微溫,無毒。主咳逆,霍亂,止泄,除熱,止煩渴。

陶隱居云︰此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間,江東時有種,而非土所宜,多入神藥用。
又,黑黍名,供釀酒祭祀用之。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 ,黑黍。 ,一稃二米。釋曰︰按《詩‧生民》云︰誕降嘉種,維 維 。李巡云︰黑黍一名 黍。 ,即墨黍之大名也。 ,是黑黍。若然 , 皆黑黍矣。而《春官‧鬯人》注云︰釀 為酒,如黑黍,一 二米。言如者,以黑黍一米者多, 為正二米。則 中之異,故言如以明 有二等,則一米者亦可為汁。
又云︰ 即皮,其稃亦皮也。 、稃,古今語之異耳。漢和帝時,任城縣生黑黍、或三、四實,實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也。
日華子云︰赤黍米,溫。下氣,止咳嗽,除煩,止渴,退熱。不可合蜜並葵同食。

圖經曰︰丹黍米,舊不載所出州土。
陶隱居云︰出北間,江東亦時有種,而非土所宜,今京東西、河、陝間皆種之。然有二種種米︰粘者為秫,可以釀酒;不粘者為黍,可食。如稻之有云︰ ,赤苗。 ,黑黍。 ,一稃二米。釋者引《生民詩》云︰誕降嘉種,維 維 ,維糜(與 同)維芑, 即嘉谷赤苗者。李巡云︰ 即黑黍之大者名也者,別名為 。若然 、 皆黑黍矣。《周禮‧鬯人》注︰亦以一二米者為 ,一米者為黑黍。後漢和帝時,任城縣生黑黍,或三、四實,實二米,得三斛八斗是也。古之定律,以上黨黑牡黍之中者累之,以生律度量衡。後之人取此黍定之,終不能說協律。一說︰ ,黍之中者,乃一稃二米之黍也。此黍得天地中和之氣乃生,蓋不常有。有則一穗皆同二米,米粒皆勻無大小,得此,然後可以定鐘律。古今所以不能協聲律者,以無此黍也。他黍則不然,地有腴瘠,歲有凶穰,則米之大小不常,何由知其中者,此說為信然矣。今上黨民間或值豐歲,往往得二米者,皆如此說,但稀闊而得之,故不以充貢耳。北人謂秫為黃米,亦謂之黃糯,釀酒比糯稻差劣也。
食醫心鏡︰主除煩熱,止泄痢並渴,丹黍米飯食之。傷寒類要︰傷寒後,男子陰易。米三兩煮薄飲,酒和飲之。發汗出愈,隨人加減。子母秘錄︰小兒鵝口不乳,丹黍米汁敷上。

衍義曰︰丹黍米,黍皮赤,其米黃,唯可為糜,不堪為飯。粘著難解,然亦動風。

白粱米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襄陽竹根者最佳。所以夏月作粟餐,亦以除熱。
唐本注云︰白粱穗大,多毛且長。諸粱都相似,而白粱谷粗扁長,不似粟圓也。米亦白而大,食之香美,為黃粱之亞矣。陶云竹根,竹根乃黃粱,非白粱也。然粱雖粟類,細論則別,謂作粟餐,殊乖的稱也。
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白粱米,患胃虛並嘔吐食及水者,用米汁二合,生薑汁一合,服之。性微寒,除胸膈中客熱,移五臟氣,續筋骨。此北人長食者是,亦堪作粉。

圖經文具青粱米條下。
千金方︰主霍亂不吐。白粱米五合,水一升,和之頓服如粥食。
肘後方︰手足忽發疣。取粱粉,鐵鐺熬令赤以塗之,以眾人唾和塗上,濃一寸,即消。食醫心鏡︰治虛熱,益氣和中,止煩食之。
衍義文已具青粱米條下。

黃粱米

味甘,平,無毒。主益氣和中,止泄。

陶隱居云︰黃粱,出青、冀州,此間不見有爾。
唐本注云︰黃粱,出蜀、漢,商、浙間亦種之。穗大毛長,谷米俱粗于白粱,而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逾于諸粱,人號為竹根黃。而陶注白粱云︰襄陽竹根者是。此乃黃粱,非白粱也。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去客風,治頑痺。

圖經文具青粱米條下。

外台秘要︰小兒面身生瘡如火燒。以一升末,蜜水和敷之,瘥為度。
又方︰治霍亂煩燥。以黃粱米粉半升,水一升半,和絞如白飲,頓服。糯米亦得。
肘後方︰治霍亂吐下後,大渴多飲
水一斗,煮取三升清澄,稍稍飲之。食醫心鏡︰主益氣和中,止泄痢,去中等病。以作飲食之。兵部手集︰治孩子赤丹不止。土番黃米粉、雞子白和衍義文已具青粱米條下。

味苦,無毒。主寒中,下氣,除熱。

陶隱居云︰此是以米為 爾,非別米名也。末其米脂和敷面,亦使皮膚悅澤,為熱不及麥也。
唐本注云︰ 者,生不以理之名也。皆當以可生之物為之。陶稱以米為 ,其米豈更能生乎?只當取 中之米爾。按《食經》稱用稻 ,稻即 谷之名,明非米作。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 米,溫。能除煩,消宿食,開胃。又名黃子。可作米醋。
唐本餘取半生者作之。

衍義曰︰ 米,此則粟 也,今榖神散中用之,性又溫於大麥 。

舂杵頭細糠

主卒噎。

陶隱居云︰食卒噎不下,刮取含之即去,亦是舂搗義爾。天下事理,多有相影響如此也。今移自
聖惠方︰治膈氣,咽喉噎塞,飲食不下。用碓觜上細糠,蜜丸如彈子大,非時含一丸咽津不衍義文已附陳廩米條下。

小麥

小麥 pd512.bmp (缺)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止躁渴咽乾,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以作曲,溫,消穀,止痢。以作面,溫,不能消熱止煩。

陶隱居云︰小麥合湯皆完用之,熱家療也。作面則溫,明 麥亦當如此。今服食家啖面,不及大 麥,猶勝於米爾。
唐本注云︰小麥湯用,不許皮坼,云坼則溫,明面不能消熱止煩也。小麥曲止痢,平胃,主小兒癇,消食痔。又有女曲、黃蒸。女曲,完小麥為之,一名 (音桓)子;黃蒸,磨小麥為之,一名黃衣。並消食,止泄痢,下胎,破冷血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小麥,秋種夏熟,受四時氣足,自然兼有寒溫,面熱麩冷,宜其然也。河、渭以西,白麥面涼,以其春種闕二時氣,使之然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以作 ,微寒。主消渴,止煩;以作曲,止痢,平胃,主小兒癇,消食痔。蕭炳云︰麥醬和鯉魚食之,令人口瘡。
藥性論云︰小麥,臣,有小毒。能殺腸中蛔蟲,熬末服。
陳藏器云︰麩,味甘,寒,無毒。和面作餅,止泄利,調中,去熱,健人,蒸熱袋盛,熨人。馬冷失腰腳,和醋蒸,抱所傷折處,止痛散血。人作面,第三磨者涼,為近麩也。小麥,皮寒肉熱。
又云︰麥苗,味辛,寒,無毒。主酒疸目黃,消酒毒暴熱。麥苗上黑霉名麥奴,主熱煩,解丹石,天行熱毒。
又云面,味甘,溫。補虛,實人膚體,濃腸胃,強氣力,性擁熱,小動風氣。
又云︰女曲,一名子。按 子與黃蒸不殊。黃蒸,溫補,消諸生物。北人以小麥,南人以粳米,皆六、七月作之。蘇又云磨破之,謂當完作之,亦呼為黃衣,塵綠者佳。孟詵云︰小麥,平,服之止渴。
又,作面有熱毒,多是陳 之色。作粉補中益氣,和五臟,調脈。
又,炒粉一合,和服斷下痢。
又,性主傷折,和醋蒸之,裹所傷處便定。重者,再蒸裹之,甚良。
日華子云︰面,養氣,補不足,助五臟,久食實人。
又云麥黃,暖。溫中下氣,消食除煩。麩,涼。治時疾,熱瘡,湯火瘡爛,撲損傷折瘀血,醋炒貼 。麥苗,涼。除煩悶,解時疾狂熱,消酒毒,退胸膈熱。患黃膽人絞汁服,並利小腸,作齏吃,甚益顏色。

圖經曰︰麥有大麥、小麥、 麥、蕎麥,舊不著所出州土。蘇云大麥出關中,今南北之人皆能種蒔。屑之作面,平胃,止渴,消食。水漬之生芽為 ,化宿食,破冷氣,止心腹脹滿。今二種︰一種類小麥,一種類大麥,皆比大、小麥差大。凡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氣,故為五穀之貴。大、小麥,地暖處亦可春種之,至夏便收。故有毒。小麥性寒,作面則溫而有毒,作曲則平胃止利。其皮為麩,性複寒,調中去熱,亦猶大豆作醬、豉,性便不同也。蕎麥實腸胃,益氣力,然不宜多食,亦能動風氣,令人昏眩也。藥品不甚用之。

食療云︰平。養肝氣,煮飲服之良。
又云︰面有熱毒者,為多是陳 之色。
又,為磨中石末在內,所以有毒,但杵食之即良。又宜作粉食之,補中益氣,和五臟,調經絡,續氣脈。聖惠用小麥作飯,水淘食之。
又方︰主婦人乳癰不消。右用白面半斤,炒令黃色,用醋煮為糊,塗於乳上,即消。
外台秘要︰治痢,色白不消者,為寒下。方︰好面米粥,納面方寸匕。
又云︰此療瀉百行,師不救者。
千金方︰治黃膽。飲六、七合,晝夜三、四飲之,三、四日便愈。
又方︰治火瘡。熬面入梔或摻,瘥。
肘後方︰主食過飽煩悶,但欲臥而腹脹一切傷折。寒食蒸餅限多少,末,酒服之,驗。
經驗方︰治鼻衄。以冷水調面漿,服之立瘥。
又方︰治吹奶。水調面煮如糊,欲熟即投無灰酒一盞,共攪之,極熱,令如稀粥,可飲即熱吃。仍令人徐徐按之,頭上皮虛腫,薄如蒸餅,狀如裹木。以口嚼敷之,瘥。孫真人麥,心之谷也,心病宜食。主除熱止渴,利小便,養心氣。
又方︰治酒黃。取小麥三升杵,和少如金色,小便赤。取小麥杵取汁,服一合。食醫醋和作彈丸二、三十個,乘熱吞三、兩個。其噦定八丸尚未定,晚後飯前再作吞之。鬼遺方︰治金瘡腹腸出,不能納之。小麥五升,水九升,煮取四升,去滓綿濾,使極冷。令人含 之,瘡腸漸漸入,冷其旁人語,又不須令病患知,腸不即入。取病患臥席四角,合病患舉搖,稍須臾便腸自入。十日中,食不飽,數食須使少。勿使驚,即殺人。別說云︰謹按小麥,即今人所磨為面,日常食者。八、九月種,夏至煎熟。一種春種,作面不及經年者良。大麥作飯滑,飼馬良。 麥,今以似小麥而大粒,色青黃,作面脆硬,食多脹人。京東、西,河北近京,又呼為黃顆。關中又有一種青顆,比近道者粒微小,色微青,專以飼馬,未見入藥用。然大麥、麥二種,其名差互,今之 麥與小麥相似而差大,宜為之大麥。今之大麥不與小麥相似,而其皮礦脆,宜為之 麥。用此恐傳記因俗而差之爾,不可不審也。

衍義曰︰小麥,暴淋煎湯飲,為面作糊。入藥水調,治人中暑。馬病肺卒熱,亦以水調灌愈。生嚼成筋,可以粘禽蟲。

大麥

味鹹,溫、微寒,無毒。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
又云︰令人多熱,為五穀長。(蜜為之使。)

陶隱居云︰今稞麥,一名 (音牟)麥,似 麥,唯皮薄爾。
唐本注云︰大麥出關中,即青稞療脹滿為下氣及腰腎故。久服甚宜人,熟即益人,帶生即冷損人。陳士良云︰大麥,補虛劣,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化穀食。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膚。為面勝小麥,無躁熱。
又云 ,微暖,久食消腎,不可多食。
日華子云︰麥 ,溫中下氣,開胃,止霍亂,除煩,消痰,破症結,能催生落胎。

圖經文具小麥條下。

陳藏器云︰不動風氣,調中止泄,令人肥健。大麥、 麥,《本經》前後兩出。
蘇云︰青稞麥是大麥,《本經》有條,粳一稻二米,亦如大、 兩麥。
蘇云︰稻是谷之通名,則 是麥之《本經》于米麥條中重出皮殼兩件者,但為有殼之與無殼也。蘇云︰大麥是青稞, 麥是大麥。如此則與米注不同,自相矛盾,愚謂大麥是麥米, 麥是麥谷,與青稞種子不同,青稞似大麥,天生皮肉相離。秦隴以西種之,今人將當本麥米黍之,不能分也。
聖惠方︰治妊娠欲去胎。以麥 二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分溫三服。
外台秘要︰治妊娠得病去胎方︰麥 一升,和蜜一升,服之即下,神驗。孫真人︰麥芒入目,煮大麥治產後腹中鼓脹不通轉,氣急,坐臥不安,供奉輔太初與崔家方︰以麥良久通轉。崔郎中云神驗。傷寒類要︰治諸黃,杵苗汁服之。
又方︰蠷衍義曰︰大麥,性平、涼,有人患纏喉風,食不能下,將此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膩容易下咽,以助胃氣。三伏中,朝延作 ,以賜臣下,作 造餳。

味甘,大暖。療臟腑中風氣,調中下氣,開胃消宿食。主霍亂,心膈氣,痰逆,除煩,破症結及補虛,去冷氣,除腸胃中塞,不下食,令人有顏色,六月作者良。陳久者入藥,用之當炒令香,六畜食米脹欲死者,煮曲汁灌之立消,落胎並下鬼胎。
又,神曲,使,無毒。能化水穀宿食症氣,健脾暖胃。〔(新補) 見陳藏器、孟詵、蕭炳、陳士良、日華子。〕

雷公云︰曲,凡使,搗作末後,掘地坑,深二尺,用物裹,納坑中至一宿,明出,焙乾用。
千金方︰治產後運絕。曲末,水服方寸匕。不瘥,更服即瘥。
又方︰治小腹堅大如盤,滿,能食而不消。曲末服方寸匕,日三。
肘後方︰治赤白痢下,水穀食不消。以曲熬粟米粥,又方︰妊娠卒胎動不安,或腰痛,胎轉搶心,下血不止。生曲半餅碎末末和獨頭蒜,杵如帽簪頭,納瘡孔中,蟲出愈。傷寒類要︰治傷寒飲食勞複。以曲一餅,煮取汁飲之。楊氏產乳︰療胎上迫,心痛兼下血。取曲半餅,搗碎,水和絞麥曲,止河魚之腹疾。賈相公進過牛經,牛生衣不下。取六月六曲末下。蜀本云溫,消穀,止痢,平胃。主小兒癇,消食痔。

味甘,微寒,無毒。主輕身,除熱。久服令人多力健行,以作 ,溫,消食和中。

陶隱居云︰此是今馬所食者,性乃熱而云微寒,恐是作屑與合殼異也。服食家並食大、二麥,令人輕健。
唐本注云︰麥性寒,陶云性熱,非也;複云︰作屑與合殼異。此皆江東少有,故斟酌言之。
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 麥,補中,不動風氣,先患冷氣人,即不相當。大麥之類,西川人種食之。山東、河北人正月種之,名春 ,形狀與大麥相似。孟詵云︰麥,主輕身補中,不動疾。
日華子云︰作餅食不動氣,若暴食時間似動氣,多食即益人。

圖經文具小麥條下。

蕎麥

味甘,平、寒,無毒。實腸胃,益氣力。久食動風,令人頭眩。和豬肉食之,患熱風,脫人眉須,雖動諸病,猶挫丹石,能煉五臟滓穢,續精神。作飯與丹石人食之良。其飯法可蒸,使氣餾于烈日中曝令口開,使舂取仁作飯。葉作茹,食之下氣,利耳目,多食即微泄。燒其穰作灰,淋洗六畜瘡,並驢、馬躁蹄。〔(新補) 見陳藏器、孟詵、蕭炳、陳士良、日華子。〕圖經文具小麥條下。

孫真人︰蕎麥合豬、羊肉食,成風癩。兵部手集︰孩子赤丹不止。蕎麥面、醋和敷之,瘥。醋和塗之。丹房鏡源︰蒿麥灰煮粉霜。

扁豆

扁豆 pd513.bmp (缺)

味甘,微溫。主和中下氣。 主霍亂吐下不止。

陶隱居云︰人家種之於籬援,其莢蒸食甚美,無正用取其豆者。葉乃單行用之。患寒熱病者,不可食。
唐本注云︰此北人名鵲豆,以其黑而白間故也。
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豆,療霍亂吐痢不止,末和醋服之,下氣。
又,吐痢後轉筋,生搗葉一把,以少酢浸汁,服之立瘥。
藥性論云︰白扁豆,亦可單用。主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煎湯服,取效。
日華子云︰平,無毒。補五臟。葉敷蛇蟲咬。

圖經曰︰扁豆,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人家多種于籬援間,蔓延而上,大葉細花,花有紫、白二色,莢生花下。其實亦有黑、白二種,白者溫而黑者小冷,入藥當用白者。主行切草木及酒毒,亦解河豚毒。花亦主女子赤白下,乾末米飲和服。葉主吐痢後轉筋,生搗,研以少酢,浸取汁飲之,立止。黑色者亦名鵲豆,以其黑間而有白道如鵲羽耳。

食療云︰微寒。主嘔逆,久食頭不白。患冷氣入勿食。其葉治瘕,和醋煮。理轉筋,葉汁醋服效。

衍義曰︰扁豆,有黑、白、鵲三等,皆于豆脊有白路。白者治霍亂筋轉。

味苦,寒,無毒。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又殺六畜胎子諸毒。

陶隱居云︰豉,食中之常用。春夏天氣不和,蒸炒以酒漬服之,至佳。依康伯法︰先以醋酒溲蒸曝燥,以麻油和,又蒸曝之,凡三過,乃末椒、乾薑屑合和,以進食,勝今作油豉也。患腳人常將其酒浸,以滓敷腳皆瘥。好者出襄陽、錢塘,香美而濃,取中心者彌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豆豉,得 良,殺六畜毒,味苦、甘。主下血痢如刺者,豉一升,水漬才令相淹,煎一、兩沸,絞汁頓服。不瘥可再服。又傷寒暴痢腹痛者,豉一升,薤白一握切,更煮,湯色黑去豉,分為二服。不瘥再服。熬末能止汗,主除煩躁。治時疾熱病,發汗。又治陰莖上瘡痛爛,豉一分,蚯蚓濕泥二分,水研和塗上,干易,禁熱食酒、菜、蒜。又寒熱風,胸中瘡,生者可搗為丸服,良。
陳藏器云︰蒲州豉,味鹹,無毒。主解煩熱,熱毒,寒熱,虛勞,調中,發汗,通關節,殺腥氣,傷寒鼻塞。作法與諸豉不同,其味烈。陝州又有豉汁,經年不敗,大除煩熱,入藥並不如今之豉心,為其無鹽故也。孟詵云︰豉,能治久盜汗患者,以一升微炒令香,清酒三升漬,滿三日取汁,冷暖任人服之,不瘥,更作三、兩劑即止。
日華子云︰治中毒藥,蠱氣,瘧疾,骨蒸,並治犬咬。

圖經文具大豆黃卷條下。

食療云︰陝府豉汁,甚勝於常豉。以大豆為黃蒸,每一斗加鹽四升,椒四兩,春三日,夏兩日,冬五日即成。半熟,加生薑五兩,既潔且精,勝埋于馬糞中。黃蒸,以好豉心代之。聖惠豉心以足為限,但覺刺即熟嚼豉以敷之,少頃見豉中毛即瘥。不見,又嚼敷之,晝夜勿絕,見毛為度不語升,水三升之,攪取汁飲豉三升,少艾烈其上灸之,使溫溫而灸之。如先有瘡孔中汁出分為三服,日二作。合,日三,無比。
又,各上出血如針孔。取豉三出不解,已三、四日,胸中方︰辟溫疫法︰熬豉和白朮十四枚銼,水三升,煎取一升,心鏡︰主風毒,腳膝攣急,骨節痛。飲之。
又方︰小兒寒熱,惡氣中人。以摩心、臍上,旋旋祝之了,破豉丸看有細毛黃泥聚豉煨熟,冷後取出豆豉為末,以豉、大蒜等分,一處杵勻,丸如梧子大。每服後毒氣攻手足及身體虛腫豉酒方︰豉五合微炒姚和眾治小兒丹毒,破作瘡,黃水出。焦炒豉令熱病後攻目生翳者。燒豉二七枚,末,以管吹之治墮胎血下盡煩滿。豉一升,水三升,三沸煮
為末敷之,不過三、四次。茆亭客話︰蝦蟆小者有毒,主人小便閉澀,臍下憋,疼痛至死者。以生豉一合,投新汲水半碗,浸令水濃,頓飲之,愈。

綠豆

味甘,寒,無毒。主丹毒,煩熱,風疹,藥石發動,熱氣奔豚,生研絞汁服。亦煮食,消腫,下氣,壓熱,解石。用之勿去皮,令人小壅,當是皮寒肉平。圓小綠者佳。又有(音陟)豆,苗子相似,主霍亂吐下。取葉搗絞汁,和少醋溫服,子亦下氣。(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綠豆,平。諸食法︰作餅炙食之佳。
謹按補益,和五臟,安精神,行十二經脈,此最為良。今人食皆撻去皮,即有少擁氣。若愈病,須和皮,故不可去。
又,研汁煮飲服之,治消渴。
又,去浮風,益氣力,潤皮肉,可長食之。
日華子云︰綠豆,冷。

白豆

平,無毒。補五臟,益中,助十二經脈,調中,暖腸胃。葉,利五臟,下氣。嫩者可作菜食,生食之亦佳,可常食。〔(新補) 見孟詵及日華子。〕孫真人食忌︰白豆,味鹹。腎之谷,腎病宜食,煞鬼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