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類本草

宋 唐慎微


卷第二十

(己酉新增衍義)

石蜜

石蜜 pd417.bmp (缺)

味甘,平,無毒,微溫。主心腹邪氣,諸驚癇 ,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病,和百藥,養脾氣,除心煩,食飲不下,止腸 ,肌中疼痛,口瘡,明耳目。久服強志輕身,不飢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石飴。生武都山谷、河源山谷及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

陶隱居云︰石蜜即崖蜜也,高山岩石間作之,色青赤,味小酸,食之心煩,其蜂黑色似虻。
又木蜜,呼為食蜜,懸樹枝作之,色青白。樹空及人家養作之者亦白而濃濃味美。凡蜂作蜜,皆須人小便以釀諸花,乃得和熟,狀似作飴須 也。又有土蜜,於土中作之,色青白,味酸。今出晉安檀崖者多土蜜,云最勝。出東陽臨海諸處多木蜜。出於潛、懷安諸縣多崖蜜。亦有雜木及人家養者。例皆被添,殆無淳者,必須親自看取之,乃無雜爾。且又多被煎煮,其江南向西諸蜜,皆是木蜜,添雜最多,不可為藥用。道家丸餌,莫不須之。仙方︰亦單煉服爾。今京下白蜜如凝酥,甘美耐久,全不用江南者。說者今自有以水牛乳煎沙糖作者,亦名石蜜。此既蜂作,宜去石字。後條蠟蜜,宜單稱爾。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蜜,主牙齒疳 ,唇口瘡,目膚赤障,殺蟲。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按尋常蜜,亦有木中作者,亦有土中作者。北方︰地燥,多在土中;南方︰地濕,多在木中。各隨土地所宜而生,其蜜一也。崖蜜別是一蜂,如陶所說出南方︰岩嶺間,生懸崖上,蜂大如虻,房著岩窟,以長竿刺令蜜出,承取之,應未博聞。今云石蜜,正是岩蜜也,宜改為岩字。甘蔗、石蜜,別出《本經》。張司空云︰遠方︰山郡幽僻處出蜜,所著 岩石壁,非攀緣所及。唯于山頂,籃輿自懸掛下,遂得採取。蜂去余蠟著石,鳥雀群飛來啄之盡。至春蜂歸如故,人亦占護其處。宣州有黃連蜜,色黃,味苦。主目熱。蜂銜黃連花作之。西京有梨花蜜,色白如凝脂,亦梨花作之,各逐所出。
藥性論云︰白蜜,君。治卒心痛及赤白痢,水作蜜漿,頓服一碗止;又生薑汁、蜜各一合,水和頓服之。又常服,面如花紅,神仙方︰中甚貴。治口瘡,浸大青葉含之。

圖經曰︰蜜(《本經》作石蜜,蘇恭云當去石字),生武都山谷、河源山谷及諸山中,今川蜀、江南、嶺南皆有之。蠟、白蠟,生武都山谷,出於蜜房木石間,今處處有之,而宣、歙、唐、鄧、伊芳洛間尤多。石蜜即崖蜜也。其蜂黑色,似虻,作房于岩崖高峻處,或石窟中,人不可到。但以長竿刺令蜜出,以物承之,多者至三、四石,味酸,色綠,入藥勝於它蜜。張司空云︰遠方︰山郡幽僻僻出蜜,所著絕岩石壁,非攀緣所及,唯于山頂籃輿,自垂掛下,遂得採取。蜂去余蠟著石,有鳥如雀,群飛來,啄之殆盡,至春蜂歸如舊,人亦占護其處,謂之蜜塞。其鳥謂之靈雀。其蜜即今之石蜜也。食蜜有兩種,一種在山林木上作房,一種人家作窠檻收養之,其蜂甚小而微黃,蜜皆濃濃而味美。又近世宣州有黃連蜜,色黃,味小苦。雍、洛間有梨花蜜,如凝脂。亳州太清宮有檜花蜜,色小赤。南京柘城縣有何首烏蜜,色更赤。並以蜂採其花作之,各隨其花色,而性之溫涼亦相近也。蠟,蜜脾底也,初時香嫩,重煮治乃成。藥家應用白蠟,更須煎煉,水中烊十數過即白。古人荒歲多食蠟以度飢。欲啖當合大棗咀嚼,即易爛也。劉禹錫《傳信方》云︰甘少府治腳轉筋,兼暴風,通身水冷如癱緩者,取蠟半斤,以舊帛 絹,並得約闊五、六寸,看所患大小加減闊狹,先銷蠟塗於帛上,看冷熱,但不過燒人,便承熱纏腳,仍須當腳心便著襪裹腳,待冷即便易之,亦治心躁驚悸。如覺是風毒,兼裹兩手心。
食療微溫。主心腹邪氣,諸驚癇,補五臟不足氣。益中止痛,解毒。能除眾病,和百藥,養脾氣,除心煩悶,不能飲食。治心肚痛,血刺腹痛及赤白痢,則生搗地黃汁,和蜜一大匙服,即下。
又,長服之,面如花色,仙方︰中甚貴此物。若覺熱,四肢不和,即服蜜漿一碗,甚良。又能止腸 ,除口瘡,明耳目,久服不飢。
又,點目中熱膜,家養白蜜為上,木蜜次之,崖蜜更次。
又,治癩,可取白蜜一斤,生薑二斤搗取汁。先秤銅鐺,令知斤兩,即下蜜于鐺中消之。又秤,知斤兩,下薑汁于蜜中,微火煎,令薑汁盡。秤蜜,斤兩在即休,藥已成矣。患三十年癩者,平旦服棗許大一丸,一日三服,酒飲任下。忌生冷、醋、滑臭物。功用甚多,世人眾委,不能一一具之。
雷公云︰凡煉蜜一斤,只得十二兩半,或一分是數。若火少、火過,並用不得。
外台秘要︰比歲有病天行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療,數日必死。瘥後瘡瘢黯,一歲方︰滅,此惡毒之氣。世人云︰建武中,南陽擊虜,仍呼為虜瘡。諸醫參詳療之,方︰取好蜜通摩瘡上,以蜜煎升麻,數數拭之。
又方︰陰頭生瘡。以蜜煎甘草塗之,瘥。
肘後方︰丹者,惡毒之瘡,五色無常。蜜和乾薑末魚骨鯁、雜物鯁。以好蜜匕抄,稍稍服之,令下。
又方︰誤吞錢。煉服二升,即出矣。
又方︰湯火灼蜜塗毛孔中,即生黑者。發不生,取梧桐子搗汁塗上,必生黑者。
又方︰肛門主肺,肺熱即肛塞腫重。須臾通泄。
又方︰治中熱油燒外痛,以白蜜塗之。孫真人食忌云︰七月勿食生蜜,若食則暴下,發霍亂。取白蜜和茯苓末塗之,七日便瘥矣。食醫心鏡︰主噫不下食。取崖蜜含,微微咽下利方》同。傷寒類要︰陽明病,自汁者,若小便自利,此為津液內竭,雖爾,不可攻之。取蜜七合,于銅器中微火煎可丸,捻作一挺,如指許大,少煉過,熟水溫調服,即止。

衍義曰︰石蜜,《嘉 本草》石蜜收蟲魚部中,又見果部。新書取蘇恭說,直將石字不用。石蜜既自有本條,煎煉亦自有法,今人謂之乳糖,則蟲部石蜜自是差誤,不當更言石蜜也。《是知石蜜字,乃白蜜字無疑。去古既遠,亦文字傳寫之誤,故今人尚言白沙蜜。蓋經久則陳白而沙,新收者唯稀而黃。次條蜜蠟故須別立目,蓋是蜜之房,攻治亦別。至如白蠟,又附於蜜蠟之下,此又誤矣。本草是續上文敘蜜蠟之用,及《注》所出州土,不當更分之為二。何者?白蠟本條中蓋不言性味,只是言其色白爾。既有黃白二色,今只言白蠟,是取蠟之精英者,在黃蠟直置而不言。黃則蠟陳,白則蠟新,亦是。蜜取陳,蠟取新也。《唐注》云︰除蜜字為佳。今詳之︰蜜字不可除,除之即不顯蠟自何處來。山蜜多石中,或古木中,有經三、二年,或一得而取之,氣味醇濃。人家窠檻中蓄養者,則一歲春秋二取之。取之既數,則蜜居房中日少,氣味不足,所以不逮陳白者日月足也。雖收之,才過夏亦酸壞。若龕于井中近水處,則免湯火傷,塗之痛止。仍搗薤白相和,雖無毒,多食亦生諸風。

蜂子

蜂子 pd418.bmp (缺)

味甘,平、微寒,無毒。主風頭,除蠱毒,補虛羸,傷中,心腹痛,大人、小兒腹中五蟲口吐出者,面目黃。久服令人光澤好顏色,不老,輕身,益氣。

大黃蜂子 主心腹脹滿痛,乾嘔,輕身益氣。

土蜂子 主癰腫,嗌(音益)喉也痛。一名蜚零。生武都山谷。畏黃芩、芍藥、牡蠣。

陶隱居云︰前直云蜂子,即應是蜜蜂子也。取其未成頭足時炒食之。
又,酒漬以敷面,令面悅白。黃蜂則人家屋上者及 (音候) 蜂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蜂子,主丹毒,風疹,腹內留熱,大小便澀,去浮血,婦人帶下,下乳汁,此即蜜房中白如蛹者。其穴居者名土蜂,最大,螫人至死,其子亦大、白,功用同蜜蜂子也。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按土蜂赤黑色,有毒。利大小便,治婦人帶下病等。又有食之者,須以冬瓜及苦 、生薑、紫蘇,以製其毒也。

圖經曰︰蜂,《本經》有蜂子、黃蜂、土蜂,而土蜂下云︰生武都山谷,今處處皆有之。蜂子,即蜜蜂子也。在蜜脾中,如蛹而白色。大黃蜂子,即人家屋上作房及大木間 (音候)(音婁)蜂子也。嶺南人亦作饌食之。蜂並黃色,比蜜蜂更大。土蜂子,即穴土居者,其蜂最大,螫人或至死。凡用蜂子,並取頭足未成者佳。
謹按《嶺表錄異》載宣、歙人取蜂子法,大蜂結房于山林間,大如巨鐘,其中數百層,土人採時,須以草衣蔽體,以捍其毒螫,複以煙火熏散蜂母,乃敢攀緣崖木,斷其蒂。一房蜂子或五、六斗至一石,以鹽炒曝乾,寄入京洛,以為方物。然房中蜂子,三分之一翅足已成,則不堪用。詳此木上作房,蓋 類也。而今宣城蜂子乃掘地取之,似土蜂也。故郭璞注《爾雅》土蜂云︰今江東呼大蜂在地中作房馬蜂。荊、巴間呼為 (音憚)。又注木蜂云︰似土蜂而小,在木上作房,江東人亦呼木蜂,人食其子。然則二蜂子皆可食久矣。大抵蜂類皆同科,其性效不相遠矣。禮記曰爵、 、蜩、范,注云︰蜩,蟬也。范,蜂也。

蜜蠟

味甘,微溫,無毒。主下痢膿血,補中,續絕傷,金瘡,益氣,不飢,耐老。

白蠟 療久泄 後重見白膿,補絕傷,利小兒。久服輕身不飢。生武都山谷,生于蜜房、木

陶隱居云︰此蜜蠟爾,生於蜜中,故謂蜜蠟。蜂皆先以此為蜜跖(音只),煎蜜亦得之,初時極香軟。人更煮煉,或加少醋、酒,便黃赤,以作燭色為好。今藥家皆應用白蠟,但取削之,於夏月日曝百日許,自然白。卒用之,亦可烊,納水中十餘過,亦白。俗方︰唯以合療下丸,而《仙經》斷谷最為要用,今人但嚼食方寸者,亦一日不飢也。
唐本注云︰除蜜字為佳,蜜已見石蜜條中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白蠟,使,味甘,平,無毒。主妊孕婦人胎蠟如雞子大,煎消三、五沸,美酒半斤投之,服之瘥。主白發,鑷去,消蠟點孔中,即生黑者。和松脂、杏仁、棗肉、茯苓等分合成,食後服五十丸,便不飢,功用甚多。
又云︰主下痢膿血。圖經文具石蜜條下。

葛氏方︰治犬咬人重發。療之火炙蠟,灌入瘡中。
又方︰治狐尿刺入腫痛。用熱蠟著瘡中,又

煙方︰湖南押衙顏思退傳︰頭風掣疼。蠟二斤,鹽半斤相和,于 羅中熔令相入,捏作一兜鍪,勢可合腦大小。搭頭至額,頭痛立止。集驗方︰治雀目如神。黃蠟不以多少,器內熔成汁,取出,入蛤粉相和得所成球。每用以刀子切下二錢,以豬肝二兩批開,摻藥在內,麻繩扎定。水一碗,同熱熏眼。至溫,冷並肝食之,日二,以平安為度。姚和眾︰治小兒腳凍,如有瘡,即濃煎蠟,塗之。衍義文具石蜜條下。

牡蠣

牡蠣 pd419.bmp (缺)

味鹹,平、微寒,無毒。主傷寒寒熱,溫瘧洒洒,驚恚怒氣,除拘緩鼠 ,女子帶下赤白,除留熱在關節營衛,虛熱去來不定,煩滿,止汗,心痛氣結,止渴,除老血,澀大小腸,止大小便,療泄精,喉痺咳嗽,心脅下痞熱。久服強骨節,殺邪鬼,延年。一名蠣蛤,一名牡蛤。生東海池澤。採無時。(貝母為之使,得甘草、牛膝、遠志、蛇床良,惡麻黃、吳茱萸、辛荑。)

陶隱居云︰是百歲雕所化。以十一月採為好。去肉,二百日成。今出東海、永嘉、晉安皆好。道家方︰以左顧者是雄,故名牡蠣,右顧則牝蠣爾。生著石,皆以口在上,舉以腹向南視之但多右顧,不用爾。丹方︰以泥釜,皆除其甲口,只取 如粉處爾。俗用亦如之,彼海人皆以泥煮鹽釜,耐水火而不破漏。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牡蠣搗為粉。粉身,主大人、小兒盜汗;和麻黃根、蛇床子、乾薑為粉,去陰汗。肉煮食,主虛損,婦人血氣,調中,解丹毒。肉于薑、醋中生食之,主丹毒,酒後煩熱,止渴。天生萬物皆有牝牡。唯蠣是鹹水結成,塊然不動,陰陽之道,何從而生?《經》言牡者,應是雄者。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又有KT(音樗)蠣,形短,不入藥用。《圖經》云︰海中蚌屬,以牡者良。今萊州昌陽縣海中多有,二月、三月採之。
藥性論云︰牡蠣,君。主治女子崩中,止盜汗,除風熱,止痛,治溫瘧。
又,和杜仲服止盜汗。末蜜丸,服三十丸,令人面光白,永不值時氣。主鬼交精出,病患虛而多熱,加用之,並地黃、小草。孟詵云︰牡蠣火上炙令沸,去殼食之甚美,令人細肌膚,美顏色。
又,藥家比來取左顧者,若食之即不揀左右也,可長服之,海族之中唯此物最貴,北人不識,不能表其味爾。段成式酉陽雜俎云︰牡蠣言牡,非謂雄也。

圖經曰︰牡蠣,生東海池澤,今海旁皆有之,而南海、閩中及通泰間尤多。此物附石而生,塊相連如房,故名蠣房(讀如阿房之房)。一名蚝山。晉安人呼為蚝莆。初生海邊才如拳石,嶄岩如山。每一房內有蚝肉一塊,肉之大小隨房所生,大房如馬蹄,小者如人指面。每潮來,則諸房皆開,有小蟲入,則合之以充腹。海人取之,皆鑿房以烈火逼開之,挑取其肉,而其殼左顧者雄,右顧者則牝蠣耳。或曰以尖頭為左顧。大抵以大者為貴,十一月採左顧者入藥。南人以其肉當食品。其味尤美好,更有益,兼令人細肌膚,美顏色,海族之最可貴者也。
海藥云按《廣州記》云︰出南海水中。主男子遺精,虛勞乏損,補腎正氣,止盜汗,去煩熱入丸散中用。
雷公云︰有石牡蠣、石魚蠣、真海牡蠣。石牡蠣者,頭邊背大,小甲沙石,真似牡試之,隨手走起可認真。是萬年珀,號曰 ,用之妙。凡修事,先用二十個,東流水、鹽一兩,煮一伏時,後入火中燒令通赤,然後入缽中研如粉用也。
肘後方︰大病瘥後,小勞便鼻衄。牡蠣十分,石膏五分,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子大,服之。經驗方︰治一切渴。大牡蠣不計多少,于臘日、端午日,黃泥裹 通赤,放冷取出,為末。用活鯽魚煎湯調下一錢匕,小兒服半錢匕,只兩服瘥。
又方︰治一切丈夫、婦人瘰癧經效。牡蠣用炭一秤, 通赤取出,於濕地上用紙襯,出火毒一宿,取四兩,玄參三兩,都搗羅為末,以麵糊丸如梧桐子。早晚食後、臨臥各三十丸,酒服。藥將服盡, 子亦除根本。
又方︰除盜汗及陰汗。牡蠣為末,有汗處粉之。勝金方︰治甲疽,弩肉裹甲,膿血疼痛不瘥。牡蠣頭濃處,生研為末。每服二錢,研殿花酒調下。如癰盛已潰者,以末敷之,仍更服藥,並一日三服。初虞世治瘰癧發頸項,破、未破甚效如神。牡蠣四兩,甘草二兩,為末。每服一大錢,食後臘茶同點,日二。
又方︰治水 偏大,上下不定疼痛。牡蠣不限多少,鹽泥固濟,炭三斤,令火盡,冷取二兩,乾薑一兩炮,又為細末,用冷水調稀稠得所,塗病處,小便大利即愈。集驗方︰治癰,一切腫未成膿,拔毒。牡蠣白者為細末,水調,塗乾更塗。傷寒類要︰療髓疽,日KT深,嗜臥。牡蠣、澤瀉主之。

衍義曰︰牡蠣須燒為粉用,兼以麻黃根等分同搗,研為極細末,粉盜汗及陰汗。本方︰使生者,則自從本方。左顧,《經》中本不言,只從陶隱居說。其《酉陽雜俎》已言︰牡蠣言牡,非牝口在左者為左顧。此物本無目,如此,焉得更有顧盼也。

龜甲

味鹹、甘,平,有毒。主漏下赤白,破症瘕 (音皆)瘧,五痔陰蝕,濕痺四肢重弱,小兒囟(音信)不合,頭瘡難燥,女子陰瘡,及驚恚氣心腹痛,不可久立,骨中寒熱,傷寒勞複,或肌體寒熱欲死,以作湯,良。久服輕身不飢。益氣資智,亦使人能食。一名神屋。生南海池澤及湖水中。採無時。勿令中濕,中濕即有毒。(惡沙參、蜚蠊。)

陶隱居云︰此用水中神龜,長一尺二寸者為善。厭可以供卜,殼可以充藥,亦入仙方。用之當炙。生龜溺甚療久嗽,亦斷瘧。肉作羹 ,大補而多神靈,不可輕殺。書家載之甚多,此不具說也。
唐本注云︰龜,取以釀酒。主大風緩急,四肢拘攣,或久癱緩不收攝,皆瘥。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圖經》云︰江、河、湖水龜也。湖州、江州、交州者,皆骨白而濃,色分明,並堪卜,其入藥者得便堪用。今所在皆有,肉亦堪釀酒也。蕭炳云︰殼主風腳弱,炙之,末,酒服。
藥性論云︰龜甲,畏狗膽,無毒。燒灰治小兒頭瘡不燥。骨帶入山令人不迷。血治脫肛。灰亦治脫肛。
日華子云︰卜龜小者,腹下可卜,鑽遍者,名敗龜。治血麻痺。入藥酥炙用,又名敗將。

圖經文具秦龜條下。

食療云︰溫,味酸。主除溫瘴氣,風痺,身腫, 折。
又,骨帶入山林中,令人不迷路。其食下赤白,崩中,小兒囟不合,破症瘕, 瘧,療五痔,陰蝕,濕痺,女子陰隱瘡,及骨節中寒熱,煮汁浴漬之良。
又,以前都用水中龜,不用啖蛇龜。五月五日取頭乾末服之,亦令人長遠入山不迷。
又方︰卜師處鑽了者,塗酥炙,細羅,酒下二錢,療風疾。
肘後方︰治卒得咳嗽。生龜三枚,治如食法,去腸,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漬曲,釀米四升如常法,熟飲二升,令盡此,則永斷。
經驗方︰治產後產前痢。敗龜一枚,用米醋炙,搗為末,米飲調下。孫真人云︰治小兒龜背。以龜尿摩胸背上,瘥。孫真人食忌十二月勿食龜肉,損命,不可輒食,殺子母秘錄︰︰令子易產。燒龜甲末,酒服方寸匕。抱朴子云︰千歲靈龜五色具焉,其雄額上兩骨起似角,以羊血浴之,乃剔取其甲,炙搗,服方寸匕,日三盡一具。
衍義文具秦龜條下。

秦龜

秦龜 pd420.bmp (缺)

味苦,無毒。主除濕痺氣,身重,四肢關節不可動搖。生山之陰土中。二月、八月取。

陶隱居云︰此即山中龜不入水者。形大小無定,方藥不甚用。龜類雖多,入藥正有兩種爾。又有鴦龜,小狹長尾,乃言療蛇毒,以其食蛇故也。用以卜則吉凶正反,帶秦龜前 (乃到切)骨,令人入山不迷。廣州有 (子夷切) (以規切),其血甚療俚人毒箭傷。
唐本注云︰龜腹折,見蛇則呷而食之。荊楚之間謂之呷蛇龜也。秦龜即 是,更無別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龜溺,主耳聾,滴耳中瘥。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今江南、嶺南並有。冬月藏土中,春夏秋即游溪谷。今據《爾雅》,攝龜,即小龜也。腹下曲折,能自開閉,好食蛇,江東呼為陵龜,即夾蛇龜也。又靈龜出涪陵郡,大甲可以卜,似玳瑁,即 龜也。一名靈。能鳴,今蘇言秦龜即 ,非為通論。且陶注︰ 但療箭毒,則與《本經》主治不同。入水者,而云秦龜應以地名為別故也。
陳藏器云︰蘇云秦龜即是。按 生海水中,生山陰者非 矣。今秦龜是山中大龜,如碑下者。食草根、竹筍,深山谷有之,卜人取以占山澤。漢書十朋有山龜,即是此也。揭取甲,亦如 堪飾器物。
陳土良云︰ 龜腹下橫折,秦人呼 ,山龜是也。肉寒,有毒。主筋脈。凡撲損,便取血作酒食。肉生研濃塗,立效。
日華子云︰ ,平,微毒。治中刀箭悶絕,刺血飲便瘥。皮甲名 皮,治血疾,若無生血,煎汁代之,亦可寶裝飾物。
又云︰夾蛇龜,小,黑,中心折者無用,不可食。肉可生搗 敷蛇毒。

圖經曰︰秦龜,山中龜,不入水者是也,生山之陰土中。或云秦以地稱,云生山之陰者是,秦山中龜,其形大小無定,大者有如碑跌,食草根、竹萌,冬月藏土中,至春而出,游山谷中。今市肆間人或畜養為玩,至冬而埋土穴中。然藥中稀用,卜人亦取以占山澤,揭取其甲,亦堪飾器物。《爾雅》所謂山龜者,豈是此歟。水中龜,其骨白而濃,色至分明,所以供卜人及入藥用,以長一尺二寸為善。《爾雅》亦有水龜,又一種 龜,小狹長尾,腹下有橫折,見蛇則呷而食之,江東人謂之陵龜,即《爾雅》所謂小龜也,亦入藥用,能療蛇毒。又一種(子夷切) (以規切),大甲,可以卜,即《爾雅》所謂靈龜也。陶、蘇以此為秦龜。

按︰《嶺表錄異》云︰ ,俗謂之茲夷,蓋山龜之大者,人立背上,可負而行。潮、循間甚多,鄉人取殼,以生得全者為貴。初用木楔其肉,龜被楚毒,鳴吼如牛,聲動山谷,工人以其甲通明黃色者,煮拍陷玳瑁為器,今所謂龜筒者是也。據此乃別是一種山龜,未必是此秦龜也。其入藥亦以生脫者為上。凡龜之類甚多,而時人罕複遍識,蓋近世貨幣所不用,而知卜術者亦稀,唯醫方︰時用龜甲,故爾弗貴矣。方︰書中又多用敗龜,取鑽灼之多者,一名漏天機。一說,入藥須用神龜,神龜底殼當心前,有一處四方透明如琥珀色者是矣。其頭方,殼圓,腳分別也。
又,藥中用龜尿,最難得。孫光憲《北夢瑣言》載其說云︰道士陳釗,言龜之性妒,而與蛇交,或雌蛇至,有相趁斗噬,力小者或至斃。採時取雄龜,於瓷碗中,或小盤中置之,于後以鑒照,龜既見鑒中影,往往淫發而失尿,急以物收取。又以紙炷火上 熱,以點其尻,亦致失尿,然不及鑒照之快也。
陳藏器 ,秦龜注︰陶云廣州有 ,其血主俚人毒箭。按 ,人被毒箭傷,煩悶欲死者。剖取血敷傷處,此是焦銅及螯汁毒,南人多養用之,似龜,生海邊。有甲紋,堪為物飾。海藥云謹按《正經》云︰生在廣州山谷。其殼,味帶苦,治婦人赤白漏下,破積症,頑風冷痺,關節氣壅,或經卜者更妙。凡甲炙令黃,然後入藥中。抱朴子, 龜啖蛇,南從皆帶龜之尾以辟蛇。蛇中人,刮此物以敷之,其瘡亦使愈。

衍義曰︰秦龜,即生於秦者。秦地山中多老龜,極大而壽。龜甲即非只秦地有,四方︰皆有之,但取秦地所出,大者為勝。今河北獨流釣台甚多。取龜筒治療,亦入眾藥。只此二種,各逐本條,以其靈于物,方︰家故用以補心,然甚有驗。

珍珠

珍珠 pd421.bmp (缺)

寒,無毒。主手足皮膚逆臚,鎮心。綿裹塞耳,主聾。敷面令人潤澤好顏色。粉點目中,主膚翳障膜。(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珍珠,君。治眼中翳障白膜,七寶散用磨翳障,亦能墜痰。
日華子云︰珍珠子,安心,明目,駐顏色也。

圖經曰︰珍珠,《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出廉州,北海亦有之。生珠牡(俗謂之珠母)。珠牡,蚌類也。按《嶺表錄異》︰廉州邊海中有洲島,島上有大池,謂之珠池。每歲刺史親監珠戶入池採老蚌,割取珠以充貢。池雖在海上,而人疑其底與海通,池水乃淡,此不可測也。土人採小蚌肉作脯食之,往往得細珠如米者。乃知此池之蚌,隨大小皆有珠矣。而今取珠牡,云得之海旁,不必是珠池中也。其北海珠蚌,種類小別。人取其肉,或有得珠者,但不常有,其珠亦不甚光瑩,藥中不堪用。
又︰蚌屬中有一種似江珧者,其腹亦有珠,皆不及南海者奇而且多。入藥須用新完未經鑽綴者為佳。
海藥云謹按《正經》云︰生南海,石決明產出也。主明目,除面 ,止泄,合知母療煩熱,消渴。以左纏根,治兒子麩豆瘡入眼。蜀中西路女瓜亦出珍珠,是蚌蛤產,光白甚好,不及舶上彩耀。欲穿須得金剛鑽也。為藥須久研如粉面,方︰堪服餌。研之不細,傷人腑腑。雷公以牡蠣約重四、五斤以來,先置於平底鐺中,以物四向 令穩,然後著珍珠於上了,方︰下銼了三件細,以絹羅重重篩過,卻更研二丸下了,用。凡使,要不傷破及鑽透者,方可用也。
外台秘要︰療子死腹中方,珍珠二兩,為末,酒調服盡,立出。
千金方︰治兒胞衣不出,苦酒服珍珠末一珠末以雞冠血和丸小豆大,以三、四粒納口中。
又方︰主鎮安魂魄,珠蜜方︰煉珍珠如大豆,以蜜一蜆殼,和一服與一豆許,日三。大宜小兒矣。抱朴子︰珍珠徑寸以上可服,服之可以長久。酪漿漬之絕谷得長生。

衍義曰︰珍珠,小兒驚熱藥中多用。河北壙濼中,亦有圍及寸者,色多微紅,珠母與廉州珠母不相類。但清水急流處,其色光白;水濁及不流處,其色暗。余如《經》。

玳瑁

玳瑁 pd422.bmp (缺)

寒,無毒。主解嶺南百藥毒。俚人刺其血飲,以解諸藥毒。大如帽,似龜,甲中有紋。生嶺南海畔山水間。(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士良云︰玳瑁,身似龜,首觜如鸚鵡。肉,平。主諸風毒,行氣血,去胸膈中風痰,鎮心脾,逐邪熱,利大小腸,通婦人經脈。甲殼亦似肉,同療心風邪,解煩熱。
日華子云︰破症結,消癰毒,止驚癇等疾。

圖經曰︰玳瑁,生嶺南山水間,今亦出廣南。蓋龜類也。唯腹、背甲皆有紅點斑紋,其大者有如盤。入藥須生者乃靈,帶之亦可以辟蠱毒。凡遇飲食有毒,則必自搖動,死者則不能,神矣。昔唐嗣薛王之鎮南海,海人有獻生玳瑁者,王令揭取上甲二小片,系於左臂,欲以辟毒。玳瑁甚被楚毒,複養于使宅後池,伺其揭處複生,還遣送舊處,並無傷矣。今人多用雜龜筒作器皿,皆殺取之。又經煮拍,生者殊不易得。頃有自嶺表罷官,得生玳瑁畜養且久,攜以北歸,北人多有識者。又有一種 ,亦玳瑁之類也。其形如笠,四足縵胡無指,其甲有黑珠,紋彩亦好,但薄而色淺,不任作器,唯堪貼飾耳。今人謂之 皮,不入藥用。

陳藏器云︰大如扇,似龜,甲有紋,余並同。楊氏產乳︰療中蠱毒。生玳瑁以水磨如濃飲,服一盞即解。

衍義曰︰玳瑁,治心經風熱,生者入藥,蓋性味全也。既入湯火中,即不堪用,為器物者矣,與生熟犀其義同。

桑螵蛸

桑螵蛸 pd423.bmp (缺)

味鹹、甘,平,無毒。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又療男子虛損,五臟氣微,夢寐失精,遺溺。久服益氣養神。一名蝕 (音尤)生桑枝上,螳螂子也。二月、三月採蒸之,當火炙。不爾,令人泄。(得龍骨,療泄精。畏旋複花。)

陶隱居云︰俗呼螳螂為 (音石)螂,逢樹便產,以桑上者為好,是兼得桑皮之津氣。市人恐非真,皆令合枝斷取之爾,偽者亦以膠著桑枝之上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此物多在小桑樹上,叢荊棘間,並螳螂卵也,三月、四月中,一枝出小螳螂數百枚。以熱漿水浸之一伏時,焙乾,于柳木灰中炮令黃色用之。
藥性論云︰桑螵蛸,臣,畏戴椹。主男子腎衰,漏精,精自出。患虛冷者能止之,止小便利。火炮令熱,空心食之。虛而小便利,加而用之。圖經云桑螵蛸,螳螂子也。
《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在處有之。螳螂逢木便產,一枚出子百數,多在小木荊棘間,桑上者兼得桑皮之津氣,故以為佳。而市之貨者,多非真。須連枝折之為驗。然偽者亦能以膠著桑枝上,入藥不宜也。三月、四月採。蒸過收之,亦火炙,不爾則令人泄。一法︰採得便以熱漿水浸一伏時,焙乾,更于柳木灰中,炮令黃用之。《爾雅》云︰莫貉(戶各切),螳螂蛑。郭璞云︰螗螂,有斧蟲,江東呼為石螂。
又云︰不過,(丁郎切) (息詳切)。 螳螂別名也。其子蜱(音裨)蛸(音蕭),一名 (普莫切)(音焦), 卵也。古今方︰漏精及主風藥中,多用之。

雷公云︰凡使,勿用諸雜樹上生者,螺螺不入藥中用。凡採覓須桑樹東畔枝上者,採得去核子治底半字螵蛸十二枚,搗為散,分作兩服,米飲下。《楊氏產乳》同。
又方︰療小便不通及胞轉。桑螵蛸搗末,米飲服方寸匕,日三。

衍義曰︰桑螵蛸,自採者真,市中所售者,恐不得盡皆桑上者。《蜀本‧圖經》浸炮之法,不若略蒸過為佳。鄰家有一男子,小便日數十次,如稠米泔色,亦白,心神恍惚,瘦瘁食減,以女勞得之。今服此桑螵蛸散,未終一劑而愈。安神魂,定心忐,治健忘,小便數,補心氣。桑螵蛸、遠志、菖蒲、龍骨、人參、茯神、當歸、龜甲醋炙,以上各一兩,為末。夜臥,人參湯調下二錢,如無桑上者,即用余者,仍須以炙桑白皮佐之,量多少,可也。蓋桑白皮行水,意以接螵蛸就腎經。用桑螵蛸之意如此,然治男女虛損,益精,陰痿,夢失精,遺溺,疝瘕,小便白濁,腎衰不可闕也。

石決明

石決明 pd424.bmp (缺)

味鹹,平,無毒。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輕身。生南海。

陶隱居云︰俗云是紫貝,定小異,亦難得。
又云是鰒(步角切)魚甲,附石生,大者如手,明耀五色,內亦含珠。人今皆水漬紫貝,以熨眼,頗能明。此一種,本亦附見在決明條,甲既是異類,今為副品也。
唐本注云︰此物是鰒魚甲也,附石生,狀如蛤,唯一片無對、七孔者良。今俗用者紫貝,全別,非此類也。今注︰石決明,生廣州海畔。殼大者如手,小者如三、兩指,其肉,南人皆啖之,亦取其殼,以水漬洗眼,七孔、九孔者良,十孔以上者不佳,謂是紫貝及鰒魚甲,並誤矣。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石決明,寒。又注云︰鰒魚,主咳嗽,啖之明目。又《圖經》云︰今出萊州,即墨縣南海內。三月、四月採之。
日華子云︰石決明,涼,明目。殼磨障翳。亦名九孔螺也。

圖經曰︰石決明,生南海,今嶺南州郡及萊州皆有之。舊說,或以為紫貝,或以鰒魚甲。

按︰紫貝即今人砑螺,古人用以為貨幣者,殊非此類。鰒魚,王莽所食者,一邊著石,光明可愛,自是一種,與決明相近耳。決明殼大如手,小者三、兩指,海人亦啖其肉,亦取其殼,漬水洗眼,七孔、九孔者良,十孔者不佳。採無時。

海藥云︰主青盲、內障,肝肺風熱,骨蒸勞極,並良。凡用先以面裹熟煨,然後磨去其外黑處,並粗皮了,爛搗之,細羅,于乳缽中再研如面,方︰堪用也。
雷公云︰凡使,即是珍珠母也,先去上粗皮,用鹽並東流水於大瓷器中,煮一伏時了,漉出拭乾,搗為末,研如粉,卻入鍋子中,再用五花皮、地榆、阿膠三件,更用東流水於瓷器中,如此淘之三度,待乾,再研一萬匝,方︰入藥中用。凡修事五兩,以鹽半分,取則第二度煮,用地榆、五花皮、阿膠各十兩。服之十兩,永不得食山桃,令人喪目也。勝金方︰治小腸五淋。石決明去粗皮甲,搗研細,右件藥如有軟硬物淋,即添朽木細末,熟水調下二錢匕服。

衍義曰︰石決明,《經》云︰味鹹,即是肉也。人採肉以供饌,及干致都下,北人遂為珍味。肉與殼兩可用,方︰家宜審用之。然皆治目,殼研,水飛,點磨外障翳,登、萊州甚多。

海蛤

海蛤 pd425.bmp (缺)

味苦、鹹,平,無毒。主咳逆上氣,喘息煩滿,胸痛寒熱,療陰痿。一名魁蛤。生東海。(蜀漆為之使,畏狗膽、甘遂、芫花。)

唐本注云︰此物以細如巨勝,潤澤光淨者好,有粗如半杏仁者,不入藥用。亦謂為豚耳蛤,粗惡不堪也。
今按別本注云︰雁腹中出者極光潤,主十二水滿急痛,利膀胱、大小腸。粗者如半片郁李仁,不任用,亦名豚耳。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今萊州即墨縣南海沙湍中。四月、五月採,淘沙取之。當以半天河煮五十刻,然後以枸杞子汁和, 竹筒盛,蒸一伏時;勿用游波蟲骨,似海蛤而面上無光,誤食之令人狂眩,用醋蜜解之即愈。吳氏云︰海蛤,神農︰苦。歧伯︰甘。扁鵲︰鹹。大節頭有紋,紋如磨齒。採無時。蕭炳云︰止消渴,潤五臟,治服丹石人有瘡。
藥性論云︰海蚧亦白海蛤,臣。亦名紫薇。味鹹,有小毒。能治水氣浮腫,下小便,治嗽逆上氣。主治項下瘤癭。
日華子云︰治嘔逆,陰痿,胸脅脹急,腰痛,五痔,婦人崩中帶下病。此即鮮蛤子。雁食後糞中出,有紋彩者為文蛤,無紋彩者為海蛤。鄉人又多將海岸邊爛蛤殼,被風濤打磨瑩滑者,偽作之。

圖經曰︰海蛤、文蛤,並生東海,今登、萊、滄州皆有之。陶隱居以細如巨勝,潤澤光淨者為為海蛤是海中爛殼,久為風波濤洗,自然圓淨,此有大小而久遠者為佳,不必雁腹中出也。文蛤是未爛時殼,猶有紋理者,此乃新舊不同,正一物而二名也。然海蛤難得真爛久者。海人多以它蛤殼經風濤摩蕩瑩滑者偽作之,殊無力。又有一種游波骨,極類海蛤,但少瑩澤,誤食之令人狂眩,用醋、蜜解之則愈。
《本經》海蛤一名魁蛤。又別有魁蛤條云︰形正圓,兩頭空,表有紋,乃別是一種也。按︰《說文》曰︰千歲燕化為海蛤,魁蛤即是伏翼所化,故一名伏老。並採無時。張仲景《傷寒論》曰︰病在陽,應以汗解,反以冷水 之,若水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皮上粟起,意欲水,反不渴者,文蛤散主之。文蛤五兩,一味搗篩,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此方︰醫家多用,殊效。

雷公云︰凡使,勿用游波蕈骨,其蟲骨真似海蛤,只是無面上光。其蟲骨誤餌之,令人狂走,事一兩,于漿水中煮一伏時後,卻以地骨皮、柏葉二味,又煮一伏時後出,于東流水中淘三遍,拭乾,細搗研如粉,然後用。凡一兩,用地骨皮二兩,並細銼,以東流水淘取用之。

衍義曰︰海蛤、文蛤,陳藏器所說是。今海中無雁,豈有食蛤糞出者?若蛤殼中有肉時,尚可食,肉既無,焉得更有糞中過數多者?必為其皆無廉棱,乃有是說。殊不知風浪日夕淘汰,故如是。治傷寒汗不溜,搐卻手腳,海蛤、川烏頭各一兩,穿山甲二兩,為末,酒糊和丸,大一寸許,捏扁,置所患足心下。擘蔥白蓋藥,以帛纏定。于暖室中,取熱水浸腳至膝上,久則水溫,又添熱水,候遍身汗出為度。凡一、二日一次浸腳,以知為度。

文蛤

味鹹,平,無毒。主惡瘡,蝕五痔,咳逆胸痺,腰痛脅急,鼠 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生東海。表有紋,取無時。

陶隱居云︰海蛤至滑澤,云從雁屎中得之,二、三十過方為良。今人多取相 ,令磨蕩似之爾。文蛤小大而有紫斑,此既異類而同條,若別之,則數多,今以為附見,而在副品限也。

凡有四物如此。
唐本注云︰文蛤,大者圓三寸,小者圓五、六分。若今婦人以置胭脂者,殊非海蛤之類也。夫天地間物,無非天地間用,豈限其數為正副耶﹗今按陳藏器本草云︰海蛤,主水 。取二兩先研三日,漢防己、棗肉、杏仁二兩,葶藶子六兩,熬研成脂為丸,一服十丸,利下水。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背上有斑紋者,今出萊州掖縣南海中,三月中旬採。蕭炳云︰出密州。
陶隱居云︰按海蛤,是海中爛殼,久在泥沙,風波淘漉,自然圓淨,有大有小,以小者久遠為佳,亦非一一從雁腹中出也。文蛤是未爛時殼,猶有紋者。此乃新舊為名,二物元同一類。假如雁食蛤殼,豈擇紋與不紋。蘇恭此言殊為未達,至如爛蜆蚌殼,亦有所主,與生不同。陶云副品,正其宜矣。《說文》曰︰千歲燕化為海蛤,一名伏老,伏翼化為,今亦生子滋長也。

圖經文具海蛤條下。
千金翼︰治急疳蝕口鼻數日盡,欲死。燒文蛤灰,臘月脂和,塗之。
衍義文具海蛤條下。

魁蛤

味甘,平,無毒。主痿痺,泄痢便膿血。一名魁陸,一名活東。生東海。正圓兩頭空,表有紋,取無時。

陶隱居云︰形似紡 (音狂),小狹長,外有縱橫紋理,云是老蝙蝠化為,用之至少。而《本經》海蛤,一名魁蛤,與此為異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形圓長,似大腹檳榔,兩頭有孔,今出萊州。

圖經文具海蛤條下。
食療寒。潤五臟,治消渴,開關節。服丹石人食之,使人免有瘡腫及熱毒所生也。

蠡(音禮)魚

蠡(音禮)魚 pd426.bmp (缺)

味甘,寒,無毒。主濕痺,面目浮腫,下大水,療五痔,有瘡者不可食,令人瘢(音盤)白。一名 (音銅)魚。生九江池澤。取無時。

陶隱居云︰今皆作鱧字,舊言是公蠣蛇所變,然亦有相生者。至難死,猶有蛇性。合小豆白煮以療腫滿,甚效。
唐本注云︰《別錄》云,腸及肝,主久敗瘡中蟲。諸魚灰,並主哽噎也。
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鱧魚,下大小便,擁塞氣。又作膾,與腳氣、風氣人食之,效。
又︰以大者洗去泥,開肚,以胡椒末半兩,切大蒜三兩顆,納魚腹中縫合,並和小豆一升煮之。臨熟下蘿卜三、五顆如指大,切蔥一握,煮熟。空腹服之,並豆等強飽,盡食之。至夜即泄氣無限,三、五日更一頓。下一切惡氣。又十二月作醬良也。
日華子云︰鱧魚腸,以五味炙貼痔 及 ,良久蟲出,即去之。諸魚中,唯此膽甘,可食。

圖經曰︰蠡(通作鱧字)魚,生九江池澤,今處處有之。陶隱居以為公蠣蛇所變,至難死,猶有蛇性。
謹按《爾雅》︰鱧,鯇。郭璞注云︰鱧, (音同)也。釋者曰︰鱧,鯇也。《詩‧小雅》云︰魚麗于 ,魴鱧。《毛傳》云︰鱧,鯇也。《正義》云︰諸本或作鱧, (音重)也。陸機謂鯇即鱧魚也,似鱧,狹而濃,今京東人猶呼 魚,其實一類也。據上所說,則似今俗間所謂黑鱧魚者,亦至難死,形近蛇類,浙中人多食之。然《本經》著鱧魚,主濕痺下水,而黑鱧魚主婦人妊娠。《千金方》有安胎單用黑鱧魚湯方,而《本經》不言有此功用,恐是漏落耳。肝腸亦入藥,諸魚膽苦,唯此膽味甘可食為異也。又下鮑魚條,據陶、蘇之說,乃似今漢、沔間所作淡干魚,味辛而臭者。蘇又引《李當之本草》,亦言胸中濕者,良。其以暴魚不以鹽,外雖干而魚肥,故中濕也,中濕則彌臭矣。一說,鮑魚自是一種,形似小魚,生海中,氣最臭。秦始皇取置車中者是也。此說雖辨,亦無的據。《素問》治血枯雀卵丸,飲鮑魚汁,以利腸中。

外台秘要︰療患腸痔,每大便常有血。鱧魚膾,薑齏食之,佳。任性多少,瘥。忌冷毒物。

又方︰療痔。鱧魚腸三具,炙令香,以綿裹,納穀道中,一食頃蟲當出,魚腸數易之,盡三枚瘥。食醫心鏡︰治十種水氣病不瘥垂死。鱧魚一頭,重一斤以上,右熟取汁,和冬瓜、蔥白作羹食之。
又方︰治野雞病,下血不止,腸疼痛。鱧魚一頭,如食法作膾,蒜齏食之。靈苑方︰治急喉閉,逡巡不救者。蠡魚膽,臘月收,陰乾為末,每服少許,點患處,藥至即瘥,病深則水衍義曰︰蠡魚,今人謂之黑鯉魚。道家以謂頭有星為厭,世有知之者,往往不敢食。又發故疾,亦須忌爾。今用之療病,亦只取其一端耳。

(音夷又音題)魚

(音夷又音題)魚 pd427.bmp (缺)

味甘,無毒。主百病。

陶隱居云︰此是 (音題)也,今人皆呼慈音,即是 (乃兼切)魚,作 食之,云補。
又有魚相似而大;又有 (五回切)魚亦相似,黃而美,益人,其合鹿肉及赤目、赤須、無鰓者,食之並殺人;又有人魚,似 而有四足,聲如小兒,食之療瘕疾,其膏燃之不消耗,始皇驪山塚中用之,謂之人膏也。荊州、臨沮、青溪至多此魚。
唐本注云︰ 魚,一名 魚,一名魚。主水浮腫,利小便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有三種。口腹俱大者名 (音護),背青而口小者名 ,口小背黃腹白者名 ,一名河豚。三魚堪為 ,美而且補。陳士良云︰魚,暖。

圖經曰︰ (音夷又音題)魚,舊不著所出州土,今江浙多有之。大首方︰口,背青黑,無鱗,多涎。其類有三。
陶隱居云︰即 (音題)魚也。 即 (乃兼切)魚也。又有 (音護)魚,相似而大。 (五回切)魚亦相似,色黃而美。三種形性皆相類,而小不同也。 亦名 。《詩‧小雅》云︰魚麗于 , 鱧。《傳》云︰ , 也。《爾雅‧釋魚》︰ , 。郭璞注云︰今,額白魚。 別名 ,江東通呼 為 是也。今江浙多食之,不可與牛肝合食,令人患風多噎。涎,主三消。取生魚涎,溲黃連末作丸,飯後烏梅煎飲下五、七丸,渴便頓減。,四季不可食,又不可與野豬肉合食,令人吐瀉。 ,秦人呼為 魚,能動痼疾,不可與野雞、野豬肉合食,令人患癩。此三魚大抵寒而有毒,非食品之佳味也。

食療︰ 與 ,大約相似。主諸補益。無鱗,有毒,勿多食。赤目、赤須者,並殺人也。千金翼︰治刺傷中毒,水燒魚目灰塗之。

衍義曰︰ 魚,形少類獺,有四足,腹重墜如囊,身微紫色。嘗剖之,中有三小蟹,又有四

鯽魚

鯽魚 pd428.bmp (缺)

主諸瘡,燒以醬汁和塗之,或取豬脂煎用,又主腸癰。

頭灰 臣禹錫等謹按藥對云︰頭,溫。主小兒頭瘡,口瘡,重舌,目翳。一名鮒(音父)魚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鯽魚,味甘,溫。止下痢,多食亦不宜人。
又,注云︰形亦似鯉,色黑而體促,肚大而脊隆,所在池澤皆有之。孟詵云︰鯽魚,平胃氣,調中,益五臟,和作羹食,良。又鯽魚與 ,其狀頗同,味則有殊。 是節化,鯽是稷米化之,其魚腹上尚有米色。寬大者是鯽,背高腹狹小者是 ,其功不及鯽。魚子調中,益肝氣爾。
日華子云︰鯽魚,平,無毒。溫中下氣,補不足。作膾,療腸 ,水穀不調及赤白痢。燒灰以敷惡瘡良。又釀白礬燒灰,治腸風血痢。頭燒灰療嗽。
又云︰子不宜與豬肉同食。

圖經曰︰鯽魚,《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所在池澤皆有之。似鯉魚,色黑而體促,肚大而脊隆。亦有大者至重二、三斤。性溫,無毒。諸魚中最可食。或云稷米所化,故其腹尚有米色。又有一種背高腹狹小者,名 魚,功用亦與鯽同,但力差劣耳。又黔州有一種重唇石鯽魚,亦其類也。

陳藏器云︰頭主咳嗽,燒為末服之。肉主虛羸,五味熟煮食之。膾亦主赤白痢及五野雞病。
食療食之平胃氣,調中,益五臟,和 作羹良。作膾食之,斷暴下痢。和蒜食之,有少熱;和薑、醬食之,有少冷。
又,夏月熱痢可食之,多益。冬月中則不治也。骨燒為灰,敷 瘡上,三、五度瘥。
謹按其子調中,益肝氣。凡魚生子,皆粘在草上及土中。寒冬月水過後,亦不腐壞。每到五月三伏時,雨中便化為魚。食鯽魚不得食沙糖,令人成疳蟲。丹石熱毒發者,取茭首和鯽魚作羹,食一、兩頓即瘥。
聖惠方︰治小兒腦疳鼻癢,毛髮作穗,面黃羸瘦,益腦。用鯽魚膽滴於鼻中,連三、五日甚效。
外台秘要治患腸痔,大便常有血。食鯽魚羹及隨意任作飽食。《孫真人》同。
千金方︰小兒頭無髮。燒鯽魚末,醬汁和敷之。
梅師方︰鯽魚不可合豬肝食。孫真人︰治牙齒疼。取鯽魚納鹽花于肚中,燒作灰末,敷之即瘥。
又方︰主惡核腫不散,取鮮鯽魚杵敷之。
又方︰主腳氣及上氣。取鯽魚一尺長者作膾,食一、兩頓,瘥。
食醫心鏡︰治脾胃氣冷,不能下食,虛弱無力。鶻突羹︰鯽魚半斤細切,起作膾,沸豉汁熱投之,著胡椒、乾薑、蒔蘿、桔皮等末,空心食之。集驗方︰熱病瘥後百日食五辛者,必目暗。鯽魚作 熏之。子母秘錄︰治小兒面上忽生瘡,黃水出。鯽魚頭燒末,和醬清汁敷,日易之。

又方︰小兒丹。鯽魚肉細切五合,小豆搗屑二合,和更,杵如泥,和水敷之。楊氏產乳︰療妊娠時行傷寒。鯽魚一頭燒作灰,酒服方寸匕,汗出,瘥。《傷寒類要》同。
又方︰中風寒熱,腹絞痛。以干鯽魚一頭燒作末,三指撮,以苦酒服之,溫複取汗,良。

衍義曰︰鯽魚,開其腹,納藥燒之,治齒。

鱔(音善)魚

味甘,大溫,無毒。主補中,益血,療沈(音審)唇。五月五日取頭骨燒之,止痢。

陶隱居云︰鱔是荇芩根化作之。
又云︰是人發所化,今其腹中自有子,不必盡是變化也。性熱,作 食之亦補。而時行病起,食之多複,又喜令人霍亂。凡此水族魚蝦之類甚多,其有名者,已注在前條,雖皆可食,而甚損人,故不入藥用。又有食之反能致病者,今條注如後說,凡魚頭有白色如連珠至脊上者、腹中無膽者、頭中無鰓者,並殺人。魚汁不可合鸕 肉食之。鯽魚不可合猴、雉肉食之。鰍(音秋)鱔不可合白犬血食之。鯉魚子不可合豬肝食之。鯽魚亦爾。青魚 不可合生胡荽及生葵並麥醬食之。蝦無須及腹下通黑及煮之反白,皆不可食。生蝦膾不可合雞肉食之,亦損人。又有 (音脯) (音秕)亦益人,尾有毒,療齒痛。
又有(烏郎切) (乙八切)魚,至能醒酒。 (音候) 魚有毒,不可食。
唐本注云︰《別錄》云,干鱔頭,主消渴,食不消,去冷氣,除痞疹。其穿魚繩,主竹木屑入目不出;穿鮑魚繩,亦主瞇目、去刺,煮汁洗之大良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鱔魚主濕痺氣,補虛損,婦人產魚而細長,亦似蛇而無鱗,有青黃二色,生水岸泥窟中,所在皆有之。孟詵云︰鱔魚,補五臟,逐十二風邪。患惡氣人,常作 ,空腹飽食,便以衣蓋臥少頃,當汗出如白膠,汗從腰腳中出,候汗盡,暖五木湯浴,須慎風一日,更三、五日一服。並治濕風。

陳藏器云︰血主癬及 ,斷取血塗之。夏月于淺水中作窟,如蛇冬蟄夏出,宜 食之。証俗音鱔魚,音善字,或作鱔,諸書皆以 為鱔。
《本經》以 為鱔,仍足魚字,殊為誤也。《風土記》云︰鱔魚夏出冬螫,亦以氣養和實時節也。《顏氏家訓》云︰《後漢書》鸛雀銜三鱔魚,音善,多假借作 。《魏武四時食製》鱔, 魚,大如五斗,軀長一丈,即 魚也。若如此長大,鸛雀不能勝一,況三頭乎﹗是鱔魚明矣。今宜作鱔字,作 當重煮之,不可以桑薪煮之,亦蛇類也。
聖惠方︰治婦人乳結硬疼。用鱔魚皮燒灰末,空心暖酒調二錢匕。

衍義曰︰鱔魚,腹下黃,世謂之黃鱔。此尤動風氣,多食令人霍亂,屢見之。向在京師,鄰舍一郎官,因食黃鱔,遂致霍亂吐利,幾至委頓。又有白鱔,稍粗大,色白,二者皆亡鱗。大者長尺餘,其形類蛇,但不能陸行,然皆動風。江陵府西有湖曰西湖,每歲夏秋沮河水漲,即湖水滿溢,冬即複涸。土人于干土下撅得之,每及二、三尺,則有往來鱔行之路,中有泥水,水涸又下,水至複出。

鮑魚

味辛、臭,溫,無毒。主墜墮,腿(吐猥切)蹶(音厥), 折,瘀血、血痺在四肢不散者,女子崩中血不止。勿令中鹹。

陶隱居云︰所謂鮑魚之肆,言其臭也,俗人呼為 (音 )魚,字似鮑,又言鹽 之以成故也。作藥當用少鹽臭者,不知正何種魚爾?乃言穿貫者亦入藥,方︰家自少用之。今此鮑魚乃是(音慵)魚,長尺許,合完淡干之,而都無臭氣,要自療漏血,不知何者是真?唐本注云︰此說云味辛,又言勿令中鹹,此是 (居KT 切)魚,非鮑魚也。魚去腸肚,繩穿,淡暴使干,故辛而不鹹。《李當之本草》亦言胸中濕者良,鮑魚肥者,胸中便濕。
又云穿貫繩者,彌更不惑。鮑魚破開,鹽 不曝,味鹹不辛,又完淹令濕,非獨胸中。且 魚亦臭,臭與鮑別。鮑、二魚,雜魚並用。鮑似尸臭,以無鹽也; 臭差微,有鹽故也。 魚,沔州、複州作之,餘處皆不識爾。今注今考其實,止血須淡干,勿令中鹹,入別方︰藥用,則以鹽 之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注云︰十月後,取魚去腸,繩穿淡者之,凡魚皆堪食,不的取一色也據陶注︰作藥當用少鹽,不知正何種魚爾?又據《本經》云︰勿令中鹹,是知入藥,當少以鹽成之,有鹽則中鹹而不臭,鹽少則味辛而臭矣﹗古人云︰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謂惡人之行,知鮑魚之臭也。考其實,則今荊楚淡魚,頗臭而微辛,方︰家亦少用。舊云沔州、複州作之,餘皆不出。審《陶注》及《圖經》與《本經》,即所在皆可作之也。又據魚有口小,背黃,腹白者為鮑魚,而療治與 魚同。補益,主百病。今《圖經》既不的取一色,可淡干,此之為是也。

圖經文具蠡魚條下。
子母秘錄︰妊娠中風寒熱,腹中絞痛,不可針灸。干魚一枚燒末,酒服方寸匕,取汗。

鯉魚膽

鯉魚膽 pd429.bmp (缺)

味苦,寒,無毒。主目熱赤痛,青盲,明目。久服強悍,益志氣。 味甘,主咳逆上氣,黃膽,止渴。生者,主水腫腳滿,下氣。

臣禹錫等謹按大腹水腫通用藥云︰鯉魚,寒。藥對云︰平。陳士良云︰無毒。

主女子帶下赤白。

主石淋。生九江池澤。取無時。

陶隱居云︰鯉魚,最為魚之主,形既可愛,又能神變,乃至飛越山湖,所以琴高乘之。山上水中有鯉不可食。又鯉 不可合小豆藿食之。其子合豬肝食之,亦能害人爾。
唐本注云︰鯉魚骨,主陰蝕,哽不出。血,主小兒丹腫及瘡。皮,主癮疹,腦,主諸癇。腸,主小兒肌瘡。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鯉魚肉,主安胎,胎動,懷妊身腫。煮為湯食之,破冷氣 癖,氣塊橫關伏梁,作膾以濃蒜齏食之。膽,主耳聾,滴耳中,目為灰,研敷刺瘡,中風水疼腫,汁出即愈。諸魚目並得。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鯉魚膽亦可單用,味大苦。點眼治赤腫翳痛。小兒熱腫塗之。蜀漆為使。魚燒灰末,治咳嗽,糯米煮粥。孟詵云︰鯉魚白煮食之,療水腫腳滿,下氣,腹有宿瘕不可食。又修理,可去脊上兩筋及黑血,毒故也。
又天行病後不可食,再發即死。其在沙石中者,毒多在腦中,不得食頭。
日華子云︰鯉魚,涼,有毒。肉治咳嗽,療腳氣,破冷氣, 癖。懷孕人胎不安,用絹裹鱗和魚煮羹,熟後去鱗,食之驗。脂治小兒癇疾驚忤。膽治障翳等。腦髓治暴聾,煮粥服良。諸溪澗中者,頭內有毒。不計大小,並三十六鱗也。

圖經曰︰鯉魚,生九江池澤,今處處有之。即赤鯉魚也。其脊中鱗一道,每鱗上皆有小黑點,從頭數至尾,無大小皆三十六鱗。古語云︰五尺之鯉與一寸之鯉,大小雖殊,而鱗之數等是也。
又,崔豹《古今注》釋鯉魚有三種。兗州人謂赤鯉為玄駒,謂白鯉為白驥,黃鯉為黃雉。蓋諸魚中,此為最佳,又能神變,故多貴之。今人食品中以為上味。其膽、肉、骨、齒皆入藥。古今方︰書並用之。胡洽治中風腳弱,短氣腹滿,有鯉魚湯方︰最勝。脂、血、目睛、腦髓亦單使治疾,唯子不可與肝同食。又齒主石淋。《古今錄驗》著其方︰云︰鯉魚齒一升篩末,以三歲苦酒和,分三服。宿不食,旦服一分,日中服一分,暮服一分,瘥。赤鯉魚鱗亦入藥。唐方︰多用治產婦腹痛,燒灰酒調服之。兼治血氣,雜諸藥用之。

陳藏器云︰鯉魚,從脊當中數至尾,無大小皆有三十六鱗,亦其成數也。食療膽,主除目中赤及熱毒痛,點之良。肉,白煮食之,療水腫腳滿,下氣。腹中有宿瘕不可食,害人。久服天門冬人,亦不可食。刺在肉中,中風水腫痛者,燒鯉魚眼睛作灰,納瘡中,汁出即可。
謹按魚血,主小兒丹毒,塗之即瘥。魚鱗,燒,煙絕,研,酒下方寸匕,破產婦滯血。脂,主諸癇,食之良。腸,主小兒腹中瘡。鯉魚 ,不得和豆藿葉食之,成瘦。其魚子,不得合豬肝食之。凡修理,可去脊上兩筋及黑血,毒故也。炙鯉魚切忌煙,不得令熏著眼,損人眼光。三、兩日內必見驗也。又天行病後不可食,再發即死。其在砂石中者,有毒,多在腦中,不得食頭。
聖惠方︰治水氣,利小便,除浮腫。用鯉魚一頭,重一斤者,治如食法修事,食之。
外台秘要︰《古今錄驗》︰療魚鯁骨橫喉中,六、七日不出。取鯉魚鱗、皮合燒作屑,以水服之,則出,未出更服。
又方︰療水病腫。鯉魚一頭極大者,去頭尾及骨,唯取肉,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大升,和魚肉煮,可取二升以上汁,生布絞去滓,頓服盡,如不能盡,分為二服,後服溫令暖,服訖當下利,利盡即瘥。
又方︰療 。鯉魚腸切作五段,火上炙之,洗瘡拭乾,以腸封之,冷則易,自暮至旦,乾止覺癢,開看蟲出,瘥。
又方︰凡腫已潰、未潰者。燒鯉魚作灰,酢和塗之一切腫上,以瘥為度。
又方︰療卒淋。鯉魚齒燒灰,酒服方寸匕。
千金方︰治暴痢。小鯉魚一枚,燒為末,米飲服之。大人、小兒俱服得。
又方︰小兒咽腫喉痺。以鯉魚膽二七枚,和灶底土,以塗咽喉,立瘥。
肘後方︰療雀目。鯉魚膽及腦敷之,燥痛即明。食醫心鏡︰主上氣咳嗽,胸膈妨滿,氣喘。鯉魚一頭切作膾,以薑、醋食之,蒜齏亦得。
又方︰主肺咳嗽,氣喘促。鯉魚一頭重四兩,去鱗,紙裹火炮,去刺研,煮粥,空腹吃之。子母秘錄︰療妊娠傷寒。鯉魚一頭燒末,酒服方寸匕,令汗出。兼治乳無汁。產書下乳汁。燒鯉魚一頭研為末,酒調下一錢匕。禮記食魚去乙,魚目旁有骨名乙,如象乙字,食之令人鯁。

衍義曰︰鯉魚,至陰之物也,其鱗故三十六。陰極則陽複,所以《素問》曰︰魚熱中。
王叔和曰︰熱即生風,食之所以多發風熱,諸家所解並不言。
日華子云︰鯉魚,涼,今不取,直取《素問》為正。萬一風家更使食魚,則是貽禍無窮矣。八種食療余

時魚

平。補虛勞,稍發疳痼。

黃賴魚

一名 。醒酒。亦無鱗,不益人也。

比目魚

平。補虛,益氣力,多食稍動氣。

鱭魚

發疥,不可多食。

有毒,不可食之。其肝毒煞人。緣腹中無膽,頭中無鰓,故知害人。若中此毒及鱸魚毒者,便銼蘆根煮汁飲,解之。
又,此魚行水之次,或自觸著物,即自怒氣脹,浮於水上,為鴉 所食。
孫真人食忌︰魚,勿食肝,殺人。

平。補五臟,益筋骨,和脾胃。多食宜人。作 尤佳。曝乾甚香美。不毒,亦不發病。

黃魚

平,有毒。發諸氣病,不可多食。亦發瘡疥,動風。不宜和蕎麥同食,令人失音也。

魴魚

調胃氣,利五臟。和芥子醬食之,助肺氣,去胃家風。消穀不化者,作膾食,助脾氣,令人能食。患疳痢者,不得食。作羹 食,宜人。其功與鯽魚同。二十三種陳藏器余

鱘魚

味甘,平,無毒。主益氣補虛,令人肥健。生江中,背如龍,長一、二丈,鼻上肉作脯名鹿頭。一名鹿肉。補虛下氣,子如小豆。食之肥美,殺腹內小蟲。
食療有毒。主血淋。可煮汁飲之。其味雖美,而發諸藥毒。 ,世人雖重,尤不益人,服丹石人不可食,令人少氣。發一切瘡疥,動風氣。不與干筍同食,發癱緩風。小兒不與食,結症瘕及嗽。大人久食,令人卒心痛,並使人卒患腰痛。

(上逐下題)魚白

主竹木入肉,經久不出者,取白敷瘡上,四邊肉爛即出刺。一名鰾(毗眇切)。
海藥云謹按《廣州記》云︰生南海,無毒。主月蝕瘡,陰瘡,痿瘡。並燒灰用。
經驗方︰治嘔血。鰾膠長八寸,闊二寸,炙令黃,刮二錢以來,用甘蔗節三十五個,取自然汁調下。

文鰩魚(余招反)

無毒。婦人臨月帶之,令易產。亦可臨時燒為黑末,酒下一錢匕。出南海。大者長尺許,有翅與尾齊。一名飛魚,群飛水上,海人候之,當有大風。《吳都賦》云︰文鰩夜飛而觸網,是也。

牛魚

無毒。主六畜疾疫。作干脯搗為末,以水灌之,即鼻中黃涕出。亦可置病牛處,令其氣相熏。生東海。頭如牛也。

海豚魚

味鹹,無毒。肉主飛尸、蠱毒、瘴瘧,作脯食之。一如水牛肉,味小腥耳。皮中肪,摩惡瘡,疥癬,痔 ,犬馬 疥,殺蟲。生大海中。候風潮出。形如豚,鼻中聲,腦上有孔,噴水直上,百數為群,人先取得其子,系著水中,母自來就而取之。其子如蠡魚子,數萬為群,常隨母而行。亦有江豚,狀如豚,鼻中為聲,出沒水上,海中舟人候之,知大風雨。又中有曲脂,堪摩病,及樗博即明,照讀書及作即暗,俗言懶婦化為此也。

杜父魚

主小兒差頹,差頹核大小也。取魚擘開,口咬之七下。生溪澗下。背有刺,大頭闊口,長二、三寸,色黑,斑如吹砂而短也。

海鷂魚齒

無毒。主瘴瘧。燒令黑,末,服二錢匕。魚似鷂,有肉翅,能飛上石頭。一名石蠣,一名邵陽魚。齒如石版。生東海。

一作 (並音五禾反鯰屬又五回反)。味甘,平,無毒,不腥。主膀胱水下,開胃。作膾白如雪。隋朝吳都進 魚干膾,取快曝乾瓶盛。臨食以布裹,水浸良久,洒去水,如初膾無異。魚生海中。大如石首。

圖經文具 魚條下。

味甘,平,無毒。主五野雞痔下血,瘀血在腹。似馬鞭,尾有兩歧,如鞭鞘,故名之。出江湖。

魚肝

無毒。主惡瘡疥癬。勿以鹽炙食。郭注《爾雅》云︰ 魚長二、三丈。《顏氏家訓》曰︰ 魚純灰色,無紋。古書云︰有多用 魚字為鱔,既長二、三丈,則非鱔魚明矣。
《本經》又以鱔為 ,此誤深矣。今明 魚,體有三行甲,上龍門化為龍也。

石(音必)魚

味甘,平,有小毒。主瘡疥癬。出南海方︰山澗中。長一寸,背裡腹下赤。南人取之作 。

味甘,平,無毒。主癬。和柳葉搗碎,熱炙敷之。又主馬 瘡。取酸臭者,和糝及屋上塵敷之。 似疥而大,凡 皆發瘡疥,可合殺蟲瘡藥用之。

魚脂

主牛疥,狗瘡,塗之立愈。脂是和灰泥船者,腥臭為佳。又主症。取銅器盛二升,作大火炷,脂上燃之,令暖徹,于症上熨之,以紙籍腹上,晝夜勿息火,良。

味甘,溫。蒜齏食之,溫補,去冷氣,濕痺,除膀胱水,喉中氣結,心下酸水,腹內伏梁,冷 ,結癖,疝氣,補腰腳,起陽道。鯽魚膾,主腸 ,水穀不調,下利,小兒、大人丹毒,風眩。鯉魚膾,主冷氣,氣塊結在心腹,並宜蒜齏進之。魚膾以菰菜為羹,吳人謂之金羹玉膾,開胃口,利大小腸。食膾不欲近夜,食不消,兼飲冷水,腹內為蟲。時行病起食膾,令人胃弱。又不可同乳酪食之,令人霍亂。凡羹以蔓荊煮之,蔓荊去魚腥。又萬物腦能消毒,所以食膾,食魚頭羹也。

昌候魚

味甘,平,無毒。腹中子有毒,令人痢下。食其肉肥健益氣力。生南海,如鯽魚,身正圓,無硬骨,作炙食之至美,一名昌鼠也。

鯇魚

無毒。主喉閉,飛尸。取膽和暖水攪服之。鯇(音患)似鯉,生江湖間,納喉中飛尸上。此膽至苦。

魚肝及子

有大毒。入口爛舌,入腹爛腸。肉小毒。人亦食之,煮之不可近鐺,當以物懸之。一名鶘夷魚。以物觸之即嗔,腹如氣球,亦名嗔魚。腹白,背有赤道如印魚,目得合,與諸魚不同。江海中並有之,海中者大毒,江中者次之,人欲收其肝、子毒人,則當反被其噬,為此人皆不錄。唯有橄欖木及魚茗木解之,次用蘆根、烏 草根汁解之,此物毒疾,非藥所及。橄欖、魚茗已出木部。

魚虎

有毒。背上刺著人如蛇咬。皮如 有刺,頭如虎也。生南海,亦有變為虎者。

KT魚

(音拱)鯤子、鰍魚(鰍同音)、鼠尾魚、地青魚、 魚( 普胡反音毗)、邵陽魚尾刺人者有大毒。三刺中之者死,二刺者困,一刺者可以救。候人溺處釘之,令人陰腫痛,拔刺在尾中,逢物以尾撥之。食其肉而去其刺。其 魚,已在《本經》鱔魚注中。

鯢魚

鰻鱺注︰陶云︰鰻鱺能上樹。
蘇云︰鯢魚能上樹,非鰻鱺也。按︰鯢魚一名王鮪,在山溪能上樹,天旱則含水上山,葉覆身,鳥來飲水,因而取之。伊芳、曰鯢魚。一名 魚,一名人魚。膏燃燭不滅,秦始皇塚中用之。陶注 魚條云︰人魚即鯢魚也。

諸魚有毒者

魚目有睫殺人。目得開合殺人。逆鰓殺人。腦中白連珠殺人。無鰓殺人。二目不同殺人。連鱗者殺人。白 殺人。腹下丹字殺人。魚師大者有毒,食之殺人。

水龜

無毒。主難產。產婦戴之,亦可臨時燒末酒下。出南海,如龜,長二、三尺,兩目在側旁。

瘧龜

無毒。主老瘧發無時者,亦名 瘧,下俚人呼為妖瘧。燒作灰,飲服一、二錢匕,當微利,取頭燒服彌佳。亦候發時煮為沸湯,坐中浸身。亦懸安病患臥處。生高山石下,身偏頭大,觜如鶚鳥,亦呼為鶚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