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類本草

宋 唐慎微


卷第九

己酉新增衍義

艾葉

艾葉 pd175.bmp (缺)

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 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一名冰台,一名醫草。生田野。三月三日採,曝乾。作煎勿令見風。

陶隱居云︰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汁又殺蛔蟲,苦酒煎葉,療癬甚良。
唐本注云︰《別錄》云,艾,生寒熟熱。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艾葉,使。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醋煎作煎,治癬,止赤白痢及五臟痔瀉血。煎葉,主吐血。實,主明目,療一切鬼氣。初生取作乾菜食之。又除鬼氣。炒艾作餛飩,吞三、五枚,以飯壓之良。長服止冷痢。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又搗末和乾薑末為丸,一服三十丸,飯壓,日再服。治一切冷氣,鬼邪毒氣,最去惡氣。孟詵云︰艾實與乾薑為末,蜜丸。消一切冷氣。田野人尤與相當。
日華子云︰止霍亂轉筋,治心痛,鼻洪,並帶下及患痢人後分寒熱急痛。和蠟並訶子燒熏,神驗。艾實,暖,無毒。壯陽助水臟,腰膝及暖子宮。

圖經曰︰艾葉,舊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處處有之,以複道者為佳。云此種灸百病尤勝。初春布地生苗,莖類蒿而葉背白,以苗短者為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採葉,曝乾。經陳久方可用。俗間亦生搗葉取汁飲,止心腹惡氣。古方亦用熟艾拓金瘡。又中風掣痛,不仁不隨。並以乾艾斛許,揉團之,納瓦甑中,並下塞諸孔,獨留一目,以痛處著甑目下,燒艾一時久知矣。又治癩,取乾艾隨多少以浸面,釀酒如常法,飲之,覺痺即瘥。近世亦有單服艾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湯,空腹飲之,甚補虛羸。然亦有毒,其毒發則熱氣衝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瘡出血者,誠不可妄服也。
食療云乾者並煎者,金瘡,崩中,霍亂,止胎漏。春初採,為可乾餅子。入生薑煎服,止瀉痢。三月三日可採作煎,甚治冷。若患冷氣,取熟艾面裹作餛飩,可大如彈許。又治百惡氣。取其子,和乾薑搗作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三十丸服,以飯三、五匙壓之,日再服。其鬼神速走出,頗消一切冷血。田野之人與此方相宜也。
又,產後瀉血不止。取乾艾葉半兩炙熟,老生薑半兩,濃煎湯,一服便止。妙。
外台秘要︰治霍亂吐下不止。艾一把,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治諸骨鯁。生艾蒿數升,水、酒共一斗,煮取四升,稍稍飲之良。
肘後方︰鬼擊之病,得之無漸,卒著人如刀刺狀,胸脅腹內 刺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鼻中出血,下血。一名鬼排。以熟艾如雞子三枚,水五升,煎取二升,頓服之。
又方︰治卒心痛。白熟艾成熟者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蟲物。
又方︰治去滓,頓服,取汗。
又方︰治病患齒無色,舌上白,或喜睡,不知痛癢處,或下痢,急治下部。不曉此者,但攻其上,不以為意,下部生蟲,食其肛,爛見五臟,便死。燒艾於管中,熏下部,令煙入,更入少雄黃良。葛氏方治蛔蟲,或心如刺,口吐清水。搗生艾取汁,宿勿食,但取肥香脯一方寸片先吃,令蟲聞香,然後即飲一升,當下蛔。
又方︰妊娠卒胎動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轉搶心,或下血不止。艾葉一雞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良。
經驗方︰治喉痺。青艾和莖葉一握,用醋搗敷痺上,若冬月,取乾艾亦得。李亞傳。
又方︰王峽州傳野雞痔病方,用槐柳湯洗,便以艾灸其上七壯,以知為度。王及郎中充西川安撫判官,乘騾入洛谷,數日而痔,病因是大作,如胡 貫於腸頭,其熱如煨火,至一驛,僵仆,無計。
有主郵者云︰須灸即瘥。及命所使為槐柳湯熱洗 上。因用艾灸三、五壯,忽覺一道熱氣盛入腸中,因大轉瀉,鮮血穢物一時出,至楚痛,瀉後遂失胡 所在。孫真人糞後有血。濃煎艾葉、生薑汁,三門方治火眼。用艾燒令煙起,以碗蓋之,候煙上碗成煤取下,用溫水調化洗火眼,即瘥。更入黃連甚妙。
又方︰治癲癇。用艾於陰囊下穀道正門當中間,隨年歲灸之。勝金方不透風,一頭以艾灸之七壯。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耳痛亦灸得。初虞世治婦人崩中連日不止。熟艾雞子大,阿膠炒為末半兩,乾薑一錢銼,右以水五盞先煮艾、薑至二盞半,入膠消揚,溫分三服,空腹服,一日盡。兵部手集︰治發背頭末成瘡及諸熱腫。以濕紙拓上,先乾處是熱氣衝上,欲作瘡子,便治誤吞錢。取艾蒿一把細銼,用水五升,煎取一升,頓服便下。傷寒類要︰治婦人妊娠七月,若傷寒壯熱,赤斑變為黑斑,溺血作罌,以竹筒如指大,一頭坐罌缸中,一頭納下部孔中,以雞子大艾一團燒之,以泥作罌口吹之,常令艾煙熏下部,強人可益久,良。子母秘錄胎動上迫心痛。取艾葉如雞子大,以頭醋四升,煎取二升,分溫服。
又方︰治倒產子死腹中。艾葉半斤,酒四升,煮取一升服。
又方︰小兒黃爛瘡。燒艾葉灰敷上。荊楚歲時記端午,四民踏百草,採艾以為人懸之戶上穰毒氣。
又宗士炳之孫,常以端午日,雞未鳴時採似人者,縛用灸有驗。

衍義曰︰艾葉,乾搗,篩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入硫黃別有法。

惡實

惡實 pd176.bmp (缺)

味辛,平。主明目,補中,除風傷。根、莖療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久服輕身耐老。生魯山平澤。

陶隱居云︰方藥不複用。
唐本注云︰魯山在鄧州東北。其草、葉大如芋,子殼似栗狀,實細長如茺蔚子。根主牙齒疼痛,勞瘧,腳緩弱,風毒癰疽,咳嗽傷肺,肺壅,疝瘕,積血,主諸風症瘕,冷氣。吞一枚,出癰疽頭。《別錄》名牛蒡。一名鼠黏草。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惡實根,蒸,曝乾,不爾,令人欲吐。浸酒去風,又主惡瘡。子名鼠黏,上有芒,能綴鼠。味苦,主風毒腫,諸 。根可作茹食之,葉亦搗敷杖瘡,不膿,避風。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牛蒡亦可單用,味甘,無毒。能主面目煩悶,四肢不健,通十二經脈,洗五臟惡氣。可常作菜食之,令人身輕。子研末,投酒中浸三日,每日服三、二盞,任性飲多少。除諸風,去丹石毒,主明目,利腰腳。又食前吞三枚,熟挪下,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又根細切如豆,面拌作飯食之,消脹壅。又莖、葉煮汁釀酒良。又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間習習如蟲行風,洗了慎風少時。又能拓一切腫毒。用根、葉入少許鹽花搗。

圖經曰︰惡實即牛蒡子也,生魯山平澤,今處處有之。葉如芋而長。實似葡萄核而褐色,外殼如栗球,小而多刺。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謂之鼠黏子,亦如羊負來之比。根有極大者,作菜茹尤益人。秋後採子入藥用。根、葉亦可生搗,入少鹽花,以拓腫毒。又冬月採根蒸曝之入藥。

劉禹錫《傳信方》︰療暴中風,用緊細牛蒡根,取時須避風,以竹刀或荊刀刮去土,用生布拭了。搗絞取汁一大升,和灼然好蜜四大合,溫分為兩服,每服相去五、六里。初服得汗,汗出便瘥。此方得之岳鄂鄭中丞。鄭頃年至 陽,因食一頓熱肉,便中暴風,外甥盧氏為 陽尉,有此方,當時便服得汗,隨瘥,神效。又《篋中方》︰風頭及腦掣痛不可禁者,摩膏主之。取牛蒡莖葉,搗取濃汁二升,合無灰酒一升,鹽花一匙,頭 火煎,令稠成膏,以摩痛處,風毒散自止。亦主時行頭痛,摩時須極力令作熱,乃速效。冬月無苗,用根代之,亦可。

雷公云︰凡使,採之淨揀,勿令有雜子,然後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卻用布拭上,然後焙乾。別搗如粉用。食療云根,作脯食之良。熱毒腫,搗根及葉封之。杖瘡、金瘡,取葉貼之,永不畏風。
又,癱緩及丹石風毒,石熱發毒。明耳目,利腰膝,則取其子末之,投酒中浸經三日,每日欲三、兩盞,隨性多少。欲散支節筋骨煩熱毒,則食前取子三、七粒,熟挪吞之,十服後甚良。細切根如小豆大,拌面作飯煮食,尤良。
又,皮毛間習習如蟲行,煮根汁浴之。夏浴慎風。卻入其子炒過,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聖惠方︰治時氣餘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用根搗絞取汁,不計時候,服一小盞,效。
外台秘要︰治喉痺。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搗為散。每空心暖水服方寸匕,漸加至一匕半,日再服。
經驗方︰治風熱閉塞咽喉,遍身浮腫。以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為末,熱酒調下一錢匕,立瘥。孫真人食忌主天行。以生牛蒡根搗取汁五大合,空腹分為兩服。服訖,取桑葉一大把炙令黃,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暖覆取汗,無葉用枝。
食醫心鏡︰治熱攻心煩躁恍惚熱毒風內攻,或手足頭面赤腫,觸著痛。用牛蒡子根,一名蝙蝠刺,洗淨爛研,酒煎成膏,攤在紙上,貼腫處。仍熱酒調下一服,腫止痛減。王氏博濟︰治瘡 將出。以牛蒡子炒令熟,杵為末,每服一錢,入荊芥二穗,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放溫服。如瘡疹已出,更服亦妙。初虞世治皮膚風熱,遍身生癮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湯調下二錢,日二服。

衍義曰︰惡實,是子也,今謂之牛蒡。未去萼時,又謂之鼠粘子,根謂之牛菜。疏風壅,涎唾多,咽膈不利。微炒,同入荊芥穗各一兩,甘草炙半兩,同為末。食後、夜臥湯點二錢服,當緩取效。子在萼中,萼上有細鉤,多至百十,謂之芒則誤矣。根長一、二尺,粗如拇指,煮爛為菜。

水萍

水萍 pd177.bmp (缺)

味辛、酸,寒,無毒。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鬚髮,止消渴,下氣。以沐浴,生毛髮。久服輕身。一名水花,一名水白,一名水蘇。生雷澤池澤。三月採,曝乾。

陶隱居云︰此是水中大萍爾,非今浮萍子。
《藥錄》云︰五月有花,白花。即非今溝渠所生者。楚王渡江所得,非斯實也。
唐本注云︰水萍者,有三種,大者名蘋。水中又有荇菜,亦相似,而葉圓。水上小浮萍,主火瘡。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水萍有三種,大者曰蘋,葉圓闊寸許,葉下有一點如水沫,一名 菜。曝乾。與栝蔞等分,以人乳為丸,主消渴。搗絞取汁飲,主蛇咬毒入腹,亦可敷熱瘡。小萍子是溝渠間者。末敷面 ,搗汁服之,主水腫,利小便。又人中毒,取萍子曝乾,末,酒服方寸匕。又為膏,長髮。
《本經》云水萍,應是小者。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蘋, 。其大者蘋。注︰水中浮 ,江東謂之 ,陸機《毛詩義疏》云︰其粗大者謂之蘋,小者曰 。季春始生,可糝蒸為茹,又可苦酒淹以就酒。
日華子云︰治熱毒風,熱疾,熱狂, 腫毒,湯火瘡,風疹。

圖經曰︰水萍,生雷澤地澤,今處處溪澗水中皆有之。此是水中大萍,葉圓闊寸許,葉下有菜。《爾雅》謂之蘋。其大者曰蘋是也。
《周南詩》云︰于以採蘋。陸謂之萍。季春始生,可糝蒸,以為茹。又可用苦酒淹,以按酒。三月採,曝乾。
蘇恭云︰此有三種︰大者曰蘋;中者荇菜,即下鳧葵是也。小者水上浮蘋,即溝渠間生者是也。大蘋,今醫方鮮用。浮萍,俗醫用治時行熱病,亦堪發汗,其有功。其方用浮萍草一兩,四月十五日者,麻黃去節、根,桂心、附子炮裂去臍皮各半兩,四物搗,細篩,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不計時候,和滓熱服,汗出乃瘥。
又︰治惡疾遍身瘡者,取水中浮萍濃煮汁,漬浴半日,多效。此方甚奇古也。
聖惠方︰治少年面上起細 ,挪浮萍庵之,亦可飲少許汁,良也。
又方︰發背初得,毒腫 熱,赤爛。搗和雞子清貼之,良。
千金方︰治中水毒,手足指冷即是,或至膝肘。以浮萍日乾,服方寸匕,瘥。
千金翼︰治小便不利,膀胱水氣流滯。以浮萍日乾末,服陰乾,燒煙去蚊子。
又,主消渴,以浮萍汁服之。子母秘錄︰熱毒,浮萍搗汁敷之令遍。
高供奉採萍時曰歌︰不在山,不在岸,採我之時七月半。選甚癱風與緩風,此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內下三丸,鐵 頭上也出汗。

王瓜

王瓜 pd178.bmp (缺)

味苦,寒,無毒。主消渴,內痺,瘀血,月閉寒熱,酸疼,益氣,愈聾,療諸邪氣,熱結,鼠 ,散癰腫留血,婦人帶下不通,下乳汁,止小便數不禁,逐四肢骨節中水,療馬骨刺人瘡。一名土瓜。生魯地平澤田野及人家垣牆間。三月採根,陰乾。

陶隱居云︰今土瓜生籬院間亦有,子熟時赤,如彈丸大。根今多不預乾,臨用時乃掘取。不堪入大方,正單行小小爾。
《禮記‧月令》云︰王瓜生,此之謂也。鄭玄云︰菝 ,殊為繆矣。
唐本注云︰此物蔓生,葉似栝蔞,圓無叉缺,子如梔子,生青熟赤,但無棱爾。根似葛,細而多糝。北間者累累相連,大如棗,皮黃肉白,苗子相似,根狀不同。試療黃膽,破血。南者大勝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王瓜,主蠱毒,小兒閃癖,痞滿並瘧。取根及葉,搗絞汁服,當吐下。宜少進之,有小毒故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鉤, 姑。釋曰︰鉤,一名姑。郭云︰鉤,藪也。一名王瓜。實如 瓜,正赤味苦。
藥性論云︰土瓜根,使,平,一名王瓜子,主蠱毒。治小便數,遺不禁。
日華子云︰王瓜子,潤心肺,治黃病,生用。肺痿,吐血,腸風瀉血,赤白痢,炒用。
又云︰土瓜根,通血脈,天行熱疾,酒黃病,壯熱,心煩悶,吐痰痰瘧,排膿,熱勞,治撲損,消瘀血,破症癖,落胎。

圖經曰︰王瓜,生魯地平澤田野及人家垣牆間,今處處有之。《月令》四月王瓜生。即此也。

葉似栝蔞,圓無叉缺,有刺如毛。五月開黃花。花下結子如彈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細而多糝,謂之土瓜根。北間者,其實累累相連,大如棗,皮黃肉白。苗葉都相似,但根狀不同耳。三月採根,陰乾。均、房間人呼為老鴉瓜,亦白菟瓜。
謹按《爾雅》曰︰ (羊善切),菟瓜。郭璞注云︰似土瓜。而土瓜自謂之 (與睽同)菇(與姑同),又名鉤菇,蓋菟瓜別是一種也。
又云︰芴(音物),菲,亦謂之土瓜,自別是一物。《詩》所謂採葑採菲者,非此土瓜也。大凡物有異類,同名甚多,不可不辨也。葛氏療面上痱瘰子用之,仍得光潤皮急。以土瓜根搗篩,漿水勻和,入夜先漿水洗面敷藥,旦複洗之。百日光華射人。小兒四歲發黃。生搗絞汁三合與飲,不過三飲已。
聖惠方︰治黑疸多死,宜急治。用瓜根一斤,搗絞汁六合,頓服。當有黃水隨小便出。如未出,更服之。
外台秘要︰治蠱。土瓜根大如拇指,長三寸,切。以酒半升漬一宿,一服,當吐下。
肘後方︰治黃膽變成黑疸,醫所不能治。土瓜根汁,頓服一小升。平旦服食後須病汗,當小便出,愈。不爾,再服。
又方︰治小便不通及關格方︰生土瓜根搗取汁,以少水解之筒中,吹下部取通。產書下乳汁。土瓜根為末,酒服一錢,一日三次。

衍義曰︰王瓜,體如栝蔞,其殼徑寸。一種長二寸許,上微圓,下尖長,七、八月間熟,紅赤色。殼中子如螳螂頭者。今人又謂之赤雹子,其根即土瓜根也。于細根上又生淡黃根,三、五相連,如大指許。根與子兩用。紅子同白土子治頭風。

地榆

地榆 pd179.bmp (缺)

味苦、甘、酸,微寒,無毒。主婦人乳 痛,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止膿血,諸 惡瘡,熱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產後內塞,可作金瘡膏。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得發良,惡麥門冬。)

陶隱居云︰今近道處處有,葉似榆而長,初生布地,而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豉。一莖長直上,根亦入釀酒。道方燒作灰,能爛石也。乏茗時用葉作飲亦好。
今按別本注云︰今人止冷熱痢及疳痢,熱極,效。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地榆,味苦,平。能治產後餘瘀,疹痛,七傷,治金瘡,止血痢,蝕膿。
蕭炳云︰今方用共樗皮同療赤白痢。
日華子云︰排膿,止吐血,鼻洪,月經不止,血崩,產前後諸血疾,赤白痢並水瀉,濃煎止腸風。但是平原川澤皆有,獨莖,花紫,七、八月採。

圖經曰︰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今處處有之。宿根,三月內生苗,初生布地,莖直,高三、四尺,對分出葉。葉似榆少狹,細長作鋸齒狀,青色。七月開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裡紅,似柳根。二月、八月採,曝乾。葉不用,山人乏茗時,採此葉作飲亦好。古斷下方鼠尾草各三兩,水二升,煮半,頓服。不斷,水漬屋塵,飲一小杯投之。不過重作,乃愈。小兒疳痢,亦單煮汁如飴糖與服,便已。又搗新根取汁飲,兼以漬瘡,良。
崔元亮《海上方》︰赤白下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再煎如稠餳,絞濾,空腹服三合,日再。

唐本注云︰主帶下十二病。《孔氏音義》云︰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陰蝕,五曰子臟堅,六曰子門僻,七曰合陰陽患痛,八曰小腹寒痛,九曰子門閉,十曰子宮冷,十一曰夢與鬼交,十二曰五臟不定。用葉作飲代茶,甚解熱。
聖惠方︰治婦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黃瘦虛竭。以地榆三兩細銼,米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滓。食前稍熱服一合,亦治吐血。
千金翼︰伐指逆腫。單煮地榆作湯漬之,半日愈。
肘後方︰部虎、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服、敷瘡尤佳。葛氏毒蛇螫人。搗地榆根,絞取汁飲,兼以漬瘡。
梅師方︰治 犬咬人。煮地榆飲之,兼末敷瘡上,服方寸匕,日三服,忌酒。若治瘡已瘥者。搗生韭汁,飲之一、二升。齊民要術︰地榆汁釀酒。治風痺,補腦。三洞要錄地榆草銼一升,稻米一升,白玉屑一升,三物取白露汁二升,置銅器中煮米熟,絞取汁。玉屑化為水,名曰玉液。以藥醴中,所謂神玉漿也。

衍義曰︰地榆,性沉寒。入下焦,熱血痢則可用。若虛寒人及水瀉白痢,即未可輕使。

大小薊根

大小薊根 pd180.bmp (缺)

味甘,溫,主養精保血。大薊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令人肥健。五月採。

陶隱居云︰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葉並多刺相似。田野甚多,方藥不複用,是賤之故。貓薊也。大薊生山谷,根療癰腫,小薊生平澤,俱能破血,小薊不能消腫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小薊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金瘡出血,嘔血等,絞取汁溫服。作煎和糖,合金瘡,及蜘蛛、蛇、蠍毒,服之亦佳。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大薊亦可單用,味苦,平。

止崩中血下。生取根搗絞汁,服半升許,多立定。
日華子云︰小薊根,涼,無毒。治熱毒風,並胸膈煩悶,開胃下食,退熱,補虛損。苗,去煩熱,生研汁服。小薊力微,只可退熱,不似大薊能補養下氣。
又云大薊葉,涼。治腸癰,腹臟瘀血,血暈,撲損,可生研,酒並小便任服。惡瘡疥癬,鹽研敷。又名刺薊、山牛蒡。

圖經曰︰小薊根,《本經》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俗名青刺薊。苗高尺餘,葉多刺,心中出花頭,如紅藍花而青紫色,北人呼為千針草。當二月苗初生二、三寸時,並根作茹,食之甚美。四月採苗,九月採根,並陰乾入藥,亦生搗根絞汁飲。以止吐血,衄血,下血,皆驗。大薊根,苗與此相似,但肥大耳。而功力有殊,破血之外,亦療癰腫。小薊專主血疾。

陳藏器云︰薊門以薊為名,北方者勝也。食療云小薊根,主養氣。取生根、葉,搗取自然汁,服一盞立佳。
又,取葉煮食之,除風熱。根主崩中。
又,女子月候傷過,搗汁半升服之。金夏月熱,煩悶不止,搗葉取汁半升,服之立瘥。
聖惠方︰治心熱吐血,口乾。用刺薊葉及根,搗絞取汁。每服一小盞,頓服。
又方︰乳石發動,壅熱心悶,吐血。以下通。小薊一把,水二煮取一升,去滓分服。曾有人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恐死,夜疼悶不得眠。煮大薊根汁服,立瘥。
梅師方︰治卒吐血及瀉鮮血。取小薊葉搗絞取汁,溫服。簡要濟眾治九竅出血。以刺薊一握絞取汁,以酒半盞調和,頓服之。如汁,只搗乾者為末,冷水調三錢匕。
又方︰治小兒浸淫瘡,疼痛不可忍,發寒熱。刺薊末,新水調敷瘡上,乾即易之。

衍義曰︰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薊高三、四尺,葉皺。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以此為異。小薊,山野人取為蔬,甚適用。雖有微芒,亦不能害人。

海藻

海藻 pd181.bmp (缺)

味苦、鹹,寒,無毒。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症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療皮間積聚,暴潰,留氣熱結,利小便。一名落首,一名 。生東海池澤。七月七日採,曝乾。(反甘草。)

陶隱居云︰生海島上,黑色如亂髮而大少許,葉大都似藻葉。又有石帆,狀如柏,療石淋。又有水松,狀如松,療溪毒。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此物有馬尾者,大而有葉者。
《本經》及注,海藻功狀不分。馬尾藻,生淺水,如短馬尾,細黑色,用之當浸去鹹。大葉藻,生深海中及新羅,葉如水藻而大。
《本經》云︰主結氣癭瘤是也。爾雅云︰綸(音 )似綸,組似組,正為二藻也。海人取大葉藻,正在深海底,以繩系腰沒水下刈得,旋系繩上。五月以後,當有大魚傷人,不可取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 ,海藻。注︰藥草也。一名海蘿。如亂髮,生海中。
藥性論云︰海藻,臣,味鹹,有小毒。主辟百邪鬼魅,治氣疾急滿,療疝氣下墜疼痛,核腫,去腹中雷鳴,幽幽作聲。孟詵云︰海藻,主起男子陰氣,常食之,消男子潰疾。南方人多食之,傳於北人,北人食之倍生諸病,更不宜矣。
陳藏器云︰馬藻,大寒。敷小兒赤白游,疹火焱熱瘡。搗絞汁服,去暴熱,熱痢,止渴。生水上,如馬齒相連。
又云石帆,高尺餘,根如漆,上漸軟,作交羅紋,生海底。煮汁服,主婦人血結,月閉,石淋。又豐茸食之,主水腫,亦生海底。《吳都賦》云︰石帆,水松是也。
日華子云︰石帆,平,無毒。紫色,梗大者如箸,見風漸硬,色如漆。多人飾作珊瑚裝。

圖經曰︰海藻,生東海池澤,今出登、萊諸州海中。凡水中皆有藻。
《周南詩》云︰于以採藻,于沼于 是也。
陸機云︰藻,水草,生水底。有二種︰一種葉如雞蘇,莖如箸,長四、五尺。一種莖如釵股,葉如蓬蒿,謂之聚藻,扶風人謂之藻聚,為發聲也。二藻皆可食,熟挪其腥氣,米面糝蒸為茹,甚佳美。荊、揚人飢荒,以當穀食。今謂海藻者,乃是海中所生,根著水底石上,黑色如亂髮,而粗大少許,葉類水藻而大,謂之大葉藻。
《本經》云主癭瘤是也。海人以繩系腰,沒水下刈得之,旋系繩上。又有一種馬尾藻,生淺水中,狀如短馬尾,細黑色。此主水 ,下水用之。
陶隱居云︰《爾雅》所謂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今青苔、紫菜皆似綸,昆布亦似組,恐即是此也。而陳藏器乃謂綸、組,正謂此二藻也。
謹按《本經》海藻,一名 。而《爾雅》謂 為石衣,又謂 (徒南切)名海(與藻同),是海藻自有此二名,而注釋皆以為藥草,謂綸、組乃別草。若然隱居所云,似近之藏器之說,亦未可的據。又注︰釋以石衣為水苔,一名石發,石發即陟厘也,色類似苔而粗澀為異。
又云 葉似 (音薤)而大,生海底。且陟厘下自有條,味性功用與海藻全別。又生江南池澤,乃是水中青苔,古人用以為紙,亦青黃色,今注以為石發是也。然則 與 皆是海藻之名。石發別是一類,無疑也。昆布,今亦出登、萊諸州,功用乃與海藻相近也。陶

又云︰凡海中菜,皆療癭瘤,結氣。青苔、紫菜輩亦然。又有石帆如柏,主石淋。水松如松,主溪毒。《吳都賦》所謂草則石帆、水松。
劉淵林注云︰石帆生海嶼石上,草類也。無葉,高尺許,其華離樓相貫連,死則浮水中,人於海邊得之,稀有見其生者。水松,藥草,生水中,出南海交趾是也。紫菜,附石生海上,正青,取乾之則紫色,南海有之。東海又有一種海帶,似海藻而粗且長,登州人取乾之,柔韌可以系束物。醫家用下水,速於海藻、昆布之類。石發,今人亦乾之作菜,以齏 啖之尤美。青苔,可以作脯食之,皆利人。苔之類,又有井中苔,生廢井中,並井藍,皆主熱毒。又上有垣衣條云︰生古垣牆陰。
蘇恭云︰即古牆北陰青苔衣也。生石上者名昔邪;屋上生者名屋游。大抵主療略同。陸龜蒙《苔賦》云︰高有瓦松,卑有澤葵,散岩竇者曰石發,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藥曰陟厘是也。瓦松,生古瓦屋上,若松子作層。澤葵,鳧葵也。雖曰異類,而皆感瓦石而生,故陸推類而云耳。今人罕複用之,故但附見於此。瓦松,即下條昨葉何草也。《廣志》謂之蘭香。段成式云︰或言構木上多松栽土,木氣泄則生瓦松,然亦不必爾。今醫家或用作女子行經絡藥。陟厘,古方治虛冷下痢最要。范汪治腹中留飲有海藻丸。又有癭酒方,用海藻一斤,絹袋盛,以清酒二升浸,春夏二日,秋冬三日,一服兩合,日三。酒盡更合飲之如前,滓曝乾末服方寸匕,日三,不過兩劑,皆瘥。《廣濟》療氣膀胱急妨宜下氣昆布 法︰高麗昆布一斤,白米泔浸一宿,洗去鹹味,以水一斗,煮令向熱,擘長三寸,闊四、五分,仍取蔥白一握,二寸切斷,擘之,更煮,令昆布極爛,仍下鹽、酢、豉、糝調和,一依 法,不得令鹹、酸。以生薑、橘皮、椒末等調和,宜食粱米、粳米飯。海藻亦依此法,極下氣,大效。無所忌。

海藥云︰主宿食不消,五鬲痰壅,水氣浮腫,腳氣,賁豚氣,並良。
雷公︰凡使,先須用生烏豆並紫背天葵和海藻,三件同蒸一伏時,候日乾用之。
肘後方︰治頷下瘰癧如梅李。宜速消之。

海藻一斤,酒二升,漬數日。稍稍飲之。
又方︰治頸下卒結囊欲成癭。海藻一斤,洗去鹹,酒浸飲之。

澤蘭

澤蘭 pd182.bmp (缺)

味苦、甘,微溫,無毒。主乳婦內衄,中風余餘,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金瘡,癰腫瘡膿,產後金瘡內塞。一名虎蘭,一名龍棗,一名虎蒲。生汝南諸大澤旁。三月三日採,陰乾。(防己為之使。)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多生下濕地。葉微香,可煎油。或生澤旁,故名澤蘭,亦名都梁香,可作浴湯。人家多種之而葉小異。今山中又有一種甚相似,莖方,葉小強,不甚香。既云澤蘭又生澤旁,故山中者為非,而藥家乃採用之。
唐本注云︰澤蘭,莖方,節紫色,葉似蘭草而不香,今京下用之者是。陶云都梁香,乃蘭草爾。俗名蘭香,煮以洗浴,亦生澤畔,人家種之,花白紫萼,莖圓,殊非澤蘭也。陶注蘭草,複云名都梁香,並不深識也。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云︰澤蘭一名水香。神農、黃帝、歧伯、桐君︰酸,無毒。季氏︰溫。生下地水旁,葉如蘭,二月生香,赤節,四葉相值枝節間。
藥性論云︰澤蘭,使,味苦、辛。主產後腹痛,頻產血氣衰冷,成勞瘦羸,又治通身面目大腫。主婦人血瀝,腰痛,日華子澤蘭,通九竅,利關脈,養血氣,破宿血,消症瘕,產前產後百病,通小腸,長肉生肌,消撲損瘀血,治鼻洪吐血,頭風目痛,婦人勞瘦,丈夫面黃。四月、五月採,作纏把子。

圖經曰︰澤蘭,生汝南諸大澤旁,今荊、徐、隨、壽、蜀、梧州,河中府皆有之。根紫黑色,如粟根。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莖稈青紫色,作四棱。葉生相對,如薄荷,微香。七月開花,帶紫白色,萼通紫色,亦似薄荷花。三月採苗,陰乾。荊、湖、嶺南人家多種之。壽州出者無花子。此與蘭草大抵相類,但蘭草生水旁,葉光潤,陰小紫,五、六月盛。而澤蘭生水澤中及下濕地,葉尖,微有毛,不光潤,方莖紫節,七月、八月初採,微辛,此為異耳。今婦人方中最急用也。又有一種馬蘭,生水澤旁,頗似澤蘭,而氣臭,味辛。亦主破血,補金創,斷下血。陳藏器以為《楚詞》所喻惡草即是也。北人呼為紫菊,以其花似菊也。又有一種山蘭,生山側,似劉寄奴,葉無椏,不對生,花心微黃赤。亦能破血,皆可用。

雷公云︰凡使,須要別識雄雌,其形不同。大澤蘭形葉皆圓,根青黃,能生血調氣與榮合。小澤蘭回別,採得後,看葉上斑,根須尖,此藥能破血,通久積。凡修事,大小澤蘭須細銼之。用絹袋盛,懸于屋南畔角上,令乾用。子母秘錄︰治小兒蓐瘡,嚼澤蘭心封上。

衍義曰︰澤蘭,按《補注》云︰葉如蘭。今蘭葉如麥門冬,稍闊而長,及一、二尺無枝梗,殊不與澤蘭相似。澤蘭才出土便分枝,梗葉如菊,但尖長。若取香嗅,則稍相類。既謂之澤蘭。又曰生汝南大澤旁,則其種本別。如蘭之說誤矣。

昆布

味鹹,寒,無毒。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氣, 瘡。生東海。

陶隱居云︰今唯出高麗,繩把索之如卷麻,作黃黑色,柔韌可食。《爾雅》云︰綸(音)似輪,組似組,東海有之。今青苔、紫菜皆似綸,此昆布亦似組,恐即是也。凡海中菜,皆療癭瘤結氣。青苔、紫菜輩亦然。乾苔性熱,柔苔甚冷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昆布,主陰潰,含之咽汁。生南海。葉如手大,如薄葦,紫色。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昆布,臣,有小毒。利水道,去面腫,治惡瘡,鼠 。
陳藏器云︰紫菜,味甘,寒。主下熱煩氣,多食令人腹痛,發氣,吐白沫,飲少熱醋消之。蕭炳云︰海中菜有小螺子,損人,不可多食。

圖經文具海藻條下。

唐本注云︰又有石帆,狀如柏,治石淋。又有水松,狀如松,治溪毒。
陳藏器云︰主頹卵腫。煮汁咽之,生南海。葉如手,幹,紫赤色,大似薄葦。陶云出新羅,黃黑色,葉柔細。陶解昆布,乃是馬尾海藻也。新注云︰如癭氣,取末蜜丸,含化自消也。海藥云︰謹按《異志》︰生東海水中,其草順流而生。新羅者黃黑色,葉細,胡人採得,搓之為索,陰乾,舶上來中國。性溫,主大腹水腫,諸浮氣,並癭瘤氣結等,良。
雷公云︰凡使,先弊甑箅同煮,去鹹味,焙,細銼用。每修事一斤,用甑箅大小十個。同昆布細銼,二味各一處,下東流水,從巳煮至亥,水旋添,勿令少。食療云下氣,久服瘦人。無此疾者,不可食。海島之人愛食,為無好菜,只食此物。服久,病亦不生。遂傳說其功于北人。北人食之,病皆生。是水土不宜爾。
又云︰紫菜,下熱氣,多食脹人。若熱氣塞咽喉煮汁飲之。此是海中之物,味猶有毒性。

凡是海中菜,所以有損人矣。
聖惠方︰治癭氣結核, 腫硬。昆布一兩,洗去鹹,搗為散,每以一錢綿裹于好醋中浸過。含咽津,藥味盡,再含之。
外台秘要︰治頷下卒結囊,漸大欲成癭。以昆布、海藻等分為末,蜜丸,含如杏核大,稍稍咽汁。
千金翼︰治五癭。昆布一兩,並切如指大,酢漬,含咽汁,愈。

防己

防已 pd183.bmp (缺)

味辛、苦,平、溫,無毒。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止泄,散癰腫惡結,諸蝸疥癬,蟲瘡,通腠理,利九竅。一名解離。紋如車輻理解者良。生漢中川谷。二月、八月採根,陰乾。(殷孽為之使,殺雄黃毒,惡細辛,畏萆薢。)

陶隱居云︰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虛軟者好,黯黑冰強者不佳。服食亦須之。是療風水家要藥爾。
唐本注云︰防己,本出漢中者,作車輻解,黃實而香,其青白虛軟者,名木防己,都不任用。陶謂之佳者,蓋未見漢中者爾。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漢防己,君,味苦,有小毒。能治濕風,口面 斜,手足疼,散留痰,主肺氣嗽喘。
又云木防己,使,畏女菀、鹵鹹,味苦、辛。能治男子肢節中風,毒風不語,主散結氣,癰腫,溫瘧,風水腫,治膀胱。蕭炳云︰木防己出華州。

圖經曰︰防己,生漢中川谷,今黔中亦有之。但漢中出者,破之紋作車輻解,黃實而香,莖梗甚嫩,苗葉小類牽牛。折其莖,一頭吹之,氣從中貫,如木通類。它處者青白虛軟,又有腥氣,皮皺,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二月、八月採,陰乾用。木防己,雖今不入藥,而古方亦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有增減木防己湯,及防己地黃、五物防己、黃耆六物等湯。深師療膈間支滿,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吐下之乃愈,木防己湯主之。木防己二兩,石膏二枚,雞子大。碎,綿裹,桂心二兩,人參四兩,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虛者便愈,實者三日複發汗,至三日複不愈者,宜去石膏,加芒硝三合。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納芒硝,分再服。微下利則愈。禁生蔥。孫思邈療遺溺,小溲澀,亦用三物木防己湯。

陳藏器云︰如陶所注,即是木防己,用體小同。按木、漢二防己,即是根、苗為名。漢主水氣,木主風氣,宣通。作藤著木生,吹氣通一頭如通草。
雷公云︰凡使,勿使木條,以其木條已黃、腥、皮皺,上有丁足子,不堪用。夫使防己要心花紋黃色者,然細銼,又銼車前草根相對同蒸,半日後出晒,去車前草根,細銼用之。
肘後方︰服雄黃中毒,防己汁解之。防己實焙乾為末,如茶法煎服,俗用治脫肛。初虞世方︰治肺痿咯血,多痰。防己、葶藶等分為末。糯米飲調下一錢。

天麻

天麻 pd184.bmp (缺)

味辛,平,無毒。主諸風濕痺,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久服益氣,輕身長年。生鄆州、利州、泰山、嶗山諸山。五月採根,曝乾。葉如芍藥而小,當中抽一莖,直上如箭稈。莖端結實,狀若續隨子。至葉枯時,子黃熟。其根連一、二十枚,猶如天門冬之類。形如黃瓜,亦如蘆菔,大小不定。彼人多生啖,或蒸煮食之。今多用鄆州者佳。(今附)臣禹錫等謹按別注又云︰主諸毒惡氣,支滿,寒疝,下血,今處處有之。時人多用焉。莖似箭稈,赤色。故莖名赤箭也。
藥性論云︰赤箭脂,一名天麻,又名定風草。味甘,平。能治冷氣 痺,攤緩不遂,語多恍惚,多驚失志。
陳藏器云︰天麻,寒。主熱毒癰腫。搗莖、葉敷之,亦取子作飲,去熱氣。生平澤。似馬鞭草,節節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
日華子云︰味甘,暖。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鬼疰蠱毒,通血脈開竅,服無忌。

圖經曰︰天麻,生鄆州、利州、泰山、嶗山諸山,今京東、京西、湖南、淮南州郡亦有之。春生苗,初出若芍藥。獨抽一莖直上,高三、二尺,如箭稈狀,青赤色,故名赤箭脂。莖中空,依半以上,貼莖微有尖小葉。梢頭生成穗,開花,結子如豆粒大。其子至夏不落,卻透虛入莖中,潛生土肉。其根形如黃瓜,連生一、二十枚,大者有重半斤或五、六兩。其皮黃白色,名白龍皮,肉名天麻。二月、三月、五月、八月內採。初取得,乘潤刮去皮,沸湯略煮過,曝乾收之。蒿山、衡山人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之,甚珍。

雷公云︰凡使,勿用御風草,緣與天麻相似,只是葉、莖不同。其御風草根、莖,葉皆白有青點。使御風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腸結之患。修事天麻十兩,用蒺藜子一鎰,緩火熬焦熟後,便先安置天麻十兩于瓶中,上用火熬過蒺藜子蓋內,外便用三重紙蓋並系,從巳至未時,又出蒺藜子,再入熬炒,準前安天麻瓶內,用炒了蒺藜子於中,依前蓋。又隔一伏時後出。如此七遍,瓶盛出後,用布拭上氣汗,用刀劈,焙之,細銼,單搗。然用御風草,修事法亦同天麻。別說云︰謹按赤箭條下所說甚詳,今就此考之,尤為分明。詳此《圖經》之狀,即赤箭苗之未長大者。二說前後自不同,則所為紫花者,又不知是何物也。若依赤箭條後用之為是。

衍義曰︰天麻,用根,須別藥相佐使,然後見其功,仍須加而用之。人或蜜漬為果,或蒸煮

阿魏

阿魏 pd185.bmp (缺)

味辛,平,無毒。主殺諸小蟲,去臭氣,破症積,下惡氣,除邪鬼蠱毒。生西蕃及昆侖。
唐本注云︰苗、葉、根、莖酷似白芷。搗根汁,日煎作餅者為上,截根穿曝乾者為次。體性極臭而能止臭,亦為奇物也。(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今人日煎蒜白為假者,真者極臭,而去臭為奇物。今下細蟲極效。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阿魏出伽 國,即北天竺也。伽 呼為形虞,亦出波斯國。波斯呼為阿虞。載樹長八、九尺,皮色青黃。三月生葉,葉形似鼠耳。無花實。斷其枝,汁出如飴,久乃堅凝,名阿魏。拂林國僧彎所說同。摩伽陀僧提婆言︰取其汁和米、豆屑合成阿魏。
日華子云︰阿魏,熱。治傳尸,破症癖冷氣,辟溫治瘧,兼主霍亂,心腹痛,腎氣,溫瘴,御一切蕈菜毒。

圖經曰︰阿魏,出西蕃及昆侖,今唯廣州有之。舊說苗、葉、根極似白芷。搗根汁,日煎作餅者為上,截根穿曝乾者為次。今廣州出者,云是木膏液滴釀結成。二說不同。
謹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阿魏木,生波斯國,呼為阿虞。木長八、九尺,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無花實。斷其枝,汁出如飴,久乃堅凝,名阿魏。或云︰取其汁和米、豆屑,合釀而成乃與今廣州所上相近耳。

海藥云謹按《廣志》云︰生石昆侖國。是木津液,如桃膠狀。其色黑者不堪,其狀黃散者為上。其味辛,溫。善主於風邪鬼注,並心腹中冷,服餌。
又云南長河中亦有阿魏,與舶上來者滋味相似一般,只無黃色。
雷公云︰凡使,多有訛偽。其有三驗︰第一驗,將半銖安於熟銅器中一宿,明沾阿魏處白如銀,永無赤色。第二驗,將一銖置於五斗草自然汁中一夜,至明如鮮血色。第三驗,將一銖安於柚樹上,樹立干便是真。凡使,先於淨缽中研如粉了,于熱酒器上 過,任入藥用。
千金翼︰尸疰惡氣,阿魏治之,神效。別說云謹按阿魏,《補注圖經》所說,合在木部,今二浙人家亦種,枝葉香氣皆同而差淡薄,但無汁膏爾。

高良薑

高良薑 pd186.bmp (缺)

大溫。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

陶隱居云︰出高良郡,人腹痛不止,但嚼食亦效。形氣與杜若相似,而葉如山薑。
唐本注云︰生嶺南者,形大虛軟,江左者細緊。味亦不甚辛,其實一也。今相與呼細者為杜若,大者為高良薑。此非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高良薑,味辛,溫。下氣益聲,好顏色。煮作飲服之,止痢及霍亂。又按別本注云︰二月、三月採根,曝乾。味辛、苦,大熱,無毒。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高良薑,使。能治腹內久冷,胃氣逆嘔吐,治風破氣,腹冷氣痛,去風冷痺弱,療下氣冷逆沖心,腹痛吐瀉。
日華子云︰治轉筋瀉痢,反胃嘔食,解酒毒,消宿食。

圖經曰︰高良薑,舊不載所出州土,陶隱居云出高良郡,今嶺南諸州及黔、蜀皆有之,內郡雖有而不堪入藥。春生,莖、葉如薑苗而大,高一、二尺許。花紅紫色如山薑。二月、三月採根,曝乾。古方亦單用,治忽心中惡,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子塊,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為末,煎湯常飲之佳。
聖惠方︰治霍亂、吐利、腹痛等疾。高良薑一兩銼,水三大盞,煎取二盞半,去滓,下粳米二合,煮粥食之。
外台秘要︰備急霍亂吐利方︰火炙高良薑令焦香。每用五兩,打破,以酒一升煮三、四沸,頓服。亦治腹痛氣惡。
蘇恭云︰凡患腳氣,每旦任意飽食,午後少食,日晚不食。如飢,可食豉粥。若瞑不消,欲致霍亂者。即以高良薑一兩打碎,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盡即消。待極飢,乃食一碗薄粥。其藥唯極,飲之良。若卒無高良薑,母薑一兩代之,以清酒一升,煮令極熟,去滓食之。雖不及高良薑,亦大效矣。十全方︰治心脾痛。以高良薑細銼,微炒杵末,米飲調下一錢匕,立止。

百部根

百部根 pd186A.bmp (缺)

微溫。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微寒。主咳嗽上氣。

陶隱居云︰山野處處有,根數十相連,似天門冬而苦強,亦有小毒,火炙酒漬飲之,療咳嗽,亦主去虱。煮作湯,洗牛、犬虱即去。《博物志》云︰九真有一種草似百部,但長大爾,懸火上令乾,夜取四、五寸短切,含咽汁,勿令人知。主暴嗽甚良,名為嗽藥。疑此是百部。恐其土肥潤處,是以長大爾。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百部根,火炙浸酒,空腹飲。去蟲蠶咬兼疥癬瘡。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百部,使,味甘,無毒。能治肺家熱,上氣咳逆,主潤益肺。
日華子云︰味苦,無毒。治疳蛔及傳尸,骨蒸勞,殺蛔蟲、寸白、蟯蟲,並治一切樹木蛀,燼之亦可殺蠅蠓。又名婆婦草。一根三十來莖。

圖經曰︰百部根,舊不著所出州土,今江、湖、淮、陝、齊、魯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作藤蔓,葉大而尖長,頗似竹葉,面青色而光,根下作撮如芋子。一撮乃十五、六枚,黃白色,二月、三月、八月採,曝乾用。古今方書治嗽多用。葛洪主卒嗽。以百部根、生薑二物,各絞汁合煎,服二合。張文仲單用百部根,酒漬再宿。大溫,服一升,日再。《千金方》︰療三十年嗽。以百部根二十斤,搗絞取汁,煎之如飴。服方寸匕,日三。驗。

唐本云︰微寒,有小毒。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用竹刀劈破,去心、皮、花作數十條,于檐下懸令風吹,待土乾後,卻用酒浸一宿,漉出焙乾,細銼用。忽一窠自有八十三條者,號曰地仙苗。若修事餌之,可千歲也。
外台秘要︰治誤吞錢。百部根四兩,酒一升,漬一宿,溫服一升,日再服。續十全方治暴嗽。百部藤根搗自然汁,和蜜等分,沸湯煎成膏咽之。抱朴子百部根,理咳嗽及殺虱。

(音懷)香子

(音懷)香子 pd187.bmp (缺)

味辛,平,無毒。主諸 ,霍亂及蛇傷。

唐本注云︰葉似老胡荽,極細,莖粗,高五、六尺,叢生。今注一名茴香子。亦主膀胱、腎間冷氣,及盲腸氣,調中止痛,嘔吐。(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 香亦可單用,味苦、辛。和諸食中甚香,破一切臭氣。又卒惡心,腹中不安。取莖、葉煮食之,即瘥。川中多食之。
日華子云︰得酒良,治乾濕腳氣並腎勞,疝氣,開胃下食,治膀胱痛,陰疼。入藥炒。

圖經曰︰ 香子亦名茴香。
《本經》不載所出,今交廣諸蕃及近郡皆有之。入藥多用蕃舶者,或云不及近處者有力。三月生葉似老胡荽,極疏細,作叢。至五月高三、四尺。七月生花,頭如傘蓋,黃色。結實如麥而小,青色。北人呼為土茴香。茴、聲近,故云耳。八、九月採實,陰乾。今近地人家園圃種之甚多。古方療惡毒癰腫,或連陰髀間疼痛急攣,牽入少腹不可忍,一宿則殺人者。用茴香苗葉,搗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以貼腫上。冬中根亦可用。此外國方,永嘉以來用之,起死神效。

食療云︰國人重之,云有助陽道,用之未得其方法也。生搗莖葉汁一合,投熱酒一合服之。治卒腎氣衝脅如刀刺痛,喘息不得。亦甚理小腸氣。孫真人云︰治瘴瘧,渾身熱連背項。蕤、茴香子搗取汁服。
經驗後方︰治脾胃進食。茴香二兩,生薑四兩,同搗令勻,淨器內濕紙蓋一宿。次以銀、石器中,文武火炒令黃焦為末,酒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茶酒下。食醫心鏡︰茴香治霍亂,辟熱除口氣臭,煮作羹及生食並得。

衍義曰︰ 香子,今人只呼為茴香,治膀胱冷氣及 痛。亦調和胃氣。《唐本》注︰似老胡荽,此誤矣。胡荽葉如蛇床, 香徒有葉之名,但散如絲發,特異諸草。枝上時有大青蟲,形如蠶,治小腸氣甚良。

款冬花

款冬花一 pd188.bmp (缺)

款冬花二 pd189.bmp (缺)

味辛、甘,溫,無毒。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痺,諸驚癇,寒熱邪氣,消渴,喘息呼吸。一名橐吾,一名顆東,一名虎須,一名菟奚,一名氐冬。生常山山谷及上黨水旁。十一月採花,陰乾。(杏仁為之使,得紫菀良,惡皂莢、硝石、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黃芩、黃連、青葙。)

陶隱居云︰第一出河北,其形如宿 未舒者佳,其腹裡有絲。次出高麗百濟,其花乃似大菊花。次亦出蜀北部宕昌,而並不如。其冬月在冰下生,十二月、正月旦取之。
唐本注云︰今出雍州南山溪水及華州山谷澗間。葉似葵而大,叢生,花出根下。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菟奚,顆凍。釋曰︰藥草也。郭云︰款凍也,紫赤,華生水中。
藥性論云︰款冬花,君。主療肺氣心促急,熱乏勞咳,連連不絕,涕唾稠粘,治肺 肺癰,吐膿。
日華子云︰潤心肺,益五臟,除煩,補勞劣,消痰止嗽,肺 吐血,心虛驚悸,洗肝明目及中風等疾。十一、十二月雪中出花。

圖經曰︰款冬花,出常山山谷及上黨水旁。今關中亦有之。根紫色,莖青紫,葉似萆薢。十二月開黃花,青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萼,通直而肥實無子。則陶隱居所謂出高麗百濟者,近此類也。又有紅花者,葉如荷而斗直,大者容一升,小者容數合,俗呼為蜂斗葉,又名水斗葉。則唐注所謂大如葵而叢生者,是也。十一月採花,陰乾。或云花生於冰下,正月旦採之。郭璞注《爾雅》顆凍云︰紫赤,花生水中。冰、水字近,疑一有誤。而傅咸《款冬賦序》曰︰余曾逐禽,登于北山,于時仲冬之月也,冰凌盈谷,積雪被崖,顧見款冬煒然,始敷華艷,當是生於冰下為正也。
《本經》主咳逆,古今方用之,為治嗽之最。崔知悌療久嗽熏法;每旦取款冬花如雞子許,少蜜拌花使潤,納一升鐵鐺中,又用一瓦碗鑽一孔,孔內安一小竹筒,筆管亦得,其筒稍長,作碗鐺相合,及插筒處皆面 之,勿令漏氣。鐺下著炭,少時,款冬煙自從筒出,則口含筒吸取煙咽之。如胸中少悶,須舉頭,即將指頭捻筒頭,勿使漏煙氣,吸煙使盡止。凡如是,五日一為之。待至六日則飽食羊肉 一頓,永瘥。

雷公云︰凡採得,須去向裡裹花蕊殼,並向裡實如粟零殼者。並枝、葉用。以甘草水浸一宿,卻取款冬花、葉相伴 一夜,臨用時即乾晒,去兩件拌者葉了用。

衍義曰︰款冬花,百草中,唯此罔顧冰雪最先春也。世又謂之鑽凍。雖在冰雪之下,至時亦生芽。春時,人或採以代蔬,入藥須微見花者良。如已芬芳,則都無力也。今人又多使如箸頭者,恐未有花爾。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然款冬花三、兩枚,于無風處,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咽之,數日效。

紅藍花

紅藍花 pd190.bmp (缺)

味辛,溫,無毒。主產後血暈口噤,腹內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並酒煮服。亦主蠱毒下血。堪作燕脂。其苗生搗碎,敷游腫。其子吞數顆,主天行瘡子不出。其燕脂,主小兒 耳,滴耳中。生梁、漢及西域。一名黃藍。《博物志》云︰黃藍,張騫所得。今倉魏地亦種之。(今附)

圖經曰︰紅藍花,即紅花也。生梁、漢及西域,今處處有之。人家場圃所種,冬而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下作 匯,多刺,花蕊出 上。圃人承露採之,採已複出,至盡而罷。 中結實,白顆如小豆大。其花曝乾,以染真紅及作燕脂。主產後血病為勝,其實亦同,葉頗似藍,故有藍名,又名黃藍。《博物志》云︰張騫所得也。張仲景治六十二種風,兼腹內血氣刺痛。用紅花一大兩,分為四分,以酒一大升,煎強半,頓服之。不止,再服。
又一方︰用紅藍子一升搗碎,以無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曝令乾,重搗篩,蜜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四十丸。《正元廣利方》治女子中風,血熱煩渴者。以紅藍子五大合,微熬搗碎,旦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滓,細細咽之。又崔元亮《海上方》︰治喉痺,壅塞不通者。取紅藍花搗,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瘥為度。如冬月無濕花,可浸乾者濃絞取汁,如前服之,極驗。但咽喉塞服之皆瘥。亦療婦人產運絕者。

唐本注云︰治口噤不語,血結,產後諸疾,堪染紅。
外台秘要︰治一切腫方︰以紅花熟爛搗取汁服之,不過再三服便瘥。服之多少,量腫大小而進之。簡要濟眾︰產後血暈,心悶氣絕。紅花一兩,搗為末,分作兩服,酒二中盞,煎取一盞並服。如口噤,斡開灌之。《子母秘錄》同。產寶︰療產後中風,煩渴。紅花子五合,微熬研碎,以一匙水一升,煎取七合,徐徐呷之。近效方︰治血暈絕不識人,煩悶者。紅花三兩,新者佳。無灰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升,煮取一大盞,去滓,候冷,頓服之,新汲水煮之亦良。

牡丹

牡丹 pd191.bmp (缺)

味辛、苦,寒、微寒,無毒。主寒熱,中風螈(音契) (音縱),痙、驚癇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巴郡山谷及漢中。二月、八月採根,陰乾。(畏菟絲子。)

陶隱居云︰今東間亦有。色赤者為好,用之去心。按︰鼠婦亦名鼠姑,而此又同,殆非其類,恐字誤。
唐本注云︰牡丹,生漢中。劍南所出者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實圓綠,冬實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藥,肉白皮丹。出江、劍南,土人謂之牡丹,亦名百兩金,京下謂之吳牡丹者,是真也。今俗用者異於此,別有臊氣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牡丹,能治冷氣,散諸痛,治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疼。蕭炳云︰今出合州者佳。白者補,赤者利。出和州、宣州者並良。
日華子云︰除邪氣,悅色,通關腠血脈,排膿,通月經,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痺,落胎下胞,產後一切女人冷熱血氣。此便是牡丹花根。巴、蜀、渝、合州者上,海鹽者次。服忌蒜。

圖經曰︰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漢中,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花有黃、紫、紅、白數色,此當是山牡丹。其莖便枯燥,黑白色,二月于梗上生苗葉,三月開花。其花、葉與人家所種者相似,但花只五、六葉耳。五月結子黑色,如雞頭子大。根黃白色,可五、七寸長,如筆管大。二月、八月採,銅刀劈去骨,陰乾用。此花一名木芍藥。近世人多貴重。圃人欲其花詭異,皆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開,其狀百變。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藥中不可用此品,絕無力也。牡丹主血,乃去瘀滯。《正元廣利方》︰療因傷損血瘀不散者,取牡丹皮八分,合虻蟲二十一枚,熬過同搗篩,每旦溫酒和散方寸匕服,血當化為水下。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日乾,用銅刀劈破去骨了,細銼如大豆許,用清酒拌蒸,從巳至未,出,日乾用,外台秘要︰治蠱毒方︰取牡丹根搗為末,服一錢匕,日三服,良。
肘後方︰下部生瘡已決洞者。服牡丹方寸匕,日三服。

衍義曰︰牡丹,用其根上皮。花亦有緋者,如西洛潛溪緋是也。今禁苑又有深碧色者。唯山中單葉花紅者為佳,家 子次之。若移枝接者不堪用,為其花葉既多發,奪根之氣也。何以知之?今千葉牡丹,初春留花稍多,來年花枝並葉便瘦。多是開不成。市人或以枝梗皮售於人,其乖殊甚。

京三棱

京三棱 pd191A.bmp (缺)

味苦,平,無毒。主老癖症瘕結塊。俗傳昔人患症癖死,遺言令開腹取之。得病塊乾硬如石,紋理有五色,人謂異物,竊取削成刀柄,後因以刀刈三棱,柄消成水,乃知此可療症癖也。黃色體重,狀若鯽魚而小。又有黑三棱,狀似烏梅而稍大,有須相連蔓延,體輕。為療體並同。(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味甘、澀,涼。治婦人血脈不調,心腹痛,落胎,消惡血,補勞,通月經治氣脹,消撲損瘀血,產後腹痛,血暈並宿血不下。

圖經曰︰京三棱,舊不著所出地土,今河陝、江、淮、荊襄間皆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似茭蒲葉皆三棱。五、六月開花,似莎草,黃紫色。霜降後採根,削去皮、須,黃色,微苦,以如小鯽魚狀體重者佳。多生淺水旁,或陂澤中。其根初生成塊,如附子大,或有扁者。旁生一根,又成塊,亦出苗,其不出苗,只生細根者,謂之雞爪三棱。又不生細根者,謂之黑三棱,大小不常,其色黑,去皮即白,河中府又有石三棱,根黃白色,形如釵股,葉綠色,如蒲,苗高及尺,葉上亦有三棱,四月開花,白色,如紅蓼花。五月採根。亦消積氣。下品別有草三棱條,云生蜀地,即雞瓜三棱也。其實一類,故附見於此。一說,三棱生荊楚,字當作荊,以著其地。
《本經》作京,非也。今世都不複有。三棱所用皆淮南紅蒲根也。泰州尤多,舉世皆用之。雖太醫不以為謬。蓋流習既久,用根者不識其苗,採藥者莫究其用,因緣差失,不複更辨。今三棱,荊襄、江淮水澤之間皆有。葉如莎草,極長,莖三棱如削,大如人指,高五、六尺,莖端開花。大體皆如莎草而大,生水際及淺水中。苗下即魁,其旁有根橫貫,一根則連數魁,魁上發苗。採時斷其苗及橫根,形扁長如鯽魚者,三棱也。根末將盡,一魁未發苗,小圓如烏梅者,黑三棱也。又根之端鉤屈如爪者,為雞爪三棱。皆皮黑肌白而至輕。三者本一物,但力有剛柔,各適其用。因其形為名,如烏頭、烏喙,雲母、雲華之類,本非兩物也。今人乃妄以鳧茨、香附子為之。又本草謂京三棱,形如鯽魚,黑三棱如烏梅而輕。今紅蒲根至堅,重刻削而成,莫如形體。又葉扁莖圓,不複有三棱處,不知何緣名三棱也。今三棱皆獨旁引二根,無直下根。其形大體多亦如鯽魚。

陳藏器云︰《本經》無傳三棱,總有三、四種,但取根似烏梅,有須相連蔓如 ,作漆色,蜀人織為器。一名 者是也。
外台秘要︰治症瘕及主鼓脹滿。以三棱草切一石,水五石,煮一石汁,銅器中重釜煎如稠糖,出納密器中,旦服一匕,酒一盞服之,日二,三個,以水二碗,煎取一碗,洗奶,取汁為度,每日取一棗大,與小得,作粥與癇熱食之。治小兒十歲以下及新生百日無問癇熱無辜、 癖等,皆理之,秘可具言,大效。

薑黃

薑黃 pd192.bmp (缺)

味辛、苦,大寒,無毒。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于郁金。

唐本注云︰葉、根都似鬱金。花春生於根,與苗並出,夏花爛無子。根有黃、青、白三色。其作之方法,與鬱金同爾。西戎人謂之 藥。其味辛、少苦,多與鬱金同,唯花生異爾。(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薑黃真者,是經種三年以上老薑,能生花。花在根際,一如 荷。根節緊硬,氣味辛辣。種薑處有之,終是難得。性熱不冷,《本經》云寒,誤也。破血下氣。西蕃亦有來者,與鬱金、 藥相似。如蘇所附,即是 藥而非薑黃。蘇不能分別二物也。
又云︰ ,味苦,溫。主惡氣疰忤,心痛,血氣結積。蘇云薑黃是 ,又云鬱金是胡 。夫如此,則三物無別,遞相連名,總稱為 ,功狀則合不殊。今 味苦,色青。薑黃味辛,溫,無毒,色黃。主破血下氣,溫,不寒。鬱金味苦,寒,色赤,主馬熱病。三物不同,所用各別。
日華子云︰薑黃,熱,無毒。治症瘕血塊癰腫,通月經,治撲損瘀血,消腫毒,止暴風痛冷氣,下食。海南生者,即名蓬莪朮。江南生者,即為薑黃。
圖經曰︰薑黃、舊不載所出州郡,今江、廣、蜀川多有之。葉青綠,長一、二尺許,闊三、四寸,有斜紋如紅蕉葉而小。花紅白色,至中秋漸凋。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葉,不結實。根盤屈,黃色,類生薑而圓,有節。或云真者是經種三年以上老薑,能生花,花在根際。一如 荷,根節堅硬,氣味辛辣,種薑處有之。八月採根,片切曝乾。蜀人以治氣脹,及產後敗血攻心,甚驗。蠻人生啖,云可以祛邪辟惡。
謹按鬱金、薑黃、 藥三物相近,蘇恭不細辨,所說乃如一物。藏器解紛云︰ 味苦,色青;薑黃味辛,溫,色黃;鬱金味苦,寒,色赤,主馬熱病。三物不同,所用全別。又劉淵林注《吳都賦》薑匯非一。云薑匯大如螺,氣猛近於臭,南土人搗之以為齏 。一名廉薑。生沙石中,薑類也。其味大辛而香,削皮以黑梅並鹽汁漬之,乃成也。始安有之。據此,廉薑亦是其類,而自是一物耳。都下近年多種薑,往往有薑黃生賣,乃是老薑。市人買生啖之。云治氣為最。醫家治氣藥大方中,亦時用之。
千金翼︰瘡癬初生,或始痛癢。以薑黃敷之,妙。
經驗後方︰治心痛。薑黃一兩,桂穰三兩為末,醋湯下一錢匕。

蓽茇

蓽茇 pd193.bmp (缺)

味辛,大溫,無毒。主溫中下氣,補腰腳,殺腥氣,消食,除胃冷,陰疝 癖。其根名蓽茇沒,主五勞七傷,陰汗核腫。生波斯國。此藥叢生,莖、葉似 醬,子緊細,味辛烈于醬。(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治霍亂冷氣,心痛血氣。
陳藏器云︰畢勃沒,味辛,溫,無毒。主冷氣嘔逆,心腹脹滿,食不消,寒疝核腫,婦人內冷無子,治腰腎冷,除血氣。生波斯國,似柴胡黑硬。蓽茇根也。

圖經曰︰蓽茇,出波斯國,今嶺南有之,多生竹林內。正月發苗作叢,高三、四尺,其莖如箸,葉青圓,闊二、三寸如桑,面光而濃。三月開花白色在表。七月結子如小指大,長二寸以來,青黑色,類椹子,九月收採,灰殺曝乾。南人愛其辛香,或取葉生茹之。黃牛乳煎其子治氣痢神良。
謹按唐太宗實錄云︰貞觀中,上以氣痢久未痊,服它名醫藥不應,因詔訪求其方。有衛士進乳煎蓽茇法,御用有效。劉禹錫亦記其事云,後累試年長而虛冷者必效。

海藥云︰謹按《徐表南州記》,本出南海,長一指,赤褐色為上。複有蓽茇,短小黑,味不堪。舶上者味辛,溫。又主老冷心痛,水瀉虛痢,嘔逆醋心,產後泄痢,與阿魏和合良。亦滋食味。得訶子、人參、桂心、乾薑,治臟腑虛冷,腸鳴泄痢,神效。
陳藏器云︰ 醬,注蘇云︰蓽茇叢生,子細味辛,烈于 醬。按蓽茇溫中下氣,補腰腳,煞腥氣,消食,除胃冷,陰疝 癬。根名蓽茇沒。主五勞七傷,陰汗核腫。已出《拾遺》。生波斯國,胡人將來此,調食用之。唐本注︰今人以調食味。
雷公云︰凡使,先去挺,用頭醋浸一宿,焙乾,以刀刮去皮粟子令淨方用,免傷人肺,令人上氣。
聖惠方︰治冷痰飲惡心。用蓽茇一兩,搗為末,於食前清粥飲調半錢服。
經驗後方︰治偏頭疼絕妙。蓽茇為末,令患者口中含溫水,左邊疼,令左鼻吸一字。右邊疼,令右鼻吸一字。效。

衍義曰︰蓽茇,走腸胃中冷氣、嘔吐、心腹滿痛。多服走泄真氣,令人腸虛下重。

(音矩)醬

(音矩)醬 pd194.bmp (缺)

味辛,溫,無毒。主下氣溫中,破痰積。生巴蜀。

唐本注云︰《蜀都賦》所謂流味于番禺者。蔓生,葉似王瓜而濃大,味辛香,實似桑椹,皮黑肉白。西戎亦時將來,細而辛烈。或謂二種。交州、愛州人云︰ 醬,人家多種,蔓生。子長大,謂苗為浮留藤。取葉合檳榔食之,辛而香也。又有蓽茇,叢生,子細,味辛,烈于醬。此當信也。今注渝、瀘等州出焉。(唐本先附)

圖經曰︰ (音矩)醬,生巴蜀,今夔川、嶺南皆有之。昔漢武使唐蒙曉諭南越,南越食蒙以醬,蒙問所從來,答曰︰西北 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武帝感之,於是開 、越 也。
劉淵林注《蜀都賦》云︰ 醬,緣木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時正青,長二、三寸。以蜜藏而食之,辛香。溫調五臟。今云蔓生,葉似王瓜而濃大,實皮黑肉白,其苗為浮留藤。取葉合檳榔食之,辛而香也。兩說大同小異,然則淵林所云乃蜀種。如此今說是海南所傳耳。今唯貴蓽茇而不尚 醬,故鮮有用者。

海藥云︰謹按《廣州記》云︰波斯國文,實狀若桑椹,紫褐色者為上,黑者是老不堪。黔中亦有,形狀相似,滋味一般。主咳逆上氣,心腹蟲痛,胃弱虛瀉,霍亂吐逆,解酒食味。近多黑色,少見褐色者也。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以刀刮上粗皮便搗,用生薑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乾。每修事五兩,用生薑汁五兩,蒸乾為度。食療溫。散結氣,治心腹中冷氣。亦名土蓽茇。嶺南蓽茇,尤治胃氣疾。巴蜀有之。齊民要術 子下氣消穀。

蘿摩子

味甘、辛,溫,無毒。主虛勞。葉食之功同於子。
陸機云︰一名芄蘭,幽州謂之雀瓢。

唐本注云︰按雀瓢是女青別名。葉蓋相似,以葉似女青,故兼名雀瓢。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蘿摩條中,白汁主蜘蛛、蠶咬,折取汁點瘡上,此汁爛絲煮食補益。按陶注枸杞條云︰敷腫。東人呼為白環,藤生籬落間,折有白汁,一名雀瓢。此注又云︰雀瓢是女青,然女青終非白環。二物相似,不能分別。(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 ,芄蘭。釋曰︰ ,一名芄蘭。郭璞云︰ 芄蔓生,斷之有白汁,可啖。如此注,則以 芄一名蘭,或傳寫誤。“芄”衍字。

外台秘要︰治白癜風。以蘿摩草白汁敷上,揩令破再敷,三度瘥。
梅師方︰治丹火毒,遍身赤腫不可忍。以蘿摩草搗絞取汁敷之,或搗敷上,隨手消。

青黛

味鹹,寒,無毒。主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癇發熱,天行頭痛寒熱,並水研服之。亦摩敷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從波斯國來,及太原並廬陵、南康等,染澱亦堪敷熱惡腫,蛇虺螫毒。染瓮上池沫紫碧色者用之,同青黛功。(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青黛,君,味甘,平。能解小兒疳熱消瘦,殺蟲。
陳藏器云︰青黛並雞子白、大黃,敷瘡癰、蛇虺等。

圖經文具藍實條下。
梅師方︰治傷寒,發碗豆瘡未成膿方︰以波斯青黛大棗許,冷水研服。
宮氣方疳痢羸瘦毛焦方歌曰︰孩兒雜病變成疳,不問強羸女與男。恰似脊旁多變動,還如瘦疾困耽耽。
又歌曰︰煩熱毛焦鼻口乾,皮膚枯願四肢攤。腹中時時更下痢,青黃赤白一般般。眼澀面黃鼻孔赤,穀道開張不欲看。忽然瀉下成疳澱,又卻濃涕一團團。唇焦嘔逆不乳哺,壯熱增寒不安。腹中有病須醫藥,何須祈禱信神盤。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兒百病服來看。初虞世治諸蟲毒所傷。青黛、雄黃等分,同研為末,新汲水調下二錢匕,太平廣記青黛,殺惡蟲物,化為水。

衍義曰︰青黛,乃藍為之。有一婦人患臍下腹上,下連二陰,遍滿生濕瘡,狀如馬瓜瘡。他處並無,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亦減,身面微腫。醫作惡瘡治,用鰻鱺魚、松脂、黃丹之類。藥塗上,瘡愈熱,痛愈甚。治不對,故如此。問之,此人嗜酒,貪淡,喜魚蟹發風等物。急令用溫水洗,拭去膏藥。尋以馬齒莧四兩,爛研細,入青黛一兩,再研勻,塗瘡上,即時熱減,痛癢皆去。仍服八正散,日三服,分敗客熱。每塗藥,得一時久,藥已乾燥,又再塗新濕藥。凡如此二日,減三分之一,五日減三分之二,自此二十日愈。既愈而問曰︰此瘡何緣至此?曰︰中、下焦蓄風熱毒氣,若不出,當作腸癰內痔,仍常須禁酒及發風物。然不能禁酒,後果然患內痔。

鬱金

鬱金 pd195.bmp (缺)

味辛、苦,寒,無毒。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

唐本注云︰此藥苗似薑黃,花白質紅,末秋出莖心,無實,根黃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乾之。生蜀地及西戎。馬藥用之,破血而補,胡人謂之馬 。嶺南者有實似小豆蔻,不堪啖。(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鬱金,單用亦可。治女人宿血氣心痛,冷氣結聚。溫醋摩服之。亦啖馬藥,用治脹痛。

圖經曰︰鬱金,《本經》不載所出州土,蘇恭云︰生蜀地及西戎,胡人主謂之馬 ,今廣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四月初生,苗似薑黃,花白質紅,末秋出莖心,無實。根黃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乾之。古方稀用。今小兒方及馬醫多用之。
謹按許慎《說文解字》云︰郁,芳草也。十葉為貫,百二十貫築以煮之為郁。郁,今郁林郡也。木部中品有郁金香,云生大秦國。二月、三月有花,狀如紅藍,其花即香也。
陳氏云︰為百草之英,既云百草之英,乃是草類。又與此同名,而在木部,非也。今人不複用,亦無辨之者,故但附於此耳。
經驗方︰治尿血不定。以一兩搗為末,蔥白一握相和,以水一盞,煎至三合,去滓,溫服,日須三服。
經驗後方︰治風痰。鬱金一分,藜蘆十分,各為末,和令勻,每服一字,用溫漿水一盞,先以少漿水調下,余者水漱口都服。便以食壓之。孫用和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疼痛不可忍。鬱金五個大者,牛黃一皂莢子,別細研,二味同為散。每服用醋漿水一盞,同煎三沸,溫服。丹房鏡源云灰可用結砂子。說文曰芳草也。十葉為貫,百廿貫築以煮之為郁。從臼門缶鬯 其飾也,一曰郁鬯,百草之華。遠方郁人,所貢芳草。合釀之以降神。周禮郁人,凡祭祀之裸,用郁鬯。

衍義曰︰鬱金不香,今人將染婦人衣最鮮明,然不耐日炙。染成衣,則微有鬱金之氣。

蘆薈

蘆薈 pd196.bmp (缺)

味苦,寒,無毒。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兒癲癇驚風,療五疳,殺三蟲及痔病瘡 ,解巴豆毒。一名訥會,一名奴會,俗呼為象膽。蓋以其味苦如膽故也。生波斯國,似黑餳。(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 薈亦可單用。殺小兒疳蛔,主吹鼻,殺腦疳,除鼻癢。
南海藥譜云︰樹脂也,本草不細委之,謂是象膽,殊非也。兼治小兒諸熱。

圖經曰︰ 薈,出波斯國,今唯廣州有來者。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淚而成。採之不拘時月。俗呼為象膽,以其味苦而云耳。蘆薈治濕癢,搔之有黃汁者。
劉禹錫著其方云︰余少年曾患癬,初在頸項間,後延上左耳,遂成濕瘡。用斑蝥、狗膽、桃根等諸藥,徒令以蜇,其瘡轉盛。偶于楚州,賣藥人教用 薈一兩研,炙甘草半兩末,相和令勻,先以溫漿水洗癬,乃用舊乾帛子拭乾,便以二味合和敷之,立乾,便瘥,神奇。又治 齒。
崔元亮《海上方》云︰取薈四分,杵末,先以鹽揩齒令先淨,然後敷少末於上,妙也。

雷公云︰凡使,勿用雜膽,其象膽乾了,上有青竹紋斑並光膩,微微甘,勿使和眾藥搗,此藥先搗成粉,待眾藥末出,然後入藥中。此物是胡人殺得白象,取膽乾入漢中是也。

馬先蒿

味苦,平,無毒。主寒熱鬼疰,中風濕痺,女子帶下病,無子。一名馬屎蒿。生南陽川澤。

陶隱居云︰方云一名爛石草。主惡瘡。方藥亦不複用。
唐本注云︰此葉大如茺蔚,花紅白色。實,八月、九月熟。俗謂之虎麻是也。一名馬新蒿。所在有之。茺蔚苗短小,子夏中熟。而初生,二種極相似也。
今按別本注云︰近道處處有。三月、八月採莖、葉,陰乾。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蔚,牡 。釋曰︰蔚,即蒿之雄無子者。
又曰︰蔚,一名牡 。《詩‧蓼莪》云︰匪莪伊芳蔚。
陸機云︰牡蒿也。三月始生,七月華,華似胡麻華而紫赤,八月為角,角似小豆角,銳而長。一名馬新蒿是也。

圖經文具第六卷中白蒿條下。
聖惠方︰治大風癩疾,骨肉疽敗,百節疼酸,眉鬢墮落,身體習習癢痛。以馬先蒿細銼,炒為末。每空心及晚食前,溫酒調下二錢匕。
外台秘要︰治癩。馬先蒿一名馬矢蒿。搗末服方寸匕,日三服,如更赤起,一年都瘥。

延胡索

味辛,溫,無毒。主破血,產後諸病因血所為者,婦人月經不調,腹中結塊,崩中淋露,產後血暈,暴血沖上,因損下血,或酒摩及煮服。生奚國。根如半夏,色黃。(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除風治氣,暖腰膝,破症癖,撲損瘀血,落胎,及暴腰痛。

海藥云︰生奚國,從安東道來。味苦、甘,無毒。主腎氣,破產後惡露及兒枕。與三棱、鱉通經絡,蛀 成末者,使之唯良。偏主產後病也。
聖惠方︰治產後穢污不盡腹滿方︰延胡索末,和酒服一錢,立止。
又方︰治墮落車馬,筋骨疼痛不止。用延胡索一兩,搗羅為散,不計時候,以豆淋酒調下二錢匕。
勝金方︰治膜外氣及氣塊方︰延胡索不限多少為末,豬胰一具切作塊子,炙熟蘸藥末食之。產書治產後心悶,手腳煩熱,氣力欲絕,血暈連心頭硬,及寒熱不禁。延胡索熬搗為末,酒服一錢匕。拾遺序云延胡索,止心痛。酒服。

肉豆蔻

肉豆蔻 pd197.bmp (缺)

味辛,溫,無毒。主鬼氣,溫中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冷疰,嘔沫冷氣,消食止泄,小兒乳霍。其形圓小,皮紫緊薄,中肉辛辣。生胡國,胡名迦拘勒。(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肉豆蔻,君,味苦,辛能主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中下氣,止瀉痢,開胃消食,皮外絡下氣,解酒毒,治霍亂,味珍,力更殊。

圖經曰︰肉豆蔻,出胡國,今唯嶺南人家種之。春生苗,花實似豆蔻而圓小,皮紫緊薄,中肉辛辣,六月、七月採。
《續傳信方》︰治脾泄氣痢等,以蔻二顆,米醋調面裹之,置灰火中更以炒了 子末一兩,相和。
又焦炒陳廩米為末,每用二錢匕煎作飲,調前二物三錢匕,旦暮各一,便瘥。

陳藏器云︰大舶來即有,中國無。
海藥云︰謹按《廣志》云︰生秦國及昆侖,味辛,溫,無毒。生薑湯服良。
雷公云︰凡使,須以糯米作粉,使熱湯搜裹豆蔻,于 灰中炮,待米團子焦黃熟,然取用。勿令犯銅。
聖惠方︰治冷痢,腹痛不能食。肉豆蔻一兩去皮,以匕。

衍義曰︰肉豆蔻,對草豆蔻言之。去殼,只用肉,肉油色者佳。枯白,味薄,瘦虛者下等。亦善下氣,多服則泄氣,得中則和平其氣。

補骨脂

補骨脂 pd198.bmp (缺)

味辛,大溫,無毒。主五勞七傷,風虛冷,骨髓傷敗,腎冷精流,及婦人血氣墮胎。一名破故紙。生廣南諸州及波斯國。樹高三、四尺,葉小似薄荷。其舶上來者最佳。(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婆固脂,一名破故紙。味苦、辛。能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濕,逐諸冷痺頑,止小便利,腹中冷。
日華子云︰興陽事,治冷勞,明耳目。南蕃者色赤,廣南者色綠。入藥微炒用。又名胡韭子。

圖經曰︰補骨脂,生廣南諸州及波斯國,今嶺外山 間多有之,不及蕃舶者佳。莖高三、四尺,葉似薄荷,花微紫色,實如麻子,圓扁而黑。九月採。或去胡韭子也。胡人呼若婆固脂,故別名破故紙。今人多以胡桃合服。此法出於唐‧鄭相國。
自敘云︰予為南海節度,年七十有五。越地卑濕,傷於內外,眾疾俱作,陽氣衰絕,服乳石補益之藥,百端不應。元和七年,有訶陵國舶主李摩訶,知予病狀,遂傳此方並藥。予初疑而未服,摩訶稽顙固請,遂服之。經七、八日而覺應驗。自爾常服,其功神驗。十年二月,罷郡歸京,錄方傳之。破故紙十兩,淨擇去皮洗過,搗篩令細,用胡桃瓤二十兩,湯浸去皮,細研如泥,即入前末,更以好蜜和,攪令勻如飴糖,盛於瓷器中。旦日以暖酒二合,調藥一匙服之,便以飯壓。如不飲人,以暖熟水調亦可。服彌久則延年益氣,悅心明目,補添筋骨。但禁食芸台、羊血,余無忌。此物本自外蕃隨海舶而來,非中華所有。蕃人呼為補骨鴟,語訛為破故紙也。《續傳信方》載其事,其義頗詳,故並錄之。

海藥云︰惡甘草。
雷公云︰凡使,性本大燥毒。用酒浸一宿後漉出,卻用東流水浸三日夜,卻蒸。從巳至申出,日乾用。
經驗後方︰治腰疼神妙。用破故紙為末,溫酒下三錢匕。
又方︰治男子、女人五勞七傷,下元久冷,烏髭鬢,一切風病,四肢疼痛,駐顏壯氣。補骨脂一斤,酒浸一宿放乾。卻用烏油麻一升和炒,令麻子聲絕,即播去,只取補骨脂
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子大。早辰溫酒、鹽湯下二十丸。

零陵香

零陵香 pd199.bmp (缺)

味甘,平,無毒。主惡氣疰心腹痛滿,下氣。令體香,和諸香作湯丸用之,得酒良。生零陵山谷。葉如羅勒。《南越志》名燕草,又名薰草,即香草也。《山海經》云︰薰草即零陵香也。(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薰草,明目止淚,療泄精,去邪惡氣,傷寒頭疼。一名蕙草,生下濕地,三月採,陰乾。脫節者良。按︰薰草,即蕙根也。葉如麻,兩兩相對,此即是零陵香也。
日華子云︰治血氣腹脹,酒煎服莖、葉。

圖經曰︰零陵香,生零陵山谷,今湖嶺諸州皆有之,多生下濕地。葉如麻,兩兩相對,莖方,氣如蘼蕪,常以七月中旬開花,至香,古所謂薰草是也。或云蕙草,亦此也。
又云︰其莖、葉謂之蕙,其根謂之薰。三月採,脫節者良。今嶺南收之,皆作窟灶以火炭焙乾,令黃色乃佳。江淮間亦有土生者,作香亦可用,但不及湖嶺者芬薰耳。古方但用薰草,而不用零陵香。今合香家及面膏、澡豆諸法皆用之,都下市肆貨之甚多。
唐本注︰生水山間,可和諸香,煮汁飲之亦宜。合衣中香。
海藥云謹按《山海經》生廣南山谷,陳氏云︰地名零陵,故以地為名。味辛,溫,無毒。主風邪沖心,牙車腫痛,虛勞疳。凡是齒痛煎含良。得升麻、細辛善。不宜多服,令人氣喘。

衍義曰︰零陵香,至枯乾猶香,人藥絕可用。婦人浸油飾發,香無以加,此即蕙草是也。

縮沙蜜

縮沙蜜 pd200.bmp (缺)

味辛,溫,無毒。主虛勞冷泄,宿食不消,赤白泄痢,腹中虛痛,下氣。生南地。苗似廉薑,形如白豆蔻,其皮緊濃而皺,黃赤色,八月採。(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縮沙蜜,君,出波斯國。味苦、辛。能主冷氣腹痛,止休息氣痢,勞損,消化水穀,溫暖脾胃,治冷滑下痢不禁,虛羸。方曰︰熬末,以羊子肝薄切,用末逐片糝,瓦上焙乾為末,入乾薑末。飯為丸。日二服五十丸。
又方︰炮附子末、乾薑、濃朴蜜,味酸。主上氣咳嗽,奔豚鬼疰,驚轉筋,心腹痛,能起酒香味。

圖經曰︰縮沙蜜,生南地,今唯嶺南山澤間有之。苗莖似高良薑,高三、四尺。葉青,長八、九寸,闊半寸以來。三月、四月開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實,五、七十枚作一穗,狀似益智,皮緊濃而皺如栗文,外有刺,黃赤色。皮間細子一團,八漏,可四十餘粒,如黍米大,微黑色,七月、八月採。

海藥云︰今按陳氏,生西海及西戎諸國。味辛,平,鹹。得訶子、鱉甲、豆蔻、白蕪荑等良。多從安東道來。孫尚藥治婦人妊娠偶因所觸或墜高傷打,致胎動不安,腹中痛不可忍者。縮盛,慢火炒令熱透,去皮用仁,搗羅為末,每服二錢,用熱酒調下。須臾覺腹中胎動處極熱,即胎已安。神效。

蓬莪朮

蓬莪 pd201.bmp (缺)

味苦、辛,溫,無毒。主心腹痛,中惡疰忤鬼氣,霍亂冷氣,吐酸水,解毒,飲酒研服之。又療婦人血氣,丈夫奔豚。生西戎及廣南諸州。子似乾椹,葉似 荷,術在根下並生。一好一惡,惡者有毒。西戎人取之,先放羊食,羊不食者棄之。(今附)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一名蓬莪,黑色;二名 ,黃色;三名波殺,味甘,有大毒。
藥性論云︰蓬莪朮,亦可單用。能治女子血氣心痛,破 癖冷氣,以酒、醋摩服,效。
日華子云︰得酒、醋良。治一切氣,開胃消食,通月經,消瘀血,止撲損痛下血,及內損惡血等。此即是南中薑黃根也。

圖經曰︰蓬莪朮,生西戎及廣南諸州,今江浙或有之。三月生苗,在田野中。其莖如錢大,高二、三尺。葉青白色,長一、二尺,大五寸以來,頗類 荷。五月有花作穗,黃色,頭微紫。根如生薑,而朮在根下,似雞鴨卵,大小不常。九月採,削去粗皮,蒸熟曝乾用。此物極堅硬難搗,治用時,熱灰火中煨令透熟,乘熱入臼中,搗之即碎如粉。古方不見用者。
今醫雷公云︰凡使,于砂盆中用醋磨令盡,然後於火畔吸令乾重篩過用。十全博救方治小兒氣候止疼。蓬莪朮炮,候熱搗為末,用一大錢,熱酒調下。孫用和正元散治氣不接,續氣短,兼治相服之有驗。蓬莪朮一兩,金鈴子去核一兩,右件為末,更入硼砂一下,空心服。

積雪草

積雪草 pd202.bmp (缺)

味苦,寒,無毒。主大熱,惡瘡癰疽,浸淫赤 ,皮膚赤,身熱。生荊州川谷。

陶隱居云︰方藥亦不用,想此草當寒冷爾。
唐本注云︰此草葉圓如錢大,莖細勁,蔓延生溪澗側。搗敷熱腫丹毒,不入藥用。荊楚人以葉如錢,謂為地錢草,《徐儀藥圖》名連錢草,生處亦稀。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積雪草,主暴熱,小兒丹毒,寒熱,腹內熱結,搗絞汁服之。
又按別本注云︰今處處有,並入藥用。生陰濕地,八月、九月採苗、葉,陰乾。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連錢草亦可單用。能治瘰癧鼠漏,寒熱時節來往。
日華子云︰味苦、辛。以鹽挪貼,消腫毒並風疹疥癬。

圖經曰︰積雪草,生荊州川谷,今處處有之。葉圓如錢大,莖細而勁,蔓延生溪澗之側,荊楚人以葉如錢,謂為地錢草,《徐儀藥圖》名連錢草。八月、九月採苗葉,陰乾用。
段成式《酉陽雜俎》云︰地錢葉圓,莖細有蔓。一曰積雪草,一曰連錢草。
謹按《天寶單行方》云淄郡、濟陽郡池澤中,甚香。俗間或云圓葉似薄荷,江東吳越丹陽郡極多,彼人常充生菜食之。河北柳城郡盡呼為海蘇,好近水生,經冬不死,咸、洛二京亦有。或名胡薄荷,所在有之。單服療女子小腹痛。
又云︰女子忽得小腹中痛,月經初來,便覺腰中切痛連脊間,如刀錐所刺,忍不可堪者。眾醫不別,謂是鬼疰,妄服諸藥,終無所益,其疾轉增。審察前狀相當,即用此藥。其藥,夏五月正放花時,即採取曝乾,搗篩為散。女子有患前件病者,取二方寸匕,和好醋二小合,攪令勻,平旦空腹頓服之。每日一服,以知為度。如女子先冷者,即取前件藥五兩,加桃仁二百枚,去尖、皮,熬搗為散,及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日空腹飲及酒下三十丸,日再服,以疾愈為度。忌麻子

陳藏器云︰東人呼為連錢,生陰處,蔓延地,葉如錢。

衍義曰︰積雪草,今南方多有,生陰濕地,不必荊楚。形如水荇而小,面亦光潔,微尖為異。

今人謂之連錢草,蓋取象也。葉葉各生,搗爛,貼一切熱毒癰疽等。秋後收之,蔭乾為末,水調敷。

白前

白前 pd203.bmp (缺)

味甘,微溫,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微寒。無毒。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

陶隱居云︰此藥出近道。似細辛而大,色白,易折。主氣嗽方多用之。
唐本注云︰此藥葉似柳,或苡芫花,苗高尺許。生洲渚沙磧之上。根白,長於細辛,味甘,俗以酒漬服。主上氣,不生近道。俗名石藍,又名嗽藥。今用蔓生者,味苦,非真也。
今按別本注云︰二月、八月採根,曝乾。根似牛膝、白薇。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白前,臣,味辛。兼主一切氣。
日華子云︰治賁豚腎氣,肺氣煩悶及上氣。

圖經曰︰白前,舊不載所出州土,陶隱居云出近道,今蜀中及淮、浙州郡皆有之。似細辛而大,色白,易折。亦有葉似柳,或似蕪花苗者,並高尺許。生洲渚沙磧之上,根白,長於細辛,亦似牛膝、白薇輩。
今用蔓生者,味苦,非真也。二月、八月採根,曝乾。深師療久咳逆上氣,體腫,短氣脹滿,晝夜倚壁不得臥,常作水雞聲者,白前湯主之。白前二兩,紫菀、半夏洗各三兩,大戟七合切,四物以水一斗,漬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禁食羊肉、餳大佳。
唐本云︰微寒。主上氣衝喉中,呼吸欲絕。
雷公云︰凡使,先用生甘草水浸一伏時後漉,去頭須了,焙乾,任入藥中用。
梅師方︰治久患 呷咳嗽,喉中作聲,不得眠。取白前搗為末,溫酒調二錢匕服。

衍義曰︰白前,保定肺氣,治嗽,多用。白而長於細辛,但粗而脆,不似細辛之柔。以溫藥相佐使,則尤佳,余如《經》。

薺 pd204.bmp (缺)

味甘,寒。主解百藥毒。

陶隱居云︰根、莖都似人參,而葉小異,根味甜絕,能殺毒。以其與毒藥共處,而毒皆自然歇,不正入方家用也。
今按別本注云︰根似桔梗,以無心為異,無毒。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 , 。釋曰︰ ,一名 。郭云︰薺 也。
日華子云︰薺,殺蠱毒,治蛇蟲咬,熱狂溫疾, 毒箭。

圖經曰︰薺 ,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川蜀、江浙皆有之。春生苗莖,都似人參,而葉小異,根似桔梗根,但無心為異。潤州尤多,人家收以為果菜或作脯啖,味甚甘美。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古方解五石毒,多生服薺 汁,良。又《短劇方》療蠱。取薺 根搗末,以飲服方寸匕,立瘥。

食療云︰丹石發動,取根食之尤良。千金翼封疔腫。取生薺 根汁一合,去滓敷,不過三。食醫心鏡薺 ,主利肺氣,和中,明目,止痛。蒸切作羹粥食之,齏菹亦得。
金匱玉函方︰鉤吻葉與芹葉相似,誤食之殺人。薺 八兩,水六升,煮取三升,為兩服解之。朝野僉載野豬中毒藥箭,多食此物出。別說云今多以蒸壓褊亂人參。但味淡爾。

衍義曰︰薺 ,今陝州採為脯,別有法,甚甘美,兼可寄遠。古人以謂薺 似人參者是此。

白藥

白藥 pd205.bmp (缺)

味辛,溫,無毒。主金瘡生肌。出原州。

唐本注云︰三月苗生,葉似苦苣,四月抽赤莖,花白,根皮黃,八月葉落,九月枝折,採根,日乾。
今按別本注云︰解野葛、生金、巴豆藥毒,刀斧折傷,能止血、痛,乾末敷之。(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白藥亦可單用,味苦。能治喉中熱塞,噎痺不通,胸中隘塞,咽中常痛,腫脹。
日華子云︰白藥,冷。消痰止嗽,治渴並吐血,喉閉,消腫毒。又云翦草,涼,無毒。治惡瘡疥癬風瘙。根名白藥。

圖經曰︰白藥,出原州,今夔、施、江西、嶺南亦有之。三月生苗,似苦苣葉,四月而赤,莖長似葫蘆蔓,六月開白花。八月結子,亦名 蔞。九月採根,以水洗,切碎,曝乾,名白藥子。江西出者。葉似烏臼,子如綠豆,至八月,其子變成赤色,施州人取根,並野豬尾二味,洗淨去粗皮,焙乾,等分,停搗篩,酒調服錢匕。療心氣痛,解熱毒,甚效。又諸瘡癰腫不散者,取生根爛搗敷貼,乾則易之。無生者用末水調塗之亦可。
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天行。取白藥研如面,漿水一大盞,空腹頓服之,便仰臥一食頃。候心頭悶亂,或惡心,腹內如車鳴癘刺痛,良久當有吐利數行,勿怪。欲服藥時,先令煮漿水粥于井中懸著待冷。若吐利過度,即吃冷粥一碗止之,不吃即困人。
經驗後方︰治妊娠傷寒,護胎。以白藥子不拘多少為末,用雞子清調攤於紙花上,可碗來大,貼在臍下胎存生處,于即以溫水潤之。

衍義曰︰白藥,今為治馬肺熱藥,有效。

葒(音紅)草

葒(音紅)草 pd206.bmp (缺)

味鹹,微寒,無毒。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一名鴻 (音纈)。如馬蓼而大,生水旁,五月採實。

陶隱居云︰此類甚多,今生下濕地,極似馬蓼,甚長大。
《詩》稱隰有游龍,注云︰葒草,郭景純云︰即籠古也。
今按別本注云︰此即水紅也。以為湯,浸療腳氣。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紅,籠古。其大者 。疏引陸機云︰一名馬蓼,葉大而赤白色,生水澤中,高丈餘。郭云︰俗呼葒草為籠鼓,語轉耳。

圖經曰︰葒草,即水紅也。舊不著所出州郡,云生水旁,今所在下濕地皆有之。似蓼而葉大,赤白色,高丈餘。
《爾雅》云︰紅,籠古。其大者 (丘追切)。
鄭詩云︰隰有游龍是也。
陸機云︰一名馬蓼。
《本經》云︰似馬蓼而大。若然,馬蓼自是一種也。五月採實,今亦稀用。但取根、莖作湯,捋腳氣耳。

陳藏器云︰作湯浸水氣,惡瘡腫,佳。
唐本注云︰有毛,花紅白,除惡瘡腫,腳氣,煮濃汁漬之,多瘥。衍義文具水蓼條下。

莎草根

沙草根 pd207.bmp (缺)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須眉。一名 (音號),一名侯莎。其實名緹。生田野,二月、八月採。

陶隱居云︰方藥亦不複用。《離騷》云︰青莎雜樹,繁草 (音髓)靡(音美)。古人為詩多用之,而無識者。乃有鼠 ,療體異此。
唐本注云︰此草,根名香子,一名雀頭香。大下氣,除胸腹中熱,所在有之。莖、葉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交州者最勝。大者如棗,近道者如杏仁許。荊襄人謂之莎草根,合和香用之。

圖經曰︰莎草根,又名香附子。舊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處處有之。或云交州者勝大如棗,近道者如杏仁許。苗、莖、葉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今近道生者,苗、葉如薤而瘦,根如箸頭大。二月、八月採。
謹按《天寶單方圖》載水香棱,功狀與此頗相類,但味差不同。
其方云︰水香棱,味辛,微寒,無毒,性澀。元生博平郡池澤中,苗名香棱,根名莎結,亦名草附子。河南及淮南下濕地即有,名水莎,隴西謂之地 根,蜀郡名續根草,亦名水巴戟。今涪都最饒,名三棱草。用莖作鞋履,所在皆有。單服治肺風。
又云︰其藥療丈夫心肺中虛風及客熱,膀胱間連脅下時有氣妨,皮膚瘙癢癮疹,飲食不多,日漸瘦損,常有憂愁,心忪少氣等。並春收苗及花,陰乾。入冬採根,切,貯於風涼處。有患前病者,取苗二十餘斤,銼,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石五斗。于浴斛中浸身,令汗出五、六度。浸兼浴,其肺中風,皮膚癢即止。每載四時常用,則癮疹風永瘥。其心中客熱,膀胱間連脅下氣妨,常日憂愁不樂,兼心忪者,取根二大斤,切,熬令香,以生絹袋盛貯,於三大斗無灰清酒中浸之。春三月浸一日即堪服,冬十月後即七日,近暖處乃佳。每空腹服一盞,日夜三、四服之,常令酒氣相續,以知為度。若不飲酒,即取根十兩,加桂心五兩,蕪荑三兩,和搗為散,以蜜和為丸,搗一千杵,丸如梧子大。每空腹,以酒及薑蜜湯飲汁等,下二十丸,日再服,漸加至三十丸,以瘥為度。

雷公云︰凡採得後,陰乾,于石臼中搗,勿令犯鐵,用之切忌爾。

衍義曰︰莎草,其根上如棗核者,又謂之香附子。亦入印香中,亦能走氣,今人多用。雖生于莎草根,然根上或有或無。有薄皸皮,紫黑色,非多毛也。刮去皮則色白。若便以根為,則誤矣。其味苦。

蓽澄茄

蓽澄茄 pd208.bmp (缺)

味辛,溫,無毒。主下氣消食,皮膚風,心腹間氣脹,令人能食,療鬼氣。能染發及香身。生佛誓國。似梧桐子及蔓荊子微大,亦名毗陵茄子。(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治一切氣並霍亂瀉,肚腹痛,腎氣膀胱冷。

圖經曰︰蓽澄茄,生佛誓國,今廣州亦有之。春夏生葉,青滑可愛,結實似梧桐子及蔓荊子微大。八月、九月採之。今醫方脾胃藥中多用。又治傷寒咳 ,日夜不定者,其方以蓽澄茄三分,高良薑三分,二物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六分煎十餘沸,入少許醋,攪勻和滓,如茶熱呷。

海藥云︰謹按《廣志》云︰生諸海。嫩胡椒也。青時就樹採摘造之,有柄粗而蒂圓是也。其味辛、苦,微溫,無毒。主心腹卒痛,霍亂吐瀉,痰癖冷氣。古方偏用染發,不用治病也。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去柄及皺皮了,用酒浸蒸,從巳至酉出,細杵,任用也。

胡黃連

胡黃連 pd209.bmp (缺)

味苦,平,無毒。主久痢成疳,傷寒咳嗽,溫瘧骨熱,理腰腎,去陰汗,小兒驚癇,寒熱不下食,霍亂下痢。生胡國,似乾楊柳,心黑外黃。一名割孤露澤。(今附)

圖經曰︰胡黃連,生胡國,今南海及秦隴間亦有之。初生似蘆,乾似楊柳枯枝,心黑外黃,不拘時月收採。今小兒藥中多用之。又治傷寒勞複,身熱,大小便赤如血色者。胡黃連一兩,山梔子二兩去皮,入蜜半兩,拌和,炒令微焦,二味搗羅為末,用豬膽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生薑二片,烏梅一個,童子小便三合,浸半日去滓,食後暖小便令溫,下十丸,臨臥再服,甚效。
唐本云︰大寒。主骨蒸勞熱,補肝膽,明目,治冷熱泄痢,益顏色,濃腸胃,治婦人胎蒸虛驚,治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煩熱。出波斯國,生海畔陸地,八月上旬採。惡菊花、玄參、白蘚皮,解巴豆毒。服之忌豬肉,令人漏精。以人乳浸點目甚良。苗若夏枯草,根頭似鳥觜,折之肉似 鵒眼者良。孫尚藥治小兒盜汗,潮熱往來。南蕃胡黃連、柴胡等分,羅極細,煉蜜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二丸至三丸,銀器中用酒少許化開,更入水五分,重湯煮三、二十沸,放溫,食後和滓服。別說云謹按胡黃連,折之塵出如煙者,為真。

船底苔

冷,無毒。治鼻洪吐血,淋疾。以炙甘草並豉汁,濃煎湯旋呷。又主五淋,取一團鴨子大,煮服之。又水中細苔,主天行病,心悶,搗絞汁服。(新補見孟詵、陳藏器、日華子。)

陳藏器云︰主五淋。取一鴨卵大塊,水煮服之。
聖惠方︰治乳石發動,小便淋澀不通,心神悶亂。用船底青苔如半雞子大,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子母秘錄小兒赤游,行於體上下,至心即死。水中苔搗末,敷上良。

紅豆蔻

味辛,溫,無毒。主腸虛水瀉,心腹攪痛,霍亂,嘔吐酸水,解酒毒。不宜多服,令人舌粗,不思飲食。云是高良薑子。其苗如蘆,葉似薑,花作穗,嫩葉卷而生微帶紅色。生南海諸谷。(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紅豆蔻亦可單用,味苦、辛。能治冷氣腹痛,消瘴霧氣毒,去宿食,溫腹腸,吐瀉痢疾。

海藥云︰擇嫩者,加入鹽,累累作朵不散落,須以朱槿染令色深,善醒于醉,解酒毒。此外無諸要使也。

蒔蘿

蒔蘿 pd210.bmp (缺)

味辛,溫,無毒。主小兒氣脹,霍亂嘔逆,腹冷食不下,兩肋痞滿。生佛誓國,如馬芹子,辛香。亦名慈謀勒。(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健脾,開胃氣,溫腸,殺魚肉毒,補水臟及壯筋骨,治腎氣。

圖經曰︰蒔蘿,出佛誓國,今嶺南及近道皆有之。三月、四月生苗,花、實大類蛇床而香辛。六月、七月採實。今人多以和五味,不聞入藥用。

海藥云︰謹按《廣州記》云︰生波斯國。馬芹子即黑色而重。蒔蘿子即褐色而輕。主膈氣,消食溫胃,善滋食味,多食無損,即不可與阿魏同合,奪其味爾。

艾香

味甘,溫,無毒。去惡氣,殺蟲,主腹冷泄痢。
《廣志》曰︰出西國,似細艾。又有松樹皮綠衣,亦名艾納。可以和合諸香,燒之能聚其煙,青白不散,而與此不同也。(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古藥府詩云︰行胡從何方,列國持何來,氍KT 五木香,迷迭艾與都梁是也。

陳藏器云︰主癬辟蛀。海藥云︰謹按《廣志》云︰生剽國,溫,平。主傷寒,五泄,主心腹注氣,下寸白,止腸鳴。燒之,辟溫疫,合螫窠,浴腳氣,甚良。

甘松香

甘松香 pd211.bmp (缺)

味甘,溫,無毒。主惡氣,卒心腹痛滿,兼用合諸香,叢生,葉細。
《廣志》云︰甘松香出姑臧。(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治心腹脹,下氣。作浴湯,令人身香。

圖經曰︰甘松香,出姑臧,今黔、蜀州郡及遼州亦有之。叢生山野,葉細如茅草,根極繁密。八月採,作湯浴令人體香。

陳藏器云︰叢生,葉細,出涼州。
海藥云謹按《廣志》云︰生源州,苗細引蔓而生。
又陳氏云︰主黑皮 ,風疳齒 ,野雞痔。得白芷、附子良。合諸香及 衣妙也。

垣衣

味酸,無毒。主黃膽心煩,咳逆血氣,暴熱在腸胃,金瘡內塞。久服補中益氣,長好顏色。一名昔邪,一名烏韭,一名垣嬴,一名天韭,一名鼠韭。生古垣牆陰或屋上。三月三日採,陰乾。

陶隱居云︰方藥不甚用,俗中少見有者,《離騷》亦有昔邪。或云即是天蒜爾。
唐本注云︰此即古牆北陰青苔衣也。其生石上者名昔邪,一名烏韭。江南少牆,陶故云少見。
《本經》載之,屋上者名屋游。在下品,形並相似,為療略同。
《別錄》云︰主暴風口噤,金瘡,酒漬服之效。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垣衣,冷。
又云地衣,冷,微毒。治卒心痛,中惡。以人垢膩為丸,服七粒。此是陰濕地被日晒起苔蘚是也,並生油調,敷馬反花瘡良。

圖經曰︰文具海藻條下。

陟厘(音離)

味甘,大溫,無毒。主心腹大寒,溫中消穀,強胃氣,止泄痢。生江南池澤。

陶隱居云︰此即南人用作紙者,方家唯合斷下藥用之。
唐本注云︰此物乃水中苔,今取以為紙,名苔紙,青黃色,體澀。《短劇方》云︰水中粗苔也。
范東陽方云︰水中石上生,如毛,綠色者。
《藥對》云︰河中側梨。側梨、陟厘,聲相近也。王子年《拾遺》云︰張華撰博物志》上晉武帝嫌繁,命削之,賜華側理紙萬張。子所云︰陟厘紙也,此紙以水苔為之,溪人語訛,謂之側理也。
今按別本注云︰此即石發也。色類似苔,而粗澀為異。且水苔性冷,陟厘甘溫,明其陟厘與苔全異,池澤中石上名陟厘,浮水中者名苔爾。

衍義曰︰陟厘,今人事治(音池)為苔脯堪啖,京城市中甚多。然治渴疾,仍須禁食鹽。餘方家亦罕用。

鳧葵

鳧葵 pd212.bmp (缺)

味甘,冷,無毒。主消渴,去熱淋,利小便。生水中,即荇(音杏)菜也。一名接余。

唐本注云︰南人名豬 ,堪食。有名未用條中載也。
今按別本注云︰即荇菜也,生水中。菜似,莖澀,根極長。江南人多食。云是豬 ,全為誤也。豬 與絲 並一種,以春夏細長肥滑為絲 ,至冬短為豬 ,亦呼為龜 。比與鳧葵殊不相似也。南人搗汁服之,療寒熱也。(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豬 ,解蠱毒,毒藥。絲 已見 條解之。
今據唐本注云︰有名未用條中載也。而尋有名未用條中,即無鳧葵,豬 蓋經《開寶詳定》已刪去也。

圖經曰︰鳧葵,即荇菜也。舊不著所出州土,云生水中。今處處池澤皆有之。葉似 ,莖澀,根甚長,花黃色,水中極繁盛。
謹按《爾雅》 ,謂之接余,其葉謂之苻。郭璞以為叢生水中,葉圓在莖端,長短隨水深淺。江東人食之。《詩‧周南》所謂參差荇菜是也。
陸機云︰白莖,葉紫赤色,正圓,徑寸餘,浮在水上、根在水底,大如釵股,上青下白,煮其白莖,以苦酒浸脆美,可以按酒。今人不食,醫方亦鮮用。

女菀

味辛,溫,無毒。主風寒洗洗,霍亂泄痢,腸鳴上下無常處,驚癇,寒熱百疾。療肺傷咳逆出汗,久寒在膀胱支滿,飲酒夜食發病。一名白菀,一名織女菀,一名茆(音柳)。生漢中川谷或山陽。正月、二月採,陰乾。(畏鹵鹼。)

陶隱居云︰比來醫方都無複用之。市人亦少有,便是欲絕。別複有白菀似紫菀,非此之別名也。
唐本注云︰白菀即女菀,更無別者,有名未用中浪出一條。無紫菀時亦用之,功效相似也。臣禹錫等今據有名未用中,無白菀者,蓋唐修本草時刪去爾。

衍義曰︰女菀,一名白菀。或者謂為二物,非也。唐刪去白菀之條,甚合宜。陶能言,不能指說性狀。余從《經》中所說甚明,今直取《經》。

王孫

味苦,平,無毒。主五臟邪氣,寒濕痺,四肢疼酸,膝冷痛,療百病,益氣。吳名白功草,楚名王孫,齊名長孫,一名黃孫,一名黃昏,一名海孫,一名蔓延。生海西川谷及汝南城郭垣下。

陶隱居云︰今方家皆呼名黃昏,又云牡蒙,市人亦少識者。
唐本注云︰《短劇》述本草牡蒙,一名王孫。《藥對》︰有牡蒙無王孫。此則一物明矣。又主金瘡,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補虛益氣,除腳腫,發陰陽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葉似及己而大,根長尺餘,皮、肉亦紫色。

土馬鬃

治骨熱敗煩,熱毒壅,衄鼻。所在背陰古牆垣上有之。歲多雨則茂盛。世人或便以為垣衣,非也。垣衣生垣牆之側,此物生垣牆之上,比垣衣更長,大抵苔之類也。以其所附不同,故立名與主療亦異。在屋則謂之屋游、瓦苔;在牆垣則謂之垣衣、土馬鬃;在地則謂之地衣;在井則謂之井苔;在水中石上則謂之陟厘。土馬鬃,近世常用,而諸書未著,故附新定條焉。(新定)

蜀羊泉

味苦,微寒,無毒。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痂癬蟲,療齲齒,女子陰中內傷,皮間實積。一名羊泉,一名羊飴。生蜀郡川谷。

陶隱居云︰方藥亦不複用,彼土人時有採識者。
唐本注云︰此草俗名漆姑。葉似菊,花紫色,子類枸杞子,根如遠志,無心有糝。苗主小兒驚,兼療漆瘡,生毛髮,所在平澤皆有之。今按別本注云︰今處處有,生陰濕地,三月、四月採苗、葉、陰乾之。

菟葵

味甘,寒,無毒。主下諸石五淋,止虎、蛇毒。

唐本注云︰苗如石龍芮,葉光澤,花白似梅,莖紫色,煮汁極滑,堪啖。《爾雅‧釋草》︰一名 ,所在平澤皆有,田間人多識之。
今按別本注云︰蛇、虎毒,諸瘡,搗汁飲之,及塗瘡能解毒止痛,六月、七月採莖,葉,曝乾。(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 ,菟葵。注︰頗似葵而小,葉狀如藜,有毛, 啖之,滑疏。 ,煮也。圖經文具第二十七卷冬葵條下。

衍義曰︰菟葵,綠葉如黃蜀葵,花似拗霜甚雅,形如至小者初開單葉蜀葵。有檀心,色如牡丹姚黃蕊,則蜀葵也。唐‧劉夢得還京云︰唯菟葵、燕麥,動搖春風者是也。

味甘,寒,無毒。主暴熱喘息,小兒丹腫。一名 榮。生水旁。

唐本注云︰葉圓似澤瀉而小。花青白,亦堪啖。所在有之。
今按別本注云︰江南人用蒸魚,食之甚美。五月、六月採莖、葉。曝乾。(唐本先附)

鱧腸

鱧腸一 pd213.bmp (缺)

鱧腸二 pd214.bmp (缺)

味甘、酸,平,無毒。主血痢。針灸瘡發,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已。汁塗髮眉,生速而繁。生下濕地。

唐本注云︰苗似旋複,一名蓮子草,所在坑渠間有之。
今按別本注云︰二月、八月採,陰乾。(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作膏點鼻中,添腦。
日華子云︰排膿止血,通小腸,長鬚髮,敷一切瘡並蠶 。

圖經曰︰鱧腸,即蓮子草也。舊不載所出州郡,但云生下濕地。今處處有之,南方尤多。此有二種︰一種葉似柳而光澤,莖似馬齒莧,高一、二尺許,花細而白,其實若小蓮房。
蘇恭云︰苗似旋複者是也,一種苗梗枯瘦,頗似蓮花而黃色,實亦作房而圓,南人謂之蓮翹者。二種摘其苗皆有汁出,須臾而黑,故多作烏髭髮藥用之,俗謂之旱蓮子。三月、八月採,陰乾。亦謂之金陵草。見孫思邈《千金‧月令》,云︰益髭髮,變白為黑。
金陵草煎方︰金陵草一秤,六月以後收採,揀擇無泥土者,不用洗,須青嫩不雜黃葉乃堪,爛搗研,新布絞取汁,又以紗絹濾令滓盡,納通油器缽盛之,日中煎五日;又取生薑一斤絞汁,白蜜一斤,合和,日煎中,以柳木篦攪勿停手,令勻調。又置日中煎之,令如稀餳,為藥成矣。每旦日及午後各服一匙,以溫酒一盞化下。如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大如梧子,依前法酒服三十丸。及時多合製為佳。其效甚速。

爵床

味鹹,寒,無毒。主腰脊痛,不得著床,俯仰艱難,除熱,可作浴湯。生漢中川谷及田野。

唐本注云︰此草似香 ,葉長而大,或如荏且細。生平澤熟田近道旁,甚療血脹下氣。
又主杖瘡,汁塗立瘥。俗名赤眼老母草。
今按別本注云︰今人名為香蘇。

井中苔及萍

大寒。主漆瘡,熱瘡,水腫。井中藍,殺野葛、巴豆諸毒。

陶隱居云︰廢井中多生苔、萍,及磚土間生雜草、菜藍,既解毒,在井中者彌佳。不應複別是一種名井中藍。井底泥至冷,亦療湯火灼瘡。井華水,又服煉法用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井中苔及萍,味苦。
日華子云︰無毒。《圖經》文具海藻條下。

茅香花

茅香花 pd215.bmp (缺)

味苦,溫,無毒。主中惡,溫胃止嘔吐,療心腹冷痛。苗、葉可煮作浴湯,辟邪氣,令人身香。生劍南道諸州。其莖、葉黑褐色,花白,即非白茅香也。(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茅香,味甘,平。生安南,如茅根。
日華子云︰白茅香花塞鼻洪,敷久不合灸瘡, 刀箭瘡,止血並痛。煎湯止吐血,鼻衄。

圖經曰︰茅香花,生劍南道諸州,今陝西、河東、京東州郡亦有之。三月生苗,似大麥。五月開白花,亦有黃花者。或有結實者,亦有無實者,並正月、二月採根,五月採花,八月採苗。其莖、葉黑褐色而花白者,名白茅香也。
陳藏器︰白茅香,味甘,平,無毒。主惡氣,令人身香美煮服之,主腹內冷痛。生安南,如茅根,作浴用之。海藥云︰謹按《廣志》云︰生廣南山谷,味甘,平,無毒。主小兒遍身瘡,以桃葉同煮浴之,合諸名香甚奇妙,尤勝舶上來者。
肘後方︰治熱淋。取白茅根四斤銼之,以
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令冷,仍暖飲之。日三服。
又方︰諸竹木刺在肉中不出。取白茅根燒末,脂膏和塗之,亦治因風致腫。

衍義曰︰茅草,花白,根如茅,但明潔而長,皆可作浴湯,同 本尤佳。仍入印香中,合香附子用。

馬蘭

味辛,平,無毒。主破宿血,養新血,合金瘡,斷血痢,蠱毒,解酒疸,止鼻衄,吐血及諸菌毒。生搗敷蛇咬。生澤旁,如澤蘭氣臭,楚詞以惡草喻惡人。北人見其花呼為紫菊,以其花似菊而紫也。又山蘭,生山側,似劉寄奴,葉無椏,不對生,花心微黃赤,亦大破血,下俚人多用之。(新補 見陳藏器及日華子。)圖經文具澤蘭條下。

使君子

使君子 pd216.bmp (缺)

味甘,溫,無毒。主小兒五疳,小便白濁,殺蟲,療瀉痢。生交、廣等州。形如梔子,棱瓣深而兩頭尖,亦似訶梨勒而輕。俗傳始因潘州郭使君,療小兒多是獨用此物,後來醫家因號為使君子也。(今附)

圖經曰︰使君子,生交、廣等州,今嶺南州郡皆有之,生山野中及水岸。其葉青,如兩指頭,長二寸。春莖作藤,如手指,三月生花,淡紅色,久乃深紅,有五瓣。七、八月結子如拇指,長一寸許,大類梔子而有五棱,其殼青黑色,內有仁,白色,七月採實。

衍義曰︰使君子,紫黑色,四棱高,瓣深。今《經》中謂之棱瓣深。似令人難解。秋末冬初,人將入鼎、澧。其味如椰子肉。《經》不言用仁,為複用皮。
今按文味甘即是用肉,然難得仁,蓋絕小。今醫家或兼用殼。

乾苔

味鹹,寒。一云溫。主痔,殺蟲及霍亂嘔吐不止,煮汁服之。又心腹煩悶者,冷水研如泥,飲之即止。又發諸瘡疥,下一切丹石,殺諸藥毒。不可多食,令人痿黃少血色,殺木蠹蟲,納木孔中,但是海族之流,皆下丹石。(新補 見孟詵、陳藏器、日華子。)

百脈根

味甘、苦,微寒,無毒。主下氣,止渴去熱,除虛勞,補不足。酒浸,若水煮,丸散兼用之。出肅州、巴西。

唐本注云︰葉似苜蓿,花黃,根如遠志。二月、八月採根,日乾。(唐本先附)

白豆蔻

白豆蔻 pd217.bmp (缺)

味辛,大溫,無毒。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穀下氣。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芭蕉,葉似杜若,長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淺黃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則變白,七月採。(今附)

圖經曰︰白豆蔻,出伽古羅國,今廣州、宜州亦有之,不及蕃舶者佳。苗類芭蕉,葉似杜若,長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凋,花淺黃色,子作朵如葡萄,生青熟白,七月採。張文仲治胃氣冷,吃食即欲得吐。以白豆蔻子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一盞,微溫調之,並飲三、兩盞佳。又有治嘔吐白朮等六物湯,亦用白豆蔻,大抵主胃冷,即宜服也。

地筍

溫,無毒。利九竅,通血脈,排膿治血,止鼻洪吐血,產後心腹痛,一切血病。肥白人、產婦可作菜蔬食,甚佳。即澤蘭根也。(新補 出陳藏器及日華子。)

海帶

催生,治婦人及療風。亦可作下水藥。出東海水中石上,比海藻更粗,柔韌而長,今登州人乾之以苴束器物。(新定)

陀得花

味甘,溫,無毒。主一切風血。浸酒服,生西國,胡人將來,胡人採此花以釀酒,呼為三勒漿。(今附)

翦草

翦草 pd218.bmp (缺)

涼,無毒。治惡瘡,疥癬,風瘙。根名白藥。(新分條 見日華子)

圖經曰︰翦草,生潤州。味苦、平,有毒。主諸瘡疥痂 蝕,及牛馬諸瘡。二月、三月採,曝乾用。
陳藏器︰翦草,味甚苦,平,無毒。主蟲瘡疥癬。浸酒服之。生山澤間,葉如茗而細,江東用之。
治勞瘵方云︰婺、台州皆有,唯婺州者可用。狀如茜草,又如細辛。每用一斤,淨洗為末,入生蜜二斤,和為膏,以器皿盛之。不得犯鐵器,九蒸九曝,日一蒸曝。病患五更起,面東坐,不得語,令匙抄藥,如粥服之,每服四兩,服已,良久用稀粟米飲壓之。藥冷服,粥飲亦不可太熱,或吐或下皆不妨,如久病肺損咯血,只一服愈。尋常咳嗽,血妄行,每服一匙可也。有一貴人,其國封病瘵,其尊人嘗以此方畀之,九日而藥成。前一夕,病者夢人戒令翌日勿亂服藥。次日將服之,為屋上土墜器中,不可服。再合即成,又將服之,為籍覆器,又不得食。又再合未就,而夫人卒矣。此藥之異如此。若小小血妄行,一啜而愈矣。一十種陳藏器余

迷迭香

味辛,溫,無毒。主惡氣,令人衣香,燒之去鬼。《魏略》云︰出大秦國。《廣志》云︰出西海。

海藥云︰味平,不治疾,燒之祛鬼氣。合羌活為丸散,夜燒之,辟蚊蚋。此外別無用矣。

故魚網

主鯁,以網覆鯁者頸瘥。如煮汁飲之,骨當下矣。

故繳腳布

無毒。主天行勞複,馬駿風黑汗。洗汁飲,帶垢者佳。

江中採出蘆

蘆令夫婦和同。用之有法。此江中出波蘆也。

虱建草

味苦,無毒。去蟣虱。挪取汁沐頭,盡死。人有誤吞虱成病者,搗絞汁,服一小合,亦主諸蟲瘡。生山足濕地。莖葉似山丹,微赤,高一、二尺。又有水竹葉,如竹葉而短小。生水中,亦云去虱,人取水竹葉生食。

含生草

主婦人難產,口中含之,立產。亦咽其汁。葉如卷柏而大。生 羯國。其葉,煮之不熱,無毒。

兔肝草

味甘,平,無毒。主金瘡,止血生肉,解丹石發熱。初生細軟,似兔肝。一名雞肝,與蘩蔞同名。

石芒

味甘,平,無毒。主人、畜為虎、野狼等傷,恐毒入肉者。取莖雜葛根,濃煮服之,亦取汁。生高山,如芒,節短。江西人呼為折草。六月、七月生穗如荻也。

蠶草

味辛,平,無毒。主蠶及諸蟲,如蠶類咬人,恐毒入腹,煮汁服之。生搗敷瘡。生濕地,如蓼大,莖赤花白,東土亦有之。

問荊

味苦,平,無毒。主結氣瘤痛上氣,氣急。煮服之。生伊芳、洛間洲渚,苗似木賊。節節相接,亦名接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