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類本草

宋 唐慎微


卷第七

己酉新增衍義

藍實

藍實 pd100.bmp (缺)

味苦,寒,無毒。主解諸毒,殺蟲 ,(音其,小兒鬼也。)疰鬼,螫毒。久服頭不白,輕身。其葉汁,殺百藥毒,解野狼毒、射罔毒。其莖葉,可以染青。生河內平澤。

陶隱居云︰此即今染 (音禁)碧所用者。至解毒,人卒不能得生藍汁,乃浣 布汁以解之亦善。以汁塗五心,又止煩悶。尖葉者為勝,甚療蜂螫毒。
唐本注云︰藍實有三種︰一種圍徑二寸許,濃三、四分。出嶺南,云療腫毒,太常名此草為木藍子,如陶所引,乃是菘藍,其汁抨(普更切)為澱(音殿)者。按《經》所用,乃是蓼藍實也,其苗似蓼,而味不辛者。此草汁療熱毒,諸藍非比,且二種藍,今並堪染,菘藍為澱,唯堪染青。其蓼藍不堪為澱,唯作碧色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水蓼,花紅白色,子若蓼子而大,黑色。今所在下濕地有,人皆種之。爾雅云︰ ,馬藍。注︰今大葉冬藍也。疏︰今為澱者是也。
藥性論云︰藍實,君,味甘。能填骨髓,明耳目,利五臟,調六腑,利關節,治經絡中結氣,使人健,少睡,益心力。藍汁止心煩躁,解蠱毒。
日華子云︰吳藍,味苦、甘,冷,無毒。治天行熱狂,疔瘡游風,熱毒腫毒,風疹,除煩止渴,殺疳,解毒藥、毒箭,金瘡,血悶,蟲蛇傷,毒刺,鼻洪,吐血,排膿,寒熱頭痛,赤眼,產後血暈,解金石藥毒,解野狼毒、射罔毒,小兒壯熱,熱疳。
陳藏器云︰蘇云菘藍造澱。按澱多是槐藍。蓼藍作者,入藥勝槐藍。澱寒。敷熱瘡,解諸毒。滓,敷小兒禿瘡。熱腫初作,上沫堪染如青黛解毒。小兒丹熱,和水服之。藍有數種,蓼藍最堪入藥,甘藍,北人食之,去熱黃也。
又云青布,味鹹,寒。主解諸物毒,天行煩毒,小兒寒熱,丹毒,並水漬取汁飲。燒作黑灰,敷惡瘡,經年不瘥者,及灸瘡止血,令不中風水。和蠟熏惡瘡,入水不爛,熏嗽殺蟲,熏虎野狼咬瘡,出水毒。又于器中燒令煙出,以器口熏人中風水惡露等瘡,行下得惡汁知痛癢,瘥。又入諸膏藥,療疔腫,狐刺等惡瘡,又浸汁和生薑煮服,止霍亂。真者入用,假者不中。

圖經曰︰藍實,生河內平澤,今處處有之。人家蔬圃中作畦種蒔,三月、四月生苗,高三、二尺許,葉似水蓼,花紅白色,實亦若蓼子而大,黑色,五月、六月採實。按藍有數種︰有木藍,出嶺南,不入藥;有菘藍,可以為澱者,亦名馬藍,《爾雅》所謂 ,馬藍是也;有蓼藍,但可染碧,而不堪作澱,即醫方所用者也。又福州有一種馬藍,四時俱有,葉類苦益菜,土人連根採之,焙,搗下篩,酒服錢匕,治婦人敗血甚佳。又江寧有一種吳藍,二、三月內生,如蒿狀,葉青花白,性寒,去熱解毒,止吐血。此二種雖不類,而俱有藍名。又古方多用吳藍者,或恐是此,故並附之。後漢‧趙歧作《藍賦》,其序云︰余就醫偃師,道經陳留,此境人皆以種藍染紺為業。藍田彌望,黍稷不殖。至今近京種藍特盛,云藍汁治蟲豸傷咬。劉禹錫《傳信方》著其法云︰取大藍汁一碗,入雄黃、麝香二物,隨意看多少,細研,投藍汁中,以點咬處,若是毒者,即並細服其汁,神異之極也。昔張荐員外在劍南為張廷賞判官,忽被斑蜘蛛咬項上,一宿,咬處有二道赤色,細如箸,繞項上,從胸前下至心;經兩宿,頭面腫疼如數升碗大,肚漸腫,幾至不救。張相素重荐,因出家財五百千,並荐家財又數百千,募能療者。忽一人應召,云可治。張相初甚不信,欲驗其方,遂令目前合藥。其人云︰不惜方,當療人性命耳。遂取大藍汁一瓷碗,取蜘蛛投之藍汁,良久,方出得汁中,甚困不能動。又別搗藍汁,加麝香末,更取蜘蛛投之,至汁而死。又更取藍汁、麝香,複加雄黃和之,更取一蜘蛛投汁中,隨化為水。張相及諸人甚異之,遂令點于咬處。兩日內悉平愈。但咬處作小瘡痂落如舊。又中品著青黛條云︰從胡國來,及太原、廬陵、南康等染澱,亦堪敷熱毒等。染瓮上池沫,紫碧色者,同青黛功。
聖惠方︰治時氣熱毒,心神煩躁。用藍澱半大匙,以新汲水一盞服。
又方︰治小兒中蠱下血欲死。搗青藍汁,頻頻服半合。
千金方︰治唇上生瘡,連年不瘥。以八月藍葉一斤,搗取汁洗,不過三日瘥。
又方︰治自縊死,以藍汁灌之。又極須安定其心,徐緩解,慎勿割斷繩,抱取心下猶溫者,刺雞冠血滴著口中,即活也,男雌女雄。
又方︰熊傷人瘡,燒青布熏瘡口毒出,仍煮葛根,令濃汁以洗瘡,日十度。並搗葛根為散,煮葛根汁服方寸匕,日五服,瘥。
又方︰治鱉症。藍葉一斤,搗以水三升,絞取汁,服一升,日二。
千金翼︰治急疳蝕鼻口,數日欲死。取藍澱敷之令遍,日十度,夜四度,瘥。
肘後方︰治人身體重,小腹急熱上沖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 ,膝脛拘急欲死。取藍一把,水五升,鼠屎兩頭尖者二七枚。煮取二升,盡服之,溫覆取汗。葛氏方︰新被毒箭。搗藍青絞汁飲,並敷瘡上。如無藍,可漬青布絞汁飲之,亦以治瘡中。
又方︰中水毒。搗藍青汁,以少水和,敷頭面身上令匝。
又方︰服藥過劑煩悶及中毒煩悶欲死,搗藍取汁服數升。無藍,浣清絹取汁飲亦佳。
又方︰食杏仁中毒,藍子汁解之。
梅師方︰治虎傷人瘡。取青布緊卷作纏,燒頭納竹筒中,射瘡口,令煙熏入瘡中,佳。
又方︰治上氣咳嗽,呷呀息氣,喉中作聲,唾粘。以藍實葉水浸良久,搗絞取汁一升,空腹頻服。須臾以杏仁研取汁,煮粥食之。一、兩日將息,依前法更服,吐痰盡方瘥。子母秘錄治小兒赤痢。搗青藍汁二升,分四服。
又方︰治小兒丹,藍澱敷,熱即易。廣五行記永徽中,絳州僧病噎不下食。告弟子,吾死之後,便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言終而卒。弟子依言而開視,胸中得一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體是肉鱗。弟子致器中,跳躍不止。戲以諸味,皆隨化盡。時夏中藍盛作澱,有一僧以澱致器中,此蟲遂繞器中走,須臾化為水矣。

衍義曰︰藍實,即大藍實也。謂之蓼藍非是,《爾雅》所說是。解諸藥等毒,不可闕也。實與葉兩用,注不解實,只解藍葉為未盡。《經》所說盡矣。藍一本而有數色,刮竹青、綠雲、碧青、藍黃,豈非青出於藍而青于藍者也。生葉汁解藥毒。此即大葉藍,又非蓼藍也。蓼藍即堪揉汁染翠碧,花成長穗,細小,淺紅色。

芎 pd101.bmp (缺)

味辛,溫,無毒。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痺,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除腦中冷動,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寒。一名胡窮,一名香果。其葉名蘼蕪。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嶺。三月、四月採根,曝乾。(得細辛療金瘡止痛,得牡蠣療頭風吐逆。白芷為之使。)

陶隱居云︰今唯出歷陽,節大莖細,狀如馬銜,謂之馬銜芎 。蜀中亦有而細,人患齒根血出者,含之多瘥。苗名蘼蕪,亦入藥,別在下說。俗方多用,道家時須爾。胡居土云︰武功去長安二百里,正長安西,與扶風狄道相近;斜谷是長安西嶺下,去長安一百八十里,山連接七百里。

唐本注云︰今出秦州,其人間種者,形塊大,重實,多脂潤。山中採者瘦細。味苦、辛。以九月、十月採為佳。今云三月、四月,虛惡非時也。陶不見秦地芎 ,故云唯出歷陽,歷陽出者,今不複用。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苗似芹、胡荽、蛇床輩,叢生,花白,今出秦州者為善,九月採根乃佳。吳氏云︰芎 ,神農、黃帝、岐伯、雷公︰辛,無毒。扁鵲︰酸,無毒。季氏︰生溫,熟寒。或生胡無桃山陰,或泰山,葉香細,青黑文赤如 本。冬夏叢生,五月華赤,七月實黑,莖端兩葉,三月採,根有節,似馬銜狀。
藥性論云︰芎 ,臣。能治腰腳軟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內冷痛。
日華子云︰畏黃連。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眾脈,破症結宿血,養新血,長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腦癰,發背,瘰癧,癭贅,瘡疥及排膿,消瘀血。

圖經曰︰芎 ,生武功山谷、斜谷西嶺。蘼蕪,芎 苗也。生雍州川澤及冤句,今關陝、蜀川、江東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為勝。其苗四、五月間生,葉似芹、胡荽、蛇床輩,作叢而莖細。《淮南子》所謂夫亂人者,若芎 之與 本,蛇床之與蘼蕪是也。其葉倍香。或蒔于園庭,則芬馨滿徑。江東、蜀川人採其葉作飲香,云可以已泄瀉。七、八月開白花,根堅瘦,黃黑色,三月、四月採,曝乾。一云九月、十月採為佳,三月、四月非時也。關中出者,俗呼為京芎,並通用,唯貴形塊重實,作雀腦狀者,謂之雀腦芎,此最有力也。蘼蕪一名蘄(古芹字)(古方切),古方單用芎 ,含咀以主口齒疾,近世或蜜和作指大丸,欲寢服之,治風痰殊佳。
聖惠方︰治婦人崩中下血,晝夜不止。以芎 一兩銼,酒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二合,煎三兩沸,食前分二服。
千金方︰治崩中,晝夜不止。芎 八兩,清酒五升,煎取二升半,分三服。不耐者,徐徐進之。
經驗後方︰治頭風,化痰。川芎不計分量,用淨水洗浸,薄切片子。日乾或焙,杵為末,煉蜜為丸如小彈子大。不拘時,茶、酒嚼下一丸。斗門方︰治偏頭疼。用京芎細銼,酒浸,服之佳。靈苑方︰治婦人經絡,住經三個月。驗胎法︰川芎生為末,空心濃煎艾湯下一匙頭。腹內微動者,是有胎也。續十全方︰治胎忽因倒地,忽舉動擎重促損,腹中不安及子死腹中。以芎 為末,酒服方寸匕,須臾一、二服,立出。
又方︰風齒敗口臭,但含芎 。御藥院方真宗賜高公相國,去痰清目,進飲食。生犀丸︰川芎十兩緊小者,粟米泔浸三日換,切片子,日乾,為末作兩料。每料入麝、腦各一分,生犀半兩,重湯煮,蜜杵為丸小彈子大。茶、酒嚼下一丸。痰,加朱砂半兩。膈雍,加牛黃一分,水飛鐵粉一分。頭目昏眩,加細辛一分。口眼喎斜,加炮天南星一分。春秋注云麥曲鞠窮,所以御濕。簡文帝勸醫文麥曲芎 ,才止河魚之腹。

衍義曰︰芎 ,今出川中,大塊,其裡色白,不油色,嚼之微辛、甘者佳。他種不入藥,止可
為末,煎湯沐浴。此藥今人所用最多,頭面風不可闕也,然須以他藥佐之。沈括云︰予一族子,舊服芎 ,醫鄭叔熊見之云,芎 不可久服,多令人曝死,後族子果無疾而卒。又朝士張子通之妻病腦風,服芎 甚久,亦一旦暴亡。皆目見者。此蓋單服耳,若單服既久,則走散真氣。既使他藥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則烏能至此也。

蘼蕪

味辛,溫,無毒。主咳逆,定驚氣,辟邪惡,除蠱毒,鬼疰,去三蟲。久服通神。主身中老風,頭中久風,風眩。一名薇蕪,一名茳蘺,芎 苗也。生雍州川澤及冤句。四月、五月採葉,曝乾。

陶隱居云︰今出歷陽,處處亦有,人家多種之。葉似蛇床而香,騷人借以為譬,方藥用甚稀。
唐本注云︰此有二種︰一種似芹葉,一種如蛇床。香氣相似,用亦不殊爾。
臣禹錫等謹按

圖經曰︰蘼蕪說文已具芎 條下。
廣志曰︰蘼蕪,香草。魏武帝以藏衣中。管子曰︰五沃之土生蘼蕪。郭璞贊曰︰蘼蕪香草,亂之蛇床,不隕其貴。自烈以芳。

黃連

黃連 pd102.bmp (缺)

味苦,寒、微寒,無毒。主熱氣,目痛 傷泣出,明目,腸 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五臟冷熱,久下泄 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濃腸,益膽,療口瘡。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連。生巫陽川谷及蜀郡、泰山,二月、八月採。(黃芩、龍骨、理石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蘚,畏款冬,勝烏頭,解巴豆毒。)

陶隱居云︰巫陽在建平。今西間者,色淺而虛,不及東陽、新安諸縣最勝。臨海諸縣者不佳。用之當布裹挪去毛,令如連珠。俗方多療下痢及渴,道方服食長生。
唐本注云︰蜀道者粗大節平,味極濃苦,療渴為最。江東者節如連珠,療痢大善。今澧州者更勝。今注醫家見用宣州九節堅重、相擊有聲者為勝。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苗似茶,花黃叢生,一莖生三葉,高尺許,冬不凋。江左者節高若連珠。蜀都者,節下不連珠。今秦地及杭州、柳州者佳。
藥性論云︰黃連,臣。一名支連,惡白僵蠶,忌豬肉,惡冷水。殺小兒疳蟲,點赤眼昏痛,鎮肝去熱毒。蕭炳云︰今出宣州絕佳,東陽亦有,歙州、處州者次。
陳藏器云︰主羸瘦氣急。
日華子云︰治五勞七傷,益氣,止心腹痛,驚悸煩躁,潤心肺,長肉止血,並瘡疥,盜汗,天行熱疾。豬肚蒸為丸,治小兒疳氣。

圖經曰︰黃連,生巫陽川谷及蜀郡、泰山,今江、湖、荊、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為勝,施、黔者次之。苗高一尺以來,葉似甘菊,四月開花,黃色。六月結實似芹子,色亦黃。二月、八月採根用。生江左者,根若連珠,其苗經冬不凋,葉如小雉尾草,正月開花作細穗,淡白微黃色,六、七月根緊始堪採。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胡洽方載九盞湯,主下痢,不問冷熱、赤白、谷滯、休息、久下悉主之。以黃連長三寸三十枚秤重一兩半,龍骨如棋子四枚重四分,附子大者一枚,乾薑一兩半,膠一兩半,並切。先以水五合,著銅器中,去火三寸,煎沸便下,著生土上,沸止又上水五合,如此九上九下;納諸藥著火上,沸輒下,著土上,沸止又複,九上九下,度可得一升,頓服即止。又香連丸亦主下痢,近世盛行。其法以宣連、青木香分兩停同搗篩,白蜜丸如梧子,空腹飲下二、三十丸,日再,如神。其久冷人,即用煨熟大蒜作丸。此方本出李絳《兵部手集方》,嬰孺用之亦效。又治目方用黃連多矣,而羊肝丸尤奇異,取黃連末一大兩,白羊子肝一具,去膜,同於砂盆內,研令極細,眾手拈為丸如梧子。每食以暖漿水吞二七枚,連作五劑,瘥。但是諸眼目疾及障翳、青盲皆主之,禁食豬肉及冷水。劉禹錫云,有崔承元者,因官治一死罪囚出活之,囚後數年以病自致死。一旦,崔為內障所苦,喪明逾年後,半夜嘆息獨坐,時聞階除間悉KT 之聲,崔問為誰?曰是昔所蒙活者囚,今故報恩至此,遂以此方告訖而沒。崔依此合服,不數月,眼複明,因傳此方于世。又今醫家洗眼湯,以當歸、芍藥、黃連等分停,細切,以雪水或甜水煎濃汁,乘熱洗,冷即再溫洗,甚益眼目,但是風毒赤目、花翳等,皆可用之,其說云︰凡眼目之病,皆以血脈凝滯使然,故以行血藥合黃連治之,血得熱即行,故乘熱洗之,用者無不神效。

雷公云︰凡使,以布拭上肉毛,然後用漿水浸二伏時,漉出,于柳木火中焙乾用。若服此藥得十兩,不得食豬肉。若服至三年,不得食豬肉一生也。
外台秘要︰治卒心痛。黃連八兩,一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五升,絞去滓,寒溫飲五合,日三服。
又方︰治目卒癢,目痛。末黃連,乳汁浸,點 中止。
千金方︰治大熱毒純血痢。宣連六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夜露星月下,平旦空腹頓服之,少臥將息。
肘後方︰治眼淚出不止,濃汁漬綿乾拭目。
又方︰赤痢熱下,久不止。黃連末,雞子白丸,飲服十丸,三十丸即瘥。
又方︰治卒消渴,小便多。搗黃連,絹篩,蜜和,服三十丸,治渴延年。
又方︰赤白痢下,令人下部疼重,故名重下,出膿血如雞子白,日夜數十行,絞臍痛。治之︰黃連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當小絞痛。
經驗方︰治暴赤白痢如鵝、鴨肝者,痛不忍。黃連、黃芩各一兩,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分三服,熱吃,冷即凝矣。
梅師方︰傷寒病,發豌豆瘡,未成膿方︰黃連四兩,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分服。斗門方︰治痔疾有頭如雞冠者。用黃連末,敷之即瘥,更加赤小豆末尤良。簡要濟眾小兒吐血不止。以一兩去鬚,搗為散,每服一錢,水七分,入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進。博濟方︰治久患脾泄,神聖香黃散︰宣連一兩,生薑四兩,一處以慢火炒,令薑乾脆,色深,去薑取連搗末,每服二錢匕,空心臘茶清下。甚者不過二服,瘥。勝金方︰治眼黃連丸︰宣連不限多少,捶碎。用新汲水一大碗,浸至六十日後,用綿濾過取汁,入元碗內,卻于重湯上熬,不住以匙蕩攪,候乾為度。即穿地坑子可深一尺,以瓦鋪底,將熟艾四兩,坐在瓦上,以火然如灸法。然後以藥碗覆上,四畔封泥,開孔令煙出盡即止,取出刮下,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甜竹葉湯下。
又方︰治久痢,累醫不瘥。黃連一兩為末,以雞子白和為餅,炙令如紫肝色,杵為末,以漿水三升,慢火煎成膏。白痢加酒半盞同煎,每服半合,溫米飲調下,食前服。廣利方︰治骨節熱積漸黃瘦。黃連四分,碎切,以童子小便五大合。浸經宿,微煎三、四沸,去滓,食上分兩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杜壬治氣痢瀉,裡急後重。神妙方︰宣連一兩,乾薑半兩,各為末。每用連二錢,薑半錢,和勻,空心溫酒下。子母秘錄因驚舉重,胎動出血。取黃連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孫尚藥同。
又方︰小兒赤白痢多時,體弱不堪。宣連濃煎,和蜜服。日六、七服,量其大小,每煎三分水減二分,頻服。
又方︰小兒耳後月蝕瘡,末黃連敷之。
又方︰小兒鼻下兩道赤者名曰 ,亦名赤鼻疳。鼻以米泔洗,敷黃連末,日三、四度,佳。姚和眾︰小兒方小兒食土。取好土濃煎黃連汁搜之,日乾與服。抱朴子︰乳汁煎之,治目中百病。宋王微︰黃連贊黃連味苦,左右相因。斷涼滌暑,闡命輕身。縉雲昔御,飛蹕上 。不行而至,吾聞其人。梁江淹黃連頌黃連上草,丹砂之次。御孽辟妖,長靈久視。驂龍行天,馴馬匝地。鴻飛以儀,順道則利。

衍義曰︰黃連,今人多用治痢,蓋熱以苦燥之義。下俚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罔顧寒熱多少,但以盡劑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氣實初病,熱多血利,服之便止,仍不必盡劑也。或虛而冷,則不須服。余如《經》。

絡石

味苦,溫、微寒,無毒。主風熱,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不通,水漿不下,大驚入腹,除邪氣,養腎,主腰髖(音寬)痛,堅筋骨,利關節。久服輕身,明目,潤澤,好顏色,不老延年,通神。一名石鯪(音陵),一名石蹉,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領石,一名懸石。生泰山川谷,或石山之陰,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間。正月採。(杜仲、牡丹為之使,惡鐵落,畏貝母、菖蒲。)

陶隱居云︰不識此藥,仙、俗方法都無用者,或云是石類。既云或生人間,則非石,猶如石斛等,系石以為名爾。
唐本注云︰此物生陰濕處,冬夏常青,實黑而圓,其莖蔓延繞樹石側。若在石間者,葉細濃而圓短。繞樹生者,葉大而薄。人家亦種之,俗名耐冬,山南人謂之石血,療產後血結,大良。以其苞絡石、木而生,故名絡石。《別錄》謂之石龍藤,主療蝮蛇瘡,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悶。刀斧傷諸瘡,封之立瘥。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絡石,煮汁服之,主一切風,變白宜老。在石者良,在木者隨木有功。生山之陰,與薜荔相似。更有木蓮、石血、地錦等十餘種藤,並是其類,大略皆主風血,暖腰腳,變白不衰。若呼石血為絡石,殊誤爾。石血葉尖,一頭赤,絡石葉圓,正青。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生木石間,凌冬不凋,葉似細橘,蔓延木石之陰,莖節著處,即生根須,包絡石旁,花白,子黑。今所在有,六月、七月採莖、葉,日乾。
藥性論云︰絡石,君,惡鐵精,殺孽毒。味甘,平。主治喉痺。
陳藏器云︰地錦,味甘,溫,無毒。主破老血,產後血結,婦人瘦損,不能飲食,腹中有塊,淋瀝不盡,赤白帶下,天行心悶。並煎服之,亦浸酒。生淮南林下,葉如鴨掌,藤蔓著地,節處有根,亦緣樹石,冬月不死,山人產後用之。一名地噤。蘇恭注曰︰絡石,石血亦此類也。
又云︰扶芳藤,味苦,小溫,無毒。主一切血,一切氣,一切冷,去百病。久服延年,變白不老。山人取楓樹上者為附楓藤。亦如桑上寄生,大主風血。一名滂藤。

性冷,以酒浸服。藤苗小時如絡石、薜荔夤緣樹木,三、五十年漸大,枝葉繁茂,葉圓長二、三寸,濃若石韋。生子似蓮房,中有細子,一年一熟。子亦入用,房破血。一名木蓮,打破有白汁,停久如漆,採取無時也。
又云土鼓藤,味苦。子,味甘,溫,無毒。主風血,羸老,腹內諸冷,血閉,強腰腳,變白。煮服,浸酒服。生林薄間,作蔓繞草木,葉頭尖,子熟如珠,碧色正圓。小兒取藤於地,打用鼓聲,李邕名為常春藤。
日華子云︰木蓮藤汁,敷白癜,瘍及風惡疥癬。
又云常春藤,一名龍鱗薜荔。

圖經曰︰絡石,生泰山川谷,或石山之陰,或高山岩上,或生人間,今在處有之。宮寺及人家亭圃山石間,種以為飾。葉圓如細橘,正青,冬夏不凋。其莖蔓延,莖節著處,即生根須,包絡石上,以此得名。花白子黑,正月採,或云六月、七月採莖、葉,日乾。以石上生者良。其在木上者,隨木性而移。薜荔、木蓮、地錦、石血,皆其類也。薜荔與此極相類,但莖葉粗大,如藤狀。近人用其葉治背癰,乾末服之,下利即愈。木蓮更大如絡石,其實若蓮房,能壯陽道,尤勝。地錦葉如鴨掌,蔓著地上,隨節有根,亦緣木石上。石血極與絡石相類,但葉頭尖而赤耳。

雷公云︰凡採得後,用粗布揩葉上莖蔓上毛了,用熟甘草水浸一伏時,出,切,日乾任用。

外台秘要︰治喉痺,咽喉寒,喘息不通,須臾欲絕,神驗。以絡石草二兩,水一升,煎取一大盞,去滓,細細吃,須臾即通。背癰︰《圖經》云︰薜荔治背癰。晟頃寓宜興縣,張渚鎮有一老舉人聚村學,年七十餘,忽一日患發背,村中無他醫藥,急取薜荔葉,爛研絞汁,和蜜飲數升,以其滓敷瘡上,後以他藥敷貼,遂愈。醫者云︰其本蓋得薜荔之力,乃知《圖經》所載不妄。

蒺藜子

蒺藜子 pd103.bmp (缺)

味苦、辛,溫、微寒,無毒。主惡血,破症結積聚,喉痺,乳難,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 ,可作摩粉。其葉主風癢,可煮以浴。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一名即藜,一名茨。生馮翊平澤或道旁。七月、八月採實,曝乾。(烏頭為之使。)

陶隱居云︰多生道上,而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長安最饒,人行多著木屐。今軍家乃鑄鐵作之,以布敵路,亦呼蒺藜。《易》云︰據于蒺藜。言其凶傷。《詩》云︰牆有茨,不可掃也。以刺梗穢也。方用甚稀爾。
今按別本注云︰《本經》云溫,《別錄》云寒。此藥性宣通,久服不冷而無壅熱,則其溫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茨,蒺藜。注︰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
藥性論云︰白蒺藜子,君,味甘,有小毒。治諸風 瘍,破宿血,療吐膿,主難產,去躁熱,不入湯用。
日華子云︰治奔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並墮胎,益精,療腫毒及水臟冷,小便多,止遺瀝泄精,溺血。入藥不計丸散,並炒去刺用。

圖經曰︰蒺藜子,生馮翊平澤或道旁。七月、八月採實,曝乾。又冬採。黃白色,類軍家鐵蒺藜。此《詩》所謂牆有茨者。郭璞注《爾雅》云︰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是也。又一種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綠葉細蔓,綿布沙上,七月開花,黃紫色,如豌豆花而小。九月結實,作莢子,便可採。其實味甘而微腥,褐綠色,與蠶種子相類而差大。又與馬 子酷相類,但馬 子微大,不堪入藥,須細辨之。今人多用。然古方云︰蒺藜子皆用有刺者,治風明目最良。神仙方亦有單餌蒺藜,云不問黑白,但取堅實者,舂去刺用。兼主痔漏,陰汗及婦人發乳,帶下。葛洪治卒中五尸,搗蒺藜子,蜜丸,服如胡豆二枚。日三,愈。

雷公云︰凡使,採後淨揀,擇了蒸,從午至酉,出,日乾。於木臼中舂,令皮上刺盡,用酒拌再蒸,從午至酉,出,日乾用。
聖惠方︰治鼻塞多年,不聞香臭,水出不止。以蒺藜二握,當道車碾過,以水一大盞,煮取半盞。仰臥,先滿口含飯,以汁一合灌鼻中。不過再灌之,嚏出一兩個息肉,似赤蛹蟲,即瘥。
外台秘要︰治急引腰脊痛。搗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
又方︰補肝散︰治三十年失明。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陰乾搗散。食後水服方寸匕。
又方︰治腫。蒺藜子一升熬令黃,搗篩,以麻油和如泥,炒令焦黑,以塗故布上,剪如腫大,勿開頭 上。
又方︰治蛔蟲攻心如刺,吐清汁。七月七日採蒺藜子,陰乾作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治一切疔腫。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釅酢和封頭上,如破,塗之佳。
又方︰備急小兒蠷 瘡,繞身匝即死。以蒺藜搗葉敷之,無葉用子亦可。
千金方︰塗瘡腫。蒺藜蔓洗,三寸截之,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銅器中,又煮取一升,納小器中,如稠糖下,取敷瘡腫上。
又方︰治遍身風癢,生瘡疥。以蒺藜子苗煮湯洗之,立瘥。《千金翼》同。
梅師方︰治難產礙胎在腹中,如已見兒,並胞衣不出,胎死。蒺藜子、貝母各四兩,為末。米湯下一匙,相去四、五里不下,再服。孫真人食忌︰治白癜風。以白蒺藜子生搗為末,作湯服之。神仙秘旨云︰服蒺藜子一碩,當七、八月熟時收,日乾,舂去刺,然後杵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日三服,勿令中絕,斷谷長生。服之一年以後,冬不寒,夏不熱。服之二年,老者複少,發白複黑,齒落重生。服之三年,身輕長生。

衍義曰︰蒺藜有兩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或生牆上,有小黃花,結芒刺,此正是牆有茨者。花收摘,蔭乾為末,每服三、二錢,飯後以溫酒調服,治白癜風。又一種白蒺藜,出同州沙苑收馬處。黃紫花,作莢,結子如羊內腎。補腎藥,今人多用。風家唯用刺蒺藜。

黃 pd104.bmp (缺)

味甘,微溫。無毒。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 ,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生白水者冷,補。其莖葉療渴,及筋攣,癰腫疽瘡。一名戴糝,一名戴椹,一名獨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採,陰乾。(惡龜甲。)

陶隱居云︰第一出隴西叨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膚粗,新者,亦甘,溫,補。又有蠶陵白水者,色理勝蜀中者而冷補。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貼用,消癰腫,俗方多用,道家不須。
唐本注云︰此物葉似羊齒,或如蒺藜。獨莖,或作叢生。今出原州及華原者最良,蜀漢不複採用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羊齒草,獨莖,枝扶疏,紫花,根如甘草,皮黃肉白,長二、三尺許。今原州者好,宜州、寧州亦佳。
藥性論云︰黃 ,一名王孫。治發背,內補,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生隴西者下,補五臟。蜀白水赤皮者,微寒,此治客熱用之。蕭炳云︰出原州華原谷子山,花黃。
日華子云︰黃 ,惡白蘚皮。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症癖,瘰癧癭贅,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消渴,痰嗽,並治頭風,熱毒赤目等。藥中補益,呼為羊肉。
又云白水 ,涼,無毒。排膿,治血及煩悶熱毒,骨蒸勞。功次黃 。赤水 ,涼,無毒。治血,退熱毒,余功用並同上。木 ,涼,無毒。治煩,排膿。力微于黃 ,遇闕即倍用之。

圖經曰︰黃 ,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根長二、三尺以來。獨莖,作叢生,枝稈去地二、三寸。其葉扶疏作羊齒狀,又如蒺藜苗。七月中開黃紫花,其實作莢子,長寸許。八月中採根用。其皮折之如綿,謂之綿黃 。然有數種︰有白水 、有赤水 、有木 ,功用並同,而力不及白水 。木 短而理橫。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黃 ,折皮亦似綿,頗能亂真。但苜蓿根堅而脆,黃 至柔韌,皮微黃褐色,肉中白色,此為異耳。唐‧許裔宗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後感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裔宗曰︰既不能下藥,宜湯氣熏之,藥入腠理,周時可瘥。乃造黃防風湯數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其夕便得語。藥力熏蒸,其效如此,因附著之。使善醫者,知所取法焉。

雷公云︰凡使,勿用木 ,草真相似,只是生時葉短並根橫。先須去頭上皺皮了,蒸半日,出後,用手擘令細,于槐砧上銼用。
聖惠方︰治肺壅得吐。以黃 二兩,杵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溫服,日三、四服。
又方︰治緩疽。以一兩杵散,不計時候,溫水調下二錢匕。
外台秘要︰主甲疽瘡,腫爛生腳指甲邊,赤肉出,時瘥時發者。以黃 二兩, 茹三兩,苦酒浸一宿,以豬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三合,絞去滓,以封瘡上,日三、兩度,其肉即消。
肘後方︰治酒疸,心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發赤黑黃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

黃二兩,木蘭一兩,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梅師方︰補肺排膿。以黃 六兩,銼碎,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初虞世治陷甲生入肉,常有血,疼痛。黃 、當歸等分為末,貼瘡上。若有惡肉,更研少硫黃末同貼。孫用和︰治腸風瀉血。黃 、黃連等分,右為末,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席延賞︰治虛中有熱,咳嗽膿血,口舌咽乾,又不可服涼藥。好黃 四兩,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三錢,如茶點、羹、粥中亦可服。別說云︰謹按黃本出綿上為良,故名綿黃 。今《圖經》所繪憲水者即綿上,地相鄰爾。若以謂柔韌如綿,即謂之綿黃 ,然黃 本皆柔韌,若偽者,但以乾脆為別爾。

衍義曰︰防風、黃 ,世多相須而用。唐許嗣(嗣本羊晉切,犯廟諱,今改為嗣)宗為新蔡王外兵參軍,王太後病風,不能言,脈沉難對,醫告術窮。嗣宗曰︰餌液不可進。即以黃 、防風煮湯數十斛,置床下,氣如霧重薄之,是夕語。

肉蓯蓉

肉蓯蓉 pd105.bmp (缺)

味甘、酸、鹹,微溫,無毒。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症瘕,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久服輕身。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五月五日採,陰乾。

陶隱居云︰代郡雁門屬並州,多馬處便有,言是野馬精落地所生。生時似肉,以作羊肉羹,補虛乏極佳,亦可生啖。芮芮河南間至多。今第一出隴西,形扁廣,柔潤,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國者,形短而少花。巴東建平間亦有,而不如也。
唐本注云︰此注論草蓯蓉,陶未見肉者。今人所用亦草蓯蓉,刮去花用代肉爾。
《本經》有肉蓯蓉,功力殊勝。比來醫人,時有用者。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出肅州祿福縣沙中,三月、四月掘根,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繩穿陰乾。八月始好,皮如松子鱗甲,根長尺餘。其草蓯蓉,四月中旬採,長五、六寸至一尺以來,莖圓紫色,採取壓令扁,日乾。原州、秦州、靈州皆有之。吳氏云︰肉蓯蓉,一名肉松蓉。神農、黃帝︰鹹。
雷公︰酸。季氏︰小溫。生河西山陰地,長三、四寸,叢生。或代郡,二月至八月採。
藥性論云︰肉蓯蓉,臣。益髓,悅顏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壯陽,日御過倍大補益。主赤白下,補精敗,面黑,勞傷。用蓯蓉四兩,水煮令爛。薄切細研,精羊肉分為四度,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
日華子云︰治男絕陽不興,女絕陰不產,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遺瀝,帶下,陰痛。據本草云︰即是野馬精餘瀝結成。採訪人方知 落樹下並土塹上,此即非馬交之處,陶說誤耳。又有花蓯蓉,即是春抽苗者,力較微耳。

圖經曰︰肉蓯蓉,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今陝西州郡多有之,然不及西羌界中來者,肉濃而力緊。舊說是野馬遺瀝落地所生。今西人云大木間及土塹垣中多生此,非游牝之所而乃有,則知自有種類耳。或凝其初生於馬瀝,後乃滋殖。如茜根生於人血之類是也。皮如松子,有鱗甲。苗下有一細扁根,長尺餘,三月採根,採時掘取中央好者,以繩穿,陰乾。至八月乃堪用。
《本經》云︰五月五日採。五月恐已老不堪,故多三月採之。西人多用作食品啖之,刮去鱗甲,以酒淨洗,去黑汁,薄切,合山芋、羊肉作羹,極美好益人,食之勝服補藥。又有一種草蓯蓉,極相類,但根短,莖圓,紫色。比來人多取,刮去花,壓令扁,以代肉者,功力殊劣耳。又下品有列當條云︰生山南岩石上,如藕根,初生掘取,陰乾,亦名草蓯蓉。性溫,補男子。疑即是此物。今人鮮用,故少有辨之者,因附見於此。
陳藏器序云︰強筋健髓,蓯蓉、鱔魚為末,黃精酒丸服之,力可十倍。此說出《干寧記》。
雷公云︰凡使,先須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盡,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絲草樣。是此偏隔人心前氣不散,令人上氣不出。凡使用,先須酒浸,並刷草了,卻蒸,從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

衍義曰︰肉蓯蓉,《圖經》以謂皮如松子,有鱗。子字當為殼。于義為允。又曰︰以酒淨洗,去黑汁作羹。黑汁既去,氣味皆盡。然嫩者方可作羹,老者苦。入藥,少則不效。

防風

防風 pd106.bmp (缺)

味甘、辛,溫,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久服輕身。葉,主中風熱汗出。一名銅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風,一名 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琅邪、上蔡。二月、十月採根,曝乾。(得澤瀉、 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余糧療婦人子臟風,殺附子毒,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

陶隱居云︰郡縣無名沙苑。今第一出彭城、蘭陵,即近琅邪者。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陽、義陽縣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唯實而脂潤,頭節堅如蚯蚓頭者為好。俗用療風最要,道方時用。
唐本注云︰今出齊州、龍山最善,淄州、兗州、青州者亦佳。葉似牡蒿、附子苗等。《別錄》云︰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調食用之香,而療風更優也。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風,輕虛不如東道者,陶云無沙苑,誤矣。襄陽、義陽、上蔡,元無防風,陶乃妄注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牡蒿,白花,八月、九月採根。
藥性論云︰防風,臣。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經脈虛羸,主骨節間疼痛。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青州防風子,可亂蓽茇。
日華子云︰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淚及癱緩,通利五臟,關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重,能安神定志,勻氣脈。

圖經曰︰防風,生沙苑川澤及邯鄲、上蔡,今京東、淮、浙州郡皆有之。根土黃色,與蜀葵根相類,莖、葉俱青綠色,莖深而葉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時嫩紫,作菜茹,極爽口。五月開細白花,中心攢聚作大房,似蒔蘿花。實似胡荽而大。二月、十月採根,曝乾。關中生者,三月、六月採,然輕虛不及齊州者良。又有石防風,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黃,葉青花白,五月開花,六月採根,曝乾。亦療頭風眩痛。又宋、亳間及江東出一種防風,其苗初春便生,嫩時紅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云動風氣。
《本經》云︰葉主中風熱汗出,與此相反,恐別是一種耳。
經驗後方︰治破傷風。防風、天南星等分,為末。每服二、三匙,童子小便五升,煎至四升服,愈即止。
又方︰治崩中。防風去蘆頭,炙赤色,為末。每服二錢,以麵糊酒調下,更以麵糊酒投之,此藥累經有效。衍義文具黃 條下。

蒲黃

蒲黃 pd107.bmp (缺)

味甘,平,無毒。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輕身,益氣力,延年神仙。生河東池澤,四月採。

陶隱居云︰此即蒲厘(力之切)花上黃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甚療血,《仙經》亦用此。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蒲黃,君。通經脈,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
日華子云︰蒲黃,治撲血悶,排膿,瘡癤,婦人帶下,月候不勻,血氣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墜胎,血暈,血症,兒枕急痛,小便不通,腸風瀉血,游風腫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泄精,血痢。此即是蒲上黃花。入藥要破血消腫即生使,要補血止血即炒用。蒲黃篩下後有赤滓,名為萼。炒用,甚澀腸,止瀉血及血痢。

圖經曰︰蒲黃,生河東池澤,香蒲,蒲黃苗也。生南海池澤,今處處有之,而泰州者為良。春初生嫩葉,未出水時,紅白色茸茸然。《周禮》以為菹,謂其始生。取其中心入地,大如匕柄,白色,生啖之,甘脆。以苦酒浸,如食筍,大美,亦可以為 ,今人罕複有食者。至夏抽梗于叢葉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捧杵,故俚俗謂蒲捶,亦謂之蒲厘。花黃,即花中蕊屑也。細若金粉,當其欲開時,有便取之。市廛間亦採。以蜜搜作果食貨賣,甚益小兒。醫家又取其粉,下篩後有赤滓,謂之蒲萼。入藥以澀腸已泄,殊勝。

雷公云︰凡使,勿用松黃並黃蒿。其二件全似,只是味 及吐人。凡欲使蒲黃,須隔三重紙焙令色黃,蒸半日,卻焙令乾,用之妙。
千金方︰治重舌,舌上生瘡,涎出。以蒲黃敷之,不過三度瘥。
又方︰治丈夫陰下濕癢。蒲黃末敷之,三、四良。
肘後方︰治腸痔,每大便常血水。服蒲黃方寸匕,日三服良。葛氏方︰忍小便久致胞轉。以蒲黃裹腰腎,令頭致地,三度通。
又方︰若血內漏者。蒲黃二兩,水服方寸匕,立止。
梅師方︰治產後血不下。蒲黃三兩,水三升,煎取一升,頓服。孫真人食忌︰主卒吐血,以水服蒲黃一升。簡要濟眾︰治吐血,唾血。蒲黃一兩,搗為散。每服三錢,溫酒或冷水調,妙。
又方︰治小兒吐血不止。蒲黃細研,每服半錢,用生地黃汁調下,量兒大小,加減進之。塞上方治鼠奶痔。蒲黃末,空心溫酒下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治墜傷朴損,瘀血在內,煩悶。蒲黃末,空心熱酒調下,三錢匕服。子母秘錄治日月未足而欲產者。蒲黃如棗許大,以井花水服。
又方︰治脫肛腸出。蒲黃和豬脂敷上,日三、五度。楊氏產乳︰療母勞熱胎動下血,手足煩躁。蒲黃根絞汁,服一、二升。產寶︰治產後下血,虛羸迨死。蒲黃二兩,水二升,煎取八合,頓服。
又方︰治產後妒乳並癰腫。蒲黃草熟杵,敷腫上,日二度易之。並煎葉汁飲之亦佳,食之亦得,並瘥。催生蒲黃、地龍、陳橘皮等分。地龍洗去土,于新瓦上焙令微黃,各為末,三處貼之。如經日不產,各抄一錢匕,新汲水調服,立產。此常親用之,甚妙。

衍義曰︰蒲黃,處處有,即蒲槌中黃粉也。今京師謂槌為蒲棒。初得黃,細羅,取萼別貯,以備他用。將蒲黃水調為膏,擘為塊,人多食之,以解心臟虛熱。小兒尤嗜。涉月則燥,色味皆淡,須蜜水和。然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極虛人。

香蒲

香蒲 pd108.bmp (缺)

味甘,平,無毒。主五臟,心下邪氣,口中爛臭,堅齒,明目,聰耳。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睢(七余切),一名醮。生南海池澤。

陶隱居云︰方藥不複用,俗人無採,彼土人亦不複識者。江南貢菁茅,一名香茅,以供宗廟縮酒。或云是薰草,又云是燕麥,此蒲亦相類爾。
唐本注云︰此即甘蒲,作荐者,春初生,用白為菹,亦堪蒸食。山南名此蒲為香蒲,謂菖蒲為臭蒲。陶隱居所引菁茅,乃三脊茅也。其燕麥、薰草、香茅,野俗皆識,都不為類此,並非例也。蒲黃,即此香蒲花是也。
圖經曰文具蒲黃條下。

續斷

繼斷 pd109.bmp (缺)

味苦、辛,微溫,無毒。主傷寒,補不足,金瘡,癰傷,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崩中漏血,金瘡血內漏,止痛生肌肉及 傷,惡血,腰痛,關節緩急。久服益氣力。一名龍豆,一名屬折,一名接骨,一名南草,一名槐。生常山山谷。七月、八月採,陰乾。(地黃為之使,惡雷丸。)

陶隱居云︰按《桐君藥錄》云︰續斷生蔓延,葉細,莖如荏大,根本黃白有汁。七月、八月採根。今皆用莖葉,節節斷,皮黃皺,狀如雞腳者,又呼為桑上寄生。恐皆非真。時人又有接骨樹,高丈餘許,葉似蒴 (音朔濯)。皮,主療金瘡,有此接骨名,疑或是。而廣州又有一藤名續斷,一名諾藤,斷其莖,器承其汁飲之,療虛損絕傷;用沐頭,又長發。折枝插地即生,恐此又相類。李云是虎薊,與此大乖,而虎薊亦自療血爾。
唐本注云︰此藥所在山谷皆有。今俗用者,是葉似苧而莖方,根如大薊,黃白色。陶注者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苧,莖方,兩葉對,花紅白色,根如大薊,一株有五、六枝。
藥性論云︰續斷,君。主絕傷,去諸溫毒,能通宣經脈。
日華子云︰助氣,調血脈,補五勞七傷,破症結瘀血,消腫毒,腸風,痔 ,乳癰,瘰癧,撲損,婦人產前後一切病,面黃虛腫,縮小便,止泄精,尿血,胎漏,子宮冷。又名大薊、山牛蒡。

圖經曰︰續斷,生常山山谷。今陝西、河中、興元府、舒、越、晉州亦有之。三月以後生苗,稈四棱,似苧麻,葉亦類之,兩兩相對而生。四月開花,紅白色,似益母花。根如大薊,赤黃色,七月、八月採。
謹按《范汪方》云︰續斷即是馬薊,與小薊葉相似,但大於小薊耳。

葉似旁翁菜而小濃,兩邊有刺,刺人,其花紫色,與今越州生者相類。而市之貨者,亦有數種,少能辨其粗良。醫人用之,但以節節斷,皮黃皺者為真。

雷公云︰凡使,勿用草茆根,緣真似續斷,若誤用服之,令人筋軟。採得後橫切銼之,又去向裡硬筋了,用酒浸一伏時,焙乾用。
外台秘要︰治淋,取生續斷絞取汁服之,馬薊根是。子母秘錄治產後心悶,手足煩熱, 氣欲絕,血暈,心頭硬,乍寒乍熱,增寒忍不禁。續斷皮一握,銼,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溫服。如人行三、二里再服。無所忌。此藥救產後垂死。

漏蘆

漏蘆一 pd111.bmp (缺)

漏蘆二 pd112.bmp (缺)

味苦、鹹,寒、大寒,無毒。主皮膚熱,惡瘡,疽痔,濕痺,下乳汁,止遺溺,熱氣瘡癢如麻豆,可作浴湯。久服輕身益氣,耳目聰明,不老延年。一名野蘭。生喬山山谷。八月採根,陰乾。

陶隱居云︰喬山應是黃帝所葬處,乃在上郡。今出近道亦有,療諸 疥,此久服甚益人,而服食方罕用之。今市人皆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驪(力支切)根,苦酒摩,以療瘡疥。
唐本注云︰此藥俗名莢蒿,莖葉似白蒿,花黃,生莢,長似細麻,如箸許,有四、五瓣,七月、八月後皆黑,異於眾草蒿之類也。常用其莖、葉及子,未見用根。其鹿驪,山南謂之木藜蘆,有毒,非漏蘆也。
今按別本注云︰漏蘆,莖箸大,高四、五尺,子房似油麻房而小。江東人取其苗用,勝於根。江寧及上黨者佳。陶注云︰根名鹿驪,唐注云︰山南人名木藜蘆,皆非也。漏蘆自別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角蒿,今曹、兗州下濕地最多。六月、七月採莖,日乾之,黑于眾草。
藥性論云︰漏蘆,君。能治身上熱毒風,生惡瘡,皮肌瘙癢,癮疹。
陳藏器云︰按漏蘆,南人用苗,北土多用根。樹生如茱萸。樹高二、三尺,有毒,殺蟲。山人洗瘡疥用之。
日華子云︰連翹為使。治小兒壯熱,通小腸,泄精,尿血,風赤眼,乳癰,發背,瘰癧,腸風,排膿,補血。治撲損,續筋骨,敷金瘡,止血長肉,通經脈。花、苗並同用,俗呼為鬼油麻,形並氣味似乾牛蒡,頭上有白花子。

圖經曰︰漏蘆,生喬山山谷,今京東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舊說莖葉似白蒿,有莢,花黃,生莢端,莖若箸大,其子作房,類油麻房而小,七、八月後皆黑,異於眾草。今諸郡所圖上,唯單州者差相類,沂州者花葉頗似牡丹。秦州者花似單葉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稈幹上。海州者花紫碧,如單葉蓮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黑色如蔓菁而細,又類蔥本,淮甸人呼為老翁花。三州所生,花雖別而葉頗相類,但秦、海州者,葉更作鋸齒狀耳。一物而殊類若此,醫家何所適從,當依舊說,以單州出者為勝,六月、七月採莖苗,日乾,八月採根,陰乾。南方用苗,北土多用根。又此下有飛廉條云︰生河內川澤,一名漏蘆,與苦(烏老切)相類,唯葉下附莖有皮起似箭羽,又多刻缺,花紫色,生平澤。又有一種生山崗上,葉頗相似而無疏缺,且多毛,莖亦無羽,根直下更旁枝生,則肉白皮黑,中有黑脈,日乾則黑如玄參。《經》云︰七月、八月採花陰乾用。
蘇恭云︰用莖葉及療疳蝕殺蟲有驗。據此所說,與秦州、海州所謂漏蘆者,花葉及根頗相近,然彼人但謂之漏蘆,今醫家罕有用飛廉者。既未的識,故不複分別,但附其說於下。

雷公云︰凡使,勿用獨漏,緣似漏蘆,只是味苦、酸,誤服令人吐不止,須細驗。夫使漏蘆,細銼,拌生甘草相對蒸,從巳至申,去甘草淨揀用。
聖惠方︰治小兒無辜疳,肚脹或時瀉痢,冷熱不調。以漏蘆一兩,杵為散。每服以豬肝一兩,散子一錢匕,鹽少許,以水煮熟,空心頓服。
外台秘要︰治蛔蟲,漏蘆,杵,以餅 和方寸匕,服之。

營實

味酸,溫、微寒,無毒。主癰疽,惡瘡,結肉,跌筋,敗瘡,熱氣,陰蝕不瘳,利關節。

久服輕身益氣。根止泄痢腹痛,五臟客熱,除邪逆氣,疽癩,諸惡瘡,金瘡傷撻,生肉複肌。一名薔薇,一名薔麻,一名牛棘,一名牛勒,一名薔蘼,一名山棘。生零陵川谷及蜀郡。八月、九月採,陰乾。

陶隱居云︰營實即是薔薇子,以白花者為良。根亦可煮釀酒,莖、葉亦可煮作飲。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即薔薇也。莖間多刺,蔓生,子若杜棠子,其花有百,葉八出、六出,或赤,或白者,今所在有之。葛洪治金創方︰用薔薇灰末一方寸匕,日三服之。
藥性論云︰薔薇,使,味苦。子,治頭瘡白禿,主五臟客熱。
日華子云︰白薔微根,味苦、澀,冷,無毒。治熱毒風,癰疽,惡瘡,牙齒痛,治邪氣,通血經,止赤白痢,腸風瀉血,惡瘡疥癬,小兒疳蟲肚痛。野白者用良。

雷公云︰今薔薇也。凡採得,去根並用粗布拭黃毛了,用刀于槐砧上細銼,用漿水拌令濕。蒸一宿,至明出,日乾用。
外台秘要︰治鯁及刺不出。薔薇根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治折箭刺入肉,膿囊不出,堅慘及鼠仆。服十日,鯁刺皆穿皮出。
又方︰治少小睡中遺尿不自覺。

以根隨多少,銼,以酒飲之。
千金方︰治口瘡久不瘥及胸中並生瘡,三年以上不瘥。以根濃煮汁服之,稍稍咽效。冬取根,夏取莖、葉用之。
又方︰治壅熱,口中及舌生瘡爛。銼根濃煮汁,含漱之。冬用根皮,夏用枝葉。
又方︰諸癰腫發背及癰癤已潰爛,疼痛。薔薇殼更炙熨之,即愈。
又方︰治小兒疳痢,行數暴多。生薔薇根洗淨切,以適多少濃煎汁,稍稍飲之瘥。
肘後方︰治口瘡。以根避風打去土,煮濃汁溫含,冷易。《聖惠》同。

天名精

天名精 pd113.bmp (缺)

味甘,寒,無毒。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除小蟲,去痺,除胸中結熱,止煩渴,遂水大吐下。久服輕身,耐老。一名麥句薑,一名蛤蟆藍,一名豕首,一名天門精,一名玉門精。一名彘顱,一名蟾蜍蘭,一名覲。生平原川澤,五月採。(垣衣為之使。)

陶隱居云︰此即今人呼為 (音喜) (音 ),亦名 首。夏月搗汁服之,以除熱病。味至苦,而云甘,恐或非是。
唐本注云︰鹿活草是也。《別錄》一名天蔓菁,南人名為地菘,味甘、辛,故有薑稱。狀如藍,故名蛤蟆藍,香氣似蘭,故名蟾蜍蘭。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殺三蟲,除諸毒腫,疔瘡, 痔,金瘡內射。身癢,癮疹不止者,揩之立已,其 苦而臭,名精乃辛而香,全不相類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地菘也。《短劇方》名天蕪菁,一名天蔓菁,聲並相近。夏秋抽條,頗似薄荷,花紫白色,味辛而香,其葉似山南菘菜。爾雅云︰ ,豕首。釋曰︰藥名也。一名麥句薑。郭云︰江東 首,可以炒蠶蛹者。三蒼云︰炒,熬也。
藥性論云︰麥句薑,使,味辛。治瘡,止血及鼻衄不止。
陳藏器云︰天名精,《本經》一名麥句薑。
蘇云︰鹿活草也。《別錄》云︰一名天蔓菁,南人呼為地菘,與蔓菁相似,故有此名。《爾雅》云︰大鞠,蘧麥。注云︰麥句薑,蘧麥,即今之瞿麥,然終非麥句薑,《爾雅》注錯如此。陶公注釣樟條云︰有一草,似野狼牙,氣辛臭,名為地菘,人呼為劉燼草,主金瘡,言劉燼昔曾用之。《異苑》云︰青州劉燼,宋元嘉中,射一獐,剖五臟,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燼怪而拔草,便倒,如此三度。燼密錄此草種之,主折傷多愈,因以名焉。既有活鹿之名,雅與獐事相會。陶、蘇兩說俱是地菘,功狀既同,定非二物。

圖經曰︰天名精,生平原川澤,今江湖間皆有之。夏秋抽條,頗如薄荷,花紫白色,葉如菘菜而小,故南人謂之地菘。香氣似蘭,故名蟾 蘭。狀如藍,故名蛤蟆藍。其味甘、辛,故名麥句薑,一名豕首。《爾雅》所謂 (音列) (音真),豕首是也。江東人用此以炒(音炒)蠶蛹。五月採此草。既名地菘,下品又有地菘條。

決明子

決明子 pd114.bmp (缺)

味鹹、苦、甘,平、微寒,無毒。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療唇口青。久服益精光,輕身。生龍門川澤。石決明生豫章。十月十日採,陰乾百日。(蓍實為之使,惡大麻子。)

陶隱居云︰龍門乃在長安北。今處處有。葉如茳芒,子形似馬蹄,呼為馬蹄決明。用之當搗碎。又別有草決明,是萋(音妻)蒿子,在下品中也。
臣禹錫等謹按唐本云︰石決明,是蚌蛤類,形似紫貝,附見別出在魚獸條中,皆主明目,故並有決明之名。俗方唯以療眼也,道術時須。蜀本圖經云︰葉似苜蓿而闊大,夏花,秋生子作角,實似馬蹄,俗名馬蹄決明。今出廣州、桂州,十月採子,陰乾。爾雅云︰ , 。釋曰︰藥草,決明也。郭云︰葉黃銳,赤華,實如山茱萸,或曰 也。關西謂之 。
藥性論云︰決明,臣。利五臟,常可作菜食之。又除肝家熱,朝朝取一匙,挪令淨,空心吞之,百日見夜光。
陳藏器云︰茳芏,是江離子。芏字音吐,草也。似莞,生海邊,可為席。又與決明葉不類。本草決明注又無,好事者更詳之。陶云︰決明葉如茳芏。按茳芏性平,無毒。火炙作飲極香,除痰止渴,令人不睡,調中。生道旁,葉小于決明。隋‧稠禪師作五色飲,以為黃飲進,煬帝嘉之。
日華子云︰馬蹄決明,助肝氣,益精。水調末塗消腫毒。協太陽穴治頭痛。又貼腦心止鼻洪。作枕勝黑豆,治頭風,明目也。

圖經曰︰決明子,生龍門川澤,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所蒔。夏初生苗,高三、四尺許,根帶紫色。葉似苜蓿而大。七月有花,黃白色。其子作穗,如青綠豆而銳,十月十日採,陰乾百日。按《爾雅》 , 。釋曰︰藥草,決明也。郭璞注云︰葉黃銳,赤華,實如山茱萸。關西謂之 與此種頗不類。又有一種馬蹄決明,葉如江豆,子形似馬蹄,故得此名。又萋蒿子亦謂之草決明,未知孰為入藥者。然今醫家但用子如綠豆者。其石決明,是蚌蛤類,當在蟲獸部中。

食療云︰平。葉,主明目,利五臟,食之甚良。子,主肝家熱毒氣,風眼赤淚。每日取一匙,挪去塵埃,空腹水吞之。百日後,夜見物光也。
外台秘要︰治積年失明不識人。決明子二升杵散,食後以粥飲服方寸匕。
千金方︰治肝毒熱,取決明作菜食之。

衍義曰︰決明子,苗高四、五尺,春亦為蔬。秋深結角,其子生角中如羊腎。今湖南、北人家園圃所種甚多,或在村野或成段種。《蜀本‧圖經》言,葉似苜蓿而闕大,甚為允當。

丹參

丹參 pd115.bmp (缺)

味苦,微寒,無毒。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痺,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一名 蟬草,一名赤參,一名木羊乳。生桐柏山川谷及泰山。五月採根,曝乾。(畏鹹水,反藜蘆。)

陶隱居云︰此桐柏山,是淮水源所出之山,在義陽,非江東臨海之桐柏也。今近道處處有。莖方有毛,紫花,時人呼為逐馬。酒漬飲之療風痺。道家時有用處,時人服多眼赤,故應性熱。今云微寒,恐為謬矣。
唐本注云︰此藥冬採良,夏採虛惡。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紫蘇有細毛;花紫亦似蘇花;根赤,大者如指,長尺餘,一苗數根。今所在皆有,九月、十月採根。
藥性論云︰丹參,臣,平。能治腳弱疼痺,主中惡,治百邪鬼魅,腹痛,氣作聲音鳴吼,能定精。蕭炳云︰酒浸服之,治風軟腳,可逐奔馬,故名奔馬草,曾用有效。
日華子云︰養神定志,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排膿止痛,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頭痛赤眼,熱溫狂悶。又名山參。

圖經曰︰丹參,生桐柏山川谷及泰山,今陝西、河東州郡及隨州亦有之。二月生苗,高一尺許。莖稈方棱,青色。葉生相對,如薄荷而有毛。三月開花,紅紫色似蘇花。根赤大如指,長亦尺餘,一苗數根。五月採曝乾。
又云冬月採者良,夏月採者虛惡。
聖惠方︰治寒疝,小腹及陰中相引痛,白汗出欲死。以丹參一兩,杵為散。每服熱酒調下二錢匕,佳。
千金方︰治落胎,身下有血。丹參十二兩,以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梅師方︰治中熱油及火燒,除外痛。丹參八兩,細銼,以水微調,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敷瘡上。《肘後方︰》同。

茜根

茜根 pd116.bmp (缺)

味苦,寒。無毒。主寒濕風痺,黃膽,補中,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 跌,蠱毒。久服益精氣,輕身。可以染絳。一名地血,一名茹 ,一名茅搜,一名茜。生喬山川谷。二月、三月採根,曝乾。(畏鼠姑。)

陶隱居云︰此則今染絳茜草也。東間諸處乃有而少,不如西多。今俗道、經方不甚服用。此當以其為療少而豐賤故也。《詩》云茹 在 者是。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染緋草,葉似棗葉,頭尖下闊,莖葉俱澀,四、五葉對生節間,蔓延草木上,根紫赤色。今所在有,八月採根。爾雅云︰茹 ,茅搜。疏引陸機云︰一名地血,齊人謂之茜。徐州人謂之牛蔓。
藥性論云︰茜根,味甘。主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用之。
陳藏器云︰茜根,主蠱,煮汁服之。今之染緋者,字亦作茜。《周禮‧庶氏掌》除蠱毒,以嘉草攻之。嘉草、 荷與茜,主蠱為最也。
日華子云︰味 。止鼻洪,帶下,產後血暈,乳結,月經不止,腸風,痔 ,排膿,治瘡癤,泄精,尿血,撲損,瘀血,酒煎服。殺蠱毒,入藥銼、炒用。

圖經曰︰茜根,一作茜。生喬山山谷,今近處皆有之。染緋草也。許慎《說文解字》以為人血所生,葉似棗葉而頭尖下闊,三、五對生節間,其苗蔓延草木上,根紫色。陸機《草木疏》云︰茹 ,茅搜,茜草也。齊人謂之茜,徐州人謂之牛蔓。二月、三月採根,曝乾。今圃人或作畦種蒔。故《貨殖傳》云︰卮茜千石,亦比千乘之家。言地利之濃也。醫家用治蠱毒尤勝。《周禮‧庶氏掌》除蠱毒,以嘉草攻之。乾寶以嘉草為 荷。陳藏器以為 荷與茜,主蠱之最也。

雷公云︰凡使,勿用赤柳草根,真似茜根,只是味酸澀,不入藥中用。若服,令人患內障眼,速服甘草水解之,即毒氣散。凡使茜根,用銅刀于槐砧上銼,日乾,勿犯鐵並鉛。簡要濟眾︰治吐血不定。茜草一兩,生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放冷,食後服之良。傷寒類要︰治心癉煩心,心中熱,茜根主之。
又方︰治中蠱毒,或吐下血如爛肝。茜草根、荷葉根各三兩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頓服即愈。

飛廉

味苦,平,無毒。主骨節熱,脛重酸疼,頭眩頂重,皮間邪風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痺,止風邪咳嗽,下乳汁。久服令人身輕,益氣,明目,不老,可煮可乾。一名漏蘆,一名天薺,一名伏豬,一名飛輕,一名伏菟,一名飛雉,一名木禾。生河內川澤。正月採根,七月、八月採花,陰乾。(得烏大良,惡麻黃。)

陶隱居云︰處處有,極似苦 (烏老切),唯葉下附莖,輕有皮起似箭羽,葉又多刻缺,花紫色。俗方殆無用,而道家服其枝莖,可得長生,又入神枕方。今既別有漏蘆,則非此別名爾。
唐本注云︰此有兩種︰一是陶証,生平澤中者。其生山崗上者,葉頗相似,而無疏缺,且多毛,莖亦無羽,根直下,更無旁枝,生則肉白皮黑,中有黑脈,日乾則黑如玄參。用葉莖及根,療疳蝕,殺蟲,與平澤者俱有驗。今俗以馬薊以苦 為漏蘆,並非是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苦 ,莖似軟羽,紫花,子毛白。今所在平澤皆有,五月、六月採,日乾。
藥性論云︰飛廉,使,味苦,鹹,有毒。主留血。蕭炳云︰小兒疳痢,為散,以漿水下之,大效。

雷公云︰凡使,勿用赤脂蔓,與飛廉形狀相似,只赤脂蔓見酒色便如血色,可表之。凡修事,先刮去粗皮了,杵,用苦酒拌之一夜,至明漉出,日乾,細杵用之。
千金翼︰治疳 食口齒及下部。飛廉蒿燒灰搗篩,以兩錢匕著痛處,甚痛忍之;若不痛,非疳也。下部蟲如馬尾大,相纏出無數。十日瘥,二十日平複。

五味子

五味 pd117.bmp (缺)

味酸,溫,無毒。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養五臟,除熱,生陰中肌。一名會及。一名玄及。生齊山山谷及代郡。八月採實,陰乾。(蓯蓉為之使,惡萎蕤,勝烏頭。)

陶隱居云︰今第一出高麗,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翼州,味過酸,其核並似豬腎。又有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此藥多膏潤,烈日曝之,乃可搗篩,道方亦須用。
唐本注云︰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則五味具也。
《本經》云︰味酸,當以木為五行之先也。其葉似杏而大,蔓生木上。子作房如落葵,大如 子。一出蒲州及藍田山中。今注今河中府歲貢焉。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莖赤色,蔓生,花黃白,生青熟紫,味甘者佳。八月採子,日乾。爾雅云︰ , 。注︰五味也。蔓生,子叢在莖頭。疏云︰一名 ,一名 。
藥性論云︰五味子,君。能治中下氣,止嘔逆,補諸虛勞,令人體悅澤,除熱氣。病患虛而有氣兼嗽,加用之。
日華子云︰明目,暖水臟,治風下氣,消食,霍亂轉筋, 癖,奔豚,冷氣,消水腫,反胃,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壯筋骨。

圖經曰︰五味子,生齊山山谷及代郡,今河東、陝西州郡尤多,而杭越間亦有。春初生苗,引赤蔓于高木,其長六、七尺。葉尖圓似杏葉。三、四月開黃白花,類小蓮花。七月成實,如豌豆許大,生青熟紅紫。《爾雅》云︰ , 。注云︰五味也。蔓生,子叢莖端。疏云︰一名 ,一名 。今有數種,大抵相近,而以味甘者為佳。八月採,陰乾用。一說小顆皮皺泡者,有白色鹽霜一重,其味酸、鹹、苦、辛、甘,味全者真也。《千金月令》︰五月宜服五味湯。取五味子一大合,以木杵臼細搗之,置小瓷瓶中,以百沸湯投之,入少蜜,即密封頭,置火邊良久,湯成堪飲。

雷公云︰凡小顆皮皺泡者,有白撲鹽霜一重,其味酸、鹹、苦、辛、甘,味全者真也。

凡用,以銅刀劈作兩片,用蜜浸蒸,從巳至申,卻以漿水浸一宿,焙乾用。抱朴子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面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

衍義曰︰五味子,今華州之西至秦州皆有之。方紅熟時,採得蒸爛,研濾汁去子,熬成稀膏。

量酸甘入蜜,再上火,待蜜熟,俟冷,器中貯,作湯。肺虛寒人可化作湯,時時服。作果,可以寄遠。
《本經》言溫,今食之,多致虛熱,小兒益甚。《藥性論》以謂除熱氣。日華子云謂暖水臟,又曰除煩熱。後學至此多惑。今即用之治肺虛寒,則更不取除煩熱之說。補下藥亦用之。入藥生曝不去子。

旋花

旋花 pd118.bmp (缺)

味甘,溫,無毒。主益氣,去面 黑色,媚好。其根味辛,主腹中寒熱邪氣,利小便。久服不飢,輕身。一名筋根花,一名金沸,一名美草。生豫州平澤。五月採,陰乾。

陶隱居云︰東人呼為山薑,南人呼為美草。根似杜若,亦似高良薑。腹中冷痛,煮服甚效。但志淺嗜深,不能久服爾。其葉似薑,花赤色,殊辛美,子狀如豆蔻,此旋花之名,即是其花也。今山東甚多。
唐本注云︰此即生平澤,旋 (音福)是也。其根似筋,故一名筋根。旋(徐兗切)花,陶所証真山薑爾。陶複於下品旋 注中云︰此根出河南,北國來,根似芎 ,唯膏中用。今複道似高良美,二說自相矛盾。且此根味甘,山薑味辛,都非此類。其旋 膏療風逐水,只用花,言根亦無妨,然不可以杜若亂之也。又將旋 花名金沸,作此別名,非也。《別錄》云︰根,主續筋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旋花,本功外,取根食之不飢。又取根、苗搗絞汁服之,主丹毒,小兒毒熱。根,主續筋骨,合金瘡。陶注誤而唐注是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旋 花根也,蔓生,葉似薯蕷而多狹長,花紅白色,根無毛節。蒸煮堪啖,味甘美,根名筋根。今所在川澤皆有,二月、八月採根,日乾。蕭炳云︰旋(徐元切)複(音伏)用花, (音福)旋(徐願反)用根,今云旋複根即 旋誤矣。

圖經曰︰旋(徐願切)花,生豫州平澤,今處處皆有之。
蘇恭云︰此即平澤所生旋 (音福)是也。其根似筋,故一名筋根。《別錄》云︰根主續筋,故南人皆呼為續筋根。苗作叢蔓,葉似山芋而狹長。花白,夏秋生遍田野。根無毛節,蒸煮堪啖,甚甘美。五月採花,陰乾。二月、八月採根,日乾。花今不見用者,下品有旋(徐元切)複花,與此殊別。人疑其相近,殊無謂也。《救急方》續斷筋法︰取旋 草根,淨洗去土,搗量瘡大小敷之,日一、二易之,乃瘥止。一名肫腸草,俗謂鼓子花也。黔南出一種旋花,粗莖,大葉,無花,不作蔓,恐別是一物也。

衍義曰︰旋花,蔓生,今河北、京西、關陝田野中甚多,最難鋤艾,治之又生。世又謂之鼓之花,言其形肖也。四、五月開花,亦有多葉者。其根寸截置土下,頻灌溉。方涉旬,苗已生。《蜀本‧圖經》是矣。

蘭草

味辛,平,無毒。主利水道,殺蠱毒,辟不祥,除胸中痰癖。久服益氣,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水香。生大吳池澤。四月、五月採。

陶隱居云︰方藥、俗人並不複識用。大吳,即應是吳國爾,太伯所居,故呼大吳。今東間有煎澤草,名蘭香。亦或是此也,生濕地。李云︰是今人所種,似都梁香草。
唐本注云︰此是蘭澤香草也。八月花白,人間多種之以飾庭池,溪水澗旁往往亦有。陶云不識,又言煎澤草,或稱李云都梁香近之,終非的識也。
今按別本注云︰葉似馬蘭,故名蘭草,俗呼為燕尾香。時人皆煮水以浴,療風。故又名香水蘭。陶云煎澤草,唐注云蘭澤香,並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澤蘭,尖長有歧,花紅白色而香,生下濕地。
陳藏器云︰蘭草與澤蘭,二物同名。陶公竟不能知,蘇亦強有分別。按蘭草本功外,主惡氣,香澤可作膏塗發。生澤畔,葉光潤,陰小紫,五月、六月採陰乾,婦人和油澤頭,故云蘭澤。李云都梁是也。蘇注蘭草云︰八月花白,人多種于庭池,此即澤蘭,非蘭草也。澤蘭葉尖,微有毛,不光潤,方莖紫節,初採微辛,乾亦辛,入產後補虛用之。已別出中品之下。蘇乃將澤蘭注於蘭草之中,殊誤也。《廣志》云︰都梁香出淮南,亦名煎澤草,盛洪之《荊州記》曰︰都梁縣有山,山下有水清淺,其中生蘭草,因名為都梁,亦因山為號也。

衍義曰︰蘭草,諸家之說異,同是曾未的識,故無定論。葉不香,唯花香。今江陵、鼎、澧州山谷之間頗有,山外平田即無,多生陰地,生於幽谷,益可驗矣。葉如麥門冬而闊,且韌,長及一、二尺,四時常青,花黃,中間葉上有細紫點,有春芳者,為春蘭,色深。秋芳者,為秋蘭,色淡。秋蘭稍難得,二蘭移植小檻中,置座右,花開時,滿室盡香,與他花香又別。唐‧白樂天有種蘭不種艾之詩,正謂此蘭矣。今未見用者。
《本經》蘇注︰八月花白,此即澤蘭也。

忍冬

味甘,溫,無毒。主寒熱身腫。久服輕身,長年益壽。十二月採,陰乾。

陶隱居云︰今處處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人唯取煮汁以釀酒,補虛療風。《仙經》少用。此既長年益壽,甚可常採服。凡易得之草,而人多不肯為之,更求難得者,是貴遠賤近,庸人之情乎?唐本注云︰此草藤生,繞覆草木上。苗莖赤紫色,宿者有薄白皮膜(音莫)之。其嫩莖有毛,葉似胡豆,亦上下有毛。花白蕊紫。今人或以絡石當之,非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忍冬,主熱毒血痢,水痢,濃煎服之。小寒,本條云溫,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忍冬亦可單用。味辛,主治腹脹滿,能止氣下 。
肘後方︰飛尸者,游走皮膚,穿臟腑,每發刺痛,變作無常︰遁尸者,附骨入肉,攻鑿血脈,每發不可得近,見尸喪聞哀哭便作;風尸者,淫躍四肢,不知痛之所在,每發昏恍,得風雪便作;沉尸者,纏骨結臟,沖心脅,每發絞切,遇寒冷便作;尸注者,舉身沉重,精神錯雜,常覺昏廢,每節氣至,則輒致大惡。此一條別有治後熨也。忍冬莖葉,銼數斛,煮令濃,取汁煎之服如雞子一枚,日二、三服。

蛇床子

蛇床子 pd119.bmp (缺)

味苦、辛、甘,平,無毒。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濕癢,除痺氣,利關節,癲癇,惡瘡,溫中下氣,令婦人子臟熱,男子陰強。久服輕身,好顏色,令人有子。一名蛇粟。一名蛇米,一名虺床,一名思益,一名繩毒,一名棗棘,一名牆蘼。生臨淄川谷及田野。五月採實,陰乾。(惡牡丹、巴豆、貝母。)

陶隱居云︰近道田野墟落間甚多。花、葉正似蘼蕪。
唐本注云︰《爾雅》一名盱(音吁)。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似小葉芎 ,花白,子如黍粒,黃白色。生下濕地,今所在皆有出揚州、襄州者良。採子曝乾。爾雅云︰盱,虺床。注︰蛇床也,一名馬床。
藥性論云︰蛇床仁,君,有小毒。治男子、女人虛,濕痺,毒風 痛,去男子腰疼,浴男女陰,去風冷,大益陽事。主大風身癢,煎湯浴之瘥。療齒痛及小兒驚癇。
日華子云︰治暴冷,暖丈夫陽氣,助女人陰氣,撲損瘀血,腰跨疼,陰汗,濕癬,四肢頑痺,赤白帶下,縮小便。凡合藥服食,即挪去皮殼,取仁微炒殺毒,即不辣。作湯洗病則生使。

圖經曰︰蛇床子,生臨淄川谷及田野。今處處有之,而揚州、襄州者勝。三月生苗,高三、二尺,葉青碎作叢似蒿枝。每枝上有花頭百餘,結同一窠似馬芹類。四、五月開白花,又似散水。子黃褐色如黍米,至輕虛。五月採實,陰乾。《爾雅》謂之盱,一名虺床。

雷公云︰凡使,須用濃藍汁,並百部草根自然汁,二味同浸三伏時,漉出日乾。卻用生地黃汁相拌蒸,從午至亥,日乾。用此藥只令陽氣盛數,號曰鬼考也。
千金方︰治產後陰下脫。蛇床子絹袋盛,蒸熨之,亦治陰戶痛。
又方︰治小兒癬瘡。杵蛇床末,和豬脂塗之。金匱方溫中坐藥蛇床子散方︰蛇床子仁為末,以白粉少許和令勻相得,如棗大,綿裹納之,自然溫矣。

地膚子

地膚子 pd120.bmp (缺)

味苦,寒,無毒。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使人潤澤。一名地葵,一名地麥。生荊州平澤及田野。八月、十月採實,陰乾。

陶隱居云︰今田野間亦多,皆取莖苗為掃帚。子微細,入補丸散用,《仙經》不甚須。
唐本注云︰地膚子,田野人名為地麥草,葉細莖赤。多出熟田中。苗極弱,不能勝舉。今云堪為掃帚,恐人未識之。《別錄》云︰搗絞取汁,主赤白痢,洗目去熱,暗雀盲澀痛。苗灰,主痢亦善。北人亦名涎衣草。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細莖赤,初生薄地,花黃白,子青白色,今所在有。
藥性論云︰地膚子,君。一名益明。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治陰卵 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
日華子云︰治客熱,丹腫。又名落帚子。色青,似一眠起蠶沙矣。

圖經曰︰地膚子,生荊州平澤及田野,今蜀川、關中近地皆有之。初生薄地五、六寸,根形如蒿,莖赤葉青,大似荊芥。三月開黃白花,八月、九月採實,陰乾用。神仙七精散云︰地膚子,星之精也。或曰其苗即獨掃也,一名鴨舌草。陶隱居謂莖苗可為掃帚者。
蘇恭云︰苗極弱,不能勝舉。二說不同,而今醫家便以為獨掃是也。密州所上者,其說益明。云根作叢生,每窠有二、三十莖,莖有赤有黃,七月開黃花,其實地膚也。至八月而 稈成,可採,正與此地獨掃相類。若然,恐西北所出者短弱,故蘇注云爾。其葉味苦,寒,無毒。主大腸泄瀉,止赤白痢,和氣,澀腸胃,解惡瘡毒。三、四月、五月採。

外台秘要︰治目痛及瞇忽中傷,因有熱暝者。取地膚子白汁注目中。
又方︰療手足煩疼。地膚草三兩,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一劑。
肘後方︰治積年久 腰痛,有時發動。六月、七月取地膚子乾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子母秘錄治妊娠患淋,小便數,去少,忽熱痛酸索,手足疼煩。地膚子十二兩,初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楊氏產乳︰療小便數多,或熱痛酸楚,手足煩疼。地膚草三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千歲

(力軌切)汁

千歲 pd121.bmp (缺)

味甘,平,無毒。主補五臟,益氣,續筋骨,長肌肉,去諸痺。久服輕身不飢,耐老,通神明。一名 蕪。生泰山川谷。

陶隱居云︰作藤生,樹如葡萄,葉如鬼桃,蔓延木上,汁白。今俗人方藥,都不複識用此,《仙經》數處須之。而遠近道俗咸不識此,非甚是異物,正是未研訪尋識之爾。唐本注云即(音纓) (音 )藤汁也。此藤有得千歲者,莖大如碗,冬唯葉凋,莖終不死。藤汁味甘,子味甘、酸,苗似葡萄,其莖主噦(于月切)逆大善,傷寒後嘔噦更良。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千歲 ,陶云藤生,樹如葡萄,葉如鬼桃,蔓延木上,汁白。人不複識,仙方或須。唐本注即云︰ 藤得千歲者,汁甘,子酸。按 是山蒲桃,斫斷藤,吹氣出一頭如通草。以水浸,吹取氣,滴目中,去熱翳赤障,更無甘汁,《本經》云汁甘,明非 也。千歲 似葛蔓,葉下白,子赤,條中有白汁。《草木疏》云︰一名苣荒,連蔓而生,子赤可食。《毛詩》云︰葛 。注云︰似葛之草也。此藤大者盤薄,故云千歲 。謂 者,深是妄言。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今處處有,取汁用,當在夏秋也。
日華子云︰味甘、酸。止渴,悅色。年多大者佳,莖葉同用,又名 藤。

圖經曰︰千歲 ,生泰山川谷。作藤生,蔓延木上,葉如葡萄而小。四月摘其莖,汁白而甘。

五月開花,七月結實,八月採子,青黑微赤。冬唯凋葉。此即《詩》云葛 者也。蘇恭謂是 藤,深為謬妄。陶隱居、陳藏器說最得之。

衍義曰︰千歲 ,唐開元末,訪隱民姜撫,已幾百歲。召至集賢院。言服常春藤,使白發還,則長生可致藤。生太湖,終南往往有之。帝遣使多取,以賜老臣。詔天下使自求之。擢撫銀青光祿大夫,號沖和先生。又言終南山有旱藕,餌之延年,狀類葛粉。帝取之作湯餅,賜大臣。右驍騎將軍甘守誠曰︰常春者千歲 也,旱藕者牡蒙也。方家久不用,撫易名以神之。民間以酒漬藤飲者,多暴死,乃止。撫內慚,請求藥牢山,遂逃去。今書之以備世疑。

景天

景天 pd122.bmp (缺)

味苦、酸,平,無毒。主大熱火瘡,身熱煩,邪惡氣,諸蠱毒,痂 (疋幾切),寒熱風痺,諸不足。花,主女人漏下赤白,輕身明目。久服通神不老。一名戒火,一名火母,一名救火,一名據火,一名慎火。生太山川谷。四月四日、七月七日採,陰乾。

陶隱居云︰今人皆盆盛養之於屋上,云以辟火。葉,可療金瘡止血,以洗浴小兒,去煩熱,驚氣。廣州城外有一樹,云大三、四圍,呼為慎火樹。江東者甚細小。方用亦稀。其花入服食。眾藥之名,此最為麗。今注皇朝收複嶺表,得廣州醫官問其事,曾無慎火成樹者,蓋陶之誤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慎火草,葉似馬齒莧而大。
藥性論云︰景天,君,有小毒。能治風疹惡癢,主小兒丹毒及治發熱驚疾。花能明目。
日華子云︰景天,冷。治心煩熱狂,赤眼,頭痛,寒熱,游風丹腫,女人帶下。

圖經曰︰景天,生泰山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人家多種於中庭,或以盆盎植于屋上,云以辟火,謂之慎火草。春生苗,葉似馬齒而大,作層而上,莖極脆弱。夏中開紅紫碎花,秋後枯死。亦有宿根者。四月四日、七月七日採其花並苗、葉,陰乾。攻治瘡毒及嬰孺風疹在皮膚不出者,生取苗、葉五大兩,和鹽三大兩。同研,絞取汁,以熱手摩塗之,日再。但是熱毒丹瘡,皆可如此用之。

外台秘要︰治癮疹。以慎火草一斤,搗絞取汁,敷上熱炙,摸之再三,即瘥。
千金方︰治小兒丹發。慎火草生一握,搗絞汁,以拭之 上,日十遍,夜三、四遍。譚氏小兒方同。子母秘錄治產後陰下脫。慎火草一斤陰乾,酒五升,煮取汁,分溫四服。
又方︰治小兒赤游,行於體上下,至心即死。搗生景天敷瘡上。楊氏產乳療煙火丹發,以背起或兩脅及兩足,赤如火。景天草、真珠末一兩,搗和如泥,塗之。
又方︰療蟄火丹從頭起,慎火草搗和苦酒塗之。

衍義曰︰景天,陶隱居既云,今人皆盆盛,養之於屋上,即知是草藥。又言廣州城外有一株,云可三、四圍,呼為慎火木。既曰云,即非親見是也。蓋是傳聞,亦非誤耳,乃陶之輕聽也。然極易種,但折生枝置土中,頻澆溉。旬日便下根,濃研取汁,塗火心瘡,其驗。乾為末,水調,掃游風、赤 熱者。

茵陳蒿

茵陳蒿 pd123.bmp (缺)

味苦,平、微寒,無毒。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膽,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悅長年。白兔食之仙。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採,陰乾。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似蓬蒿而葉緊細,莖,冬不死,春又生。唯入療黃膽用。《仙經》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陳乃云此,恐是誤爾。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茵陳本功外,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雖蒿類,苗細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因陳,後加蒿字也。今又詳︰此非菜中茵陳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青蒿而背白,今所在皆有,採苗陰乾。
藥性論云︰茵陳蒿,使,味苦、辛,有小毒。治眼目通身黃,小便赤。
日華子云︰石茵陳,味苦,涼,無毒。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頭旋,風眼冬,瘴瘧,女人症瘕,並閃損乏絕。又名茵陳蒿、山茵陳。本出和州及南山、嶺上皆有。

圖經曰︰茵陳蒿,生泰山及丘陵坡岸上,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葉緊細,無花實,秋後葉枯,莖稈經冬不死,至春更因舊苗而生新葉,故名茵陳蒿。五月、七月採莖葉陰乾,今謂之山茵陳。江寧府又有一種茵陳,葉大根粗,黃白色,至夏有花實。階州有一種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藥用之。今南方醫人用山茵陳,乃有數種。或著其說云︰山茵陳,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葉細而背白,其氣亦如艾,味苦,乾則色黑。江南所用,莖葉都似家茵陳而大,高三、四尺,氣極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龍腦薄荷。吳中所用,乃石香 也,葉至細,色黃,味辛,甚香烈,性溫。誤作解脾藥服之,大令人煩。以本草論之,但有茵陳蒿,而無山茵陳。本草注云︰茵陳蒿葉似蓬蒿而緊細。今京下北地用為山茵陳者是也。大體世方用山茵陳療腦痛,解傷寒發汗,行肢節滯氣,化痰利膈,治勞倦最要。詳本草正經,唯療黃膽,利小便,與世方都不應。今試取京下所用山茵陳,為解肌發汗藥,灼然少效;江南山茵陳,療傷寒腦痛絕勝。此見諸醫議論,謂家茵陳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煩。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飲服之。本草所無,自出俗方。茵陳蒿複當別是一物,主療自異,不得為山茵陳,此說亦未可據。但以功較之,則江南者為勝。以經言之,則非本草所出。醫方所用,且可計較功效,本草之義,更當考論爾。

雷公云︰凡使,須用葉有八角者,採得陰乾,去根細銼用,勿令犯火。
千金方︰治遍身風癢,生瘡疥。茵陳不計多少,煮濃汁洗之,立瘥。食醫心鏡茵陳,主除大熱,黃膽,傷寒頭痛,風熱瘴癘,利小便。切煮羹,生食之亦宜人。

衍義曰︰茵陳蒿,張仲景治傷寒,熱甚發黃者,身面悉黃,用之極效。又一僧因傷寒後發汗不澈,有留熱,身面皆黃,多熱,期年不愈。醫作食黃治之,治不對病,不去。問之,食不減。尋與此藥,服五日,病減三分之一,十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陳、山梔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末之。每用三錢,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後溫服,以知為度。然此藥以茵陳蒿為本,故書之。

杜若

杜若 pd124.bmp (缺)

味辛,微溫,無毒。主胸脅下逆氣,溫中,風入腦戶,頭腫痛,多涕淚出,眩倒目(莫郎切),止痛,除口臭氣。久服益精,明目,輕身,令人不忘。一名杜衡,一名杜蓮,一名白連,一名白芩,一名若芝。生武陵川澤及冤句。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得辛夷、細辛良,惡柴胡、前胡。)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葉似薑而有文理,根似高良薑而細,味辛香。又絕似旋覆根,殆欲相亂,葉小異爾。《楚詞》云︰山中人兮芳杜若。此者一名杜衡,今複別有杜衡,不相似。
唐本注云︰杜若,苗似廉薑,生陰地,根似高良薑,全少辛味。陶所注旋覆根,即真杜若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苗似山薑,花黃赤,子赤色,大如棘子,中似豆蔻。今出硤州、嶺南者甚好。范子計然云︰杜衡、杜若,出南郡、漢中,大者大善。

圖經曰︰杜若,生武陵川澤及冤句,今江湖多有之。葉似薑花赤色,根似高良薑而小辛味,子如豆蔻。二月、八月採根曝乾用。
謹按此草一名杜衡,而中品自有杜衡條。杜衡,《爾雅》所謂土鹵者也。杜若,《廣雅》所謂楚衡者也。其類自別,然古人多相雜引用。《九歌》云︰採芳洲兮杜若。又《離騷》云︰雜杜衡與芳芷。王逸輩皆不分別。但云香草也。古方或用,而今人罕使,故亦少有識之者。

雷公云︰凡使,勿用鴨喋草根,真相似,只是味效不同。凡修事,採得後,刀刮上黃赤皮了,細銼,用二、三重絹作袋盛,陰乾。臨使以蜜浸一夜,至明漉出用。爾雅一曰杜若,土鹵,香草也。

沙參

沙參一 pd125.bmp (缺)

沙參二 pd126.bmp (缺)

味苦,微寒,無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療胃痺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補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須,一名白參,一名識美,一名文希。生河內川谷及冤句、般陽續山,二月、八月採根,曝乾。(惡防己,反藜蘆。)

陶隱居云︰今出近道。叢生,葉似枸杞,根白實者佳。此沙參並人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參名。又有紫參,正名牡蒙,在中品。
唐本注云︰紫參、牡蒙,各是一物,非異名也。今沙參出華州為善。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花白色,根若葵根。
藥性論云︰沙參,臣。能去皮肌浮風,疝氣下墜,治常欲眠,養肝氣,宣五臟風氣。
日華子云︰補虛,止驚煩,益心肺,並一切惡瘡疥癬及身癢,排膿,消腫毒。

圖經曰︰沙參,生河內川谷及冤句、般陽續山,今出淄、齊、潞、隨州,而江、淮、荊、湖州郡或有之。苗長一、二尺以來,叢生崖壁間,葉似枸杞而有叉牙。七月開紫花,根如葵根,箸許大,赤黃色,中正白實者佳。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南土生者,葉有細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黏膠,此為小異。古方亦單用。葛洪卒得諸疝,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自汗出欲死者。搗篩末,酒服方寸匕,立瘥。

白兔藿

味苦,平,無毒。主蛇虺、蜂蠆、 狗、菜肉、蠱毒,鬼疰,風疰,諸大毒不可入口者,皆消除之。又去血,可末著痛上,立消。毒入腹者,煮飲之即解。一名白葛。生交州山谷。

陶隱居云︰此藥療毒,莫之與敵,而人不複用,殊不可解,都不聞有識之者,想當似葛爾,須別廣訪,交州人未得委悉。
唐本注云︰此草荊、襄間山谷大有,苗似蘿摩,葉圓濃,莖俱有白毛,與眾草異。蔓生,山南俗謂之白葛。用療毒有效。而交、廣又有白花藤,生葉似女貞,莖葉俱無毛,花白,根似野葛,云大療毒,而交州用根不用苗,則非藿也。用葉苗者,真矣。二物療治,並如《經》說,各自一物,下條載白花藤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蔓生,葉圓若 ,今襄州北、汝州南崗上有。五月、六月採苗,日乾。

海藥云︰主風邪熱極,宜煮白兔藿飲之。乾則搗末,敷諸毒妙。

徐長卿

徐長卿 pd127.bmp (缺)

味辛,溫,無毒。主鬼物百精,蠱毒疫疾,邪惡氣,溫瘧。久服強悍輕身,益氣延年。一名鬼督郵。生泰山山谷及隴西。三月採。

陶隱居云︰鬼督郵之名甚多。今俗用徐長卿者,其根正如細辛,小短扁扁爾,氣亦相似。今狗脊散用鬼督郵,當取其強悍宜腰腳,所以知是徐長卿,而非鬼箭、赤箭。
唐本注云︰此藥葉似柳,兩葉相當,有光潤,所在川澤有之。根如細辛,微粗長,而有臊(昔刀切)氣。今俗用代鬼督郵,非也。鬼督郵別有本條在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苗似小麥,兩葉相對,三月苗青,七月、八月著子,似蘿摩子而小,九月苗黃,十月凋。生下濕川澤之間,今所在有之。八月採,日乾。

圖經曰︰徐長卿,生泰山山岩谷及隴西,今淄、齊、淮、泗間亦有之。三月生青苗,葉似小桑,兩兩相當,而有光潤。七、八月著子,似蘿摩而小。九月苗黃,十月而枯,根黃色,似細辛微粗長,有臊氣。三月、四月採,一名別仙蹤。

雷公云︰凡採得,粗杵,拌少蜜令遍,用磁器盛,蒸三伏時,日乾用。

石龍芻

味苦,微寒,微溫,無毒。主心腹邪氣,小便不利,淋閉,風濕,鬼疰惡毒,補內虛不足,痞滿,身無潤澤,出汗,除莖中熱痛,殺鬼疰惡毒氣。久服補虛羸,輕身,耳目聰明,延年。一名龍須,一名草續斷,一名龍珠,一名龍華,一名懸莞,一名草毒。九節多味者良,生梁州山谷濕地。五月、七月採莖,曝乾。

陶隱居云︰莖青細相連,實赤,今出近道水石處,似東陽龍須以作席者,但多節爾。
唐本注云︰《別錄》云,一名方賓。主療蛔蟲及不消食爾。
今按別本注云︰《別錄》云微溫,今之服用能除熱,蓋不溫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莖如 ,叢生,俗名龍須草。今人以為席者,所在有之。八月、九月採根,曝乾。
陳藏器云︰按龍須作席,彌敗有垢者,取方尺煮汁服之。主淋及小便卒不通。今出汾州,亦處處有之。

薇銜

味苦,平、微寒,無毒。主風濕痺歷節痛,驚癇吐舌,悸氣賊風,鼠痿癰腫,暴症,逐水,療痿蹶。久服輕身明目。一名糜銜,一名承膏,一名承肌,一名無心,一名無顛。生漢中川澤及冤句、邯鄲。七月採莖、葉,陰乾。(得秦皮良。)

陶隱居云︰俗用亦少。
唐本注云︰此草叢生,似茺蔚及白頭翁,其葉有毛,莖赤。療賊風大效。南人謂之吳風草,一名鹿銜草,言鹿有疾,銜此草瘥。又有大小二種,楚人猶謂大者為大吳風草,小者為小吳風草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婦人服之,絕產無子。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茺蔚,叢生,有毛,黃花,根赤黑也。

陳藏器云︰一名無心草,非草無心者。南人名吳風草,方藥不用之。素問云黃帝曰︰有病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風。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雲實

雲實 pd128.bmp (缺)

味辛、苦,溫,無毒。主泄痢腸 ,殺蟲蠱毒,去邪惡結氣,止痛,除寒熱,消渴。

主見鬼精物,多食令人狂走,殺精物,下水。燒之致鬼。久服輕身通神明,益壽。一名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子細如葶藶子而小黑,其實亦類莨菪。燒之致鬼,未見其法術。
唐本注云︰雲實大如黍及大麻子等,黃黑似豆,故名天豆。叢生澤旁,高五、六尺。葉如細槐,亦如苜蓿。枝間微刺。俗謂苗為草雲母。陶云似葶藶,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細槐,花黃白。其莢如大豆,實青黃色,大若麻子。今所在平澤中有。五月、六月採實。

圖經曰︰雲實,生河間川谷。高五、六尺,葉如槐而狹長,枝上有刺。苗名臭草,又名羊石子草。花黃白色,實若麻子大,黃黑色,俗名馬豆。十月採,曝乾用。今三月、四月採苗,五月、六月採實,實過時即枯落。治瘧藥中多用之。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粗搗,相對拌渾顆橡實,蒸一日後出用。

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 pd129.bmp (缺)

味苦、甘,平,無毒。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痺內寒,止心煩,鼻衄,癰疽惡瘡 乳,婦人難產。久服輕身,耐老增壽。生泰山山谷,二月、八月採。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人言是蓼子,亦不爾。葉似酸漿,子似菘子。而多入癰 方用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菘藍等,花紅白色,子殼似酸漿,實圓黑似菘子,如黍粟。今所在有之。三月收苗,五月收子,晒乾。
藥性論云︰王不留行能治風毒,通血脈。
日華子云︰治發背游風、風疹,婦人血經不勻及難產。根、苗、花、子並通用,又名禁宮花,剪金花

圖經曰︰王不留行,生泰山山谷,今江浙及並河近處皆有之。苗莖俱青,高七、八寸以來。黃色如薺根。葉尖如小匙頭,亦有似槐葉者。四月開花,黃紫色,隨莖而生,如松子狀,又似豬藍花。五月內採苗莖,晒乾用。俗間亦謂之剪金草。河北生者,葉圓花紅,與此小別。

張仲景治金瘡,八物王不留行散,小瘡粉其中,大瘡但服之,產婦亦服。《正元廣利方》療諸風痙,有王不留行湯最效。

雷公云︰凡採得拌渾蒸,從巳至未,出,卻下漿水浸一宿,至明出,焙乾用之。
梅師方︰治

鬼督郵

味辛、苦,平,無毒。主鬼疰、卒忤中惡,心腹邪氣,百精毒,溫瘧疫疾,強腰腳,益膂力。一名獨搖草。

唐本注云︰苗唯一莖,葉生莖端若傘(音傘),根如牛膝而細黑。所在有之。有必叢生,今人以徐長卿代之,非也。(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徐長卿、赤箭之類。亦一名為鬼督郵,但主治不同,宜審用也。又《圖經》云︰莖似細箭杆,高二尺以下。葉生莖端狀傘。蓋根橫而不生須,花生葉心,黃白色。二月、八月採根,所在皆有。

雷公云︰凡採並細銼了,搗,用生甘草水煮一伏時,漉出用也。

白花藤

味苦,寒,無毒。主解諸藥、菜、肉中毒。酒漬服之,主虛勞風熱。生嶺南、交州、廣州平澤。

唐本注云︰苗似野葛而白花。根皮濃,肉白,其骨柔于野葛。(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有細毛,蔓生,花白。根似牡丹,骨柔,皮白而濃。味苦,用根不用苗,凌冬不凋。

雷公云︰凡使,勿用菜花藤,緣真似白花藤,只是味不同。菜花藤酸澀,不堪用。其白花藤五種唐本餘

留軍待

味辛,溫,無毒。主肢節風痛,筋脈不遂,折傷瘀血,五緩攣痛。生劍州山谷,其葉似楠木而細長。採無時。

地不容

地不容 pd130.bmp (缺)

味苦,大寒,無毒。主解蠱毒,止煩熱,辟瘴癘,利喉閉及痰毒。一名解毒子。生山西谷。採無時。

圖經曰︰地不容,生戎州。味苦,大寒,無毒。蔓生,葉青,如杏葉而大,濃硬,凌冬不凋無花實。根黃白色,外皮微粗褐,累累相連,如藥實而圓大。採無時。能解蠱毒,辟瘴氣,治咽喉閉塞,鄉大亦呼為解毒子。

獨用將軍

味辛,無毒。主治毒腫奶癰,解毒,破惡血。生林野,採無時,節節穿葉心生苗,其葉似楠,根並採用。

山胡椒

味辛,大熱,無毒。主心腹痛,中冷,破滯。所在有之。似胡椒,顆粒大如黑豆,其色黑,俗用有效。

燈籠草

味苦,大寒,無毒。主上氣咳嗽,風熱,明目。所在有之。八月採。枝幹高三、四尺,有花紅色,狀若燈籠。內有子,紅色可愛。根、莖、花、實並入藥使。一十種陳藏器余

人肝藤

主解諸毒藥,腫游風,腳手軟痺。並研服之,亦煮服之,亦敷病上。生嶺南。葉三椏,花紫色。一名承露仙。又有伏雞子,亦名承靈仙,葉圓,與此名同物異。

海藥云《廣志》云︰生嶺南山石間,引蔓而生。主蟲毒及手腳不遂等風。生研服。楊氏產

越王余算

味鹹,平,無毒。主下水,破結氣。生南海水中,如竹算子,長尺許。《異苑》曰︰晉安有越王余算,葉白者似骨,黑者似角。云是越王行海作籌有餘,棄水中而生。

海藥云︰謹按《異苑記》云︰昔晉安越王,因渡南海,將黑角白骨算籌所余棄水中,故生此

味甘,平,無毒。下水,利小便。生南海中水石上。《南越志》云︰似紫菜,色青。
《臨海異物志》曰︰附石生也。

海藥云︰主風秘不通,五鬲氣,並小便不利,臍下結氣,宜煮汁飲之。胡人多用治耳疾。

海根

味苦,小溫,無毒。主霍亂中惡,心腹痛,鬼氣注忤,飛尸,喉痺,蠱毒,癰疽惡腫,赤白游疹,蛇咬犬毒。酒及水磨服,敷之亦佳。生會稽海畔山谷,莖赤,葉似馬蓼,根似菝而小也。海人極用之。

海藥云︰胡人採得,蒸而用之,余並同。

寡婦荐

主小兒吐痢,霍亂。取二七莖,煮飲之。

自經死繩

主卒發癲狂,燒為末,服三指撮。三年陳蒲煮服之,亦佳。

刺蜜

味甘,無毒。主骨熱,痰嗽,痢暴下血,開胃,止渴除煩。生交河沙中,草頭有刺,上有毛,毛中生蜜,一名草蜜。胡人呼為給 羅。

骨路支

味辛,平,無毒。主上氣浮腫,水氣嘔逆,婦人崩中,餘血症瘕,殺三蟲。生昆侖國,苗似凌霄藤,根如青木香。安南亦有,一名飛滕。

長松

味甘,溫,無毒。主風血冷氣宿疾,溫中去風。草似松,葉上有脂。山人服之。生關內山谷中。

合子草

有小毒,子及葉主蠱毒螫咬,搗敷瘡上。 蔓生岸旁,葉尖花白,子中有兩片如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