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下

金 劉完素


咳嗽論第二十一

論曰: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為嗽也。脾濕者,秋傷於濕,積於脾也。故內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若反動之,氣必上沖而為咳,甚則動於脾濕發而為痰焉,是知脾無留濕,雖傷肺氣而不為痰也。有痰寒少而熱多,故咳嗽者,非專主於肺而為病,以肺主皮毛,而司於外,故風寒先能傷之也。內經曰: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獨肺也。各以其時主之而受病焉,非其時各傳而與之也。所病不等,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唯濕病痰飲入胃,留之而不行,止入於肺,則為咳嗽,假令濕在於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所治不同,宜隨証而治之。若咳而無痰者,以辛甘潤其肺,故咳嗽者,治痰為先,治痰者,下氣為上,是以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咳嗽自愈,枳殼陳皮利其氣,而痰飲自除,痰而能食者,大承氣湯微下之,少利為度,痰而不能食者,濃朴湯治之,夏月嗽而發熱者,謂之熱痰嗽。小柴胡四兩,加石膏一兩,知母半兩用之,冬月嗽而發寒熱,謂之寒嗽,小青龍加杏仁服之,然此為大例,更當隨証隨時加減之,量其虛實,此治法之大體也。

蜜煎生薑湯 蜜煎橘皮湯 燒生薑胡桃

此三者皆治無痰而嗽者,當辛甘潤其肺故也。如但用青陳皮藥,皆當去白,本草云,陳皮味辛,理上氣。去痰氣滯塞,青皮味苦,理下氣,二味俱用散三焦之氣也。故聖濟云,陳皮去痰。穰不除即生痰,麻黃發汗,節不去而止汗。

治風痰熱咳嗽,其脈弦,面青四肢滿悶,便溺秘澀,心多躁怒,水煮金花丸

南星 半夏(各二兩生用) 天麻(五錢) 雄黃(二錢) 白面(三兩) 寒水石(一兩燒存性)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煎漿水沸,下藥煮令浮為度,漉出淡漿水浸,另用生薑湯下。或通聖加半夏,及局方中川芎丸防風丸,皆可用也。

小黃丸
治熱痰咳嗽,脈洪面赤,煩熱心痛,唇口乾燥,多喜笑,宜小黃丸。 南星(湯洗) 半夏(洗各一兩) 黃芩(一兩半)
上為細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食後薑湯下,及小柴胡湯中加半夏亦可。

白朮丸
治痰濕咳嗽,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臥不收,腹脹而食不消化,宜白朮丸。 南星 半夏(俱湯洗各一兩) 白朮(一兩半)
上為細末,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薑湯下,及局方中防己丸,亦可用。

玉粉丸
治氣痰咳嗽,脈澀面白,上喘氣促,洒淅惡寒,愁不樂,宜服之。 南星 半夏(俱洗各一兩) 官桂(去皮一兩)
上為細末,薄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薑湯下食後,及局方中防己丸亦可,玉粉丸加減在後。
心下痞者,加枳實五錢。
身熱甚者,加黃連五錢。
體重者,加茯苓一兩。
氣上逆者,加苦葶藶五錢。
氣促者,加人參桔梗各五錢。
浮腫者,加郁李仁杏仁各五錢。
大便秘者,加大黃五錢。

雙玉散
治痰熱而喘,痰涌如泉。 寒水石 石膏(各等分)
上為細末,煎人參湯調下三錢,食後服。 治痰千緡湯
半夏(生末一兩) 大皂角(去皮子半兩 )
上同於絹袋中盛之,用水三升,生薑七大片,同煎至一半,以手操洗之,取清汁,分作三服,食後,並服二服效。

防風丸
治痰嗽,胸中氣不清利者,枳朮丸亦妙。 防風(半兩) 枳殼(半兩去穰麩炒) 白朮(一兩)
上細末,燒餅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生薑湯下。

天麻丸
天麻(二兩) 半夏 南星(各一兩) 雄黃(少許)
上以白面二兩,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煎淡水令沸,下藥煮十餘沸漉出,食前生薑 湯下。

利膈丸
主胸中不利,痰嗽喘促,利脾胃壅滯,調藏秘瀉,推陳致新,消進飲食,治利膈氣之勝藥也。
木香(一錢半) 檳榔(一錢半) 人參(三錢) 當歸(二錢) 藿香(一錢半) 大黃(酒浸焙一兩) 濃朴(薑製三兩) 枳實(一兩炒) 甘草(三錢炙)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諸飲皆可下。

款氣丸
治久嗽痰喘,肺氣浮腫。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檳榔 木香 杏仁(去皮尖) 郁李仁(去皮) 茯苓 澤瀉 當歸 廣朮(炮) 馬兜鈴 苦葶藶(以上各三兩) 人參 防己(各五錢) 牽牛(取頭末一兩)
上為細末,生薑汁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加至五七十丸,生薑湯下,食後服。

玉粉丸
治痰結咽喉不利,語音不出。
半夏(洗五錢) 草烏(一字炒) 桂(一字)
上同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歲不愈者,亦效。

枳殼湯
治久痰胸膈不利者,多上焦發熱。
枳殼(麩炒去穰三兩) 桔梗(三兩) 黃芩(一兩半)
上同,每日早,用二兩半,水三盞,煎至二盞,勻作三服,午時一服,申時一服,臨臥時一服,三日七兩半藥盡,服生半夏湯。

生半夏湯
半夏(不以多少洗七遍切作片子)
上每服,秤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五大片,同煎至一盞,和滓食後服,一日三二服,服三日畢,再服枳朮丸,盡其痰為度。論曰:先消胸中氣,後去膈上痰,再服枳朮丸,謂首尾合盡消其氣,令痰不複作也。

清鎮丸
治熱嗽。 小柴胡湯內加人參一倍,青黛(半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薑湯下。

半夏丸
治因傷風而痰作喘逆,兀兀欲吐,惡心欲倒,已吐加檳榔三錢。
半夏(一兩湯洗切) 雄黃(研三錢)
上同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小兒丸如黍米大。

白朮散
治夏暑大熱,或醉飲冷,痰濕不止,膈不利。
白朮 茯苓 半夏(洗) 黃芩(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至七錢,水二盞,入生薑十片,煎至一盞去滓,調陳皮末一錢,神曲末一錢,食後服。

法曰:大熱大飲,蓋酒味熱而引飲冷,冷與熱凝於胸中,不散而成濕,故痰作矣。甚者宜吐之,吐後服五苓甘露勝濕去痰之劑。

白朮湯
治痰潮上如涌泉,久不可治者。 白朮 白茯苓 半夏(等分)
上為末,每服半兩,病大者一兩,水二盞,生薑七片,煎至一盞,取清調神曲末二錢,頓服之。病甚者,下玉壺丸一百丸,大效永除根。

天門冬丸
治婦人喘,手足煩熱,骨蒸寢汗,口乾引飲,面目浮腫。
天門冬(十兩去心秤) 麥門冬(去心八兩) 生地黃(三斤取汁為膏子)
上二味為末,膏子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煎逍遙散送,逍遙散中去甘草,加人參,或服王氏博濟方中,人參荊芥散亦可,如面腫不已,經曰:面腫曰風,故宜汗,麻黃桂枝可發其汗,後服柴胡飲子,去大黃。故論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治俞者,治其土也。治合者,亦治其土也。如兵家圍魏救趙之法也。

虛損論第二十二

論曰:虛損之疾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損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過於胃則不可治也。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故損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鹹,過於脾則不可治也。自上而損者。一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不能榮於臟腑,婦人月水不通,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自下而損者,一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克,論曰:心肺損而色蔽,腎肝損而形痿,穀不能化而脾損,感此病者,皆損之病也。漸漬之深,皆虛勞之疾也。

四君子湯
治肺損而皮聚毛落,益氣可也。 白朮 人參 黃耆 茯苓(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六錢七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遠溫服。

八物湯
治心肺虛損,皮聚而毛落,血脈虛損,婦人月水愆期,宜益氣和血。 白朮 人參 黃耆 茯苓 川芎 熟地黃 當歸 芍藥(各等分)
上粗末服五七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十全散
治心肺損及胃,飲食不為肌膚,宜益氣和血調飲食。 白朮 人參 黃耆 茯神 桂枝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芍藥 甘草(等分)
上為末,加生薑棗同煎,水一大盞,藥五錢,煎至七分,食前,日三服。

金剛丸
治腎損,骨痿不能起於床,宜益精。 萆 杜仲(炒去絲) 蓯蓉(酒浸) 菟絲子(酒浸等分)
上為細末,酒煮豬腰子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牛膝丸
治腎肝損,骨痿不能起於床,筋緩不能收持,宜益精緩中。

牛膝(酒浸) 萆 杜仲(炒去絲) 蓯蓉(酒浸) 防風 菟絲子(酒浸) 白蒺藜(各等分)桂枝(減半)
上細末,酒煮豬腰子,搗丸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煨腎丸
治腎肝損及脾損,穀不化,宜益精緩中消穀。
牛膝(酒浸) 萆 杜仲 蓯蓉 菟絲子 防風 白蒺藜 胡蘆巴 破故紙(等分) 桂(半之)
上和劑服餌如金剛丸法,腰痛不起者,甚效。 黑地黃丸,加五味子,名腎氣丸,治陽盛陰虛,脾腎不足。 房室虛損,形瘦無力,面多青黃而無常色,宜此藥養血益腎。

蒼朮(一斤米泔浸) 熟地黃(一斤) 川薑(冬一兩夏五錢春七錢) 五味子(半斤)
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至二百丸,食前米飲下或酒,治血虛久痔甚效,經曰:腎 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五味子味酸,故酸以收之,此雖陽盛不燥熱,乃是五臟虛損於內。 故可益血收氣也。此藥類象神品藥也。

治陽虛陰盛,心肺不足,宜八味丸。若形體瘦弱,無力多困,未知陰陽先損,夏月地黃丸,春秋宜腎氣丸。 冬月宜八味丸。

消渴論第二十三

論曰: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腎消,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謂之膈消病也。多飲水而少食。 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治宜流濕潤燥,中消者胃也。渴而飲食多,小便黃,經曰:熱能消穀,知熱在中,法云,宜下之,至不欲飲食則愈,腎消者,病在下焦,初發為膏淋,下如膏油之狀,至病成而 面色黧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濁而有脂,治法宜養血,以整肅分其清濁而自愈也。法曰:燥上而渴,用辛甘 潤肺,故可用蜜煎生薑湯,大器頓之,時時呷之,法云,心肺之病,莫厭頻而少飲,內經云:補上治上宜以緩。 又曰:辛以潤之,開腠致津液通,則肺氣下流,故氣下火降而燥衰矣。其渴乃止。又經曰:二陽結為消,王注 曰:二陽結於胃及大腸,俱熱也。腸胃藏熱,則善消水穀,可甘辛降火之劑,黃連末一斤,生地黃自然汁,白蓮 花藕自然汁,牛乳汁,各一斤,熬成膏子,劑黃連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少呷溫水送下,日進十 服,渴病立止。 治上焦膈消,而不欲多食,小便清利,宜小柴胡湯,或加白虎湯,或錢氏方中地骨皮散,內加 芍藥 黃 石膏 黃芩 桔梗之類是也。

人參石膏湯
治膈消,上焦煩渴,不欲多食。 人參(半兩) 石膏(一兩二錢) 知母(七錢) 甘草(四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至七錢,水煎食後溫服。

順氣散
治消中,熱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黃,微利之為效,不可多利,服此藥漸漸利之,不欲多食則愈。
濃朴(薑製一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二錢炒)
上,每服五錢,水煎食遠服。

茴香散
治腎消病下焦,初証小便如膏油。
茴香(炒) 苦楝(炒)
上細末,酒調二錢,食前服。

八味丸
治腎消大病加減法。 本方內倍加山藥,外桂附從四時加減,假令方內桂附一兩,春各用三錢,夏用一錢,秋用五錢,冬全用一兩。

珍珠粉丸
治白淫夢泄遺精,及滑出而不收。 黃柏一斤(於新瓦上燒令通赤為度) 真蛤粉(一斤)
上為細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酒下,法曰:盛陽乘陽,故精泄也。黃柏降火,蛤粉咸 而補腎,陰也。又治思想無窮,所願不得之証。

竹籠散
治消渴。
五靈脂 黑豆(去皮臍)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冬瓜湯調下,無冬瓜,苗葉皆可,日二服,小渴二三服效,渴定不可服熱藥。 唯服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

腫脹論第二十四(小兒附)

靈樞脹論云,帝問岐伯脹形何如,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又水脹篇云,帝問岐伯水脹何如,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帝曰:膚脹何如,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濃,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鼓脹何如,答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腸覃何如,答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藏,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答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帝曰:膚脹鼓脹可刺邪,曰:先瀉其脹之血絡。 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

經云:平治權衡,去宛陳,開鬼門,潔淨府,平治權衡者,察脈之浮沉也。去宛陳者,疏滌腸胃也。開鬼門潔淨府者,發汗利小便也。又鼓脹之病,治以雞屎醴,名醫云,其腫有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脅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皆腫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咽乾為膽水,乍虛乍實為大腸水,各隨其經絡,分其內外,審其脈証而別之,又有風水皮水石水黃汗,歸各臟以論之,風合歸肝,皮合歸肺,黃汗歸脾,石合歸腎,風水脈浮,必惡風,皮水脈亦浮,按下沒指,石水脈沉,腹滿不喘,黃汗脈沉遲,發熱而多涎,久而不愈,必致癰膿,水腫脈浮帶數,即是虛寒潛止其間,久必沉伏,沉伏則陽虛陰實,為水必矣。要知水脈必沉是也。論曰:脈出者死,與病不相應也。諸唇黑則傷肝,缺盆盈平則傷心,臍出則傷脾,足平則傷腎,背平則傷肺,此五者必不可療也。治法云:腰以上宜發汗,腰以下利小便,錢氏論虛實腹脹,實則不因吐瀉久病之後,亦不因下利,脹而喘急悶亂,更有痰有熱,及有宿食不化而脹者,宜服大黃丸白餅子紫霜丸下之,更詳認大小便,如俱不通,先利小便,後利大便,虛則久病吐瀉後,其脈微細,肺主目胞腮虛腫,手足冷,當先服塌氣丸,後服異功散,及和中丸益黃散溫其氣,因於氣腫者,橘皮煎丸,因於濕為腫,煎防己黃耆湯,調五苓散,因於熱為腫者,服八正散。

又一法,燥熱於肺為腫者,乃絕水之源也。當清肺除燥,水自生矣。於豉梔湯中,加黃芩,如熱在下焦。陰消使氣不得化者,當益陰,則陽氣自化也。黃柏黃連是也。

五脈論五水灸法

青水灸肝井,赤水灸心滎,黃水灸脾俞,白水灸肺經,黑水灸腎合。

婦人蠱脹無脈,燒青丸,五皮散亦是。

論諸蠱脹者有二,腫若從胃,則旦食而不能夜食,旦則不脹,夜則脹是也。若水腫証,濡泄者是也。內經曰:蠱脹之病,治以雞屎醴,酒調服,水脹之病,當開鬼門,潔淨府也。

白茯苓湯名變水
白茯苓 澤瀉(各二兩) 郁李仁(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一碗,煎至一半,常服無時,從少至多服,或煎得,澄入生薑自然汁在內和面,或作粥飯,作常食,五七日後,覺脹下,再以白朮散
白朮 澤瀉(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煎茯苓湯調下,或丸亦可,服三十丸。

末治之藥,服黃耆芍藥建中之類,以調養之,平複後,忌房室豬魚鹽面等物。 治水氣蠱脹,潔淨府,楮實子丸
楮實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子) 白丁香(一兩半) 茯苓(三兩去皮)
上二味為細末,用楮實膏為丸,如桐子大,不計丸數,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減為度,後服中治藥末治藥調養藥,疏啟其中,忌甘苦酸,補其下,五補七宣。

取穴法

治腫治其經,治金火也。井滎俞經,陰經金也。金水木火,陽經火也。

治腫木香散
木香 大戟 白牽牛(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用三錢,豬腰子一對,批開摻藥在內,燒熟空心服之,如左則塌左,右則塌右,如水腫不能全去,於腹上塗甘遂末,在繞臍滿腹,少飲甘草水,其腫便去也。

治水腫
螻蛄去頭尾,與葡萄心同研,露七日,曝乾為細末,淡酒調下,暑月濕用尤佳。

又方
棗一斗,鍋內入水,上有四指,用大戟並根苗蓋之遍,盆合 之,煮熟為度,去大戟不用,旋煮旋吃無時,盡棗決愈,神效。

眼目論第二十五

論曰:眼之為病,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則為裡,宜養血安神,暴發者為表而易治,久病者在裡而難愈,除風散熱者,瀉青丸主之,養血安神者,定志丸,婦人熟乾地黃丸是也。或有體肥氣盛,風熱上行,目昏澀者,槐子散主之,此由胸中氣濁上行也。重則為痰厥,亦能損目,常使胸中氣清,無此病也。又有因目疾服藥多而損氣者,久之眼漸昏弱,乍明乍暗,不欲視物,此目少血之驗也。熟乾地黃丸,消風散,定志丸,相須而養之,或有視物不明,見黑花者,此謂之腎氣弱也。宜補腎水,駐景丸是也。或有暴失明者,謂眼居諸陽交之會也。而陰反閉之,此風邪內滿,當有不測之疾也。翳膜者,風熱重而有之,或斑入眼,此肝氣盛而發在表也。翳膜已生在表明矣,當發散而去之。反疏利則邪氣內搐,為翳則深也。邪氣未定,謂之熱翳而浮,邪氣已定,謂之冰翳而沉,邪氣牢而深者,謂之陷翳,當以 發之物,使其邪氣再動,翳膜乃浮,輔之退翳之藥。 則能自去也。病久者,不能速效,當以歲月除之。

治眼赤暴發腫,散熱飲子

防風 羌活 黃芩 黃連(各一兩)
上,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如大便秘澀,加大黃一兩,如痛甚者,加當歸地黃,如煩躁不能眠睡,加梔子一兩。

川芎散 治風熱上沖,頭目眩熱腫,及胸中不利。 川芎 槐子(各一兩)
上細末三錢,如胸中氣滯不利,生薑湯調,目疾茶調,風熱上攻。咀一兩,水煎食後服。

治眼久病昏澀,因發而久不愈,地黃湯
防風 羌活 黃芩 黃連 地黃 當歸 人參 茯神(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後。

槐子散
槐子 黃芩 木賊 蒼朮(各等分)
上細末,茶清調下,食後。

治眼生翳膜,及斑入眼。赤已過者,瀉青丸主之,當半減大黃,如大便秘。氣未定,依方服之。 治冰翳久不去者,羚羊角散主之。 羚羊角 升麻 細辛(各等分) 甘草(半之)
上為細末,一半為散,一半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以羚羊角散下之,食後臨臥,米泔水煎服。

治太陽經,衛虛血貫腫人臉重,頭中濕淫膚脈,睛痛肝風盛,眼黑腎虛,桔梗丸
桔梗(一斤) 牽牛(頭末三兩)
上二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加至百丸,食前溫水下,日二服。

金絲膏
點眼藥。 生薑(四兩取汁) 白沙蜜(一斤煉去滓) 豬膽汁(三錢) 黃連(四兩槌用水一斗浸煎取五升)
上先煎黃連水,後入薑汁,次入蜜,同煎去沫淨,次入下項藥末。
腦子(四錢) 麝香(三錢) 砂(四錢) 硼砂(三錢) 輕粉(五錢) 熊膽(四錢) 青鹽(三錢)
上極細攪勻,熬令稀膏,點用。

治眼暴赤發嗔痛不可忍者,救苦丸
黃連(一兩) 當歸(二錢) 甘草(一錢)
上同 細,新水半碗,浸一宿,以慢火熬,約至一半,以綿濾去滓,以淨為妙,用火再熬,作稠膏子為度。攤在碗上倒合,以物蓋之,用熟艾一大彈子許,底下燃之,用艾熏膏子,艾盡為度,再入下項藥。
朱砂(一錢飛) 腦子(半錢) 乳香 沒藥(等分)
上同研極細,入黃連膏內,搜和丸如米大,每用二丸,點眼大角內,仰面臥,藥化則起。

治眼發赤腫,毒氣侵睛脹痛,宣毒散
盆硝 雄黃 乳香 沒藥(各等分)
上為極細末,以少許,鼻內 之。

治眼風毒發腫,鼻中欲嚏,嚏多大損而生瘡,宣風散
川芎 甘菊(各二錢) 乳香 沒藥(各一錢)
上和勻,再研極細,少許鼻內 之。

能遠視不能近視,局方中
定志丸

白茯苓(去皮) 人參(去蘆頭各三兩) 遠志(去苗及心) 菖蒲(各二兩)

目能近視不能遠視,萬壽地芝丸
生薑(四兩焙) 天門冬(四兩去心) 枳殼(三兩去穰炒) 甘菊(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茶清或溫酒下一百丸,食後,此藥能愈大風熱。

洗眼藥
訶子(二兩) 黃丹(四兩) 蜜(八兩) 柳枝(四十寸)
上以河水二碗,熬至半碗,用一錢熱水化洗之,石器內熬。

治眼赤瞎,以青 蛆,不以多少,淘淨晒乾末之,令害眼人仰臥合目,用藥一錢散在眼上,須臾藥行,待少時去藥,赤瞎亦無。

治倒睫
無名異末之,摻在紙中,卷作捻子,點著到藥處 吹殺,以煙熏目,睫自起。

瘡瘍論第二十六

論曰: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以治其本,內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其原在裡,發於表也。受持如虛,言內結而發諸外,未知從何道而出,皆是從虛而出也。假令太陽經虛從背而出,少陽經虛從鬢出,陽明經虛從髭而出,督脈經虛從腦而出。又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膚筋脈,其在外盛則內行。若其脈沉實,當先疏其內,以絕其原也,其脈浮大,當先托裡,恐氣傷於內也。有內外之中者,邪氣至甚,遏絕經絡,故發癰腫,經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疽,此因失托裡,及失疏通,又失和榮衛也。治瘡之大要,須明托裡疏通行榮衛三法,托裡者,治其外之內,疏通者,治其內之外,行榮衛者,治其中也。內之外者,其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赤痛,其邪氣深於內也。故先疏通,以絕其原,外之內者,其脈浮數。腫在外,形証外顯,恐邪氣極而內行,故先托裡,內外之中者,外無惡之氣,內亦臟腑宣通,知其在經,當和榮衛也。用此三法之後,雖未瘥,必無變証,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痊愈,故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針灸法曰:凡瘡瘍可灸刺者,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若從背而出,當從太陽五穴,隨証選 用,或刺或灸,泄其邪氣。

凡太陽多血少氣。

至陰 通谷 束骨 昆侖 委中

從鬢而出者,當從少陽五穴選用。

少陽少血多氣。
竅陰 俠溪 臨泣 陽輔 陽陵泉

從髭而出者,當從陽明五穴選用。

陽明多血多氣。
厲兌 內庭 陷谷 沖陽 解溪

從腦而出者,初覺腦痛不可忍,且欲生瘡也。腦者髓之海,當灸刺絕骨,以泄邪氣,髓者舍也。故脈浮者。從太陽經,依前選用,脈長者,從陽明經,依前選用,脈弦者,從少陽經,依前選用。論曰:諸經各有井滎俞經合,井主心下滿及瘡色青,滎主身熱及瘡赤色,俞主體重節痛瘡黃色,經主咳嗽寒熱瘡白色,合主氣逆而泄瘡黑色,隨經病而有此証者,或宜灸宜針,以泄邪氣,經曰:邪氣內蓄則腫熱,宜砭射之也。內經曰:夫癖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之,氣勝血聚者,宜石而泄之。王注曰:石砭也。可以破大癰出膿,今以排針代之,凡瘡瘍已覺微漫腫硬,皮血不變色,脈沉不痛者,當外灸之,引邪氣出而方止,如已有膿水者不可灸,當刺之,淺者亦不灸,經曰:陷者灸之,如外微覺木硬而不痛者,當急灸之,是邪氣深陷也。淺者不可灸,慎之。諸病瘡瘍如嘔者,是濕氣浸於胃也。藥中宜倍加白朮服之。

內疏黃連湯
治嘔噦心逆,發熱而煩,脈沉而實,腫硬木悶而皮肉不變色,根深大,病在內,臟腑秘澀。當急疏利之。
黃連 芍藥 當歸 檳榔 木香 黃芩 山梔子 薄荷 桔梗 甘草(以上各一兩) 連翹(二兩)
上除檳榔木香二味為細末外,並,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先吃一二服,次每服加大黃一錢,再服加二錢,以利為度。如有熱証,止服黃連湯,大便秘澀加大黃;覺無熱証,少煎沒藥內托複煎散,時時服之。如實無熱,及大小便通,止服複煎散;稍有熱証,卻服黃連湯;秘則加大黃;如此內外皆通,榮衛和調,則經絡自不遏絕矣。

治腫 於外,根 不深,形証在表,其脈多浮,痛在皮肉,邪氣盛則必侵於內,急須內托以救其裡也。 服內托複煎散
地骨皮 黃 芍藥 黃芩 白朮 茯苓 人參 柳桂(味淡者) 甘草 防己 當歸(以上各一兩) 防風(二 兩)
上 咀,先煎蒼朮一斤,用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朮滓,入前藥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盞,絞取清汁,作三 四服,終日服之,又煎蒼朮滓為湯,去滓再依前煎服十二味滓,此除濕散鬱熱,使胃氣和平,如或未已,再作半料服之。若大便秘,及煩熱,少服黃連湯,如微利及煩熱已過,卻服複煎散半料,如此使榮衛俱行,邪氣不能內侵也。

治諸瘡瘍,臟腑已行,如痛不可忍者,可服當歸黃耆湯
,並加減在後。 當歸 黃耆 地黃 地骨皮 川芎 芍藥(等分)
上 咀,每服一兩,水一碗,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如發熱者,加黃芩;煩熱不能臥者,加梔子;如嘔是濕氣侵胃也,倍加白朮。

膏藥方
好芝麻油(半斤) 當歸(半兩) 杏仁(四十九個去皮) 桃柳枝(各四十九條長四指)
上用桃柳二大枝,新綿一葉包藥,系於一枝上,內油中,外一枝攪於鐵器內,煎成入黃丹三兩,一處熬。水中滴成不散如珠子為度。

冶金絲瘡,一云紅絲瘤,其狀如線或如繩,巨細不等,經所謂丹毒是也。但比毒不甚廣闊,人患此疾。頭手有之,下行至心則死,下有之上行亦然,法當於瘡頭截經而剌之,以出血後,嚼萍草根塗之,立愈。

治從高墜下,涎潮昏冒,此驚恐得也。苦杖散
, 苦杖(不以多少)
上細末,熱酒調下,如產後瘀血不散,或聚血,皆治之。

治疔瘡,奪命散
烏頭尖 附子底 蠍梢 雄黃(各一錢) 蜈蚣(一對) 砂 粉霜 輕粉 麝香 乳香(各半錢) 信(二錢半) 腦子(少許)
上為細末,先破瘡出惡血畢,以草杖頭用紙帶入於內,以深為妙。

治瘡難消,不能作膿,痛不止,木香散
地骨皮(一兩去土皮) 木香(半兩) 穿山甲(二錢半炙黃) 麝香(一字)
上為細末,酒調下三錢,及小兒斑後生癰,米飲調下,效如神。

治疔瘡毒氣入腹,昏悶不食。 紫花地丁 蟬殼 管仲(各半兩) 丁香 乳香(各一錢)
上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治惡瘡有死肉者,及追膿。 白丁香 輕粉 粉霜 雄黃 麝香(各一錢) 巴豆(三個去油)
上同研細,新飯和作錠子用之。

治諸瘡大疼痛,不辨肉色,漫腫光色,名曰附骨癰如神,三生散
露蜂房 蛇退皮 頭髮(洗淨等分) 三味燒灰存性研細,酒調三錢。

治膀胱移熱於小腸,上為口糜,好飲酒人多有此疾,當用導赤散五苓散各半兩煎服。

治少陰口瘡,半夏散
若聲絕不出者,是風寒遏絕陽氣不伸也。 半夏(一兩製) 桂(一字) 草烏頭(一字)
上同煎一盞水,分作二服,其效如神。

治太陰口瘡,甘礬散 生甘草(一寸) 白礬(一栗子大)
上含化咽津。

治赤口瘡,乳香散
乳香 沒藥(各一錢) 白礬(飛半錢) 銅綠(少許) 為細末,摻用。

諸瘡瘍痛色變紫黑者,回瘡金銀花湯
金銀花(連枝二兩)黃耆(四兩) 甘草(一兩)
上三味 細,酒一升,入瓶內閉口,重湯內煮三二時,取出去滓,放溫服之。

諸瘡腫已破,未破 腫甚,當歸散主之。 當歸 黃 栝蔞 木香 黃連(各等)
上為粗末,煎一兩,如痛而大便秘,加大黃三錢。

乳香散治瘡口痛大者。
寒水石(燒一兩) 滑石(一兩) 乳香 沒藥(各五分) 腦子(少許)
上各研細同和勻,少摻瘡口上。

雄黃散治諸瘡有惡肉,不能去者。
雄黃(一錢研) 巴豆(一個去皮研)
上二味同研如泥,入乳香沒藥少許,再研細,少上,惡肉自去也。

木香散 治瘡口久不斂。
木香 檳榔(各一錢) 黃連(二錢)
上為細末,摻上,如痛加當歸一錢貼之,自收斂。

又方
蜀椒(去目炒黑色一錢另研) 定粉(一兩) 風化灰(五錢) 白礬(二錢半飛過) 乳香 沒藥(各一錢)
上為細末,摻瘡口上。

針頭歲
治瘡瘍 腫木硬。 蟾酥 麝香(各一錢) 各同研極細,以兒乳沖調和泥,入磁合內盛,乾不妨,每用以唾津調撥少許於腫處,更以膏藥敷之,毒氣 自出,不能為瘡,雖有瘡亦輕。

治白口瘡,沒藥散
沒藥 乳香 雄黃(各一錢) 輕粉(半錢) 巴豆霜(少許)
上細末,乾摻。

瘰論第二十七

夫瘰癧者,經所謂結核是也。或在耳前後,連及頤頷,下連缺盆,皆為瘰癧,或在胸及胸之側,下連兩脅。皆為馬刀,手足少陽主之,此經多氣少血,故多堅而少軟,膿白而稀如泔水狀,治者求水清可也。如瘰癧生在別經,臨時於銅人內,隨其所屬經絡部分,對証之穴灸之,並依經內藥用之,獨形而小者,為結核,續數連結者,為瘰癧,形表如蛤者,為馬刀。

治馬刀,連翹湯
連翹(二斤) 瞿麥(一斤) 大黃(三兩) 甘草(一兩)
上 咀一兩,水兩碗,煎至一盞半,早食後巳時服。在項兩邊,是屬少陽經,服藥十餘日後,可於臨泣穴。
灸二七壯,服藥不可住了,至六十日決效,有一方,加大黃,不用甘草,更加貝母五兩,雄黃七分,檳榔半兩。同未熱水調下三五錢。

治瘰癧,文武膏,(桑椹也。)
文武實(二斗黑熟者)
上以布袋取汁,銀石器中熬成薄膏,白湯點一匙,日三服。

痔疾論第二十八

論曰:手陽明大腸名曰害蜚,(蜚蟲也)六元正紀論,陽明又曰司殺府,(手陽明屬金)大腸名害蜚,謂金能害五蟲。又曰:司殺府,謂金主殺,既有此二名,何以自生蟲,蓋謂三焦相火盛,而能製陽明金,故木來 相侮。內經曰:侮謂勝己也。木主生五蟲,叔和云,氣主生於脾臟旁,大腸疼痛陣難當,漸覺稍瀉三焦熱,莫漫 多方立紀綱,此言飲酒多食熱物,脾生大熱,而助三焦氣盛,火能生土也。當瀉三焦,火熱退,使金得氣而反 製木,木受製則五蟲不生,病自愈矣。

蒼朮澤瀉丸
蒼朮(四兩去皮) 澤瀉(二兩) 枳實(二兩) 地榆(一兩) 皂子(二兩燒存性)
上為細末,燒飯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酒或米飲下。

又方
川烏(炮) 古鍛石(等分) 依前丸服。

淋洗藥
天仙子 荊芥 蜀椒 蔓荊子(等分)
上以水煎洗。

黑地黃丸
,治痔之聖藥也。在虛損門下有方。

婦人胎產論第二十九(帶下附)

論曰: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之,天癸已絕,乃屬太陰經也。治胎產 之病,從厥陰經者,是祖生化之源也。厥明與少陽相為表裡,故治法無犯胃氣,及上二焦,為三禁,不可汗。 不可下,不可利小便,發汗者,同傷 寒下早之証,利大便,則脈數而已動於脾,利小便,則內亡津液,胃中枯燥,製藥之法,能不犯三禁,則榮衛自 和,榮衛和而寒熱止矣。外則和於榮衛,內則調於清便,先將此法為之初治,次後詳而論之,見証消息,同壞 証傷寒,為之緩治,或小便不利,或大便秘結,或積熱於腸胃之間,或以成,或散血氣而為浮腫,蓋產理多 門,故同傷寒壞証,如發渴用白虎,氣弱則黃,血刺痛而用以當歸,腹中痛而加之芍藥,以上例証,不犯三 禁,皆產後之久病也。凡產後暴病,禁犯不可拘也。如產後熱入血室者,桃仁承氣抵當湯之類是也。胃堅燥者。 大承氣不可以泄藥言之,產後世人多用烏金四物,是不知四時之寒熱,不明血氣之虛與實,盲然一概,用藥如 此,而愈加增劇,是醫人誤之耳,大抵產病天行,從增損柴胡,雜証從加添四物,然春夏雖從柴胡,秋冬約同 四物,藥性寒熱,病証虛實,不可不察也。四物湯常病服餌,四時各有增損,今具增損於後。 春倍川芎,(一曰春二曰脈弦三曰頭痛) 夏倍芍藥,(一曰夏二曰脈洪三曰泄) 秋倍地黃,(一曰秋 二曰脈澀三曰血虛) 冬倍當歸,(一曰冬二曰脈沉三曰寒而不食) 此常服順四時之氣,而有對証不愈者。 謂失其輔也。春防風四物,(加防風倍川芎) 夏黃芩四物,(加黃芩倍芍藥) 秋天門冬四物,(加天門冬 倍地黃) 冬桂枝四物,(加桂枝倍當歸) 此四時常服隨証用之也。如血虛而腹痛,微汗而惡風,四物加朮 桂,謂之腹痛六合,如風虛眩暈,加秦艽羌活,謂之風六合,如氣虛弱,起則無力,匡然而倒,加濃朴陳皮。 謂之氣六合,如發熱而煩,不能安臥者,加黃連梔子,謂之熱六合,如虛寒脈微,氣難布息,不渴清便自調。 加乾薑附子,謂之寒六合,如中濕身沉重無力,身涼微汗,加白朮茯苓,謂之濕六合,此婦人常病,及產後病 通用之藥也。治婦人虛勞,局方中謂之首尾六合者,如大聖散下熟乾地黃丸,是治無熱虛勞,專其養也。中道藥 也。牡丹煎丸,空心食前,人參荊芥散,臨臥食後,是治有熱虛勞藥也。

治婦人懷胎腹脹,枳殼湯
枳殼(三兩炒) 黃芩(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

治產前脹滿,身體沉重,枳殼湯中,加白朮一兩。

治產前寒熱,小柴胡湯中,去半夏,謂之黃龍湯。

治懷孕胎漏,二黃散
生地黃 熟地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加白朮,枳殼湯調下一兩,日二服。

治有孕胎痛,地黃當歸湯
當歸(一兩) 熟地黃(二兩)
上為粗末,作一服,水三升,煎至升半,去滓頓服。

束胎丸
白朮 枳殼(去穰炒等分)
上為末,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月一日食前服三五十丸,溫熟水下,胎瘦易生也。服至產則已。 產間藥 治胎衣不下,或子死腹中,或血沖上昏悶,或血暴下,及胞乾而不能產者,當服半夏湯,
半夏曲(一兩半) 桂(七錢半去皮) 大黃(五錢) 桃仁(三十個去皮尖炒)
上為細末,先服四物湯三兩服,次服半夏湯三錢,生薑三片,水一盞,煎去三分,食後,如未效,次服下 胎丸。

下胎丸
半夏(生) 白斂(各半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食後,用半夏湯下三二丸,續續加至五七丸,如有未效者,須廣大其藥。 榆白皮散主之,又不效大聖散主之,有宿熱人,宜服人參荊芥散。

產後藥

治產後經水適斷,感於異証,手足牽搐,切牙昏冒,宜增損柴胡湯
柴胡(八錢) 黃芩(四錢半) 人參(三錢) 半夏(三錢) 石膏(四錢) 知母(二錢)黃耆(五錢) 甘草(四錢炙)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生薑五片,棗四個,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清,無時。 前証已去,次服
秦艽湯
,去其風邪。
秦艽(八錢) 人參(三錢) 防風(四錢半) 芍藥(半兩) 柴胡(八錢) 黃芩(四錢半) 半夏(三錢) 甘草(四錢炙)
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清無時,二三日經水複行,前証退,宜服荊芥散,小柴胡小料中,加荊芥穗五錢,枳殼五錢麩炒去穰,同小柴胡湯煎服,三二日後,宜正脾胃之氣,兼除風邪,宜服

防風湯
蒼朮(四兩) 防風(三兩) 當歸(一兩半) 羌活(一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一二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取清,續續常服,無時。

凡胎前之藥,無犯胎氣,產後變化,並同傷寒壞証,盡從加減四物湯調治。

治產後腹大堅滿,喘不能臥,白聖散
樟柳根(三兩) 大戟(二兩半) 甘遂(一兩炒)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三錢,熱湯調下,取大便宣利為度,此藥主水氣之勝藥也。

治產後風氣在表,面目四肢浮腫,宜加減局方中七聖丸,每服二十丸,白湯下,日加三四丸,以利為度。 如浮腫喘嗽,加木香檳榔倍之,謂氣多浮則腫,如頭目昏冒,加羌活川芎,謂多風也。如只浮腫,依七聖丸本 方服之。

治產後日久虛勞,雖日久而脈浮疾者,宜服三元湯

柴胡(八錢) 黃芩 人參 半夏(洗) 甘草(炙以上各三錢)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當歸(各二錢半)
上為粗末,同小柴胡湯煎服。

治日久虛勞,微有寒熱,脈沉而浮,宜柴胡四物湯
川芎 熟地黃 當歸 芍藥(各一兩半) 柴胡(八錢) 人參 黃芩 甘草 半夏曲(以上各三錢)
上為粗末,同四物煎服。 如日久虛勞,針灸小藥俱不效者,當服三分散
白朮 茯苓 黃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當歸(各一兩) 柴胡(一兩六錢) 黃芩(六錢) 人參(一兩六錢) 半夏(六錢) 甘草(六錢)
上為粗末,每服一兩,水一盞,煎至半盞,溫服清,日一服。

治產後虛勞不能食,宜十全散
白朮 茯苓 黃 (各二兩) 人參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當歸(各一兩) 桂(一兩半) 甘草(一兩半炙)
上 如麻豆,每服半兩,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棗三枚,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溫服清。 凡虛損病者,淺深治有次第,虛損論中詳論之。

治產後諸風,痿攣無力,血風湯
秦艽 羌活 防風 白芷 川芎 芍藥 當歸 地黃 白朮 茯苓(各等分)
上為細末,一半煉蜜丸如桐子大,一半散,溫酒調下丸子五七十丸,甚妙。

治產後諸積不可攻,當養陰去熱,其病自退,當服芍藥湯
芍藥(一斤) 黃芩 茯苓(各六兩)
上三味為粗末,每服半兩,水煎,日三服,去滓溫服。

治產後兒枕大痛,黑白散
烏金石(燒紅醋淬七遍另為細末) 寒水石(燒存性末)
上二味各等分,另頓放,臨服各抄末一錢半,粥飲湯下,痛止便不可服,未止再服,大效。

治產後不煩而渴,桃花散
新鍛石(一兩) 黃丹(半錢)
上細末,渴時冷漿水,調一錢服。

治產後沖脹,胸中有物狀,是噎氣不降,紫金丹
代赭石 礪石(各等分)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下,胸中痛,加當歸湯下,久服治血癖。

又方
代赭石(一兩) 桃仁(三錢炒去皮尖) 大黃(五錢)
上為末,薄荷水為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下無時。

治臍腹痛不可忍,四物湯一兩,加玄胡三錢半。

治血癖腹痛,及血刺腰痛,四物湯細末二兩,加酒煮玄胡細末三兩,每服三錢,酒調下。

治血運血結血聚於胸中,或偏於少腹,或連於肋脅,四物湯四兩,倍當歸川芎,加鬼箭紅花玄胡各一兩。 同為末,如四物湯煎服,取清調沒藥散服之。

沒藥散
虻蟲(一錢去足羽炒) 水蛭(一錢炒) 麝香(一錢) 沒藥(三錢)
上為細末,煎前藥調服,血下痛止,只服前藥。

治產後頭痛,血虛痰癖寒厥,皆令頭痛,加減四物湯
羌活 川芎 防風 香附子(炒) 白芷(以上各一兩) 石膏(二兩半) 細辛(二錢) 當歸(五錢) 熟地黃(一兩) 甘草(五錢) 蒼朮(一兩六錢去皮)
上為粗末,每服一兩,水煎服無時,如有汗者,是氣弱頭痛 也。方中加芍藥三兩,桂一兩半,加生薑煎,如痰癖頭疼,加半夏三兩,茯苓一兩半,加生薑煎,如熱厥頭痛。 又加白芷三兩,石膏三兩,知母一兩半,寒厥頭痛,加天麻三兩,附子一兩半,生薑煎。

治產後風虛血眩,精神昏昧,荊芥散
荊芥穗(一兩三錢) 桃仁(五錢去皮尖炒)
上為細末,溫水調服三錢,微喘加杏仁(去皮尖炒) 甘草(炒) 各三錢。

治產前証胎不動,如重物下墜,腹冷如冰,立效散
川芎 當歸(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秤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服。

治如人胎漏,及因事下血,枳殼湯
枳殼(半兩) 黃芩(半兩) 白朮(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前空心服。

治婦人筋骨痛,及頭痛脈弦,憎寒如瘧,當服風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加羌活防風各一兩。

治婦人血氣上沖,心腹肋下悶,當服治氣六合湯
四物四兩,加木香檳榔各半兩。

治婦人臍下冷,腹痛腰脊痛,當服玄胡六合湯
四物內加玄胡苦楝(炒)各一兩。

治婦人氣充經脈,月事頻並,臍下痛,宜芍藥六合湯>
四物內倍加芍藥。

治婦人經事欲行,臍腹絞痛,當服八物湯
四物內,加玄胡苦楝各一兩,檳榔木香各半兩。

治婦人經水過多,別無餘証。 四物內,加黃芩白朮各一兩。

治婦人經水澀少。 四物內,加葵花煎。

治婦人虛勞氣弱,喘嗽胸滿,宜氣六合湯
四物內,加濃朴一兩,(製) 枳實半兩,(炒) 以上煎法,並同四物服之。

四物主治法

熟地黃 補血,如臍下痛,非熟地黃不能除,此通腎經之藥也。
川芎 治風,瀉肝木,如血虛頭痛,非芎不能除去,此通肝經之藥也。
芍藥 和血理脾,治腹痛非芍藥不能除,此通脾經之藥也。
當歸 和血,如血刺痛,非當歸不能除,此通心經之藥也。

以上四味治法,如前一証,於四物湯中,各加二味用之,如少腹痛,四物湯四兩,加玄胡苦楝各一兩,經水暴多,四物四兩,加黃連黃芩各一兩,如腹痛者只加黃連,如夏月用不去黃芩,經水如黑豆水,加黃連黃芩各一兩,如經水少而血色和者,四物四兩,加熟地黃當歸各一兩,如經水適來適斷,往來寒熱者,先服小柴胡,以去其寒熱,後以四物湯調治之,如寒熱不退,勿服四物,是謂變証,表邪猶存,不能效也。依前論中變証。隨証用藥調治之。

治婦人血積,增損四物湯
四物內,加廣朮 京三棱 桂干漆,皆依法製,各加一兩,如四物煎服。

治婦人產後血昏血崩,月事不調,遠年乾血氣,皆治之,名曰紅花散
乾荷葉 牡丹皮 當歸 紅花 蒲黃(炒)
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半兩,酒煎和滓溫服,如衣不下,另末榆白皮,煎湯調半兩立效。

治婦人惡物不下。 當歸(炒) 芫花(炒)
上細末,酒調三錢,又好墨醋碎末之,小便酒調下妙。

又治胎衣不下,蛇退皮(炒焦)細末二錢,酒調下。

諸見血無寒,衄血下血吐血溺血,皆屬於熱,但血家証,皆宜服此藥,生地黃散
生地黃 熟地黃 枸杞子 地骨皮 天門冬 黃 芍藥 甘草 黃芩
上各等分同,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脈微身涼惡風,每一兩加桂半錢,吐血者多 有此証。

治衄血不止,麥門冬飲子
麥門冬 生地黃
上等分,每服一兩,煎服,又衄血先朱砂蛤粉,次木香黃連,大便結下之,大黃芒硝甘草生地黃,溏軟。 梔子黃芩黃連,可選用。

帶下附

論曰:赤者熱入小腸,白者熱入大腸,原其本也,皆濕熱結於脈,故津液涌溢,是為赤白帶下,本不病。 緣五脈經虛,結熱屈滯於帶,故女子臍下 痛而綿綿,陰器中時下也。故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 帶下瘕聚。王注曰:任脈自胞上過帶脈,貫於臍上,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帶脈起於季脅章門,如束帶狀。 今濕熱冤結不散,故為病也。經曰: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所以為帶下冤 屈也。冤結也。屈滯而病熱不散,先以十棗湯下之,後服苦楝丸大玄胡散調下之,熱去濕除,病自愈也。如女子 不月,先瀉心火,血自下也。內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故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王注曰:大 腸胃發病也。心脾受之,心主血,心病則血不流,脾主味,脾病則味不化,味不化則精不足,精血不 足,故其証不能已,虧則風邪勝而真氣愈消也。又經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屬於心,而絡於胞中。 今氣上迫,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先服降心火之劑,後服局方中五補丸,後以衛生湯,治脾養血氣也。

苦楝丸
治婦人赤白帶下。
苦楝(碎酒浸) 茴香(炒) 當歸
上等分為細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酒下,腰腿痛疼,四物四兩,加羌活防風各一兩。

衛生湯
當歸 白芍藥(各三兩)黃耆(三兩) 甘草(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如虛者,加人參一兩。

大頭論第三十(雷頭風附)

夫大頭病者,是陽明邪熱太甚,資實少陽相火而為之也。多在少陽,或在陽明,或傳太陽,視其腫勢在何部分,隨經取之,濕熱為腫,木盛為痛,此邪見於頭,多在兩耳前後先出,皆主其病也。治之大不宜藥速。速則過其病所,謂上熱未除,中寒複生,必傷人命,此病是自外而之內者,是血病,況頭部分受邪,見於無形跡之部,當先緩而後急,先緩者,謂邪氣在上,著無形之分部,既著無形,無所不至。若用重劑速下過其病難已。雖用緩藥,若急服之,或食前,或頓服,皆失緩體,則藥不能除病,當徐徐浸漬無形之邪也。或藥性味形體擬象,皆要不離緩體是也。且後急者,謂緩劑已瀉,邪氣入於中,是到陰部,染於有形質之所,若不速去,則損陰也。此終治卻為客邪,當急去之,是治客以急也。且治主當緩者,謂陽邪在上,陰邪在下,各本家病也。若急治之,不能解紛而益亂也。此故治主當緩,治客以急者,謂陽分受陰邪,陰分受陽邪,此客氣急除去之也。假令少陽陽明為病,少陽為邪,出於耳之前後也。陽明為邪者,首大腫是也。先以黃芩黃連甘草湯,通炒過煎,少少不住服,或劑畢,再用大黃煨,鼠粘子新瓦上炒香,煎藥成去滓,內芒硝,俱各等分,亦時時呷之,無令飲食在前,得微利,及邪氣已,只服前藥,如不已。再同前次第服之,取大便利,邪氣即止,如陽明渴者,加石膏,如少陽渴者,加栝蔞根,陽明行經升麻芍藥葛根甘草,太陽行經,羌活防風之類。

雷頭風附

夫治雷頭者,諸藥不效,為與証不相對也。夫頭者,震卦主之,震仰盂,故予製藥內加荷葉,謂象其震之形,其色又青,乃述類象形也。當煎局方中升麻湯
升麻(一兩) 蒼朮(一兩) 荷葉(一個全者)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食後,或燒全荷葉一個,研細調煎藥服,亦妙。

耳論附

論曰:耳者蓋非一也。以竅言之,是水也。以聲言之,金也。以經言之,手足少陽俱會其中也。有從內不能聽者主也。有從外不能入者經也。有若蟬鳴者,有若鐘聲者,有若火狀者,各隨經見之,其間虛實不可不察也。假令耳聾者腎也。何謂治肺,肺主聲,鼻塞者肺也。何謂治心,心主臭,如推此法,皆從受氣為始。腎受氣於巳,心受氣於亥,肝受氣於申,肺受氣於寅,脾王四季,此法皆長生之道也。

小兒斑疹論第三十一

論曰:斑疹之病,其狀各異,瘡發腫於外,屬少陽三焦相火,謂之斑,小紅靨行於皮膚之中不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凡顯斑証者,若自吐瀉者,慎勿治,則多吉,謂邪氣上下皆出也。大凡瘡疹,首尾皆不可下,恐妄動而生變,此謂少陽通表宜和之也。當先安其裡以解毒,次微發之,安裡解毒者,謂能安和五臟,防風湯是也。如大便不秘,次微發之,微發之藥,錢氏方中甚多,宜選用之,如大便過秘,宜微利之,當歸丸棗變百祥丸是也。初知是斑疹,若便發之,令斑並出,小兒難禁,是使別生他証也。首尾不可下者,首曰上焦,尾曰下焦,若已吐利,不可下也。便宜安裡藥三五服,如能食大便秘者內實,宜微疏利之,若內虛而利者,宜安裡藥三五服。末後一服,調微發之藥服之,大抵用安裡之藥多,發表之藥少,秘則微疏之,邪氣不並出,能作番次,使小兒易禁也。身溫者順,身涼者逆,則宜服防風湯以和之。

防風湯
防風(一兩) 地骨皮 黃 芍藥 枳殼 荊芥穗 牛蒡子(以上各半兩)
上為細末,溫水調下,或為粗末,煎服二三錢,更妙。

治大便秘而內實能食,宜當歸丸
當歸(五錢) 黃連(二錢半) 大黃(二錢) 甘草(一錢炙) 先將當歸熬作膏子,入藥三味為丸,漸次服十丸,妙。

治斑疹大便秘結,棗變百祥丸
大戟(去骨一兩) 棗(三個去核)
上二味,用水一碗,煎至水盡為度,去大戟不用,將棗焙乾,可和劑旋丸,從少至多,以利為度。五臟病各有所見証熱則從心,寒則從腎,嗽而氣上則從肺,風從肝,瀉從脾,假令瀉見嗽而氣上,脾肺病也。瀉白益黃散合而服之,又宜黃芩濃朴湯白朮濃朴湯,謂脾苦濕肺苦燥氣則上逆也,其証先瀉。

又兼面色黃,腸鳴呦呦者是也。如見渴熱多者,當服濃朴湯,不渴熱少者,當服白朮濃朴湯,其他五勝若有兼 証,皆如此類,然更詳後說,四時經移用藥。

假令春分前,風寒也。宜用地黃羌活防風,或地黃丸及瀉青丸相間服之,春分後,風熱也。宜用羌活防風黃芩,或瀉青丸用導赤散下之,立夏之後,熱也。用三黃丸導赤散,夏至後,濕熱也。宜導赤瀉黃散合而服之。或黃芩甘草白朮茯苓之類,為勝濕之藥。立秋後,宜用益黃散瀉白散,陳皮濃朴人參木香之類。秋分後,用瀉白散。立冬之後,地黃丸主之,謂腎不受瀉也。大凡小兒斑疹,已發有瘡有聲音者,乃形病氣不病也。無瘡無聲音者,乃氣病形不病也。有瘡而無聲音者,是形氣俱病也。後一証,當清利肺氣,八風湯或涼膈散,大黃芒硝亦可,或如聖東加大黃,或八味羌活東加大黃,此是春時發斑,謂之曰風斑耳。瘡疹者,內經云: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斑子者,是相君行命三焦真陽氣之所作也。若氣入肺,變膿胞,入肝為水胞,自病為斑,心乃君火。入於皮作癮疹,為肺主皮毛,心不害肺金,此乃君之德也。未瘡而發搐,乃外感寒邪內發心熱而發搐,用茶湯下解毒丸,或犀角地黃湯主之,已發便稠密,情勢如針頭者,當輕發其表涼其內,連翹升麻湯主之,若斑已發稠密甚而微喘,飲水有熱証,當以去風藥微下之,若出不快,清便自調,知為在表不在裡,當微發之,升麻葛根湯主之,若有乾黑陷身不大熱,大小便澀,則知熱在內,當煎大黃湯,下宣風散,身表大熱者,表証未罷。不可利大便,若斑疹已出,見小熱小便不利者,當利小便,已發後有餘毒不散,為複有身熱癰瘡之類,當用解毒之藥。

藥略第三十二(針法附)

羌活(治支節痛太陽經風藥也) 防風(療風通用) 甘草(和中調諸藥) 肉桂(通氣助陽) 桂枝(閉汗和表) 麻黃(發太陽太陰經汗) 桃仁(滋血破血) 黃芩(瀉肺氣)雄黃(去風) 白芷(治正陽明頭痛) 知母(泄腎火助陰) 石膏(瀉肺火是陽明大涼藥) 半夏(去痰)柴胡(治少陽厥陰寒熱往來) 芍藥(止腹痛安太陰) 人參(補氣和中) 瓜蒂(治濕在上頭去中脘痰涎吐藥)赤豆(利小便) 杏仁(潤肺除嗽) 蒼朮(溫中去濕熱強胃) 草烏頭(熱行經) 南星(治風痰須用)天麻(治頭風) 神曲(消食強胃) 白朮 蒼朮 同功 陳皮(益氣) 枳實(治心下痞) 枳殼(利胸中氣消痞)黃連(泄心火) 白茯苓(止渴利小便太陰經藥) 苦葶藶(瀉肺火) 桔梗(治咽喉痛利肺氣) 大黃(泄實熱)濃朴(治脹滿濃腸) 黃耆(止汗治諸氣虛不足) 檳榔(破氣下行) 荊芥(清利頭目) 烏梅肉(助脾收胃飲食)沉香(益氣和神) 肉豆蔻(治大腸腸滑) 附子(補命及心火) 朴硝(寒咸去燥) 梔子(除煩利氣行小便) 當歸(補三陰血不足) 川芎(太陽頭痛) 地黃(補腎真陰不足臍下痛) 萆 (補腎不足) 杜仲(壯筋骨兩全)牛膝(補筋益脾) 蓯蓉(益陽道及命門火衰) 沙苑蒺藜(補腎水真陰) 破故紙(補命門不足) 五味子(補五臟氣不足) 巴豆(去濕痰藥) 細辛(少陰頭痛不足) 升麻(陽明經和解藥) 蛇蛻(去皮膚風燥)茴香(利小便補腎去濕寒助陽) 苦楝子(去小腹痛) 廣朮(去積聚) 乾薑(益氣和中) 生地黃(涼血)沒藥(除血痛和血之勝藥也) 地榆(治下部有血) 澤瀉(治少陰不渴而小便不利及膀胱中有留垢)

真假形金木水火土
深淺色青赤黃白黑
急緩性寒熱溫涼平
濃薄味辛酸鹹苦甘
潤枯體虛實輕重中

輕枯虛薄緩淺假宜上,濃重實潤深真急宜下,其中平者宜中,余形色性味,皆隨臟腑所宜,此處方用藥之 大概耳,知此者用心,則思過半矣。

流注針法

心痛脈沉,腎經原穴,弦,肝經原穴,澀,肺經原穴,浮,心經原穴,緩,脾經原穴。 腰痛 身之前足陽明原穴,(沖陽)身之後足太陽原穴,(京骨)身之側足少陽原穴,(丘墟)

針之最要

兩脅痛,針少陽經丘墟,心痛,針少陰經太溪涌泉,及足厥陰原穴,腰痛不可忍,針昆侖及刺委中出血。

太陽喘滿痰實,口中如膠,針太溪穴,噦嘔無度,針手厥陰大陵穴,頭痛不可忍,針足厥陰太陽經原穴,熱無度不可止,刺陷骨穴出血,骨熱不可治,前板齒乾燥,當灸百會大椎,小腸疝痛,當刺足厥陰肝經太沖穴。血不止,鼻衄,大小便皆血,血崩,當刺足太陰井隱白,喉閉,刺手足少陽井,並刺少商,及足太陰井,大煩熱,晝夜不息,刺十指間出血,謂之八關大刺,目疾睛痛欲出,亦大刺八關,百節疼痛,實無所知,三棱針刺絕骨出血。

眼大 痛,刺手太陽井穴少澤。

小 痛,刺少陽井穴關沖。

陰頭中痛不可忍者,卒疝也。婦人陰中痛,皆刺足厥陰井大敦穴。

附︰素問元氣五行稽考

珞子云︰天元一氣,定侯伯之遷榮,蓋論元氣也。許員曰:木瘦金方火尖水肥土濃,蓋論五行以元氣為根,富貴壽夭系之,由有羸而壽考,亦有壯盛而暴亡,元氣固藏則羸而無害,及其散漫,則壯盛而愈危。是以元氣為根本,五行為枝葉,夫元氣者,兌之位也。元始之祖,先天地生,圓而無隙,寂而不動,感而遂通。虛而生神,乾體成焉,乾為天,天一生水,故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五行形焉,四方之民,均受元氣一也。及其生焉,各類五行,形體殊異。是故西北之民,金水象,金方水肥,人方正肥濃,東南之人,木火象,木瘦火尖,人多瘦長尖小,北人肥,南人瘦,理宜然也。北人賦性沉濃,體貌肥,上長下短,頭骨大,腰骨小,此本體也。若光明磊落,見機疾速,腰背豐隆者,元氣固藏,富貴壽考,坎中藏真火升真水而為雨露也。南人賦性急暴。體貌尖瘦,下長上短,頭骨偏,腰骨軟,此本體也。若寬大度,機謀詳緩,腦額圓聳,元氣固藏,富貴壽考。離中藏真水降真火而為利氣也。又有南人似北人,北人似南人,不富則貴,以此推之,要在察元氣,觀五行,分南北,定壽夭,則攻守有方,調養有法,不妄藥人也。亦猶有刑曹總其權,使執法者不私,巡禁者申具禁,使出塗者不擾,朝廷在於上,明賞罰於百官,施利氣於萬民,故君得以尊,無為而治,天下和平,災害不生,君臣和於上,百官和於朝,萬民和於下,庶物和於野,馴而行之於萬年計也。醫者明方術,製法度,以療民病。養性之藥,防其漸也。猶巡尉也。治病之藥,減其毒,猶守令也。保命之藥,濟其弱,猶曹憲也。延年之藥,防其危,猶朝廷也。良工總其要,明虛實於三部,調和氣於百骸,故心得以寧,神得以清,則四大和平,疾患不生,神氣和於上,五臟和於中,步履和於下,脈絡和於體,馴而行之,不死之道也。人之生也,自幼而至壯,自壯而老,血氣盛衰,其各不同,不可一概治之,六歲至十六歲者,和氣如春,日漸滋長,內無思想之患,外無愛慕之勞,血氣未成,不勝寒暑,和之違也。膚腠疏薄,易受感冒,和之傷也。父母愛之,食飲過傷,其治之之道,節飲食,適寒暑,宜防微杜漸,行巡尉之法,用養性之藥,以全其真,二十歲至五十歲,和氣如夏,精神鼎盛,內有思想之患,外有愛慕之勞,血氣方剛,不畏寒暑,和之違也。勞傷筋骨,冒犯八邪,和之傷也。以酒為漿,醉以入房,其治之之道,辨八邪,分勞佚,行守令之法,宜治病之藥,當減其毒,以全其真,五十歲至七十歲者,和氣如秋,精耗血衰,血氣凝泣,思慮無窮,形體傷憊,和之違也。百骸疏漏,風邪易乘,和之傷也。風雨晦明,飲食遲進,其治之之道,順神養精,調腑和臟,行憲曹之權,施賑濟之法,守令內恤,巡尉外護,宜保命之藥以全其真,七十歲至百歲者,和氣如冬,五臟空洞,猶蛻之蟬,精神浮蕩,筋骨沮弛,和之違也。觸物易傷,衣飲濃薄,和之傷也。大寒振栗,大暑煎燔,其治之之道,餐精華,處奧庭,行相傳之道,燮理陰陽,周流和氣,宜延年之藥,以全其真,夫如是則調御中節,治療得宜,陰陽協和,榮衛流暢,凡厥有生,同躋壽域矣乎。

諸吐方法

仲景云,傷寒三四日,邪氣未傳於裡,其邪氣在上,用瓜蒂散吐而瘥,豈可俟其汗,又云傷寒六七日,胸中微痞,不欲言,懊 昏眩,無下証,仲景用梔子豉湯吐之,立可。

又忽然中風,不知人事,亦不須汗,喉中呷咂之聲,用稀涎散吐之,亦可,又有小兒驚風潮搐,手足掣縮,用驗命散吐之,又云風頭痛,經云若不吐涎,久則瞽目而不治,用瓜蒂散吐之,三吐而瘥,又暴嗽風涎上壅,咽噎不利,用茶調散吐之。
又陽癇久不愈,未成痴呆,用導涎散吐之。

又陰癇,用二聖散吐之。

又膏粱之人,食物多食生膾,胸中不下,化蟲伏於胸中,胸膈不快,噎食不下,用藜蘆散吐之。

又久病患脅痛,諸藥莫能治,用獨聖散加蠍梢半錢吐之。

諸癇不時發作,不知人事,用半生半熟湯吐之。

暗風病久不瘥,發過如故,用鬱金散吐之。

瘧久不瘥,發寒熱無時,用常山散吐之。

蛟龍瘕痛,腹脹如蠱,用球糖散吐之。

人初患傷食,或用冷身腹悶亂,身熱見食則,用赤小豆散吐之。

婦人筋攣骨痛,用神應散吐之。

或曰:筋病吐之何為,答曰:木郁達之,所謂達者,令其條達也。或又有打撲墜墮,先吐之用金花散,後下之用承氣湯,蓋承者順也。

偏枯証,半身不遂是也。用追風散吐之,須風後有目疾,眼有半明,可救之,用防風湯吐之。小兒上喘潮熱,先用蔚金散吐之,後用鎮庭散下之,立效。

治顛狂病久不已,用三聖散吐之,後大下之。

諸風掉搖強直,不知人事,便可懸豆膏,涎出立效。

胸膈滿悶,背痛或臂痛,可先用祛風湯吐之,後服烏藥散,癘風或瘡瘍惡瘡,便用二聖散吐之,後服苦參丸。

諸厥氣厥中風不省人事,便用神聖散膏,鼻內灌之,吐出涎立效。

破傷風,牙關緊急,角弓反張,便與神聖散吐之,後汗之下之效,三法俱用之。

又有人患蛟龍瘕痛,久不愈欲死,用球糖膏吐之,吐出其物形如蜥蜴,長七八寸,立可。

吐法者,上古高醫用之,今庸下之流,止看諸方,不知治法,不識病源,即不行聖人之法,去聖遠矣。 可不恐歟。

治黃腫

詩曰︰白酒煎飛面,青礬百草霜,依方炮製作,消卻幾多黃。 綠礬(四兩) 五倍子 百草霜(一兩) 木香(二錢)
上為細末,用酒煎飛麵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空心酒下,二三服。

又方,平胃散四兩,青礬二兩,醋糊為丸,米飲下。

又方,平胃散烏沉湯,四兩青礬,二兩酒,糊為丸。

又方,好川當歸四兩,用浮子酒浸七日,青礬四兩,製 赤色成珠子,為細末,百草霜三兩,同研細,用當歸酒同研細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服後一月,黃去立效,此方祖傳七世。治諸氣腫,茯苓散
芫花(醋拌炒) 澤瀉 郁李仁 甜葶藶 漢防己 本(各二錢半) 陳皮(去白) 白茯苓 白檳榔 瞿麥(各半兩) 滑石 大戟(各七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濃煎雙白皮湯,空心調下,取下碧綠水,如煙羊脂即效,如未盡,隔日又服,腫消 不服,忌食鹽一百日。

治 瘡方
爛至胸前,兩腋下有塊,如茄子大,或牽至兩肩上,四五年不能痊者,並皆治之,其驗如神,常州府武進縣朱守仁傳,其項不能回頭,數日減可,始看瘡爛破胸前者,用荊芥根下段。碎煎沸,待溫洗瘡。 良久看瘡爛破處紫黑,用針刺一一出血,再洗三四次。
上真芝麻油將樟腦、雄黃為細末,用油調,雞翎掃瘡上,以出水下,次日再洗,仍用前藥掃,三日又用韭菜地上蚯蚓糞,五更早晨收,作圓虎口大,用炭火上燒紅,取出淨碾為末,每一丸,添乳香沒藥輕粉各半錢少些,穿山甲九片。紅色為末,合用芝麻油調敷患處,其妙如神。

千金漏蘆東加雞心檳榔

點眼神效紫金膏
輕粉 雄黃 銅青 川芎 龍腦 麝香 黃連 青鹽 海螵蛸 當歸 砂 乳香 血蠍(以上淨五分)朱砂 硼砂(各三錢) 沒藥(一錢) 爐甘石(二兩童便製七次) 黃丹(二兩) 白丁香(二分)
先將十九味,乳製極細無聲。 白砂蜜一斤,先將黃連末熬,後下爐甘石黃丹,用槐枝攪不住手,煎如紫色,用瓷器盛,用油紙七片封口。窖土內去火,七日方用,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