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涌吐之劑第三

清 汪昂


邪在表宜汗,在上焦宜吐,在中下宜下,此汗吐下三法也。若邪在上焦而反下之,則逆其性汗下多矣。朱丹溪曰︰吐中就有發散之義。張子和曰︰諸汗法古方多用之。惟以吐發汗者,世罕知之。

瓜蒂散

吐實邪《仲景》

治卒中痰迷,涎潮壅盛,顛狂煩亂,人事昏沉,五癇痰壅;及火氣上沖,喉不得息,食填太陰,欲吐不出(痰壅上膈,火氣上沖,食停上脘,並當用吐法)。傷寒如桂枝証,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不得息者,胸有寒也,當吐之(汗出惡風,頭痛項強,為桂枝証,俱為邪在表;今無頭痛項強,而脈微浮,胸痞硬,則不在表而未入裡, 為邪在胸中,胸中與表相應,故宜吐);亦治諸黃急黃(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須臾,曰急黃。或服此散,或鼻,或加丁香。 )

甜瓜蒂炒黃。赤小豆。共為末,熟水或酸齏水調下,量人虛實服之。吐時須令閉目,緊束肚皮。吐不止者,蔥白湯解之。良久不出者,含砂糖一塊即吐。諸亡血虛家、老人、產婦、血虛脈微者,俱不可服。(非尺脈絕者,不宜便服此,恐損胃氣。若止胸中窒塞悶亂,以物探 之,得吐即止。如探不出,方以此湯吐之。如頭額兩太陽痛者,令病患噙水一口,以此散一字吹入鼻中,出黃水,即愈)。

此足太陽陽明藥也,胸中痰食與虛煩者不同,越以瓜蒂之苦,涌以赤小豆之酸,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則木得舒暢,天地交而萬物通矣。當吐而胃弱者,改用參蘆。 十劑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赤豆、瓜蒂並能行水濕痰涎,頭痛胸滿,寒熱脈緊不大者,並宜此散吐之。或問何謂木鬱?曰厥陰少陽屬木,於令為春,乃人身生發之氣也,食者陰物也,脾胃者坤土也。飲食填塞太陰,則土盛而反侮木,生氣不得上升而木鬱矣,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則木得條達,而遂其升生之性矣。

本方除赤豆,名獨聖散。治太陽中暍(音謁,暑也)。 身重痛而脈微弱(夏月傷冷水,水漬皮膚中,鬱遏其外出之陽,反中入內,故身熱重痛,以瓜蒂去胸中之水,則皮中之水自行)。
本方除赤豆,加防風、藜蘆,名三聖散(子和)。
本方除赤豆,加鬱金、韭汁,鵝翎探吐,亦名三聖散。治中風風癇,痰厥頭痛。
本方除赤豆,加全蠍五分。吐風痰。
本方加淡豉,治傷寒煩悶。 瓜蒂梔豉皆吐劑。要知瓜蒂吐痰食宿寒,梔豉吐虛煩客熱,如未經汗下,邪鬱胸膈而痞滿者,謂之實,宜瓜蒂散,此重劑也。已經汗吐下,邪乘虛客胸中而懊u者,為虛煩,宜梔豉湯,此輕劑也。丹溪用瓜蒂、梔子、苦參、藜蘆等劑累吐,許白雲先生不透,後以附子尖和漿水與之,始得大吐也。

參蘆散

吐虛痰

治虛弱人痰涎壅盛。

人參蘆。研為末,水調下一二錢。或加竹瀝和服(竹瀝滑痰)。

此手太陰足太陽藥也。經曰:在上者,因而越之。痰涎上壅,法當湧之,病人虛羸,故以參蘆代藜蘆、瓜蒂,宣猶帶補,不致耗傷元氣也。 朱丹溪曰:人參補陽中之陰,蘆反瀉太陰之陽,亦猶麻黃根節不同。

梔子豉湯

吐虛痰《仲景》

治傷寒吐下後,虛煩不眠,劇者反覆顛倒,心下懊憹。及大下後身熱不退,心下結痛,或痰在膈中。 汗吐下後,正氣不足,邪氣乘虛結於胸中,故煩熱懊憹。煩熱者熱而煩擾。懊憹者懊惱憹悶也。晝動為陽,夜臥主陰,陽熱未散,陰氣未復,故不得眠。身熱去而心結痛者,熱盡入裏,則為結胸。熱不去而結痛者,客熱散漫為虛煩,熱仍在表,故當越之。

梔子(十四枚)淡豉(四合。)服令微吐(仲景曰︰病患糞微溏者,不可與服)。

此足太陽陽明藥也。煩為熱勝,梔子苦寒,色赤入心,故以為君。淡豉苦能發熱,腐能勝焦(腎氣為熱,心氣為焦,豉蒸窨而成,故為腐),助梔子以吐虛煩,故以為臣。酸苦涌泄為陰也。此吐無形之虛煩,若膈有實邪,當用瓜蒂散(王海藏曰:煩氣也,躁血也,煩出於肺,躁出於腎,故用梔子治肺煩,香豉治腎躁。亦用作吐藥,以邪在上焦,吐之則邪散,經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或問煩躁皆心為之,何謂煩出於肺,躁出於腎,曰:熱則煩,熱甚則躁,煩為陽,躁為陰,大抵皆心火為病,火旺則金燥而水虧,惟火獨在,故肺腎合而為煩躁,〔按〕:大便軟者為吐證,大便秘者為下證,若大便微溏者,不可服,以裏虛寒在下,雖煩非蘊熱也。若宿食而煩躁者,梔子大黃湯主之)。

本方加甘草,名梔子甘草豉湯(仲景)︰治前證兼少氣者(甘以補之)。
本方加生薑,名梔子生薑豉湯(仲景)︰ 治前證兼嘔者(辛以散之)。
本方除淡豉,加乾薑,名梔子乾薑湯(仲景)︰ 治傷寒誤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以解熱煩,乾薑以溫誤下)。
本方除淡豉,加厚朴、枳實,名梔子厚朴湯(仲景)︰ 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 梔子涌虛煩,枳朴泄腹滿,亦表裏兩解之法。
本方加大黃、枳實,名梔子大黃湯(仲景)︰ 治酒疸發黃,心中懊憹,或熱痛。亦治傷寒食復(輕則消導,重乃吐下)。
本方加枳實,名枳實梔子豉湯(仲景)︰ 治傷寒勞復。 傷寒新瘥,血氣未平,餘熱未盡,作勞動病者為勞復,傷食者為食復。
本方加薤白,名豉薤湯(張文仲)︰治傷寒下利如爛肉汁,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證。(滯下、痢也。梔豉 苦寒,能升能散;薤白辛溫,能開胸痺及大腸氣滯)。
本方加犀角、大青,名犀角大青湯︰治斑毒熱甚頭痛。

稀涎散

中風吐痰

治中風暴仆,痰涎壅盛,氣閉不通,先開其關,令微吐稀涎,續進他藥。 不可令大吐,醒後不可大投藥餌,緩緩調治,過恐傷人。 亦治喉痺不能進食。

皂角(四挺去皮弦,炙) 白礬(一兩,為末)溫水調下五分。
或加藜蘆(藜蘆能吐風痰,善通頂,令人嚏〉

此足太陰厥陰藥也。吳鶴皋曰:清陽在上,濁陰在下,天冠地履,無暴仆也。若濁邪逆上,則清陽失位而倒置矣,故令人暴仆。所以痰涎壅塞者,風盛氣涌使然也。經曰:病發於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故不與疏風補虛,而先吐其痰涎。白礬酸苦能涌泄,鹹能軟頑痰,故以為君。皂角辛能通竅,鹹能去垢,專制風木,故以為使,固奪門之兵也。師曰:凡吐中風之痰,使咽喉疏通,能進湯藥便止,若盡攻其痰,則無液以養筋,令人攣急偏枯。此其禁也。 按痰不可盡攻,不獨中風也。朱丹溪曰:胃氣亦賴痰以養,不可盡攻,攻盡則虛而愈劇。

張子和加藜蘆、常山、甘草,名常山散。吐瘧痰。(甘草合常山必吐)
本方加雄黃、藜蘆,名如聖散,為末,[口畜]鼻。治纏喉急痺,牙關緊閉。

乾霍亂吐方

霍亂《三因》

治乾霍亂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腹中大痛者。霍亂揮霍撩亂也。外有所感,內有所傷,陰陽乖隔,邪正交爭,故上吐下瀉,而中絞痛也。邪在上焦則吐,在下焦則瀉,在中焦則吐瀉交作,此濕霍亂,證輕易治。若不能吐利,邪不得出,壅遏正氣,關格陰陽,其死甚速,俗名攪腸痧,切勿與穀食,即米湯下喉亦死。燒鹽、熱童便。三飲而三吐之。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吐瀉不得,邪結中焦,鹹能軟堅,可破頑痰宿食,炒之則苦,故能涌吐。童便本人身下降之氣,引火下行,乃歸舊路,味又鹹寒,故降火甚速。 此由脾土鬱極而不得發,以致火熱內擾,陰陽不交之患。鹽涌於上,溺泄於下,則中通矣。方極簡易,而有回生之功,不可忽視。(《準繩》曰:鹽調童便,非獨用以降陰之不通也,陰既不通,血亦不行,兼用行血藥也)。

本方單用燒鹽熟水調飲,以指探吐,名燒鹽探吐法。治傷食痛連胸膈,痞悶不通,手足逆冷,尺脈全無。食填太陰,抑遏肝膽之氣,不得上升,兩實相搏,故痛連胸膈。陽氣不舒,故手足逆冷。下焦宣絕,故尺脈不至。鹹潤下而軟堅,能破積聚,又能宣涌,使不化之食,從上而出,則塞者通矣,亦木鬱達之也。

昂按:此即中食之證。有忽然厥逆,口不能言,肢不能舉者,名曰食厥,若作中風中氣治之,死可立待,宜先以鹽吐之,再行消食導氣之藥。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或曰食填太陰,胸中痞亂,兩尺脈當用事,今反尺脈不見,其理安在。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之用在於地下,則萬物生長,地之用在於天上,則萬物收藏,此乃天地交而萬物通也,故陽火之根,本於地下,陰水之源,本於天上,五臟主有形之物,物者陰也,陰者水也,食塞於上,是絕五臟之源,源絕則水不下流,兩尺之絕,此其理也。

千金用此法三飲三吐,通治霍亂蠱毒,宿食腹痛,冷氣鬼氣。 且曰:此法大勝用藥,凡有此疾、宜先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