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十六 泄痢門

元 羅天益


泄痢論

論曰:臟腑泄痢,其証多種。大抵從風濕熱論之,是知寒少熱多。寒則不能久也,故曰暴泄非陰。久泄非陽。論云: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金能製木。風氣內藏。夏至則火盛而金去。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泄。身熱脈洪。穀不能化。重則下痢。膿血稠粘。裡急後重,故曰諸泄稠粘。皆屬於火。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宜大黃湯下之,是為重劑。黃芩芍藥湯,是為輕劑,是實則泄其子。木能自虛而脾土實矣,故經曰:春傷於風。夏為飧泄。此逆四時之氣。人所自為也。有自太陰脾經受濕。而為水泄虛滑。身重微滿。不知穀味。假令春宜益黃散補之。夏宜泄之。法云:宜補、宜泄、宜和、宜止。和則芍藥湯。止則訶子湯。久則防變而為膿血,是脾經傳受於腎。謂之賊邪,故難愈也。若先利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也,此皆脾土受濕,天之所為也,雖聖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氣。從鼻而入,留積於脾而為水泄也。有厥陰經動,下痢不止,其脈沉而遲。手足厥逆,膿血稠粘,此為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湯汗之。法云:謂有表邪縮於內,當散表邪而自愈。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急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故法云:後重者宜下。腹痛者當和。身重者除濕。脈弦者去風。膿血稠粘者,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者,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者,宜汗之則愈。 溏為痢,當溫之而已。又云:在外者發之,在內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兵法有云: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泄之謂也。(上出活法機要)

【芍藥黃芩湯】
治泄痢腹痛。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粘。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 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

【大黃湯】
治瀉痢久不愈。膿血稠粘。裡急後重。日夜無度。 大黃(一兩)
上一味銼碎。好酒二大盞。浸半日許。再同煎至一半,去渣。將酒分作二服。頓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為度。後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白朮黃芩湯。蓋徹其毒也。

【芍藥湯】
行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

芍藥(一兩) 當歸 黃連 黃芩(各半兩)大黃(三錢) 桂(二錢半) 甘草(炒) 檳榔(各二錢)木香(一錢)
上九味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痢不減,漸加大黃,食後。
○如便後臟毒。加黃柏半兩。

【白朮黃芩湯】
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調和。 白朮(一兩) 黃芩(七錢) 甘草(三錢)
上三味 咀。作三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漿水散】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自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氣少不能語。甚者加吐。此為急病。

半夏(二兩。又泡) 附子(炮) 桂 乾薑(炮)甘草(炙,各五錢) 良薑(二錢半)
上六味為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渣熱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一二服。太陽經傷動。傳太陰下痢為 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下成小油光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宜桂枝湯。秋冬宜白朮湯。

【桂枝湯】

桂枝 白朮 芍藥(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
上四味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

【白朮湯】

白朮 芍藥(各三錢) 乾薑(五錢。炮) 甘草(炙。二錢)
上四味為粗散,如前煎。甚者去乾薑。加附子三錢。謂辛能發散也。

溢飲

水漬入胃。名為溢飲。滑泄。渴能飲水。水下複泄。泄而大渴。此無藥証。當灸大椎。大椎一穴。一名大椎。在第一椎下陷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五分。留三呼。泄五吸。灸以年為壯。

濡泄

內經云:濕勝則濡泄。甲乙經云:寒氣客於下焦。傳為濡泄。夫脾為五臟之至陰,其性惡寒濕。今寒濕之氣。內客於脾,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穀。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製,故洞泄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泄。法當除濕利小便也。對金飲子主之。

【對金飲子】

平胃散(五錢) 五苓散(二錢半) 草豆蔻(麵裹煨。五錢)
上相合作四服。水一盞半。薑三片。棗兩個。煎一盞,去渣,溫服食前。(上都七月間。史丞相有此疾。三服而愈)

飧泄

內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又曰:久風入胃中,則為腸風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氣沖和,以化為事。今清氣下降而不升,則風邪久而干胃,是木賊土也,故沖和之氣不能化。而令物完出。謂之飧泄,或飲食太過。腸胃所傷。亦致米穀不化。此俗呼水穀利也。法當下者舉之而消克之也。加減木香散主之。

【加減木香散】

木香 良薑 升麻(去腐) 人參(去蘆)檳榔(各二錢半) 神曲(炒。二錢) 肉豆蔻 吳茱萸(泡)縮砂仁 乾薑(炮) 陳皮(各半錢)
上十一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宜加白朮。

痢疾

內經曰:膿血稠粘。皆屬於火。夫太陰主瀉。少陰主痢,是先泄而亡津液。火就燥。腎惡燥。居下焦血分,其受邪者,故便膿血也。然青白為寒。赤黃為熱。宜須兩審。治熱以堅中丸、豆蔻香連丸。治寒以白膠香散,或多熱少寒。水煮木香膏。虛滑頻數。宜止滑。宜養臟湯。病氣大退。正氣未複。當補脾。且如瀉痢止。脾胃虛。難任飲食。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若補養其脾。胃氣足。自然能飲食。宜錢氏方中異功散。設或喜嗜飲食太過。有傷脾胃。而心腹痞滿。嘔逆惡心,則不拘此例。當權用橘皮枳朮丸。一服得快勿再服。若飲食調節無傷,則胃氣和平矣。

【堅中丸】
治脾胃受濕。滑泄注下。

黃連(去鬚) 黃柏 赤茯苓(去皮) 澤瀉 白朮(各一兩) 陳皮 肉豆蔻 人參 白芍藥 官桂 半夏曲(各半兩)
上十一味為末。湯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

【純陽真人養臟湯】
治下痢赤白。

人參 當歸 白朮(各六錢) 官桂 甘草(各八錢) 肉豆蔻(半兩) 木香(一兩六錢) 訶子(一兩二錢) 白芍藥(一兩六錢) 罌粟殼(三兩六錢)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溫服。

【水煮木香膏】
治脾胃受濕。臟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無度。腸鳴水聲。不思飲食。每欲痢時。裡急後重,或下赤白,或便膿血,並皆治之。

御米殼(蜜水浸濕炒黃。六兩) 乳香(研) 肉豆蔻 縮砂(各一兩半) 當歸 白芍藥 木香 丁香 訶子皮 藿香 黃連(去鬚)青皮(去白,各一兩) 乾薑(炮。半兩) 甘草(炙) 濃朴(薑製)陳皮(各一兩) 枳實(麩炒。半兩)
上十七味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棗一枚擘開,煎至七分。和渣。稍熱,食前服。

丁巳年八月。從軍過鄧。時值霖雨。民多痢疾。遂得白朮安胃散、聖餅子。於高仲寬處傳之。用之多效,故錄於此。

【白朮安胃散】
治一切瀉痢。無問膿血相雜。裡急後重。窘痛。日夜無度。及治小腸氣痛。婦人臍下虛冷,並產後兒枕塊痛。亦治產後虛弱。寒熱不止者。

御米殼(三兩。去頂帶。蜜拌炒) 茯苓(去皮) 車前子 白朮(各一兩) 烏梅肉 五味子(各半兩)
上六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之。

【聖餅子】
治瀉痢赤白。臍腹撮痛。久不愈者。

定粉 密陀僧 舶上硫黃(各三錢) 黃丹(二錢) 輕粉(少許)
上五味為末,入白面四錢匕。滴水丸如指頭大。捻成餅。陰乾,食前溫漿水磨下。大便黑色為效。

【南白膠香散】
治脾胃虛寒。滑腸久瀉。臍腹疼痛無休止時。

御米殼(四兩。醋炒) 龍骨 南白膠香(各三兩) 甘草(七錢。炙) 乾薑(半兩。炮)
上五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忌冷物傷胃。

【豆蔻燥腸丸】
治沉寒涸冷泄痢。腹痛後重。

附子(炮。去皮) 赤石脂(各一兩) 舶上硫黃 良薑(切炒) 肉豆蔻 乾薑(各半兩。炮)
上六味為末。酷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食前。忌生冷硬物及油膩物。

【玉粉散】
治冷極泄瀉久作。滑腸不禁。不思飲食。服之神效。

紅豆(揀淨) 大附子(炮。去皮臍) 乾薑(炮,各半兩) 舶上硫黃(另研。二錢 半)
上四味為末,入研藥勻,每服二錢。空心半稀半稠粟米飲下。至晚又一服。重者十服必效。輕者三五服安。

【玉粉丹】
逐化虛中積。止膿血痢。撮痛。裡急後重,並皆治之。 定粉(半兩) 粉霜(三錢) 延胡(三錢) 膩粉(一錢) 石燕子(一個半)
上先杵石燕、延胡為末,入乳缽內。共粉霜等一處。研如粉。雞清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溫米飲下,食前臨臥。不論老弱妊婦產人。皆可服之。粥飲下五丸,或另丸一等麻子大。量小兒大小。夜臥溫米飲下五七丸。漸服十丸。忌油膩粘滑冷硬等物

【桃花丸】
治腸胃虛弱。冷氣乘之。臍腹攪痛。下痢赤白。 赤石脂 乾薑(炮。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空心食前。日三服。一方治禁口痢。驗。梨一枚去心,入好蜜一匙。煨過食。

【玄青丸】
治下痢勢惡。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止。須吐下之,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以逐之。兼宣利積熱。酒食積。黃瘦中滿。水氣腫。腹脹。兼治小兒驚疳、積熱、乳癖等証。

牽牛(頭末二兩) 青黛(一兩) 黃連 黃柏 大黃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半兩) 輕粉(二錢)
上九味為末。研勻。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再服加十丸。空心日午臨臥三服,以快利為度。後常服十五丸。數日後得食力。痢病未痊者。徐加。再取利。利後卻常服,以意消息。病去為度。後隨証止之。小兒丸如黍米大。退驚疳積熱。不須下者。常服十丸。

【阿膠梅連丸】
治下痢。無問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諸証。

阿膠(淨草灰炒透研,如研不細者。再炒研細盡)烏梅肉(炒) 黃連 黃柏(炒) 赤芍藥 當歸(炒) 赤茯苓(去皮) 乾薑(炮。各等分)
上八味為末,入阿膠末和勻。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

四時用藥例

溲而便膿血者。小腸泄也。脈若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以七宣丸。脈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連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藥柏皮丸。四時皆宜加減平胃散,如有七宣丸証候者。亦宜服此藥。去其餘邪。兼平胃氣。

【芍藥柏皮丸】

芍藥 黃柏(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

【加減平胃散】
經云:四時皆以胃氣為本。久下血則脾胃虛損。而血不流於四肢。卻入於胃中而為血痢。宜服此滋養脾胃。

木香 檳椰(各三錢) 白朮 濃朴(製) 陳皮(各一兩) 甘草(七錢) 人參 黃連 白茯苓 阿膠(炒) 桃仁(各半兩)
上十一味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棗子一個,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

加減法
○血多加桃仁。
○氣不下後重。加檳榔、木香。膿多加阿膠。
○腹痛加官桂、芍藥、甘草。
○濕多加白朮。
○脈洪大加大黃。
○熱泄加黃連。
○小便澀加茯苓、澤瀉。

【黃連阿膠丸】
治痢。

阿膠(碎炒。一兩) 黃連(三兩) 茯苓(二兩)
上各為末,以水調阿膠末。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食前服。

【訶黎勒丸】
治休息痢日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諸藥不效者。

訶子(去核半兩) 母丁香(三十個) 椿根白皮(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陳米飲送下。空心食前。

【鞠 丸】
治中風或中風濕。臟腑滑瀉。 附子 芎 白朮 神曲(各等分)
上四味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送下。此藥亦治飧泄甚妙。素問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米穀不化。蓋春木旺。肝生風邪。淫於脾經。夏飲冷當風,故多飧泄也。

【陳曲丸】
磨積止瀉痢。治腹中冷疼。 陳曲(一兩半) 官桂 人參 乾薑 白朮 當歸 甘草(炙) 濃朴(各半兩)
上八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淡醋湯任下,食前。日二服。

【曲朮丸】
治時暑暴瀉。壯脾溫胃。及治飲食所傷。胸膈痞悶。

神曲(炒) 蒼朮(泔浸一宿。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不拘時。

【胃風湯】
治風冷虛氣,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痛虛滿。腸鳴疼痛。及腸胃 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白朮 川芎 白芍藥 人參 當歸 官桂 茯苓(各等分)
上七味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粟米百粒,同煎至七分。熱服。室心食前。量小兒加減服之。

【當歸和血散】
治腸癖下血。及濕毒下血。

升麻 當歸身(各一錢) 槐花 青皮 熟地黃 白朮(各六分) 川芎 荊芥(各四錢)
上八味為末,每服二錢。清米飲調下。空心食前。

陰陽皆虛灸之所宜

至元己亥。廉台王千戶年四十有五。領兵鎮漣水。此地卑濕。因勞役過度。飲食失節。至秋深。瘧痢並作。月餘不愈。飲食全減。形容羸瘦。乘馬轎以歸。時已仲冬。求予治之。具陳其由。診得脈弦細而微如蛛絲。身體沉重。手足寒逆。時複麻痺。皮膚痂疥,如癘風之狀。無力以動。心腹痞滿。嘔逆不止。此皆寒濕為病。久淹。真氣衰弱。形氣不足。病氣亦不足。陰陽皆不足也。針經云:陰陽皆虛。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內經曰: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十劑云:補可去弱。先以理中湯加附子,溫養脾胃。散寒濕。澀可去脫。養臟東加附子。固腸胃。止瀉痢。仍灸諸穴以並除之。經云:府會太倉。即中脘也。先灸五七壯,以溫脾胃之氣。進美飲食。次灸氣海百壯。生發元氣。滋榮百脈。充實肌肉。複灸足三里。腎之合也。三七壯。引陽氣下交陰分。亦助胃氣。後灸陽輔二七壯。接續陽氣。令足脛溫暖。散清濕之邪。迨月餘。病氣去。漸平複。今累遷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精神不減壯年。

結陰便血治驗

真定總管史侯男十哥。年四十有二。肢體本瘦。弱。於至元辛巳。因收秋租。佃人致酒,味酸不欲飲。勉飲三兩杯。少時腹痛。次傳泄瀉無度。日十餘行。越十日。便後見血。紅紫之類。腸鳴腹痛。求醫治之。曰諸見血皆以為熱。用芍藥柏皮丸治之。不愈。仍不欲食。食則嘔酸。形體愈瘦。面色青黃不澤。心下痞。惡冷物。口乾。時有煩躁。不得安臥。請予治之。具說其由。診得脈弦細而微遲。手足稍冷。內經云: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經云: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宜以平胃地榆湯治之。

【平胃地榆湯】

蒼朮(一錢) 升麻(一錢) 黑附子(炮。一錢) 地榆(七分)陳皮 濃朴 白朮 乾薑 白茯苓 葛根(各半錢) 甘草(炙) 益智仁 人參 當歸 曲(炒) 白芍藥(各三分)
上十六味。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棗子二個,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此藥溫中散寒。除濕和胃。服之數服。病減大半。仍灸中脘三七壯,乃胃募穴。引胃上升。滋榮百脈。次灸氣海百餘壯。生發元氣。灸則強食生肉。又以還少丹服之,則喜飲食。添肌肉。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壯。壯脾溫胃。生發元氣。此穴乃胃之合穴也。改服芳香之劑。戒以慎言語。節飲食。良愈。

蔥熨法治驗

(元在十三卷尾。今寫在此) 真定一秀士。年三十有一。肌體本弱。左脅下有積氣。不敢食冷物。得寒則痛,或嘔吐清水。眩運欲倒。目不敢開。惡人煩冗。靜臥一二日。及服辛熱之劑,則病退。延至甲戌初秋。因勞役及食冷物。其病大作。腹痛不止。冷汗自出,四肢厥冷。口鼻氣亦冷。面色青黃不澤。全不得臥。扶幾而坐。又兼咳嗽。咽膈不利,故內經云: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滯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又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諸寒在內作痛。得炅則痛立止。予與藥服之。藥不得入。見藥則吐。無如之何治之。遂以熟艾約半斤。白紙一張。鋪於腹上。紙上攤艾令勻。又以憨蔥數枝。批作兩半。鋪於熟艾上數重。再用白紙一張覆之,以慢火熨斗熨之。冷則易之。若覺腹中熱。腹皮暖不禁,以綿三。多縫帶系之。待冷時方解。初熨時得暖則痛減。大暖則痛止。至夜得睡。翌日再與對証藥服之。良愈,故錄此慰法以救將來之痛也。

霍亂吐瀉

活人百問云:問嘔吐而利者何也?此名霍亂也。嘔吐而利、熱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若夏月中暑霍亂。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兩腳轉筋。宜服香薷散。井中沉冷。頓服乃效。

【香薷散】
治陰陽不順。清濁相干。氣射中焦。名為霍亂。此皆因飲食或風冷傷於脾胃。食結不消。陰陽二氣。壅而不反。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交錯。變成吐利。百脈混亂。榮衛俱虛。冷氣搏筋令轉。皆宜服此。

濃朴(二兩) 黃連(二兩。二味入生薑四兩。拌炒令黃色) 香薷(一兩半)
上三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半盞,同煎至七分,去渣。新汲水頻換。浸令極冷。頓服之。藥冷則效速也。

【增損縮脾飲】
解熱躁。除煩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亂後服熱藥太多者。尤宜服之。

草果 烏梅 縮砂 甘草(各四兩)干葛(二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碗。生薑十片,煎至八分。水浸令極冷。旋旋服之。無時。潔古老人云:霍亂轉筋。吐利不止者,其病在中焦也。陰陽交而不和。發為疼痛也。此病最急。不可食分毫粥飲。穀氣入胃則死矣。治有兩種。渴欲飲水者。陽氣多也。五苓散主之。不欲飲水者。陰氣多也。理中丸主之。只待吐盡多時。微以粥飲漸漸養之,以遲為妙也。

【半夏湯】
治霍亂轉筋。吐利不止。

茯苓 白朮 半夏曲(各十兩) 甘草(二錢半)淡味桂(一錢半)
上為末。渴者涼水調下。不渴者大溫水調下三錢。無時。

中暑霍亂吐利治驗

提學侍其公。年七十九歲。至元丙寅六月初四日中暑毒。霍亂吐利。昏冒終日。不省人事。時夜方半。請予治之。診其脈洪大而有力。一息七八至。頭熱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關緊急。予思內經五亂篇中云: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冒氣逆行。亂於胸中,是謂大 云云:亂於腸胃,則為霍亂。於是霍亂之名。自此而生。蓋因年高氣弱。不任暑氣。陽不維陰則瀉。陰不維陽則吐。陰陽不相維,則既吐且瀉矣。前賢見寒多以理中丸。熱多以五苓散為定法治之。今暑氣極盛。陽明得時。況因動而得之。中暑明矣。非甘辛大寒之劑,則不能瀉其暑熱。墜浮焰之火而安神明也。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瀉熱補氣。加白茯苓以分陰陽。約重一兩。冰水調灌。漸漸省事而諸証悉去。後慎言語。節飲食。三日,以參朮調中湯之劑增減服之。理正氣。逾十日後。方平複。

內傷霍亂治驗

戊午春。攻襄陽回。住夏曹州界。有蒙古百戶昔良海。因食酒肉飲 乳。得霍亂吐瀉。從朝至午。精神昏憒,以困急來求予視之。脈得浮數。按之無力。所傷之物已出矣。即以新汲水半碗。調桂苓白朮散。徐徐服之。稍安。又於牆陰撅地一穴。約二尺許。貯以新汲水。在內攪動。待一時澄定,名曰地漿。用清者一盞。再調服之。漸漸氣調。吐利遂止。至夜安眠。翌日微燥渴。卻以錢氏白朮散時時服之。良愈,或問用地漿者。何也?予曰:坤為地。地屬陰土。平曰靜順。感至陰之氣。又於牆陰。貯以新汲水。取重陰之氣也。陰中之陰。能瀉陽中之陽。今霍亂因暑熱內傷而得之。故痺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又加以暑熱。七神迷亂。非至陰之氣則不愈。予用之者此也,或曰。內經福世之方書。豈不信然。

【桂苓白朮散】
治冒暑飲食所傷。傳受濕熱內盛。霍亂吐瀉。轉筋急痛。腹滿悶。小兒吐瀉驚風宜服。

茯苓(去皮) 白朮 桂(各半兩) 甘草 澤瀉 石膏(各一兩) 滑石(二兩) 寒水石(一兩)
上八味為末。熱湯調下三錢。喜冷。新汲水調薑湯亦得。小兒服一錢。

【桂苓甘露飲】
流濕潤燥。治痰涎。止咳嗽。調臟腑。寒熱嘔吐服之。令人遍身氣溢宣平。及治水腫泄利。

官桂 藿香 人參(各半兩) 木香(一分) 茯苓 白朮 甘草 澤瀉 葛根 石膏 寒水石(各一兩) 滑石(二兩)
上十二味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新汲水或薑湯亦得。

【宣明益元散】
又名天水散。

滑石(六兩) 炙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蜜少許溫水調下。日三服。新汲水亦得。欲解肌發汗者。煎蔥白豆豉湯調。無時。

【附錄聖惠方】
治霍亂吐瀉。

濃朴(生薑汁。炙)
上為末。新汲水調下二錢。無時,如神。

瘧病脈証並治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及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疾發也,以飲食消息之。問曰。瘧以月一日發。當十五日愈。設不瘥。當月盡日解也,如其不瘥。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瘕,名曰瘧母。急宜治之。可用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

鱉甲(十二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炙) 蟲(熬) 牡丹皮(去心,各五分) 蜂窩(熬。四分) 烏扇(燒) 黃芩 柴胡 乾薑(炮) 大黃(各三分) 芍藥(五分) 桂枝 濃朴(炒) 紫菀(一作紫葳) 阿膠(炮,各三分) 桃仁(去皮尖) 瞿麥 鼠婦(熬) 葶藶(炒,各二分) 石韋(去毛) 半夏(洗,各一分) 人參(去蘆。一分)
上二十三味為末。先取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浸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諸藥煎為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用鱉甲十二片。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虻蟲五分。無鼠婦、赤硝,以鱉甲煎和為丸。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治瘧疾發渴者(外台。經心錄。治兩溏亦妙。金匱方)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炙) 生薑(切,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大棗(十二枚。兩破)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至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桂薑湯】
(三因方)

柴胡(八兩) 桂枝(去皮) 黃芩(各三兩) 牡蠣(熬) 甘草(炙) 乾薑(炮,各二兩) 栝蔞根(四兩)
上以水一斗二升,煎至六升,去渣。再煎至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再服汗出愈。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滿。手足熱而欲吐,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肺。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肌肉消爍。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筋疼煩。時時嘔逆,以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白虎加桂枝湯】

石膏(一斤。碎。綿裹) 知母(六兩)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上 咀,水一斗二升。煮米取去渣。煎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汗出而愈。瘧疾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

蜀漆(洗去腥) 雲母(燒三日三夜) 龍骨(各等分。一方雲母作雲實)
上為末。發作前。漿水半盞。服一盞,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以上。

【牡蠣湯】
治牡瘧。 牡蠣(熬) 麻黃(去節。各四兩) 蜀漆(洗腥) 甘草(炙,各二兩)
上 咀,以水八升。先煮麻黃。蜀漆至六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吐則勿更服。

【一剪金】
治瘧疾寒熱,乃瘧中聖藥。 硫黃 信(各等分)
上同研末。用緋紅絹子手捻藥一捻。放於絹上。裹如豆大。上用細絲線緊纏。系數遭。系定。用剪子剪下。切須緊系,如不緊恐藥有失,每服一丸。星宿全時。新汲水送下。空心服。無得人知,如服藥。先一日夜服。 至明正發日。早去淨野處避。不令人知。廣宇亦得。

【克效餅子】
治一切瘧疾。

龍腦 麝香(各半兩) 朱砂(一兩一分) 荷葉 綠豆粉 炙甘草(各五兩) 信(炙。二兩半) 定粉(半兩) 金箔(二十五片為衣)
上細末。煉蜜丸。每兩作二十丸。捏作餅。金箔為衣,每服一餅,以新汲水磨化。每日發者未發前服。間日發者不發夜服。隔數日發者一日夜服。連日發者凌晨服。

【溫脾散】
治瘧疾寒熱發歇。多時不瘥者。 甘草(生。半兩) 綠豆(一兩) 柴河車(一兩) 砒(一錢半。另研)
上先杵紫河車等為末,入砒和勻,羅為末,每服半錢。新汲水少許送下,如是隔日發。須好日夜深服,如頻日發,只夜深睡服。忌葷腥、瓜果、酒麵、魚、肉、生冷硬物。三兩日,如受邪氣深者。只一服便定。十歲以上服一字,十歲以下至三五歲服半字,婦人有胎不可服,但請放心修合與人服,切勿畏砒不敢。用予用此藥三五十年,救人甚多,雖砒一味,有綠豆等三味性涼解得,新汲水亦解,此藥並不吐人。有人一種積實痰瘧,每發時自吐食或涎,不曾服藥亦吐,非藥力也。假令金液丹,用硫黃紫霜丸用巴豆、杏仁,有大毒大熱,製了服之皆有效。小兒亦可服,恐不合此藥,故論及此。

【常山飲子】
治瘧疾。

知母 常山 草果(各二兩) 甘草 烏梅(各三兩) 良薑(一兩三錢)
上銼,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去渣。無時,溫服。

【草果飲子】
治脾寒瘧疾。

草果 川芎 紫蘇葉 白芷 良薑 炙甘草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留渣兩服並一服。當發日進二服。不以時。

【交加雙解飲子】
治瘧疾。辟瘴氣。神效。 肉豆蔻 草豆蔻(各二個。一個生。一個用麵裹煨赤色。去面) 濃朴(二寸。生一寸。薑製一寸) 甘草(二兩。一半生用。一半炙用) 生薑(棗大二塊。生一塊。濕紙裹煨一塊)
上 咀勻。分二服。水一碗。沙石器內煎至一大錢,去渣。發日空心帶熱服。未效。再一服必效。兩渣並為一服煎。

癉瘧治驗

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書吏高士謙,年逾四十。至元戊寅七月間,暑氣未退,因官事出外勞役,又因過飲,午後大發熱而渴,冰水不能解,其病早辰稍輕減,服藥不效。召予治之。診其脈弦數。金匱要略云: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瘧論曰:癉瘧脈數,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沖,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寒,故但熱而不寒者,邪氣內藏於裡,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名曰癉瘧。月令云:孟秋行夏令,民多癉瘧。潔古云:動而得之,名曰中暑,以白虎加梔子湯治之。士謙遠行勞役,又暑氣有傷,酒熱相搏,午後時助,故大熱而渴,如在甑中,先以柴胡飲子一兩下之,後以白虎加梔子湯。每服一兩,數服而愈。征南副帥大忒木兒,巳未奉敕立息州,其地卑濕,軍多病瘧痢,予合辰砂丹、白朮安胃散,多痊效。

【辰砂丹】
治瘧疾,大有神效。 朱砂(一半入,藥一半為衣) 信砒 雄黃(各五錢)
上三味為末,入白面六錢,同研勻。滴水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星宿全時用。無根水送下。忌濕面熱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