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品匯精要
續集脈訣四言舉要卷下

元 王好古


望診

臟腑部分

靈樞五色篇曰:五臟六府各有部分能別部分萬舉萬當自額而下闕庭上屬咽喉之部分也。自闕中循鼻而下鼻端屬五臟之部分也。自內 挾鼻而下至承漿屬六俯之部分也。自顴而下頰屬肩背手之部分也。自牙車以下頤屬股膝脛足之部分也。又曰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五官在於下極者是也。

五官

靈樞五閱五使篇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 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診病新久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征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征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統論色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土黃,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素問五臟生成篇曰: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炱者死,赤如 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又云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夫氣由臟發色隨氣華,如青黃赤白黑者色也。如帛裹朱如鵝羽如蒼璧之澤如羅裹雄黃如重漆色,又云如翠羽、如雞冠、如蟹腹、如豕膏、如烏羽,或有鮮明外露,或有光潤內含者氣也。氣至而後色彰,故曰欲曰生若赤如赭、白如鹽、青如藍、黃如土、色黑如,地蒼甚則青如草茲黃如枳實黑如 赤如 血白如枯骨,或晦黯不澤,或悴願不榮敗色雖呈氣於何有,故曰不欲且曰死,由此觀之,則色與氣固不可須臾離也。然而外露者不如內含,內含則氣藏外露則氣泄亦猶脈之弦鉤毛石欲其微不欲其甚,下文所云如以縞裹者,正取五色之微見方是五臟之外榮,否則過於彰露與弦鉤毛石之獨見而無胃氣,名曰真臟者,何以異乎?

難經十三難曰: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色青為肝脈,得浮澀而短為肺脈,為金克木,大而緩為脾脈,為木克土是謂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浮大而散為心脈,為木生火,小而滑為腎脈,為水生木,是謂相生。玉機真臟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治,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五臟生成篇曰: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靈樞五色篇曰:五臟六腑之肢節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和陰陽之盛衰裒多益寡和而平之萬舉萬當矣,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易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左右乃陰陽之道路,而男女從逆不同,故位亦異位定,然後能察其潤澤枯夭也。沉濁為內,浮澤為外,內為臟外為腑,以沉浮別之,然在色上看非心會不能得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為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搏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淺則病淺沉則病深澤則成全夭則敗亡散解者新近搏聚者久遠上則在上下則在下皆以色形知病也。積神於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視色之道必積神屬意乃知已往來今及新病故疾色明不 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明澤不粗顯而但見沉夭病必甚也。若無沉夭雖不明澤病亦不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駒小馬也。奔逸不定言其色散無定所氣雖聚痛未成形也。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臟必自虛而後賊邪乘之所見之色自是勝我者五臟皆然男子色見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潰陰之屬也。卵莖狐潰乃膀胱小腸子處之病也。其部位在於面王上下故色見於彼圜直象莖故以色見之高下分莖病之本末,俗以鼻之大小驗前陰之巨細有以哉,女子在於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病搏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女子部分亦同而病亦在下但所見皆衝任帶脈如淫帶淋濁瘕聚之類,或有因暴食濕熱下流而成前証者,若色搏則聚而結色散者但痛而已,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病見於色左右不爽故隨其色之所指察聚散而知邪之搏與痛也。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別鄉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日五色之正端滿合時日者是為無邪有別鄉者猶言正色之外別部又見一色也。如赤見於面王則非其部不當見而見又非其時矣,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色之侵乘,必視其尖銳處為乘之首上銳上乘下銳下乘左右,皆如其法,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別五色而知五臟,因五臟而知五合,再察在何部而分生克吉凶病固無遁情矣,面上白點腹中蟲積面青白黃色不常及面上如蟹爪路一黃一白者食積兩顴時赤虛火上炎病患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也。病患見黃色光澤者為有胃氣不死干黃者凶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冬月面慘傷寒紫濁時病色白而肥氣虛多痰黑而瘦陰虛火旺。

靈樞論疾診尺篇曰: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白睛黃淡脾傷泄痢黃而濁兼面如熏濕盛黃膽黃如橘子明者熱多黃中兼青紫脈芤是瘀血胸中兩眼黑而頰赤者熱痰也。眼胞上下如煙煤者痰也。眼黑而行走艱難呻吟者入骨痰也。其証遍體骨節酸痛眼黑面帶土色四肢痿痺屈伸不便者風痰也。目黃大煩脈大為病進目黃心煩脈和者為病將愈目睛暈黃衄未止平人見黑氣起口鼻耳目者凶目睛黃酒疸黃白及面眼胞上下腫者穀疸其人心下必痞脹,明堂眼下青色多欲精神勞傷不爾即未睡面黃目青為傷酒面無精光齒黑者凶瘰癧赤脈貫瞳者凶,一脈一歲死,一脈半歲半死,二脈二歲死,三脈三歲死,目間青脈起者掣痛乃少陽膽經之滯也。瞳子高碩者太陽不足,病患面目俱等者吉,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皆不死,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面目有黃色是有胃氣為吉,前二節一有胃氣一無胃氣,傷寒眼下青色屬挾陰,挾陰者俗指房事也。金匱要略曰:其目正圓者 不治瞪直屬太陽經絕太陽主筋故 一作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小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鮮明者俗言水汪汪也。俱指白珠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氣短促而冷者,陰病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能來,口鼻息長而皆熱者,陽病也。

金匱要略曰:病患有氣色見於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鼻頭色黃,小便必難,上云胸上有寒,寒則水穀不運,故小便難也。餘處無恙獨鼻尖青黃者其人必為淋也。鼻頭青腹中痛舌冷者死,鼻孔忽仰起者死,鼻枯願不澤者死,鼻冷如冰連兩頤者多死,病患鼻頭明山根亮目 黃光起色鼻頭微白者亡血。

血脈

論疾診尺篇曰: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痺,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血脈即絡脈肌。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臂多青脈曰脫血,絡中血脫,故不紅而多青。

毛髮

髮枯生穗血少火盛,毛髮不堅多墮落者衛氣疏,或有風眉墮者風也。病患頭毛上逆者凶,血枯不榮如枯草,不柔順而勁直,小兒疳病多此,亦主有蟲。

形體

人之大體為形,形之所充者氣,形勝氣者夭,肥白氣不充,氣勝形者壽修長黑色有神,氣實形實,氣虛形虛,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死,肥人多中風,以形濃氣虛難以周流而多郁滯生痰,痰壅氣塞成火而多暴厥也。瘦人陰虛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勞嗽,病患形脫而氣盛者死,正虛則形脫,邪實則氣盛,形體充大而皮膚寬緩者壽,形體充大而皮膚緊急者夭,形氣相失謂之難治形盛氣虛氣盛形虛形澀而脈滑形大脈小形小脈大形長脈短形短脈長形滑脈澀肥人脈細小輕虛如絲羸人脈躁俱凶血實氣虛則肥氣實血虛則瘦肥者能寒不能熱能讀耐瘦者能熱不能寒美髯而長至胸陽明血氣盈髯少血氣弱不足則無髯美髯者太陽多血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行遲者痺也。或表強或腰腳痛或麻木風疾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持脈病患欠者無病也。經云:陽引而上陰引而下,則欠陰陽相引,故云無病,病亦即愈,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吐沫,形肉已脫九候雖調者死。掌中寒者腹中寒,掌中熱者陰不足虛火盛,診時病患以手捫心,閉目不言必心虛怔忡,倉廩不藏者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眼胞腫,十指頭微腫者,必久咳

死証

尸臭舌卷囊縮(肝絕)
○口不合(脾絕)
○肌肉不滑唇反(胃絕)
○髮直齒枯及遺尿(腎絕)
○毛焦面黑直視目瞑不見(陰氣絕)
○目眶陷目系傾汗出如珠(陽絕系)
○病後喘瀉(脾脈將絕)
○目正圓手撒戴眼(太陽絕)吐沫
○聲如鼾睡
○面赤
○面青黑唇青
○人中滿唇反
○發與眉沖起
○爪甲下肉黑
○手掌無紋臍凸足跗腫
○面青但欲伏眠目視不見汗出如油,肝絕,八日死
○眉傾者,膽死
○手足爪甲青或脫落呼罵不休,筋絕,八日死
○肩息直視,心絕,立死
○發直如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小腸絕,六日死
○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無時不覺,脾絕,五日死
○脊痛腫身重不可反覆,胃絕,五日死
○耳干舌背腫溺血大便赤泄,肉絕,九日死
○口張氣出不返,肺絕,三日死
○泄利無度,大腸絕
○齒枯面黑目黃腰欲折自汗,腎絕,四日死
○齒黃枯落,骨絕

五臟絕証

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循衣摸床譫語(陽明絕)妄語錯亂及不語失音,熱病猶可生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肺絕汗膩不流脈洪而喘不休真氣外散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心絕心為火臟,故陽熱獨存,煙熏火極焦灼之象,唇吻反青,四肢 汗出肝絕唇吻屬脾而青色屬木,木乘土,故曰反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脾絕水色凌土冷汗身黃脾真發越溲溲遺矢狂言目反直視,腎絕溲便,二陰腎臟所司,遺矢則門戶不閉,水精敗絕,目背瞳人,陽氣先絕,陰氣後竭者死,時身面必青,陽先脫陰絕於後,故青色存也。陰氣先絕陽氣後竭者死,時身面手足必赤,腋下溫心下熱,陰先脫陽絕於後,故赤色,見餘陽未即盡故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胃絕胃納水穀合肌肉,故六腑氣絕足冷腳縮,五臟氣絕便利不禁,手足不仁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溫于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而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上之紋,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津液去而皮節平,毛無潤養而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火克金餘仿此。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于骨髓故骨髓不溫則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則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垢,齒齦肉退卻而齒則長垢也。發無潤澤,無潤澤者則骨先死,戊日篤巳日死,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厥陰者肝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榮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卵與舌,故舌卷囊縮,此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三陰氣俱絕則目眩轉目, 目 者為失志,失志則志先死,死即目 也。目不見也。脫陰者目,六陽氣俱絕,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詐病

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目盼視若二言三止口之咽唾者此詐病也。若脈和平當言此病太甚須針灸數十處服吐下藥乃愈嚇其詐也。

聲診

難經六十一難曰:聞其五音以別其病以五臟有五聲以合於五音謂肝呼應角心言應征脾歌應宮肺脈之呻者痛也。為彼診時有呻吟之聲言遲者風也。風滯於氣機關不利出言遲吃而蹇澀聲如從室中言此中氣之濕也。濕濁淆氣言不清亮言而微終乃複言者此奪氣也。謂氣短弱不相接言未已停止半晌複言衣被不斂言語罵詈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即風狂之類熱病不論出言懶怯先輕後重者內傷不足出言壯厲先重後輕者外感有邪攢眉呻吟者苦頭痛叫喊或呻吟以手捫心下者中脘痛呻吟不能轉身或轉而作楚態者腰痛呻吟頭搖或攢眉以手捫腮唇者齒痛呻吟不能行起者腰腳痛為彼診時數吁氣者屬鬱結吁則氣鬱少伸搖頭言者裡痛形羸聲啞勞瘵不治此必咽中有瘡肺金火克肺主聲故耳暴啞者風痰伏火或忿怒叫喊所致聲嘶色敗久病不治坐而氣促喉聲者痰火哮喘言語蹇澀者風痰中年人聲濁痰火診時獨言獨語言談無緒者思慮傷神心神他寄故耳傷寒壞証聲啞為狐惑上唇有瘡蟲食其臟下唇有瘡蟲食其肛雖病而聲響如故者吉金匱要略曰病患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欲言複寂忽又驚呼非深入骨節之病不如此也。況骨節中屬大筋筋為肝合骨乃膽主驚呼亦出於肝膽故耳喑喑低渺之聲聽不明徹必心膈間有所阻礙啾啾細長之聲所謂如室中瓮中出者頭中有濕混其清陽故鼻窒發聲如此也。

氣短促不足以息,虛甚氣不能應呼吸,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中焦有礙或痰火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中實吸不得入,還出複入,故微數也。虛者不治,實則可下,中虛吸不盡入而微數者,肝腎欲絕,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病在上焦氣宜通下,病在下焦氣宜達上,上下交通病斯愈矣。今上焦者吸促而不能通下,下焦者吸遠而不能達上,上下不交通,病豈易治乎?動搖振振,氣不載形也。

問診

人品起居

凡診病必先問所看何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童仆或婢外家,次問得病之日,受病之源,及飲食胃氣如何,便利如何,曾服何藥,日間何如,夜間何如,或寐或寤,有無脹悶痛處。

病証

問病不答必耳聾,即當詢之是素聾否?不則病久或汗下過傷虛,聾問而懶言答,唯點頭者是中氣虛,昏憒不知人問,是暴厥抑是久病?婦女僵厥多是中氣,亦須問其曾大怒否?婦女當問其月水如何?寡婦氣血凝滯,兩尺多滑,不可誤斷為胎。室女同心腹脹痛,問是舊病新病。

嗜欲苦樂

問其所欲何味所嗜何物或縱酒或齋素喜酸者則知肝虛喜甘脾虛他味準此頭身臂膊作痛必問曾病惡瘡否臨病必審形志或形勞志苦或抑郁傷中故貴脫勢眷戀於心雖不中常富後貧悲憂內結名曰失精謂精神喪失二者皮焦筋屈痿痺為攣以其外耗于衛內奪於營良工診之必知病情再問飲食起居暴樂暴苦始樂後苦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形體毀沮精華日脫邪氣內並邪乘虛而襲

附辯舌

張三錫曰:金鏡錄載三十六舌辯傷寒之深淺吉凶可稱詳備,然細討究不過陰陽表裡寒熱虛實而已。陶節庵曰傷寒邪在表則舌無苔,熱邪在表則苔漸生,自白而黃,黃而黑,甚則黑裂矣。黑苔多凶,若根黑或中黑或尖黑皆屬裡熱,全黑則熱極而難治,常見外感挾內傷宿食重而結於心下者,五六日舌漸黃,或中乾而邊潤,名中焙舌,此則裡熱尚淺,若全乾無論黃黑皆屬裡証,分輕重下之,若曾經下或屢下不減,乃宿滯結於中宮也。診其脈之虛實及中氣何如,實者潤而下之,虛人神氣不足,當生津固中氣,有用生津散對解毒湯而愈者,有用附子理中湯冷服而愈者,一則陰極似陽,一則陽極似陰,不可不辨。白苔屬寒外証,煩躁欲坐臥于泥水中,乃陰寒逼其無根失守之火而然,脈大不鼓當從陰証治,若不大躁嘔吐者從食陰治之,白苔燥 虛而微熱或不得汗,或胃中少有飲而不行,宜溫解

白滑苔 虛寒胃寒陽氣不振,宜溫
白苔起芒刺 津液不足胃中有物,宜運動
黃苔 微熱熱漸入裡或燥渴之象,宜清解
灰色苔 胃中有物中氣虛熱渴而不能消飲者,宜溫解
黑色苔 熱入裡實燥濃者宜下滑潤者水困火宜溫雖黑而潤所謂水極似火也。不燥為異

凡傷寒辯舌者以舌屬心而主火寒為水也。水寒凌火舌受其困產後辨舌者,以心主血也。經云少陰氣絕則血不流,故舌紫黑者為血先死。

凡見黑舌要問曾食酸甜鹹物否,能染成黑色?凡視舌色雖有成見,亦必細審兼証,及脈之虛實,不爾恐有毫厘千里之謬。

脈訣考証

脈訣非叔和書

晦庵朱子曰:古人察脈非一道,今世惟守寸關尺之法,所謂關者多不明,獨俗傳脈訣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乃能直指高骨為關,然世之高醫以其書贗,遂委棄而羞言之(跋郭長陽書)

東陽柳貫曰王叔和撰脈經十卷,為醫家一經,今脈訣熟在人口,直謂叔和所作,不知叔和西晉時尚未有歌括,此乃宋之中世人偽托以便習肄爾朱子,取其高骨為關之說,不知其正出脈經也。

廬陵謝縉翁曰:今稱叔和脈訣,不知起於何時,宋熙寧初校正脈經,尚未有此,陳孔碩始言脈訣出而脈經隱,則脈訣乃熙寧以後人作耳,惟陳無擇三因方,言高陽生剽竊作歌訣,劉元賓從而和之其說,似深知脈經者,而又自著七表八裡九道之名,則陳氏亦未嘗詳讀脈經矣。

河東王世相曰:診候之法不易精也。軒岐微蘊越人叔和撰難經脈經,猶未盡泄其奧,五代高陽生著脈訣,假叔和之名語多 牾辭語鄙俚,又被俗學妄注,世醫家傳戶誦,茫然無所下手,不過藉此求食而已,于診視何益哉!

雲間錢溥曰:晉太醫令王叔和著脈經,其言可守而不可變,及托叔和脈訣行而醫經之理遂微,蓋叔和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醫道之日淺,未必不由此而誤之也。

七表八裡九道之非

金陵戴起宗曰:脈不可以表裡定名也。軒岐越人叔和皆不言表裡脈訣竊叔和之名而立七表八裡九道為世大惑脈之變化從陰陽生但可以陰陽對待而言各從其類豈可以一浮二芤為定序而分七八九之名乎大抵因浮而見者皆為表因沉而見者皆為裡何拘於七八九哉廬山劉立之以浮沉遲數為綱以教學人雖似捷徑然必博學反約然後能入脈妙若以此自足亦畫矣

攖寧滑壽曰:脈之陰陽表裡以對待而為名象也。高陽生之七表八裡九道,蓋鑿鑿也。求脈之明為脈之晦謝氏曰:脈經論脈二十四種初無表裡九道之目,其言芤脈,云中央空兩邊實,云芤則為陰,而脈訣以芤為七表屬陽,云中間有兩頭無,仲景脈法云浮大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而脈訣以動為陰,以弦為陽,似此背誤頗多,則脈訣非叔和書可推矣。

草廬吳澄曰:俗誤以脈訣為脈經而王氏脈經知者,或鮮脈書往往混牢革為一,夫牢為寒實,革為虛寒,安可混乎?脈之浮沉虛實緊緩數遲滑澀長短之相反匹配自不容易,況有難辨如洪散俱大,而洪有力微,細俱小而微無力,芤類浮而邊有中無,伏類沉而邊無中,有若豆粒而搖搖不定者動也。若鼓皮而如如不動者革也。俱對待也。又有促結代皆有止之脈,促疾結緩故可為對,代則無對,總之凡二十七脈,不止於七表八裡九道二十四脈也。(詳文集)

瀕湖李時珍曰:脈經論脈止有二十四種,無長短二脈,脈訣歌脈亦有二十四種,增長短而去數散,皆非也。素難仲景論脈只別陰陽,初無定數,如素問之鼓搏喘橫,仲景之 平榮章綱損縱橫逆順之類是也。後世脈之精微失傳,無所依準,因立名而為之歸著耳,今之學人按圖索驥,猶若望洋而況舉其全旨乎,此草廬公說獨得要領也。

男女脈位

齊褚澄曰,男子陽順自下生上,故右尺為受命之根,萬物從土而出,故右關為脾生右寸肺肺生左尺腎腎生左關肝肝生左寸心女子陰逆自上生下故左寸為受命之根萬物從土而出故左關為脾生左尺肺肺生右寸腎腎生右關肝肝生右尺心(詳褚氏遺書)
華谷儲泳曰脈訣以女人尺脈盛弱與男子相反為背看夫男女形體絕異陰陽殊塗男生而覆女生而仰男則左旋女則右轉男主施女主受男之至命在腎處臟腑之極下女之至命在乳處臟腑之極上形氣既異脈行於形氣之間豈略不少異耶此褚氏之說為有理也。(詳祛疑說)
戴起宗曰:脈訣因男子左腎右命女子左命右腎之別,遂言反此背看而諸家以尺脈盛弱解之,褚氏又以女人心肺診于尺,倒裝五臟,其謬又甚,不知男女形氣精血雖異,而十二經脈所行,始終五臟之定位則一也。安可以女人脈位為反耶。
丹溪朱震亨曰:昔軒轅使伶倫截懈谷之竹作黃鐘律管以候天地之節氣使岐伯取氣口作脈法以候人之動氣,故黃鐘之數九分氣口之數,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數始形,故脈之動也。陽得九分陰得一寸吻合於黃鐘天不足西北陽南而陰北,故男子寸盛而尺弱,肖乎天也。地不滿東南陽北而陰南,故女子尺盛而寸弱,肖乎地也。黃鐘者氣之先兆,故能測天地之節候,氣口者脈之要會,故能知人命之死生,世之俗醫誦高陽生之妄作,欲以治病其不殺人也。幾希龍丘葉氏曰:脈者天地之元性,故男女尺寸盛弱,肖乎天地,越人以為男生於寅,女生於申,三陽從天生,三陰從地長,謬之甚也。獨丹溪推本律法混合天人而辟之,使千載之誤,一旦昭然,豈不韙哉。

臟腑部位

紹興王宗正曰:診脈之法當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在中州之說,王叔和獨守寸關尺分部位,以測五臟六腑之脈者,非也。
慈溪趙繼宗曰:脈訣言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者非也。心肺居上為陽為浮肝腎居下為陰為沉脾居中州半陰半陽半浮半沉當以左寸為心右寸為肺左尺為肝右尺為腎兩關為脾關者陰陽之界限前取陽三分後取陰三分所謂土居金木水火之中寄王於四時不獨右關為脾也。肝既為陰豈吳草廬曰醫者於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肺脈此肝脈此脾脈此腎脈者非也。五臟六腑凡十二經兩手寸關尺者手太陰肺經之一脈也。分其部位以候他臟之氣耳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複會於肺肺為氣所出之門戶故名曰氣口而為脈之大會以占一身焉(詳文集)
李時珍曰:兩手六部皆肺之經脈也。特取此以候五臟六腑之氣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凡診察皆以肺心脾肝腎各候一動五十動不止者五臟皆足內有一止則知一臟之脈不至據此推之則以肺經一脈候五臟六腑之氣者可心解矣褚儲趙氏不知脈隨五臟之氣行於經隧之間欲以男女臟腑顛倒部位執泥不通戴同父言褚氏倒裝五臟
丹溪別男女尺寸草廬明三部皆肺三說皆有真見學人所當宗師若夫趙氏所云,蓋本於宋人王宗正難經圖解,豈知脈分兩手,出於素問脈要精微論,而越人推明關脈及一脈十變于難經,非始於叔和也。若如其說則一脈十變何從推之?可謂鑿而任矣!
○命門即腎之說乃越人之誤也。予嘗著命門考命門三焦客難二說,凡二千餘言云。

脈訣四言舉要

宋南康崔嘉彥著

四言舉要

脈乃血 氣血之先 血之隧道 氣息應焉 其象法地 血之府也 心之合也 皮之部也
資始於腎 資生於胃 陽中之陰 本乎營衛 營者陰血 衛者陽氣 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脈不自行 隨氣而至 氣動脈應 陰陽之誼 氣如橐龠 血如波瀾 血脈氣息 上下循環
十二經中 皆有動脈 惟手太陰 寸口取決 此經屬肺 上系吭嗌 脈之大會 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 四至為息 日夜一萬 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 脈行六寸 日夜八百 十丈為準
初持脈時 令仰其掌 掌後高骨 是為關上 關前為陽 關後為陰 陽寸陰尺 先後推尋
心肝居左 肺脾居右 腎與命門 居兩尺部 魂魄榖神 皆見寸口 左主司官 右主司腑
左大順男 右大順女 本命扶命 男左女右 關前一分 人命之主 左為人迎 右為氣口
神門決斷 兩在關後 人無二脈 病死不愈 男女脈同 惟尺則異 陽弱陰盛 反此病至
脈有七診 曰浮中沉 上下左右 消息求尋 又有九候 舉按輕重 三部浮沉 各候五動
寸候胸上 關候膈下 尺候於臍 下至跟踝 左脈候左 右脈候右 病隨所在 不病者否
浮為心肺 沉為腎肝 脾胃中州 浮沉之間 心脈之浮 浮大而散 肺脈之浮 浮澀而短
肝脈之沉 沉而弦長 腎脈之沉 沉實而濡 脾胃屬土 脈宜和緩 命為相火 左寸同斷
春弦夏洪 秋毛冬石 四季和緩 是謂平脈 太過實強 病生於外 不及虛微 病生於內
春得秋脈 死在金日 五臟準此 推之不失 四時百病 胃氣為本 脈貴有神 不可不審
調停自氣 呼吸定息 四至五至 平和之則 三至為遲 遲則為冷 六至為數 數則熱証
轉遲轉冷 轉數轉熱 遲數既明 浮沉當別 浮沉遲數 辨內外因 外因於天 內因於人
天有陰陽 風雨晦明 人喜怒憂 思悲恐驚 外因之浮 則為表証 沉裡遲陰 數則陽盛
內因之浮 虛風所為 沉氣遲冷 數熱何疑 浮數表熱 沉數裡熱 浮遲表虛 沉遲冷結
表裡陰陽 風氣冷熱 辨內外因 脈証參別 脈理浩繁 總括於四 既得提綱 引申觸類
浮脈法天 輕手可得 泛泛在上 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 來盛去悠 無力虛大 遲而且柔
虛甚則散 渙漫不收 有邊無中 其名曰芤 浮小為濡 綿浮水面 濡甚則微 不任尋按
沉脈法地 近於筋骨 深深在下 沉極為伏 有力為牢 實大弦長 牢甚則實 而強無力
為弱 柔小如綿 弱甚則細 如蛛絲然 遲脈屬陰 一息三至 小 于遲 緩不及四
二損一敗 病不可治 兩息奪精 脈已無氣 浮大虛散 或見芤革 浮小濡微 沉小細弱
遲細為澀 往來極難 易散一止 止而複還 結則來緩 止而複來 代則來緩 止不能回
數脈屬陽 六至一息 七疾八極 九至為脫 浮大者洪 沉大牢實 往來流利 是謂之滑
有力為緊 彈如轉索 數見寸口 有止為促 數見關中 動脈可候 厥厥動搖 狀如小豆
長則氣治 過於本位 長而端直 弦脈應指 短則氣病 不能滿部 不見於關 惟尺寸候
一脈一形 各有主病 數脈相兼 則見諸証 浮脈主表 裡必不足 有力風熱 無力血弱
浮遲風虛 浮數風熱 浮緊風寒 浮緩風濕 浮虛傷暑 浮芤失血 浮洪虛火 浮微勞極
浮濡陰虛 浮散虛劇 浮弦痰飲 浮滑痰熱 沉脈主裡 主寒主積 有力痰食 無力氣郁
沉遲虛寒 沉數熱伏 沉緊冷痛 沉緩水蓄 沉牢痼冷 沉實熱極 沉弱陰虛 沉細痺濕
沉弦飲痛 沉滑宿食 沉伏吐利 陰毒聚積 遲脈主臟 陽氣伏潛 有力為痛 無力虛寒
數脈主腑 主吐主狂 有力為熱 無力為瘡 滑脈主痰 或傷於食 下為蓄血 上為吐逆
澀脈少血 或中寒濕 反胃結腸 自汗厥逆 弦脈主飲 病屬膽肝 弦數多熱 弦遲多寒
浮弦支飲 沉弦懸痛 陽弦頭痛 陰弦腹痛 緊脈主寒 又主諸痛 浮緊表寒 沉緊裡痛
長脈氣平 短脈氣病 細則氣少 大則病進 浮長風癇 沉短宿食 血虛脈虛 氣實脈實
洪脈為熱 其陰則虛 細脈為濕 其血則虛 緩大者風 緩細者濕 緩澀血少 緩滑內熱
濡小陰虛 弱小陽竭 陽竭惡寒 陰虛發熱 陽微惡寒 陰微發熱 男微虛損 女微瀉血
陽動汗出 陰動發熱 為痛與驚 崩中失血 虛寒相搏 其名為革 男子失精 女子失血
陽盛則促 肺癰陽毒 陰盛則結 疝瘕積郁 代則氣衰 或泄膿血 傷寒心悸 女胎三月
脈之主病 有宜不宜 陰陽順逆 凶吉可推 中風浮緩 急實則忌 浮滑中痰 沉遲中氣
尸厥沉滑 卒不知人 入臟身冷 入腑身溫 風傷於衛 浮緩有汗 寒傷於營 浮緊無汗
暑傷於氣 脈虛身熱 濕傷於血 脈緩細澀 傷寒熱病 脈喜洪浮 沉微澀小 証反必凶
汗後脈靜 身涼則安 汗後脈躁 熱甚必難 陽病見陰 病必危殆 陰病見陽 雖困無害
上不至關 陰氣已絕 下不至關 陽氣已竭 代脈止歇 臟絕傾危 散脈無根 形損難醫
飲食內傷 氣口急滑 勞倦內傷 脾脈大弱 欲知是氣 下手脈沉 沉極則伏 澀弱久深
六郁多沉 滑痰緊食 氣澀血芤 數火細濕 滑主多痰 弦主留飲 熱則滑數 寒則弦緊
浮滑兼風 沉滑兼氣 食傷短疾 濕留濡細 瘧脈自弦 弦數者熱 弦遲者寒 代散者折
泄瀉下痢 沉小滑弱 實大浮洪 發熱則惡 嘔吐反胃 浮滑者昌 弦數緊澀 結腸者亡
霍亂之後 脈代勿訝 厥逆遲微 是則可怕 咳嗽多浮 聚肺關胃 沉緊小危 浮濡易治
喘急息肩 浮滑者順 沉澀肢寒 散脈逆証 病熱有火 洪數可醫 沉微無火 無根者危
骨蒸發熱 脈數而虛 熱而澀小 必殞其軀 勞極諸虛 浮 微弱 土敗雙弦 火炎急數
諸病失血 脈必見芤 緩小可喜 數大可憂 瘀血內蓄 卻宜牢大 沉小澀微 反成其害
遺精白濁 微澀而弱 火盛陰虛 芤濡洪數 三消之脈 浮大者生 細小微澀 形脫可驚
小便淋閉 鼻頭色黃 澀小無血 數大何妨 大便燥結 須分氣血 陽數而實 陰遲而澀
癲乃重陰 狂乃重陽 浮洪吉兆 沉急凶殃 癇脈宜虛 實急者惡 浮陽沉陰 滑痰數熱
喉痺之脈 數熱遲寒 纏喉走馬 微伏則難 諸風眩暈 有火有痰 左澀死血 右大虛看
頭痛多弦 浮風緊寒 熱洪濕細 緩滑厥痰 氣虛弦 血虛微澀 腎厥弦堅 真痛短澀
心腹之痛 其類有九 細遲從吉 浮大延久 疝氣弦急 積聚在裡 牢急者生 弱急者死
腰痛之脈 多沉而弦 兼浮者風 兼緊者寒 弦滑痰飲 濡細腎著 大乃腎虛 沉實閃肭
腳氣有四 遲寒數熱 浮滑者風 濡細者濕 痿病肺虛 脈多微緩 或澀或緊 或細或濡
風寒濕氣 合而為痺 浮澀而緊 三脈乃備 五疸實熱 脈必洪數 澀微屬虛 切忌發渴
脈得諸沉 責其有水 浮氣與風 沉石或裡 沉數為陽 沉遲為陰 浮大出厄 虛小可驚
脹滿脈弦 土製於木 濕熱數洪 陰寒遲弱 浮為虛滿 緊則中實 浮大可治 虛小危極
五臟為積 六腑為聚 實強者生 沉細者死 中惡腹脹 緊細者生 脈若浮大 邪氣已深
癰疽浮數 惡寒發熱 若有痛處 癰疽所發 脈數發熱 而痛者陽 不數不熱 不痛陰瘡
未潰癰疽 不怕洪大 已潰癰疽 洪大可怕 肺癰已成 寸數而實 肺痿之形 數而無力
肺癰色白 脈宜短澀 不宜浮大 唾糊嘔血 腸癰實熱 滑數可知 數而不熱 關脈芤虛
微澀而緊 未膿當下 緊數膿成 切不可下 婦人之脈 以血為本 血旺易胎 氣旺難孕
少陰動甚 謂之有子 尺脈滑利 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 胎必三月 但疾不散 五月可別
左疾為男 右疾為女 女腹如箕 男腹如釜 欲產之脈 其至離經 水下乃產 未下勿驚
新產之脈 緩滑為吉 實大弦牢 有証則逆 小兒之脈 七至為平 更察色証 與虎口文
奇經八脈 其診又別 直上直下 浮則為督 牢則為沖 緊則任脈 寸左右彈 陽蹺可決
尺左右彈 陰蹺可別 關左右彈 帶脈當訣 尺外斜上 至寸陰維 尺內斜上 至寸陽維
督脈為病 脊強癲癇 任脈為病 七疝瘕堅 衝脈為病 逆氣裡急 帶主帶下 臍痛精失
陽維寒熱 目眩僵仆 陰維心痛 胸脅刺築 陽蹺為病 陰緩陽急 陰蹺為病 陽緩陰急
癲癇螈 寒熱恍惚 八脈脈証 各有所屬 平人無脈 移於外絡 兄位弟乘 陽溪列缺
病脈既明 吉凶當別 經脈之外 又有真脈 肝絕之脈 循刀責責 心絕之脈 轉豆躁疾
脾則雀啄 如屋之漏 如水之流 如杯之覆 肺絕如毛 無根蕭索 麻子動搖 浮波之合
腎脈將絕 至如省客 來如彈石 去如解索 命脈將絕 蝦游魚翔 至如湧泉 絕在膀胱
真脈既形 胃已無氣 參察色証 斷之以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