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品匯精要
卷之三十六 米谷部中品

元 王好古


谷之木 - 生大豆

無毒,附 豆 植生

生大豆(出神農本經)塗癰腫煮汁飲殺鬼毒止痛(以上朱字神農本經)逐水脹除胃中熱痺傷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臟結積內寒殺烏頭毒,久服令人身重炒為屑味甘主胃中熱去腫除痺消穀止腹脹(以上黑字名醫所錄)

【苗】(圖經曰)苗高二三尺莖葉有毛花白作莢至秋收之其豆有黑白二種黑者入藥白者不用其緊小者為雄入藥尤佳豆性本平修治便有數等之效煮其汁甚涼可以壓丹石毒及解諸藥毒作腐則寒而動氣炒食則熱投酒主風作豉極冷黃卷及醬皆平牛食之溫馬食之涼一體而用別大抵宜作藥使爾仙方修製末服可以辟谷度飢歲然多食令人體重久則如故矣(陳藏器云)一種 (音呂)豆味甘無毒,生田野小霍。爾雅云:戎菽一名驢豆,又名 豆炒令黑及熱投酒中漸漸飲之去賊風風痺更治婦人產後冷血亦堪作醬。

【地】(圖經曰)生泰山平澤,今處處有之。
【時】(生)三四月生苗(採)九月取實
【收】晒乾
【用】實黑者良
【色】黑
【味】甘
【性】平
【氣】氣濃于味陽也。
【臭】朽
【助】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良
【反】惡五參龍膽
【製】煮汁或炒入藥用

【治】(療)(日華子云)黑豆調中下氣通關脈(陳藏器云)大豆生服半兩除心胸煩熱去熱風恍惚煮食下熱氣腫壓丹石煩熱汁消腫(孟詵云)大豆煮飲服除胃中熱痺腸中淋露下淋血散五臟結聚內寒(蜀本云)大豆煮食,療溫毒水腫(別錄云)黑豆葉搗敷蛇蛟處
○大豆汁塗小兒火瘡,及小兒斑瘡豌豆瘡並服汁(補)(陳藏器云)大豆明目鎮心溫補,久服好顏色變白去風不忘
【合治】黑豆五升,合酒一斗半,看酒紫黑色,去豆飲之,破血去風除氣防熱,產後兩日尤宜服,如中風口噤,加雞白屎二升和熬,投酒中服神效。
○大豆炒令煙未斷,乘熱合酒中服,療風痺癱緩口噤產後諸風
○ 豆炒黑,乘熱合酒中漸漸飲之去賊風婦人產後冷血
○大豆合桑柴灰煮汁服,下水鼓腹脹
○大豆一升,合青竹算子四十九枚,長四寸闊一分,和水煮熟,日夜服,療卒失音
○大豆合甘草煮湯飲,去一切熱毒瓦斯
○大豆合飯搗塗,療一切毒腫
【禁】豆腐多食動氣

【解】金石諸藥毒,殺烏頭附子毒
【忌】豬肉

谷之草 - 大豆黃卷

無毒

大豆黃卷(出神農本經)主濕痺筋攣膝痛(以上朱字神農本經)五臟胃氣結積益氣,止毒去黑,潤澤皮毛(以上黑字名醫所錄)

【苗】(圖經曰)黃卷是以生大豆為 待其芽出是也。方書名黃卷皮,今蓐婦藥中用之

【地】(圖經曰)處處有之。
【時】(生)無時(採)無時
【收】曝乾
【用】
【色】黃
【味】甘
【性】平緩
【氣】氣濃于味陽也。
【臭】腥
【製】以大豆不拘多寡,先以井水淘淨,堆置筐內,筐口封罨蒲草,外以缸覆之,令其溫暖,每日頻頻汲水灌溉,候其發 ,取出晒乾用之。

【治】

谷之草 - 赤小豆

無毒, 叢生

赤小豆(出神農本經)主下水排癰腫膿血(以上朱字神農本經)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 下脹滿(以上黑字名醫所錄)

【名】脫氣藿(葉名)

【苗】謹按人家園圃多種之,春布子于熟地而生,苗高二三尺作叢,莖葉俱青綠色而微有毛,四五月間開紅白花,隨著長莢,每莢生子五七枚,至秋葉黃時摘其莢而取其實也。其實驢食則腳輕,人食則體重耳。

【地】(圖經曰)生江淮間,今處處有之。(實
【質】類白豆而紅小
【色】赤
【味】甘酸
【性】平緩
【氣】氣味俱薄,陰中之陽
【臭】腥
【主】利水道消癰腫

【治】(療)(圖經曰)消水腫從腳入腹煮爛取汁溫漬膝下若已入腹但服豆勿雜食患腳氣人以豆置袋中足下朝夕展轉踐踏即瘥諸腫毒欲作癰疽者水和末塗便消散毒瓦斯(藥性論云)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搗薄塗癰腫上及縮氣行風療水氣能令人美食
○汁洗小兒急黃爛瘡(唐本注云)葉止小便數去煩熱(日華子云)豆粉消煩排膿(衍義曰)花療宿酒渴病炒(補)(藥性論云)健脾胃(日華子云)豆粉補血脈
○葉食之明目
【合治】合桑白皮煮食,療濕氣痺腫
○合通草煮食下氣
○作末合雞子白調塗熱毒癰腫
○以豆五合,合大蒜一顆,生薑五錢,商陸根一條,同水煮,豆爛去藥,等空腹取豆細嚼及徐啜汁令盡,療水氣腳氣腫消勿服
○作末合雞子白塗丹毒即消
○作末合葛花末服飲酒不知醉
○作末合醋敷疽初發
【禁】逐津液抽肌肉久食令人枯瘦

【解】諸腫熱毒

谷之草 - 酒

有毒

酒主行藥勢殺百邪惡毒瓦斯(名醫所錄)

【名】長春酒 清酒 灰酒 地黃酒 糟下酒 白酒苦酒 餅子酒 葡萄酒 粳酒 糯酒 四夷酒 秫黍酒 蜜酒 煮酒 桑椹酒 鹿頭酒 紫酒 豉酒 麻姑酒 羔兒酒 薑酒 金酒 東陽酒 社壇餘胙酒 小豆曲酒 醇酒 新熟無灰酒 香藥曲酒 豆酒 秋露白 醴(甜酒也。)
○牛膝虎骨仙靈脾通草大豆牛蒡枸杞等皆可釀,浸作酒,今不悉載。
○謹按酒為消憂發怒宣言暢意之物也。品類甚多飲家,但尚其味適口,罔顧入藥何如,多飲未有不作疾者,蓋此主行藥勢損益兼行用之,最宜斟酌,所以入藥修製惟糯米白曲造者為正也。按湯液本草云辛者能散苦者能下甘者居中而緩為引導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之分味淡者僅利小便而已考之,陶隱居云大寒凝海惟酒不水,昔三人晨行遇大寒,食粥者病腹空者死,飲酒者安明其性熱獨冠群物也。雖然餘月晨行亦宜飲之,蓋春月百毒蟄動,夏月暑熱外凌,秋月濕氣相搏,皆宜小飲,以御之由其能壯氣通血脈,俾裡充實而外邪不得以侮之也。
【收】瓷器盛貯
【用】白曲糯米作者佳。
【味】苦甘辛
【性】大熱
【氣】氣味俱濃陽也。
【臭】香
【行】諸經

【治】(療)(唐本注云)葡萄酒消痰破癖(日華子云)酒通血脈濃腸胃除風下氣
○社壇餘胙酒治孩兒語遲以少許吃吐酒噴屋四角辟蚊子
○糟KT 撲損瘀血浸洗凍瘡及敷蛇蜂叮毒
○糟下酒開胃下食暖水臟溫腸胃消宿食御風寒(陳藏器云)酒潤皮膚散石氣
○甜糟溫中冷氣消食,亦潤皮膚調腑臟,三歲糟下有酒以物承之,堪摩風瘙止嘔噦(別錄云)紫酒治角弓風
○薑酒主偏風中惡
○蔥豉酒解煩熱
○蜜酒療風疹(補)(別錄云)桑椹酒補五臟明耳目
○蔥豉酒補虛勞
○葡萄酒益氣調中耐飢強志,取藤汁釀酒亦佳
○狗肉汁釀酒大補
○春酒令人肥白
【合治】熱暖酒一碗合薑服,治中惡疰忤及通脈養脾氣扶肝
○大豆一升熬令汗出,簸去灰塵,投入二升酒中,久時頓服,療食丹石人胸背急悶熱者,服後少頃汗出瘥,朝朝服之甚去一切風,及婦人產後諸風亦可服。
【禁】酒漿照無影不可飲醉臥扇之中惡風,久飲傷神損壽。

【解】一切菜蔬毒
【忌】諸甜物與乳飲之,令人氣結,食豬肉醉臥黍穰中令人患大風,白酒同牛肉食令人腹內生蟲。

谷之草 - 粟米

無毒,附粉泔糗 植生

粟米主養腎氣去胃脾中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名醫所錄)

【苗】(圖經曰)夏初生苗如稗秋深結實其粒比粱米而圓細熟舂令白亦謂之白粱也。大抵人多種粟而少種粱以其損地力而斬獲少耳諸粱食之比他谷最益脾胃性亦相似然其粟種類雖多功用則無別矣其泔汁及米粉皆入藥近世作英粉乃用粟米浸累日令敗研澄取之,今人用去痱瘡為佳又有糗一名KT (昌少切)味酸寒無毒,和水服之,解煩熱止泄實大腸壓石熱止渴,河東人以麥為之,粗者為干糗糧,東人以粳米為之,炒乾磨成也。

【地】(陶隱居云)生江東及西間(唐本注云)北土常食多種之
【時】(生)夏初生苗(採)秋取實
【收】晒乾
【用】實
【色】皮赤肉白
【味】鹹
【性】微寒
【氣】氣薄味濃,陰中之陽
【臭】香
【主】益脾胃養腎氣

【治】(療)(圖經曰)粟米浸累日令敗研澄取之治痱瘡(陶隱居云)陳粟米作粉止煩悶(唐本注云)泔汁主霍亂卒心煩渴飲數升立瘥
○臭泔止消渴(陳藏器云)粉主卒得鬼打水攪服之,亦主熱腹痛鼻衄並水煮服之
○泔汁主轉筋入腹
○酸泔洗皮膚瘡疥服主五野雞病及消渴
○下澱酸者殺蟲及惡瘡(孟詵云)陳粟米止痢(別錄云)粟米飲主消渴口乾胃中熱利小便
○碾粟米敷小兒赤丹不止,又治小兒重舌(補)(衍義曰)益脾胃

【合注】酸泔合臭樗皮煎服主疳痢
○粉和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爛煮,納醋中,治反胃食即吐細吞之得下便已
○粟米半升杵如粉和水丸如桐子,大煮令熟,點少鹽空心,和汁吞下,治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下
【禁】粟米浸至敗者食之損人
○泔汁胃冷者不宜多食

【解】陳粟米壓丹石熱毒
○粳粟米解小麥虛熱
○粉解諸毒

谷之飛

無毒 植生

秫米止寒熱利大腸療漆瘡(名醫所錄)

【名】

【苗】(圖經曰)秫乃粟之粘者也。其苗高丈許,有節如蘆,莖中有瓤,類通脫木而小,白葉長一二尺,實生莖端作穗,江南謂之粟,北土所謂 者是也。然有二種其黏者為秫可以釀酒不黏者為粟但可作糜食耳(唐本注云)此米功用似稻秫也。今大都呼粟為秫而稻秫為糯矣北土最多以粟秫釀酒而汁少于黍米粟秫應有別功但本草不載凡黍稷粟秫粳糯此三谷之 (音仙)秫也。(衍義曰)初搗出淡黃白色經久色如糯最黏故宜釀酒今之村落作酒者是此不堪為飯也。

【地】處處有之。
【時】(生)夏生苗(採)七月八月取實
【收】晒乾
【用】實
【色】黃白
【味】甘
【性】微寒
【氣】氣之薄者,陽中之陰
【臭】香

【治】(療)(陶隱居云)嚼爛塗漆瘡(日華子云)嚼敷犬咬凍瘡(孟詵云)能殺瘡疥毒熱壅五臟氣
○根煮作湯洗風(別錄云)秫米汁治食鴨肉成病胸滿面赤不下食及療卒得浸淫瘡有汁多發於心不早治周身則殺人熬秫米令黃黑杵以敷之並主寒熱利大腸治漆瘡秫米飯食之良
【合治】生搗合雞子白敷毒腫良
○以一石合面三斗和地黃一斤茵陳蒿一斤炙令黃一依釀酒法服之,療筋骨攣急
【禁】動風不可常食

谷之草 - 粳米

無毒, 叢生

粳米主益氣止煩止泄(名醫所錄)

【苗】(圖經曰)三月布種於水田中叢生苗長尺許曰秧四五月分蒔成畝至秋開白花作穗其實曰谷長匾有芒八九月熟則黃色然其種有二以黏為糯不黏為粳用之以白晚者勝早熟者則不及食之稍生則複不益脾過熟則佳也。(陶隱居云)此即人常所食之米但有白赤大小異族四五種猶同一類其陳廩米亦是此種由儲積經久以廩軍人故謂之陳廩米(湯液云)本草諸家共言益脾胃如何白虎湯用之入肺以其陽明為胃之經色為西方之白故入肺也。然治陽明之經即在胃也。色白味甘寒入手太陰又少陰証桃花湯用此甘以補正氣竹葉石膏湯用此甘以益不足也。

【地】(食療云)出淮泗京都襄州,今處處皆有之。
【時】(生)春生苗(採)九月取實
【收】晒乾
【用】實
【色】白
【味】甘苦
【性】平微寒
【氣】氣濃于味,陽中之陰
【臭】香
【主】平和五臟補益胃氣
【行】手太陰經少陰經
【製】舂白用

【治】(療)(蜀本云)粳米斷下痢和胃氣長肌肉溫中(孟詵云)倉粳米炊之,瓮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臟六腑氣。
○白粳米汁主心痛止渴斷熱毒痢(別錄云)小兒新生三日應開腸胃助榖神碎米濃作汁飲如乳酪與兒大豆許飲之頻與三豆許,二七日可與哺慎,不得與雜藥,紅雪少少得也。(補)(日華子云)粳米補中壯筋骨補腸胃(孟詵云)火稻宜人,溫中益氣補下元
○倉粳米補中益氣堅筋通血脈起陽道(衍義曰)平和五臟補益胃氣
【合治】倉粳米久陳者蒸作飯合醋封毒腫,又研服之去卒心痛
○合餳杏仁乳餅,煮粥食之三升,日三服,治蛟龍子生在芹菜上,人誤食之入腹變成龍子,服後當吐出龍子有兩頭者,其病即愈。
【禁】與馬肉同食,發痼疾

【解】誤與蒼耳食,令人卒心痛,燒倉米灰和蜜漿解之,不爾即死。

谷之草 - 青粱米

無毒, 叢生

青粱米主胃痺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氣補中輕身長年(名醫所錄)

【苗】(唐本注云)青粱谷穗有毛,粒青而米亦微青,且細于黃粱也。谷粒似青稞而少粗夏月食之清涼但以味短色惡不如黃白粱,故人少種之,此谷早熟而收少也。作餳清白勝餘米,大抵人多種粟而少種粱,以其損地力而收獲少,而諸粱食之比他谷益脾胃,性亦相似耳(衍義曰)青黃白粱此三種食之不及黃粱青白二種性皆惟涼,獨黃粱性甘平,豈非得土中和之氣多耶,今黃白二種,西洛間農家多種為飯尤佳,餘用則不相宜,然其粒尖小于他谷收之實少故耳種者亦稀白色者味淡

【地】(陶隱居云)青粱出北方
【時】(生)春生苗(採)秋收
【收】晒乾
【用】實
【色】微青
【味】甘
【性】微寒
【氣】氣之薄者,陽中之陰
【臭】香
【主】益脾胃止消渴
【製】舂白用

【治】(療)(日華子云)止泄精(補)(圖經曰)益脾胃(日華子云)健脾

谷之草 - 黍米

無毒, 叢生

黍米主益氣補中多熱令人煩(名醫所錄)

【苗】(圖經曰)黍米乃肺之谷,蓋補肺氣也。然有二種粘者為秫可以釀酒不粘者為黍可以食之如稻之有粳糯耳(陶隱居云)其苗如 而異於粟粒亦大粟而多是秫,今人又呼秫粟為黍非也。北人作黍飯釀酒則皆用秫黍也。又有 米與黍米相似而粒殊大

【地】(圖經曰)舊不載所出州土,今京東西河陝間皆有之。
【時】(生)春生苗(採)秋取實
【收】晒乾
【用】實
【色】黃白
【味】甘
【性】溫
【氣】氣之濃者陽也。
【臭】香
【主】益氣安中

【治】(療)(別錄云)小兒鵝口不能飲乳,以米汁敷之瘥,及四十年心痛不瘥,以米淘汁溫服,隨多少愈(補)(孫真人云)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主益氣(別錄云)益氣安中補不足宜脈
【合治】燒為灰合油塗杖瘡不作瘢止痛
○穰莖燒灰,合酒服方寸匕,療妊娠尿血
○合女曲等分,各熬令焦,杵下以雞子白敷之,治湯火所灼未成瘡者
【禁】發宿病,久服昏五臟令人好睡及煩悶,小兒食之不能行,緩人筋骨絕血脈。
【忌】與葵菜食之成痼疾並癇病
○與牛肉白酒同食,必生寸白蟲

【解】煮穰汁飲數升,解食苦瓠中毒

谷之草 - 丹黍米

無毒, 叢生

丹黍米主咳逆霍亂止泄除熱止煩渴(名醫所錄)

【苗】(圖經曰)此即赤黍米也。葉似蘆而異于粟,然有二種黏者為秫可以釀酒,不黏者為黍可食,如稻之有粳糯也。
(衍義云)丹黍米皮赤,其米黃者惟可為糜,不堪為飯,黏著難解,北人謂秫為黃米,亦謂之黃糯,釀酒比糯稻差劣也。

【地】(圖經曰)丹黍米舊不載所出州土,今京東河陝皆有之。北地最多
【時】(生)夏生苗(採)秋收實
【收】晒乾
【用】實
【色】皮赤肉黃
【味】苦
【性】微溫
【氣】氣濃于味,陽中之陰
【臭】香
【主】溫中
【製】去皮舂白用

【治】(療)(日華子云)下氣止咳嗽除煩止渴退熱(孟詵云)患鱉瘕者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不過三度愈(別錄云)飯食之除煩熱主泄痢
○汁敷小兒鵝口不乳
【合治】米三兩煮薄飲合酒和飲之,治傷寒後男子陰易發汗出愈隨人加減
【禁】不可與蜜並葵同食

谷之草 - 白粱米

無毒, 叢生

白粱米主除熱益氣(名醫所錄)

【苗】(唐本注云)苗實與諸粱都相似但白粱穗大而多長芒谷亦粗扁而長不似粟圓也。其米白大食之香美為黃粱之亞矣

【地】(圖經曰)舊不著所出州土,今京東西河陝間及處處皆種蒔之
【時】(生)春生苗(採)八九月取實
【收】晒乾
【用】實
【色】白
【味】甘
【性】微寒
【氣】氣之薄者,陽中之陰
【臭】香
【主】和中益氣

【治】(療)(孟詵云)除胸膈中客熱移五臟氣續筋骨(別錄云)米五合水一升,煮粥頓服之,治霍亂不止
○炊飯食之,治虛熱和中止煩滿
○粱粉取鐵鐺熬令赤以塗手足忽發疣以眾人唾和塗上濃一寸即消
【合治】用米汁二合合生薑汁一合服之,治患胃虛並嘔吐食及水者

谷之草 - 黃粱米

無毒, 叢生

黃粱米主益氣和中止泄(名醫所錄)

【苗】(唐本注云)苗實與白粱相似但穗大毛長谷米俱粗于白粱而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逾于諸粱人號為竹根黃也。

【地】(陶隱居云)出青冀州(唐實
【色】黃
【味】甘
【性】平緩
【氣】氣濃于味陽也。
【臭】香

【治】(療)(日華子云)去客風治頑痺(別錄云)米粉半升水一半和絞如白飲頓服,治霍亂煩躁
○米五升水一斗,煮取三升清澄稍稍飲之,治霍亂吐下後大渴多飲則殺人
○作飲食之止痢去當風臥濕遇冷所中等症
【合治】米末一升合蜜水和敷小兒面身生瘡如火燒
○米粉和雞子白敷小兒赤丹不止

谷之草 - 米

無毒

米主寒中下氣除熱(名醫所錄)

【苗】(陶隱居云)此是以米為 爾非別米名也。(唐本注云) 者生不以理之名也。皆當以可生之物為之即麥作 之義陶稱以米為 其米豈能更生乎止 當取 中之米爾按食經稱用稻 稻即 谷之名明非米作(衍義曰) 米即稻 米也。若已作米則難生 矣,今榖神散中用之,性又溫於大麥 也。
【收】曝乾
【用】
【色】黃白
【味】苦甘
【性】微溫
【氣】氣濃于味,陽中之陰
【臭】香
【主】消宿食開胃口
【製】研碎用

【治】(療)(日華子云)

谷之草 - 舂杵頭細糠

無毒

舂杵頭細糠主卒噎(名醫所錄)

【地】(陶隱居云)舊不載所產今在處皆有治食卒噎不下刮取含之即去亦是舂搗之義爾天下事理多有相影響如此者(紹興校定云)本經雖不載性味然固當同米性矣止雲主卒噎,蓋借意為用而已
【時】(生)無時(採)無時
【色】黃白
【味】甘
【性】平
【氣】氣之薄者,陽中之陰
【臭】香
【主】噎食

【治】(療)(陶隱居云)治卒噎不下刮取含之即去(別錄云)燒末服方寸匕令易產
【合治】合蜜丸如彈子大,不拘時含一丸咽津,治膈氣咽喉噎塞,飲食不下
【禁】不可作枕與小兒枕枕之能損目

谷之草 - 小麥

無毒, 叢生

小麥主除熱止燥渴咽乾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以作曲溫消穀止痢以作面溫不能消熱止煩(名醫所錄)

【苗】(圖經曰)小麥乃世之作面常食之物也。其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味甘溫而有毒作曲則平胃止痢作 則微寒其皮為麩則味甘寒無毒,又麥苗味辛寒而無毒,苗上黑霉(明飢切)謂之麥奴又有女曲黃蒸女曲完小麥為之,又名 (音桓)子黃蒸磨小麥為之,又名黃衣也。

【地】(圖經曰)舊不著所出州土,今南北處處有之。
【時】(生)秋生苗(採)夏取實
【收】曝乾
【用】苗實面曲
【色】黃
【味】甘
【性】微寒
【氣】氣之薄者,陽中之陰
【臭】朽
【主】止消渴利小便
【製】去芒殼用

【治】(療)(圖經曰)麩調中去熱(藥性論云)麥能殺腸中蛔蟲熬末服之(唐本注云)女曲黃蒸並消食止泄痢下胎破冷血(日華子云)麥黃溫中下氣消食除煩
○麥苗除煩悶解時疾狂熱消酒毒退胸膈熱患黃膽人絞汁服並利小腸作齏吃甚益顏色(陳藏器云)麩和面作餅止泄
○調中去熱健人蒸熱袋盛熨人馬冷失腰腳
○麥苗除酒疸目黃消酒毒暴熱
○麥奴主熱煩(蜀本云)麥作 (充小切)主消渴止煩(孟詵云)炒粉一合和服斷下痢(食療云)麥養肝氣煮飲服之良作粉調經絡續氣脈(衍義曰)麥止暴淋煎湯飲之為面水調治人中暑馬病肺卒熱亦以水調灌愈(孫真人云)小麥除熱止渴利小便養心氣(別錄云)麥除煩熱少睡多渴用作飯水淘食之
○面療鼻衄以冷水調漿服之立瘥
○患頭上皮虛腫薄如蒸餅狀如裹水以口嚼面敷之瘥(補)(日華子云)面養氣補不足助五臟久食實人(陳藏器云)面補虛實人膚體濃腸胃強氣力(孟詵云)作粉補中益氣和五臟調脈
【合治】小麥麩合醋蒸包所傷折處止痛散血
○白面半斤炒令黃色,合醋煮為糊,塗於乳上,療婦人乳癰不消
○麩炒合醋貼窨時疾熱瘡湯火瘡爛撲損折傷瘀血
【禁】小麥動風氣,作醬和鯉魚食之,令人患口瘡。

【解】麥奴解丹石天行熱毒

谷之草 - 大麥

無毒,附麥 叢生

大麥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又云令人多熱為五穀長(名醫所錄)

【名】 (音牟)麥

【苗】(圖經曰)苗葉與小麥相似但實差大而皮濃為五穀長故謂之大麥入藥用之以秋種夏收者為佳,然春種者不具四時之氣故不及也。今醫家惟作 則味甘無毒,以為開胃消食之要藥也。

【地】(圖經曰)舊不著所出州土,今關中南北皆能種蒔處處有之。
【時】(生)秋生苗(採)夏取實
【收】曝乾
【用】實及苗
【色】黃
【味】鹹
【性】溫微寒
【氣】氣濃于味,陽中之陰
【臭】朽
【主】益氣調中
【助】蜜為之使
【製】去芒殼水漬之罨暖處生芽為

【治】(療)(圖經云)面平胃止渴消食
○消化宿食破冷氣止心痛脹滿(唐本注云)面療脹(日華子云) 溫中下氣開胃止霍亂除煩消痰破症結能催生(陳藏器云)不動風氣調中止泄令人肥健(孟詵云)麥久食之頭髮不白暴食之亦稍似腳弱為下氣及腰腎故久食甚宜人(孫真人云)麥芒入目煮大麥汁洗之(別錄云)麥療蠷尿瘡嚼以敷之,日三上
○苗杵汁服,治諸黃
○ 治妊娠欲去胎,以麥 二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分溫三服(補)(陳士良云)補虛劣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膚
【合治】 一升合蜜一升服之,治妊娠得病欲去胎即下神驗
○ 末一合合酒服之,治產後腹中鼓脹不通轉氣急坐臥不安神驗
【禁】麥熟即益人帶生即冷損人 落胎久食消腎

谷之草 - 麥

無毒, 叢生

麥主輕身除熱,久服令人多力健行以作 溫消食和中(名醫所錄)

【苗】(圖經曰) 麥 乃麥之別種也。共有二種一種類小麥一種類大麥皆比大小差大亦可作 然皆以秋種者為佳山東河北人正月種之者名春 ,蓋不具四時中和之氣入藥恐不善也。

【地】(圖經曰)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西州山東河北皆有之。
【時】(生)秋生苗(採)夏取實
【收】曝乾
【用】實
【色】黃白
【味】甘
【性】微寒緩
【氣】氣之薄者,陽中之陰
【臭】朽
【主】除熱補中
【製】去芒殼

【治】(補)(日華

谷之草 - 曲

無毒

曲療臟腑中風氣調中下氣開胃消宿食主霍亂心膈氣痰逆除煩破症結及補虛去冷氣除腸胃中塞不下食令人有顏色六畜食米脹欲死者煮曲汁灌之立消落胎並下鬼胎又神曲使無毒,能化水穀宿食症氣健脾暖胃(名醫所錄)

【地】謹按丹溪修造神曲之法以六月六日或六月上寅日五更旋取清水和白面作餅如拳大每餅中納生薑一塊如指大外用紙裹懸于梁間待隔年用之造時切勿言語亦不可使人知方有驗矣,今人以淮地酒曲入藥殊不及神曲為勝本經所云落胎,蓋謂有消化之性非毒利之藥可比也。
【收】風乾
【用】陳久者良
【色】白
【味】甘
【性】溫
【氣】氣之濃者陽也。
【臭】香
【主】健脾胃消宿食
【行】足陽明經
【製】(雷公云)凡使作末後掘地坑深二尺用物裹納坑中至一宿取出焙乾用或炒令香用

【治】(療)(圖經曰)平胃止痢(別錄云)曲治產後暈絕水服方寸匕不瘥更服,亦治小兒腹堅大如盤胸中滿能食而不消止河魚之腹疾能消穀及小兒癇消食痔
○生曲末治妊娠卒胎動不安,或腰痛胎轉搶心下血不止,及胎動上迫心痛如折並,和水絞取汁服之,傷寒飲食勞複曲,一餅煮取汁服之
【合治】合粟米粥服方寸匕,療赤白痢下水,穀食不消
○合獨頭蒜,治狐刺杵如帽簪頭,納瘡孔中,蟲出愈。
【禁】妊娠不可服

谷之草 - 蕎麥

無毒, 叢生

蕎麥實腸胃益氣力久食動風令人頭眩和豬肉食之患熱風脫人眉須雖動諸病猶挫丹石能煉五臟滓穢續精神作飯與丹石人食之良其飯法可蒸使氣餾于烈日中曝令口開使舂取人作飯
○葉作茹食之下氣利耳目,多食即微泄,燒其穰作灰淋洗六畜瘡,並驢馬躁蹄(名醫所錄)

【苗】謹按蕎麥五月布種于熟地,苗高一二尺,葉似杏葉而有角,莖赤中空,七八月作穗開碎白花漸結實,九月成熟,其皮赤黑肉白,有三棱與他麥收種不同,實形亦不似大小麥,今藥品不甚用者,由其能動風氣,及令人昏眩故也。

【地】(圖經曰)舊不著所出州土,今南北處處有之。
【時】(生)夏生苗(採)九月取實
【收】晒乾
【用】實及莖葉
【色】皮赤肉白
【味】甘平
【性】寒
【氣】氣之薄者,陽中之陰
【臭】朽
【主】益氣補胃
【製】實舂去殼磨細作面食之其莖燒灰淋汁用

【治】(補)(圖經曰)實腸胃益氣力
【合治】合醋調敷,小兒赤丹不止及小兒游丹赤腫,並熱瘡赤腫
【禁】同豬羊肉食之成風癩,多食發痼疾動風氣脫人眉鬚,亦不可與平胃散及礬同食,食之殺人。

谷之走 - 扁豆

蔓生

扁(音扁)豆主和中下氣
○葉主霍亂吐下不止(名醫所錄)

【名】鵲豆

【苗】(圖經曰)扁豆 人家多種于籬援間蔓延而上,每枝生三葉似杏葉而大,五六月開花,花有紫白二色,莢生花下,其莢蒸食之甚美,然實亦有黑白二種,白者溫而黑者小冷,入藥當用白者為佳,黑色者亦名鵲豆,以其黑間而脊有白道如鵲羽故耳。

【地】(圖經曰)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時】(生)春生苗(採)秋取實
【收】晒乾
【用】實
【色】白
【味】甘
【性】微溫
【氣】氣之濃者陽也。
【臭】腥
【主】消暑和中
【製】去莢銼碎用

【治】(療)(圖經曰)白豆行風氣女子帶下
○葉止吐痢後轉筋生搗一把以少酢浸汁飲之立瘥(日華子云)葉敷蛇蟲咬(孟詵云)豆治霍亂吐痢不止(食療云)嘔逆(衍義曰)霍亂轉筋(補)(日華子云)豆補五臟(食療云)久食頭不白
【合治】花乾末合米飲和服,治女子赤白帶下
○豆末合醋服之下氣
○葉合醋煮服,治瘕
○葉汁合醋服理轉筋
【禁】患寒熱病者不可食患冷氣者勿食

【解】解酒毒及河豚毒殺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煎湯服取效

谷之走 - 豉

無毒

豉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又殺六畜胎子諸毒(名醫所錄)

【地】(陶隱居云)此食中常用之物也。春夏天氣不和蒸炒以酒漬服之至佳依康伯法先以醋酒搜蒸曝燥以麻油和又蒸曝之凡三過乃末椒乾薑屑合和以進食勝今作油豉也。出襄陽錢塘香美而濃取中心者彌善(食療云)陝府豉汁甚勝於常豉以大豆為黃蒸每一斗用鹽四升椒四兩春三日夏兩日冬五日即成半熟加生薑五兩既潔且精勝埋于馬糞中黃蒸以好豉心代之(陳藏器云)出蒲州者味鹹作法與諸豉不同其味烈陝州又有豉汁經年不敗大除煩熱入藥並不如今之豉心為其無鹽故也。
【收】晒乾
【用】豉心
【色】黑
【味】苦
【性】寒泄
【氣】氣薄味濃陰也。
【臭】香
【主】發汗除煩熱
【助】得醯良
【製】搗碎用

【治】(療)(藥性論云)止下血痢如刺者豉一升水漬才令相淹煎一兩沸絞汁頓服又熬末能止汗除時疾熱病煩燥患寒熱風胸中生瘡者可搗為丸服(日華子云)蠱氣瘧疾骨蒸並犬咬(陳藏器云)蒲州豉解煩熱熱毒寒熱虛勞調中發汗通關節傷寒鼻塞
○陝州豉汁大除煩熱(湯液本草云)去心懊憹(別錄云)口舌生瘡胸膈疼痛用焦豉細末含一宿便瘥,又除蟲刺螫人用好豉心熟嚼以敷之少頃見豉中毛即瘥,不見又嚼敷之,晝夜勿絕,見毛為度。又四肢骨破及筋傷蹉跌以致心悶,水二升豉三升,漬絞取汁飲之瘥,又療蠷 尿瘡杵豉敷之又患發背癰腫已潰未潰者,用香豉三升,少與水和熟搗成泥,可著腫處作餅子,濃三分,有孔勿覆孔上,布豉餅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溫溫而熱,勿令破肉,如熱痛即急易之,患當減快得分穩,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瘡孔中,汁出即瘥,又赤白痢熬豉令小焦杵,服一合,日三,有驗,又舌上出血如針孔,取豉一升,水三升,煮之沸去滓,服一升,日三,又治小兒寒熱惡氣中,人以濕豉為丸如雞子大,以摩腮上及手足心六七遍,又摩心臍上旋旋祝之了破豉丸看有細毛棄道中即瘥,又能安胎豉汁服之妙,又患惡瘡熬豉為末敷之不過三四次瘥
【合治】豉蒸炒合酒漬之以滓敷腳氣瘥
○豉一升合薤白一握切,以水三升,先煮薤,納豉更煮湯,色黑去豉,分為二服,不瘥再服,療傷寒暴痢腹痛者
○爛豉一分蚯蚓濕泥二分水研和塗陰莖上生瘡痛,乾則易之,禁熱食酒菜蒜
○以一升微炒令香清酒三升漬滿三日取汁冷暖任人服之,療久患盜汗者不瘥更作,三兩劑即止
○合蔥白各半升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治患酒病
○蒸豉合白朮浸酒常服之,辟溫疫
○豉一升合梔子十四枚銼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治傷寒服藥搶心煩熱
○豉心五升九蒸九曝,合酒一斗取浸一宿,空心隨性緩飲之,療風毒腳膝攣急骨節痛
○以黃泥裹豉煨熟,冷後取出豆豉,為末合純菜油,敷小兒頭生惡瘡瘥。
○合大蒜等分杵勻丸如梧子大,每服鹽湯下三十丸,治臟毒下血不止及血痢
○豉五合微炒,合酒一升半,煎五七沸,任性稍熱服,治傷寒後毒瓦斯攻手足及身體虛腫
○豉焦炒令煙絕為末,合油調敷小兒丹毒,破作瘡黃水出者。

【解】中藥毒

谷之木 - 綠豆

無毒, 豆附

綠豆主丹毒煩熱風疹藥石發動熱氣奔豚生研絞汁服亦煮食消腫下氣壓熱解石用之勿去皮令人小壅當是皮寒肉平又有 (音陟)豆主霍亂吐下取葉搗絞汁和少醋溫服子亦下氣(名醫所錄)

【苗】謹按綠豆苗高一二尺,叢生,莖葉有毛,其葉似大豆葉而小,五六月開白花作莢,每莢有子五七枚,至八九月成熟,入藥以圓小綠者佳,今人食之皆撻去皮即少有壅氣,而本經所言信矣。若愈病故,不可去其皮也。又有 豆苗子,雖亦相似而別是一種也。

【地】南北處處皆有之。
【時】(生)春生苗(採)秋收實
【收】晒乾
【用】實
【色】綠
【味】甘
【性】寒緩
【氣】氣之薄者,陽中之陰
【臭】熱毒風及頭風頭痛作枕枕之明目(孟詵云)研汁煮服止消渴去浮風(補)(日華子云)益氣濃腸胃(孟詵云)和五臟安精神益氣力潤皮肉可常食之

谷之走 - 白豆

無毒蔓生

白豆補五臟益中助十二經脈調中暖腸胃
○葉利五臟下氣(名醫所錄)

【名】豇豆

【苗】謹按白豆即今之豇豆也。蔓生葉似扁豆葉而莢長,五六月開白花作莢,長尺許每莢子有數枚嫩時連莢作茹食之至八九月實熟北人採以和米作飯故呼為飯豆也。其嫩葉可作菜食生啖之亦佳又一種苗葉皆相似但莢實紫黑為異其療疾之功亦無所稽

【地】處處有之。
【時】(生)春生苗(採)八九月取實
【收】晒乾
【用】實葉
【色】白
【味】甘
【性】平
【氣】氣濃于味陽也。
【臭】腥
【主】暖腸胃
【製】去莢用

【治】(療)(孫真人云)主腎病宜食煞鬼氣

三種陳藏器餘

胡豆子味甘無毒,主消渴勿以鹽煮食之苗似豆生野田間米中往往有之。
○東 味甘平,無毒,益氣輕身,久服不飢,堅筋骨能步行,生河西,苗似蓬子似葵,可為飯,魏書曰東 生焉,九月十月熟,廣志曰東之子似葵青色,並涼間有之,河西人語貸我東 償爾田粱 (疾羊切)
○麥苗,味辛寒,無毒,主蠱,煮取汁細,絹濾服之穩(與本切)即芒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