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清 潘楫

卷十八(補遺)

正文病類多矣。考之方書,尚缺多種,皆屬常見之疾,何可竟無方治。今補入。

嘈雜

嘈雜一証,有火,有痰,有飲,有蟲。雖云多種,而源則不離乎脾胃。膏粱之人,每多患此。其發也,如飢之欲食,甚則煩沸雜亂,與吞酸、吐酸、乾嘔、胃痛等疾,皆為噎膈反胃之漸。(宜三聖丸、越鞠丸之類。挾痰者二陳加梔、連,挾飲者丹溪導飲丸,挾蟲者烏梅丸、酒煮黃連丸之類。)

附方

三聖丸 治嘈雜神效。

白朮(四兩) 橘紅(一兩) 黃連(炒,五錢)
上為細末,神曲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津唾下,薑湯亦得。

越鞠丸(見第四十一)

二陳湯(見第十六)

丹溪導飲丸 治水飲嘈雜。

吳茱萸(三錢) 白茯苓(一兩) 黃連(五錢) 蒼朮(炒,一兩) 獨活(七錢)
上為細末,神曲糊丸服。

烏梅丸(見第六十三)

酒煮黃連丸(見第五十五)

吞酸吐酸

吞酸與吐酸,大同小異。吞酸,酸在胸胃,忽作忽止,蜇胃刺心。吐酸,酸水酸物,隨吐而出,味如釅醋,蜇喉軟齒。是皆形寒胃冷,食郁飲停,穀氣不分,中焦郁。正猶釀酒不發,過時而成酸味也。吞吐之所以異者,吞則胃中飲少,吐則胃中飲多耳。間有屬火者,乃熱不得散。屬木者,乃氣不得伸。火不散者發之,木不伸者達之。故統宜溫中散寒,令鬱滯開而病自愈矣。(宜發明藿香安胃散、加減二陳湯,三因曲朮丸、二陳加茱、連、神曲、蒼朮方、酒煮黃連丸)

附方

藿香安胃散(見第二十)

加減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嘔吐,頭眩,心悸。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吞酸、吐酸等証。

丁香(一兩) 半夏 陳皮(各五兩)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半)
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入生薑三片煎服。

三因曲朮丸 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清水。

神曲(炒,三兩) 蒼朮(泔浸三宿,洗淨,日乾,炒,一兩半)
上為末,生薑汁別煮神曲糊為丸,薑湯送下。

二陳加茱連神曲蒼朮方

陳皮(一錢) 白茯苓(一錢) 蒼朮(炒,一錢二分) 黃連(吳茱萸汁煮,炒,一錢) 神曲(炒,一錢)
水二鐘,生薑一片,煎八分服。

酒煮黃連丸(見第五十五)

噎膈

噎者,食入不利,或捱塞而下,或負痛而納,其病在喉。膈者,食雖入膈,或氣逆,或滿悶,或隱痛,或得噯少寬,或得吐反快,其病在膈。二疾多並見,噎者必膈,膈者必噎也。即翻胃之先驅,積郁沉憂,氣結不散,久久成此。
《張雞峰方論》曰︰此病不在外,不在內,不屬冷,不屬熱,不是實,不是虛,所以藥難取效。多緣憂思恚怒,動氣傷神。氣積於內,動則諸証見,氣靜疾平。手捫之而不得疾之所在,目視之而不知色之所因,耳聽之而不知音之所發,故針灸藥石皆不獲效。乃神意間病也,旨哉言乎。(宜生薑半夏湯、香砂寬中湯、五膈寬中散、榖神嘉禾散、統旨補氣運脾湯、代抵當丸之類選用。)

附方

生薑半夏湯 止嘔吐,開胃消食。

半夏 生薑(各三錢)
上 咀,水二盞,煎七分服。

統旨香砂寬中湯 治氣滯,胸痞噎塞,或胃寒作痛。

木香(臨服時,磨水入藥三、四匙) 白朮(炒) 陳皮 香附(各一錢五分) 白豆蔻(去殼)砂仁(去殼) 青皮 檳榔 半夏曲 白茯苓(各一錢) 濃朴(薑製,一錢二分) 甘草(三分)
水二鐘,薑三片,煎八分。入蜜一匙,食前服。

和劑五膈寬中散 治七情四氣傷於脾胃,以致陰陽不和,胸膈痞滿,停痰氣逆,遂成五膈。並治一切冷氣。

白豆蔻(去皮,二兩) 甘草(五兩) 木香(三兩) 濃朴(去皮,薑汁炒,一斤) 縮砂仁(去殼) 丁香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各四兩) 香附子(炒,去毛,十六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薑三片,鹽少許,不拘時,沸湯點服。

和劑榖神嘉禾散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或五噎、五膈。

白茯苓(去皮) 縮砂仁(去皮) 薏苡仁(炒) 枇杷葉(去毛,薑汁炙香) 人參(去蘆,各一兩) 白朮(炒,二兩) 桑白皮(炒) 檳榔(炒) 白豆蔻(炒,去皮) 青皮(去白) 谷(炒) 五味子(炒,各半兩) 沉香 杜仲(去皮,薑汁酒塗炙) 丁香 藿香 隨風子 石斛(酒和炒) 半夏(薑汁搗和作餅,炙黃色) 大腹子(炒) 木香(各七錢半) 甘草(炙,二兩) 陳皮(去白) 神曲(炒,各二錢半)
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五噎,入乾柿一枚。膈氣吐逆,入薤白三寸、棗五枚。

統旨補氣運脾湯 治中氣不運,噎塞。

人參(二錢) 白朮(三錢) 橘紅 茯苓(各一錢五分) 黃耆(蜜炙,一錢) 砂仁(去皮,八分) 甘草(四分,炙) 有痰加半夏曲(一錢。)
水二鐘,薑一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代抵當丸 治瘀血噎膈,食下疼痛。(方見第二十。)

自汗

自汗者,不因勞動,不因天暑,不因熱飲食,時時汗自出,故曰自汗也。乃衛氣虛而不能固密,心液因之漏泄。(宜當歸補血湯倍黃耆、玉屏風散、保元湯、黃耆建中湯之類。)若表中風邪者,亦能令衛腠空疏,而汗時自出。此邪去則汗止。(宜桂枝湯。)

附方

當歸補血湯(見第十六)

得效玉屏風散 治自汗。

防風 黃耆(各一兩) 白朮(炒,二兩)
每服三錢,水二盞,薑三片,煎六分,不拘時溫服。

保元湯 治自汗無休止。

黃耆(蜜炙,三錢) 人參(二錢) 甘草(炙,一錢)
水二盞,煎七分,溫服。

黃耆建中湯(見第三十三)

桂枝湯(見第十九)

盜汗

盜汗者,睡中偷出。多發於夜,如盜之乘人不覺而夜出也。屬陰虛。蓋人之衛氣晝行於陽,出外;夜行於陰,入內。入內則內熱。內熱,則不足之陰受其蒸。入內則表虛。表虛,則蒸泄之液無從固。於是陰失其守,陽失其衛,而汗淋漓於睡夢間者有矣。(宜當歸六黃湯、大建中湯之類。)

附方

當歸六黃湯 治盜汗久不愈。面白黃,肌瘦,或夜熱骨蒸,飲食減少,四肢無力,足膝 疼,發無虛夜。服此神效。

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 黃柏 黃芩 黃連(各一錢) 黃耆(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鐘,煎一鐘,臨臥服。

大建中湯 治虛熱盜汗,百節 疼,肢體倦怠,日漸羸弱,口苦舌澀,心怔短氣。

綿黃耆(炙) 遠志(燈心煮,去心) 當歸(酒洗) 澤瀉(各二錢) 白芍藥 龍骨()人參(各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鐘,薑五片,煎一鐘,食前服。氣弱,加炮附子(二錢),腰痛筋急,加官桂(去皮一錢)。

悸、怔忡

《準繩》云︰悸即怔忡。今歷觀病狀,則二証少有分別。悸則心中微動,如恐如驚。怔忡則心胸振築,莫知其來;忽爾寧寂,莫知其去。甚則頭目眩暈,神氣若浮,蓋悸之重者也。大抵因痰積飲停,氣衝火擊所致。(宜導痰湯、溫膽湯、茯苓甘草湯、薑朮湯之類。)
亦有中氣虛而忡悸者。(宜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之類。)
亦有心經氣血不足,火不定,神不安而忡悸者。(宜四物湯、朱雀丸、當歸補血湯、經驗定心丹之類。)
有心液過耗,汗多亡陽,脈代而忡悸者。(宜炙甘草湯。)

附方

導痰湯(見第四十一)

溫膽湯(見第二十)

茯苓甘草湯 治心下停水忪悸。

白茯苓(去皮) 桂枝(各三錢) 生薑(半兩) 甘草(二錢)
水二鐘,煎一鐘,不拘時服。

薑朮湯 治停飲怔忡。

白薑(生) 白朮 茯苓 半夏曲(各一錢) 辣桂 甘草(各五分)
水一鐘,薑三片,紅棗一枚,煎六分,不拘時服。

補中益氣湯(見第二十九)

四君子湯(見第十六)

六君子湯(見第十六)

小建中湯(見第六十九)

黃耆建中湯(見第三十三)

四物湯(見第二十一)

朱雀丸(見第五十一)

當歸補血湯(見第十六)

經驗定心丹(楫自製)

茯神(去皮木,一兩) 遠志(酒浸軟去心,五錢) 人參(去蘆,八錢) 沉香(黑重沉水者,三錢,不見火) 龍骨( ,七錢) 懷生地(洗去土,一兩半) 當歸身(酒洗,一兩) 白芍藥(酒炒,八錢) 丹參(去蘆,一兩) 桂枝(去骨,三錢) 甘草(炙,二錢) 荷蕊(出水而未開者焙乾,一個)
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用上好水飛過,朱砂為衣。每服二錢,食遠白湯下。午後勿服。此方驗過多人矣。

炙甘草湯(見第三十三)

健忘

道過之言,行過之事,久不記憶曰忘。若當下即不能記,索之胸臆,了不可得者,健忘也。乃心虛腎憊,水火不交,精血之府空,榮衛之道澀,致令機關不利,靈巧不開。高年衰朽者,多得之。(宜歸脾湯、讀書丸、朱雀丸、二參丸、開心散之類。)亦有痰血癖積礙其機關而成者,此又不以年高論也。(宜壽星丸、導痰湯、代抵當丸選用。)

附方

歸脾湯(見第五十八)

讀書丸

石菖蒲 菟絲子(酒煮) 遠志(酒浸去心,各一兩) 地骨皮(去骨洗淨,二兩) 生地黃 五味子 川芎(各一兩)
上為末,薄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臨臥白湯下。

朱雀丸(見第五十一)

二參丸 治健忘,養神定志,和血安神,外華腠理。

天門冬(去皮) 熟地黃(酒蒸搗) 丹參(各一兩半) 白茯苓(去皮) 麥門冬(去心) 甘草(各一兩) 遠志(酒浸去心) 人參(去蘆,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以朱砂研極細,水飛過半兩為衣。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空心煎愈風湯送下。(愈風湯系潔古方。其方三十三味,皆風藥,繁雜之甚,故不錄。今只以白湯送之。)

開心散 治好忘。

石菖蒲(一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 遠志(去皮) 人參(去蘆,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米飲調下。

壽星丸 治痰滯經絡多忘。(方見第五十八)

導痰湯(見第四十一)

代抵當丸 治瘀血喜忘。(方見第二十)

不寐

《難經》四十六難曰︰老人寤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日精,夜不寤。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宜八珍湯、歸脾湯之類。)
虛勞虛煩不得眠者(宜仲景酸棗仁湯。)
膽虛驚悸不寐者。(宜溫膽湯、六君子湯之類。)
痰飲停中,煩惑不合目者。(宜內經半夏湯、導痰湯之類。)

附方

八珍湯(見第十六)

歸脾湯(見第五十八)

仲景酸棗仁湯 治虛勞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 茯苓 芎 (各二兩。深師有生薑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三升,分溫三服。

溫膽湯(見第二十)

六君子湯(見第十六)

內經半夏湯 治陰陽之氣偏勝,不相和諧,陽不得入陰,故不瞑不寐。服此陰陽通,臥可立至。黃帝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亦治痰氣阻塞,陽不入陰,成上証。大抵轉動樞機,則陰陽自諧矣。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秫米,北人謂之黃米,可以釀酒,)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久者,三飲而已也。

導痰湯(見第四十四)

呃,即噦也。有火、有痰飲、有寒、有蟲、有食、有胃虛、有腎虛。種種不同,但虛寒者十九。然必細察得之久暴,聲之遠近,形之盛衰,及病之所由起,則施治自多效也。蓋潛行默運,無聲無臭者,中氣之常也。若有所激,氣即為火,易其常性,卒暴上沖。仍欲其潛行默運,無臭無聲,安可得乎?至若痰飲停中,礙其清道。陰寒迫裡,遏其陽升。或蛔卒動而氣阻,或食暴入而氣壅,或胃氣虛於上而氣不舒,或腎氣虛於下而氣不續,皆能撓挫運機,行不順利,而呃呃之聲,有自來矣。故因於火者,其聲頻以促,兼面赤而脈數。(宜二陳東加山梔、黃連之類。)
因於痰飲者,其聲緩勻,兼吞酸面澤而脈滑。(宜二陳湯、溫膽湯、導痰湯之類。)
因於陰寒者,其聲短,而聲扼扼不揚,兼面色青白,惡寒而脈緊。(宜二陳東加乾薑、丁桂之類。)
因於蟲者,其聲或作或止,或緩或促,兼面色不一,胃中或痛、或吐清水冷涎,或心中嘈雜,脈遲數大小不定。(宜二陳湯去甘草加吳茱萸、製黃連、乾薑、細辛之類。)
因於食者,其聲濁而類嘔,兼噯逆酸腐,惡食,面黃,脈緊滑。(宜和劑枳實半夏湯、曲 枳朮丸、法製陳皮、法製檳榔之類。)
因胃氣虛寒者,其聲促而無力,或得食少止,面青白,畏寒,脈緩弱無力。(宜六君子湯、四君子湯、橘皮竹茹湯、理中湯、潔古柿錢散之類。)
因腎氣虛寒者,其聲遠而長,或作或止,半刻一聲,臍下或動築,面黑,腰疼,或足冷惡寒,脈沉微。(宜金匱腎氣丸、良方參附湯之類。)

附方

二陳湯(見第十六)

溫膽湯(見第二十)

導痰湯(見第四十一)

和劑枳實半夏湯

枳實(麩炒) 半夏(各等分) 加麥 (炒)
每服七錢,水二盞,薑五片,煎八分,溫服無時。

曲 枳朮丸(見第二十)

法製陳皮 消食化氣,寬利胸膈,美進飲食。

茴香(炒) 甘草(炙,各二兩) 青鹽(炒,一兩) 乾生薑 烏梅肉(各半兩) 白檀香(二錢半)
上六味為末。外以陳皮半斤,湯浸去白,淨四兩,切作細條子。用水一大盞,煎藥末三兩,同陳皮條子一處慢火煮。候陳皮極軟,控乾少時,用乾藥末拌勻,焙乾。每服不拘多少,細嚼,溫薑湯下,無時。

法製檳榔 治酒食過度,胸膈膨滿,口吐清水,一切積聚。

雞心檳榔(一兩,切作小塊) 縮砂(取仁) 白豆蔻(取仁) 丁香(切作細條) 粉草(切作細塊,各一兩) 陳皮(去白,切作細條) 生薑(切作細條,各半斤)
上用河水二碗,浸一宿。次日用慢火,砂鍋內煮乾,焙乾,入新瓶收。每服一撮,細嚼酒下。或為細末,湯調服亦可。

六君子湯(見第十六)

四君子湯(見第十六)

橘皮竹茹湯 治胃虛寒,嘔逆或呃。

陳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薑(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五服。

理中湯(見第十七)

潔古柿錢散 治胃虛寒呃逆。

柿錢 丁香 人參(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煎,食後服。

金匱腎氣丸(見第十六)

良方參附湯 治陽氣虛寒,自汗惡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臍腹疼痛,呃逆不食,或汗多發 等証。

人參(一兩) 附子(炮,五錢)
上薑棗水煎,徐徐服。去人參,加黃 ,名 附湯。

夫手、足六陽之脈,皆上至頭,而面為諸陽之會。胃足陽明之脈,又起於鼻之交中,故面獨能耐寒也。設反惡寒及面寒者,胃寒。惡熱及面熱者,胃熱。面寒者,面多青白。面熱者,面多赤。面黃而斑駁者,胃中蟲積。面黃而已食如飢者,胃疸。面腫者,胃風。面瘡者,胃火。膏粱積熱,以胃脈起於面,故面病多屬胃。亦有面瘡之屬脾肺風熱,面塵之屬肝膽燥熱,面 之屬風濕痰飲,又不獨一陽明胃也。宜後方選對証者,主治之。

附方

升麻胃風湯 治胃風面腫,或麻木,牙緊目 。

升麻(二錢) 白芷 當歸 葛根 蒼朮(各一錢) 甘草(一錢) 柴胡 本 羌活 黃柏草豆蔻(各三分) 麻黃(不去節,五分) 蔓荊子(二分)
薑一片,棗一枚,水二盞,煎七分。食後服。

升麻順氣湯 治憂思飲食失節,面色黧黑,心懸氣促。

升麻(一錢半) 干葛 防風 白芷 黃 人參(各一錢) 白芍藥(六分) 甘草 蒼朮(各五分)
水二盞,薑一片,大棗一枚,煎七分。食遠溫服。

犀角升麻湯 治陽明經絡受風熱,口唇、頰車、發鬢腫痛,及鼻額間連頭面痛。口不可開,雖能言語,有妨飲食。亦治面熱。

犀角(七錢半) 川升麻(半兩) 防風 黃芩(各三錢半) 香白芷 白附子 川芎(各二錢半) 羌活(三錢一字) 生甘草(一錢半)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五盞,煎至三盞半。去滓,分作三服,一日一服訖,其証必減。如臟腑有些溏不妨。足陽明,胃經也。經云︰腸胃為市。又云︰陽明多血多氣。胃之中,腥膻五味無所不納,如市廛無所不有也。六經之中,血氣俱多,腐熟飲食之毒聚於胃,故此方以犀角為主,升麻佐之入胃經。餘藥皆滌除風熱,用之有效也。

補胃湯 治胃虛脛寒,面目浮腫。亦治面寒。

柏子仁 防風 細辛 桂心 陳皮(各一錢) 川芎 吳茱萸 人參(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東加大黃 治咳逆倚息不得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故耳。

七白散 治面 、面垢。

白蘞 白朮 白牽牛 白附子 白芷 白芍藥 白僵蠶(各等分)
為末。每用五錢,煎湯洗之。

洗面藥 治面生 ,或生小瘡,或生 痤,粉刺,皮膚瘙癢,面垢。

皂角(三斤) 升麻(八兩) 楮實子(五兩) 綠豆 白芨 白芷 天花粉(各一兩)甘松 砂仁 白丁香(各五錢) 三奈(三錢)
上為末,糯米飯搗丸,如彈子大。量用洗面。

面上五色瘡方

用鹽湯綿浸 瘡上。日五、六度。

面上豆痕或斑 靨方

用密陀僧細末,夜以人乳汁調敷。

面上粉刺方

用不語唾塗之。或搗菟絲子汁塗。或以白礬末少許,酒調塗。(不語唾恐是平旦未言語先者。)

斗門方 治黑 令面色好。

白僵蠶 黑牽牛 北細辛(各等分)
為粗末,作澡豆。又去小兒胎穢。

指爪破面方

用生薑自然汁,調輕粉。敷破處。無瘢瑕。

又方

橄欖汁敷之。無痕。

平胃散

面瘡。水調平胃散塗之。

白附子散 治面上熱瘡似癬。或生赤黑斑點。

白附子 密陀僧 白茯苓 白芷 定粉(等分)
上為末。先用蘿卜煎湯洗面淨,後用羊乳調。至夜敷患處,次早洗去,效。

祛風白芷散 治面上風癬瘡。

白芷(三錢) 黃連 黃柏 黃丹(各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用油調搽癬瘡上。或加孩兒茶二錢,麝香二分,亦可。

《靈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窠者,窩也。聚精成窩,搏結之義。)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大小 赤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上、下眼胞為目約裹)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眾精並脈,以系於目)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又曰︰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故陰陽合,轉而精明也。觀是論,則後人診眼疾而分五輪八廓者,蓋本乎此。其所云氣輪者,金精之騰結也,即經所謂窠氣之精為白眼。白眼屬肺,肺主氣,故曰氣輪。肺在行為金,金至堅,故白珠獨堅實。風輪者,木精之騰結也,即經所謂筋之精為黑眼。黑眼屬肝,肝主筋,在行為木而應風,故曰風輪。風性動,故黑睛左右不定而色帶青也。血輪者,火精之騰結也,即經所謂血之精為絡。絡屬心,心主血,故曰血輪。心在行為火,火有君、相兩種,故岐分於兩角,無正輪也。肉輪者,土精之騰結也,即經所謂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屬脾,脾主肌肉,故曰肉輪。脾在行為土,土包萬物,該四臟。四臟皆為裹束,故開則動而萬用,閉則靜而萬寂矣。

水輪者,水精之騰結也,即經所謂骨之精為瞳子。瞳子屬腎,腎主骨,在行為水,故曰水輪。水為天一之精,故獨得居中。內有大絡六,以通心、肺、脾、肝、腎、命門;中絡六,以通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外有小細之絡,莫知其數。(其絡向明,視之了了可數,即禽獸異類,皆有此也。)皆血貫於腦,下連臟腑,通暢血氣,往來以滋於目。故凡病目,則有形色經絡顯見,而可驗內之何臟何腑受病。外有二竅以通其氣,內涵諸液,出而為淚。

更有神膏、神水、神光、真氣、真精,皆滋目之源液也。
神膏者,目內包涵膏液,破則黑稠水出,由膽中滲潤精汁積成,涵養瞳神,衰則有損。
神水者,由三焦發源,先天真一之氣所化。在目之內,不可得見。觸物損破,則見黑膏,形如稠痰。在目之外者,即目上潤澤之水也。水衰,則有火勝燥暴之患。水竭,則有目輪大小之疾。耗澀,則有昏眇之危。虧者多,盈者少。
神光者,目自視之精華也。心火發源,膽火用事。夫神之於人也亦大矣,不獨一視為然。即行走執捉,言笑聽聞,無神宰率,則塊然一形而已。
真血者,職藏在肝,升以滋目,指五臟六腑經絡之血,非肌腠散漫之血,故曰真也。
真氣者,以經絡滋養,必先氣 而後血濡,即發生真一之元氣也。真精者,即先後二天,真元化汁,根於腎,施於膽,以及瞳仁之精也。凡此數者,一有所損,則目病矣。
大概目形圓而長,外有堅殼數重,中含清脆,內包神膏。膏外神水,水外皆血。血以滋水,水以滋膏。膏內一點黑瑩,即是腎膽所聚之精華也。唯此一點,空明淨徹,燭照無窮,是曰水輪。然必三者具而後靈明全,三即膽汁、腎精、心神也。五輪足而外應溥,五即氣、風、血、肉、水也。合之渾然,分之井然。水為體,火為用。氣為運動,神為維持。妙合陰陽,光同日月。午前小,午後大,隨天地之盈虧。男左勝,女右勝,別陰陽之稟賦。至若剛柔壽夭,詐直智愚,皆能以目驗知。神哉寶乎。

更有八廓,其說以八卦八方,內配臟腑,分別經絡,似亦有理。前五輪說中已悉其義,今不更贅。惟錄八廓之名,以備考証。一曰傳送廓,應乾卦,位居西北,絡通大腸而屬肺。二曰津液廓,應坎卦,位居正北,絡通膀胱而屬腎。三曰會陰廓,應艮卦,位居東北,絡通上焦而配屬命門。四曰清淨廓,應震卦,位居正中,絡通膽而屬肝。五曰養化廓,應巽卦,位居東南,絡通中焦而配屬肝絡。六曰胞陽廓,應離卦,位居正南,絡通小腸而屬心。七曰水穀廓,應坤卦,位居西南,絡通胃而屬脾。八曰關泉廓,應兌卦,位居正西,絡通下焦而配屬腎絡。以六配八,餘二無配。重肝絡、腎絡配之者,蓋目根源於腎,專竅於肝,故較他臟為獨勝焉。

以上五輪八廓之生成配合也。知此,則知內傷者,內動臟氣,災及五輪。外感者,不從臟變,外邪先襲於絡,由絡及廓,由廓及輪。故內傷見証,不腫不痛,痛亦不甚。或視物漸覺不明,或遇晚即為 瞀,(俗名雞盲,亦名雀目。)或羞明畏日,或不能久視遠視,或澀不欲開,或眼胞收小,或倒睫拳毛,或青翳白膜,或白珠黃色、黑睛藍色,或瞳仁散大,或緊小,或欹側,或兩脂糊,或弦爛,或淚流,或視物以一為二、以紅為白、以正為斜,以曲為直,種種由漸而成者,屬內傷。臟也,陰也。外感見証,則發如風火,癢痛不堪。或中如砂石,或外見瘡瘍,或脂淚不時,或星障卒起,或向天日如針刺,或近燈燭如火烘,或兼鼻塞齒疼,或兼身熱頭痛。種種卒暴而來者,屬外感。腑也,陽也。是故病腑者易愈,病臟者難瘳。臟則視其何臟何因,腑則視其何邪何絡而後調之、散之、補之、瀉之。溫涼升降,在圓機者自為斟酌也。選方。

附方

簡易補肝散 治肝虛目睛疼,冷淚不止,筋脈痛,及羞明怕日。

夏枯草(五錢) 香附子(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臘茶調下。服無時。

本事菊花散 治肝腎風毒瓦斯上沖眼痛。

甘菊花 牛蒡子(炒,各八兩) 防風(三兩) 白蒺藜(去刺,一兩) 甘草(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熟水調下。食後、臨臥。

瀉青丸 治眼暴發赤腫疼痛。(方見第四十九)

局方湯泡散 治肝經風熱上壅,眼目赤澀,睛疼多淚。

赤芍藥 當歸 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每二錢湯頓調,熱洗。日三、五次。御藥院方加荊芥。

湯泡散 治肝經風熱攻睛,赤腫羞明,漸生翳膜。

杏仁 防風 黃連(去鬚) 赤芍藥 當歸尾(各半兩) 銅青(二錢) 薄荷葉(三錢)
上銼散。每用二錢,極沸湯泡。乘熱先熏後洗,冷則再暖用。日兩三次。一方入白鹽少許,閉目沃洗。鹽亦散血。

分珠散 治眼患血灌瞳神, 惡血不散。

槐花 白芷 地黃 梔子 荊芥 甘草 黃芩 龍膽草 赤芍藥 當歸(各一兩)
上水煎服。春加大黃瀉肝,夏加黃連瀉心,秋加桑白皮瀉肺。

清涼散 冰瑕深翳。

蔓荊子 荊芥 苦竹葉 甘草(各半兩) 梔子(二錢半)
上薄荷水煎服。

二黃散 治努肉攀睛。

黃芩 大黃 防風 薄荷(各等分)
上水煎,入蜜少許,食後服。

照水丸 治翳神驗。

海螵蛸 蛤粉(南康真者,各五分) 片腦(半分) 黃蠟(五分)
上末,先熔蠟攪微冷,入末和為丸,如麻子大,帶匾些。臨臥納眼中翳膜上。次日照水自落。

千金磁朱丸 治神水寬大漸散,昏如霧露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漸睹物成二體。

久則光不收,及內障,神水淡綠色、淡白色者。

磁石(吸針者) 辰砂 神曲
先以磁石置巨火中 ,醋淬七次,晒乾,另研極細,二兩。辰砂另研極細,一兩,生神曲末三兩,與前藥和勻。更以神曲末一兩,水和作餅,煮浮為度。搜入前藥,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飯湯下。(按此方磁石法水入腎,朱砂法火入心,而神曲專入脾胃,乃道家黃婆媒合嬰●之理。或加沉香半兩,升降水火尤佳。)

煮肝散 治內外障翳眼。
上用豬肝二兩,批開,以夜明砂末二錢匕,摻在肝內,麻繩縛定。用水一盞,煮令肝轉色白。取出爛嚼,用煮肝湯送下,食後服。

洗眼方 治內外障,翳膜赤脈昏澀。
上以桑條,於二、三月間採嫩者,曝乾,淨器內燒過,令火自滅,成白灰。細研,每用三錢,入瓷器或銀石器中,以沸湯泡,打轉候澄。傾清者入於別器內,更澄。以新綿濾過極清者,置重湯內令熱,開眼淋洗,逐日一次。但是諸眼疾皆效。

菊睛丸 治肝腎不足,眼昏,常見黑花,多淚。

枸杞子(三兩) 蓯蓉(酒浸、炒) 巴戟(去心,各一兩) 甘菊花(四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鹽湯食遠任下。余太宰方,加熟地黃二兩。

駐景丸 治肝腎虛,眼昏翳。

熟地黃 車前子(各三兩) 菟絲子(酒煮,五兩)
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白茯苓、石菖蒲湯任下。又方加枸杞子一兩半,尤佳。

枸杞子酒 治肝虛當風眼淚。
上用枸杞子最肥者二升,搗破,內絹袋,置罐中。以酒一斗浸訖,密封勿泄氣。候三七日,每日取飲之,勿醉。

地芝丸 治能遠視,不能近視。亦能治脈風成癘。

生地黃(焙) 天門冬(去心,各四兩) 枳殼(炒) 甘菊花(去蒂,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茶清送下。

定志丸 治能近視,不能遠視。

遠志(去苗、心) 菖蒲(各二兩) 人參 白茯苓(去皮,各一兩)
為細末。煉蜜丸,以朱砂為衣。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食後米飲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腎主耳,在竅為耳。《靈樞》脈度篇曰︰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閱五使篇曰︰耳者,腎之官也。金匱真言又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是耳一也,為兩臟共開之竅,豈非心腎交通,水火相濟之義乎?若二臟不和,虛實寒熱,皆能上致耳疾。即經絡之過於耳者,亦皆能作疾。如《靈樞》經脈篇曰︰小腸手太陽之脈,入耳中,其病耳聾。三焦手少陽之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其病耳聾渾渾 。大腸手陽明之別脈,入耳,合宗脈,實則齲聾。

口問篇曰︰耳中,宗脈之所聚也。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而脈竭,故上虛而鳴。選方四首。

附方

清神散 治風氣壅上,頭目不清,耳常重聽。

僵蠶 菊花(各一兩) 荊芥 羌活 木通 川芎 香附 防風 菖蒲 甘草(各二錢)
為末。每三錢,食後臨臥茶清下。

磁石湯 治腎虛耳聾,面黑,飢不欲食,腰脅背痛。

磁石 五味子 杜仲 白朮 白石英(各二錢) 黃 白茯苓(各一錢)
水煎服。

益腎散 治腎虛耳聾。

磁石 巴戟 沉香 菖蒲 川椒(各一兩)
為末。每二錢,用豬腎一枚,細切,和以蔥、鹽並藥,用濕紙十重包裹,煨熟。空心細嚼,酒下。

犀角飲子 治風熱上壅,耳聾腫痛,膿水流出。

犀角 菖蒲 木通 玄參 赤芍藥 赤小豆 甘菊花(各五分) 甘草(二分半)
薑煎,溫服。

《素問》金匱真言曰︰西方色白,入通於肺,開竅於鼻。陰陽應象大論曰︰肺主鼻,在竅為鼻。脈度篇曰︰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五臟別論曰︰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不利也。氣厥論曰︰膽移熱於腦則為辛 鼻淵。

經脈篇曰︰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 中,其病為鼽衄。大腸手陽明其病亦為鼽衄,膀胱足太陽亦為鼽衄。又曰︰脾熱者,鼻先赤。選方七首。

附方

通氣湯 治鼻塞不聞香臭。

羌活 獨活 蒼朮 防風 升麻 葛根(各六分) 白芷 甘草 川椒(各二分)冬月加麻黃二分,薑、棗、蔥白煎服。

防風散 治鼻淵腦熱滲下,濁流不止。

防風(五分) 黃芩 人參 甘草 川芎 麥門冬(各二分)
為末,食後沸湯調服。

單南星飲 治風邪入腦,宿冷不消,鼻內結物,壅塞腦氣,遂流濁髓。

南星為細末。每二錢,用棗七枚,甘草少許同煎。食後服。三、四服,其物自出,涕自收,外貼蓽茇餅。

蓽茇餅蓽茇 香附 大蒜(等分)搗作餅。紗襯炙熱,貼囟門上,用熨斗火熨透,其涕自止。

瓜礬散 治鼻痔肉,化水自下。

瓜蒂(四錢) 甘遂(一錢) 白礬(枯) 螺殼(四錢) 草烏尖(各五分)
為末。真麻油調,丸如鼻孔大。每日一次,以藥入鼻內,令著痔肉上。

芷夷散 治鼻流濁涕。

白芷(一兩) 辛夷(五錢) 蒼耳仁(三錢半) 薄荷(五分)
為末。每二錢,蔥、茶清調服。

鼻衄不止方鮮生地搗汁,飲之立止。蘿卜汁、無灰酒和服。陰煉人中白溫湯調服,及單飲童便俱妙。

口唇

金匱真言論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五臟生成論曰︰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六節藏象論曰︰脾胃之華,在唇四白。脈度篇曰︰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谷味矣。經脈篇曰︰大腸手陽明之脈,挾口交人中。其病為口乾。胃足陽明之脈,挾口交承漿,其病口 唇胗。(胗即瘡疹,字通用。)足少陽病為口苦。足太陰終者唇反。衛氣失常篇曰︰唇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選方四首。

附方

瀉白湯 治大腸實熱,便結臍痛,口瘡。

橘皮 竹茹 黃芩 山梔 黃柏(各五分) 芒硝 茯苓(各一錢) 生地黃(三錢)薑、棗煎服。

黃柏散 治繭唇。

黃柏(二兩) 五倍子 密陀僧(各二錢) 甘草(二分)
為末,水調塗黃柏上,炙乾再塗,藥盡為度。後將黃柏切作薄片,貼繭唇上。

五福化毒丹(見第七十八)

冰柏丸 治口舌生瘡。

黃柏 薄荷 硼砂(各等分) 冰片(減半)
為末,蜜丸彈子大。每噙化一丸。

陰陽應象大論曰︰心主舌,在竅為舌。脈度篇曰︰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夫言出於心,非舌不能發,故云舌者心之苗。其色赤,其形尖而善動,火之象也。經脈篇曰︰脾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其病舌本強,及舌本痛。腎脈循喉嚨挾舌本,其病口熱舌乾。口問篇曰︰少陰氣至則嚙舌。

以上目、耳、鼻、口、舌為臟之開竅,固當見五臟之變病,所謂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然而經絡病多,臟氣病少,若識別不真,即有毫厘千里之謬。惟諦審而治之,則善矣。選四方與第七十八小兒門參看。

附方

薄荷煎 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痰涎壅塞。

薄荷(二兩半) 川芎(二錢) 甘草 砂仁(各二錢半) 片腦(五分)各另為末和勻,蜜調成膏,任意嚼咽。

黑參丸 治口舌生瘡,久不愈。

玄參 天門冬 麥門冬(各等分)
為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綿裹噙化,津液下。

薏苡仁湯 治風熱在脾,唇口 動,或結核。

薏苡仁 防己 赤小豆 甘草(等分)加生薑煎服。

舌血、舌腫、舌出方炒槐花細末摻之即止。腫脹者,蒲黃末摻之。患熱病多舌出不能入者,冰片搽之愈。

齒者,骨之餘。骨不外露,齒質乃骨而外露,故曰餘。如唇為肉餘、爪為筋餘、發為血餘,俱內藏者,餘出而外露也。氣則不言餘,以氣呼出可見耳。腎主骨,故齒屬腎,言其本也。胃足陽明之入上齒齦,大腸手陽明之入下齒齦,言其經也。是故本病者多病齒骨,經病者多病齒齦。然有虛實風火蟲蝕之不同,在診之細為分別,則無不效。選方七首。

附方

清胃湯(見第四十九)

香鹽散 治蟲牙及腎虛宣露,一切齒疾。

香附(三兩) 青鹽(五錢)

謝傅笑去散 治牙疼。

乳香 沒藥 雄黃 胡椒 烏藥 兩頭尖(各等分)
為末擦牙。初時甚痛,良久涎出便愈。

白蒺藜散 治風虛牙疼,齒齦搖動。

白蒺藜生搗去刺,篩末擦牙。或煎水入鹽一捻,帶熱時漱。

青白散 治一切牙疼,及漱水洗目尤妙。

青鹽(二兩) 白鹽(四兩)用川椒四兩,煎汁拌炒二鹽,為末擦之。

齒縫出血(一名牙宣)惟以白鹽擦之妙。

齒肉壅出鮮生地黃汁一碗。牙皂角數鋌,火上炙熱,蘸汁,再炙,再蘸盡汁,焙燥末之。敷上立消。

鬚髮

《素問》五臟生成篇曰︰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上古天真論曰︰腎氣實,齒更髮長。是髮為屬腎。又心主血,髮者血之餘,是髮又屬心。髮生上指,象火,用心過度者,髮早白,皆心之驗也。巢氏云︰膽之榮在鬚,又《靈樞》曰︰衝、任二脈,不榮於口唇者,故鬚不生焉。是鬚髮雖殊,總不外榮血之為潤養也。選方五首。

附方

天寶單方治丈夫婦人,久患頭風眩悶,頭髮乾落,胸中痰壅。每發,即頭旋眼昏,不覺欲倒者,是其候也。先灸兩風池,各二七壯,並服此酒及散。永瘥。其法春末夏初,收白菊軟苗陰乾,搗末。空腹取一方寸匕,和無灰酒服之。日再服,漸加三方寸匕。若不飲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亦得。秋八月合花收曝乾。切取三大斤,以生絹袋盛,貯三大斗酒中,經七日服之。日三次,常令酒氣相續為佳。

巨勝丸 治風眩。能返白發為黑。

巨勝子 白茯苓 甘菊花(等分)
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清晨白湯下。

旱蓮膏 黑鬚髮,益腎陰。

旱蓮草,用泉水煮汁熬膏。日服外,即以膏揩之。

地黃膏 久服烏鬚髮。

生地黃(三斤,搗取汁) 茜草(一斤,水五大碗,煎絞取汁,滓再煎二、三次取汁。)合二汁,緩火煎如膏。以瓶盛之,每日空心溫酒服半匙。一月髭須如漆。

雞峰雜興方用何首烏雌、雄各半斤,分作四分。一分用當歸汁浸,一分生地黃汁浸,一分旱蓮汁浸,一分人乳浸。三日取出。各曝乾,瓦焙,石臼搗末,蒸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百沸湯下。

附擬補內外因第九六淫方

陰淫、上下厥逆、中外寒栗

附子理中湯(見第十七)

四逆湯(見第二十二)

陽淫、狂譫煩渴、血泄浸淫

白虎湯(見第四十三)

犀角地黃湯 治小腸淋瀝,出血疼痛,及心血妄行,吐血、衄血等疾。食後臨臥服。

犀角(如無,以升麻代之。半兩) 白芍藥(二錢) 牡丹皮(半兩) 生地黃(二錢)
上,銼作一服,水一盞,煎八分,空心服。

風淫、肢廢毛落、習螈

寶鑒醉仙散 治癘風遍身麻木。

胡麻子(炒) 牛蒡子(炒) 枸杞子 蔓荊子(炒,各一兩) 白蒺藜 苦參 防風 栝蔞根(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一兩四錢,入輕粉二錢拌勻。每服一錢,茶清調,晨午各一服。
至五七日,於牙縫中出臭涎,令人如醉,或下膿血,病根乃去。仍量病之輕重、人之虛實用。病重者,須先以再造散下之。候元氣將複,再用此藥。忌一切炙 濃味,只可食淡粥時菜。諸蛇以淡酒蒸熟食之,可以助藥力。

通天再造散 治大風惡疾。

鬱金(半兩) 大黃(煨,一兩) 皂角刺(黑大者,炒,一兩) 白牽牛(六兩,半生半炒)
為末。每服五錢。日未出,面東,無灰酒調下。

雨淫、腹滿腫脹、腸鳴濡瀉

平胃散(見第四十七)

五苓散(見第十七)

胃苓湯(見第十七)

晦淫、百合、狐惑、熱中臟燥

《金匱》百合病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複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惡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証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後見者,各隨証治之。

百合知母湯 百合病,發汗後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兩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後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滑石代赭湯 百合病,下後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兩碎,綿裹) 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後合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百合雞子湯 百合病,吐後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 雞子黃(一枚)
上先水洗百合,漬一宿,當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百合地黃湯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黃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浸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用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

甘草(四兩) 黃芩 人參 乾薑(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主之。

蝕於肛者,雄黃熏之

雄黃
上一味為末,筒瓦二片合之燒,向肛熏之。

《脈經》云︰病患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從下焦蝕其肛陰。蝕上為惑,蝕下為狐。狐惑病者,豬苓散主之。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 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赤小豆當歸散

當歸(十兩)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
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匱甘麥大棗湯 治婦人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名曰臟躁。

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明淫、恍惚動悸、錯妄失神。

金匱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治驚狂不安,陽氣散失,或因灸熨火邪而陽氣浮越,致成上証。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牡蠣(五兩熬) 龍骨(四兩) 大棗(十二枚) 蜀漆(三兩,洗去腥)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東垣朱砂安神丸(見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