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清 潘楫

卷三

遲脈主病第十八

遲脈主臟,陽氣伏潛。有力為痛,無力虛寒。
遲為陰脈。五臟為陰,故主臟。《難經》九難曰︰遲者藏也。又曰︰遲則為寒。

《傷寒論》亦曰︰遲為在臟。以陽氣伏潛,不能健行,故至數遲耳。遲而有力,有壅實不通利之意,痛可想見。(宜溫而行,和劑蘇合香丸、四七湯之類。)遲云陽伏,而又無力焉,虛寒必矣。(宜溫而補,四君子湯薑桂附子之類。)

附方

和劑蘇合香丸 療傳尸,骨蒸, ,肺痿,疰忤鬼氣,卒心痛,霍亂吐利,時氣,鬼魅瘴瘧,赤白暴痢,瘀血月閉, 癖,疔腫,驚癇,鬼忤中人,小兒吐乳,大人狐狸等病。又治中風卒仆,九竅閉塞,並百邪暴乘,腹痛下利,開關避邪之藥也。

白朮(炒) 青木香 烏犀角(屑) 香附子(炒、去毛) 朱砂(研水飛) 訶黎勒(煨、取皮) 白檀香 安息香(另末,無灰酒一升熬膏) 沉香 麝香(研) 丁香 蓽茇(各二兩)龍腦(研) 薰陸香(另研) 蘇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內各一兩)
上為細末,入研藥勻,用安息香膏,並煉白蜜和劑。每服旋丸如梧子大。早朝取井華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兒化服一丸。溫酒化服亦得,並空心服之。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緋絹袋當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今則俱用蠟殼,可久藏備用。

四七湯(見第十七)

四君子湯(見第十六)

數脈主病第十九

數脈主腑,主吐主狂。有力為熱,無力為瘡。

數脈為陽,六腑亦為陽,故主腑。《難經》九難曰︰數者府也。又曰︰數則為熱。《傷寒論》亦曰︰數為在府。此以遲數分陰陽,故即以配臟腑,亦不可言其大概耳。至若錯綜互見,在腑有遲,在臟有數,在表有遲,在裡有數,又安可以臟腑二字拘定也。數脈主吐者,脈始於中焦,吐則胃氣逆,中焦擾亂,氣逆而動,故脈數。(宜六君子湯、生薑、竹茹、茱連之類。)

主狂者,狂則神志昏亂,氣無所御。氣無所御,則奔逸於四肢,而四肢實。四肢實,是以能登高行遠,跳躍異常。夫四肢為諸陽之本,陽邪實之,故力倍也。《難經》二十難曰︰重陽者狂。又病能論曰︰狂生於陽也。又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蓋言陽明之脈常動,巨陽、少陽之脈不動。今無論常動者,即不動者亦動,動且大疾,是為狂病之候。觀此,則狂病之見數脈明矣。(宜東垣朱砂安神丸、集驗龍腦安神丸之類。)數而有力,聚熱所鼓。(有外感証者宜汗散︰仲景有汗者桂枝湯、無汗者麻黃湯之類,無外感者,和劑涼膈散、芩連梔柏之類。)數而無力,雖有熱而虛散。熱散於外,發瘡之候也。(宜黃連解毒湯、消腫湯、當歸飲子之類。)

附方

六君子湯(見第十六)

東垣朱砂安神丸 治心亂煩熱怔忡,心神顛倒,兀兀欲吐,胸中氣亂而熱,有似懊憹之狀。皆膈上血中伏熱,蒸蒸不安。宜用權法以鎮陰火之浮行,以養上焦之元氣。用甘草之甘溫補之。當歸、生地又為長生陰血之聖藥。黃連去心煩,除濕熱。朱砂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

朱砂(一錢,研、水飛) 黃連(淨、酒炒,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生地黃 當歸頭(各一錢)
上為極細末,蒸餅為丸,如黃米大。每服十丸,津唾咽下。

集驗龍腦安神丸 治男婦小兒五積癲癇。無問遠年近日,發作無時。但服此藥,無不痊愈。

龍腦(研) 麝香(研) 牛黃(研,各三錢) 犀角屑 茯苓(去木) 人參(去蘆) 麥門冬(去心) 朱砂(水飛,各二兩) 金箔(三十五片) 馬牙硝(二錢) 甘草(炙) 地骨皮 桑白皮(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金箔為衣。如有風癇病歲久,冬月用溫水化下,夏月用涼水化下,不拘時候。如病二三年,日進三服。小兒一丸分作二服。又治男婦虛勞發熱喘嗽,新汲水一盞化開服,喘滿痰嗽立止。又治男子婦人語澀舌強。食後溫、涼水化下,日進三服。

仲景桂枝湯 《傷寒論》云︰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此仲景治中風第一方也。雖云取微汗,實則和榮衛而助中氣。其藥即建中湯小變。近醫以中風自汗,竟認桂芍為斂汗之藥,冤哉。

桂枝 芍藥(炒) 生薑(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劈,二十枚)
煎服法︰同前第十七桂枝附子湯。

仲景麻黃湯 (見第十六)

和劑涼膈散 治大人小兒積熱,煩躁多渴,面熱,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閉結,睡臥不安,一切風壅。

梔子仁 連翹 薄荷 黃芩 甘草(各一兩半) 大黃 芒硝(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一兩,水二盞,竹葉七片,煎至一盞。去滓。入蜜少許,食後服。

加薑煎亦得。去六經熱。減大黃、芒硝,加桔梗、甘草、人參、防風,治肺經邪熱。咳嗽有痰,加半夏。涼膈與四物各半服,能益血泄熱,名雙和散。錢氏去連翹,加藿香、石膏,為瀉黃散。(《寶鑒》連翹四兩、硝黃各二兩,餘各一兩。)

黃連解毒湯(見第十七)

消腫湯 治馬刀瘡。

柴胡(二錢) 連翹(三錢) 當歸尾 甘草(各一錢) 生黃芩 紅花(少許) 黃連 鼠粘子(炒,各一錢) 栝蔞根 黃耆(各一錢半)
上件每服五錢,或一兩,水煎熱服,食後。

當歸飲子 治瘡疥風癬,濕毒燥癢瘡。

當歸 白芍藥 川芎 生地黃 白蒺藜 防風 荊芥(各一兩) 何首烏 黃耆 甘草(各五錢)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或為末,每服一二錢亦得。

滑脈主病第二十

滑脈主痰,或傷於食。下為蓄血,上為吐逆。

痰乃水飲所結,薄則稠粘,老則 。滑脈,滑澤近於水象,如數疾而替替然,形相似也。不腐不化之食,象亦如之,皆有物之脈也。(痰宜二陳湯;食宜丹溪保和丸,潔古枳朮丸、曲 枳朮丸之類。)在下則見於尺。主蓄血者,血亦類液,瘀凝類痰,以其在尺,故以血斷。(宜仲景桃核承氣湯、《準繩》代抵當丸之類。)若見於寸,必主吐逆,蓋因滑脈之流利滑動,勢不安定,切近上焦,自當為吐。(宜六君子湯、仲景大半夏湯、溫膽湯、東垣藿香安胃散之類。)然而所吐之物,非痰即食。設無痰食,是為嘔逆,則脈不應見滑,而又當見澀矣。

附方

二陳湯(見第十六)

丹溪保和丸(見第十七)

潔古枳朮丸(見第十七)

曲 枳朮丸 治強食所致,心胸滿悶不快。

神曲(炒) 麥 (炒) 枳實(去瓤、麩炒,各一兩) 白朮(炒,二兩)上製,服如枳朮丸法。

仲景桃核承氣湯 《傷寒論》云︰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此下熱與血結成瘀之劑也。今用下瘀血於腸腹脅下者,皆效。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味甘平) 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 大黃(四兩) 芒硝(二兩)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準繩代抵當丸 行瘀血。(自製。)

大黃(川產、如錦紋者,去皮及黑心,四兩) 芒硝(一兩。如欲穩,以玄明粉代) 桃仁(麩炒黃,去皮尖,另研如泥,六十枚) 當歸尾 生地黃 穿山甲(蛤粉炒,各一兩) 桂(三錢或五錢)
上為極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若蓄血在上焦,丸如芥子大。臨臥去枕仰臥,以津咽之,令停留喉下,搜逐膈上。中焦食遠,下焦空心。俱桐子大,以百澇水煎湯下之。

用歸地者,欲下血而不損血耳,且引諸藥至血分也。諸藥皆獷悍,而欲以和濟之也。如血老成積,此藥攻之不動,宜去歸地,加廣朮(醋浸透、焙乾、一兩) 肉桂(七錢)

六君子湯 (見第十六)

仲景大半夏湯 治反胃嘔吐。

半夏(二升洗)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以水一斗三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三升,溫服一升,餘分再服。

溫膽湯(三因) 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遂致心驚膽懾,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証。或短氣悸乏,或複自汗。

半夏(湯洗) 枳實 竹茹(各一兩) 橘皮(一兩半去白) 甘草(炙四錢) 白茯苓(七錢)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熱服。

東垣藿香安胃散 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藿香(一錢半) 丁香 人參(各二錢) 橘紅(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涼服,食前。和滓服亦可。

澀脈主病第二十一

澀脈少血,或中寒濕,反胃結腸,自汗厥逆。

《靈樞》決氣篇曰︰中焦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脈之與血,同質異名,是二而一。況體為陰液,多則滑利,少則枯澀,理勢之必然者。(枯澀、虛澀血少,宜四物湯之類。)寒濕襲人,肌腠痺著,氣道不利,脈安得不澀。(滯澀之澀,宜和劑滲濕湯、百一除濕湯、三因腎著湯之類。)反胃,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隨食隨吐。胃無餘液,以致腸中枯燥而大便秘結,脈安得不澀。(枯澀之澀,宜六君子湯、寶鑒人參利膈丸、統旨滋血潤腸湯、滋陰清膈飲之類。)自汗者,汗時時自出也。出則液耗,是謂脫液。漏而不止,衛氣散失,四肢厥寒,是謂亡陽。陽亡液脫,脈又安得不澀。(虛澀之澀,宜十全大補湯、濟生 附湯、黃耆建中湯之類。)一澀脈也,而有虛澀、滯澀、枯澀之分,是又在診之者,自為靈通耳。

附方

四物湯 治肝脾腎血虛發熱,或寒熱往來,或日晡熱甚,頭目不清,或煩躁不寐,胸膈作脹,脅肋疼痛等症。凡血虛諸病,以此為主治。若脾氣虛而不能生血,宜四君子。若脾氣鬱而血虛,宜歸脾湯。若腎水涸而不生肝血,宜六味丸。

當歸(二錢) 白芍藥(一錢) 熟地黃(三錢) 川芎(錢半)
上水煎服。

和劑滲濕湯(見第十七)

百一除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 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

半夏曲(炒) 濃朴(薑製) 蒼朮(米泔製,各二兩) 藿香葉 陳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 白朮(生用一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溫服。

三因腎著湯 治腎虛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乾薑(炮) 茯苓(各四兩) 甘草(炙) 白朮(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

六君子湯(見第十六)

寶鑒人參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大便結燥,痰嗽喘滿,脾胃壅滯,推陳致新,治膈氣之聖藥也。

木香 檳榔(各七錢半) 人參 當歸(酒洗) 藿香 甘草 枳實(麩炒黃,各一兩) 大黃(酒濕蒸熟) 濃朴(薑製,各二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諸飲下。

統旨滋血潤腸湯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飲食不下,大便燥結。

當歸(酒洗,三錢) 芍藥(炒) 生地黃(各一錢半) 紅花(酒洗) 桃仁(去皮尖炒) 大黃(酒煨) 枳殼(麩炒各一錢)
水一鐘半,煎七分,入韭菜汁半酒盞,食前服。

滋陰清膈飲(統旨) 治陰火上沖,或胃火太盛,食不入,脈洪數者。

當歸 芍藥(煨) 黃柏(鹽水炒) 黃連(各一錢半) 黃芩 山梔 生地黃(各一錢) 甘草(三分)
水二鐘,煎七分,入童便、竹瀝各半酒盞,食前服。

十全大補湯(見第十六)

濟生 附湯 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黃耆(去蘆、蜜炙) 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十片,煎八分。食前溫服。未應,更加之。

黃耆建中湯 治血氣不足,體常自汗。

黃耆 桂(各一錢半) 白芍藥(三錢) 甘草(一錢)
每服五錢。水一鐘半,薑五片,棗二枚,煎八分。去滓,入稠餳一大匙,再煎服。舊有微溏或嘔者,不用餳。

弦脈主病第二十二

弦脈主飲,病屬膽肝。弦數多熱,弦遲多寒。
浮弦支飲,沉弦懸痛。陽弦頭痛,陰弦腹痛。

夫飲入於胃,必陽氣為之游溢輸布。臟腑受其灌溉,形體賴其濡滋。若陽運之力薄,則不能游溢輸布,停留於中,而飲之諸証起矣。其脈弦者,弦為陰脈,斂束急直,無抑揚鼓動之勢,正陽運之不足也。若非有飲而見弦脈,病又當在膽與肝耳。

蓋膽為甲木,肝為乙木。自北而東,在肝為厥陰而陰盡,在膽為少陽而陽微。初春之象,逗氣尚少,升如一縷,有弦義焉。數則為熱,弦而兼數者,病亦兼熱。遲則為寒,弦而兼遲者,病亦兼寒。弦則為飲。弦而浮,則飲停在上,名曰支飲。支者,支分之義,不在胃而支留於心胸間也。(宜仲景苓桂朮甘湯、小青龍湯、和劑倍朮丸、破飲丸、六君子湯、仲景澤瀉湯、海藏五飲湯之類。)弦而沉,則飲停在下,當為懸痛。懸者,懸閣之義,不在胃,而懸留於腹脅間也。以寒飲而留於陰分,故在內痛。(宜濟生八神來複丹、三因控涎丹之類。)弦脈不但主飲,而又主痛者,以弦寒斂束,氣不舒之故耳。陽弦者,寸弦也。邪在三陽,三陽走頭,故頭痛。(宜玄珠茶調散、半夏白朮天麻湯、仲景吳茱萸湯之類。)陰弦者,尺弦也。邪在三陰,三陰走腹,故腹痛。(宜仲景小建中湯、香砂理中湯、東垣濃朴湯、仲景四逆湯之類。)

附方

仲景苓桂朮甘湯(見第十六)

仲景小青龍湯(見第十六)

和劑倍朮丸 治五飲。一曰留飲,停水在心下。二曰 飲,水在兩脅。三曰痰飲,水在胃中。四曰溢飲,水溢在膈。五曰流飲,水在脅間,瀝瀝有聲。皆由飲水過多,或飲冷酒所致。

白朮(二兩) 桂心 乾薑(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每二十丸,溫米飲下。加至三十丸。食前服。

破飲丸 治五飲停蓄胸膈。呼吸之間,痛引兩脅,脹滿氣促。胸腹結為 癖。支滿胸膈,旁及兩脅,搶心疼痛,飲食不下,反胃吐逆。九種心疼,積年宿食不消,久瘧久痢,遁尸疰忤,癲癇厥運,心氣不足,憂愁思慮,婦人腹中諸病,並皆治之。

蓽茇 丁香(不見火) 縮砂仁 蠍梢 胡椒 木香(不見火) 烏梅肉 青皮 巴豆(去皮膜,各等分)
上將青皮、巴豆以漿水同浸一宿,次日濾出同炒。青皮焦,去巴豆。水淹烏梅肉蒸一炊久,細研為膏,入藥末和勻,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臨睡生薑湯下。

六君子湯(見第十六)

仲景澤瀉湯 治飲停心下,常苦眩冒。或胸中痞結,堅大如盤。下則小便不利。

澤瀉(五兩) 白朮(二兩)
水二升,煮一升,分溫再服。

海藏五飲湯 治五飲最效。

旋複花 人參 陳皮(去白) 枳實 白朮 茯苓 濃朴(製) 半夏(製) 澤瀉 豬苓 前胡桂心 白芍藥 炙甘草(各等分)
上每一兩分四服。薑十片,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因酒成飲,加葛根、葛花、砂仁。

濟生八神來複丹 治寒痰冷凍飲料,久積心胸。或嘔逆喘促,或心腹攪疼,或飲食不安,狀如反胃等証。

硝石(一兩,同硫黃為末、瓷器內以微火炒、用柳篦攪。不可火太過,恐傷藥力。再研極細,名二氣末) 太陰玄精石(飛研,一兩) 五靈脂(水澄清,濾去砂石,晒乾)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各二兩) 舶上硫黃(透明) 沉香 木香(堅實者) 天南星(粉白者,各一兩)
上為末,飛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三因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頸項、腰胯等隱痛難忍,筋骨牽引釣痛,時時走易不定,乃是痰涎在心膈上下,變為此疾。或手足冷痺,氣脈不通,誤認癱瘓也。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真白芥子(各等分)
上為末,糊為丸,桐子大,晒乾。食後臥,淡薑湯或熱水下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數丸。

玄珠茶調散 治風熱上攻頭目及頭風熱痛不可忍。

片芩(二兩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 小川芎(一兩) 細茶葉(三錢) 白芷(五錢)薄荷(三錢) 荊芥穗(四錢)頭巔及腦痛,加細辛、 本、蔓荊子,各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用茶清調下。

秘藏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素有脾胃之証,時顯煩躁,大便不利,又出入為寒氣所郁,悶亂大作,火鬱不伸故也。醫疑有熱,服疏風丸下之。原証不減,複添嘔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湧出不止,眼澀頭旋,惡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氣力,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頭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是胃氣已損,複下兩次,重虛脾胃,病名曰痰厥頭痛。厥者,痰之濁氣逆上,淆溷清陽,故眩暈,非有痰厥逆而上也。

半夏(一錢五分) 白朮 炒曲(各一錢) 天麻 黃耆 人參 蒼朮 陳皮 澤瀉 茯苓(各五分) 大麥面(一錢半) 乾薑(三發) 黃柏(二分)

仲景吳茱萸湯 《傷寒論》云︰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金匱》云︰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又云︰乾嘔,吐涎沫,頭痛,茱萸湯主之。觀此則凡胃虛寒不能納食,或吐冷凍飲料酸水者,皆效。

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仲景小建中湯(加黃耆一兩半、人參二兩,名黃耆建中湯) 《金匱要略》云︰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失精,四肢 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又《千金》療男女因積冷氣滯,或大病後不複,常苦四肢沉重,骨肉 疼,吸吸少氣,行動喘乏,胸滿氣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脅肋腹脹,頭重不舉,多臥少起,甚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致瘦弱。五臟氣竭,則難可複常。

六脈俱不足,虛寒乏氣,少腹拘急,羸瘦百病,黃耆建中湯主之。

桂枝(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香砂理中湯(即理中丸加木香、砂仁。服法亦同。見第十七) 治脾虛氣滯,或受外寒,泄瀉腹痛喜溫,或嘔吐,胸膈滿悶,腸腹雷鳴等証。

東垣濃朴湯 治胸腹脹痛,或腸鳴後重,或受寒及寒飲食作痛。脈沉遲而弦者宜之。

濃朴(薑製) 陳皮(去白,各二兩) 甘草(炙) 乾薑(各五錢) 茯苓(去皮,一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服。

仲景四逆湯 治中外皆寒,四肢逆冷,腹痛腸鳴。或汗多亡陽,或中寒瀉利清穀,舌滑氣冷。一切陰寒勝而陽虛,脈沉遲弦弱者,此方主之。

甘草(炙,一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緊脈主病第二十三

緊脈主寒,又主諸痛。浮緊表寒,沉緊裡痛。

緊與弦相似,但多裊動夭矯之勢,所謂如轉索者是也。陽為寒束,崛強不平,故作是狀。為諸病者,亦此義耳。浮以候表,浮而緊,寒在表也。(宜溫散。)沉以候裡,沉而緊,寒在裡也。(宜溫中。)裡為陰分,以陰寒而襲陰分,陽困陰凝,故痛也。

長短細大主病第二十四

長脈氣平,短脈氣病,細則氣少,大則病進。

長脈氣暢,故曰平。短脈氣促,故曰病。細為正不足,故氣少也。大為邪有餘,故病進也。

浮沉主病第二十五

浮長風癇,沉短宿食。血虛脈虛,氣實脈實。

長類乎弦,亦肝木之象也。《素問》玉機真藏論曰︰肝脈端直以長是也。浮則為風,風木偏勝,癇証作矣。(宜疏風豁痰養榮,如河間犀角丸、集驗龍腦安神丸之類。)沉主裡,沉而短,為中氣局促,宿食停留之礙也。(宜溫而推之,如和劑感應丸、紅丸子之類。)脈為血府,脈虛者血虛。脈由氣行,氣實者脈實。

附方

河間犀角丸 治風癲癇,發作有時,揚手擲足,口吐痰涎,不省人事,暗倒屈伸。

犀角末(半兩) 赤石脂(三兩) 朴硝(二兩) 白僵蠶(一兩) 薄荷葉(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溫水下。二、三服,不拘時。如覺痰多,即減數。忌油膩炙炒。

集驗龍腦安神丸(見第十九)

和劑感應丸 治中虛積冷,氣弱有傷,停積胃脘,不能傳化。或因氣傷冷,或因飢飽食,飲酒過多,心下堅滿,兩脅脹痛,心腹大痛,霍亂吐瀉,大便頻數,後重遲澀,久痢赤白,膿血相雜,米谷不化,愈而複發。又治中酒嘔吐,痰逆惡心喜睡頭眩,胸膈痞滿,四肢倦怠,不思飲食,不拘新舊冷積,並皆治之。

南木香 肉豆蔻 丁香(各一兩半) 乾薑(炮,一兩) 巴豆(七十粒,去皮、心、膜,研出油) 杏仁(一百四十粒,湯泡、去皮尖、研) 百草霜(二兩)
上前四味為末,外入百草霜研,與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勻。用好黃蠟六兩,溶化成汁,以重絹濾去滓;更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煮蠟數沸,傾出候酒冷,其蠟自浮於上,取蠟稱用。丸,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銚內熬令香熟,次下酒煮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銚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秋冬修合,用清油一兩半,同煎煮熟成汁,和前藥末成劑,分作小錠,油紙裹放,旋丸服之。每三十丸,空心薑湯下。

和劑紅丸子 壯脾胃,消宿食,去膨脹。

京三棱(浸軟、切片) 蓬莪朮(煨)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各五斤) 乾薑(炮)胡椒(各三斤)
上為末,用醋麵糊丸,如梧桐子大,礬紅為衣。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送下。小兒臨時加減與服。

洪細主病第二十六

洪脈為熱,其陰則虛。細脈為濕,其血則虛。

洪脈滿指,浮大兼備,陽有餘之象,故當為熱。有餘於陽,則不足於陰,故為陰虛。細為陰脈,細藐不振,陰濕之候。細又為血虛者,蓋脈以血為體,細藐之甚,體於何有?故血虛。

緩類主病第二十七

緩大者風,緩細者濕,緩澀血少,緩滑內熱。

空疏緩大,風所致也。緩漫濡細,濕所侵也。緩而澀滯,血必少也。緩而滑疾,內有熱也。

濡弱小主病第二十八

濡小陰虛,弱小陽竭。陽竭惡寒,陰虛發熱。

濡小之脈,即所謂如帛浮水面,有上無下,陰虛之候也。弱小之脈,體不充,勢不鼓,陽竭之候也。陽竭,則陰乘陽,故惡寒。陰虛,則陽乘陰,故發熱。(陽竭者補陽,宜四君 附之類。陰竭者補陰,宜六味丸、四物湯之類。)

附方

四君子湯(見第十六)

六味丸(見第十六)

四物湯(見第二十一)

微脈主病第二十九

陽微惡寒,陰微發熱。男微虛損,女微瀉血。

《脈經》云︰微脈不勝尋按,若有若無,言其虛極也。寸微為陽微,陽微即陽虛,而陰氣上入陽中,故惡寒也。尺微為陰微,陰微即陰虛,而陽氣下陷入陰中,故發熱也。男人得此,不惟惡寒發熱,而且為虛損。女人得此,不惟惡寒發熱,而且為瀉血。(虛損者未必不失血,瀉血者未必不成虛損。男子補其陽,女子補其陰。)

動脈主病第三十

陽動汗出,陰動發熱,為痛與驚,崩中失血。

《傷寒論》曰︰陰陽相搏,名曰動。又曰︰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既云在關,是居尺寸之中,若不能分陰分陽者。然云陰陽相搏,又云陽動陰動,又似乎有勝有負。故陽虛者,為陽動陽負,負則外衛不密,而汗自出矣。陰虛者,為陰動陰負,負則內守不寧,而熱自發矣。為痛為驚者,陰陽不和。氣搏擊則痛,氣攛迸則驚。味厥厥動搖四字,情形宛然。陰陽相搏不和,則衛、守兩失其職,而崩中失血之証,有自來矣。(陽衛陰守。)

革脈主病第三十一

虛寒相搏,其名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傷寒論》辨脈法云︰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

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宜補血。男子則亡血失精。(宜填精。)此節正革脈之注腳也。蓋革如皮革,急滿指下。今云脈弦而大,非革而何?只此四字,可以盡革脈之形狀矣。弦則為減以下,又發明所以為革,並革之所以為病也。弦則脈體弦急細斂,是陽氣之減少也。弦而大,是改細斂為闊大,其弦急之體仍在。弦急為陽減,改大則中芤。陽減為寒,中芤為虛。既虛且寒,徒革於外,而中則空,在女則為半產漏下,在男則為亡血失精,是皆中空之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