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解

清 葉桂

卷三 竹部

【竹葉】

氣大寒。味甘平,無毒。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

淡竹葉氣大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甘平無毒。得地中央燥土之味。入足陽明燥金胃土。氣味俱降。陰也。足少陰之脈,其支者注胸。少陰腎。主五液。水泛成痰。痰滯胸中則熱,其主之者。寒可清也。陽明胃氣本下行。氣逆而上,則熏肺而咳。竹葉寒可清胃。甘平可以下氣也。

製 方:

竹葉同陳皮。治上氣發熱。同石膏、知母、甘草、麥冬。名竹葉石膏湯。治壯熱口渴。

【竹茹】

氣微寒。味甘,無毒。主嘔 溫氣寒熱。吐血崩中。

竹茹氣微寒。稟天初冬寒水之氣。入足太陽寒水膀胱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太陽者寒水經也。冬日燥熱,則太陽陰精不藏。感天燥熱之氣。至春木令則為病溫。火性炎上,故多嘔 。病在太陽,故發寒熱。竹茹氣寒。可以祛溫火。味甘可以緩火炎。所以主之也。脾統血。血熱妄行。非吐即崩,其主之者。甘寒可以清熱也。

製 方:

竹茹同麥冬、半夏、甘草、生薑。治嘔噦。同木瓜、陳皮、麥冬、枇杷葉、人參、蘆根汁、石斛。治胃熱嘔 。同花粉。治病後大熱搐。

【竹瀝】

氣大寒。味甘,無毒。療暴中風。風痺。胸中大熱。止煩悶消渴勞複。

竹瀝氣大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暴病皆屬於火。火熾風生。以致僵仆。或偏痺不仁。竹瀝甘寒。可以清熱緩急。所以主之。胸中者。太陰脾經行之地。脾陰虛,則胸中大熱矣。甘清寒熱。所以主之。腎者水也。心者火也。水不製火,則心中煩悶而消渴矣,其主之者。甘寒可以壯水而清火也。勞複者。傷寒熱病愈後。勞碌而複熱也,其主之者。亦以甘寒能更清耳。

製 方:

竹瀝同薑汁。治中風。及小兒狂語。同生地、麥冬、花粉、石斛、蘇梗、北味。治暴中風。同桔梗、甘草、麥冬。治肺痿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