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家藏方

宋 楊倓


卷第三 積熱方一十六道

  1. 團參太一丹

    治心經蘊熱,神情恍惚,睡臥不安,煩躁健忘,小便赤澀,口苦舌乾,頭目昏 人參(去蘆頭) 酸棗仁(炒) 山梔子仁(微炒) 阿膠(蚌粉炒。四味各半兩) 天 南星(牛膽 研,三味各一分)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一兩作一十五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荊芥茶嚼下,食後、臨

  2. 麝香上清丸

    治上焦積熱,咽膈不利,目赤口燥,小便赤澀。

    辰砂(一兩,別研,水飛如粉) 馬牙硝(別研) 天竺黃(別研) 甘草(炙。以上 三味各半兩)
    上五味各一分) 牛黃
    上件合和,研令極勻,煉蜜為丸,一兩作一十五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細嚼,薄荷 湯或

  3. 天門冬丸

    治上膈壅盛,咽喉腫痛,唇焦舌乾,腮頰生瘡,痰熱煩渴。

    天門冬(去心,三分) 紫蘇葉(半兩) 百藥煎(半兩) 黑參(細實者,湯浸洗,焙乾) 牛蒡 子(別研。三味各一分)
    上件為細末,和勻,煉蜜為丸,每一兩作二十丸。每服一丸,細嚼,生薑湯下,食後、臨臥

  4. 雞蘇丸

    治虛熱上壅,頭目不清,面赤咽乾,痰嗽煩渴。

    雞蘇葉(半斤) 荊芥穗(一兩) 防風(去蘆頭,一兩) 黃耆(生用) 生乾地黃 (以上三味各 味各一分) 腦子(半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一兩作一十丸。每服一丸,麥門冬去心煎湯嚼下。一方︰小便赤

  5. 火府丸

    治心、肝二經蘊蓄邪熱,口燥咽乾,大渴引飲,潮熱煩燥,目赤睛疼,唇焦鼻衄,赤澀,癃閉不通。

    生乾地黃 黃芩 木通(三味各二兩) 犀角(一兩) 甘草(三錢,微炙)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熟水下,食後。

  6. 烏犀丸

    治一切風熱壅滯,大便秘澀,小便赤黃,煩躁喘滿,腰腳重痛,兼治腳氣。

    黑牽牛(四兩,生用) 皂角(二兩,不 者,炙令香,刮去尖、弦、子) 細松煙墨(半兩,上件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熟水送下,臨臥,取利一次。更量 虛實

  7. 等涼丸

    去肝經熱毒,清利頭目,涼血消壅。

    黑參 龍膽草(二味等分)
    上件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參湯下,食後,稍空腹服。

  8. 芎黃丸

    治風熱壅盛,頭昏目赤,大便艱難。

    川芎 大黃(錦紋者,用無灰酒一碗浸,火煮令酒盡,焙乾。各二兩)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熟水下,食後。

  9. 藕汁膏

    涼血解肌,除五心煩熱。

    藕汁(三盞) 生地黃汁(三盞) 生薄荷汁(一盞) 蜜(一盞) 生薑汁(半盞)
    上件銀、石器內慢火熬成稠膏。每服半匙,濃煎當歸湯化下,不拘時候。

  10. 竹茹散

    治大腸實熱,心神煩躁,口內生瘡。

    羚羊角(三分) 青竹茹(一兩) 黃芩 山梔子仁 紫蘇葉 黑參 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 炙赤) 大黃(一
    上件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合,再煎一兩沸,溫服,

  11. 羚犀湯

    治風熱上攻,目赤頭疼,口舌生瘡,小便赤澀。

    羚羊角屑 犀角屑 生乾地黃 白朮 防風(去蘆頭) 人參(去蘆頭) 甘草(炙) 山 梔子仁
    上件各等分, 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竹葉各五片,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空。

  12. 清氣散

    治風壅熱盛,涎潮氣急,煩躁不寧,身熱作渴,恍惚驚悸。

    牛黃(一兩半) 石膏(一兩半) 大黃 甘草(炙) 白僵蠶(炒去絲嘴。以上三味 各半兩) 天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用新汲水調下,食後。

  13. 除熱飲子

    治心經客熱,小便不通,口躁煩渴。

    甘草(炙) 陳小麥 麥門冬 赤茯苓(去皮) 干葛 燈心 木通 人參(各等分)
    上件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竹葉數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如發渴,細細呷之,食後。

  14. 生犀散

    治一切風熱,毒氣攻注,遍體生瘡。

    大黃(半兩,濕紙裹煨令熟) 山梔子(半兩,微炒) 甘草(炙) 當歸(去蘆頭) 連翹 防風
    上件並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食後。或因飲酒時,每飲一杯,入藥半錢。瘡瘍 本戒

  15. 清神湯

    治風壅熱盛,咽膈不利。

    龍腦 薄荷葉 荊芥穗(三味各二兩) 甘草(一兩,炙) 川芎 牛蒡子(炒。二味 各一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下,食後。

  16. 地骨皮散

    治風熱客於皮膚,血脈凝滯,身體頭面癮疹生瘡。

    地骨皮(三兩半) 生乾地黃(二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食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