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明 朱梓


卷六 針灸門

(外眉沖二穴)

曲差二穴

在神庭兩旁寸半入髮際。針三分。灸三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心中煩滿。汗不出。頭項痛。身體煩熱。目視不明。針入二分。灸三壯。

五處二穴

在上星兩旁寸半。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經云:灸五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目不明。頭風目眩螈 。目戴上不識人。西方子云。在頭上去上星傍一寸。主脊強反折。癲疾。頭痛。又云:在頭督脈傍。去上星二寸半。主風痺悶。

承光二穴

在五處後寸半。針三分。禁灸。明堂經云:在五處後二寸。素問注云一寸。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鼻塞不聞香臭。口 。鼻多清涕。風眩。頭痛欲嘔吐。心煩。目生白膜。忌如前法。

通天二穴

在承光後寸半。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
治頸項轉側難。鼻塞悶。偏風口 。鼻多清涕。衄血。頭重。又云:主項痛。暫起仆僵。喘息不利。 衄。有瘡。

絡卻二穴

一名強陽。又名腦蓋。在通天後寸半。灸三壯。素問注云:刺三分。留五呼。西方子云。主癲疾作。嘔吐。狂走。螈 。恍惚不樂。腹脹滿不得息。暫起僵仆。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青風內瘴。目無所見。頭旋耳鳴。

玉枕二穴

在絡卻後寸半。明堂經云:在絡卻後七分半。俠腦戶。腦戶在強間後一寸半。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髮際上三寸。灸三壯。主頭重如石。目痛如脫。不能遠視。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腦風疼痛。不可忍者。又云:主目內連系急痛。頭寒多汗。耳聾鼻塞。西方子云。失枕。頭重項痛。風眩頭半寒痛。項如拔不可左右顧。目上插。卒起僵仆惡見風寒。汗不出。淒厥惡寒腦風。明堂經又云:針三分。素問注云:留三呼。甲乙經云:針二分。資生經云:銅人經云:玉枕在絡卻後一寸半。明堂上下經皆云。七分半。若以銅人為誤,則足太陽穴亦同。若以明堂為誤。不應上下經皆誤也。小本明堂亦同。王氏按素問注云:玉枕在絡卻後七分,則與明堂經之七分半相去不遠矣。固當從素問為準。然而玉枕二穴既夾腦戶矣。不應止七分則止於腦蓋也。銅人之一寸半。蓋有說焉。識者當有以辨之(今以諸經校勘在絡卻後寸半者是)。

天柱二穴

在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一云在宛宛中)。針五分。得氣即瀉。明堂經云。二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不及針。日七壯。至百壯。下經云灸三壯。素問注云:刺二分。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針二分。主頭風。目如脫。項如拔。項疼急重。先瀉而後補之。灸亦得。然不及針。忌如前法。明堂經云:主項痛急強。左右不可顏。頭痛目不明。目淚出。鼻不知香臭。風眩卒暴癇眩。狂言不休。目上視。煩滿汗不出。足不仁。身肩背痛欲折。頭旋腦痛。

眉沖二穴

一名小竹。當兩眉頭直上入髮際是。療目疾五般癇。頭痛鼻塞不通。針三分。明堂上經有眉沖穴。而銅人經云無之。理目五般癇。頭痛鼻塞等。疾所不可廢者,其穴與曲差相近。故附於此。

(外當陽二穴)

臨泣二穴

在目上 直入髮際五分陷中。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忌同。素問注云:灸五壯。銅人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主卒中風不識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淚。忌如前法。西方子云。主腋下腫。善驚。胸痺。心痛不得反側。瘧日夜發。脅下痛。資生經云。足少陽有臨泣穴矣。此亦有之。蓋此乃頭臨泣也。

目窗二穴

在臨泣後一寸。針三分。灸五壯。今附三度刺目大明。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頭面浮腫。痛引目外 赤痛。忽頭眩。目? ? 遠視不明。西方子云。主諸陽之熱。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目眩瞑。唇吻強。上齒齲痛。

正營二穴

在目窗後一寸。針三分。灸五壯。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牙齒痛。唇吻急強。齒齲痛。頭項偏痛。西方子云。主諸陽之熱。

承靈二穴

在正營後一寸半。灸三壯。素問注云:刺三分。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腦風。頭疼,惡風寒。鼽鼻塞。息不利。西方子云。主鼻衄鼻窒。喘息不通。

腦空二穴

一名顳 。在承靈後一寸半。夾玉枕骨下陷中。針五分。得氣即瀉。灸三壯。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腦風。頭痛不可忍。目瞑心悸。發即為癲風。引目眇。勞疾羸瘦。體熱。頸項強不能回顧。魏公苦患頭風。發即心悶亂。目眩。華佗當針而立愈。西方子云。主鼻管疸發為厲。鼻勞衄不止。耳風鳴聾。素問注云:按腦空在枕骨後枕骨上。甲乙經作玉枕骨中。忌如前法。明堂經云:灸七壯。主狂病。身寒熱。

風池二穴

在腦空後髮際陷中。針七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經云:在項後髮際陷中。甲乙經云:腦空後髮際陷中。針一寸二分。大患風者,先補後瀉。少可患者。以經取之留五呼。瀉七吸。灸不及針。日七壯。至百五壯。艾炷不用大。忌同。西方子云。主鼻衄窒。喘息不通。癲仆。煩滿。口癖,惡寒。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洒淅寒熱。溫病汗不出。目眩。苦頭痛。 瘧。頸項痛不得回顧。目淚出。欠氣多。鼻鼽衄。目內 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腰傴僂引項。筋無力不收。針入七分。可灸七壯。又云:主肺風面赤。目? ? 。項強面腫。皮軟腦頭痛。灸亦良。然不及針。問曰。如後髮際亦有項腳長者,其毛首至頭骨。亦有無項腳者。毛齊至天牖穴。即無毛根。如何取穴也。答曰:其毛不可輒定。大約如此。若的的定。風府正相當。即是側相去各二寸。此法定穴。

當陽二穴

當童人直上入髮際一寸。療卒不識人。風眩鼻塞。針三分。資生經云銅人經無當陽穴。而明堂下經有之。理卒不識人。風眩鼻塞等疾。亦不可廢者,其穴與臨泣相近。故附於此。

頷厭二穴

在曲周下(足少陽穴無下字。明堂同)。腦空上廉。灸三壯。針七分。留七呼。忌同。明堂經云:二分。素問注云:在曲角下。腦空之上廉。刺七分。若深令人耳無所聞。銅人經云: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頭風眩。目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 急。耳鳴多嚏。頸項痛。又云:二穴在曲 顳 上廉。

懸顱二穴

在曲周上(足少陽穴同。明堂無上字)。腦空中。灸三壯。針三分。留三呼明堂經云:二分。素問注云:在曲角上。腦空下廉。新校正云。按後手少陽中云。角上。此云角下。必有一誤(懸顱二穴。在曲角上是也)。銅人經云:足少陽脈氣所發。治熱痛。煩滿。汗不出。頭偏痛。引目外 赤。身熱齒痛。面膚亦痛。西方子云。主熱痛。引目內 。忌如前。

懸厘二穴

在曲周上(足少陽穴無上字)。腦空下廉。針三分。灸三壯。銅人經云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熱病汗不出。頭偏痛。煩心。不欲食。目銳 赤痛。西方子云。二穴在曲周顳 下廉。主面皮赤痛。癲疾。互引善驚。羊鳴。

天沖二穴

在耳上如前三分(足少陽穴)。灸七壯。針三分。銅人經云: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分。治頭痛。癲疾。風痙。牙齦腫。善驚恐。可灸七壯。針三分。西方子云。亦作天衢

率谷二穴

在耳上入髮際寸半陷者宛宛中。灸三壯。針三分。明堂下經云:嚼而取之。
銅人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治膈胃寒痰。傷酒風熱。發兩目眩痛。腦兩角弦痛。不能飲食煩滿。嘔吐不止。

曲鬢二穴

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明堂經作穴)。針入三分。可灸七壯明堂下經云:曲發灸三壯(指迷。在耳上。將耳掩前。正尖上)。銅人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
治頰頷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灸亦良。明堂經云:主頸項急強。不得顧。引牙痛。西方子云。主暴啞不能言。齒齲痛。銅人經云:曲發足少陽穴同。素問亦同。明堂下經云:曲發疑鬢字誤也(曲鬢穴。是曲發字誤)。

角孫二穴

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明堂經作穴)。治目生膚翳。齒齦腫。灸三壯。明堂經別無療病法。明堂經云:主齒牙不能嚼物。齲痛腫。針八分。銅人經云:手足少陽之會。又云: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西方子云。主頭腫項痛。不可顧。頸頷柱滿。資生經云:按明堂經云:角孫主牙不嚼物。齲痛腫,則有療病法矣。銅人經乃云。明堂經別無療病法。豈後人增益之耶。將所治止此。因謂之無療病法歟。

竅陰二穴

在枕骨下(足少陽穴云。在完骨下)。搖動有空。針三分。灸七狀。明堂經云。灸五壯。針四分。在完骨上。枕骨下(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銅人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治勞疸。發癘。頭痛。引頭目痛。又云:主骨疽。西方子云。主頭痛如錐刀刺不可以動。主頷痛。引耳? ? 。耳鳴無所聞。舌本出血。及主舌寒。口乾。心煩。臂外肘節痺不能伸。鼻管疽發為厲。鼻衄頭痛。及四肢轉筋。癰疽。頭痛風惡引頭目。

浮白二穴

在耳後入髮際一寸。針五分。灸七壯。明堂經云:灸三壯。針三分。
銅人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治發寒熱。喉痺。咳逆痰沫。胸中滿不得喘息。耳鳴? ? 無所聞。頸項癰腫及癭氣。肩背不舉。悉皆治之。又云:主疝積。不能言。西方子云。主牙齒痛。手縱足緩不收。

顱囟二穴

在耳後間青絡脈。灸七壯。不宜針。明堂經云:顱囟在耳後青脈間。灸三壯。針一分。不得多出血。出血多殺人。銅人經云:足少陽脈氣所發。治身熱頭重。脅痛不得轉側。風痙耳聾。小兒發癇 。痰喘不得息。嘔吐涎沫。驚恐失精。瞻視不明。不宜針即可灸七壯。又云:主耳痛塞鳴。胸脅相別。不得俯仰。及治頭眩。

脈二穴

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出血多。灸三壯針一分。明堂經云:在耳內雞足青脈。銅人經云: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螈 。嘔吐。泄痢無時。驚恐眵瞢目晴不明。耳後痛。西方子云。不可灸。

完骨二穴

在耳後入髮際四分。灸七壯。針三分。明堂經云:針二分。灸依年壯銅人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治頭痛煩心。癲疾。頭面虛腫。齒齲。偏風。口眼喎斜。頸項痛不得回顧。小便赤黃。喉痺頰腫。針入五分。又云:主風眩頭痛。項強。寒熱。針二分。
西方子云。主肘腫。足痿。失履不收。風眩頭耳後痛。煩心。及足不收。僵仆狂瘧。項強急痛。

翳風二穴

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中。針七分。灸七壯。明堂下經云:灸三壯。在耳後尖角陷中。銅人經云:手足少陽之會。治耳聾。口眼喎斜。失穴脫頷。口噤不開。不能言頰腫。牙車急痛。西方子云。主耳鳴。口噤不開。引鼻中失欠。下牙齒痛。明堂經云:主耳鳴聾暴啞。

素 一穴(一名面正) 在鼻柱之端。外台云。不宜灸。針入一分。銅人經云:督脈所發。此穴諸方闕治療法。千金治鼻塞。 肉不消。多涕。生瘡。

水溝一穴(一名人中) 在鼻柱下。一名人中。督脈手陽明之會。治消渴。飲水無度。水氣遍身腫。失笑無時。癲癇語不識尊卑。乍喜乍哭。牙關不開。面腫唇動。狀如蟲行。卒中惡。針此一穴。出水盡即頓愈。又云:針入四分。徐徐出之。西方子云。主寒熱頭痛。喘渴。目不可視。鼻不聞香臭。口 僻。不能開。水漿禁入。喑不能言。寒熱卒中惡風。水面腫。忌如前法。

兌端一穴

在唇上端。針二分。灸三壯。炷如大麥。明堂下經云:在頤前下唇下宛宛中。開口取之。銅人經云:治癲疾吐沫。小便黃。舌乾。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強。齒齦痛針入二分。可灸三壯。明堂經云:主口噤鼓頷。

齦交一穴

在唇內。齒上齦縫筋中。針三分。灸三壯。銅人經云:治面赤心煩痛頸項急不得回顧。小兒面瘡。癬久不除。點烙亦佳。鼻塞不利。目淚眵汁。內 赤癢痛。生白膚翳。鼻中息肉蝕瘡。西方子云。在唇內齒縫。灸三壯。主鼻窒。喘息不利。鼻 癖多涕。鼽衄。有瘡。頭頷 中痛。口不能禁水漿。 僻。口噤不開。項如拔。不可左右顧。面赤頰中痛。心煩痛。

承漿一穴(一名懸漿) 在頤前唇下宛宛中。日灸七壯。止七七壯。灸即血脈通宣其風立愈。炷依小筋頭作。針三分。得氣即瀉。明堂經云:頤前下唇之下。針三分半。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徐徐引氣而出。日灸七壯。過七十。停四五日後。灸七七。若一向灸。恐足陽明脈斷。令風不瘥。停息複灸。令血脈通宣。其風立愈。又云:下唇棱下宛宛中。銅人經云:足陽明任脈之會。療偏風口 。面腫。消渴。口齒疳蝕生瘡。灸亦佳。日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止。其艾炷不用大。一依小竹筋頭作炷。脈粗細壯如細線。艾炷破肉。但令當脈灸雀糞大亦能愈疾。凡灸臍下久冷。疝瘕 癖。氣塊伏梁積氣。宜艾炷大。故短劇諸方云。腹背宜灸五百壯。四肢則但去風邪。不宜多灸。七壯至七七壯止。不得過隨手數。如巨闕鳩尾雖是胸腹之穴。灸不過七七壯。艾炷不須大。以竹筋頭作炷。正當脈上灸之。若灸胸腹。艾炷大灸多。令人永無心力。如頭頂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腳穴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瘦無力。既複失精神。又加於細瘦。即脫人真氣。忌如前法。明堂經云:療消渴。飲水不休。口噤不開。及暴啞不能言也。西方子云。主面風目眩瞑。小便黃。或不禁。

廉泉一穴(一名舌本) 在頷下結喉上(明堂經云:舌本間)。灸三壯。針三分。得氣即瀉。明堂經云:二分(千金云:當頤直下骨後陷中)。銅人經云:陰維任脈之會。治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咳嗽上氣。喘息。嘔沫。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

攢竹二穴

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圓柱。在兩眉頭少陷宛宛中。不宜灸。針一分留三呼。瀉三吸。徐徐出針。宜以細三棱針刺之。宣泄熱氣。三度刺目大明。明堂經云:宜細三棱針針三分出血。不雲灸一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目? ? 視物不明。眼中赤痛。及臉 動。明堂經云:主頭目風眩。眉頭痛。鼻鼽衄。但是口厥顛狂痛。神邪鬼魅皆主之。忌如前法。

睛明二穴

一名淚孔。在目內 。針一寸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速出針禁灸。明堂經云:目內 頭外畔陷宛宛中。針分半。留三呼。補不宜灸。一云。目內 外一分。銅人經云: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五脈之會。治攀精翳膜覆瞳子,惡風淚出。目內 癢痛。小兒雀目疳眼。大人氣眼冷淚。眵目視物不明。大 肉侵睛。針入一寸五分。留三呼禁灸。資生經云:按明堂經云針一分半。銅人經乃云針入一寸半。二者必有一誤。王氏云予觀面部所針。淺者入一分。深者四分爾。而素問氣府注云:刺入一分,則是銅人經誤寫一分為一寸也。

巨 二穴

夾鼻孔傍八分。直目瞳子。蹺脈足陽明之會。針三分得氣即瀉灸七壯明堂經云:巨 在鼻孔下夾水溝旁八分。蹺脈足陽明之會。銅人經云:治青肓目無所見。遠視?? 。白翳覆瞳子面。風寒鼻塞。 上腫壅痛。螈 口 。針入三分。得氣而瀉。灸亦良。可灸七壯。西方子云。主療招搖視瞻。目淚出多赤。痛癢。

迎香二穴

在禾 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針三分。留三呼。不宜灸。銅人經云手足陽明之會。治鼻有 肉。不聞香臭。衄血。偏風口 。面癢浮腫。風動葉葉。狀如蟲行。或在唇動。或癢腫痛。忌如前法。

禾 二穴

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針三分。又手陽明穴云。禾 一名長頻。直鼻孔夾水溝旁五分。明堂經云:灸三壯。銅人經云:手陽明脈氣所發。治鼻衄不止。鼻流清涕。生瘡。口噤不開。及尸厥也。西方子云。主鼻窒口僻。資生經云:銅人經。禾 二穴。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明堂下經作禾 。 即 也。上經乃作和 。皆云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則是一穴也。而銅人手陽少陽穴複有和 二穴。在耳前兌。發陷中。其穴相去遠矣恐明堂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也(今以諸經校勘禾 穴者是)。

陽白二穴(亦作 白) 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灸三壯。針入二分。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頭目痛。目眵。背腠寒 。重衣不得溫。西方子云。主目瞳子痛癢。遠視? ? 。昏夜無所見。目系急。目上插。

承泣二穴

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陷中。禁針。針之令人目烏色。可灸三壯。炷如大麥。明堂經云:針入四分半。得氣即瀉。特不宜灸。若灸無問多少。三日後。眼下大如拳息肉。目加長如桃大。至三十日。定不見物。妨或如五升許大。銅人經云:蹺脈任脈足陽明之會。治口眼喎斜。目潤面葉葉動。牽口眼。目視? ? 。冷淚眼 赤痛。禁不宜針。可灸三壯西方子云。不可灸。資生經云:銅人經云:此穴可灸三壯。禁針。針之令人目烏色。明堂經乃云。針入四分半。特不宜灸。灸後。眼下大如拳。二家必各有所據。未知其孰是。不針不灸可也。

四白二穴

在目下一寸。灸七壯。針三分。凡用針穩審。方得下針。深即令人目烏色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頭痛目眩。眼生白翳。微風目 動不息。西方子云。主目淚出多。 。內 赤痛癢。

地倉二穴

夾口吻傍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微動是也。針三分(明堂經云:針三分半)留五呼。得氣即瀉。日可灸二七壯。重者七七壯。其艾作炷大小如粗釵腳大。灸炷若大。口轉 卻。灸承漿七七壯即愈。銅人經云:蹺脈手陽明之交會。若久患風。其脈亦有不動者治偏風口 。目不得閉。失喑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眼 動止。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忌豬肉魚熱面毒物房勞等。

大迎二穴

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眉是穴。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寒熱頸痛。瘰癧口 。齒齲痛。數欠氣。風 口噤牙疼。頰頷腫,惡寒。舌強不能言。風壅面腫。目不得閉。唇吻 動不止。當針之頓愈。西方子云。治口噤不開。引鼻中口緩不收。

本神二穴

在曲差旁一寸半。一云直耳上入髮際四分。針二分。灸七壯。二說相去遠矣可疑。千金云:耳正直上。入髮際二分。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目眩。頸項強急痛。胸脅相引。不得轉側。癲疾。嘔吐涎沫。針入三分。可灸三壯。西方子云。療小兒驚癇(膽經)。

絲竹空二穴

一名目 。在眉後陷中。針三分。留二呼。宜瀉。不宜補。禁灸。使人目小。又令目無所見。銅人經云:少陽脈氣所發。禁不可灸。治目眩頭痛。目赤。視物眩眩風癇。目載上不識人。眼睫毛倒。發狂吐涎沫。發即無時(三焦)。

瞳子 二穴

自目外 五分。灸三壯。針三分。素問注云:在目外去 五分(千金注云:一名太陽。一名前陽)。銅人經云:手太陽足少陽之會。治青盲無所見。遠視? ? 。目中膚翳白膜。頭痛目外 赤痛。又云:可灸二壯。西方子云。不可灸(脾)。

顴 二穴

在面頰骨下廉。銳骨端陷中。針二分。銅人經云:手少陽足太陽之會治口。面赤目黃。眼 動不止。 腫齒痛。針入三分。西方子云。主口 僻不能言。及口癖痛,惡風寒。不可以嚼。齒痛(小腸)。

頭維二穴

在額角入髮際。本神傍一寸半。針二分。禁不可灸(本神。在曲差傍寸半)銅人經云:足少陽陽明脈之交會。治頭偏頭。目視物不明。亦治微風眼臉 動不止。風淚出(胃)。

(外前關二穴)

上關二穴

一名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灸七壯。艾炷不用大箸頭作炷。若針。必須側臥。張口取之乃得。禁針深。問曰。何以不得針深。岐伯曰:上關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 。下關久留針。即? 而不得欠。牙關急。是故上關不得刺深。下關不得久留針也。明堂經云:客主人二穴。針入一分。留之得氣即瀉。日灸七壯至二百炷不用大筋頭。其針之。必須側臥張口取之。乃得穴。避風。一云灸一壯。銅人經云:足陽明少陽之會。治唇吻強。耳聾。螈 口沫出。目眩。牙車不開。口噤。嚼食耳鳴。偏風口眼斜。耳中狀如蟬聲。西方子云。灸三壯。主青盲無所見。耳痛。口 僻不能言。明堂經云主牙齒齲痛(膽)。資生經云:按素問刺禁曰。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注云:言刺太深,則交脈破決。故為耳內之漏。脈內漏,則氣不營。故聾。審若是。又不止令人欠而不得? 而已。用針者所當知也。

下關二穴

在上關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即閉。針入四分。得氣即瀉。禁灸。又云:下關不得久留針。側臥閉口取之。銅人經云:足陽明少陽之會。療 耳有膿汁出。偏風。口目 。牙車脫臼。其穴側臥閉口取之。牙齦腫處。張口以三棱針出膿血。多含鹽湯。即不畏風。西方子云。灸三壯。主耳痛鳴聾。牙齒痛。齒齲痛。忌如前法。

前關二穴

在目後半寸。亦名太陽之穴。理風赤眼痛。目眩目澀。不灸。針三分資生經云:銅人經有上關下關各二穴。素問亦同。但明堂上下經有上關而無下關。惟上經有前關穴。又不與下關穴同。在上關之下。恐別是一穴。前關穴一名太陽穴。理風赤眼。頭痛目眩澀等疾。所不可廢。故附入於下關之後。

和 二穴

在耳前兌發下。橫動脈。針七分。灸三壯。素問注云:在耳前銳發下橫動脈。銅人經云:手少陽脈氣所發。治牙車引急頭重痛。耳中? ? 。頷頰腫(三焦)。和 二穴在耳前銳發陷中。明堂上經亦有和 二穴。 即 也。在鼻孔下。夾溝傍五分即銅人之禾。明堂下經之禾 也。或者明堂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爾。恐人以和 和 為一穴。故佣論也。

聽會二穴

在耳微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針七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不須補。日灸五壯。止三七壯。十日後依前報灸。明堂經云:針三分。忌冷食。下云。灸三壯(一云聽呵後名聽會)。一名聽呵(膽)。銅人經云:手少陽脈氣所發。治耳聾。耳中狀如蟬聲通。耳疼痛不得嚼食。經云:牙車脫臼。相離三寸(一云一寸)。其穴側臥張口取之。灸亦良。明堂經云:主耳淳淳渾渾。聾無所聞。西方子云。主齒痛惡食。癲疾。嘔吐骨酸。目眩狂螈 。口噤。喉鳴。牙車急痛。忌食動風生冷豬肉魚等物。

耳門二穴

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陷中。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明堂云。禁灸有病不過三壯。銅人經云:治耳有膿汁出。生瘡。耳 。耳鳴如蟬聲。重聽無所聞。齒齲。噤口。明堂經云:宜灸。有病不過三壯也。西方子云。主耳痛(三焦)。

聽宮二穴

在耳中珠子大赤小豆。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經云:針一分。銅人經云。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治耳聾。如物填塞無所聞。耳中嘈嘈。心腹滿。臂痛失聲。西方子云。主耳若蟬鳴。骨酸目眩。狂螈 口噤喉鳴(小腸)。

頰車二穴

在耳下曲頰端陷中。針四分。得氣即瀉。日灸七壯。止七七壯。炷如大麥明堂(下)經云:在耳下二韭葉陷中。灸三壯。又云:耳下曲頰骨後。千金云:一名機關。在耳下八分少近前。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牙關不開。口噤不語。失喑。牙車疼痛頷頰腫。頸強不得回顧。其穴側臥開口取之。明堂經云:主牙齒痛。不得嚼。西方子云。主口僻痛,惡風寒。不可以嚼物(胃)。

肩井二穴

一名膊井。在肩上(明堂經有罅中二字)。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中。甲乙經云:只可針五分。此 井脈。足陽明之會。乃連入五臟氣。若刺深,則令人悶倒不識人。即速死。須針三里下氣。先補不瀉。須臾平腹如故。凡針肩井。皆以三里下其氣大良。灸七壯。明堂經云:針四分。先補而後瀉。特不宜灸。針不得深。深即令人悶。若婦人胎落後微損。手足弱者。針肩井立瘥。灸乃勝針。日灸七壯。止一百壯。若針肩井。必三里下氣。如不灸三里。即拔氣上。銅人經云:手足少陽陽維之會。治五勞七傷頸項不得回顧。背 悶。兩手不得向頭。或因馬逸撲傷。腰髖疼。腳氣上攻。又云:若有灼然解針者。遣針。不解針者。不可遣針灸乃勝針。針深。便引入五臟之氣。乃令人壽短。大肥人。亦可倍之。西方子云。主婦人墮胎後。手足厥逆。咳逆。寒熱博索。氣不得臥(膽)資生經云:明堂經既云。特不宜灸。又云灸乃勝針。日灸七壯。至百壯罷,則是又可灸矣。不知何自畔其說也。或者肩井不可灸。惟胎落後手足弱者可灸耶。

天 二穴

在肩缺盆中上瑟骨之際陷中央。針八分。灸三壯。銅人經云:手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肩肘痛引頸項急。寒熱。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煩滿。西方子云。主臂痛不舉(三焦)。

巨骨二穴

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灸五壯。針寸半明堂經云:巨骨一穴。在心脾骨頭。日灸三壯。至七壯。禁針針則倒懸。一食頃乃得下針。針入四分。瀉之勿補。針出始得正臥下。又云:巨骨二穴在肩端上兩行骨陷中。灸一壯(銅人經云云門在巨骨下夾氣戶傍各二寸。俞府在巨骨下璇璣傍各二寸。氣戶在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明堂經云:主肩中痛。不能動搖也。銅人經云:手陽明蹺脈之會。治背 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而痛銅人經云:巨骨一穴。在肩端上兩叉骨間。明堂下經亦同。但明堂上經云:巨骨一穴。在心脾骨頭。不特一穴字不同。而穴在心脾骨頭亦異。豈其所謂一穴在心脾骨頭者。非巨骨耶。不然即是誤寫。二字作一字。肩胛為心脾也。

會二穴

一名 。在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針七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灸七壯。素問注云:臂前廉肩端。銅人經云:手陽明之絡。治項癭氣瘤。臂痛不能舉。氣腫痙痛。針三分。留十呼。西方子云。主咽腫。寒熱。頸瘰癧。癲疾。腠氣肘節痺。臂酸重。腋急痛。肘難屈伸(三焦)。

肩 二穴

在膊骨頭肩端兩骨間陷宛宛中。舉臂取之。灸七壯。至二七壯。以瘥為度若灸偏風不遂。可七七壯。不宜多。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可灸不畏細也刺則泄肩臂熱氣。唐庫狄欽若患風痺。手足不得伸。甄權針此穴。令將弓箭向垛射之。如故。明堂經云: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不及針。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壯。增至二七壯。若灸偏風不遂。可至二百。若更多。灸恐手臂細。若刺風 風 風 當其火艾。不畏細也(千金云:肩頭正中兩骨間。名中肩井。外台名偏骨)。銅人經云:手陽明蹺脈之會。療偏風半身不遂。熱風癮疹。手臂攣急。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臂細無力。筋骨酸疼。又云:一名扁 。主胸俯仰刺風。風虛。手不得上頭。臂冷而緩。患刺風者。百日刺筋。百日刺骨。方可得瘳。灸亦得。西方子云。療肩中熱。頭不可以顧。忌如前(大腸)。

肩 二穴

在肩端 上陷中。舉臂取之。針七分。灸三壯。明堂經云:五壯。銅人經云:治肩重不可舉背肘痛(三焦)。

肩貞二穴

有肩胛下兩骨解間。肩 後陷中。針五分。銅人經云治風痺。手臂不舉肩中熱痛。西方子云。主頷痛引耳嘈嘈。耳鳴無所聞。頭不可以顧(外台灸三壯)(小腸)。

天宗二穴

在秉風後。大骨下陷中。灸三壯。針五分。留三呼。銅人經云:手太陽脈氣所發。治肩胛痛。臂肘外後廉痛。頰頷腫痛。西方子云。主肩重臂痛(小腸)。

俞二穴

在肩 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針八分。灸三壯。素問云。在肩 後舉臂取之。銅人經云:手足太陽陽維蹺脈之會。治寒熱肩腫引胛中痛。臂酸無力。(又)

秉風二穴

在肩上小 後。舉臂有空。灸五壯。針五分。銅人經云:在小? 後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治肩重不能舉。西方子云。俠天 外灸三壯。(又)

曲垣二穴

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灸三壯。針五分。明堂經云:九分。銅人經云:主治肩痛。周痺。氣注肩胛。拘急疼悶。西方子云。灸十壯。(又)

肩外俞二穴

在肩胛上廉。去脊骨三寸陷中。針六分。灸三壯(明堂上經云一壯)銅人經云:治肩胛痛熱而寒至肘。西方子云。主寒熱引項急強。左右不能顧。(又)

肩中俞二穴

在肩胛骨內廉。去脊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十壯。銅人經云治寒熱。目視不明。咳嗽上氣。唾血。西方子云。主小兒奶 。目不明。灸三壯。(又)

(外接脊附脊中穴內)

大椎一穴(一作 ) 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針五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以年為壯明堂經云:日灸七壯。至七七壯。甲乙經云: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長三尺折量取穴。銅人經云: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療五勞七傷。溫瘧 瘧。氣疰背 拘急。頸項不得回顧風勞食氣。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若灸以年為壯。凡度周身孔穴。遠近分寸。以男左女右。取中指內文為一寸。素問云。同身寸是也。又多用繩度量孔穴。繩多出縮。取穴不準。今以薄竹片點量分寸。療病準的。西方子云。灸一壯至四十九壯。主傷寒熱盛。煩嘔。
明堂經云:背膊中悶。久瘧不愈(針五分灸隨年壯)(督)。資生經云:既曰大椎。又曰在第一椎上陷中。必是二穴。非二穴則不言在第一椎上矣。此大椎第一椎所以異也。但銅人經云: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諸經皆同。惟明堂下經云:在第一椎下。但陶道穴既在第一椎下。不應大椎亦在第一椎下。必是下經誤寫。上字作下字也。考之下經。亦言陶道穴在大椎節。不與銅人經合。足見其誤寫上字作下無疑矣。

陶道一穴

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陷中。灸五壯。針五分。銅人經云:督脈足太陽之會。治頭重目瞑。洒浙寒熱。脊強汗不出。西方子云。主頭痛項如拔。不可左右顧。目不明如脫。(又)

身柱一穴

在三椎節下間宛宛中。針五分。灸七七壯。明堂經云:五壯。下雲三壯。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治癲疾螈 。怒欲殺人。身熱狂走。譫言見鬼。西方子云。主恍惚不樂。胸熱。口乾。煩渴。喘息。頭痛吐而不出。灸五壯。明堂經云:主小兒驚癇。(又)

神道一穴

在五椎節下間陷中。俯而取之。灸七七壯。止百壯。小兒風癲螈 。可灸七壯。明堂經云:針五分。灸三壯。下云。五壯。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西方子云。主腰脊急強。 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主寒熱頭疼。進退往來。熱喘目痛。視物不明。(又)

靈台一穴

在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西方子云。主熱病脾熱溫瘧汗不出(出素問)。(又)

至陽一穴

在第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明堂下經云:七壯。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治寒熱解散。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西方子作留氣難言)。明堂經云:灸七壯。主胃中寒氣。不能食。胸脅支滿。身羸瘦。背中氣上下行。腰脊痛。腹中鳴也。(又)

筋縮一穴

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明堂雲七壯。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治驚癇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插。明堂經云:灸五壯。主癲疾。多言反目瞪也。(又)

脊中一穴

一名神宗。在第十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禁灸。灸令人腰背傴僂。針五分。得氣即瀉。明堂經作脊俞。一名脊中。在十一椎中央。按脊在十二椎下節間。下經云:治小兒疳。脫肛。銅人經云:一名脊俞。督脈氣所發。治風癇癲邪。溫病。積聚。下利。西方子雲不灸。(又)

懸樞一穴

在第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經云:在十二椎下節間。下雲十一椎下。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治積氣上下行。米穀不化。下利。腰脊強。不得屈伸。腹中留積。明堂經云:主腹中積氣。上下腹中盡痛。(又)資生經云:銅人經載。懸樞在十三椎節下間。明堂上經作十二椎節下間。下經作十一椎下。脊中穴既在十一椎下。不應懸樞又在十一椎下。故知其誤矣。考之素問。亦與銅人經同。當以銅人經為正。明堂上經亦誤三字作二字也。要之。接脊中穴在十二椎節下爾。

命門一穴

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明堂經作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治頭痛如破不可忍。身熱如火。汗不出。螈 。裡急。腰腹相引痛。明堂經云:主寒 瘧。(又)

陽關一穴

在第十六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西方子云。主脛脾不仁。銅人經云:闕療病法(出素問)。(又)

腰 一穴

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戶。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 (一作陷中)。以挺腹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後乃取得其穴。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七壯。至七七壯。甲乙經云:針二寸。留七呼。灸七七壯。又云:針五分。灸三壯明堂經云:三壯。下雲五壯。素問注云:針一分。按甲乙經作二寸。水熱穴注亦作二寸。氣府論注。骨空論注。作一分。一名髓空。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治腰髖疼腰。脊僵不得回轉。溫瘧 瘧。明堂經云:灸五壯。主腰疼。不得久立。腰以下至足令不仁。坐臥難。腰脊強急。不可俯仰。腰重如石難舉動也。忌房勞舉重強力。(又)

長強一穴

一名氣之陰 。督脈絡別。其穴趺地取之。甲乙經云:在脊 端。針三分轉針以大痛為度。其穴趺地取之乃得。灸不及針。日三十壯。止二百。此痔根本是冷。甲乙經云:針二寸。留七呼。明堂下經云:五壯。銅人經云:足少陰少陽所結會。治腸風下血及漏。五種痔。疳蝕下部 。又云:在窮骨下宛宛中是。西方子云。主心痛氣短。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愈。驚癇螈 。吐瀉。驚恐。失精。瞻視不明。眵 。頭重。洞泄不禁。腰脊急僵。不可俯仰。脊痛寒 反折。主癲疾。明堂經云:主大小便難。五淋。久痔。又云在腰俞脊骸端陷者中。主狂病。及小兒驚癇。忌冷食房勞。(又)資生經云:自大椎至腰俞長同身寸三尺。折量取穴。王氏云:有裡醫言。凡灸椎骨。當灸骨節突處方驗。灸節下當骨無驗。以魚肉骨參之。其言為可信。蓋依其言。當骨節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