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二十一 脾胃病諸候(凡五論)
隋 巢元方


一、脾胃氣虛弱不能飲食候

脾者,臟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相為表裡。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盛飲食者也;脾氣磨而消之,則能食。今脾胃二氣俱虛弱,故不能飲食也。

尺脈浮滑,不能飲食;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

二、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候

脾者,臟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相為表裡。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若虛實不等,水穀不消,故令腹內虛脹,或泄,不能飲食,所以謂之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欹身,兩手一向偏側,急努身舒頭,共手競扒相牽,漸漸一時盡勢。氣共力皆和,來去左右亦然,各三七。項前後兩角緩舒手,如是似向外扒,放縱身心,搖三七,遞互亦然。去太倉不和、臂腰虛悶也。

三、胃反候

榮衛俱虛,其血氣不足,停水積飲在胃脘則臟冷,臟冷則脾不磨,脾不磨則宿穀不化,其氣逆而成胃反也。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往寒熱,甚者食已即吐。

其脈緊而弦,緊則為寒,弦則為虛,虛寒相搏,故食已即吐,名為胃反。

四、五臟及身體熱候

榮衛不調,陰陽痞隔,若陽氣虛,陰氣盛,則生寒冷之病。今陰氣虛、陽氣實,故身體五臟皆生熱,其狀吸吸而熱,唇口乾,小便赤也。

五、肺萎候

肺主氣,為五臟上蓋。氣主皮毛,故易傷受於風邪。風邪傷受於腑臟,而血氣虛弱,又因勞役,大汗之後,或經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絕,肺氣壅塞,不能宣通諸臟之氣,因成肺萎也。其病咳唾而嘔逆涎沫,小便數是也。咳唾咽燥,欲飲者,必愈。欲咳而不能咳,唾乾沫而小便不利者,難治。

診其寸口脈數,肺萎也,甚則脈浮弱。


 

卷之二十一 嘔噦病諸候(凡六論)

一、乾嘔候

乾嘔者,胃氣逆故也。但嘔而欲吐,吐而無所出,故謂之乾嘔。

二、嘔噦候

嘔噦之病者,由脾胃有邪,穀氣不治所為也。胃受邪氣,逆則嘔;脾受邪氣,脾脹氣逆,遇冷折之,氣逆不通則噦也。

三、噦候

脾胃俱虛,受於風邪,故令新穀入胃,不能傳化,故谷之氣與新穀相干,胃氣則逆,胃逆則脾脹氣逆,因遇冷折之,則噦也。

右手關上脈沉而虛者,善噦也。

四、嘔吐候

嘔吐者,皆由脾胃虛弱,受於風邪所為也。若風邪在胃,則嘔;膈間有停飲,胃內有久寒,則嘔而吐。其狀︰長大息,心裡澹澹然,或煩滿而大便難,或溏泄,並其候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八月勿食薑,一云被霜瓜,向冬發寒熱及溫病,食欲吐,或心中停飲不消,或為反胃。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坐,兩手向後捉腕,反向拓席,盡勢,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換手亦然。除腹肚冷風、宿氣積、胃口冷、食飲進退吐逆不下。

又云︰偃臥,展兩脛、兩手,左右蹺兩足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腹中病,食苦嘔又云︰坐,直舒兩腳,以兩手挽兩足,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以兩手直叉兩腳底,兩腳痛,舒。以頭抵膝上,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

五、噫醋候

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穀,谷不消則脹滿而氣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氣息醋臭。

六、惡心候

惡心者,由心下有停水積飲所為也。心主火,脾主土,土性克水,今脾虛則土氣衰弱,不能克消水飲,水飲之氣不散,上乘受於心,複遇冷氣所加之,故令火氣不宣,則心裡澹澹然欲吐,名為惡心也。


 

卷之二十一 宿食不消病諸候(凡四論)

一、宿食不消候

宿食不消,由臟氣虛弱,寒氣在於脾胃之間,故使也。宿穀未消,新穀又入,脾氣既弱,故不能磨之,則經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脹氣急,噫氣醋臭,時複憎寒壯熱是也,或頭痛如瘧之狀。

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脈亦微而澀者,則宿食不消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凡食訖,覺腹內過飽,腸內先有宿氣,常須食前後,兩手撩膝,左右欹身,肚腹向前,努腰就肚,左三七,右二七,轉身按腰脊極勢。去太倉腹內宿氣不化、脾痺腸瘦、臟腑不和。得令腹脹滿,日日消除。

又云︰閉口微息,正坐向王氣,張鼻取氣,逼置齊下,小口微出氣十二通,以除結聚,低頭不息十二通,以消飲食,令身輕強,行之,冬月不寒。

又云︰端坐伸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胃中寒食不消。

又云︰端坐伸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所除胃寒,食不變,則愈。

又云︰ 行氣,低頭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之,痰飲宿食從下部出,自愈。 行氣者,身直頸曲,排氣下行十二通,愈宿食。

又云︰雁行氣,低臂推膝踞,以繩自縛拘左,低頭倚臂,不息十二通。消食輕身,益精神,惡氣不入,去萬邪。一本云︰正坐,仰天,呼吸天精,解酒食飲飽。出氣吐之數十,須臾立飢且醒。夏月行之,令人清涼。

二、食傷飽候

夫食過受於飽,則脾不能磨消,令氣急煩悶,睡臥不安。

寸口脈盛而緊者,傷受於食。脈緩大而實者,傷受於食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若腹中滿,食飲苦飽,端坐伸腰,以口納氣數十,滿,吐之,以便為故,不便複為之。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又云︰端坐伸腰,口納氣數十。除腹中滿、食飲過飽、寒熱、腹中痛病。

三、谷勞候

脾胃虛弱,不能傳消穀食,使腑臟氣痞塞,其狀︰令人食已則臥,支體煩重而嗜眠是也

四、卒食病似傷寒候

此由脾胃有伏熱,因食不消,所以發熱,狀似傷寒,但言身不疼痛為異也。


 

卷之二十一 水腫病諸候(凡二十二論)

一、水腫候

腎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與胃合,相為表裡。胃為水穀之海,今胃虛不能傳化水氣,使水氣滲溢經絡,浸漬腑臟。脾得水濕之氣,加之則病,脾病則不能製水,故水氣獨歸受於腎。三焦不瀉,經脈閉塞,故水氣溢受於皮膚而令腫也。其狀︰目裡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頸脈動,時咳,股間冷,以手按腫處,隨手而起,如物裡水之狀,口苦舌乾,不得正偃,偃則咳清水;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小便黃澀是也。

水病有五不可治︰第一唇黑傷肝,第二缺盆平傷心,第三臍出傷脾,第四足下平滿傷腎,第五背平傷肺。凡此五傷,必不可治。

脈沉者水也。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云︰十一月,勿食經夏自死肉脯,內動受於腎,喜成水病。

又云︰人臥,勿以腳懸踏高處,不久遂致成腎水也。

《養生方‧導引法》云︰蛤蟆行氣,正坐,動搖兩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勞、水腫之

二、水通身腫候

水病者,由腎脾俱虛故也。腎虛不能宣通水氣,脾虛又不能製水,故水氣盈溢,滲液皮膚,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腫也。令人上氣,體重,小便黃澀,腫處按之隨手而起是也。

三、風水候

風水病者,由脾腎氣虛弱所為也。腎勞則虛,虛則汗出,汗出逢風,風氣內入,還客於腎,脾虛又不能製受於水,故水散溢皮膚,又與風濕相搏,故云風水也。令人身浮腫,如裡水之狀,頸脈動,時咳,按腫上凹而不起也,骨節疼痛而惡風是也。

脈浮大者,名曰風水也。

四、十水候

十水者,青水、赤水、黃水、白水、黑水、懸水、風水、石水、暴水、氣水也。青水者,先從面目,腫遍一身,其根在肝。赤水者,先從心腫,其根在心。黃水者,先從腹腫,其根在脾。白水者,先從腳腫,上氣而咳,其根在肺。黑水者,先從腳趺腫,其根在腎。懸水者,先從面腫至足,其根在膽。風水者,先從四肢起,腹滿大,身盡腫,其根在胃。石水者,先從四肢,小腹腫獨大,其根在膀胱。暴水者,先腹滿,其根在小腸。氣水者,乍盛乍虛,乍來乍去,其根在大腸。皆由榮衛痞澀,三焦不調,腑臟虛弱所生。雖名証不同,並令身體虛腫,喘息上氣,小便黃澀也。

五、大腹水腫候

夫水腫病者,皆由榮衛痞澀,腎脾虛弱所為。而大腹水腫者,或因大病之後,或積虛勞損,或新熱食竟,入於水,自漬及浴,令水氣不散,流溢腸外,三焦閉塞,小便不通,水氣結聚受於內,乃腹大而腫。故四肢小,陰下濕,手足逆冷,腰痛,上氣,咳嗽,煩疼,故云大

六、身面卒洪腫候

身面卒洪腫者,亦水病之候,腎脾虛弱所為。腎主水,腎虛故水妄行;脾主土,脾虛不能克製水,故水流溢,散受於皮膚,令身體卒然洪腫,股間寒,足 壅是也。

七、石水候

腎主水,腎虛則水氣妄行,不依經絡,停聚結在臍間,小腹腫大,硬如石,故云石水。其候引脅下脹痛,而不喘是也。

脈沉者,名曰石水。尺脈微大,亦為石水。腫起臍下,至小腹垂垂然,上至胃脘,則死

八、皮水候

肺主受於皮毛,腎主受於水。腎虛則水妄行,流溢受於皮膚,故令身體面目悉腫,按之沒指,而無汗也。腹如故而不滿,亦不渴,四肢重而不惡風是也。

脈浮者,名曰皮水也。

九、水腫咳逆上氣候

腎主水,肺主氣。腎虛不能製水,故水妄行,浸溢皮膚,而身體腫滿。流散不已,上乘受於肺,肺得水而浮,浮則上氣而咳嗽也。

十、水腫從腳起候

腎者陰氣,主受於水而又主腰腳。腎虛則腰腳血氣不足,水之流溢,先從虛而入,故腰腳先腫也。

十一、水分候

水分者,言腎氣虛弱,不能製水,令水氣分散,流布四肢,故云水分。但四肢皮膚虛腫,聶聶而動者,名水分也。

十二、毛水候

夫水之病,皆由腎虛所為,腎虛則水流散經絡,始溢皮毛。今此毛水者,乃肺家停積之水,流溢受於外。肺主皮毛,故餘經未傷,皮毛先腫,因名毛水也。

十三、疸水候

水病無不由脾腎虛所為。脾腎虛則水妄行,盈溢皮膚而令身體腫滿。此疸水者,言脾胃有熱,熱氣流於膀胱,使小便澀而身面盡黃,腹滿如水狀,因名疸水也。

十四、燥水候

燥水,謂水氣溢受於皮膚,因令腫滿,以指畫肉上,則隱隱成文字者,名曰燥水也。

十五、濕水候

濕水者,謂水氣溢受於皮膚,因令腫滿,以指畫肉上,隨畫隨散,不成文字者,名曰濕水

十六、犯土腫候

犯土之病,由居住之處,穿鑿地土,犯之土氣而致病也。令人身之肌肉、頭面、遍體盡腫滿,氣急,故謂之犯土也。

十七、不伏水土候

不伏水土者,言人越在他境,乍離封邑,氣候既殊,水土亦別,因而生病,故云不伏水土。病之狀,身體虛腫,或下痢而不能食,煩滿氣上是也。

十八、二十四水候

夫水之病,皆生受於腑臟。方家所出,立名不同,亦有二十四水,或十八水,或十二水,或五水,不的顯名証。尋其病根,皆由榮衛不調,經脈痞澀,脾胃虛弱,使水氣流溢,盈散皮膚,故令遍體腫滿,喘息上氣,目果浮腫,頸脈急動,不得眠臥,股間冷,小便不通,是其候也。

十九、水症候

水症者,由經絡痞澀,水氣停聚,在於腹內,大小腸不利所為也。其病腹內有結塊堅強,在兩脅間,膨膨脹滿,遍身腫,所以謂之水症。

二十、水瘕候

水瘕者,由經絡痞澀,水氣停聚,在於心下,腎經又虛,不能宣利溲便,致令水氣結聚,而成形,在於心腹之間,抑按作水聲,但欲飲而不用食,遍身虛腫是也。

二十一、水蠱候

此由水毒氣結聚受於內,令腹漸大,動搖有聲,常欲飲水,皮膚粗黑,如似腫狀,名水蠱

二十二、水癖候

水癖,由飲水漿不消,水氣結聚而成癖,在於兩脅之側,轉動便痛,不耐風寒,不欲食而短氣是也。癖者,謂僻側在於脅間,故受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