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一

明 王肯堂

敷貼溫藥

戴院使云︰發散諸般毒,多碾白芙蓉葉,入草烏末少許,蜜調敷,重者加入南星未。凡諸毒用敷貼藥,欲散搓入麝香,欲潰搓入雄黃。

沖和仙膏(一名黃雲膏。) 冷熱不明者用之,茶、酒隨証治之。

川紫荊皮(五兩,炒。又名紅肉,又名內消) 獨活(三兩,炒,不用節) 赤芍藥(二兩,炒) 白芷(不見火,一兩) 木臘(又名望見消,又名陽春雪,即石菖蒲也,隨加減妙。)
上五味,並為細末,用法詳見於後。

夫癰疽流注雜病,莫非氣血凝滯所成,遇溫即生,遇涼即死,生則散,死則凝,此藥是溫平,紫荊皮木之精,能破氣、逐血、消腫。獨活土之精,能止風、動血、引氣,拔骨中毒,去痺濕氣,更能與木臘,破石腫堅硬。赤芍藥火之精,微能生血,住痛去風。木臘水之精,能生血、住痛、消腫,破風散血。白芷金之精,能去風、生肌、止痛。蓋血生則不死,血動則流通,肌生則不爛,痛止則不 作,風去則血自散,氣破則硬可消,毒自散,五者交攻,病安有不愈乎。一凡病有三証,治有三法,如病極熱,則此方中可倍加紫荊皮、木臘,少用三品,亦能消散之,但功少遲耳。如病極冷,則此方微加赤芍藥、獨活,亦能活血而消散之,功亦稍遲而不壞病。一如病熱勢大盛,切不可用酒調,但可用蔥泡湯調,此藥熱敷上,蔥亦能散氣故也,血得熱則行,故熱敷也。如病稍減,又須用酒調,酒能生血,遇熱則血愈生,酒又能行血,遇溫則血愈行矣。一瘡面有血泡成小瘡,不可用木臘,恐性粘,起藥時生受,宜用四味先敷,後用木臘,蓋在上面,複過四圍,以截助攻之血路,凡敷藥皆須熱敷,乾則又以元湯濕透之,使藥性濕蒸而行,病自退矣。一如用正方,四面黑暈不退,瘡口皆無血色者,是人曾用冷藥太過,不可便用玉龍,蓋肌未死也,恐藥力緊,添痛苦,宜於此方加肉桂、當歸,以喚起死血,自然黑暈退,見功效,血回即除加藥,只以正方取效。一如用正方,痛不住,可取酒化乳香、沒藥,於火上使溶,然後將此酒調藥,熱塗痛止。一流注筋不伸者,可於此方,加乳香敷之,其性能伸筋故也。一如瘡口有赤肉突出者,其証有三,一是著水,二著風,三是刀破後,刀口番突,宜以此方,加少南星以去風,用薑汁、酒調,其不消者,必是庸醫以手按出膿核太重,又以涼藥涼了皮,以致如此,若投以熱藥則愈糜爛,此又有口訣焉,(宜用白礬、枯,朴硝二味,為末敷之,次用硫黃末 之,外服榮衛加對金飲,外貼沖和。)一若病勢熱盛者,不可便用涼藥,熱盛,則氣血壅會必多,大涼,則血退不徹,返凝於涼,故宜溫冷相半用之,血得溫則動,挾涼則散,可用此方,加對停洪寶丹,用蔥湯調塗貼之。一此方乃發背、流注之第一藥也,學者當通變妙用,表裡相應,則病在掌握之中,但發背甚者,死生所系,惟此藥功最穩重,終始可恃,決無變壞。若發之輕者,草醫亦能取效,然有變証流弊之患,此無他,發於陰則非草醫之可治矣,豈如是劑,兼陰陽而並治,奪造化之神功哉。至如流注一疾,雖不能死人,而十有九為廢疾,廢疾流連,死亦隨之,縱有醫之能愈者,亦必半年周歲之後,方見其效,此乃百中之一,然終為殘弱之身矣。惟吾此派仙方,藥奇效速,萬不失一,端有起死回生之效,非言所能盡述。夫流注乃傷寒餘毒,故有表未盡者,餘毒客於經絡,氣血不勻,則為熱流注。所謂醫之能愈者熱也,熱病少見,有表散太過,氣血衰者,餘毒流入腠理,腠理或疏或密,為冷流注。所謂醫之難醫者冷也,冷病常多,故傷寒表未盡者,非特為熱証而已,其餘毒亦多為冷証,皆原於腎虛,故作骨疽。冷則氣愈滯而血愈積,故但能為腫而不能為膿,若醫者投之以涼劑,則所謂冷其所冷,而陰死於陰,惟有壞爛腐肉,毒氣著骨而為骨癰,流為廢疾。故曰骨癰者,流注之敗証也。流者動也,注者住也,氣流而滯,則血住而凝,氣為陽,血為陰,陽動則陰隨,氣運則血行,吾所以能移流注於他處而散之者,取其能動故也,動則可移,陽既移而動矣,陰豈能獨住而不隨之者乎。是故以獨活引之者,以其性能動蕩氣血也,引之一動,則陰陽調和,不能為膿,而散之於所移之處,勢必然矣。一流注在背膊、腰腿緊要處,當用此方,濃敷患處,卻單用獨活一味,末之酒調,熱塗一路,其盡處以玉龍誘之,此移法也,使血氣趨于他所,聚於無緊要處作膿,又或消之。若以成膿,則引不下,急將此藥拔之,出毒氣免作骨疽。如庸醫用了涼藥,犯了針刀,使成骨癰,非藥所愈,又待其碎骨出盡方愈。若怯用針刀取之,則用玉龍,治法在後。若正骨出無治法,副骨出可安。一方用白芷、紫荊皮酒調,以內消初生癰疽,名一勝膏。又方,只用赤芍藥、木臘、紫荊皮作箍藥,名三勝膏。一方治大人、小兒,偶含刀在口,割斷舌頭,已垂落而未斷。用雞白軟皮,袋了舌頭,用破血丹,蜜調塗舌根斷血,卻以蜜調和蠟,稀稠得所,調此正方,敷在蠟子皮上,取其軟薄,能透藥性故也。如在口溶散,勤勤添敷,三日舌接住,方可去雞子白皮,只用蜜蠟調藥,勤勤敷上,七日全安。學人觀此,則知通變,活法妙用,不在師傳之功,如無速效,以金瘡藥參錯治之,尤妙。一治癰腫未成膿,不可便用洪寶丹貼頭上,恐為冷藥一冰,血凝不消,不能成膿,反能爛肉,只用此方敷貼。如不消,欲其成膿,卻以玉龍貼癰頭以燥之,次用此正方在玉龍之下,四圍用洪寶丹箍住,以截新潮之血。又若病未甚冰于涼藥者,玉龍之下,不必用此方,上以洪寶丹圍之。一如救壞病,未見可用玉龍只用此方,自然穩當,免病患苦。一發背初生未成,單用紫荊皮末,酒調箍住,自然撮細,不開服藥,止用柞木飲子,乃救貧良劑也。一此方加南星、草烏二味三分之二,熱酒調敷諸癰,可以潰膿不痛,若單玉龍,要洪寶丹箍住,實此法妙。一 犬咬人,單用紫荊皮,砂糖塗留口,金丹退腫,嚼杏仁,置口中去毒。一法加南星、草烏二味,與此方各一半,熱酒調敷,可治久損,至妙。一小兒軟癤,用此方加軍薑,酒調敷,若初發即用此方酒調敷,成膿而止。若初發時用紫荊皮、木臘,酒調敷,可以必消,切不用洪寶丹。一 疽,心火熱毒也,見於五心,痛不可忍,其狀如泡瘡而血赤,外形雖小,內有熱毒在心腌者難治,在手足心者可療。然治之須早,稍遲或在心腌,則腐肉粉碎,神仙莫醫。凡有此疾在手心,則用洪寶,於手心環圍敷之,以截其血,卻用沖和於手心,留口收功;在足心則用洪寶,敷在腳脛、交骨四圍,一二寸長,以沖和收功如前。

神功散 專治發背癰疽,一切疔毒,並瘰癧等瘡,已未成患者,效驗不可備述。

川烏頭(炮,去皮尖) 川黃柏(炙,去粗皮)
上二味為細末後各等分,用小兒,或大人唾津,調成膏,如唾少,嗽口水亦可。發背、癰疽等瘡才起者,敷於患處留頭,候藥乾,用淘米水常潤濕,每日換藥敷一次。如瘡已成,重患將潰爛者,先將槐枝、艾葉煎湯,燉溫,將瘡洗淨,用絹帛榐去膿血,以香油潤患處,用綿紙仍照患處,剪成圓錢,留頭貼上,後用藥塗於紙,如乾,依前用淘米水潤,日換一次,聽其自然,流膿不可手擠。如敷藥後,病患覺瘡住疼即熱即愈,如生肌則腐肉自落。腐而不落者,剪割亦可,最不宜用針。發背不宜貼膏藥,凡醫瘡摒去別醫,止飲別藥方可治。忌氣怒、房事、勞役,並孝服、體氣、飲酒之人。飲食忌酒,並羊、雞、魚、肉、瓜茄、薑辣之物。若因氣怒,反複發腫者,依前治之。如治對口並腦疽,不必洗去舊藥,逐次添藥,恐動瘡口惹風也。

圍藥

南星 草烏頭 黃柏 白芨(各二兩) 五倍子(炒,一兩)
上為細末,調如糊,隨血圍匝如牆壁,可移險處於不險處,如神。

敷藥

白蘞 白芷 天南星 白芨 貝母(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敷,外用圍藥束定,內用敷藥提起,製之有理。

將軍鐵箍膏 治諸惡毒瘡,紅腫突起,用藥箍瘡四圍,不令滋蔓走疰毒氣。

鹽霜白梅 南星 大黃 蒼耳根(各一兩) 白芨 白蘞 防風 川烏頭(各半兩) 草烏頭 雄黃(各三錢)
上為細末。先以蒼耳根、霜梅搗爛,和餘藥調成膏。如乾入醋調得所,于瘡四圍,用藥作鐵箍塗上,止留瘡高突處,如藥乾以雞羽蘸水掃之,日換二三次,大妙。

又方 治一切癰疽,腫毒。

草烏 貝母 天花粉 南星 芙蓉葉(各等分,為細末)
上用醋調搽四圍,中留頭出毒,如乾仍用醋潤之,按︰此方藥性溫和常用,不問陰陽腫潰,並效。

正鐵箍散

貝母(去心) 白芷 蒼耳草灰(醋拌。晒乾,各二兩) 或加龍骨(二錢) 尤妙
上為細末,水調或香油貼瘡上。

大鐵箍散

芙蓉 豬卷皮 木鱉子(各四兩) 白芷 黃柏 寒水石 赤豆 白蘞 貝母(各二兩)大黃 紫荊皮 白芨 真地青 羌活(各一兩) 防風(半兩)
上為細末。涼水調,圍癰四畔。如肉脆,去白芨、白蘞,加生地黃、地榆,用芭蕉油
調敷。熱甚者,用三消散。

水黃散 圍腫毒。

犀角屑 大黃 白芨 草烏皮尖 白蘞 麝香 朴硝(各等分)
上為細末。蜜醋調,薄攤油紙上,稍乾揭下,再添潤濕貼之即消。

外用漬毒藥 治諸腫毒,堅硬不消。

升麻 葛根 鼠粘子 地骨皮 金銀花 黃花地丁 甘草(生,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用五七錢,水一升,煎十沸。于腫處四畔熱用,冷則再暖。

圍腫方

草烏 白芨 白蘞 黃柏 朴硝(各等分)
上為末。用蜜醋調,圍腫外,即便收起。

神白膏 貼五發未破。

南星 大黃 草烏 白蘞(各半兩) 蚌粉 大柏皮(各一兩) 小赤豆(一兩) 加乳香、沒藥尤妙。
上為末。取芭蕉頭研取油調,角四畔。

雄黃散(郭氏) 治癰疽、發背紫暈,疼痛不止。

粟米小粉(三兩,炒) 草烏頭 南星 絡石 百合(各一兩) 白芨(二兩) 乳香 沒藥 雄黃 黃丹(各半兩)
上為極細末,溫水調敷之。

治無名腫毒,或背疽。治法腫圍定。名鐵井欄

芙蓉葉(重陽前收,研末) 蒼耳(端午前收,燒灰存性)
上同研細,以蜜水調敷之。

烏龍膏(一名烏金散) 治一切腫毒,癰疽,收赤暈。

木鱉子(去殼) 半夏(各二兩) 小粉(四兩) 草烏頭(半兩)
上於鐵銚內,慢火炒令轉焦,為細末,出火毒,再研。以水調,稀稠得所。敷瘡四圍,中留頂出毒氣;或用醋調亦得。

宣毒散 初發或灸後敷貼,消腫收赤暈,圍聚。

露蜂房(三兩,炒焦) 南星 赤小豆(各一兩) 小米(一合) 生草烏(二錢半) 生白礬(半錢)
上為細末。用淡醋調塗四畔,乾即再上。

拔毒散 癰疽腫結通用,能散能潰。

南星(上等大白者,一兩) 草烏頭 白芷(各半兩) 木鱉子仁(一個,研)
上為細末。分兩次,法醋入蜜調敷紗貼之。

蠲毒散 治癰疽腫毒,未結則散,已結則潰,去風排膿。

大南星(一兩) 貝母(七錢半) 白芷 赤小豆 直僵蠶(炒,各半兩) 雄黃(二錢)
上為細末。初用醋調敷,後用蜜水調敷。

退毒散 癰腫通用。

木鱉子(去油) 大南星 半夏(生) 赤小豆 白芷 草烏(連皮尖,各等分)
上為細末,硬則法醋調敷,熱 則蜜水調敷。

神功妙貼散 塗敷癰疽暈內,使膿血化為水出,收暈斂毒。

大南星(圓白者) 蓖麻子仁(各四錢) 五倍子(淡紅者) 半夏(生) 白芷(稍片)薑黃 貝母 白芨(各三錢) 沒藥 乳香(各二錢) 花蕊石散(二帖)
上為細末。夾和井水,入蜜調敷。瘡色黯晦,薑汁調敷,從暈邊抹收入裡,留中間如錢大,貼膏藥。若瘡開大,全用紗攤藥,以舊茶籠內白竹葉尾,剪兩片如瘡勢,先貼藥上,然後貼瘡,久年蓬仰上竹葉,亦得。竹葉出水,藉藥以行之。凡敷藥須是細末,則不痛。

特異萬靈散 治癰疽、發背、腫毒等患,神妙。

軟石膏(燒通紅,碗覆在泥地上一宿) 大白南星 赤小豆 草烏(連皮尖,各半兩) 乳香(二錢,別研)
上為細末,蜜水調成膏,從外抹收入,留最高處如錢勿敷。如瘡已破,切忌藥入瘡口恐痛。斂毒排膿,不致潰爛屢效。

治冷癰青硬無頭,陰毒並瘡疥毒瘡,皆效。

生鐵鏽 輕粉(各二錢) 白松香(一兩半) 麝香(少許)
先將鐵鏽、松香為細末。入銚內,加麻油一兩,慢火煎數沸,離火待熱少退,入輕粉、麝香末,攪勻,即為膏矣,收貯。量瘡大小,攤貼患處。

斂瘡內消方 黃明膠一兩,水半升,溶消了,入黃丹一兩,再煮三五沸,又放溫冷。以雞毛掃在瘡口上,如未成,即塗腫處自消。

凡癰不問已潰未潰者,以膠一片,水浸令軟,隨腫大小,貼當頭上開一孔,若已潰合膿者,當被膠急發之,膿皆出盡,未有膿者,腫當自消矣。

治發背秘法 李北海雲,此方神受,極奇秘。以甘草三大兩,生搗別篩末,大麥面九兩,于一盤中相和,攪令勻,取上好酥少許,別捻入藥令勻,百沸水搜和如餅劑。方圓大於瘡一分,熱敷腫上,以油紙隔令通風,冷則換之。已成者,膿水自出,未成者,腫便內消。

隔皮取膿法 治諸般腫毒。

驢蹄(細切,一兩,炒) 喬麥面(一兩) 白鹽(半兩) 草烏(四錢,去皮)
上為末。水調作餅子,慢火炙黃,出火毒研,米醋調成膏。用白紙攤貼患處,毒自毛竅而出,其腫自退。

雄黃散 治癰疽,赤腫疼痛,未得膿潰,貼成膿。

雄黃(細研) 黃柏 檳榔 川大黃 騏 竭(各七錢半) 麝香(研,一錢) 黃連(一兩) 白芷 木香 芎 桂心(各半兩) 當歸(炒,三錢)
上為細末。用臘豬脂調,令勻,塗於絹上,貼腫處,候膿潰後,即用膏藥搜膿生肌。

萬應針頭丸(《劑生》) 治一切腦背疽,惡毒,大瘡欲死者。一粒即愈。

麝香(二錢) 血竭(如蠟者用,散者不用,非真也) 輕粉 蟾酥(舌試辣者) 砂(各三錢) 片腦(一錢) 蜈蚣(一對,全用)
上為極細末,煉蜜和丸為劑。如瘡有頭者,用針頭挑破,微有血出,將藥一黍米大,放挑開瘡內,上用紙花,周遭唾津溫貼瘡上,不過時刻即愈。如兩腋見無頭瘡,即是暗疔。即將兩手虎口內白土紋,用針挑破,如前法用藥封蓋,忌雞、鵝、酒、濕面,一切發熱之物。

針頭散(《保命》) 治瘡瘍 腫木硬。
上以乳香,蟾酥各一錢,同研勻細,以兒乳汁和如泥,入瓷石盒收之,乾不妨。每用以唾調,撥少許點于腫處上,以膏藥貼之,毒氣自消,縱然有瘡亦輕。

萬槌青雲膏 治諸般癰腫,未成膿者,貼散;已成膿拔毒追膿,腹中痞塊貼塊上;瘧疾,貼大椎及身柱,其效如神。

白松香(一斤,去木屑) 蓖麻子(三百粒,去殼) 杏仁(三百枚,去皮) 銅青(三兩) 乳香 沒藥(各一兩五錢) 輕粉(二錢)
上共作一處,用鐵槌木砧,於日中搗成膏,如燥少加香油杵之,或用石臼木杵搗亦可,用瓷器盛,緋帛攤貼。(湯中做,不見火。)

敷貼熱藥

《鬼遺方》云︰凡癰疽外冷內疼者,由陰氣外逼,用熱物熨之,大熱亦不覺者,須用熱物熨令透,隨手便用緊急潰膿藥,使膿外出盡,腫平即用生肉暖瘡和正氣藥,令進飲食不倦。

治癰疽、發背,初腫時方

風化鍛石(二兩) 細辛(一兩)
上為粗末。用熱醋敷患處乾再敷,三上其腫即消。

四虎散 治發背初生,筋脈緊急不舒。

附子(生,去皮,一兩) 天南星 半夏 野狼毒(各半兩) 一方,無附子,有草烏各等分。
上四味為末。熱酒調成膏,攤上腫處,以熟絹壓定,覺患處如火燒,不妨。

回陽玉龍膏

草烏頭(三兩,炒) 南星(一兩,煨) 軍薑(二兩,煨) 白芷(一兩,不見火) 赤芍藥(一兩,炒) 肉桂(半兩,不見火)

此方治陰發背,冷流注,鼓椎風,久損痛,冷痺風濕,諸腳氣冷腫,無紅赤者,冷腫不痛者,足頑麻痺,婦人冷血風,諸陰証之第一藥也,用熱酒調塗,用法詳具於後。夫雜病雖見於皮膚手足之間,而因必本於五臟六腑。蓋臟腑之血脈、經絡,一身晝夜營運,周而複始,一臟受病,必見於本臟脈息所經之處,即陰陽分手足之所屬也。為病有冷有熱,熱者易治,冷者難療。夫冷必由臟腑元陽虛弱,然後風邪得以乘間而入,血氣不勻,遂自經絡而客於皮膚之間,脈息不能周流,遂澀于所滯,愈冷則愈積而不散,複加庸醫用涼劑,而內外交攻,則其為病,鮮有不危者矣。學人當觀其外之為証,而察其內之所屬,表裡相應,萬無一失。此藥有軍薑、肉桂,足以熱血、生血,然既生既熱而不能散,又反為害,故有草烏、南星,足以破惡氣,驅風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結塊,喚陽氣,又有赤芍、白芷,足以散滯血,住痛苦,生肌肉,加以酒行藥性,散氣血,雖十分冷証,未有不愈,端如發寒灰之焰,回枯木之春。大抵病冷則肌肉陰爛,不知痛癢,其有痛者,又多附骨之痛,不除則寒根透髓,非尋常之藥所能及,惟此藥大能逐去陰毒,迎回陽氣,住骨中痛,且止肌肉皮胃之病,從可知矣,當斟酌用之,不可太過,則為全美。一發背發於陰,又為冷藥所誤,又或發於陽,而誤於藥冷,陽變為陰,滿背黑爛,四圍好肉上,用洪寶丹把住,中間以此藥敷之。一夜陽氣回,黑者皆紅,察其紅活,即住此藥,卻以沖和仙膏收功。如不效欲作膿,又以南星、草烏,加於沖和用之。如陽已回,黑已紅,惟中間一點黑爛不能紅者,蓋血已死,可以朴硝、明礬。又云︰白丁香、 砂、乳香,用唾調勻,于黑紅交處作一圈,上用沖和蓋之,至明早起藥,自然去黑肉如割,卻以藥洗之, 以生肉合口藥收功。一流注冷証,多附骨內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縮不伸,若輕用刀針,並無膿血,若止有乳汁清流,或有瘀血,宜用此藥敷之;若稍緩,止以軍薑、白芷、肉桂、草烏等分,熱酒調敷,骨寒除而痛止,則氣溫和而筋自伸,肉硬自消矣。然治流注,不可無木蠟,以其能破積滯之氣,消堅硬之腫最妙,又不可多,多則能解藥性,蓋此証主于溫藥故也。一鼓椎風,起於中濕或傷寒餘毒,又或起於流注之壞証,或起於風濕虛痺,此証有三︰一是兩膝相 ,行步振掉,膝●脛骨微腫;二是膝●脛骨交接處,大如椎腿股,肉消皮縮裹骨;三是上腿腫大,下股冷消。蓋足膝屬肝,肝經有風寒濕氣,則血脈不流而作此,遂為膝寒,所澀凝流不動,下股之血脈,有去無返,是以愈瘦愈冷而筋愈縮,上腿之血脈有積而無散,是以愈腫愈熱而肉愈瘦。其原若起於流注,則肉凝者為爛,爛則冷毒腐骨,腐骨一出,神仙無術。未破則肌肉尚未死,急以此藥,熱酒調敷膝●骨腿處,以住骨痛,回陽氣。又以沖和塗下腿冷處,引其血氣,使流動而下通貫血脈,又以此方敷脛骨交處,以接所引之血脈,以散所積之陰氣,內用追風丸,倍加乳香以伸筋,如法服之,無不愈者。如人欲出方,可用五積散加薑、桂、芷、歸。又加大川芎、牛膝、檳榔、木瓜,或茶或酒調之。

一男子、婦人久患冷痺血風,手足頑麻,或不能舉動,可用綿子夾袋此藥在中心,卻以長片纏在痛處,用絹袋系定,此藥能除骨痛,附在肉上,覺皮膚如蟻緣,是其功也。如痺可加丁皮、吳茉萸、沒藥、大川烏等分,然後全在追風丸,表裡交攻,去病如神。一風腳痛不可忍,內用追風丸,外用此方,加生面、薑汁調熱敷。欲得立止,可依法加乳香、沒藥化開,酒調為妙。一久損入骨者,蓋因墜壓跌撲傷折,不曾通血,以至死血在所患之處,久則如雞肺之附肋,輕者苔蘚之暈石。年少之時,血氣溫和,尤且不覺,年老血衰,遇風寒雨濕,其病即發,宜此方熱酒調敷,內則用搜損尋痛丸,表裡交攻為妙。雖然血氣虛弱之人,病在胸肋腰背之間者,謂之脫垢,不除變為血結勞,不論老少,年遠近歲,大而遍身,小而一拳半肘,醫之則一,此等乃根蒂之病,則非一劑可愈,磨以歲月方可安,未成勞者易已,成勞者難。一法只用南星、草烏,加少肉桂,能去黑爛潰膿,謂之小玉龍,此法大效。一治石癰用此方,熱酒調敷,外卻用洪寶,箍住四圍,待成膿後破。

又一婦人乳癰,多因小兒斷乳之後,不能回化;又有婦人乳多,孩兒飲少,積滯凝結;又為經候不調,逆行失道;又有邪氣內鬱而後結成癰腫。初發之時,切不宜用涼藥冰之,蓋乳者血化所成,不能漏泄,遂結實腫核,其性清寒,若為冷藥一冰,凝結不散,聚久而外血不能化乳者,方作熱痛,蒸逼乳核而成膿,其苦異常,必爛盡而後已,故病乳癰者,既愈則失其乳矣。蓋乳性最寒,而又滯以涼劑,則陰爛宜也,然涼藥亦未嘗不用,用於既破之後則佳,如初發之時,宜於此方中用南星、薑汁、酒兩停調勻熱敷,即可內消。欲急則又佐以草烏,此藥味性烈,能破惡塊,逐寒熱,遇冷即消,遇熱即潰。如已成癰腫,則又從沖和,依常法用之。或加此草烏、南星二味,亦可破後觀其原,原於冷用沖和收功,原於熱用洪寶生肌,且須用乳、沒住痛,以減其苦。至於吃藥,只用栝蔞散,隨人虛實,參以通順散、十宣相間服之。多口者,為乳發,乳房堅硬者,為乳石,正在乳嘴處腫者,為吹乳,在乳兜囊下,為乳漏,以肉懸垂而血易滿故也,故為難治。一囊一口為乳癰,五十歲老人無治法外,有老人乳節,又為可治,蓋在垂囊肉上為癰,若近胸則為節矣。一宿痰失道,癰腫無膿者,可用此藥點頭,病必旁出,再作為佳,不然,則元陽虛耗,此為敗証。如元陽虛耗敗証者,急用全體玉龍敷之,拔出成膿,服藥則通順散加桔梗、半夏、當歸、肉桂等藥。若病紅活熱驟,則當歸沖和為佳,切不可誤投涼劑,此方但能拔毒作膿,病回即止不可過。若能參用陷脈神劑尤妙,出《外科精要》。一肚癰一証,十有九死,蓋胃屬陰,外寒裡熱,凡氣血潮聚,驅熱避寒,故多為內癰,不能外現,間有微影欲出,則又為冷藥所觸,及服涼劑,雖有神仙莫施其功,醫者可不慎乎﹗凡有此証,初覺腰痛,且以手按之痛。若走閃移動,則為氣塊;若根不動,外面微有紅腫,則為內癰。急以此方拔出毒氣,作成外癰,然後收功沖和,內則用通順散加忍冬藤,治法如前。若癰自能外現者,不必用此方,只用沖和為妙,不可輕用針刀。如犯鐵器,口不能合,只用玉龍貼癰頭上,四面以沖和圍之,依法自破。若膿流不快,依法用洪寶三分,薑汁七分,茶調敷之,膿出皆盡,內用十宣、平補生肌外,則依然收功沖和。此証陰多陽少,損人最甚,將安之際,倍服內補,以生氣血,庶幾易愈,否則消而複脹,口不合。既安之後,尤宜多服內補加附子,否則氣弱難平。証冷者,未破之先,尤宜先服附子方好,既破之後,切不可用急澀、斂口之藥,恐食毒不散,服藥力到,自然合口。至於內癰已成,不能拔出,只用沖和外貼,使在外溫和成膿,自臟腑而出,不至肉爛,死生所系,全在服藥之功,治法見前。最忌毒食,食毒即發,反複難療。又有孕婦病此者,又與此異,內用紫蘇飲安胎,勿輕與他藥。若臨月,則兒與膿俱下,若尚遠,則膿自大腑中下。若初萌只服藥可消,若癰在外面,其証必熱,惟可用沖和收功,亦須審輕重用之,恐有誤也。

敷貼涼藥

《鬼遺方》云︰凡癰疽外熱內疼者,是有客邪,內有積毒,欲作膿透之候。

洪寶丹(又名金丹、寸金、四黃散)

天花粉(三兩) 薑黃 白芷(各一兩) 赤芍藥(二兩)
上為末。茶酒湯使,隨証熱塗。諸般熱証,癰腫金瘡,此藥一涼而已,能化血為水,又能使血瘀積,又能涼肌生肉,去死肌爛肉,又能破血退腫,又能滯氣為浮,能止痛,又能為痛閉膿,又能出膿,一反一複,此方藥性無他,遇涼效少,遇熱效多,故非十分陽証,不可輕用,恐或凝寒,治療費力。若夫金瘡出血,非此不可,乃第一藥。余外但可為前二藥之佐使爾,當審之審之。大抵此三藥,可合力同功者,可獨將專權者,可分司列職者,可合圍交攻者,可借援求救者,可勇力相持者,可正兵先鋒奇兵取勝者,可奇兵先鋒正兵取勝者,神聖工巧,端與兵法無異,然兵隨印轉,將逐令行,故立功取勝,存乎其人,苟非明理通變之士,何足言哉,用法如後。一若病勢大熱,可用熱茶調敷,如証稍溫,則用酒調。若用以撮膿,可用三分,薑汁七分茶調,何也?此藥最涼,能使血退,薑汁性熱,能引血潮,故血退則被引,血潮被逐,進退相持而後成膿作破,逼膿盡流也。

一凡瘡口破處,肉硬不消者,瘡口被風所襲也,此方中加獨活以去風,用熱酒調,如又不消,則風毒已深,肌肉結實,又加紫荊皮,有必消之理矣。一此方莫善去金瘡,及諸熱証赤腫,斷諸血根,不使 赤。若癰疽不可輕用,恐貼處不散,FS 毒入內,在骨則成骨癰,在喉項則毒氣聚喉,在胸背則陰爛臟腑,在腹肚則為內癰,殺人不救,可不慎哉﹗只以沖和、玉龍,依法詳証,用之為妙。一年少血壯之人,衰老血敗之士,如有濺血,無藥可止,血盡人亡;若在手足,可用茶調敷手足上下尺餘遠;若在胸背、腰腹,則全體敷之,把住血路方能止,卻用斷血藥,(五倍末方,見金瘡條中。)或神效軍中方、 口方得安愈。一治金瘡重者,筋斷脈絕,血盡人亡,如要斷血,須用繩及絹袋,縛住人手臂,卻以此方,從手臂上用茶調,敷住血路,然後卻用斷血藥 口,卻不可使內補,及四物等藥,卻又能令人發嘔吐,甚則口眼喎斜,少焉發煩發熱成破傷風,只可下對金飲,加川芎、白芷、薑棗煎自安,卻徐徐補血。如或有破傷風証,又須用破傷風藥,即葛根湯之類,(方見後)。瘡口用軍中方,加九肋鱉甲酥炙碾。一凡金瘡在頭面上者,血不止,急用此方茶調,團圍敷頸上截血,瘡口邊亦用此敷,軍中方 口,重者十日,輕者三日效。

一凡金瘡著水,肉翻花者,可用薤汁調此方,敷瘡口,兩旁以火微炙之;或燒早稻稈煙熏之,瘡口水出即愈。如無水出,即是風襲,可用南星,茶調敷之即愈,然後以軍中方, 口妙。

一治婦人產後或經絕,血行逆上,心不能主,或吐血,鼻衄,舌衄,可以此方,用井花水調敷頸上,生艾汁調亦妙,其血立止,然後服藥以絕原。如舌衄必有血泡,破之複脹,可用線於舌根頸縛住勿除,于頸項上截血,內用黃芩、荊芥涼心之藥,以收其原;舌上用蜜調結口之藥以治之,泡破除線,血不脹矣。服涼心藥,四物湯加荊芥、薄荷、朱砂。

一此方用藥調塗熱毒,恐隨乾隨痛,赤腫不退,當用雞子清調敷,諸熱毒難干妙,湯火瘡同。

一打破傷損在胸膈上者,藥通血不下,可用綠豆水,調此藥末吞之,即吐出而安。又有從高墜下,用通血藥不下,數日病患幾死,此必天時寒凍,服大黃等藥冰之。血凝片不行,可用熱酒調軍薑末飲之。片時血通,人得更生,蓋借熱性以活死血,則前藥方能行矣。治發背初發時小,後五七日赤腫高,即罨藥,令內毒散減疼,免牽引。

乳香膏

乳香(一兩) 青薄荷葉(四兩,洗乾)
上研勻,濃罨患處,以青絹蓋之,如乾以新汲水潤之,常令濕,其熱毒自然消散,如熱毒攻結可用,氣毒攻結不可用。

金黃散 貼癰毒,令內消。

白芷 白芨 白蘞
上等分為細末,用新汲水調敷。

治陽証腫毒,並金瘡。

大粉草銼細,用竹一段,刮去青,兩頭留節開一小竅,人草在內,滿後卻用油灰塞竅,從冬至日放糞缸內,待立春先一日取起,豎在有風無日陰處。二十一日,驗兩竅好,卻破竹取草為細末,用水調敷。

《藥性論》甘蕉根,搗敷一切癰腫上,乾即更敷,無不瘥者。

梅師治癰疽發背,或發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死速消方,搗苧根敷之,數易效。

諸瘡腫痛不可忍者,以葵花根,去黑皮,搗爛。若稠點井花水少許,若不稠,不須用水,以紙攤如膏藥貼之立效。

又方 芙蓉葉,搗爛罨,立效;晒乾為末,水調敷,亦妙。

治發背,蝸牛百個,活者置淨瓶內。新汲水一盞,浸瓶中封閉,自晚至曉,其水如涎,取水將真蛤粉,不拘多少調之,刷瘡上效。

治背癰與癤,久年煙壁土、黃柏,等分為細末,生薑汁捏成膏敷之,夏月以茅香湯下、一二錢妙。(《經驗》)

七寶散(《本事》) 治癰疽,止痛拔毒。

乾荷葉心,當中如錢片,(不拘多少)。
上為末,每用三匙,水二盞,慢火煎至一盞半,放溫淋洗乾,以太白膏敷之。

太白膏 寒水石(研,飛過) 用臘月豬脂調成膏,隨瘡大小,薄紙攤貼之。

天花青露散 罨圍一切腫毒。

白芨 白蘞 白薇 白芷 白鮮皮 朴硝 青黛 黃柏 老龍骨(各一兩) 天花粉 青露(各三兩)大黃(四兩)
上為細末,醋蜜調勻。如疽毒未成,則當頭罨退;若已成,四面圍之,中留頭,用替針膏貼之。

消腫散 圍罨腫毒,一切瘡癤並治。

大黃 水仙子 山藥 苧根 青露 小赤豆 寒水石 水薑 香蛤粉 花蕊石
上將前藥搗和,如乾加醋蜜調勻。如疽毒未成則當頭罨退,若已成四面圍之,留一頭,用替針膏貼之。

神護膏 圍罨一切腫毒。

小赤豆 黃皮 白蘞 白芷 天花粉 南星(各等分)
上為末。陰用米醋與蜜水同,陽用商陸根,亦用芭蕉油,此是邵色婆黃金散,加黃皮為主。

水澄膏 秘方,圍敷腫毒。

鬱金 白蘞 白芨 五倍子(各一兩) 乳香 雄黃(各五錢)
上為細末。水調敷,如熱極者,用臘水尤妙。

五金膏(一名葵花散)

黃葵花(七朵) 川連(二錢,去鬚) 山梔(三個,肥者) 黃柏(五錢) 川鬱金(三錢)
上為末,井華水調成膏敷。此藥性急,宜速打之。

清涼膏 治初患癰腫瘡癤,熱 疼痛,消腫毒。

大黃(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用漿水調攤貼之,醋摩亦得。

治諸瘡腫不散者。
上取白藥根,搗爛敷貼,乾則易之。無生者,用末,新水調塗之亦得。

治諸瘡腫,馬毒瘡。
上以馬齒莧,水煮冷服一升,及塗瘡上。治濕癬、白禿,以馬齒膏和灰塗之效。治緊唇、面腫,搗汁塗。冬用乾末,水調塗。治丹毒、發背腫,搗敷之,不住者,以藍靛和之更佳。治多年惡瘡,搗爛敷之尤良。治三十六種風結瘡,取馬齒莧一石,水二石,一釜煮之,澄清,內蠟三兩,重煎之成膏,塗瘡上並服之。

清水膏 治癰疽,及一切毒腫,堅硬腫痛,攻沖四畔 腫,抽熱毒,散腫氣。

羊桃根 川大黃 黃芩 綠豆粉 黃柏(各一兩) 赤小豆
上為細末。用芸苔菜取自然汁,入蜜少許,相和調藥,令稀稠得所。看四畔腫赤處大小,剪生絹上勻攤,可濃一錢許貼之,乾即易。

水調膏 治癰疽毒熱,赤 疼痛。

川大黃(生用,研末) 杏仁(去皮尖,研) 鹽花(各三分)
上為細末。研令勻,以新汲水和調,稀稠得所。旋即塗腫上,乾即易之。

郭氏水澄膏 治風熱腫毒,赤紅色,攻 疼痛不止。

白芨 白蘞(各四錢) 鬱金(一對) 大黃 黃柏 黃藥子 榆皮(各七錢半) 乳香 沒藥 雄黃(各半兩)
上為細末。用新汲水一碗,藥末不以多少,澄於水內,藥定去水。敷於腫處,上用白紙封之,用雞翎掠此水濕潤。

二黃膏 治一切腫毒。

黃柏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用醋調搽,如乾以水潤之。

揭毒散

大黃(一兩半) 白芨(一兩) 朴硝(二兩)
上為末。用井水調搽,如乾再搽。

薛按︰此二方及寒涼之藥,若瘡瘍 腫作痛,屬陽之証,宜用之。或微腫痛,而不赤者,恐不宜用。蓋氣血喜溫而惡寒,若冷氣入裡,反為難治之証矣。

三消散 退極熱証,赤腫 開者。

朴硝 焰硝 大黃 梔子(炒黑色) 寒水石 南星(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地黃汁,調塗貼。芙蓉葉搗汁調亦可。

四面楚歌 敷諸般疽,發腫赤痛不可忍,未成角散,已成角破,至瘡口合而止。

荊芥(和根,銼碎) 赤芍藥 大柏皮 土當歸 山大黃 土白芷 天南星 赤小豆 商陸根(銼片子,焙) 白芨 赤斂 白蘞 草烏 寒水石(煨或炒,各等分)
上為末。生地黃汁,調角四畔,或苦齏根汁,腫用商陸根研汁,未潰則滿塗上,或有尖起處,則留出瘡口。

水師晶明 治諸發已破未破皆洗,如成膿潰爛,最要洗淨,去故肉生新肉,洗後淨乾,再用角貼摻藥,一日一次。

大柏皮 澤蘭 莽草 荊芥 赤芍藥 山大黃 土白芷 土當歸 獨活(各等分)
上銼粗散。用水一斗,入蔥白、大椒、橘葉同煎熏洗。如已爛,入豬蹄下膝爪骨肉煎,可免乾痛,淨洗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