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証治要訣及類方

明 戴思恭


卷之七‧寒熱門

瘧寒熱

瘧証不一。其名亦殊。初得之。病熱正熾。一二發間。未宜遽截。不問寒熱多少。且用清脾飲。草果飲。或二陳湯。加草果半錢。或生料平胃散。加草果半錢。前胡半錢。亦有非瘧非勞等疾。而自成寒熱。乃是痰飲為之。不可不審。去痰行飲。則愈。

初發之際。風寒在表。雖寒熱過後。而身體常自疼。常自畏風。宜草果飲。或養胃湯。

每服加川芎草果各半錢。熱少者。進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湯。或養胃湯。每服加草果半錢。服藥後寒仍多者。養胃湯。每服加熟附官桂各半錢。獨寒者尤宜。不效。則七棗湯。熱多者。宜驅瘧飲。或參蘇飲。每服加草果半錢。大熱不除。宜小柴胡湯。渴甚。則佐以五苓散。入辰砂少許。獨熱無寒。宜小柴胡湯。熱雖劇不甚渴者。於本方加桂四分。熱多而脾氣怯者。柴朴湯。寒熱俱等者。常服。宜如上項二陳湯。平胃散。加料之法。發日進柴胡桂薑湯。候可截則截之。有獨熱。用清脾飲效者。內煩增參作一錢重。然恐非特可治獨熱也。食瘧。乃是飲食傷脾得之。

或瘧已成。而猶不忌口。或寒熱正作時。吃食。其人噫氣吞酸。胸膈不利。宜生料平胃散。每服加草果半錢。砂仁半錢。仍佐以紅丸子。七香散。

暑瘧。其人面垢口渴。雖熱已退後。無事之時。亦常有汗。宜養胃湯一帖。香薷飲一帖和勻作二服。渴甚。汗出多者。加味香薷飲。間進辰砂五苓散。不問未發。其人嘔吐痰食俱出宜多進二陳湯。每服草果加之半錢。又恐伏暑蘊結為痰。宜消暑丸。更於暑瘧中求之。有四五發已後。應諸証。並可截瘧丹。未愈再進。

久瘧。經年累月。名曰瘧母。又名勞瘧。不宜十分攻之。所謂久瘧不治者。是也。進四獸飲間山甲丸。瘧愈後調理。宜生料平胃散。每服加人參茯苓各半錢。或用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半。即異功散。

外有傷寒。往來寒熱如瘧。勞病。往來寒熱。亦如瘧。謂之如瘧。非真瘧也。然傷寒寒熱如瘧。初必惡風寒。發熱。頭痛體疼。自太陽經而來。勞病寒熱如瘧。初必五心發煩熱。勞倦咳嗽。久乃成寒熱。與正瘧自不同。諸病皆有寒熱。如失血痰飲。 瘕積聚。小腸 氣。風寒暑濕。食傷發勞。勞瘵。瘡毒。腳氣。已各見本門。其餘不能盡舉。應有不如發瘧之傳為寒熱者。須問其元有何病。而生寒熱。則隨病施治。寒熱發作有期者。瘧也無期者。諸病也。

近世因寒熱發作。見其指甲青黑。遂名曰沙。或戛或挑。或灌以油茶。且禁其服藥。此病即是南方瘴氣。生料平胃散。加草果檳榔。正宜所治。豈有病而無藥哉。

獨寒

有寒而未即為熱者。或寒一二日後。方熱。有寒而終於無熱者。惟傷寒有此為多。他証亦或有之。當隨証施治。

有虛常自畏寒。或覺冷在骨肉間。或冷從下起。經旬積月。宜以果附為君治之。

獨熱

三消。諸失血後。蓐勞久痢諸虛後。發熱者。皆非美証。有當直攻其發者。有不當專治其熱者。因他病而發為熱者也。當隨証用藥中。加入退熱藥。

外有每遇夜。身發微熱。病患不覺。早起動作無事。飲食如常。既無別証可疑。只是血虛陰不濟陽。宜潤補之。參蘇飲二分。四物湯一分和勻。名茯苓補心湯。候熱稍減。繼以養榮湯。十全大補湯。

又有服金石辛熱者。甘草烏豆湯下。火邪者。艾湯下。飲食者。乾薑湯下。炙爆者。枳殼甘草湯下。

潮熱

(附虛煩)

潮熱有二。有實而潮熱者。有虛而潮熱者。惟傷寒日晡發熱。乃胃實別無虛証。

其餘有潮熱者。當審其虛實。若潮熱大便堅澀。喜冷畏熱。心下 然睡臥不著。此皆氣盛。所謂實而潮熱者也。輕宜參蘇飲。重則小柴胡湯。

若潮熱而氣消乏。精神憔悴。飲食減少。日漸 羸。雖病暫去。而五心常有餘熱。此屬虛証。宜茯苓補心湯。十全大補湯。養榮湯之類。病後欠調理者。八珍散主之。

有潮熱似虛。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服補藥不效者。此乃飲証隨氣而潮。故熱隨飲而亦潮。宜於傷飲中尋藥。

諸汗並霍亂吐瀉後。應有滲泄。而津液去多。五內枯燥者。皆能虛煩。以陰血不足以濟陽。

陽氣偏勝。故虛熱而煩。宜參蘇飲。去蘇倍參。加麥門冬半錢。煩而渴者。獨味人參湯。加以小便不利者。春澤陽。加以心經熱而躁者。辰砂五苓散。煩而嘔。不喜食者。橘皮湯。煩而睡。不寧者。溫膽湯。大煩身熱甚者。竹葉石膏湯。血虛生煩見前諸証者。茯苓補心湯。

外有一得病時節。即惡寒身不疼。頭不痛。但煩熱者。亦名虛煩。內外俱不可攻之。必遂損竭。宜參蘇飲。去蘇倍參。或更加石膏半錢。不愈者。竹葉石膏湯。兼有上項証候者。於前藥選用。其人虛甚。不宜專用涼劑者。茯苓補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