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十一章‧傷寒複証

第一節‧傷寒勞複

【因】大病瘥後。血氣津液未平複。餘熱未盡。若因勞動。再發熱為勞複。孫真人云:新瘥後、當靜臥以養血氣。慎勿早起梳洗。以勞其體,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煩。凡此皆令勞複。喻嘉言云。勞複乃起居作勞。複生餘熱之病。

【証】舌紅淡,或微有白苔。身發熱。肢體疲倦。懶于言語,或自汗出。神志雖清。沉迷欲睡。 飲食無味。陶氏云、勞役使血氣沸騰,而邪熱遂還於經絡而發熱也。謂之遺熱。

【脈】凡勞後發熱。在表脈浮。在裡脈沉。氣弱脈細。

【治】大凡熱在表者。脈浮,宜汗解。熱在裡者。脈沉,宜下解。小柴胡湯。隨証增損和解之。或然汗出而解,或戰而汗解。氣弱脈細而複者。補中益氣湯。勞神而複者,宜歸脾湯。楊仁齋云:《千金》治勞複。以麥門冬湯。(麥冬、甘草、粳米、人參、黃耆、當歸、柴胡、知母、薑、棗、水煎服。)

若身熱食少無力。以柴胡三白湯。
(人參、茯苓、白芍、白朮、柴胡、薑、棗、煎服。)

心煩不安者。加麥冬、五味。口渴加花粉、知母。陰火動,加黃柏、知母。走精加 牡蠣。心煩口苦痞滿,加枳實、黃連。不眠加遠志、竹茹、辰砂。

吳又可云。勞複者。大病後因勞碌而複。複則複熱。諸症複起。惟脈不沉實為辨。輕者靜養自愈。重者必大補。以調其營衛。待其表裡融和方愈。誤用攻下清涼,必致不救。安神養血湯。
(茯神、棗仁、當歸、遠志、桔梗、甘草、地黃、陳皮、龍眼肉引。)

若身熱虛煩不寐,或食少無力。用參胡溫膽湯。
(人參、柴胡、茯苓、枳實、橘紅、半夏、甘草、薑、棗。)加棗仁、遠志。氣虛煩嘔。竹葉石膏湯。渴甚。去半夏、加知母。倍花粉、若虛熱不止者。《千金》麥冬湯。(方見前)

【廉勘】勞複之証。吳坤安分挾邪勞複。氣虛勞複。陰虛勞複。更為清明。採錄於後。

一夾邪勞複 感症瘥後。元氣未複。餘邪餘熱。留結於中。稍加勞動,或複受外邪。其熱複作。即或多語梳頭洗面更衣,皆能致複。既複複熱,宜枳實梔豉湯主之。以豆豉徹表邪。梔子清裡熱。枳實開胸中餘邪之結。凡治夾邪勞複。當以此方為主。如兼嘔惡痞滿。痰結胃府,加半夏、竹茹。如陽明胃熱。舌黃口渴者,加黃芩、連翹。如食滯中宮。胸脘飽悶者,加楂肉、麥芽。如複受表邪,必兼頭痛惡寒,加薄荷、蔥白。如兼寒熱。寒多加桂枝、蘇葉。熱多加柴、苓。一二劑後,必複汗而解,此屢試屢驗者。不可妄投補中。以致閉邪增病。

二氣虛勞複 亦有瘥後餘火餘邪已盡。止因正氣大虛。因勞複熱。微兼惡寒。四肢倦怠。無氣以動。脈虛右大。舌潤無苔。胸膈寬暢者,此真氣虛勞複也,宜補中益氣湯。甘溫補中。升柴須蜜炙。若汗多惡寒者。歸建中湯最妙。

三陰虛勞複 熱病傷陰。腎氣已虧。稍加勞動。微挾風寒。其病複作(熱傷陰液、腎精虧乏、勞動即複、受外邪亦是勞複)。症仍頭痛。發熱惡風。舌燥口渴。六脈浮數者,此陰虛勞複也。凡複症必兼風寒外邪。仍宜梔子豉湯,加蔥白、薄荷、鮮生地、淡竹葉、麥冬、骨皮之類。微汗之。如見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

第二節‧傷寒食複

【因】熱病熱退之後。胃氣尚虛。餘邪未盡。先進清粥湯。次進濃粥湯。次進糜粥,亦須少少與之。切勿任意過食也。若納穀太驟,則運化不及。餘邪假食滯而複作也。名曰食複。大抵強人足兩月。虛弱人足百日,則無複病矣!

【証】發熱頭痛。煩悶不納。輕則日暮微煩,此食穀早,或多食故也。胃虛弱不能消穀食,宜損穀則愈。甚則發熱。大便難。譫語。

【脈】輕者脈滯緩。若重者。煩渴。譫語。大便閉。關脈實。

【治】若邪食上蒸。發熱頭痛,此傷食而兼有外邪,宜枳實梔豉湯,加生楂肉、麥芽、連翹、萊菔子等。涼疏之。無火。舌潤不渴者。調中湯。香砂枳朮湯,皆可用。若發熱燥渴譫語。大便閉。關脈實者。用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梔子、豆豉、石膏、鼠屎。)加大黃下之。
如熱不解。大便如常者。參附三白湯、加減治之。
心下痞滿,加枳實、黃連、桔梗。有痰嘔,加半夏、竹茹。米食不化,加神曲、麥芽。肉食不化。加生楂肉。草果。

【炳章按】熱病瘥後。飲酒而複熱。蓋酒味辛而大熱。傷寒前熱未已,而又飲酒,則轉加熱甚而增劇。必兼煩悶乾嘔。

口燥不納等症。急用川連、葛花、連翹、生梔、枳實、烏梅、銀花解之。

林瀾用小柴胡湯,加葛根、黃連、烏梅。脈洪大者。人參白虎湯,加葛根、黃連,或竹葉石膏湯,加雞距子、亦妙。

《千金》方云。大病瘥後食豬肉及羊血肥魚油膩等,必大下利難治。食餅、餌、粢、黍、飴、 、●、饈、棗、栗、諸果。堅實難消之物。

胃氣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不下必死。下之複危,皆難治也。瘥後食一切肉面者。病更發。飲酒又食蒜韭菜者。病更發。食生魚 下利不止。食生菜及瓜。令顏色終身不複。食生棗羊肉。膈上作熱蒸。食犬羊等肉。作骨蒸。新汗解後。飲冷水者。損心胞。令人虛。雖補不複。《金匱》云:時病新瘥。食生菜者。手足必腫,此皆瘥後食物之禁也。

第三節‧傷寒房複

(附陰陽易)

【因】喻嘉言云。傷寒瘥後。熱毒遺于精髓中者。無由發泄。驟難消散。故新瘥人與不病患交媾。而無病之人反得病也。男病新瘥。婦人與之交合而得病。名曰陽易。婦人病新瘥。男子與之交合而得病。名曰陰易。所以呼為易者。以陰陽相感動。其毒遺著於人。如換易然也。若新瘥人。因交合而自病複發。不遺傳與人。謂之房勞複。錢天來云。男女一交之後。自然元氣空虛。餘邪錯雜于精氣之中。走入精隧。溢入經絡。乘其交後虛隙之中。入而浸深于藏府筋骨脈絡俞穴之間,則正氣因邪而益虛。邪氣因虛而益盛。故有此陰盛陽衰之諸証也。邪入陰經。身體必重。真陽虧虛。三焦不運。宗氣不行。所以少氣。邪從陰竅而溜入少陰厥陰。故少腹裡急。若裡急之甚,或引陰中拘攣,皆陰邪之所致也。陰邪在下,而虛陽上走。故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下焦虛冷。所以膝脛拘急也,此真所謂陰陽之患。故以燒散主之。

【証】其候身重氣乏。百節解散。頭重不舉。目中生花。熱上沖胸。火浮頭面。憎寒壯熱。在男子則陰腫。少腹絞痛。在婦人裡急。連腰胯內痛。甚者。手足冷攣蜷。男子卵陷入腹。婦人痛引陰中,皆難治也。其有不即死者。筋脈緩弱。血氣虛。骨髓竭。恍恍翕翕。(《千金方》作噓噓吸吸。)氣力轉少。著床不能動搖。起止仰人,或牽引歲月方死矣!舌出數寸者死。若卵縮入陰。手足拳亦死。

【脈】虛弱者。脈微。四肢逆冷者。脈沉。離經脈見者死。

【治】《傷寒蘊要》云:房勞複。陰陽易。仲景治以燒 散。(治男子病、用婦人 襠近陰處、一般樣、剪取一塊、燒灰、調入藥服、或白湯下、亦治婦人、取男子 襠如前法。)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方義)錢天來云。男女之交媾。易所謂二氣感應。以相與也。 以未淨之邪隨交合之情。精神魂魄。無不動搖。翕然而感。感而遂通。混入於少陰之裡。故以近陰處之 襠。 引出其陰中之邪。所謂物從其類。同氣相求之義也。

【廉勘】病後氣陰兩虛。早犯房事。真元大傷,而複觸外邪。深入下焦陰分。銷爍陰精。為病極重。其症頭重不舉。目中生花。腰脅痛。小腹裡急絞痛。增寒發熱,或陰火上沖。頭面烘熱。胸中煩悶是也,宜用吳氏六味飲,加麥冬、豆豉、梔子、煎湯。調下燒 散。若小腹急痛。脈灶足冷。須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煎成、調下燒 散。

【炳章按】王士雄云:陰陽二易。余謂之熱入血室症。第陰易較重於陽易。以女人病熱之氣。本從陰戶出也。古人用燒 之義最精。取其能引熱邪。仍由原路去。故陰易須剪所交接女人未浣 襠。《千金》用月經赤帛,亦從此脫胎。

《活人書》治房勞頭重眼花。小腹絞痛。用 鼠糞湯。(鼠糞兩頭尖者十四粒、韭白根一握、水二鐘煎。)不可熱服。隨症加減。

有粘汗為效,或調燒 散、同服。女勞複。頭重目花。腹中絞痛有熱者。用刮青竹皮半升。煎服。隨症加減。調燒 散。赤衣散。(治女勞複、並陰易、以室女月經布近陰處、剪一方、燒灰、調藥服下。)

虛弱脈微者。以四君子湯。送燒 散,或人參三白湯。調赤衣散服之。小腹裡急。脈沉逆冷、當歸四逆湯,加附子、吳萸。送赤衣散。仍以吳萸一升。酒炒熨少腹。大便不通。昏亂驚惕者,宜妙香丸。

(辰砂三錢、冰片三分、膩粉、麝香、牛黃各三分、金箔五張、巴豆霜一錢、上為末、另研入黃蠟三錢、蜜一匙、同煉勻、和藥為丸、每兩作三十丸。)

弱者、服三丸。壯者五丸。米湯送下。大便通即止。若婦人病未平複。有犯房事。小腹急痛。連腰胯痛。四肢不仁。無熱者,宜當歸白朮散。

(當歸、白朮、附子、桂枝、炙甘、白芍、黃耆、人參、薑、棗、水煎。)調服燒 散。

陰陽易病。熱氣上沖。胸中煩悶。手足攣拳。搐搦如風狀者,宜栝蔞竹茹湯。

(栝蔞根、青竹茹、水煎。)吞服燒 散。

易老則分寒熱而治。若傷在少陰腎經。有寒無熱者。以附子湯。調下燒 散。若傷在厥陰肝經者。以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附子。送下燒 散主之。如有熱者、以鼠屎竹茹湯之類。送下燒 散主之。要在審察脈証。分其寒熱而治矣!

《陰証咯例》云:陰陽房勞。果得陰脈。當隨証用之。若脈在厥陰。當歸四逆湯。送下燒 散。若脈在少陰。通脈四逆湯。送下燒 散。若脈在太陰。四順理中丸。送下燒 散。王肯堂曰:嘗治傷寒病未平複。犯房室。命在須臾。用獨參湯。調燒 散。凡服參一二斤餘。得愈者三四人。信哉、用藥不可執一也。

又按 余嘗治溫熱瘥後房複。頭重眼花。腰背痛。小腹裡急絞痛。串胯筋攣。身熱。心胸煩悶。便閉溲短。用鼠屎二錢。人中白三錢、晚蠶砂三錢。鮮生地五錢、搗生錦紋一錢。蜣螂蟲一錢。桃仁錢半。冬葵子三錢。川黃柏一錢。木通錢半。甘草梢八分。取其以濁導濁。效如桴 。經治驗多人,而不用燒散亦能取效。王士雄云:竹茹、花粉、韭白、滑石、白薇、川楝子、槐米、綠豆、甘草梢、土茯苓等藥,亦可採用。

第四節‧傷寒感複

【因】瘥後伏熱未盡。複感新邪。其病複作。

【証】頭痛發熱。惡風或惡寒。舌燥口渴,或兼咳嗽。

【脈】兼風者脈浮緩。兼濕者濡數。兼寒脈緊或浮數。

【治】感寒身熱惡寒者。蔥豉葛根湯。(鮮蔥白二枚、淡豆豉三錢、生葛根錢半)加薄荷、連翹殼。寒重骨疼者,加羌活、蘇葉。偏於熱重者,加花粉、知母。咳嗽者,加光杏仁、前胡、桔梗。兼風熱重者。銀翹散。桑菊飲。桑杏湯。隨症酌用。邪鬱於內。見煩躁者。荷杏石甘湯。(蘇薄荷一錢、光杏仁三錢、石膏四錢、知母三錢、生甘六分、細辛三分。鮮竹葉三十片。)或蔥豉白虎湯。(鮮蔥白三枚、豆豉三錢、生石膏四錢、知母三錢、細辛三分、生甘五分、粳米三錢、荷葉包。)營分有伏熱者。七味蔥白湯(淡豆豉三錢、生葛根錢半、鮮生地三錢、麥冬錢半、蔥白三枚、生薑二片、百勞水煎。)

第五節‧傷寒怒複

【因】傷寒瘥後。因事觸怒。相火暴發。因而餘熱複作。

【証】身熱胸悶。心煩懊憹。氣逆喘呼。甚則脅痛嘔血,或少腹急痛。不語如 。形厥如尸者。

【脈】多弦浮躁盛,或弦勁,或弦澀,或沉弦搏堅。

【治】先宜蘇子降香湯。(炙蘇子、製香附各錢半、降香一錢、川貝、廣鬱金、焦山梔、旋複花包煎、各三錢、淡竹茹、白薇各二錢、蔥鬚三分沖。)加桑葉、丹皮、銀胡、地骨皮。平其氣以清泄之。

若瘀血結聚。少腹急痛者。代抵當湯。(酒炒錦紋二錢、桃仁錢半。炒穿甲一錢、醋炒莪朮、歸尾、玄明粉各一錢、細生地三錢、官桂三分)加杜牛膝主之。

香殼散。(製香附、歸尾各三錢、炒枳殼二錢、炒青皮、新會皮、烏藥、赤芍、醋炒莪朮各一錢、西藏紅花、炙甘草各五分、上藥共研為散、每用五錢、水煎去渣。調童便半杯。空心溫服。)加白薇、玄胡索、炒穿甲、尤捷。

不語如 。形如尸者,宜犀角地黃湯(黑犀角一錢、鮮生地六錢、丹皮二錢、赤芍二錢。)加桃仁、歸尾、白薇。厥症返魂丹等。甘鹹以平之。芳香以宣之。

雖然。怒複有大怒郁怒之分。大怒者。其志憤激,則氣血易於奔迫,而無所節製。《經》所謂怒則傷志也。脈多浮弦躁盛。症多失血。甚或痛厥。仍宜蘇子降香湯,加蜜炙延胡、醋炒錦紋、鹽水炒川連等。以降泄之。血虛火旺者。

拔萃犀角地黃湯。(白犀角一錢、鮮生地一兩五錢、生錦紋三錢、川連一錢、青子芩二錢)加白芍、白薇、童便、金汁等。以通降之。郁怒者。其志怫戾。則氣血易於瘀壅,而不克寬舒。《經》所謂怒則氣逆也。脈多弦澀。甚則沉弦搏堅。症多瘕疝。久則成癆成蠱。治法。瘕疝、宜開鬱正元散。(方見前)

茴香橘核丸。(小茴香五錢、橘核炒三兩、延胡一兩五錢、青皮八錢、桃仁三兩、川楝子一兩五錢、兩頭尖五錢、歸鬚一兩五錢、杜牛膝一兩五錢、炒穿甲一兩、柏子仁三兩、上為末、蔥白汁搗丸、朱砂為衣、每服錢半、淡鹽湯下。)等選用。

成癆宜紫菀散。(紫菀、北沙參各二兩、麥冬、桔梗、茯苓、阿膠、川貝母各一兩、五味子、炙甘草各五錢、上藥為末、每四五錢、水煎去滓服。)

劫癆散。(細生地、生白芍各三錢、白歸身二錢、潞黨參、阿膠、仙半夏、炙綿 各錢半、炙甘草一錢、五味子五分、以上各藥為散、每服三四錢、溫湯調下、空心服。)

顧氏清金散。(生桑皮、百合、冬花、川貝各三錢、生苡仁五錢、地骨皮四錢、麥冬二錢、生甘八分、生藕汁一杯沖、童便一杯沖、枇杷葉去毛一兩、鮮茅根一兩、煎湯代水。)等選用。

成蠱當歸活血湯。(全當歸三錢、桃仁二錢、桂枝錢半、炒枳殼、赤芍、鱉血柴胡各八分、赤苓一錢、黑炮薑四分、藏紅花二分、炙甘草五分、鮮生地一兩。陳酒一瓢沖入。)服之不應。再加炙穿甲五分。又不應,加附子三分。有實熱者。禁用。須加大黃一錢亦可,或下瘀血湯。(原桃仁三錢、生錦紋錢半、醋炒地鱉蟲十只。)

或桃仁承氣湯。合逍遙散。(原桃仁、全當歸、赤苓各三錢、生錦紋錢半、風化硝一錢、川柴胡、官桂、炙甘草各五分、薄荷四分、細辛三分、生白朮八分、炒螻蛄十只、研包。)
奏功更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