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脈舌已詳前論總訣之中。茲又一再叮嚀。重語以申明之者。誠以切脈辨舌。為臨証斷病。醫生行道之必要。証有疑似憑諸脈。脈有疑似憑諸舌。前論只詳六經脈舌,而切脹則診法若何。部分若何。常脈怪脈若何。辨舌則形質若何。苔色若何。真苔假苔若何。未曾一一申論。故特分切脈舉要。辨舌舉要兩道。以作臨病之指南針。然脈理精微。心中易了。指下難明。舌色顯著。既能目睹。又可手捫。辨舌較切脈為尤易。舌色之確切。究不同脈理之微茫。但其苔之易於變化。較脈象為尤速。即假苔染苔,亦必細觀而詳問。故臨証切脈辨舌。全憑活法推求。可意會不可言傳。經驗多。心思細。自能得診宗三昧。今試晰。言其要。

【榮齋按】四明胡安邦對診脈辨舌方面,有一種經驗的見解。其說如下︰“診斷上之各種脈舌,不過樹其大體,吾人既能略明此脈主何病?此舌主何病後?即當尋得其系統。如︰舌苔白膩為表寒,黃為化熱而漸入裡,乾黃為熱盛於內,乾黑即熱極而津枯;又如舌質淡紅為正色,正紅為熱,深紅為熱深,絳為熱甚,紫為熱極,此其一。更須辨其疑似,如︰脈遲而不流利則為澀,中有歇止則為結,浮大且軟為虛;又如︰脈數而弦急則為緊,流利則為滑,中有歇止則為促,來如豆粒則為動,來而過極則為疾,此其二。前者能明,則逐日觀其脈舌,可知病情傳變之輕重;後者能明,則臨診觀其脈舌,可知病情之隱微顯著。至於初臨診時,指下渺茫,舌苔變幻,不能確斷病狀;則惟一之法,先事細詢詳問,聽其所言,証以脈舌之象,自然能中肯綮。故內經曰︰三伍合參,以決死生。又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非謂得其片段,即能盡診斷之能事也。如病患言咳嗽,觀其脈浮苔白,則為風寒;脈數苔黃,則為燥熱;脈細數而舌質紅,則為陰虛;脈濡滑而苔濃膩,則為痰濕。於是疏之清之,養陰溫化,無不攸利。”這樣的舉例說明,頗能從感性認識而進入理性認識的階段。

第一節‧診法

切脈時。男先診左。女先診右。以中指先按關部。(即手掌後高骨下、動脈應指處。)次下前後二指。前指按寸口。後指按尺部。人長則疏排三指。人短則密排三指。人瘦則肌肉薄,宜輕取。人肥則肌肉濃,宜重取。初排指於皮膚上。輕手診之曰浮舉。浮以候神。凡脈浮舉有力不勁疾者。為有神。浮舉無力而渙散者。為無神。繼乃排指於皮膚之下。肌肉之間。略重診之曰中尋。中以候胃。凡脈中候有力。應手中和而搏指者。為有胃。中候雖有力。應手急勁而勒指者。為無胃。終則重指切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間。重手診之曰沉按。沉以候根。凡脈沉按有力有神。能應指而如按鼓上者。為有根。沉按無力無神。不應指而如入灰中者。為無根。沉按寸口數大。兩尺弦勁勒指者,亦為無根。沉按寸口應指。兩尺沉微欲絕者。尤為無根。以兩尺為根中之根也。至証之陰陽寒熱。在沉按中區分。為予數十年歷驗之秘訣。總之脈以胃神根三字為最要,此診寸關尺九候之要訣。

【廉勘】昔吳草廬曰:醫者以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肺脈,此脾脈,此肝脈,此腎脈者。非也。五臟六腑。凡十二經。兩寸關尺,皆手太陰之一脈也。分其部位。以候他臟之氣耳。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複會於肺。肺為出氣之門戶。故名氣口,而為六脈之大會。以占一身焉。故診察脈位。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全在臨診時一片靈機。又按英醫合信氏曰:中國所分三部九候。實難憑信。蓋周身脈管,皆由心系總管而出。散布四肢百體。流行貫通。豈兩手寸許之管。五臟六腑遂遍系於此耶。且直通一貫。何以知三指分部。寸關尺必不紊耶。故謂一脈可驗周身之病則可。謂某部之脈。獨決某經之病則不可,合二說而觀之。手脈分寸關尺。按部可知其五內病所。卻是一疑問題。考總脈管由心左下房而出。直插上房,而上離二寸許。即回屈而下。變作一拱。拱之上。歧為三大支。左二右一。離右支寸許。複歧為二。一由頸右達腦。一由右肩達手,此即右手寸口脈之源也。其左二支。一由頸左達腦。一由左肩達手,此即左手寸口脈之源也。周身皆有動脈。寸口獨分三部之理由。惟唐容川解釋。語尚明通。試節述其說曰:脈為血脈。西醫名為脈管。脈管之內。內經名營。脈管之外,皆其網膜。內經名腠理。為衛氣往來之所。故診脈有單論脈管者。脈管只是一條。數則均數。遲則均遲。細則均細。大則均大,皆是應心而動。故無三部之分。知此,則凡脈管中營分所主者。如小、散、芤、澀、革、弱等脈理均可識矣!亦有單論氣分者。氣附脈行。脈動而氣亦應之。氣升則脈浮。氣降則脈沉。氣盛則脈洪。氣衰則脈微,皆是隨氣呈露。故有寸浮尺沉寸洪尺微之異。隨氣之部分,而異其強弱。所以有三部之別。知此,則凡脈管外氣分所主者。如弦、緊、滑、濡、牢、結等脈理均可識矣!總之辨脈能知氣在脈外。血在脈中。脈之動根於心。氣之原生於肺。于仲景一切脈法。自然貫通。

第二節‧崔真人四言脈訣

脈為血府。氣血之神。心機舒縮。逼令循行。資始於腎。資生於胃。陰陽相貫。本乎營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脈不循行。營壅衛敗。氣如橐 。血如波瀾。血脈氣息。上下循環。十二經中,皆有動脈。惟手太陰。寸口取決。脈之大會。息之出入。脈行六寸。一呼一吸。初持脈時。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謂關上。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寸陰尺。先後推尋。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腎與命門。兩尺推究。左大順男。右大順女。男左女右。各宜分主。關前一分。十二經注。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神門決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病死不愈。男女脈同。惟尺則異。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尋。又有九候。舉按輕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動。寸候關上。關後膈下。尺候於臍。下至跟踝。左脈候左。右脈候右。病隨所在。不病者否。浮主心肺。沉主腎肝。脾胃中洲。浮沉之間。專主中氣。脈宜和緩。命門元陽。右尺同斷。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太過實強。病生於外。不及虛微。病生於內。四時百病。胃氣為本。脈貴有神。不可不審。

【秀按】此總括《內》《難》二經脈理診法之精義。句句名言。字字金玉。學人當熟讀之。

【榮齋按】本節開首“脈為血府”四字,是內經原文。說明了脈之所以搏動,搏動之所以有差別,皆本於血行,也皆本於心臟的舒縮,這就是所謂血行循環。至於脈搏的遲數,關係著血行的快慢;脈搏的軟硬,關係著心臟的弛張;脈搏的頓挫,關係著心臟瓣膜的啟閉。不過,這裡有一個先決問題︰就是血為什么能夠行?心臟為什么能夠舒縮?我體會出主要是在乎“氣”;氣與血是不能分家的,所以下文說︰“氣如橐 ,血如波瀾。”也說明了“氣”與“血”是脈搏的主要動力。下文講到“七診”“九候”︰我認為“七診”只浮、沉兩診可靠,中、上、下、左、右這五診都無著落。至於九候,也難肯定;因血管決不能分作三層,血液在脈管中間,其量常超過血管的客積,所以輕按重按,可能候脈搏的虛實,中按則無標準可得了。調停自氣。呼吸定息。四至五至。
平和之則。三至為遲。遲則為冷。六至為數。數即熱症。轉遲轉冷。轉數轉熱。遲數既明。浮沉當別。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天有陰陽。風雨晦冥。人喜怒憂。思悲恐驚。外因之浮,則為表症。沉裡遲陰。數則陽盛。內因之浮。虛風所為。沉氣遲泠。數熱何疑。浮數表熱。沉數裡熱。浮遲表虛。沉遲冷結。表裡陰陽。風氣冷熱。辨內外因。脈症參別。脈理浩繁。總括於四。既得提綱。引申觸類。浮脈法天。輕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大。來盛去悠。無力虛大。遲而且柔。虛甚則散。渙漫不收。有邊無中。其名曰芤。
浮小為濡。綿浮水面。濡甚則微。不任尋按。沉脈法地。近於筋骨。深深在下。沉極為伏。有力為牢。實大弦長。牢甚則實。 而強。無力為弱。柔小如綿。弱甚則細。如蛛絲然。遲脈屬陰。一息三至。小 于遲。緩不及四。三損一敗。病不可治。兩息奪精。脈已無氣。浮大虛散,或見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細弱。遲細為澀。往來極難。促則來數。一止即還。結則來緩。止而複來。代則來緩。止不能回。數脈屬陽。六至一息。七疾八極。九至為脫。浮大者洪。沉大牢實。往來流利。是謂之滑。有力為緊。彈如轉索。數見寸口。有止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可候。厥厥動搖。狀如小豆。長則氣治。過于本位。長而端直。弦脈應指。短則氣病。不能滿部。不見於關。惟尺寸候。

【秀按】此總括各脈常象之精義。

【廉勘】前哲王燕昌曰:臨証先問病因。因、乃病之由來也。問明病因。然後切脈問証。望其形體之強弱。容色之枯潤。聞其聲音之巨細。呼吸之緩急,則是據其病因。參合望聞問切四法。雖一脈有 侗,或反形,或閉伏,而病情已得於四法中矣!指下之疑自釋也。否則脈僅二三十象。病乃千變無窮。一脈不僅屬一病一症,而一病一症,亦不僅見於一脈。故臨診先據見症。最有把握。如九竅者。臟腑之門戶也,必先據九竅所見之症。與脈核對。自胸至頭有症。脈必見象於寸。臍上兩手兩脅有症。脈必見象於關。

少腹兩腿二便有症。脈必見象于尺,此其大要也。總之凡診諸脈。均合四診以施治。乃不致率爾操觚。如謂不須望聞問。但一診脈。即能悉其病狀。抉其病隱。明其病源。達其病變,乃術士欺人語耳。

又曰:每臨一症。六脈皆動。須先明其何部之脈無病。然後一一比較,乃知其何經有病。如診外感時病。執定浮沉以辨其寸關尺。蓋初感由於經絡。病在表。輕者寸浮盛。重者關尺亦浮盛。迨傳入裡生內熱,則沉部盛矣!病在上則見於寸。病在中則見於關。病在下則見於尺。又診內傷雜症。執定寸關尺以辨其浮沉。蓋初病即分臟腑。其脈各見於本位。病在腑則本部浮。病在臟則本部沉。迨日久有腑病而連引臟者。有臟病而傷及腑者。有數經兼病者,皆按部而察其浮沉。凡數經兼病。須治其緊要者為主。蓋有當前之症候形色。與致病之原因。核對於所診脈象。要歸一路,則得其主腦而治之。其餘連類相及。與舊有之病,或可兼治緩治。尤必問其本脈。庶診時之脈,乃能有準。總之脈之作用。不過揣測心力之強弱。肺氣之盛衰。以定其病之表裡陰陽。寒熱虛實而已。 于望聞問三者。已得其病之真相。然後與脈核對互勘耳。
一脈一形。各有主病。數脈相兼,則見諸症。浮脈主表。裡必不足。有力風熱。
無力血弱。浮遲風虛。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火。浮微勞極。浮細陰虛。浮散虛劇。浮弦痰食。浮滑痰熱。沉脈主裡。主寒主積。有力痰食。無力氣鬱。沉遲虛寒。沉數熱伏。沉緊冷痛。沉緩水蓄。
沉牢痼冷。沉實熱極。沉弱陰虛。沉細痺濕。沉弦飲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陰毒聚積。遲脈主臟。陽氣伏潛。有力為痛。無力虛寒。數脈主腑。主吐主狂。有力為熱。無力為瘡。滑脈主痰,或傷於食。下為蓄血。上為吐逆。澀脈少血,或中寒濕。反胃結腸。自汗厥逆。弦脈主飲。病屬膽肝。弦數多熱。弦遲多寒。浮弦支飲。沉弦懸痛。陽弦頭痛。陰弦腹痛。緊脈主寒。又主諸痛。浮緊表寒。沉緊裡痛。長脈氣平。短脈氣病。
細則血少。大則病進。浮長風癇。沉短宿食。血虛脈虛。氣實脈實。洪脈為熱。其陰則虛。細脈為濕。其血則虛。緩大者風。緩細者濕。緩澀血少。緩滑內熱。濡小陰虛。弱小陽竭。陽竭惡寒。陰虛發熱。陽微惡寒。陰微發熱。男微虛損。女微瀉血。陽動汗出。陰動發熱。為痛與驚。崩中失血。虛寒相搏。其名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陽盛則促。肺癰陽毒。
陰盛則結。疝瘕積郁。代則氣衰,或泄膿血。傷寒心悸。女胎三月。

【秀按】此為各脈主病之大要。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凶吉可推。中風浮緩。急實則忌。浮滑中痰。沉遲中氣。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臟身冷。入腑身溫。風傷於衛。浮緩有汗。寒傷於營浮緊無汗。暑傷於氣。脈虛身熱。濕傷於血。脈緩細澀。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症反必凶。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陽病見陰。病必危殆。陰病見陽。雖困無害。上不至關。陰氣已絕。下不至關。陽氣已竭。代脈止歇。臟絕傾危。散脈無根。形損難醫。飲食內傷。氣口急滑。勞倦內傷。右脈大弱。欲知是氣。下手脈沉。沉極則伏。澀弱久深。六郁多沉。滑痰緊食。氣澀血芤。數火細濕。滑主多痰。
弦主留飲。熱則滑數。寒則弦緊。浮滑兼風。沉滑兼氣。食傷短疾。濕留濡細。瘧脈自弦。數弦者熱。弦遲者寒。代散者折。泄瀉下痢。沉小滑弱。實大浮洪。發熱則惡。嘔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數緊澀。結腸者亡。霍亂之候。脈代勿訝。厥逆遲微。是則可怕。咳嗽多浮。聚肺關胃。沉緊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順。沉澀肢寒。散脈逆症。病熱有火。洪數可醫。沉微無火。無根者危。骨蒸發熱。脈數而虛。熱而澀小。
必殞其軀。勞極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急數。諸病失血。脈必見芤。緩小可喜。數大可憂。瘀血內蓄。卻宜牢大。沉小澀微。反成其害。遺精白濁。微澀而弱。火盛陰虛。芤濡洪數。三消之脈。浮大者生。細小微澀。形脫可驚。小便淋閉。鼻頭色黃。澀小無血。數大何妨。大便燥結。須分氣血。陽數而實。陰遲而澀。癲乃重陰。狂乃重陽。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痛脈宜虛。實急者惡。浮陽沉陰。滑痰數熱。喉痺之脈。數熱遲寒。纏喉走馬。微伏則難。諸風眩暈。有火有痰。左澀死血。右大虛看。頭痛多弦。浮風緊寒。熱洪濕細。緩滑厥痰。氣虛弦軟。血虛微澀。腎厥弦堅。真痛短澀。心腹之痛。其類有九。細遲從吉。浮大延久。疝氣弦急。積聚在裡。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脈。多沉而弦。兼浮者風。兼緊者寒。
弦滑痰飲。濡細腎著。大乃腎虛。沉實閃肭。腳氣有四。遲寒數熱。浮滑者風。濡細者濕。
痿病肺虛。脈多微緩,或澀或緊,或細或濡。風寒濕氣,合而為痺。浮澀而緊。三脈乃備。五疸實熱。脈必洪數。澀微屬虛。切忌發渴。脈得諸沉。責其有水。浮氣與風。
沉石在裡。沉數為陽。沉遲為陰。浮大出厄。虛小可驚。脹滿脈弦。脾受肝克。濕熱數洪。陰寒遲弱。浮為虛滿。緊則中實。浮大可治。虛小危極。五臟為積。六腑為聚。實強者生。沉細者死。中惡腹脹。緊細者生。脈若浮大。邪氣已深。癰疽浮數。惡寒發熱。若有痛處。癰疽所發。脈數發熱。若痛者傷。不數不熱。不疼陰瘡。未潰癰疽。不怕洪大。已潰癰疽。洪大可怕。肺癰已成。寸數而實。肺痿之形。數而無力。肺癰色白。
脈宜短澀。不宜浮大。唾糊嘔血。腸癰實熱。滑數可知。數而不熱。關脈芤虛。微澀而緊。未膿當下。緊數膿成。切不可下。

【秀按】此為脈症宜忌之大要。

【廉勘】昔趙晴初老友曰:是病應得是脈者為順。不應得是脈者為逆,此余三十餘年閱歷。為診脈辨症之要訣。
婦人之脈。以血為本。血旺易胎。氣旺難孕。少陰動甚。謂之有子。尺脈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別。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關或滑大。代促無妨。舌青脈伏。其胎必傷。尺滑帶數。胎氣過強。沉遲而澀。其胎防僵。六七月後。脈喜實長。八月弦實。沉細不祥。神門微緊。
胎必防傷。大勞驚仆。胎血難藏。沉細短澀。終多凶殃。足月脈亂。反是吉象。臨產六至。脈號離經。沉細急數。胎已下臨。浮大難產。急於色征。面舌唇色。忌黑與青。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赤。母死子活。面舌俱青。口噴熱穢。若胎在腹。子母俱殞。
新產之脈。緩滑為吉。實大弦牢。諸病皆逆。沉細虛弱。產後相合。澀疾血崩。血脫陰竭。

【廉勘】古人論孕。脈多主尺,皆以左疾左大為男。右疾右大為女。獨張石頑老人。謂寸口滑實為男。尺中滑實為女。兩寸俱滑實為雙男。兩尺俱滑實為雙女。右尺左寸俱滑實。為一男一女。自信歷驗不爽。以余所驗,亦不盡然。惟孫真人千金方云。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名醫周八先生曰:左乳脹為男。右乳脹為女。歷驗多準。又中指之末名沖良穴。凡婦人血旺者。孕則此穴脈動,亦多經驗。他如尺脈澀微。經期定愆。尺大而旺。有胎可慶。滑疾而代,亦為有胎。將產之脈。脈必離經。產後血崩。尺不上關。其血已盡。大命將傾,皆為專門婦科之要訣。惟以脈辨胎。不如用聞症筒按腹。聽嬰兒之聲為有據。
小兒之脈。七至為平。更察色証。與虎口紋。

【廉勘】孟河馬良伯脈法韻語曰:小兒之脈,宜定至息。二至為殃。三至亦卒。五至為虛。四至損怯。六至平和。九十至劇。浮緩傷風。浮洪風熱。浮緊傷寒。沉細乳積。沉緊腹痛。弦緊喘息。緊促痘疹。急驚弦疾。虛軟慢驚。瘧痢弦急。弦細為蟲。便秘數實,此為四五六歲小兒脈候之要訣。若數月至二三歲。總以腹診問診望色望苗竅為有據。若虎口紋(即手絡)看法。起於滑伯仁。歌曰:小兒三歲下。虎口看三關。紫熱紅傷寒。青驚白是疳。淡紅淡黃者。斯為無病看。又謂紋見下節風關為輕。紋見中節氣關為重。紋見上節命關為危。若紫黑色直透三關。為大危。是為要訣。歷試輒驗。其說亦本於內經。靈樞曰: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足見經義之淵博。
崔真人脈訣一卷。為宋道士崔嘉言隱君撰。焦 國史經籍志始載之。厥後、元李東垣明李瀕湖均採之。前清四庫提要及醫宗金鑒亦收之。其書簡而得要。便於記誦。足為後學讀本。無待言矣!俞氏又加增刪。尤為精實。

第三節‧脈理新解 (新增)

【榮齋按】本節原為第四節,篇名“鉤玄”,其內容採自岐伯的四條,採自扁鵲的一條,採自仲景的五條,加俞氏結語一條;共十一條。文字空洞而不具體,驗之事實也不符;何廉臣先生不參意見,僅于末條補入王燕昌論脈二則,加以按語說︰“此二則(指王燕昌)洵得診脈之實情實理。”可見以上俞氏所引的十條文字,都得不到診脈的實情實理;這種深刻的目光,蘊蓄的批判,針對著經典著作的糟粕部分,予以“存而不論”的棄置。現下我把這十一條艱晦無用的文字全部揚棄,而以何氏所引王燕昌論脈二則移在第二節四言脈訣中作附注;此處採入近人薑白鷗“中醫脈學檢討”(見中醫新生命第四期)的首段,初步把脈搏的理由用實際文字介紹了一些,庶幾比原文“有血有肉”,不致“大而無當”了。薑氏原文如下︰“脈之搏動,系於心臟,心臟主血行者也。
血液之循環,以動脈為起點,靜脈為終點,而心臟則為其出發與歸宿之樞紐。心臟有弛張開闔之作用,更有液體之壓力以調節血行,當左心室每次收縮之際,均能使左心室之血流入動脈,於是動脈管為之膨脹;動脈管壁,因有彈性,即起一種沖突狀之運動,是為脈搏。脈搏乃動力之震浪,始於心臟;是心臟之動作狀態,可由脈搏窺知之也。既知脈搏與心臟搏動一致,從知內經三部九候之說,脈經分部候臟之論,不足憑信。脈搏既系於心臟之動作,動脈管壁之緊張,則肱動脈與橈骨動脈之弛張起落,亦當然一致,更無有寸關尺之分;三部之說,無立足點矣!若夫九候,亦屬無稽;血管何有三層,血液在脈管中,其量恆溢出於管腔之容積,脈搏之動止,按之即得,瘦人且可望而見之,若非大出血後,或罹心臟疾患,及其他直接間接之惡性貧血病者,脈無變態。是故浮按沉按,可以驗脈之盈虛,而中按乃無處著落。分部候臟之說,始見於脈經所引之脈法贊,以左手寸關尺候心、肝、腎、右手寸關尺候肺、脾、命門,殊不可靠。
各臟器不能無病,有病亦不必見之於脈,即或有之,是間接因病毒之波及侵擾於心臟血行者;脈之所見,乃心臟血液循環之變化,與原發病臟器已無關係,醫者參証並發症候之所見,探索其血行所以變態之故,而後得知其為某臟病也。
“脈經脈訣,分脈之類凡二十七則,徐洄溪脈訣啟悟,增“疾”脈為二十八脈。
就管見所及,可分為兩大綱︰即揭示心臟左心室排血力量之大或小者,細別為五項︰
(一)心臟排血量之關係。(二)脈管之關係。(三)心動之速度。(四)血壓之關係。(五)心組織機能障礙諸端是也。

其二十八脈中,更就鄙見認為合理者,得十八脈,分類區別如下︰

(一)心臟排血力量之關係
排血量充實者──洪。
排血量弱小者──芤、微、弱。

(二)脈管之關係
脈管粗而排血量充實者──洪。
脈管細而排血量充實者──弦。
脈管緊張程度減低者──濡。
脈管纖微萎縮及變硬者──緊、革。
血管收縮(末梢動脈收縮)──弦、遲。
血管擴張(末梢動脈擴張)──數、洪。

(三)心動之數度
心動弛緩者──遲。
心動亢進者──數。

(四)血壓之關係
血壓亢進──牢。
血壓低降──濡。

(五)心組織機能障礙
僧帽瓣口狹窄心力衰弱者──濡、伏、細。
大動脈瓣閉鎖不全──疾。
大動脈瓣口狹窄───緩。
瓣膜閉鎖不全──促、結、代。
血管栓塞──促、結、代。

“上列五個原則,相互有密切之關係。其餘浮、沉、滑、澀、虛、實、長、短、散、動,此十者;皆不足為獨立之脈。浮沉是指醫者切脈而言,滑脈同於洪脈,澀脈與緩脈類似,虛實是相對的代名詞,長短散動,皆不足象脈,故不贅述。

“根據舊說︰依心臟左心室驅血力量之大小,以訣脈二十八脈,除“長短散動”不足以象脈之四脈,“促結代”之特殊脈,及指切脈動作之“浮沉”二脈──共九種脈象外;得十九脈而區別之,則洪、滑、數、實、緊、弦、疾、牢,屬心臟驅血力量之大者;微、澀、遲、弱、虛、濡、細、伏、緩、革、芤,屬心臟驅血力量之小者。又傷寒論十字脈除浮沉二脈外,則大、滑、動、數,屬心臟驅血力量之大者;弱、澀、弦、微,屬心臟驅血力量之小者。雖此種分析粗疏,認此是治脈學人之捷徑。”

從上面這篇文字裡推勘,我們可以知道︰脈動之遲數,關係血液流行的快慢,脈搏之軟硬,關係心臟弛張的強弱,脈波之頓挫,關係心臟瓣膜的啟閉;以心臟生理的變態,直接觀察到因病毒之波及侵擾於心臟血行之關係,間接掌握了病理機轉的變化(即各脈之主病)及預後之良否(即脈症的忌宜)。雖然所說的僅僅是一個開端,但理論是符合實際的。其次,這篇文字裡區分心臟排血力量之大小為兩綱,也同於古醫學中的“脈之陰陽”;傷寒論以浮、大、滑、動、數屬陽,沉、弱、澀、弦、遲屬陰,本篇則以陽脈屬於心臟驅血力之大者,陰脈屬於心臟驅血力之小者,看法雖不同,而原則是一致的。複次,這篇文字的思想論點,完全是環繞著柯韻伯所說︰“脈有十種,陰陽兩分,即具五法;浮沉是脈體,大弱是脈勢,滑澀是脈氣,動弦是脈形,遲數是脈息。”的一段理論而闡述出來;體會深刻,具有至理,可以由此作進一步研討中醫脈學的階梯。

第四節‧觀舌形

傷寒自表傳裡。溫熱自裡達表。全以舌苔為驗。傳裡淺深,及裡結多寡,亦以舌苔為驗。裡熱漸清。穀氣漸進,亦以舌苔為驗。試先舉觀舌形之要訣。

凡舌膜由三焦腠理直接胃腸。舌本由經絡直通心脾腎。故舌尖主上脘,亦主心。舌中主中脘。統主胃與小腸。舌根主下脘,亦主腎與大腸。四邊屬脾,此為觀形分部之要訣。

【榮齋按】舌苔兩字,當分別看。舌是舌的本質,苔是舌上所生的垢膩。舌以候元氣的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淺深。至於分部,可區別為五︰(1)舌尖──候上焦心肺之疾。(2)舌中央──候胃與大小腸之疾。(3)舌根──候腎與二便之疾。(4)舌旁──左以候肝膽之疾,右以候脾肺之疾。(5)舌邊──候三焦膜原與兩脅之疾。這裡,以前後分三部,察上中下三焦;以旁邊分兩部,察左右兩方。它與脈位之前以候前,後以候後,理相一貫。由於經驗的証明,心熱則舌尖紅而起刺,胃有積滯則中膩,脾腎虛寒則根滑而白,肝膽濕熱則舌旁黃膩,三焦蘊火,或濕溫伏邪,則苔雖白而舌邊必紅絳;方寸之地,部位分明,是信而有征的。

凡出舌長而尖者。熱未甚。尚宜透邪。出舌圓而平者。熱已甚。急宜清熱。出舌短。不能出齒外而形方者。熱盛極。速宜瀉火。若女勞複及產後壞症。舌出數寸者必死。又當別論,此為觀驗出舌之要訣。

凡舌伸之無力者。中氣虛,宜補中。滿伸似有線吊者。舌系燥,宜潤燥。麻木而伸不出者。肝風挾痰,宜熄風化痰。伸以 唇者。心脾熱,宜瀉火清熱。伸出弄唇者。中蛇毒,宜解毒。伸出不收者。脾涎浸,宜控涎。如舌縮而邊卷者。胃液燥極,宜清胃潤燥。潤之而舌仍卷者。病去而舌氣未和。尚可養營益氣。若卷而縮短者。厥陰氣絕。舌質痿縮也。不治。垢膩揩去而舌仍縮者,亦不治,此為觀舌伸縮之要訣。

凡舌顫掉不安者。曰舌戰。由氣虛者蠕蠕微動。由肝風者習習煽動,宜參舌色以辨之。如色深紅鮮紅而戰者,宜涼血熄風。紫紅瘀紅而戰者,宜瀉火熄風。嫩紅而戰者。宜養血熄風。淡紅而戰者,宜峻補氣血。若舌軟而不能動者。曰舌痿。有暴痿久痿之別。暴痿多由於熱灼。每現於舌乾之時,亦宜辨其舌色。如色深紅而痿者,宜清營兼益氣。紫紅而痿者,宜清肝兼通腑。鮮紅而痿者,宜滋陰兼降火。惟色淡紅而痿者,宜大補氣血。如病久而舌色絳嫩者。陰虧已極。津氣不能分布於舌本。無藥可治,此為觀舌痿戰之要訣。

【廉勘】久病舌痿。由舌筋之麻痺,及舌實質之痿縮而來,或偏側,或偏癱,則又為神經軟癱。如延髓球麻痺。脊髓性筋肉痿縮等症。治宜大補氣血,或可僥幸于什一。至舌挺出時振顫者。多見於溫熱病及酒客神經衰弱症。

凡病而有苔者多裡滯,宜導滯。無苔者多中虛,宜補中。病本無苔而忽有者。胃濁上泛,宜泄濁。病本有苔而忽無者。胃陰將涸,宜救陰。其苔半布者。有偏外、偏內、偏左、偏右之別。偏外者外有內無。邪雖入裡未深,而胃氣先匱,宜祛邪兼益胃。偏內者內有外無。胃滯雖減,而腸積尚存,宜通腸兼消滯。素有痰飲者,亦多此苔,宜蠲飲。偏左者左有右無。偏右者右有左無,皆半表半裡症。但看苔色之多少。白色多。表症多。但宜和解佐溫佐清。隨症酌加。黃黑灰多,或生芒刺,及黑點燥裂,則裡熱已結。急宜和解兼下。又有從根至尖。直分兩條者,則合病與夾陰寒症。從根至尖。橫分兩三截者。是並病症也。均宜隨症用藥。苔雖有形可據,皆為偏而不全。即全舌其苔滿布者。雖多濕痰食滯,亦宜辨其為白砂苔。兼四邊舌肉紫紅者。為濕遏熱伏之溫邪。伏於膜原。急宜達原以透邪。白鹼苔。兼四邊舌肉皆膩者。為脾胃濕阻氣滯。與食積相搏。急宜芳淡兼消導,此為觀舌有無積苔,及苔偏全之要訣。

凡舌有斷紋裂紋。如人字川字爻字及裂如直槽之類。雖多屬胃燥液涸。由於實熱內逼。急宜涼瀉以清火。然中有直裂者。多屬胃氣中虛。卻宜補陰益氣。切忌涼瀉。更有本無斷紋,而下後反見人字裂紋者,此屬腎氣凌心。急宜納氣補腎。若苔點如粞者。蟲蝕居多。即苔現檳榔紋。隱隱有點者,亦屬蟲積,皆宜殺蟲祛積,此為觀舌斷紋細點之要訣。

【廉勘】舌上面本有細點如刺。名曰味蕾。主辨味。無火則平如無點。有火則突而起點。究竟有蟲與否。還宜詳審現症確鑿,始可投殺蟲祛積之劑。

凡苔起瓣暈,皆臟腑實火熏蒸。多見於溫毒溫疫等病。瓣則黑色居多。暈則灰黑色居多。瓣有多少。一二瓣尚輕。三四瓣已重。六七瓣極重而難治。暈有層數。一暈尚輕。二暈為重。三暈多死,亦有橫紋二三層者。與此不殊,宜瀉火解毒。急下存陰。服至瓣暈退淨,而其人氣液漸複者。庶能救活,此為觀舌瓣暈之要訣。

凡舌腫脹增大。不能退場門者。須參舌色以辨之。如色白滑黑滑者。多由於水氣浸淫,宜通陽利水。黃膩滿布者。由濕熱郁而化毒。毒延於口,宜大瀉濕火以祛毒。紫暗者。多由於酒毒沖心。心火炎上,宜瀉火通瘀。白膩黃膩者。多由於痰濁相搏。滿則上溢,宜蠲痰泄濁。若舌瘦小。甚則癟薄者,亦須兼辨其色。淡紅嫩紅者。心血內虧,宜養血補心。紫絳灼紅者。內熱風消,宜清熱熄風。若色乾絳。甚則紫黯如豬腰色者,皆由心肝血枯。舌質萎縮。不治,此為觀舌脹癟之要訣。

凡舌斜偏一邊者為舌歪。色紫紅而勢急者。多由於肝風發痙,宜熄風鎮痙。色淡紅而勢緩者。多由於中風偏枯。歪在左,宜養血益氣。從陰引陽。歪在右,宜補氣舒筋。從陽引陰。然多不治。若舌有血痕傷跡者為舌碎。其因有四。一因舌衄。二因抓傷。三因潰瘍。四因斑痕。各宜對症施治,此為觀舌歪碎之要訣。

凡舌起瘰而凸者。多見於溫病、熱病、溫毒、時疫等証,皆屬胃腸實熱。梟毒內伏。急宜大劑涼瀉。速攻其毒。若凹陷而有缺點者。其症有虛有實。實者多由於口糜。厥後舌起糜點。糜點脫去,則現凹點。由於霉毒上升者宜去霉解毒。由於胃腎陰虛。濁腐蒸騰者,宜救陰去腐。果能毒去腐褪,則新肉漸生。凹點自滿。虛者由胃陰中竭。心氣不能上布於舌本。氣盛則凸。氣陷則凹。眼眶亦然。不獨舌起凹點也。病已不治。可按脈証以決死期,此為觀舌凸凹之要訣。
廉勘︰凡舌起瘰而突者。即舌上乳嘴腫。當辨其為熱毒。為癌腫。為霉毒性護膜腫,此為最要,若舌起凹點者。多由於乳嘴凹陷。當辨其舌生潰瘍,及霉毒性潰瘍,如無,則為臟形痿頓。乳嘴縮小成凹,決無方法可治。

第五節‧察舌色

凡察色辨苔。但有白、黃、黑三種,此為結苔之現色。察色辨舌,亦有絳、紫、青三種,此為舌本之變色。苔色白而薄者。寒邪在表,宜發表,或氣鬱不舒,宜宣氣。白而濃者。中脘素寒,宜溫中,或濕痰不化,宜化痰。兼發紋滿布者多寒濕,宜溫化。如鹼而膩者多濁熱,宜清化。若苔白而濃。其上如刺。起焦裂紋。捫之或糙或澀者。多為熱極之下証。急宜寒瀉。惟淡白如無。為虛寒,宜溫補,亦有屬熱者,宜參脈症以治之。白如煮熟者。為 白苔。俗稱呆白苔。症多不治。若苔色黃。雖邪熱漸深。但有帶白不帶白之分。有質地無質地之別。黃苔帶白。薄而無質地者。表邪未罷。熱未傷津。尚宜宣氣達表。黃苔而濁。不帶白而有質地者。邪已結裡。黃濁愈甚,則入裡愈深。熱邪愈結。由於濕熱多痰者,宜辛淡清化。由於濕熱夾食者,宜苦辛通降。惟黃而糙。黃而燥。劇則黃而帶灰帶黑。黃而乾砂刺點。黃而中心瓣裂者,皆為裡熱結實。均當速下以存津液。至苔黑色。有帶青、帶紫、焦燥、津潤之不同。苔色青黑而舌本滑潤者。為水來克火。多脾腎陰寒証。急宜破陰回陽。苔色紫黑而舌本焦燥者。為火極似水。多胃腎陰涸証。急宜瀉火救陰。他如灰色(即淡黑。)灰帶白色而滑者。為寒濕傷脾陽,宜溫脾化濕。灰帶黑色而燥者。為濕火傷脾陰,宜潤脾救陰。霉醬色(即黃兼黑。)多由夾食傷寒。濁腐上泛。急宜清下。色淡者生。色濃者死。下之得通者生。不得通者死,此辨苔色之要訣也。余已詳六經舌苔中。茲不贅述。若夫舌色由紅轉絳轉紫者,皆有色而無苔。一由心經熱熾。劫傷經血,宜滋血清營。虛甚者滋陰複脈。一由肝經火旺。劫傷絡血,宜涼血通絡。邪盛者。瀉火熄風。惟舌青為肝臟本色發現。胃中生氣已極。雖有青黑寒化。青紫熱化之殊。然竭力挽救。終多不治。余亦載六經舌苔中。學人參看可也,此為察色辨舌。當分苔色舌色之要訣。

【秀按】張誕先。本於申斗垣舌辨。稍加修飾。纂《舌鑒》一卷。共舌圖一百二十。每借一色。即化為數十圖。語多穿鑿。未免眩人心目。俞氏了了數言。已括其要。

【廉勘】東江劉吉人。著察舌辨症新法。其看舌八法。一看舌色。二看舌質。(質亦有色、又有大小溫熱之症、舌質脹大滿口、跡有齒印血熱之症、質底色紫色紅之別。)三看舌尖。(白苔滿舌、尖有紅刺、勿用溫燥之藥、)四看舌心。(四邊有苔、中無、或中有直裂、或有直槽、或橫裂。)五看舌根。(根後有無苔色接續、有無大肉瘤。)六看舌邊。(苔色與邊齊否。)七看燥潤。(燥潤為辨舌兩大綱、有以手捫之、或滑潤、或燥刺棘手、有看似潤而摸之燥者、有看似燥而摸之滑者。)八看老嫩。(蒼老者多實症、胖嫩者多虛症。)其第一章。論舌苔原理曰:舌為胃之外候。以輸送食物入食管胃脘之用。其舌體之組織。系由第五對腦筋達舌。其功用全賴此筋運動。舌下紫青筋二條,乃少陰腎脈上達。名曰金津玉液二穴。所以生津液以濡潤舌質拌化食物者也。中醫以舌苔辨症者。以其苔堆於表面。易於辨認。而未知苔因何而生。其辨症之識,必有毫厘千里之誤,此原理之不可不講也。夫舌之表面,乃多數極小乳頭鋪合而成,此乳頭極小微點。其不易見時。非顯微鏡不能窺見。易見時。形如芒刺。摸之棘手,或隱或現,或大或小,或平滑,或高起。隨時隨症。變易不定。苔即胃中食物腐化之濁氣。堆于乳頭之上,此舌苔所由生也。(廉勘苔雖由胃濁上升、但其所生者、多由於胃腸內膜、層遞而上。蓋因舌膜直接胃腸故也。)常人一日三餐。故舌苔亦有三變。謂之活苔。無病之象也。其所以能變者。因飲食入胃時。將腐濁遏郁下降。故苔色一退。至飲食腐化。濁氣上蒸。苔色又生。胃無腐濁,則苔薄而少。有腐濁,則苔多而濃,此其常理也。故苔色以微黃為正。若白為肺色。胃陽被飲食抑遏,或有積濕,或因粘涎。正色反不能直達而上。故有暫白之時。惟青為絕色。青藍之色。現於舌上。其人命必危,此外尚有似黃非黃。似白非白。各類間色,皆條分於後。以備後學細心參考。其說可謂清切矣!足為觀察苔色之目的。

凡察苔色。與虛實最多關係。如苔色黃濁者為實。可用苦辛通降。若黃白相兼。間有淡灰者為虛。但宜輕清化氣。(如杏、蔻、橘、桔等品)黃濃而糙刺者為實。可攻瀉之。若黃薄而光滑者為虛。切忌攻瀉。苔色黑而芒刺者為實。(腸有燥糞無疑)攻下刻不容緩。若黑如煙煤隱隱而光滑者為虛。虛寒虛熱。當旁參脈症以施治。白色如咸。白如膩粉者皆為實。均宜苦辛開泄。粉苔乾燥者實熱尤盛。急宜苦寒直降。若白薄而淡。及白而嫩滑者皆為虛。氣虛陽虛。尤必細參脈症以治之,此為察色辨苔。當分虛實之要訣。

【秀按】張景岳曰:凡診傷寒。以苔色辨表裡寒熱。確有可據。若以舌色辨虛實。不能無誤。例如黑苔。實固能黑。以火盛而焦也。虛亦能黑。以水虧而枯也。竟有陰虛傷寒。其症似陽。舌黑如炭。芒刺乾裂者。用甘溫壯水藥。諸症漸退。但舌黑不減。後數日。忽舌上脫一黑殼。內則新肉燦然。始知其膚腠焦枯。死而複活云云。觀此,則舌黑起芒刺。未必皆實。尤必於其舌本之老嫩。脈症之虛實。詳辨以參定之。

【廉勘】楊潛村觀舌心法云。凡舌苔由白而黃。由黃而焦,或枯黑燥裂。若察其舌邊胖大。舌底滑潤者。甚有舌底燥嫩。絕無津液,或糙刺如砂皮,或斂束如荔枝殼者。多因勞傷脾肺。氣虛發熱。醫者但知為傷寒。誤用發散。益虛益熱。又誤認為實熱。複用寒涼。重陰內逼。以致虛火上炎。所以白上加黃。黃上加焦,而枯黑燥裂也。不論其脈。不論其症。大劑參附養榮湯。不時灌服。多有得生者。然其舌質。未有不胖且嫩者。苔色乾燥滑潤。又在所不拘也。若苔色因實火焦黑,則其形必堅斂。色必蒼老。其舌質萬無胖嫩者,此皆察色者所不可不知也。觀此,則病之虛實。驗之於苔。但能據以定症之虛實。不能據以定體質之虛實。

凡舌有質地,而堅斂蒼老。不拘苔色白黃灰黑。由舌中延及舌邊。揩之不去。刮之不淨。底仍粗澀粘膩。不見鮮紅者。是為有根之真苔。中必多滯。舌無質地,而浮胖嬌嫩。不拘苔色白黃灰黑。滿布舌中。不及舌邊。揩之即去。刮之即淨。底亦淡紅潤澤。不見垢膩者。是為無根之假苔。裡必大虛。即看似苔色滿布。飲食後苔即脫去。舌質圓浮胖嫩者,亦屬假苔。一名活苔。他如食枇杷則苔色黃。食橄欖則苔色青黑。是為假色之染苔。故苔有質地與無質地。延及舌邊與但布舌中。過辨虛實之大綱,此為察色辨苔。當分真假之要訣。

【廉勘】陸氏冷廬醫話曰:臨症視舌。最為可憑。然亦未可執一。正義云。凡見黑舌。問其曾食酸鹹等物,則能染成黑色。非因病而生也。然染成之黑,必潤而不燥。刮之即退為異。又惟虛寒舌潤能染。若實熱舌苔乾燥 何能染及耶。凡臨証欲視病患舌苔燥潤。禁飲湯水。飲後則難辨矣!重慶堂隨筆云。淡舌白苔,亦有熱症。黃濃滿苔,亦有寒症。舌絳無津,亦有痰症。當以脈症便溺參勘。又如燈下看黃苔。每成白色。然則舌雖可憑,而亦未盡可憑。非細心審察,亦難免於誤治。故俞氏謂臨症辨舌,亦須活法推求。真閱歷精深之語也。

凡苔薄者表邪初見。苔濃者裡滯已深。固已。但要辨其薄而松者無質。揩之即去。為正足化邪。即薄而膩者。邪入尚淺,亦宜宣氣達邪。惟濃而膩者有地。揩之不去。多穢濁盤踞。若濃而松者。裡滯已化。但須輕清和解,此為察色辨苔。當分濃薄松膩之要訣。

凡舌苔始終一色。不拘白黃灰黑。即有濃薄滑澀乾潤濃淡之不同。總屬常苔。當參脈症以施治。如舌一日數變,或由白而黃。由黃而黑,或乍有乍無。乍赤乍黑者,皆為變苔。其症多凶而少吉,此為察色辨苔。當分常變之要訣。

凡舌苔由膩化松。由濃退薄,乃裡滯逐漸減少之象。是為真退。即有續生薄白新苔者。尤為苔真退後。胃氣漸複。穀氣漸進之吉兆。若滿舌濃苔。忽然退去。舌底仍留污質膩澀,或見朱點,或有發紋者。是為假退。一二日間。即續生濃苔。又有滿舌濃苔。中間駁落一瓣,或有罅紋,或有凹點。底見紅燥者。須防液脫中竭。用藥切宜審慎。若濃苔忽然退去。舌光而燥者,此胃氣將絕也。多凶少吉,此為察色辨苔。當分真退假退駁去脫竭之要訣。

凡舌苔糙者多穢濁。粘者多痰涎。固已。惟濃膩與濃腐。尤宜明辨。濃膩者固多食積,亦有濕滯。刮之有淨有不淨,或微濃而刮不脫。雖有邪從火化。漸積而乾,而舌本尚罩一層粘涎。是為濃膩之常苔。若濃腐雖多由胃液腐敗。然有膿腐霉腐之別。如舌上生膿腐。苔白帶淡紅。粘濃如瘡中之膿。凡內癰最多此症。肺癰腸癰多白腐苔。胃癰多黃腐苔。肝癰腰癰多紫黑腐苔。下疳結毒仍多白腐苔。若霉腐苔。滿舌生白衣如霉苔,或生糜點如飯子樣,皆由食道延上。先因咽喉而起。繼則延累滿舌。直至滿口唇齒皆有糜點。多見於濕溫、溫毒、伏暑、赤痢、梅毒、疳積等症,此由胃體腐敗。津液悉化為濁熱。中無砥柱。蒸騰而上。無論白腐黃腐。其病總多不治。是為濃腐之霉苔,此為察色辨苔。當分糙粘及濃膩與濃腐之要訣。
若夫察看舌色,則舌色本紅。淡于紅者血虛也。淡紅無苔。反微似黃白苔者。氣不化液也。甚則淡紅帶青者。血分虛寒也。婦人子宮冷者有之。苔死腹中者亦有之。久痢虛極者亦恆見之。濃于紅者為絳。血熱也。尖絳者、心火上炎也。根絳者、血熱內燥也。通絳無苔,及似有苔粘膩者。血熱又挾穢濁也。絳而深紫。紫而潤黯者。中脘多瘀。紫而乾晦者。肝腎氣絕。由絳而紫。紫而轉黑者。絡瘀化毒。血液已枯。不治。若舌本無苔。隱隱若罩黑光者。平素胃燥舌也。煙家多有此舌,此為察色辨舌。當分舌色淡濃之要訣。

【廉勘】舌之有苔。猶地之有苔。地之苔。濕氣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濕上潮而生。故胎或作苔。平人舌中。常有浮白苔一層,或浮黃苔一層。夏月濕土司令。苔每較濃而微黃。但不滿不板滯。其脾胃濕熱素重者。往往終年有濃白苔,或舌中灰黃。至有病時。脾胃津液為邪所郁,或因瀉痢。脾胃氣陷。舌反無苔,或比平昔較薄。其胃腎津液不足者。舌多赤而無苔,或舌尖舌邊多紅點。若舌中有紅路一條。俗稱雞心苔。血液尤虛,此平人舌苔之大較也。凡臨症察看苔色舌色,必先問其平素舌苔何如。始有準的。

【榮齋按】舌苔無論何色,皆有治法,惟舌質變,則為難治。然舌質既變,亦要察其色之死活;活者、細察底裡,隱隱猶見紅活,此不過氣血之有阻滯,非臟氣之敗壞也;死者、底裡全變乾晦枯萎,毫無生氣,是臟氣不至矣﹗所謂真臟之色也。辨舌色當中,以辨舌之黑色最難,然亦有“難裡找易”的方法;如黑而乾焦 、腫硬、卷縮、芒刺者,屬實熱証;其脈必洪數沉實,証必大熱狂躁,宜白虎、承氣等方。黑而白、黑而灰、黑而紫、濕潤軟滑者,屬虛寒証;脈必微弱,証必惡寒,宜四逆輩,此辨黑舌之方法,古今醫學文獻中都有這樣的記載,特把它舉出一個例子如上。

第六節‧辨舌質

辨質者。辨明其舌之木質也。其質雖滿舌屬胃,而內含經絡甚多。與心脾肝腎實互相關係。凡病之虛實。症之吉凶。多於此中診斷之。故辨質較觀形察色。尤為扼要。

凡舌質堅斂而兼蒼老。不論苔色白黃灰黑。病多屬實。舌質浮胖而兼嬌嫩。不拘苔色灰黑黃白。病多屬虛,此辨舌質老嫩。斷病虛實之要訣。

凡舌質柔軟。伸縮自由者。氣液自滋。舌質強硬。伸縮為難者。脈絡失養。但舌強與舌短不同。舌短者舌系收緊。舌強者舌質堅硬,此辨舌質軟硬。察液潤燥之要訣。

凡看舌質。先辨乾滑燥潤。乾者津乏。捫之而澀。滑者津足。捫之而濕。燥者液涸。捫之而糙。潤者液充。捫之而滑。如病初起而舌即乾者。津竭可知。病久而舌尚潤者。液存可識。望之若乾。捫之卻滑者。若濕熱蒸濁。其色黃亮。若瘀血內蓄。其色紫黯。 望之若潤。捫之卻燥者。若氣濁痰凝。其苔白濃。若氣虛傷津。其苔白薄。他如陰虛陽盛者。其舌必乾。陽虛陰盛者。其舌必滑。陰虛陽盛而火旺者。其舌必乾而燥。陽虛陰盛而火衰者。其舌必滑而潤,此辨舌質乾滑燥潤。斷病津液充乏。陰陽盛衰之要訣。

凡舌質有光有體。不論白黃灰黑。刮之而裡面紅潤。神氣榮華者。凡病多吉。舌質無光無體。不拘有苔無苔。視之而裡面枯晦。神氣全無者。凡病皆凶,此辨舌質榮枯。斷病吉凶之要訣。

凡舌圓大碎嫩。其質紅潤者,皆屬心經虛熱。病尚可治。舌枯小卷短。其質焦紫者,皆屬肝腎陰涸。病多速死,此辨舌質圓嫩枯短。斷病虛熱陰涸之要訣。

凡舌色如朱柿。光如鏡面或如去膜豬腰子,或斂束如荔枝殼,或乾枯紅長,而有直紋透舌尖者。病皆不治。尚屬顯而易見之舌質已枯。更有生氣雖絕,而舌質上面。反罩一層苔色。潔白似雪花片。呆曰如豆腐渣,或如嚼碎飯子。 白兼青。枯白而起糜點。 視其舌邊舌底,必皆乾晦枯痿。一無神氣,乃舌質已壞。臟氣皆絕也。病皆速死,此辨舌質無神無氣。斷病必死之要訣。

第七節‧心法提要

凡以舌苔之五色。分察五臟,乃五行之死法。不足以測四時雜感之變症。惟以苔色之白黃灰黑。舌色之紅絳紫青。察六經傳變之症候。確鑿可憑。歷驗不爽。醫家把握。首賴乎此。

凡舌上苔。有垢上浮是也。不論白黃灰黑,必先區分燥潤及刮之堅松者。以定胃腸津液之虛實,此為要訣。若無苔而舌色變幻。多屬心腎虛証,或肝膽風火証。甚則臟氣絕証。尤必察色光之死活,及木質之榮枯。辨其臟真絕與不絕。以決變症壞病之死生。最為要訣。

凡以手捫舌。滑而軟者病屬陰。粗而糙者病屬陽。固已。然虛寒者舌固滑而軟,而邪初傳裡,及真熱假寒,亦間有滑軟之舌。實熱者舌固粗而糙,而血虛液涸,及真寒假熱,亦或有粗糙之舌。其辨別處虛寒症,必全舌色淡白滑嫩。無餘苔。無點無罅縫。邪初傳裡症。全舌白滑而有浮膩苔。寒滯積中者。舌亦相類。真熱假寒症,必全舌色白,而有點花、罅裂、積沙各實苔不等,而舌上之苔。刮亦不淨。舌底之色。卻多隱紅。若重刮之。沙點旁或少許出血。實熱症,及邪火入陰經症。全舌必有或黃或黑。積滯、乾、罅裂、芒刺等苔。血虛液涸症。全舌必絳色無苔,或有橫直罅紋,而舌短小不等。真寒假熱症。全舌雖或有灰黑色及乾糙焦裂芒刺濃苔。但松浮而不及邊沿。一輕擦即脫淨。舌底必淡白而不紅,或淡紅而舌圓大胖嫩,此以舌辨寒熱虛實。活法推求之要訣。

凡舌短由於生就者。無關壽夭,亦無藥可治。若因病縮短,則邪陷三陰,皆能短舌。先當辨其苔色。如舌紅短而有白泡者。少陰血虛火旺也,宜滋陰降火。舌黑短而苔乾焦者。厥陰熱極火逼也,宜急下存陰。尚可十救二三。惟舌短而卷。男子囊縮。婦人乳縮,乃臟腑熱極而肝陰已涸也。雖多不治。能受大劑清潤瀉藥者,亦可十救一二。至於舌硬。有強舌、木舌、重舌、腫舌、大舌之分。強舌多痰熱症。木舌重舌多心經燥熱症。腫舌大舌多脾經濕熱症。總屬實熱。無虛火。尤以心經血熱為最多,此辨舌短舌硬之總訣。

凡看舌苔。黃苔易辨。但有表裡實熱症。絕少表裡虛寒症。表症風火暑燥,皆有黃苔。傷寒必邪傳裡入胃。其苔始黃。黑苔均屬裡症。無表症。寒熱虛實各症皆有,亦有煙苔染苔。較為難辨。灰苔則黑中帶紫。有實熱症。無虛寒症。有濕熱傳裡症。有時疫流行症。有鬱痰停胸症。有蓄血如狂症。其症不一。若淡灰即淡黑。黑中帶白。多寒中脾腎症。霉醬苔則黃赤兼黑。凡內熱久郁。夾食中暑。夾食傷寒傳脾,皆有此苔。不論何症何脈,皆屬實熱裡症。無表分虛寒症。若白苔尤多錯雜。辨病較難。表裡寒熱虛實症皆有。且多夾色變色。有合並症。有半表裡症。最宜詳辨。總之察看苔色,必先辨刮舌情形。凡舌刮後。有津而光滑。不起垢膩。底見淡紅潤澤。均屬無根之浮苔。屬表屬虛屬寒者多。刮不淨,或刮不脫,及刮去垢膩後。舌底仍留污質。薄如漿糊一層。膩澀不見鮮紅。均屬有根之真苔。屬裡屬實屬熱者多。次辨有無朱點罅紋芒刺,及板貼與松浮。初起由白變黃。由黃變灰變黑。由黃黑變霉醬。舌中起苔。延及根尖。有朱點芒刺罅紋,而板貼不松者。均屬裡症實症壞熱症。若由淡白滑苔。忽然轉灰轉黑。其初無變黃之一境。望之似有焦黑芒刺乾裂之狀。然刮之必淨。濕之必潤。無朱點。無罅紋。其形浮胖者,皆屬真寒假熱之虛苔,此以苔色辨表裡寒熱虛實之總訣。

凡有舌色。全舌淡紅。不淺不深者。平人也。有所偏則為病。表、裡、虛、實、熱症,皆有紅舌。惟寒症則無之。舌紅雖皆屬熱,而有紅 、紅痿、紅短、紅硬、紅星、紅、紅戰、紅圈、紅裂、紅碎之各殊,必參現症以明辨之。舌紫有表裡實熱症。無虛寒症。雖有寒邪化火。溫疫內發。酒食濕滯。誤服溫補之種種病因。總屬肝臟絡熱症。若淡紫中夾別色,則亦有虛寒症。惟舌見青色。多凶少吉。若青滑有薄苔者。多屬寒中肝臟。猶可用溫藥救治。婦人胎死腹中者,亦可用下藥救療。若純青無苔而光者。臟腑生氣已絕。決死不治。若舌淡紅而現藍色紋。胃有寒食結滯者。尚可急投溫補溫通藥救之,此以舌色辨寒熱虛實吉凶生死之總訣。
總而言之。察舌斷症。初無男婦老少之殊,而觀舌憑目。雖較手揣脈象為有據。尤必檢查病源。明辨現症。詢其平素為陰臟。為陽臟。為平臟。始能隨機應變。對症發藥。溫涼補瀉。無或偏畸。審慎於表裡陰陽寒熱虛實八字。鑒別至當。庶幾常變順逆,乃有通經達權之妙用。若不將病源症候。一一明辨在先。遽謂舌苔之征實。不比脈象之蹈虛,而以探試幸中之藥品。妄事表彰。斷定某藥可治某舌,亦多誤人之弊。後之學人,必小心謹慎之。

【榮齋按】察舌為望診當中一個有力的幫助,所以凡血液之變調(血熱則舌紅而邊有瘰,瘀熱則絳而紫之類。)體液之盛衰(如榮潤則津足,乾枯則津乏,或枯萎如油腰子之類。)皆有形可征;而苔垢又為消化器病變的最顯著部分。章虛谷說︰“觀舌質可驗其正之陰陽虛實,審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熱淺深。”此為觀察舌與苔的大法。進一步說︰如病屬實者,其舌必堅斂而兼蒼老,病屬虛者,其舌必浮胖而兼嬌嫩;以此為辨,則為虛為實,是假是真,雖未參症切脈,而也可了解其大概。虛實既分,用藥的補瀉自有定律。然虛實各有陰陽,舌質與舌色,也各有分別,例如︰陰虛陽盛者,舌必乾;陽虛陰盛者,舌必滑;陰虛陽盛而火旺者,其舌必乾而燥;陽虛陰盛而火衰者,其舌必滑而濕。如此分別,則為陰為陽,為虛為實,灼然可見。

第八節‧察舌辨症歌

(歸安吳坤安先生撰。越醫何廉臣增訂。)

六淫感症有真傳。臨証先將舌法看。察色分經兼手足。營衛表裡辨何難。

【廉勘】吳氏曰:凡診傷寒。當先察舌苔形色。分別足經手經。在表在裡。衛分營分。再參脈症施治,此為辨症真傳。

白肺絳心黃屬胃。紅膽灰黑主脾經。腎臟紫赤兼圓嫩。焦紫肝陽陰又青。

【廉勘】吳氏曰:凡臨症。見舌無苔而潤,或微白而薄。即是太陽表症。若黃苔陽明裡症。鮮紅少陽膽火。灰黑太陰脾濕。絳主手少陰心經。紫赤屬足少陰腎經。焦紫厥陰陽邪。青滑厥陰陰邪。

表白裡黃分汗下。絳營白衛治更歧。次將津液探消息。潤澤無傷澀已虧。

【廉勘】吳氏曰:白苔主表。當汗。黃苔主裡。當下。舌絳主營分之熱,宜清。忌表。舌白主衛分之邪,宜汗。忌清。再辨其舌之燥潤。驗其津液之存亡。不拘何色。但以潤澤為津液未傷。燥澀為津液已耗。最宜深察。

白為肺衛仍兼氣。絳主心營血後看。白內兼黃多氣熱。邊紅中白肺津乾。

【廉勘】吳氏曰:凡外邪之入。先到衛分。不解。然後入氣分而營分。不解。然後入血分。白內兼黃。仍屬氣分之熱。不可早用清營藥。白苔兼紅,乃溫邪犯肺。灼傷肺津。不可辛溫過表。只須輕清涼散,此即葉氏所謂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衛汗之。到氣始可清氣。乍入營分。猶可透營泄熱。轉出氣分而解。至入於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清火是也。

白黃氣分留連久。尚冀戰汗透重關。舌絳仍兼黃白色。透營泄衛兩和間。

【廉勘】吳氏曰:凡舌苔白中帶黃。日數雖多。尚在氣分留連。可冀戰汗而解。若舌紅絳仍帶黃白等色。是邪在營衛之間。當用犀羚以清透營熱。蔥豉荷翹以辛散衛分。
兩解以和之可也。以上三歌。總論舌苔之白黃紅絳。邪之在表在裡。衛分營分,此為葉氏獨得之心法。吳鞠通、王孟英、林佩琴、石芾南。悉遵此以辨症。竊思衛行脈外而主氣。營行脈中而主血。凡全體手足六經。奇經八脈。十五大絡。一身孫絡。貫乎臟腑之內。運乎軀殼之中。連續貫通。為之道路以傳變周流者,皆衛與營氣與血之作用也。
故外邪之入。無不先到營衛,亦無不先傷氣血,必營衛氣血之功用失,而後臟腑之體質乃傷,此必然之理。葉先生以此辨症。真獨出心裁。活法推求之捷訣矣!

白而薄潤風寒重。溫散何妨液不乾。燥薄白苔津已少。只宜涼解肺家安。

【廉勘】吳氏曰:此辨風寒與風熱治法不同。凡風寒初入太陽經。舌多無苔,或生苔白潤而薄,此津液不虧。可從足經用辛溫藥。輕如羌、防、蘇葉。重如麻黃、桂枝之類。如白苔雖薄而燥,或舌邊舌尖帶紅,此風熱犯肺。先傷氣分。津液已少。不可過汗。當於手經用輕清疏解藥。如桑葉、杏仁、焦梔、豆豉、連翹、薄荷、前胡、桔梗、栝蔞皮、淡竹葉之類。

苔白而粘風濕重。解肌通氣自然安。苔乾薄白邊紅色。潤燥清金救肺看。

【廉勘】此辨風濕與風燥治法迥殊。凡舌苔白而粘膩,或灰白而粘,必因身冒雨霧。濕著上焦氣分。症必發熱頭重。一身盡痛。口膩不渴。先宜解肌去濕。如桂枝、秦艽、羌活、防風、白芷、二陳、二苓之類。次宜宣通氣分。如藿梗、半夏、廣皮、白蔻、滑石、通草、苡仁、枯芩、浙苓皮之類。使氣分濕走。熱自止矣!如苔白薄而乾,或舌邊兼紅。氣咳痰少,此風燥傷肺。津液已虧。急宜清燥救肺。如霜桑葉、甜杏仁、南沙參、栝蔞仁、川貝、生甘、柿霜、梨汁、竹瀝之類。以上兩歌。總論舌苔之白潤白燥白粘白乾。辨症之風寒風熱風濕風燥,此為外感風邪之首要。但其中又須活變。如同為舌白口渴之症。若濕邪內聚。津液不主上承者。當以舌白為主,而用辛溫開濕。不以口渴為忌也。若燥邪上受。津液不司通降者。當以口渴為主,而用清潤化燥。不以舌白為據也。

舌苔粘膩分寒熱。色白色黃要辨明。濕結中焦多痞滿。辛開淡泄自然平。

【廉勘】吳氏曰:此以舌苔粘膩為濕邪之驗。白而粘膩者寒濕。其症胸腹痞滿。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乃寒濕結於中焦,宜苦辛溫淡藥以開泄之。如蒼朮、川朴、半夏、陳皮、赤苓、豬苓之類。黃而粘膩者濕熱。其症脘悶嘔惡。二便不利,乃濕熱結於中焦,宜苦辛涼淡藥以開泄之。如黃芩、川連、半夏、枳實、滑石、通草、茵陳、冬瓜皮子之類。以予所驗。吾紹寒濕症少。濕熱最多。濕熱者。濕與熱互結不解也。其先受濕。後化熱。在春秋冬三時。但名濕熱。先受濕。後冒暑。在夏令即名暑濕。其實皆濕熱之症也。其間因濕而蒸熱者,必化其濕而熱方退。因暑而蒸濕者,必清其暑而濕方行,此即先其所因。伏其所主之經旨也。

暑傷氣分苔多白。渴飲煩嘔咳喘連。身熱脈虛胸又滿。無形氣分熱宜宣。

【廉勘】暑傷氣分。舌苔多白。固已。但要辨其白糙者多挾穢,宜輕清芳透。如焦梔、豆豉、連翹、薄荷、茵陳、滑石、通草、青蒿腦、鮮淡竹葉、鮮枇杷葉、西瓜翠衣、鮮荷葉邊之類。白膩者必挾濕。參看後條歌訣可也。

暑濕合邪苔濁膩。三焦受病勢彌漫。脘悶頭脹多嘔惡。腹痛還防瘧痢干。

【廉勘】吳氏曰:暑邪挾濕。從口鼻空竅觸入,則三焦氣分受病。其舌苔白而濁膩。其症頭脹脘悶嘔惡,此邪初入。其勢尚輕。只用梔、豉、杏、橘、郁、朴、滑、通等,以清宣氣分。餘如鮮枇杷葉、鮮佩蘭、鮮竹葉之類,亦可酌加。若暑濕之邪。留於膜原則變瘧。結於腸中則成痢。又當隨症施治。

微黃粘膩兼無渴。苦泄休投開泄安。熱未傷津黃薄滑。尤堪清熱透肌端。

【廉勘】吳氏曰:病有外邪未解而裡先結者。如舌苔粘膩微黃。口不渴飲。胸中痞滿是也,此濕阻氣分,宜開泄氣鬱。使邪仍從肺衛而出。如白蔻、橘紅、杏仁、鬱金、枳殼、桔梗之類。不可用陷胸瀉心苦泄之法。逼邪入裡。即純黃苔雖主裡熱。若苔薄而滑。是熱尚在氣分。津液未亡。最好用輕清泄熱。芳透表邪,亦可外達肌分而解。如梔、豉、翹;薄、蘆筍、細辛之類。

若見邊紅中燥白。上焦氣熱血無乾。但清膈上無形熱。滋膩如投卻疾難。

【廉勘】邵氏曰:舌苔邊紅。中心燥白,乃上焦氣分無形之熱。其邪不在血分。切勿妄投滋膩血分之藥,宜輕清涼解。故吳氏主涼膈散去硝、黃、加石膏。

濕熱久蒸成內著。濃黃嘔痞瀉心權。若兼身目金黃色。五苓梔柏共茵煎。

【廉勘】吳氏曰:濕熱內著。多從飲食中得之。嗜酒人尤多此苔。苔必濃黃粘膩。症必痞滿不飢。嘔吐不納。惟瀉心法最效。如川連、乾薑、黃芩、半夏、枳實、竹茹、廣皮、茵陳、通草、赤苓之類。濕熱內結。若誤治必致成疸,宜五苓散加減。如赤苓、豬苓、澤瀉、桂枝、滑石、茵陳、焦梔、川柏、伐木丸之類。但有陽黃陰黃之別。濕熱結胃。其膽必熱,則成陽黃。黃色鮮明,宜茵陳蒿東加枳、朴、豬膽汁。濕熱蘊脾。其腎多寒,則成陰黃。黃色灰黯,宜茵陳附子東加半硫丸。

太陰腹滿苔粘白。蒼朴陳苓濕結開。黃燥還兼心煩熱。瀉心陷胸二方裁。

【廉勘】吳氏曰:太陰濕盛,則痞而滿。滿在臍間大腹。苔多白而粘膩。陽明熱結,則煩而悶。悶在心下胃口。苔多老黃燥裂。濕盛者,宜苦辛溫以開之。如蒼朴、二陳、四苓之類。熱結者。因於熱痰固結,宜小陷胸法。如栝蔞仁、薑半夏、川連、枳實、竹瀝、薑汁之類。因於濕熱內結,宜瀉心法。如川連、半夏、黃芩、廣皮、白蔻、滑石、赤苓、通草之類。

苔若純黃無白色。表邪入裡胃家乾。更驗老黃中斷裂。腹中滿痛下之安。

【廉勘】吳氏曰:傷寒由表入裡。故舌苔先白後黃。至純黃無白。邪已離表入裡。即仲景所云胃家實也。然舌苔雖黃,而未至焦老裂紋起刺。大便雖秘,而未至痞滿硬痛。尚屬胃家熱而未實,宜清不宜攻,必再驗其舌苔黃濃焦老。中心裂紋,或尖起刺。腹中硬滿脹痛。方用承氣。下之則安。凡舌中心屬胃。如腸中有燥矢。舌心必有黃燥黑燥等苔。若腹無硬滿耕痛之狀,亦但須養陰潤燥。不可妄用承氣法攻之。

黃濃方知邪入裡。黑兼燥刺熱彌深。屢清不解知何故。火燥津亡急救陰。

【廉勘】吳氏曰:舌苔由黃轉黑。黑而且燥。雖為陽明之熱,而腹無痞滿硬痛。非承氣症。但宜清解。若清之不應。是腸中燥矢。與熱邪固結。胃土過燥。腎水不支。胃液已乾,宜大小甘露飲。以救胃汁。使陰液充溢。陽邪自解。二便自通。

舌見邊黃中黑膩。熱蒸脾濕痞難禁。吐嘔便秘因傷酒。開泄中焦有瀉心。

【廉勘】舌苔邊黃。中心黑膩。較黃濃尤為深重。嘔痞便秘。較痞滿嘔吐症尤加重。嗜酒及恣食油膩者。尤多此症。瀉心者。苦瀉心下之胃腸積熱也。故仲景立三黃瀉心湯。極苦泄熱。蕩滌胃腸。拙見仍擬加枳、朴、薑汁。苦與辛合。能降能通。病患如畏大黃。可用清寧丸緩通法以代之。

黑滑太陰寒水侮。腹疼吐利理中宜。更兼粘膩形浮胖。伏飲凝痰開逐之。

【廉勘】吳氏曰:舌苔黑滑。為太陰之寒。所謂寒水侮土。理中症也。若兼粘膩浮胖。是濕痰寒飲。伏於太陰。當用溫藥和脾。如二陳、濃朴、薑汁合五苓之類。開之逐之。痰飲自去。以上十一歌。總論舌苔之白黃灰黑,及其燥刺粘膩。辨症之寒濕、濕熱、暑濕、酒濕、燥火、寒水,此為外感六淫之總要。

傷寒入裡陽明主。熱病陽明初便纏。先白後黃寒化熱。純黃少白熱蒸然。熱病無寒惟壯熱。黃芩梔豉古今傳。惡寒發熱傷寒症。發汗散寒表劑先。

【廉勘】吳氏曰:傷寒由表達裡。故在表屬太陽。入裡即屬陽明腑病。熱病自內發外。借陽明為出路。故初起即在陽明。但看舌苔先白後黃者。傷寒由表入裡。寒化為熱也。若初起純黃少白,或黃色燥刺。是病發於陽明。由裡出表。熱勢蒸然內盛也。更參外症。初起惡寒發熱為傷寒。可用表劑發汗。壯熱無汗為熱病。按其胸腹熱蒸灼手。如仲景陽明病之梔豉湯。少陽病之黃芩湯,皆可通治。以上一歌。論舌苔之白黃。辨時病新感伏氣之總訣。

少陽溫病從何斷。舌絳須知木火然。目赤耳聾身熱甚。梔翹犀角牡丹鮮。

【廉勘】吳氏曰:凡溫病熱病,皆純熱無寒。熱病發於陽明。溫病發於少陽。當從柯韻伯法斷之。但看舌苔黃燥為陽明熱病。舌色絳赤為少陽溫病。溫病宜用犀角、梔、翹、丹皮、鮮地之類,以清解木火之郁。大忌汗散。

舌絳須知營分熱。犀翹丹地解之安。若兼鮮澤純紅色。胞絡邪干菖郁攢。素有痰火成內閉。西黃竺貝可加餐。

【廉勘】吳氏曰:溫邪入營。舌即絳赤。急宜清營透熱。如犀角、鮮地、連翹、丹皮之類。若邪入心包絡。舌色鮮澤純紅。症必神昏內閉。輕加廣鬱金、石菖蒲等以開之。重則用牛黃丸、至寶丹、紫雪等。芳香開閉。如素有痰火。邪熱內陷。裡絡就閉。更當加西黃、川貝、竹瀝、竺黃之類。清火豁痰。

心承胃灼中心絳。清胃清心勢必殘。君火上炎尖獨赤。犀兼導赤瀉之安。

【廉勘】吳氏曰:凡黃苔而中心絳者。心受胃火蒸灼也。當於清胃藥中加清心藥。如川連、鮮地、竹葉卷心之類。如舌尖獨赤起刺。心火上炎也。犀角合導赤以瀉之。

絳舌上浮粘膩質。暑兼濕濁欲蒸痰。恐防內閉芳香逐。犀珀菖蒲滑郁含。

【廉勘】吳氏曰:暑蒸濕濁則成痰。痰迷則神昏譫語,宜於清暑藥中加竹瀝、竺黃之類。暑濕兼穢。恐蒙閉心包。釀成昏厥不語之危候。故用鮮石菖蒲、廣鬱金等。藉其芳香逐穢。犀角以透營分暑邪。琥珀、滑石、清暑利濕。

白苔絳底因何故。熱因濕遏透之難。熱毒乘心紅點重。黃連金汁狂亂安。

【廉勘】吳氏曰:熱因濕邪遏伏。舌苔白而底絳。恐防其變乾。急宜泄濕透熱。如犀角、滑石、茯苓皮、豬苓、苡仁、茵陳、青蒿、蘆筍、細辛之類。若濕溫症。舌現紅星點,此熱毒乘心,必神昏譫語,宜苦寒之品瀉之。狂亂者。非黃連、金汁不解。如無金汁。以人中黃代之。

暑入心營舌絳紅。神呆似寐耳如聾。溺淋汗出原非鮮。失治邪干心主宮。犀滑翹丹元地覓。銀花竹葉石菖同。本成內閉多昏昧。再入牛黃即奏功。

【廉勘】吳氏曰:暑邪直入心經。上蒙清竅則耳聾。乘於胞絡則神昏,宜清心開閉。紫雪、行軍散最妙。其次至寶丹、牛黃丸等。最忌柴、葛。

濕溫氣分流連久。舌赤中黃燥刺乾。咯血毋庸滋膩入。耳聾莫作少陽看。三焦並治通茹杏。金汁銀花膏滑寒。若得疹痧肌肉透。再清痰火養陰安。

【廉勘】吳氏曰:濕溫症。初尚氣分鬱結。肺氣不得宣暢,則釀成膿血。故咯血。濕熱上蒙清竅,則耳聾無聞。重則三焦俱病。變症百出。治當急清三焦。氣分一松,則疹痧得以外達。再議清火清痰。漸入養陰之品。以上七歌。統論舌色之紅絳。辨症之溫暑濕溫。

舌絳碎生黃白點。熱淫濕 欲生疳。古名狐蜮皆同此。雜症傷寒仔細探。

【廉勘】吳氏曰:狐蜮。即牙疳下疳之古名也,皆屬蟲症。牙疳即蜮。上唇有瘡。蟲食其臟。蝕唇則上唇內生瘡如粟。蝕齒則腐齦。甚則脫牙穿腮破唇。蝕肺則咳血唾血。心內懊憹而痛。甚則失音聲啞。金匱統用甘草瀉心湯。(清炙草、黃連、黃芩、乾薑、半夏、人參、大棗。)和胃殺蟲。外吹珠黃十寶散。(滴乳石八分、蘇薄荷兒茶各一錢二分、製川柏一錢、人中白六分、化龍骨五分、梅冰四分、飛辰砂一分五厘、牛黃珠粉各一分。)不論走馬牙疳。穿牙疔毒,及骨槽風。初生小兒胎毒口疳。頻吹皆妙。若黑腐。原方加真銅綠一錢二分。燈草灰六分。胡黃連三分。下疳即狐。下唇有瘡。蟲食其肛。蝕爛肛陰。咽乾便膿。如腸毒痔漏肛癰之類。《金匱》用赤小豆當歸散。(赤小豆浸芽出三錢、當歸錢半。)排膿活血。外用苦參湯(苦參一兩煎湯、乘熱熏洗三次。)洗之。雄黃(雄黃末二錢、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其症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此皆蟲擾之候也。以上一歌。論舌絳碎而有黃白腐點。辨症之濕熱蒸腐化蟲。為狐為蜮之害人。

舌絳不鮮枯更痿。腎陰已涸救之難。紫而枯晦凋肝腎。紅澤而光胃液乾。

【廉勘】吳氏曰:舌形紫晦如豬肝色。絕無津液者為枯。舌形斂縮。伸不過齒者為痿,此肝腎已敗。不治。若舌色紅澤而光。其色鮮明者。屬胃陰乾涸。猶可滋養胃陰。甘涼純靜之品主之。如鮮生地、鮮石斛、蔗漿、梨汁之類。以上一歌。論舌紫枯痿,及舌紅潤而光。辨症之不治可治。

苔形粉白四邊紅。疫入膜原勢最雄。急用達原加引藥。一兼黃黑下匆匆。

【廉勘】吳氏曰:凡時症初起。苔形粉白而濃。四邊紅絳者,此疫症也。邪在膜原。其勢最雄。頃刻傳變。診家不可輕視。吳又可用達原飲加引經表藥。透之達之。如兼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如舌變黃燥色,乃疫邪入胃,加大黃下之。如變黑色。入裡尤深。用承氣加解毒藥下之。疫勢甚者。其舌一日三變。由白變黃。由黃變黑。當速下之。

若見鮮紅純絳色。疫傳胞絡及營中。清邪解毒銀犀妙。菖鬱金黃溫暑通。

【廉勘】吳氏曰:溫疫一症。治分兩途。但看舌苔白而黃。黃而黑者。疫邪自表入裡。汗之下之可也。如見舌苔鮮紅絳色,此疫邪入於營分及胞絡之間。汗下兩禁。惟宜清營解毒。逐穢開閉。如犀角、銀花、菖蒲、鬱金、西黃、金汁、人中黃之類。與溫熱暑症。治法相通。

疹 色白鬆肌表。血熱知丹犀莫遲。舌白荊防翹薄力。舌紅切忌葛升醫。

【廉勘】吳氏曰:疹 發於氣分。其色淡紅而白者。舌苔亦白,宜葛根、防風、蟬蛻、荊芥、連翹、薄荷、牛蒡等。松肌達表。若見赤 丹疹。邪在營分血分。舌必絳赤,宜犀角、連翹、鮮生地、人中黃、淨銀花等。透營解毒。大忌升、葛、足經之藥。以上三歌。統論舌色之紅絳,及舌苔之兼白兼黃。辨疫症之分途。

凡屬正虛苔嫩薄。淡紅微白補休遲。濃黃膩白邪中蘊。診者須知清解宜。

【廉勘】吳氏曰:不拘傷寒雜症。正氣虛者。其舌苔必嬌嫩而薄,或淡紅,或微白,皆可投補。若見黃而白。濃而膩。總屬內邪未清。不可遽進補藥。以上一歌。總論舌質之老嫩,及舌苔之黃白濃薄。辨症候虛實之要訣。統計吳氏三十二歌。最切時用。予曾刊入於感証寶筏中。茲又重為增刪。附錄於此。以便學人記誦。近惟劉氏吉人,亦多所發明。試為之節述其說曰:(二)白苔類總論。白苔有濃薄疏密之殊。其形似亦有淺深間雜之異。有薄白如米飲敷舌者,此傷寒中寒之初候也。無表症者飲停膈上也。有白滑如豆漿敷舌者,此傷寒中寒濕邪痰飲等病也。當以脈症分別斷之。白而濃如豆腐腦鋪舌者。痰熱症也。白而疏如米粉鋪舌者。傷寒傷暑初傳之候也。白如粟米成顆粒者。熱邪在氣分也。白如銀色光亮者。熱症誤補之變苔也。白如旱煙灰色者。不問潤燥,皆熱症誤燥之變苔也。白如銀錠底而有孔者,此熱症誤補誤燥。津液已傷。元氣欲陷。邪將深入之候也。白如腐渣堆積者,此熱症誤燥。腐濁積滯胃中。欲作下症也。如中心開裂,則為虛極反似實症之候。當補氣。須以脈症分別之。似白非白。如畫工以脂調粉者為雪青色。有深淺二種。淺者如雪青湖縐色,此乃熱邪入營初候。深者如雪青杭縐色,此乃暑熱二邪已入血分之候。(此苔類似薄白、但青質紅而細看有乳頭微點者、故以雪青色名之、為血分症必有之苔、常見之苔也、但人以白苔視之、多誤作寒病、故特提出以醒眉目、古人但以舌絳二字了之、後學何從解悟、故以細心體認比例法直告之、俾無誤認之弊。)舌質深紅如紅蘿蔔乾有鹽霜者,乃熱邪深入久留。誤投攻燥之藥。胃陰大傷之候。溫熱末傳危症也。(三)黃苔類總論。黃色有深淺老嫩之殊。其形似亦有燥潤滑澀之異。有正黃色。老黃色。黃如炒枳殼色。黃如鍋焦粑而兼微黑者。有嫩黃色。牙黃色。有色如表心紙而兼灰青色者。有黃如粟米染黃者。有黃如魚子者。有黃如虎斑紋者。有黃如黃蠟敷舌上者。有水黃如雞子黃白相兼染成者,此皆黃色之類,而症候之殊,及分別診斷法。已詳前六經舌苔勘語中。

(四)舌質無苔類總論。舌質無苔,亦有分別。如舌質紫而無苔者。熱在陰分也。舌質紅而無苔者。熱邪初入陰分,或老人傷食。胃氣不能上升,或憂思郁抑。陽氣不能上升。須以脈症參斷。舌光如鏡。為胃陰胃陽兩傷。腸胃中之茸毛貼壁。完穀不化。飢不受食之候,亦有頑痰膠滯胃中。茸毛不起,皆有此候。須以脈症診斷。前症完穀陰傷。脈必細澀。後症痰滯。脈必洪滑而大。質乾如刺無苔。紫而乾者。熱傷陰液。紅而乾者。氣不化津。須以脈症參斷。舌質無苔。中凹如駁去者。胃有燥結傷陰,或盲腸有燥結久留不去之候。舌質無苔。中有直溝如刀背印成者。陰液元氣皆虛也。舌中橫裂。素體陰虧也。舌生裂紋如冰片者。老年陰虛常見之象也。少年罕見。有此不吉。前半光滑無苔。後根有肉瘤二粒如舌肉色者。陰虛勞症之象也。表面無苔,而皮肉有一塊如錢大,或黃或白者。正氣不足。血液又虛,或有痰凝之候。須以脈証參斷。苔上見圓暈分二三色者。燥氣內結。燥屎不下之候。其症必險。苔見青綠二色,必死之症也。

(五)苔色變換吉凶總論。總之黃苔為正。白次之。無論何症。若用藥當,皆由白而黃。由黃而退。由退須生新薄白苔,此為順象,無論何症。若用藥不當,則由黃而白。由白而灰。由灰而黑。由活苔變為死苔,此逆象也。驟退驟無。不由漸退,此陷象也,更有氣聚苔聚。氣斂苔斂。氣化苔化。氣散布苔亦散布。氣凝結苔亦凝結。氣結於一邊。苔亦結於一邊。故氣鬱之症。苔邊整齊。如石階之起邊線。線內有苔。線外無苔。但紅邊而已。若氣化則散布。內密而疏散,則不似斬然齊一之邊矣!故苔有邊齊如斬者,皆氣聚也。有積滯抑郁者也。若苔之真退真化。與駁去驟退有別。真退必由化而後退。何謂化退。因苔由濃而漸薄。由板而生孔。由密而漸疏。由舌根外達至舌尖。由尖漸變疏薄。由退而複生新苔,此皆吉兆。若驟然退去。不複生新苔,或如駁去。斑斑駁駁。存留如豆腐屑鋪舌上。東一點西一點。散離而不連續,皆逆象也,皆因誤攻誤消或誤表所致。胃氣胃汁俱傷。故有此候。

【榮齋按】劉吉人察舌辨証法第一條,已見於本章第二節何廉臣先生勘語中,故此處僅從第二條“白苔總論”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