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宋 蘇頌

米部卷第十八

胡麻

胡麻 h545.bmp (缺)

臣勝也。生上黨川澤。青 (音箱),臣勝苗也。生中原川谷,今並處處有之。皆園圃所種,稀複野生。苗梗如麻,而葉圓銳光澤。嫩時可作蔬,道家多食之。謹按《廣雅》云︰狗虱,臣勝也;藤 ,胡麻也。陶隱居云︰其莖方者,名巨勝;圓者名胡麻。蘇恭云︰其實作角八棱者,名巨勝;六棱、四棱者,名胡麻。如此臣勝、胡麻為二物矣;或云本生胡中,形體類麻,故名胡麻。又八谷之中,最為大勝,故名巨勝。如此似一物二名也。然則仙方乃有服食胡麻、巨勝二法,功用小別。疑本一物,而種之有二。如天雄、附子之類。故葛稚川亦云︰胡麻中,有一葉兩莢者為巨勝是也。食其實,當九蒸曝,熬搗之,可以斷谷。又以白蜜合丸,曰靜神丸,服之益肺,潤五臟。壓取油,主天行熱秘腸結,服一合,則快利。花陰乾,漬汁溲面,至韌而滑。葉可沐頭,令髮長。一說今人用胡麻,葉如荏而狹尖,莖方,高四、五尺。黃花,生子成房,如胡麻角而小。嫩葉可食,甚甘滑,利大腸。皮亦可作布,類大麻,色黃而脆,俗亦謂之黃麻。其實黑色,如韭子而粒細,味苦如膽,杵末略無膏油。又世人或以為胡麻乃是今之油麻,以其本出大宛,而謂之胡麻也。皆以烏者良,白者劣。本草注服胡麻油,須生榨者,其蒸炒作者,正可食及燃爾,不入藥用。又序例謂細麻即胡麻也,形扁扁爾。其方莖者,名巨勝。其說各異。然胡麻今服食家最為要藥,乃爾差誤,豈複得效也。

青 ,文具胡麻條下。

胡麻油

胡麻油,文具胡麻條下。

油麻

油麻 h546.bmp (缺)

《本經》舊不著條。然古醫方多用之。無毒,滑腸胃,行風氣,久食消人肌肉。生則寒,炒熟則熱,仙方蒸以辟谷,壓榨為油,大寒,發冷疾,滑精髓,發臟腑渴,令人脾困,然治癰疽熱病。《近效方》︰婆羅門僧,療大風疾,並壓丹石熱毒,熱風,手腳不遂。用硝石一大兩,生烏麻油二大升,合內鐺中,以土墼蓋口,以紙泥固濟,勿令氣出,細進火煎之,其藥未熟時氣腥候香氣發,即熱,更以生油麻油二大升和合,又微火煎之,以意斟量得所,即內不津器中。服法︰患大風者,用火為使,在室中重作小紙屋子,外燃火,令患人在紙屋中發汗,日服一大合,病患力壯,日二服。服之,三七日,頭面 瘡皆滅。若服諸丹石藥,熱發不得食熱物,著濃衣,臥濃床者,即兩人共服一劑。服法同前,不用食熱物,著濃衣,臥濃床者,即兩人共服一劑。服法同前,不用火為使,忌風二七日。若丹石發,即不用此法,但取一匙,內口中,待消咽葉,熱除,忌如藥法。劉禹錫《傳信方》︰蚰蜒入耳,以油麻油作煎餅,枕臥,須臾蚰蜒自出而瘥。李元淳尚書,在河陽日,蚰蜒入耳,無計可為,半月後腦中哄哄有聲,腦悶不可徹,至以頭自擊門柱,奏疾狀危極,因發御藥以療之,無瘥者。其為受苦,不念生存。忽有人獻此方,乃愈。

麻、麻子

麻 、麻子 h547.bmp (缺)

生泰山川谷,今處處有,皆田圃所蒔,績其皮以為布者。麻,一名麻勃,麻上花勃勃者,七月七日採。麻子,九月採,入土者不用。陶隱居以麻 為牡麻,牡麻則無實。蘇恭以為 即實,非花也。又引《爾雅》 , 實。及《禮》云︰苴麻之有 者,皆謂為子也。謂陶重出子條為誤。按《本經》麻 ,主七傷,利五臟,多食令人狂走。觀古今方書,用麻子所治亦爾。又麻花,非所食之物。如蘇之論似當矣。然朱字云︰麻 味辛,麻子味甘,此又似二物。疑本草與《爾雅》、《禮記》有稱謂不同者耳。又古方亦有用麻花者,雲味苦,主諸風及女經不利,以 蟲為使。然則 也、子也、花也,其三物乎?其葉與桐葉合搗,浸水沐發,令長潤。皮青淋湯濯瘀血。根煮汗冷服,主下血不止。今用麻仁,極難去殼,醫家多以水浸,經三、兩日,令殼破,曝乾,新瓦上擂取白用。農家種麻法,擇其子之有斑紋者,謂之雌麻,雲用此則結實繁。它子則不然。葛洪主消渴,以秋麻子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飲汁不過五升便瘥。唐‧韋宙《獨行方》︰主 折骨痛不可忍。用大麻根及葉,搗取汁,一升飲之,非時即煮乾麻汁服亦同。亦主撾打瘀血,心腹滿,氣短,皆效。《篋中方》單服大麻仁酒,治骨髓風毒疼痛,不可運動者,取大麻仁水中浸,取沉者一大升,漉出曝乾,於銀器中旋旋炒,直須慢火,待香熟,調勻,即入木臼中,令三、兩人更互搗一、二數,令及萬杵,看極細如白粉即止,平分為十貼,每用一貼,取家釀無灰酒一大瓷湯碗,以砂盆柳木槌子點酒,研麻粉,旋濾,取白酒,直令麻粉盡,餘殼即去之,都合酒一處,煎取一半,待冷熱得所,空腹頓服,日服一貼,藥盡全瘥。輕者只於四、五貼則見效。大抵甚者,不出十貼,必失所苦耳。其效不可勝紀。雜它物而用者,張仲景治脾約,大便秘,小便數。麻子丸,麻子二升,芍藥半斤,濃朴一尺,大黃、枳實各一斤,杏仁一升,六物熬搗篩,蜜丸,大如梧桐子,以漿水飲下十丸,食後服之,日三,不知益加之。唐方七宣麻仁丸,亦此類也。

生大豆

大豆黃卷及生大豆 h548.bmp (缺)

生泰山平澤,今處處有之。黃卷是以生豆為 ,待其芽出,便曝乾取用,方書名黃卷皮,今蓐婦藥中用之。大豆有黑、白二種,黑者入藥,白者不用。其緊小者為雄豆,入藥尤佳。豆性本平,而修治之便有數等之效,煮其汁甚涼,可以壓丹石毒及解諸藥毒。作腐,則寒而動氣。炒食則熱。投酒主風。作豉極冷。黃卷及醬皆平,牛食之溫,馬食之涼,一體而用別,太抵宜作藥使耳。殺烏頭毒尤勝。仙方修製黃末,可以辟谷,度飢歲,然多食令人體重,久則如故矣。古方有紫湯,破血去風,除氣防熱,產後兩日,尤宜服之。烏豆五升,選擇令淨,清酒一斗半,炒豆令煙向絕,投于酒中,看酒赤紫色,乃去豆。量性服之,可日夜三盞。如中風口噤,即加雞屎白二升和熬,投酒中,神驗。江南人作豆豉,自有一種刀豆,甚佳。古今方書,用豉治病最多。葛洪《肘後方》云︰療傷寒有數種,庸人不能分別,今取一藥兼療,若初覺頭痛肉熱,脈洪起一、二日,便作此加減蔥豉湯。蔥白一虎口,豉一升,綿裹,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若不汗,更作,加葛根三兩,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必得汗即瘥。不汗更作,加麻黃三兩,去節。諸名醫方皆用此,更有加減法甚多。今江南人凡得時氣,必先用此湯服之,往往便瘥。

大豆黃卷

大豆黃卷,文具生大豆條下。

豉,文具大豆黃卷條下。

赤小豆

赤小豆 h549.bmp (缺)

舊與大豆同條,蘇恭分之。今江淮間尤多種蒔。主水氣,腳氣方最急用。其法用此豆五合,葫一頭,生薑一分,並碎破,商陸根一條,切,同水煮豆爛,湯成,適寒溫,去葫等。細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盡,腫立消便止。韋宙《獨行方》︰療水腫從腳起,入腹則殺人。亦用赤小豆一斗,煮令極爛,取汁四、五升,溫漬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雜食,亦愈。李絳《兵部手集方》,亦著此法,雲曾得效。昔有人患腳氣,用此豆作袋置足下,朝夕展轉踐踏之,其疾遂愈。亦主丹毒。《短劇方》以赤小豆末,和雞子白如泥塗之,塗之不已,逐手即消也。其遍體者,亦遍塗如上法。又諸腫毒欲作癰疽者,以水和塗,便可消散毒氣。今人往往用之有效。

小麥

麥,有大麥、小麥 h550.bmp (缺)、 麥、蕎麥,舊不著所出州土。蘇雲大麥出關中,今南北之人皆能種蒔。屑之作面,平胃,止渴,消食。水漬之生芽為 ,化宿食,破冷氣,止心腹脹滿,今醫方用之最多。 麥有二種,一種類小麥,一種類大麥,皆比大、小麥差。大凡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氣,故為五穀之貴。大、小麥,地暖處亦可春種之,至夏便收。然比秋種者,四氣不足,故有毒。小麥性寒,作面則溫,而有毒。作曲則平胃,止利。其皮為麩,性複寒,調中去熱。亦猶大豆作醬、豉,性便不同也。蕎麥實腸胃,益氣力,然不宜多食,亦能動風氣,令人昏眩也。藥品不甚用之。

大麥

大麥,文具小麥條下。

麥,文具小麥條下。

蕎麥

蕎麥,文具小麥條下。

粱米

粱米 h551.bmp (缺)

有青粱、黃粱、白粱,皆粟類也。舊不著所出州土。陶隱居云︰青粱出北方,黃粱出青、冀州,白粱處處皆有。蘇恭云︰黃粱出蜀漢,商浙間亦種之,今惟京東西、河、陝間種蒔,皆白粱耳。青、黃乃稀有。青粱殼穗有毛,粒青,米亦微青,而細于黃白米也。黃粱穗大,毛長,殼,米俱粗于白粱,而收子少,不耐水旱,襄陽有竹根者是也。白粱穗亦大,毛多而長,殼粗扁長,不似粟圓也。大抵人多種粟,而少種粱,以其損地力而斬獲少。而諸粱食之,比他谷最益脾胃,性亦相似耳。粟米比粱米乃細而圓,種類亦多,功用則無別矣。其泔汁及米粉皆入藥。近世作英粉,乃用粟米,浸累日,令敗,研澄取之。今人用去痱瘡尤佳。

黃粱米

黃粱米,文具青粱米條下。

白粱米

白粱米,文具青粱米條下。

粟米

粟米,文具青粱米條下。

丹黍米

丹黍米 h552.bmp (缺)

舊不載所出州土。陶隱居云︰出北間,江東亦時有種,而非土所宜,今京東西、河、陝間皆種之。然有二種米︰粘者為秫,可以釀酒;不粘者為黍,可食。如稻之有粳、糯耳。謹按《爾雅》云︰ ,赤苗。 ,黑黍。 ,一稃二米。釋者引《生民詩》云︰誕降嘉種,維 維 。維糜與 同維芑, 即嘉谷赤苗者。李巡云︰ 即黑黍之大者名也。 是黑黍中一稃有二米者,別名為 ,若然 、 皆黑黍矣。《周禮》鬯人注︰亦以一 二米者為,一米者為黑黍。後漢和帝時,任城縣生黑黍,或三、四實,實二米,得三斛八升是也。古之定律,以上黨黑牡 黍之中者累之,以生律度量衡。後之人取此黍定之,終不能協律。一說︰ ,黍之中者,乃一稃二米之黍也。此黍得天地中和之氣乃生,蓋不常有,有則一穗皆同二米,米粒皆勻無大小,得此,然後可以定鐘律。古今所以不能協聲律者,以無此黍也。他黍則不然,地有腴瘠,歲有凶穰,則米之大小不常,何由知其中者,此說為信然矣。今上黨民間或值豐歲,往往得二米者,皆知此說,但稀闊而得之,故不以充貢耳,北人謂秫為黃米,亦謂之黃糯,釀酒比糯稻差劣也。

秫米

秫米,文具黍米條下。

腐婢

腐婢 h553.bmp (缺)

小豆花也。生漢中,今處處有之。陶隱居以為海邊有小木,狀似梔子,氣作臭腐,土人呼為腐婢,疑是此。蘇恭云︰山南相承,呼為葛花是也。今注云︰小豆花,亦有腐氣。按《本經》云︰主病酒頭痛,海邊小木,自主瘧及心腹痛。葛花不言主酒病。注云︰並小豆花末,服方寸匕,飲酒不知醉。然則三物皆有腐婢名,是異類同名耳。《本經》此比甚多也。一說赤小豆花,亦主酒病。

扁豆

扁豆 h554.bmp (缺)

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人家多種于籬援間,蔓延而上,大葉細花,花有紫、白二色,莢生花下。其實亦有黑、白二種,白者溫,而黑者小冷,入藥當用白者。主行風氣,女子帶下,兼殺一切草木及酒毒,亦解河豚毒。花亦主女子赤白下,乾末米飲和服。葉主吐痢後轉筋,生搗,研以少酢,浸取汁飲之,立止。黑色者亦名鵲豆,以其黑間而有白道如鵲羽耳。

稻米

稻米 h555.bmp (缺)

有 、(與粳同)稻,有糯稻。舊不載所出州土,今有水田處皆能種之。 糯既通為稻,而《本經》以 為粳米,糯為稻米者。謹按《爾雅》云︰ (音渡),稻。釋曰︰別二名也。郭璞云︰沛國呼 。《詩頌》云︰多黍多 。《禮記內則》云︰牛宜 。《豳詩》云︰十月獲稻,是一物也。《說文解字》云︰沛國謂稻為糯。 , 屬也。《字林》云︰糯,粘稻也。 ,稻不粘者。今人呼之者,如《字林》所說也。《本經》稱號者,如《說文》所說也。前條有陳廩米,即 米以廩軍人者是也。入藥最多。稻稈灰亦主病。見劉禹錫《傳信方》云︰湖南李從事,治馬墜撲損,用稻稈燒灰,用新熟酒未壓者,和糟入鹽和合,淋前灰,取汁,以淋痛處,立瘥。直至背損,亦可淋用。好糟淋灰亦得,不必新壓酒也。糯米性寒,作酒則熱,糟及溫平,亦如大豆與豉、醬,不同之類耳。

粳米

粳米,文具稻米條下。

陳廩米

陳廩米,文具稻米條下。

稷米

稷米 h556.bmp (缺)

今所謂 米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出粟米處皆能種之。書傳皆稱稷為五穀之長,五谷不可遍祭,故祀其長以配社。《呂氏春秋》云︰飯之美者,有陽山之 。高誘云︰關西謂之糜,冀州謂之 (音牽去聲),皆一物也。《廣雅》解云︰如黍,黑色,稗有二種︰一黃白,一紫黑。其紫黑者,其芑有毛,北人呼為烏禾是也。今人不甚珍此,惟祠事則用之。農家種之,以備他谷之不熟,則為糧耳。

罌子粟

罌子粟 h557.bmp (缺)

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庭多蒔以為飾。花有紅、白二種,微腥氣。其實作瓶子,以 (音哮)箭頭,中有米極細,種之甚難。圃人隔年糞地,九月布子,涉冬至春始生,苗極繁茂矣。不爾種之多不出,出亦不茂。俟其瓶焦黃,則採之。主行風氣,驅逐邪熱,治反胃,胸中痰滯及丹石發動,亦可合竹瀝作粥,大佳。然性寒,利大小腸,不宜多食,食過度,則動膀胱氣耳。《南唐食醫方》,療反胃不下飲食。罌粟粥法︰白罌粟米二合,人參末三大錢,生山芋五寸長,細切,研。三物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六合,入生薑汁及鹽花少許,攪勻,分二服,不計早晚食之,亦不妨別服湯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