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藥分劑

清 沈金鰲

卷三 通劑

徐之才曰: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劉完素曰:留而不行。必通以行之。如水 病為 牽牛 屬通

木通

古名通草。味甘辛。性平。無毒。稟清秋之氣。兼得土之甘淡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療脾疸。常欲眠。心 煩噦 三蟲 治

【歸經】入心腎膀胱小腸四經。為通利之品。(兼輕劑 除煩退熱行水下乳止痛排膿)

【前論】李杲曰:通草甘淡。能助肺氣下降。利小便。專瀉氣滯也。肺受熱邪。津液氣 化之源絕。則寒水斷流。膀胱受濕熱癃閉約縮。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凡氣味相同者。茯苓、澤 功 源。 燥也。 於小腸。 皆是伏熱

鰲按、木通有細孔。直通兩頭。故能通竅。每節有二三枝。枝頭有五葉。其子垂梢際。 核黑 食是【禁忌】經疏曰:凡精滑不夢自遺。及陽虛氣弱。內無濕熱者。均忌。妊娠尤忌。

通草

古名通脫木。味甘淡。性平。無毒。稟土之清氣。兼得天之陽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利陰竅。治五淋。除水腫。癃閉。瀉肺。(本經)解諸毒蟲痛。(蘇頌)明目 退熱。

【歸經】入肺胃二經。為利水退熱之品。(兼輕劑 入肺引熱下行入胃通氣上達)

【前論】東垣曰:通草瀉肺利小便。甘平以緩陰血也。與燈草同功。宜生用。佐番降香、紅

【禁忌】經疏曰:虛脫人。孕婦。均忌。

白蘚皮

味苦鹹。性寒。無毒。稟天地清燥陰寒之氣以生。降多於升。陰也。惡螵蛸、茯苓、桔梗、萆薢。

【主治】主頭風黃膽。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痺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本 經) 切熱毒 黃。((蘇頌)

【歸經】入脾胃二經。兼入膀胱小腸二經。為祛風除濕之品。(諸黃風痺要藥)

【前論】時珍曰:氣寒善行。味苦性燥。脾胃二經去濕熱藥也。亦入肺大腸為諸黃風痺 必需

【禁忌】經疏曰: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濕症。勿用。

【炮製】備要曰:凡使。取根黃白而心實者。取皮用。

澤蘭

味苦甘。性微溫。無毒。感土澤之氣。兼得春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防己為使。

【主治】主金瘡。癰腫瘡膿。(本經)產後腹痛。頻產血氣衰冷。成勞羸瘦。婦人血瀝 腰 痛。(甄權)胎前產後百病。通九竅。利關節。養血氣。破宿血。消症瘕。通小腸。長肌肉。 消撲

【歸經】入肝脾二經。為行血消水之品。(苦泄熱甘和血辛散郁香舒脾 散陰中之陽)

【前論】蘇頌曰:治婦人方中。最為急用。〔澤蘭子〕主婦人三十六疾。千金方承澤丸 中 用

【炮製】雷公曰:此能破血。通久積。須細銼。絹袋盛。懸屋南畔角上。令乾用。

香薷

味辛。性微溫。無毒。感金水之氣及夏秋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

【主治】主霍亂腹痛吐下。(別錄)去熱風猝轉筋者。煮汁頓服半升即止。為末水服。 止 鼻衄 腳氣寒熱

【歸經】入心脾胃三經。為清暑利濕之品。(兼宣劑)

【前論】丹溪曰:香薷屬金與水。有徹上徹下之功。解暑利小便。又治水甚捷。以大葉 者濃 只宜 若 虛 用 服令

【炮製】雷公曰:凡使。去根用葉。勿令犯火。晒乾用。

澤瀉

味甘鹹。性寒。無毒。稟地之燥氣。天之冬氣以生。降也。陰也。一云。陰中微陽也。

【主治】主風寒濕痺。乳難消水。(本經)補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 消 渴淋 補女 垢。心

【歸經】入腎膀胱二經。為滲濕利竅之品。(兼瀉劑 除濕聖藥 利水瀉火)

【前論】寇氏曰:多服昏人眼。以行去其水也。凡服澤瀉散。未有不尿多者。尿既多。 腎氣 丸用

鰲按、六味丸溫與涼配。澀與滲配。收與瀉配。去一味。便有偏缺之弊。故凡後人加增 之劑

【禁忌】經疏曰:凡病患無濕無飲而陰虛。及腎氣乏絕。陽衰精自流出。腎氣不固。精 滑目

【炮製】綱目曰:凡使。鹽水拌。或酒浸。晒乾用。

菖蒲

味辛。性溫。無毒。正感孟夏六陽之氣。合金之辛味以生。升也。陽也。忌飴糖、羊 肉、鐵器。

【主治】主風寒濕痺。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主耳聾。 癰 湯。 止心腹 (好古)

【歸經】入心脾二經。為開通之品。(兼宣劑)

【前論】周顛仙曰:此乃心肝之藥。心氣不足者用之。虛則補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是遂。 閉。 然思

鰲按、以菖蒲治噤口痢。屢用之屢效。真良法也。特表出之。

【炮製】雷公曰:凡使。採石上生根。條嫩黃緊硬。一寸九節者。銅刀刮出黃黑皮硬節。 同

茵陳蒿

味苦。性平。微寒。無毒。感天地苦寒之味。兼得春之生氣以生。降也。陰中微陽 伏砂。

【主治】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膽。(本經)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 頭熱。去伏瘕。(別錄)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藏器)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 頭旋。

【歸經】入膀胱經。為除濕去疸之品。(能除脾胃濕熱鬱結)

【前論】海藏曰: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梔子柏皮湯治燥熱。譬如禾苗潦則濕黃。 旱 茵

【禁忌】經疏曰:蓄血發黃者。忌用。

【炮製】雷公曰:凡使。取葉有八角者。去根陰干。細銼。勿犯火。

益母草

味辛苦。性寒。無毒。稟地中陽氣。兼感上天春夏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陽也。製 砒石、雌黃。

【主治】主癮疹。作浴湯。(本經)搗汁。主浮腫下水。消惡毒。疔腫。乳癰。游丹等 毒。 又 暈。 其子 脹。(【歸經】入肝心包二經。為祛瘀生新之品。(二經血分藥 胎前調經要藥 兼能解毒行 水消 腫

【前論】東垣曰:益母草之根莖花葉子皆可用。若治肝心包血分風熱。明目益精。調女 人經 根莖 凡胎

【禁忌】經疏曰:血崩及瞳子散大。均忌。惟熱血欲貫瞳仁者。可與涼血藥同用。時珍 曰:

紅花

味辛甘。性溫。無毒。稟火土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得酒良。

【主治】主產後血暈口噤。腹內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並酒煮服。亦主蠱毒下血。 堪作 (【歸經】入肝經。為行血之品。(肝經血分藥 入心養血生新 多用破留血少用養血)

【前論】汪穎曰:凡瘀行則血活。有熱結於中。暴吐紫黑血者。吐出為好。吐未盡。加 桃仁 花汁 紅花。

鰲按、番紅花能令人心喜。及治驚悸。皆由能養心血也。

【禁忌】經疏曰:紅花本行血藥。血暈解。留滯行。即止。過用。能使血行不止而斃。 世人所不知者。

大薊

又名刺薊。味甘。性溫。無毒。稟土之中氣。兼得天之陽氣以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衄。令人肥健。(別錄)服根汁半升。崩中血下立 瘥。 (明

【歸經】入肝經。為涼血消腫之品。(涼而能行行而帶補)

【前論】仲淳曰:涼血補血。則榮氣和而血熱解。故諸症愈而能肥健也。

【禁忌】經疏曰:大小薊性下行。以其能下氣。故主崩衄多效。惟不利於胃弱泄瀉。及 血虛

小薊

味甘。性溫。一云微寒。無毒。得土中沖陽之氣。兼得春氣以生。

【主治】主破宿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瘡出血。嘔血等。絞汁溫服。作煎和糖。 合 熱。

【歸經】入肝經。為益血除熱之品。(兼補劑)

【前論】完素曰:小薊力微。只可退熱。不似大薊能健養下氣也。蘇恭曰:大小薊皆破血藥

地膚子

味苦。性寒。無毒。得地中陰氣以生。降也。陰也。惡螵蛸。即落帚草子。

【主治】主膀胱熱。利小便。(本經)去皮膚中熱氣。使人潤澤。散惡瘡。疝瘕。(別錄) 治陰 除膀胱

【歸經】入腎膀胱二經。為利水滋陰之品。(專除虛熱兼能益精強陰)

【前論】藏器曰:眾病皆起於虛。虛而多熱者。加地膚子、甘草。王節齋曰:小便不禁 或頻 數也 如 血 帚 瘡毒。若煎

瞿麥

味苦辛。性寒。無毒。稟陰寒之氣而生。降也。陰也。丹皮為使。惡螵蛸。伏丹砂。

【主治】主關結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養 腎氣

【歸經】入小腸心二經。為利水破血之品。(逐膀胱熱邪治淋必須之藥 降心火利小腸)

【前論】王執中曰:五淋大抵皆屬濕熱。熱淋用八正散。加山梔、滑石之類。血淋。宜 小薊牛 中焦作

【禁忌】經疏曰:瞿麥性猛利。善下逐。凡腎氣虛。小腸無大熱。胎前產後。一切虛人 患小

【炮製】雷公曰:凡使。只用蕊殼。不用莖葉。若同使。即空心。令人氣噎。小便不禁也。

王不留行

味苦甘。性平。無毒。稟土金火之氣而生。降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痺內塞。止心煩。癰瘡。催生。(別錄)治風毒。 通血 素)

【歸經】入肝胃二經。為行血之品。(陽明衝任之藥走血分通血脈)

【前論】仲淳曰:苦能泄。辛能散。甘入血。溫能行。故為入血活血之要。而治以上諸 症。

【禁忌】經疏曰:孕婦勿服。

【炮製】雷公曰:凡使。苗子皆可用。拌濕蒸半日。漿水浸一宿。焙用。

車前子

味甘鹹。性寒。無毒。稟土中之沖氣。兼天之冬氣以生。降也。陰也。常山為使。

【主治】主氣 。止痛。利水。導小便。除濕熱。(本經)男子傷中。女子淋瀝不欲食。 養肺 產。(【歸經】入腎經。兼入肝小腸二經。為行水泄熱之品。(兼瀉劑 專走水道兼能養肝)

【前論】好古曰:此能利小便而不走氣。與茯苓同功。李 曰:車前所以能愈暴下者。 以能

【禁忌】經疏曰:內傷勞倦。陽氣下陷者忌。腎氣虛脫者。忌與淡滲藥同用。

【炮製】時珍曰:凡使。洗去泥砂。晒乾。入湯劑炒用。入丸散酒浸一夜。蒸熟研爛作 餅。

刺蒺藜

味辛苦。性溫。無毒。烏頭為使。

【主治】主惡血。破症結積聚。喉痺。乳難。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小兒頭瘡。癰腫 陰。可作摩粉。其葉主風癢。可煮以浴。(本經)治諸風 瘍。肺氣胸膈滿。催生墮胎。 風秘。

【歸經】入肝經。為平散肝風之品。(肝以散為補兼瀉肺氣)

【前論】蘇頌曰:古方皆用有刺者。治風明目。最良。

鰲按、向來本草書。蒺藜二種。性味功用皆渾言之。然其所主實迥然各別。今特即本經以下 諸說。分劃清楚。沙苑蒺藜性溫補。今列入補劑中。而不與此相混。

【炮製】雷公曰:凡使。春令刺盡。揀淨砂土。蒸半日。晒乾。再用酒拌蒸半日。晒乾 用。

海金沙

味甘。性寒。無毒。

【主治】主通利小腸。得梔子、馬牙硝。硼砂。療傷寒熱狂。(嘉 )治濕熱腫滿。五 淋 莖痛

【歸經】入小腸膀胱二經。為通利之品。(兼瀉劑 除二經血分濕熱)

【前論】子和曰:治傷寒熱狂者。大熱利小便。釜底抽薪之義也。

【禁忌】經疏曰:性淡滲而無補益。小便不利。及諸淋由於腎虛。真陰不足者。均忌。

甘遂

味苦甘。性寒。有毒。稟天地陰寒之氣以生。降也。陰也。瓜蒂為使。惡遠志。反甘草。

【主治】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症堅積聚。利水穀道。(本經) 散膀 痰迷癲癇

【歸經】入肺脾腎三經。為行水之品。(兼瀉劑 逐隧道水濕 直達水氣結處以攻決為 用能 瀉腎)

【前論】喻嘉言曰: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於肺。而病於中。 肺 無所 膚 水病當以健脾為主。使脾實而氣運。則水自行。

鰲按、甘遂乃泄水聖藥。與商陸、大戟、芫花異性同功。方家俱不甚用。但商陸專除水 腫。 去商

【禁忌】經疏曰:元氣虛人。除傷寒水結胸。不得不用外。其餘水腫蠱脹。謹慎用之。

芫花

味苦。性溫。有大毒。決明為使。反甘草。

【主治】主咳逆上氣。瘴瘧。(本經)主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腫。五水在五臟皮膚。 及 腰痛 痺。一

【歸經】入肺脾腎三經。為行水之品。(專去水飲痰癖)

【前論】士瀛曰:破癖須用芫花。行水後即便養胃可也。時珍曰:飲有五。皆由內啜水漿。 可徐

【炮製】綱目曰:凡使。取陳久者醋煮十數沸。去醋。水浸一宿。晒乾。則毒減。醋炒者次

味苦甘。性平。無毒。得火土之氣。兼稟天之陽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苡仁為畏葵根、大黃、柴胡、前胡。

【主治】主腰脊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痺。惡瘡不瘳。(本經)熱氣傷中。恚怒。陰痿。 失 溺。 膀胱宿 瘡。(綱目)

【歸經】入肝胃腎三經。為祛風濕理下焦之品。

【前論】史國信曰:若欲興陽。先滋筋力。若欲便清。先分肝火。時珍曰:萆薢足陽明厥陰屬風濕者。

【禁忌】經疏曰:下部無濕。腎虛腰痛。及陰虛火熾。均忌。

【炮製】備要曰:有黃白二種。黃長硬。白虛軟。軟者良。

土茯苓

味甘淡。性平。無毒。忌茗醋。

【主治】主調中。止泄。健行。不睡。(藏器)治筋骨拘攣。楊梅瘡毒。去風濕。利關 節。瘰癧 【歸經】入胃大腸二經。為除濕清熱之品。

【前論】時珍曰:楊梅瘡有數種。治之則一。其症多屬厥陰陽明。而兼他經。邪之所在。 則 肉 變

防己

味辛苦。性寒。無毒。得土中陽氣。兼感秋之燥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惡細辛。 畏萆薢、女寇、鹵鹼。伏硝石。

【主治】〔漢防己〕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本經)療水腫風腫。去 膀胱 斜。 十二經。 語。散結

【歸經】入膀胱經。為祛風行水之品。(太陽經主藥 療風水要藥 通行十二經瀉下焦 血分 濕熱)

【前論】藏器曰:出漢中。根大而虛。通心有花紋。色黃者名漢防己。生他處。青白而軟。 焦濕 經藥也。東垣 除膀胱積熱。非此不可。真行經之仙藥。無可代之者。若夫飲食勞倦。陰虛生內熱。元 氣穀食已虧。以防己泄大便。則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大渴引飲。是熱在上焦氣分。 宜滲泄。而防己乃下焦血分藥。此不可用二也。外傷風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乃至不通。此上焦氣病。禁用血藥。此不可用三也。 流入十二經致二陰不通者。然後審用之。好古曰:木 分濕熱。仲淳曰:凡使防己於下部濕熱藥中。亦必以 石斛、苡仁等補益之藥為佐。而以防己為使。乃無 己為主藥。又有足跟痛者。屬腎虛。不與腳氣同論

【禁忌】經疏曰:凡胃虛陰虛。自汗盜汗。口苦舌乾。腎虛小水不利。及產前後血虛。 雖有下焦濕熱。均忌。

【炮製】時珍曰:凡使。去皮。銼。酒洗。晒乾用。
以上通劑草部

豬苓

味甘苦。性平。無毒。稟戊土之陽氣。得風木之陰氣而生。升而微降。陽中陰也。

【主治】主 瘧。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本經)主腫脹腹滿急痛。(甄權)治渴。 除濕。 淋胎腫。

【歸經】入腎膀胱二經。為行水之品。(苦泄滯甘助陽淡利竅故能除濕利小便)

【前論】元素曰:淡滲大燥。能亡津液。寇氏曰:豬苓利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 人目 苓。

【炮製】綱目曰:凡使。取其行濕。生用更佳。塊如豬屎。故名。

茯苓

味甘。性平。無毒。感土木之氣而成。升也。陽也。惡白蘞。畏地榆、牡蒙、雄黃、秦艽、龜甲。忌米醋及酸物。

【主治】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 久服 錄)開 健忘。暖 除虛熱。 竅行水。(【歸經】入心肺腎脾胃五經。為補利兼優之品。(兼補劑)

【前論】東垣曰:濕淫所勝。小便不利。茯苓淡以利竅。甘以助陽。溫平能益脾逐水。 乃除 入心脾 暴新病 能通 通膀 五皮 汗。

【禁忌】經疏曰:病患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均忌。

【炮製】鰲按、入補藥。乳蒸晒焙用。入利水藥。生用。

琥珀

味甘。性平。無毒。感土木之氣而兼火化以成。降也。陽中微陰也。

【主治】主安五臟。定魂魄。殺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別錄)壯心。明目。磨 翳。 止 利小

【歸經】入心肝小腸三經。為行水散瘀安神之品。(能入土而成質故能通塞以寧心)

【前論】東垣曰:經云。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 水道 血少

【禁忌】經疏曰:凡陰虛內熱。火炎水涸。小便因少而不利者。忌服琥珀以強利之。利 之則【炮製】雷公曰:凡使。用柏子仁末。入瓦鍋內同煮半日。搗末用。
以上通劑木部

赤小豆

味辛。性平。無毒。稟秋燥之氣以生。陰中陽也。

【主治】主下水。排癰腫膿血。(本經)寒熱。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吐逆猝。

(別錄)下水腫脹滿。解小麥毒。(湯液)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暴痢後氣滿不能食

【歸經】入心經。兼入小腸經。為行水散血之品。(兼燥劑 水氣腳氣最為急用)

【前論】海藏曰:治水而不轉胃。則失之壅滯。赤小豆消水通氣而健脾胃。乃其藥也。 時珍

【禁忌】綱目曰:久服則降令太過。津血滲泄。令人肌瘦身重。

大豆黃卷

味甘。性平。無毒。得前胡、杏仁、牡蠣、天雄、烏喙、鼠屎共蜜和良。忌海藻 草。

【主治】治濕痺筋攣膝痛。(本經)五臟不足。胃氣結積。益氣。止痛。潤肌膚毛皮。(別錄)

【歸經】入胃經。為除陳去積之品。

【前論】宣明方曰:此藥主五臟留滯。胃中結聚。故能治邪在血脈之中。水痺不痛。上 下周

薏苡仁

味甘淡。微寒。無毒。正得地之燥氣。兼稟天之秋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痺。下氣。(本經)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 水 腫。 主下三

【歸經】入肺肝脾胃大腸五經。除濕行水之品。(兼補劑 陽明主藥 大補肺)

【前論】寇氏曰:本經言苡仁主筋急拘攣。但拘攣有兩等。素問注中。大筋受熱。則縮 而短 筋急 此藥 補肺

【禁忌】經疏曰:苡仁心肺藥多用之。若大便燥結。因寒轉筋及孕婦。均忌。
以上通劑谷部

味辛。性溫澀。無毒。稟春和之氣。兼得金水木之性而生。升也。陽也。忌蜜、牛肉。

【主治】主歸心。安五臟。除胃中熱。利病患。可久食。(別錄)止泄血膿。腹中冷痛。 (藏 詵)尿血 遺精。(士

【歸經】入心肝腎三經。為血中行氣之品。(兼補劑 歸心益胃助腎補陽)

【前論】綱目曰:素問言心病宜食韭。食鑒本草言歸腎。時珍言肝之菜。蓋心乃肝之子。 腎

【禁忌】經疏曰:辛溫通利。多食神昏。胃氣虛而有熱者。忌。
以上通劑菜部

流水

味甘。性平。無毒。稟天一之氣而生。有升有降。陰中陽也。

【主治】〔長流水〕一名東流水。主手足四末之病。通利二便。(虞摶)〔逆流水〕主中 風 猝 之 腎虛

【歸經】入脾胃大小腸四經。為通達之品。(兼宣劑 功專蕩滌邪穢)

【前論】河間曰:流水者。大而江河。小而溪澗。皆是也。外動而性靜。質柔而氣剛。與湖 之劑 水二 而輕

鰲按、甘瀾水大補脾胃二土。故能治五勞七傷及虛弱等症。其治奔豚者。以其兼入膀胱經也
以上通劑水部

白魚

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開胃。下氣。去水氣。令人肌健。(開寶)

【歸經】入脾大小腸三經。為行水之品。

【前論】保升曰:白魚性能逐水。故治水腫有殊功。
以上通劑鱗部

即土鱉蟲。味鹹。性寒。有毒。得土濕之氣而生。降也。陰也。畏皂莢、菖蒲。與燈蛾相牝牡。

【主治】主心腹寒熱洗洗。血積症瘕。破堅。下血閉。(本經)月水不通。破留血積聚。 (甄

【歸經】入肝經。為軟堅破結之品。(兼濕劑 傷家最要藥)

【前論】東垣曰:仲景治雜病。及久病積結。有大黃蟅蟲丸。及婦人藥並用之。以其有破堅 綱目曰:土鱉蟲以刀斷之。中有白汁如漿。湊接即連。複能行走。故用接續然須先整定筋骨乃可服。否則接挫也。

【禁忌】經疏曰:無瘀血停留者。忌用。
以上通劑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