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逢原

清 張璐

卷三 喬木部

黃柏

根名檀桓

苦寒,無毒。生用降實火。酒製治陰火上炎。鹽製治下焦之火。薑製治中焦痰火,薑汁炒黑治濕熱。鹽酒炒黑治虛火。陰虛火盛,面赤戴陽,附子汁製。

《本經》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癉腸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檀桓主心腹百病,安魂魄,不飢渴,久服輕身延年通神。

[發明] 黃柏苦燥,為治三陰濕熱之專藥。詳《本經》主治皆濕熱傷陰之候,即漏下赤白,亦必因熱邪傷陰,火氣有餘之患,非崩中久漏之比。其根治心腹百病,魂魄不安,皆火內亢之候。仲景梔子柏皮湯治身黃發熱得其旨矣。按︰黃柏味濃而降,入腎經血分。凡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無力,於黃 湯中加用,使兩足膝中氣力湧出,痿弱即愈。黃柏、蒼朮乃治痿要藥。凡下焦濕熱腫痛,並膀胱火邪,小便不利及黃澀者並宜,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佐。凡小便不通而渴者,邪熱在氣分,主治在肺不能生水。不渴者,邪熱在血分,主治在膀胱不能化氣,亦宜黃柏、知母。昔人病小便不通,腹堅如石,腳腿裂水,雙睛凸出,遍服治滿利小便藥不效,此高粱積熱損傷腎水,致膀胱不化火氣,上逆而為嘔噦,遂以滋腎丸主之。方用黃柏、知母,入桂為引導,服少時,前陰如火燒,溺即湧出,顧盼腫消。《金匱》治誤食自死,六畜肉中毒,用黃柏屑搗服方寸匕解之,不特治高粱積熱。蓋苦以解毒,寒以泄熱也。大抵苦寒之性利於實熱,不利於虛熱。凡脾虛少食,或嘔或瀉或好熱惡寒,或腎虛五更泄瀉,小便不禁,少腹冷痛,陽虛發熱,瘀血停止,產後血虛發熱,癰疽腫後發熱,陰虛小便不利,痘後脾虛小便不利,血虛煩躁不眠等証,法皆忌之。一種小而實如酸石榴者名曰小柏。性亦不甚相遠,《千金翼》阿伽佗丸用之。

濃朴

苦辛溫小毒。紫濃者佳,薑汁炒用。忌黑豆,宜用滾水泡數次,切之不可久浸,氣有傷脾氣。

《本經》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逆氣,血痺死肌,去三蟲。

[發明] 濃朴苦溫,先升後降,為陰中之陽藥,故能破血中氣滯。《本經》中風傷寒頭痛寒熱者,風寒外傷於陽分也。其治驚悸逆氣,血痺死肌者,寒濕入傷於腠理也。濕熱內著於腸胃而生三蟲,此藥辛能散結,苦能燥濕,溫能祛蟲,故悉主之,消風散用之,深得《本經》之義。今世但知濃朴為溫中散滯之藥。而治腸胃濕滿寒脹,溫中下氣,消痰止吐,平胃散用以治腹脹者,味辛能散滯氣也。若氣實人誤服參、 脹悶作喘,宜此瀉之。與枳實、大黃同用能瀉實滿,所謂消痰下氣也。與苓、朮、橘皮同用能瀉濕滿,所謂溫中益氣也。然行氣峻猛,虛者勿服。氣溫即止,不可久服。

杜仲

辛甘溫無毒。鹽酒炒斷絲用。

《本經》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有餘瀝。

[發明] 杜仲,古方但知補腎,而《本經》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等病,是補火以生土也。王好古言是肝經氣分藥。蓋肝主筋,腎主骨,腎充則骨強,肝充則筋健。屈伸利用皆屬於筋,故入肝而補腎,子能令母實也。但腎虛火熾,夢泄遺精而痛者勿用,以其辛溫引領虛陽下走也。

椿樗根皮

鳳眼草

香者名椿,甘平無毒。臭者名樗,苦溫有毒。樗樹有蟲,謂之樗雞。

樗樹有莢,莢中有實,狀如目珠名鳳眼草,子嗣門中練真丸用之,專治髓臟中濕熱,高年素享豐濃者宜之。

[發明] 椿根白皮性寒而能澀血,治濕熱為病,瀉利濁帶、精滑夢遺諸証,有燥痰之功;但痢疾滯氣未盡者不可遽用,崩帶屬陰虛者亦不可服。蓋椿皮色赤而入血分,久痢血傷者宜之。樗皮色白而入氣分,暴痢氣滯者宜之,不可不辨而混用也。

干漆

漆葉漆子

辛苦鹹溫有毒。炒令煙盡,否則損人腸胃。今人多用漆渣偽充,必凝結如磚者佳。

《本經》主絕傷,補中續筋骨,填髓腦,安五臟,五緩六急,風寒濕痺。生漆去長蟲。 久服輕身耐老。

[發明] 干漆灰辛溫,性善下降而破血,故消腫殺蟲,通月閉,皆取去惡血之用。而《本經》治絕傷補中,是取其破宿生新之力也。蓋胃中有瘀積留滯,則陽氣竭絕。不能敷布中外,故臟腑筋骨髓腦皆失營養,乃致健運失常,肢體緩 ,用此以鏟除瘀積。中氣得複,絕傷皆續,而緩急和矣。生漆去長蟲,故《千金》去三蟲,方以之為君,三蟲去,輕身長年所不待言,但恆人艱於久服耳。元素雲,削年深堅結之積滯,破日久凝結之瘀血,斯言盡干漆之用矣。無積血者切忌,以大傷營血。損胃氣,故胃虛人服之,往往作嘔,此與《本經》之義似乎相背,而實不相違。產後血暈,以舊漆器燒煙薰之即醒。蓋亦取下血之義,而破經絡中血滯,用真漆塗,鯪鯉甲 入藥,破血最捷。婦人血虛、經閉為之切禁。凡畏漆者,嚼椒塗口鼻免生漆瘡。誤中其毒,以生蟹搗汁或紫蘇解之。漆葉塗紫雲風,面生紫腫,取其散瘀之功也。漆子專主下血,《千金方》用之。審無瘀滯,慎勿漫投。

梓白皮

苦寒無毒。取根去外黑皮用。

《本經》治熱毒,去三蟲。

[發明] 梓皮苦寒,能利太陽、陽明經濕熱,仲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用之。其治溫病複傷寒飲變為胃 者,煮汁飲之。取其引寒飲濕邪下泄也。

梧葉皮

苦寒無毒。

《本經》主惡蝕陰瘡五痔,殺三蟲。

[發明] 梧之與桐本是二種。梧子狀如胡椒,性熱助火,咳嗽多痰者勿食。梧葉消腫毒,生毛髮。《本經》治惡蝕陰瘡。《肘後》治髮落不生。《醫林正宗》治癰疽發背,大如盤,臭腐不可近,用梧葉醋蒸貼上,熱退痛止,漸漸生肉收口。梧皮煎汁療小兒丹毒、惡瘡。《本經》治五痔、殺三蟲,今人煎湯熏洗腸痔脫肛,即《本經》治五痔之應。浸水塗鬚髮黑慼AA過用則髮黃赤,助火之驗也。

桐實

辛寒有毒。

[發明] 桐子不入食品,專供作油。其狀如罌,摩塗疥癬毒腫。吐風痰喉痺,以桐油和水掃入喉中則吐。誤食吐者,得酒即解。

海桐皮

一名刺桐

苦平無毒。

[發明] 海桐皮能行經絡達病所。治風濕腰腳不遂,血脈頑痺,腿膝疼痛,赤白瀉痢,及去風殺蟲。蟲牙風痛,煎湯漱之。疳蝕疥癬,磨汁塗之。目赤膚翳,浸水洗之。此藥專去風濕,隨証入藥服之。無風濕者勿用。

川楝實

即金鈴子,苦楝根附

苦寒小毒。酒浸蒸軟去皮核,取淨肉捻作餅,焙乾用。

《本經》主溫病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瘡,利小便水道。

[發明] 川楝苦寒性降,能導濕熱下走滲道;人但知其有治疝之功,而不知其蕩熱止痛之用。《本經》主溫病煩狂,取以引火毒下泄,而煩亂自除。其溫病之下,又續出傷寒二字,以溫病原從冬時伏邪,至春隨陽氣而發,故宜苦寒以降泄之。其殺三蟲、利水道,總取以苦化熱之義。古方金鈴子散治心包火鬱作痛,即婦人產後血結心疼亦宜用之,以金鈴子能降火逆。延胡索能散結血,功勝失笑散,而無腥穢傷中之患。昔人以川楝為疝氣腹痛、殺蟲利水專藥,然多有用之不效者,不知川楝所主乃囊腫莖強木痛濕熱之疝,非痛引入腹厥逆嘔涎之寒疝所宜。此言雖迥出前輩,然猶未達至治之奧。夫疝瘕皆由寒束熱邪每多掣引作痛,必需川楝之苦寒兼茴香之辛熱,以解錯綜之邪。更須察其痛之從下而上引者,隨手輒應。設痛之從上而下注者,法當辛溫散結,苦寒良非所宜。諸痛皆爾,不獨疝瘕為然。近有一人牙宣出血不止,諸治罔效,或令以楝實研細,綿裹塞齒齦即止。詳血從內出外治,何能即應?因以少許置舌上,其苦直透諸齦,況有罅漏,安得不滲入於經也。苦楝根治蠱毒,煎湯服之即時吐出。又能殺蟲治瘧。其花燒煙辟蚊蟲,亦《本經》殺蟲之驗。

槐實

俗名槐角

苦酸鹹寒,無毒。取子入牛膽中,陰乾,日服七枚,久服有明目通神,白發還黑之功。有痔及便血者尤宜服之。

《本經》主五內邪氣熱,止涎唾,補絕傷,五痔火瘡,婦人乳瘕,子臟急痛。

[發明] 槐者虛星之精,益腎清火,與黃耆同類異治。蓋黃耆專滋腎經血燥,此則專滋腎家津枯。觀《本經》主治,皆脾胃有熱陰津不足之病,止涎唾。腎司閉藏之職也,下焦痔腸風,風熱便血,年久不止者,用此一味熬膏煉蜜收服。婦人乳瘕、子臟急痛,皆肝家血熱之患,用以清熱滋燥,諸証自安。上皆指槐角而言。其角中核子專主明目,久服鬚髮不白,益腎之功可知。惟胃虛少食及孕婦勿服。槐枝燒灰塗妒精瘡,有清火潤燥之功,《千金方》也。

槐花

苦寒無毒。溫水滌去灰,焙香用。

[發明] 槐花苦涼,陽明、厥陰血分藥也。故大小便血,及目赤腫痛皆用之。目得血而能視,赤腫乃血熱之病也。腸血痔血同柏葉微炒為末,烏梅湯服。腸風臟毒,淘淨炒香為末。 腸風荊芥湯服,臟毒蘸豬臟日日服之。但性純陰,陰寒無實火禁用。

秦皮

苦微寒無毒。

《本經》治風寒濕痺,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久服頭不白輕身。

[發明] 秦皮浸水色青,氣寒,性澀,肝膽藥也。《本經》治風寒濕痺,取其苦燥也。又主青白翳障,取其苦降也。小兒驚癇,取其平木也。崩中帶下,熱痢下重,取其澀收也。老子雲,天道貴嗇。此服食之品,故《本經》有久服頭不白、輕身之說。而仲景白頭翁湯治熱痢下重,以黃柏、黃連、秦皮同用,皆苦以堅之也。秦皮、黃連等分,治赤眼腫痛。又一味煎湯洗赤目甚效。其味最苦,胃虛少食者禁用。

合歡皮

一名合昏,《千金》名黃昏,俗名烏絨樹

甘平無毒。

《本經》安五臟合心志,令人歡樂無憂,久服輕身明目。

[發明] 合歡屬土與水,補陰之功最捷。單用煎湯治肺癰唾濁。合阿膠煎膏治肺痿、吐血皆驗。與白蠟同熬膏為長肌肉、續筋骨之要藥,而外科家未嘗錄用,何也?按︰合歡所主諸病,不過長肌肉、續筋骨,故用以填補肺之潰缺。而《本經》安五臟,和心志等語,豈特諸疾而已,《嵇康養生論》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寧無顧名思義之實乎。

皂莢

一名皂角

辛鹹溫,小毒,入藥去皮弦子,酥炙用。

《本經》主風痺死肌,邪氣頭風淚出,利九竅,殺精物。

[發明] 皂莢辛散屬金,治厥陰風木之病。觀《本經》主治風痺死肌,頭風淚出,皆取其去風拔毒、通關利竅,有破堅積,逐風痰,辟邪氣,殺蟲毒之功。吹之、導之則通上下之竅。煎之、服之則治風痰喘滿。塗之、擦之則散腫消毒,去面上風氣。熏之、蒸之則通大便秘結。燒煙熏之則治 瘡、濕毒,即《本經》治風痺死肌之意,用之無不效驗。凡人卒中風昏昏如醉,形體不收,口角流涎者,急用稀涎散吐之。若南方類中由於陰虛火炎者,誤用湧劑,愈竭其津液矣,得不在所切禁乎。然治濕熱痰積,肺癰吐腥,及痰迷顛妄,千緡湯、皂莢丸、來蘇膏等誠為聖藥,惟孕婦禁服。按︰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風痰,牙皂最勝;若治濕痰,大皂力優。古方取用甚多,然入湯藥最少。有瘍醫以牙皂煎湯湧吐風痰,服後遍體赤痱,數日後皮脫,大傷元氣,不可不慎。至於鎖喉風証尤為切禁。常見有激動其痰,鎖住不能吐出,頃刻立斃者。其子燒灰存性,能治大腸風秘燥結,祛風逐穢之性可知。

皂角刺

辛溫無毒。去尖用,否則脫人鬚髮。

[發明] 皂角刺治風殺蟲,與莢略同,但其銳利直達病所為異。其治痘疹氣滯不能起頂灌膿者,功效最捷。而氣虛者慎勿誤用,恐透表過銳反生虛泡也。若血滯不能起頂灌膿,又需鯪鯉,當非角刺所宜。《丹方》治大風惡疾,眉落鼻崩,用皂角刺三斤燒灰為末,食後煎大黃湯調一匕服之,不終劑而愈。腫瘍服之即消,潰瘍服之難斂,以其性善開泄也。

肥皂莢

辛溫有毒。去皮弦子取淨肉用之。

[發明] 肥皂滌除頑痰垢膩,不減二皂,痴病勝金丹用之,亦取湧發不使砒性留於腸胃之意。其子亦治大腸風秘,須去硬殼及黃膜,但取其仁炒研用之,庶不致有傷腎氣耳。

無患子

俗名鬼見愁

苦平無毒。

[發明] 無患子言其辟邪之功也。浣垢去面 。喉痺研納喉中立開。又主飛尸,子中仁燒之辟除惡邪,煨食辟惡氣,去口臭。

沒石子

一名無食子

苦溫無毒。

[發明] 沒石子合他藥染須,仲景用治陰汗,燒灰先以湯浴之,以灰撲之甚良。又血痢及產後下痢俱用之。綿裹塞牙痛效,取溫散腎經濕熱也。

訶黎勒

即訶子

苦澀溫無毒。六棱者佳,去核用。

[發明] 訶子苦澀降斂。生用清金止嗽,煨熟固脾止瀉。古方取苦以化痰涎,澀以固滑泄也。殊不知降斂之性,雖云澀能固脫,終非甘溫益脾之比。昔人言,同烏梅、五倍則收斂,同橘皮、濃朴則下氣,同人參則補肺治嗽。東垣言嗽藥不用者,非也。然此僅可施之於久嗽喘乏,真氣未艾者,庶有劫截之能。又久嗽陰火上炎,久痢虛熱下迫,愈劫愈滯,豈特風寒暴嗽、濕熱下痢為禁劑乎?曷觀世醫用潤肺丸、益黃散之功過可知。

柳華

柳葉

苦寒無毒。

《本經》主風水黃癉,面熱黑。

[發明] 柳華性寒,故能療風水黃癉。《本經》雖云柳絮,實柳華也,絮則隨風飛揚,何從覓之。《千金》治女人積年不孕,吉祥丸中與丹皮、桃仁、芎 同為散血之用,亦屬柳花無疑。柳葉治惡疥痂瘡,煎湯洗之立愈,以其力能殺蟲也。痘瘡生蛆,以兒臥柳葉上其蛆立化;無葉時根皮亦可用之。

檉柳

俗名西河柳

甘鹹平無毒。

[發明] 檉柳獨入陽明,故其功專發麻疹兼解酒毒去風。煎湯浴風疹身癢效,其治剝牛馬血入肉者,取以火炙熨之,亦可煮汁浸之,其毒即解。

水楊

苦平無毒。枝硬葉潤,條不下垂,其材可造矢者為水楊。其枝軟葉細,條葉下垂者謂之柳。

[發明] 柳葉殺蟲,痘爛生蟲用鋪臥下,其蟲即出。煎湯洗漆瘡惡疥。楊枝解毒,浴之消癰腫瘡瘍。根治痘瘡頂陷漿滯,《博愛心鑒》有水楊浴法,如無水楊根以忍冬藤湯代之。然南方皮腠薄弱,良非所宜。《肘後》治乳癰用柳根。《永類鈐方》以水楊根搗貼乳癰,其熱如火,再貼遂平。大抵二根性味不甚相遠。

榆根白皮

《本經》名零榆

甘平滑,無毒。

《本經》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

[發明] 榆有二種。一種二月生莢,其莢飄零,故謂零榆。一者八月生莢,皮有滑汁,謂之榔榆。性皆滑利。然入手足太陽、手陽明經。《本經》治大小便不通,取其有逐濕利竅之功,故五淋腫滿及胎產宜之。《本草十劑》云,滑以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蓋亦取其通利滲濕,消留著有形之物耳。榔榆甘寒,其下熱淋利水道之功則一,但服之令人睡,較零榆之除邪氣稍有不同,二者性皆疏利。若胃寒而虛者服之,恐泄真氣,良非所宜。

蕪荑

辛平無毒。去殼取仁,微炒用。

《本經》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濕,行毒,去三蟲化食。

[發明] 蕪荑辛散,能祛五內、皮膚、骨節濕熱之病。近世但知其有去疳殺蟲及腸風痔、惡瘡疥癬之用。殊失《本經》之旨。《千金》治婦人經帶崩淋之病,每同澤蘭、濃朴、本、白芷、細辛、防風、柏仁、石斛輩用之,取其去子臟中風熱垢膩也。和豬脂搗塗瘡。和蜜治濕癬。及治腹中氣血痰酒諸癖,以蕪荑仁炒香,兼暖胃活血理氣藥為散服之。

蘇方木

甘鹹平無毒。

[發明] 蘇木陽中之陰,降多升少,肝經血分藥也。性能破血,產後血腫脹悶欲死者,苦酒煮濃汁服之。本虛不可攻者,用二味參蘇飲補中寓瀉之法,凜然可宗。但能開泄大便,臨証宜審。若因惱怒氣阻經閉者,宜加用之,少用則和血,多用則破血。如產後惡露已淨,而血虛腹痛大便不實者禁用。

樺木皮

苦平,無毒。

[發明] 樺皮能收肥膩,故用以治濕熱癘風、癰毒,取其能辟惡氣、殺蟲 也。《開寶》治諸黃癉,濃煮汁飲之,以其能利小便也。《和劑》治遍身瘡疥如癘及癮疹搔癢,面上生風,婦人粉刺。《靈苑方》治乳癰腫痛結硬欲破,燒存性,無灰酒服之。

棕櫚

苦澀平,無毒。陳久者良。

[發明] 棕灰性澀,失血去多瘀滯已盡者,用之切當,取澀以固脫也。如積瘀未盡,誤服則氣滯血瘀,益增痛結之患矣。

烏根

辛苦溫,有毒。

[發明] 烏 味苦而辛,性沉而降。故能主暴水症結積聚,功勝大戟,氣虛人不可用之。葉治食牛馬六畜肉腹中絞痛欲死者,搗自然汁一二盞,頓服大利,毒去則愈。冬用根皮搗爛和酒絞服。 油塗頭變白為黑。塗一切腫痛瘡疥, 油燭抽去心導大便秘結效。

巴豆

辛熱,大毒。去殼及心炒紫黑,或燒存性,或研爛紙包壓去油,取霜,各隨方製。

《本經》主傷寒濕瘧寒熱,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

[發明] 巴豆辛熱,能蕩練五臟六腑,不特破癥瘕結聚之堅積,並可治傷寒濕瘧之寒熱,如仲景治寒實結胸用白散,深得《本經》之旨。世本作溫瘧,當是濕瘧,亥豕之謬也。其性峻利,有破血排膿、攻痰逐水之力,宜隨証輕重而施。生用則峻攻,熟用則溫利,去油用霜則推陳致新,隨証之緩急而施反正之治。峻用則有戡亂卻病之功,少用亦有撫綏調中之妙。可以通腸,可以止瀉,此發千古之秘也。

一老婦人,久病溏泄,遍服調脾升提止澀諸藥,則瀉反甚,脈沉而滑,此脾胃久傷、冷積凝滯所致。法當以熱下之則寒去利止,自後每用以治泄痢結聚諸病,多有不瀉而病痊者,妙在得宜耳。苟用不當則犯損陰之戒矣。按︰巴豆、大黃同為攻下之劑,但大黃性寒,腑病多熱者宜之;巴豆性熱,臟病多寒者宜之。其殼燒灰存性,能止瀉痢亦卻病之效也。孕婦禁用,以力能墮胎也。元素曰,巴豆乃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世以治酒病膈氣,以其辛熱能開通腸胃郁熱耳,第鬱結雖通,血液隨亡,其陰虧損。傷寒結胸,小兒疳積用之,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黃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熱劑小耳,試以少許輕擦完膚,須臾發泡,況下腸胃能無熏灼潰爛之患乎。即有急証不得已而用之,壓去其油取霜少許入藥可也。

大風子

辛熱有毒。去殼取仁用。

[發明] 丹溪曰,粗工治大風病,佐以大風油,殊不知此物性熱,有燥痰之功,而傷血特甚,至有病將愈而先失明者。時珍曰,大風油有殺蟲卻病之功,然不可多服。用之外塗,其功不可沒也。

相思子

苦平小毒。

[發明] 相思子味苦有毒,立能吐人。其粒半黑半紅,故以命名。能通九竅,去心腹邪氣,止熱悶頭痛,風痰瘴瘧,殺一切蟲毒、蠱毒,取三七枚研水服之,即當吐出。今人皆認此為赤小豆,以之配入六神曲中。鋪家以誤認而罔名,醫家亦不辨而混用。噫,醫之道可勝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