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逢原

清 張璐

卷三 香木部

柏子仁

甘平無毒。蒸熟曝乾自裂,入藥炒研用。色黃油透者勿用。

《本經》主驚悸,益氣除風濕,安五臟。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飢不老,輕身延年。

[發明] 柏子仁性平而補,味甘而辛。其氣清香,能通心腎益脾胃,宜乎滋養之劑用之。

《本經》言除風濕者,以其性燥也。《別錄》療恍惚及歷節腰中重痛,即《本經》主驚悸除風濕也。《經疏》以為除風濕痺之功非潤藥所能,當是葉之能事,豈知其質雖潤,而性卻燥,未有香藥之性不燥者也。好古以為肝經氣分藥。時珍言,養心氣,潤腎燥,安魂定魄,益智寧神,即《本經》之安五臟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瀉忌服,蓋不知其性燥而無傷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結,以芳香走氣而無益血之功也。

柏葉

節油

苦微寒,無毒。酒浸焙熟用。

[發明] 柏葉性寒而燥,大能伐胃。雖有止衄之功,而無陽生之力,故亡血虛家不宜擅服。然配合之力,功過懸殊。如《金匱》柏葉湯,同薑、艾治吐血不止,當無此慮矣。若《濟急方》同黃連治小便血,《聖濟總錄》同芍藥治月水不斷,縱藉酒之辛溫,以行苦寒之勢。 但酒力易過,苦寒長留,每致減食作瀉,瘀積不散,是豈柏葉之過歟。柏節堅勁,用以煮汁、釀酒,去風痺歷節風,燒取 油療 瘡疥癩。柏脂治身面疣,同松脂研勻塗之數日自落。 根白皮以臘豬脂調,塗火灼熱油燙瘡,能涼血生毛髮。

松脂

《本經》名松膏,俗名松香

苦甘溫,無毒。

《本經》主癰疽惡瘡,頭瘍白禿,疥瘙風氣,安五臟除熱,久服輕身不老延年。

[發明] 松脂得風木堅勁之氣,其津液流行皮幹之中,積歲結成芳香燥烈,允為方士辟谷延齡之上藥。然必蒸煉始堪服食。《本經》所主諸病皆取風燥以祛濕熱之患耳。今生肌藥中用之者,取其澀以斂之也。

松節

苦溫,無毒。

[發明] 松節質堅氣勁,久亦不朽,故筋骨間風濕諸病宜之,但血燥人忌服。松花潤心炕AA益氣除風濕。今醫治痘瘡濕爛,取其涼燥也。

辛微溫,無毒。

[發明] 杉氣芬芳,取其薄片煮湯,熏洗 瘡無不獲效。其性直上,其節堅勁。有杉木湯治腳氣痞絕,脅下有塊如石,方用杉節、橘葉各一升,大腹檳榔七枚,連皮碎搗,童便三升,共煮減半服之,大下三行,氣塊通散,此鄭間美治柳柳州法也。杉葉治風蟲牙痛,同芎、細辛煎酒含嗽。杉子治疝氣痛,一歲一粒研酒服。

肉桂

辛甘大溫,無毒。去粗皮用。凡桂皆忌蔥,勿見火,以辛香得火轉烈,恐動陰血也。色深紫而甘勝於辛,其形狹長,半卷而松,濃者良。若堅濃味淡者曰板桂,今名西桂,不入湯藥。近世舶上人每以丁皮混充,不可不辨。

[發明] 肉桂辛熱下行入足太陰、少陰,通陰 、督脈。氣味俱濃,益火消陰,大補陽氣,下焦火不足者宜之。其性下行導火之源,所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利肝腎,止腰腹寒痛,冷痰霍亂轉筋。堅筋骨,通血脈。元素言,補下焦不足,沉寒痼冷之病,下部腹痛,非此不能止。時珍治寒痺風濕,陰盛失血,瀉痢驚癇,皆取辛溫散結之力也。古方治小兒驚癇及泄瀉病,宜五苓散,以瀉丙火,滲土濕。內有桂抑肝風而扶脾土,引利水藥入膀胱也。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飲食,肝脈盛,脾脈弱。用涼藥治肝則脾愈虛,用暖藥助脾則肝愈盛。但於溫脾藥中倍加肉桂殺肝益脾,一治而兩得之。同丁香治痘瘡灰塌,以其能溫托化膿也。又桂辛散能通子宮而破血調經,消癥瘕,破瘀墮胎,內脫陰疽, 癰久不斂,及虛陽上乘面赤戴陽,吐血衄血,而脈瞥瞥虛大無力者,皆不可缺。有胎息虛寒下墜,服黃芩、白朮輩安之不應。小腹愈痛愈墜,脈來弦細或浮革者,非參、耆、桂、附十全大補溫之不效。昔人又以亡血虛家不可用桂,時珍以之治陰盛失血,非妙達陰陽之理不能知此。惟陰虛失血而脈弦細數者切忌。今人以之同鍛石等分為末,摻黑膏上貼癖塊效,亦取辛溫散結之力。然惟藜藿之人皮膚粗濃者宜之。

桂心

辛甘大溫無毒。即肉桂之去外色淡,但存中心深紫,切之油潤者是。

[發明] 桂心既去外層苦燥之性,獨取中心甘潤之味,專溫營分之裡藥。故治九種心痛,腹內冷痛。破 癖等病,與經絡軀殼之病無預,非若肉桂之兼通經脈,和營衛,堅筋骨,有寒濕風痺等治也。

牡桂

一名大桂

辛甘微苦溫,無毒,甜濃而闊者是。

《本經》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發明] 牡桂辛勝於甘,而微帶苦,性偏溫散,而能上行。故《本經》治上氣咳逆,成無己利肺氣,皆取辛散上行之力。時珍不察,乃與桂枝同列,非智者一失歟。蓋桂枝是最上枝條,亦名柳桂,言如柳條之嫩小也。蓋牡者陽也,牡桂是稟離火純陽之氣,故味帶苦,且大且濃,與桂枝絕不相類,何可混言。《本經》言,治上氣咳逆,導下焦之陰火逆上也。治結氣,辛溫開結也。喉痺吐吸,同氣相招,以引浮游之火下泄也,然必兼苦寒降泄之味用之。 利關節,從內而達於表也。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補助真元,陽生陰長也。然須詳素稟豐腴,濕勝火衰者為宜。若瘦人精血不充,火氣用事,非可例以為然也。其至心腹冷痛,癥瘕血痺,筋脈拘攣,冷痰霍亂,其功不減肉桂。但治相火不歸,下元虛冷,力不能直達下焦,為稍遜耳。

筒桂

俗名官桂

辛甘溫無毒。

《本經》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

[發明] 筒桂辛而不熱,薄而能宣,為諸藥通使,故百病宜之。《本經》言其養精神,和顏色,有辛溫之功,無壯火之患也,為諸藥先聘通使。凡開提之藥,補益之藥,無不宜之。 久服而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以其質薄、性輕,無桂心、肉桂、牡桂等雄烈之氣,力勝真陰之比。《別錄》治心痛、脅痛、脅風,溫經通血脈,止煩出汗,皆薄則宣通之義。《綱目》乃以《別錄》、元素二家之言,皆混列牡桂之下。蓋牡桂是桂之大者,功用與肉桂相類,專行氣中血滯。筒桂則專行胸脅,為脹滿之要藥。凡中焦寒邪拒閉,胃氣不通,嘔吐酸水,寒痰水癖,奔豚死血,風寒痛痺,三焦結滯並宜薄桂,蓋味濃則泄,薄則通也。

桂枝

辛甘微溫,無毒。

[發明] 麻黃外發而祛寒,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達營衛,故能解肌。元素雲,傷風頭痛,開腠理,解肌發汗,去皮膚風濕,此皆桂枝所治。時珍乃以列之牡桂之下,誤矣。按︰仲景治中風解表,皆用桂枝湯,又云,無汗不得用桂枝,其義云何。夫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衛實營虛,故發熱汗出,桂枝湯為專藥。又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皆用桂枝發汗。此調其營,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後汗解,非桂枝能發汗也。汗多用桂枝湯者,以之與芍藥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去,而汗自止,非桂枝能止汗也。世俗以傷寒無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發散為陽,寒傷營血,亦不可少之藥。麻黃湯、葛根湯未嘗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湯,以中有芍藥酸寒收斂表腠為禁耳。若夫傷寒尺脈不至,是中焦營氣之虛不能下通於衛,故需膠飴加入桂枝湯,方取稼穡之甘,引入胃中,遂名之曰建中。更加黃 ,則為黃耆建中。借表藥為裡藥,以治男子虛勞不足。《千金》又以黃耆建中換入當歸為內補建中,以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不特無餘邪內伏之虞,並可杜陽邪內陷之患,非洞達長沙妙用難以體此。詳桂枝本手少陰血分藥,以其兼走陽維,凡傷寒之邪無不由陽維傳次,故此方為太陽首劑。昔人以桂枝湯為太陽經風傷衛之專藥,他經皆非所宜,而仲景三陰例中陰盡複陽靡不用之,即厥陰當歸四逆,未嘗不本桂枝湯也。桂附各具五體,各有攸宜。肉桂雖主下元,而總理中外血氣。 桂心專溫臟腑營血,不行經絡氣分。牡桂性兼上行,統治表裡虛寒。薄桂善走胸脅,不能直達下焦。桂枝調和營衛,解散風邪而無過汗傷表之厄,真藥中之良品,允為湯液之祖也。《本經》之言牡桂兼肉桂、桂心而言,言筒桂兼桂枝而言也。其他板桂、木桂僅供香料、食料,不入湯藥。

辛夷

即木筆花

辛溫無毒。剝去毛瓣,取仁用,忌火焙。

《本經》主五臟身體寒熱,頭風腦痛、面 。

[發明] 鼻氣通於天,肺開竅於鼻,辛夷之辛溫走氣而入肺利竅。其體輕浮,能開胃中清陽,上行通於天。故《本經》治陽氣鬱遏,身體寒熱,頭風腦痛、面 。辛溫能解肌表,芳香上竄頭目逐陽分之風邪,則諸証自愈。軒岐之後,能達此理者,東垣一人而已。凡鼻鼽、鼻淵、鼻塞及痘後鼻瘡,並研末,入麝香少許,以蔥白蘸入甚良,腦鼻中有濕氣久窒不通者宜之。但辛香走竄,虛人血虛火熾而鼻塞,及偶感風寒,鼻塞不聞香臭者禁用。

沉香

辛甘苦微溫,無毒。咀嚼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熱。修製忌火。香藥皆然,不獨沉香也。產海南者色黃,鋸處色黑,俗謂銅筋鐵骨者良。產大宜白粽紋者次之。近有新山產者,色黑而堅,質不松,味不甘苦,入藥無效。番舶來者,氣味帶酸,此為下品。其浮水者曰速香,不入藥。

[發明] 沉水香性溫,秉南方純陽之性,專於化氣,諸氣鬱結不伸者宜之。溫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達腎,攝火歸源。主大腸虛秘,小便氣淋及痰涎,血出於脾者,為之要藥。凡心腹卒痛霍亂中惡,氣逆喘急者並宜。酒磨服之,補命門三焦,男子精冷,宜入丸劑。同廣藿香、香附治諸虛寒熱。同丁香、肉桂治胃虛呃逆。同紫蘇、白豆寇治胃冷嘔吐。同茯苓、人參治心神不足。同川椒、肉桂治命門火衰。同廣木香、香附治婦人強忍入房,或過忍尿以致轉胞不通。同肉蓯蓉、麻仁治大腸虛秘。昔人四磨飲、沉香化氣丸、滾痰丸用之,取其降泄也。沉香降氣散用之,取其散結導氣也。黑錫丹用之,取其納氣歸元也。但多降少升,氣虛下陷人不可多服,久服每致失氣無度,面黃少食,虛証百出矣。一種曰蜜香,與沉香大抵相類,故《綱目》釋名沉水香、蜜香,二者並稱,但其性直者,毋論大小皆是沉水。若形如木耳者,俗名將軍帽,即是蜜香,其力稍遜,僅能辟惡去邪氣尸疰一切不正之氣,而溫脾暖胃納氣歸元之力不如沉香也。

丁香

一名雞舌香

辛溫無毒。有子而大者曰母丁香,去蒂及子用。忌見火。

[發明] 丁香辛溫入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經。溫胃進食,止嘔定瀉,虛冷下痢白沫之要藥。乾霍亂不吐不下及嘔逆不止,厥冷脈沉者,並宜服之;胃寒肝虛,呃逆嘔噦,在所必用。但渴欲飲水,熱噦呃逆,不可誤投。小兒痘疹不光澤,不起發,氣虛灰白,或脹或瀉或渴或氣促,表裡俱虛之証並宜加用。凡胃逆嘔吐者,健胃消痰藥中加三五粒甚效。不宜多用,但其性易於僭上,過用則損肺傷目,非屬虛寒者概不可施。丁皮即丁香樹皮,似筒桂皮而堅濃,色深紫,較之肉桂味稍枯,氣稍滯,專治一切心腹冷氣,腹脹惡心,泄瀉虛滑,水穀不消,及齒痛諸証。方家用代丁香,今舶上人每以偽充肉桂,不可不辨。

旃檀

辛溫無毒。禁用火焙。

[發明] 白檀香善調膈上諸氣,散冷氣,引胃氣上升,進飲食兼通陽明之經。郁抑不舒,嘔逆吐食者宜之,癰疽潰後膿多禁用。

紫檀

鹹平無毒。

[發明] 白檀辛溫,氣分藥也,故能理衛氣而調脾肺,利胸膈。紫檀鹹平,血分藥也,力能和營氣而消腫毒。療金瘡各有攸宜。

降真香

辛溫無毒。禁用火焙。

[發明] 降真香色赤入血分而下降。故內服能行血破滯,外塗可止血定痛。刃傷用紫金散,即降真香用磁瓦刮下,和血竭研末是也;又虛損吐紅,色瘀昧不鮮者,宜加用之,其功與花蕊石散不殊。血熱妄行色紫濃濃,脈實便秘者禁用。

烏藥

辛溫無毒。酒浸晒乾用。不可見火。

[發明] 烏藥香竄能散諸氣,故治中風中氣諸証。用烏藥順氣散者,先疏其氣,氣順則風散也。辛溫能理七情鬱結,上氣喘急,用四磨、六磨。婦人血氣諸痛,男子腰膝麻痺,用烏沉湯,並借參之力,寓補於瀉也。大抵能治氣血凝滯,霍亂吐瀉,痰食稽留,但專泄之品,施於藜藿相宜。若高梁之輩,血虛內熱者服之,鮮不蒙其害也。

茴香

辛溫小毒。去子用。小而味淡者曰木蟹,不入藥。

[發明] 舶上茴香性熱味濃,性入肝經,散一切寒結,故黑錫丹用之。若陰虛肝火從左上沖頭面者,用之最捷。蓋茴香與肉桂、吳茱萸皆厥陰之藥,萸則走腸胃,桂則走肝臟,茴則走經絡也。得鹽引入腎經,發出邪氣,故治疝氣有效。但耗血發熱,目病、瘡瘍忌之。

楓香脂

一名白膠香

辛苦平無毒。

[發明] 楓性疏通,故木易蛀,為外科透毒要藥。金瘡筋斷,一味為末敷之。《千金》治咳唾膿血,取其開發肺氣也。血熱生風,齒頰腫痛,為末擦之,燒過揩牙永無牙疾。

薰陸香

即乳香

苦辛微溫,無毒。以酒研如泥,水飛晒乾或箬上焙去油,同燈心研易碎。

[發明] 乳香香竄能入心經,活血定痛,故為癰疽瘡瘍要藥,諸痛癢瘡皆屬心火也。產科諸方多用之,亦取其活血調血之功耳。凡人筋不伸者,熏洗敷藥,宜加乳香,其性能伸筋也。瘡疽潰後勿服,膿多勿敷,胃弱勿用。

沒藥

苦平無毒。修治與乳香同。

[發明] 乳香活血,沒藥散血,皆能止痛消腫生肌,故二藥每每相兼為用。凡刃傷打損墜馬,並宜熱酒調服。若妊婦胎氣不安勿用,產後惡露去多腹中虛痛,癰疽已潰而痛,及筋骨胸腹諸痛,若不因瘀血者,皆不可服。

麒麟竭

即血竭

甘鹹平無毒。試之透指甲為真,嚼之不爛如蠟者為上。草血竭色紫,亞於瓜竭。

[發明] 血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為止痛和血,收斂瘡口,散瘀生新之要藥。治傷折打損一切疼痛,血氣攪刺,內傷血聚,並宜酒服。乳香、沒藥雖主血病而兼入氣分,此則專於肝經血分也。但性最急卻能引膿,不宜多服。其助陽藥中同乳香、沒藥用之者,取以調和血氣而無留滯壅毒之患。

安息香

辛苦微甘平,無毒。出西戎及南海波斯國。樹中脂也,如膠如飴,今安南三佛齊諸番皆有之。如飴者曰安息香,紫黑黃相和如瑪瑙,研之色白者為上。粗黑中夾砂石樹皮者為次,乃渣滓結成也。有屑不成塊者為下,恐有他香夾雜也。燒之集鼠者為真。修製最忌經火。

[發明] 安息香乃外番入貢之物,香而不燥,竄而不烈。燒之去鬼來神,令人神清。服之辟邪除惡,令人條暢,能通心腹諸邪氣,辟惡蠱毒,理霍亂,止卒然心痛嘔逆,治婦人為邪祟所憑,夜與鬼交,燒煙熏丹田穴,永斷。故傳尸勞瘵咸用之。其蘇合香丸、紫雪丹用之,各有轉日回天之功,洵非尋常方藥可比也。凡氣虛少食,陰虛多火者禁用,為其能耗氣也。

蘇合香

甘溫無毒。出天竺昆侖諸國,安南三佛齊亦皆有之。其質如 膠者為蘇合油。色微綠如雉斑者良,微黃者次之,紫赤者又次之。以簪挑起徑尺不斷如絲漸漸屈起如鉤者為上,以少許擦手心香透手背者真。忌經火。

[發明] 蘇合香聚諸香之氣而成,能辟惡殺鬼精物,治溫瘧蠱毒、癇痙,去三蟲,除邪,能透諸竅藏,辟一切不正之氣。凡痰積氣厥,必先以此開導,治痰以理氣為本也。凡山嵐瘴濕之氣,襲於經絡,拘急弛緩不均者,非此不能除,但性燥氣竄,陰虛多火人禁用。

龍腦香

即冰片

辛苦溫有毒。忌見火。

[發明] 龍腦香竄入骨,風病在骨髓者宜之;若風在血脈肌肉用之,反引風入骨髓也。其味大辛善走,故能散熱,通利關格結氣,張雲岐人參散、柏子仁湯等方多用之。其治目痛喉痺下疳,取其辛溫而散火鬱也。時珍曰,古方皆言龍腦辛涼入心,故目疾驚風及痘瘡心熱、血瘀倒靨者,用豬心血為引,使毒散於外則瘡發,此似是而非也。目痛驚風及痘,皆火病火郁,則發之從治之法,辛溫發散故也。使壅塞通利,經絡條達,而驚熱自平,瘡毒能出。然不可多用,多用則真氣立耗矣。人有急難欲自盡者,頓吞兩許立斃,為其辛烈立能散盡真氣也。世人誤以為寒,不知辛散之性,似乎涼耳。治火証,舌出寸許用冰片摻上即縮,引火歸元也。目病屬陰虛者不宜入點。

樟腦

一名腦子,又名韶腦

辛熱有毒。忌見火。

[發明] 樟木性稟龍火,辛溫香竄能去濕辟惡氣。故治乾霍亂,以樟木屑煎濃汁吐之。中惡卒死者,以樟木燒煙薰之,待蘇用藥。韶郡諸山樟木最多,土人以之蒸汁煎煉結成樟腦,與焰硝無異,水中燃火其焰益熾。今丹爐家及煙火方皆用之。去濕殺蟲,此物所長。燒煙熏衣能辟蟲虱。治腳氣腫痛或以樟腦置兩股,用杉木作桶盛湯濯之,或樟腦、烏頭等分,醋丸彈子大,每置一丸於足心踏之,下以微火烘之,衣被圍覆,汗出如涎為效。

阿魏

辛溫有毒。驗真偽法,置熟銅器中一宿,沾處白如銀色者為真。

[發明] 阿魏消肉積,殺蟲,治癖積為主藥。故能解毒辟邪,治瘧痢,疳勞諸病。久瘧用阿魏、朱砂等分為末,米糊丸皂子大,空心人參湯服一丸即愈。如痢用黃連木香湯下,蓋瘧亦多起於積滯耳,同麝香、硫黃、蘇合貼一切塊有效。然人脾胃喜芳香而惡臭烈,凡脾胃虛人雖有積滯,不可輕投。

蘆薈

苦寒,小毒。

[發明] 蘆薈入厥陰肝經及衝脈。其功專於殺蟲清熱。衝脈為病,逆氣裡急及經事不調,腹中結塊上沖,與小兒疳熱積滯非此不除。同甘草為末,治頭項頑癬甚效。但大苦大寒,且氣甚穢惡僅可施之藜藿。若胃虛少食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每致奪食泄瀉而成羸瘦怯弱者多矣。有人背瘡愈後餘熱不除,或令服蘆薈藥三服,不數日而斃,傷胃之性於此可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