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萃精

民國 陳守真

卷八 三消門

三消解

《經》曰︰心移熱於肺,為膈消。又曰︰二陽結謂之消。夫消渴枯燥之急也。

凡渴而多飲,為上消,肺熱也。多食善飢,為中消,胃熱也。渴而小便數,膏濁不禁,為下消,腎熱也。雖為火盛水衰之証,然由虛熱者多,實熱者少,若作有餘治之,則誤矣。始而心肺消渴,脾腎消中,或腎虛消濁,傳染日久,則腸胃合消,五臟乾燥,精神疲怠,以致消瘦四肢,則元氣難以驟複矣。因作三消鮮。

消渴

小兒消渴,由心火動而消上,上消乎心,移熱於肺,渴飲茶水,飲之又渴,名曰上消。小便最多,由其水不能停,所以飲水無厭,凡飲一溲一者可治,飲一溲二者不可治,古法主蓮花飲(如白蓮鬚、粉干葛、茯苓、生地、黃連、天花粉、人參、北五味、知母、炙甘草、淡竹葉,引用燈芯)。

〔真按〕小兒口渴消水,方用製天冬錢半,濃麥冬二錢,天花粉一錢,枯黃芩一錢,鹽知母一錢,炙甘草五分,西洋參五分。

消飢

小兒消飢,由脾火動而消中,中消於脾,移熱於胃,喜多食,食無足時,小便色黃,名曰中消,古法主人參白虎湯(如人參、石膏、知母、炙甘草,下晚粳米為引)。煎以米熟為度,澄 清熱服。

〔真按〕小兒消穀易飢,方用生地二錢,麥冬二錢,山藥錢半,知母錢半,丹皮錢半,黃連六分,黃芩六分,黃柏六分,引用荷葉錢半。

消濁

小兒消濁,色如膏脂,名曰下消。古法主加味地黃湯(如大生地、懷山藥、山茱萸肉、澤瀉、丹皮、知母、茯苓、北五味子、建蓮肉、芡實米、大麥冬等味)。濃煎空心服。

〔真按〕小兒口渴,小便如膏,但用六味地黃東加生脈散主之。方以熟地黃錢半,山萸肉一錢,懷山藥一錢,粉丹皮一錢,雲茯苓錢半,白澤瀉錢半,西洋參錢半,麥冬(去心)錢半,五味子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