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古書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宋不詳

卷七傷寒論

經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熱病。有溫病。有中濕。有傷寒。其所苦各不同。此五者配入五氣。隨四時為病。故春風夏熱秋濕冬寒中溫。而傷寒則居一焉。(其細論在傷寒類証集中)其四時之病。皆謂之傷寒者。乃總概之名也。內熱病者。乃盛暑之時。炎熱之氣中人為病也。又名曰中。濕病者。乃雨露霜霧。煙嵐水漬。濕氣中人為病也。小兒無此二病。謂小兒不治家事。未有辦。早臥晚起,不致沖冒故也。外傷風傷寒溫病。小兒有此三病。謂嚴寒厲風溫氣,無所不至。小兒肌肉脆軟。氣血柔弱。易為傷之故也。是三病者。其証其脈。不可診切。兒稍大者。可切脈而別之。傷風之脈。陽浮而陰弱也。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也。溫病之脈。行在諸經。未知何經之動。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也。若嬰小未能診切者。但看其形候耳。傷風者。乃四時八方為厲之風傷人。其候昏睡呵欠頓悶。口中氣熱。或自汗惡風發熱。鼻鳴乾嘔。熱多寒少。面光而不慘。手足皆熱。煩躁。治當發散。有飲水者。有能食者。有不能食者。其飲水能食者。可微下之。余不可下也。傷寒者。乃冬時嚴寒之氣傷人。入於腠理。當是之時。壯者氣行而已。怯者則著而為病。其即發者為傷寒。至春發者為溫病。(一云。在夏至之前。非時行溫氣之病)夏發者為熱病。(一云。在夏至之後。非中之熱病)其候面赤。渾身壯熱。頭痛體疼。鼻塞聲重。清涕咳嗽。寒毛立。氣促急。或嘔吐白水。寒多熱少。面色慘而不舒。手足指末微冷。不煩躁而惡寒。(傷風者。不惡寒而惡風。傷寒者。不惡風而惡寒。其惡風者。當風而乃憎寒也。其惡寒者。雖不當風而亦自憎寒也。以此別之)治者若脈洪盛。身體壯熱。頭痛面赤。四肢暖者為陽証。宜汗之。若脈微細。身冷不甚,頭痛體疼。面青四肢冷者為陰証。宜溫之。溫病者。四時之間。非節候邪氣傷人。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言此時通行此氣為病。無少長略同。故名天行時氣。又名時行溫病。其候頭痛身重。壯熱體疼。與傷寒相似。但臨時看其脈與其証。屬何經受病。隨經而分別之。以為治也。以上三病。通以傷寒為治。邪在外者。解之汗之。邪在內者。溫之下之。當隨証按法而行之。錢乙言傷寒男體重面黃。女喘急面赤。各憎寒。口中氣熱。呵欠頓悶項急。此乃不分傷風傷寒而概言之也。況傷風傷寒。証候傳變多端。自有專經可憑。孫真人云:治小兒與大人無異。惟減用湯劑極少耳。更有傷風寒而兼食者。俗呼謂之夾食傷寒也。其候壯熱煩渴。鼻塞聲重。四肢困倦。眼黃腹中脹痛。涎唾嘔逆。或呵欠頓悶。治者不先攻所傷。但先解表。候表解然後下之。則病與食自然去也。若罔顧其表。便以藥攻之。多致結痞也。又有因失飢而食寒飲冷。傷於脾胃。而中風寒。其候胸膈不快。腹脹而痛。面色唇口皆青。手足逆冷。脈沉細者。此寒傷於脾。病屬太陰。庸工不識。以為胸膈不快。妄用針灸。或便投藥。則胸膈愈不快而吐利。只一兩日間。便致危殆。此不明之誤。非其治也。所謂傷寒。本經藥証甚多。難以具述。今採其小兒常所患者之方。及有所兼見之証。略為條敘。傷風寒手足冷。身熱。面赤頭痛者。此脾怯也。宜先和脾。然後發散。傷風寒自利者。脾虛也。宜先補脾。然後發散。未瘥者先調順其中。有下証者微下之。有驚者退之。傷風寒腹脹而喘者。脾虛也。宜先補脾。去脹定喘。候喘定。然後發散。傷風寒得下後。大勢已退。而餘熱未解者。是下之太過。胃虛而熱乘之故也。胃中虛熱者。飲水無多。當生胃中津液。津液得生。則熱與渴皆止矣。(以上錢乙論。其治方本集載之)傷風寒其熱在外者為表病。若未入於裡而下之太早。裡虛氣逆。熱結胸中。堅硬而痛者。此為結胸。但若硬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氣。若因飲水得者,則為水結。若三四日外熱入於裡。則腹滿痛,內實有燥糞者。當下之。若熱入大腸。則為大便秘澀不通。若熱入小腸。則為小便難澀不通。熱入大小腸。則為大小便不通。熱入脾胃。脾胃屬土。候於肌肉。熱盛蘊蒸於外則為發黃。熱熏於心胸則為煩躁,津液耗減者,則為發渴。熱上沖咽喉口舌者,則生瘡腫疼痛。有血泄者。血得熱則流溢妄行。從鼻出者,則為衄血。從口出者,則吐血。從大便出者。則便血。從小便出者,則遺血。若壯熱未汗。躁喘鼻鳴。因衄一升數合而熱得歇者。病則解矣。若出至二三升者。危矣。若熱毒積滿於內。不得時下。致毒乘瘀血。則煩盛發狂。若郁塞昏冒悶亂者。死。若胃有寒氣相搏。則嘔咳逆。若肺有寒相搏。則咳嗽氣急。若氣怯者。傳變入陰。則四肢厥逆。面青體冷。下利清穀。並當隨証施治。錢乙論傷風傷寒瘡疹傷食壯熱昏睡。一皆相似。若倉卒未能辨認之間。但與升麻葛根湯惺惺散小柴胡湯。此數藥通治。甚驗。聖惠方云。嬰孩傷寒。不可用性燥藥發汗。燥加腑臟。熱極傷心。則厥逆而難治。又不可用性熱藥。乃助陽。陽極則陰爭。四肢汗出如油。手足或冷或熱。多致發狂。顛癇搐搦。為難治。又不可用性寒藥。寒則陽受其冷。則寒熱相擊。一向叫啼不睡。使熱上沖於腦。則頭骨縫開為難治。予流落錢塘。就館于親家蘇伯正防御家。伯正以醫治傷寒名聞。予常觀其用藥次第。若小兒傷寒壯熱。頭痛體疼。脈大鼻塞聲重。嚏咳呵欠。惡風憎寒。病在表可汗者。用銀白散。熱多者甘露散。有食飲宿滯。脾胃不和者。以安胃丸間服。胸膈不快者。以香殼散間服。煩渴飲水。或作寒熱者。苓砂散間服。有驚者。天麻防風丸人參化風膏。涎盛咳嗽者。小珍珠丸。如此施治。隨手得愈者。十有八九。余一二者。乃病久傳深。或已成壞証。方才請召。亦依法調治。乃得痊可。其所用之藥。多非古方。性不燥熱。率皆溫平。是謂達南北之異地。識寒熱之所宜。深通古人治病之大體也。予盡得其方。今于諸方共敘於後。

銀白散

治傷寒壯熱。頭痛體疼脈大。解表發汗。夾驚者皆可服。以熟寒水石半斤。研極細。入炒熟黃丹一錢半研勻。如淡即添入些小,以紅粉色為度。每服一錢。生薑湯調下。未能飲者。稠調抹口中。以乳汁送下。無時。

甘露散

治傷寒壯熱。頭疼體痛。解表發汗。及熱多者。以好滑石二兩研細。入甘草末半兩拌勻。每服一錢。以濃煎蘿卜湯調下。一方更有防風半兩為末。同研勻。滑石可用桂府白色者妙。

安胃丸

乃化滯丹小丸子也。

香殼散

治傷寒心胸滿悶不快。以橘皮洗去穰。為細末。每服一錢。生薑湯調下。乳食前。

苓砂散

治傷風寒溫熱,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引飲。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作寒熱。及汗出表解。而煩燥不止。以五苓散半兩。入朱砂細末一錢。同研勻。每服一小錢。米飲調服。無時。

天麻防風丸

人參化風膏(上二方俱具驚癇門)小珍珠丸

治風壅痰實。利咽膈。除咳嗽。止煩熱。清頭目。

半夏(湯洗七次,焙乾為末,一兩)白礬(燒汁盡研末,一兩)寒水石(通赤出火毒研,一兩)上拌勻研細。麵糊和丸。黃米麻子綠豆三等丸子。每服五七丸至十丸。溫生薑湯下。食後量大小加減與服。

歡喜散

治傷風寒。發熱頭痛。無汗惡風。或溫熱鼻塞清涕。淚出嚏噴。

防風(去蘆並叉枝)人參(去蘆)甘草(炙)天麻(去蘆)前胡(去蘆,各二錢半)細辛(去苗)柴胡(去蘆,各一錢半)白茯苓(去黑皮)桔梗(去蘆,各二錢)枳殼(去穰麩,炒二錢半)川芎(三錢)
上為細末。每三歲以上抄一錢。水六分。薄荷兩葉。同煎三兩沸。通口服無時。

紅綿散

治傷風寒。及夾驚。取汗。

麻黃(去根節)全蠍(炒)大黃(紙裹煨熟,切,焙)甘草(炙)白附子蘇木(銼炒)天麻(生各一分)
上為細末。一歲下兒服一字。以上兒半錢。四五歲一錢。水一小盞。以綿少許。裹藥煎之。至綿紅色即去綿。溫服。

坯煎散

治傷風寒。夾驚潮發。頭痛體熱。咳嗽。手足冷。

麻黃(去根節半兩)人參(去蘆)茯苓白僵蠶(去絲嘴)全蠍天麻白附子甘草(炙各一分)朱砂(二錢研)川烏(炮去皮尖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五分。入坯子胭脂一豆大。薄荷兩葉。蔥白一寸。同煎至四分。放溫服。不拘時。

千金丸

治傷寒夾風夾驚夾食。取微利。

朱砂(末一錢)全蠍(七個末)白丁香(七個末)膩粉(一錢)麝香(半錢)
上為末勻。白飯和丸蘿卜子大。薄荷湯下。一歲兒三丸。量大小加減。無時。

茯苓散

治傷寒數日。胸膈不利。調中養胃。

赤茯苓(一兩)陳皮(三分)桔梗(去蘆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六分。入生薑二片。煎至四分。溫服無時。

枳實散

治傷寒已汗未汗。卒胸膈痞痛。以枳實麩炒黃為末。每服一錢或半錢。米飲調下。無時。竹瀝治傷寒數日。煩躁不解。以竹瀝新汲水各半茶腳和勻。服無時。

真珠散

治傷寒口乾。心神煩躁。

真珠(末研)龍腦(研)牛黃(研,各半錢)栝蔞根茯神(去心內木)朱砂(研,各一分)牙硝寒水石(,半分)
上為末勻。每服半錢。蜜水調下。無時。

秦艽煎

治傷寒心神煩躁。口乾煩渴。以秦艽半兩。去蘆細銼。用牛乳半盞。煎至六分。去滓放溫。分三四服。無時。

藕汁蜜

治傷寒煩渴。以生藕搗取汁半茶腳許。入蜜一錢。調勻服。無時。

葛根湯

治傷寒發熱煩渴。

葛根人參(去蘆,各半兩)麥門冬(去心)白伏苓甘草(炙)澤瀉(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水半盞。薄荷兩葉。煎至四分。去滓溫服無時。

百合散

治傷寒腹中滿痛。以百合半兩。炒黃為末。每服半錢或一字。米飲調下。無時。

黃芩散

治傷寒五六日。大便不通。熱燥悶亂。

黃芩枳殼(去穰麩炒)大黃大腹子(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半盞。煎至四分。去滓服。不拘時。

犀角散

治如前。

犀角屑川大黃(炮)柴胡(去苗,各半兩)人參(去蘆,一分)朴硝甘草(各半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五分。入棗一個。煎至四分。去滓溫服。量大小加減。

石燕散

治傷寒小便不通。小腹脹滿。以石燕火為末。蔥白湯調下一字。以通為度。無時。

又方
以萱草根煎湯。調五苓散服之。乳食前。

葛根汁

治傷寒衄血不止。以生葛根汁一小盞。分三四服即止。無時。

立應散

治如前。蒲黃干葛根末石榴花(焙乾末,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字。生地黃汁調下。並二三服止。無時。

又方
以黃藥為末。每服半錢或一字。新汲水調下。無時。

金汁蜜

治傷寒衄血。數日不止。

生地黃汁(小半盞)白蜜(小半盞)蒲黃(半兩)
上和勻。微暖過。每服半茶腳許。無時。

神白散

治傷寒吐血衄血咯血。大小便利血。槐花一分微炒。蛤粉半兩。同為細末。每服一錢或半錢。煎柳枝湯放溫調下。如修合不及。但以柳枝為末。新水調下亦可。

香墨丸

治傷寒衄血。兒小不能服散藥者。以好細墨為末。雞子清和丸黍米大。每五七丸。飲下或灌之。

地黃汁

治傷寒吐血。心胸不利。煩渴不已。以生地黃杵絞取汁。量大小與之。亦治衄血。

麥門冬湯

治傷寒咳嗽喘急。

麥門冬(去心)款冬花(去枝梗)人參(去蘆)紫菀(洗焙,各一兩)桂心(半兩)甘草(一分)
上為末。後入杏仁二十枚。麩炒去皮尖。研細拌勻。每服一錢。水一盞。生薑二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一捻金散

治傷寒風熱咳嗽。

白僵蠶(去絲嘴,一錢)甘草(半兩,炙)延胡索(去皮,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捻。齏汁調下。無時。

潤肺散

治傷寒鼻塞。涎壅咳嗽。肺氣不利。語聲不出。

麻黃(去根節)人參(去蘆,各一兩)杏仁(麩炒去皮尖)貝母(去心麩炒黃,各一兩)甘草(炙,半兩)陳皮(去白,一分半)桔梗(去蘆,一分)阿膠(蛤粉炒如珠子大用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赤芍藥散

治傷寒陽証咳逆。以赤芍藥沸湯浸七遍。每遍以瓦盆蓋少時。數足取出。炒燥為末。每服一錢。豆豉三粒。生薑一片。水七分。煎至五分。放溫服。無時。

蓽良湯

治傷寒寒多咳逆。蓽澄茄良薑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六分。煎數沸。入醋少許攪勻。帶熱服。

苓砂膏

治傷寒脈數。熱入胃嘔吐。

澤瀉(二兩半)桂(去皮,一兩)豬苓(去皮)赤茯苓(去皮)白朮(去蘆,各一兩半)
上為末。煉蜜和膏雞頭大。每服一丸。生薑自然汁化破與服,只末用便是五苓散。
亦治發熱煩渴飲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瘀熱在裡發黃。濃煎茵陳蒿湯調下。余病飲調。

四味人參湯

治傷寒脈遲。胃冷嘔吐。乾薑(炮)黃芩黃連(去鬚)人參(去蘆,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六分。煎至四分。去滓溫服無時。

附子姜朴丸

治傷寒寒多。嘔吐。手足厥冷。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乾薑(一分,炮)濃朴(去粗皮,生薑製,一分)
上為末。糊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無時。

半夏湯

治傷寒嘔逆。不下乳食。以半夏半兩。湯洗七次去滑。生薑一兩。同銼碎焙乾。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時時與服。無時。

蘆根飲子

治傷寒干。及反胃嘔吐。

生蘆根(切碎)青竹茹(各二合)糯米(半合)生薑(半兩)
上咀。先以水一升。煮千里鞋底。取半升。澄清。下藥再煮。取二三合。隨意服。量大小加減。

小半夏湯

治傷寒干欲死。半夏生薑各一兩。咀。以水一大盞。入藥煎。留半盞。去滓。分數服。

三黃散

治傷寒發黃。

川大黃(半兩,銼微炒)黃芩(一分)黃連(去鬚,一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六分。煎半。去滓溫服無時。

大麥苗汁

治如前。取大麥苗搗爛絞汁與服。小麥苗亦得。

人參柴胡飲子

治體虛傷於寒邪。渾身壯熱。頭目昏重。項背拘急。肢體疼痛。乾噦嘔逆。或作寒熱。發歇無時。煩渴不食。

人參(去蘆)柴胡(去苗)白朮白茯苓青皮(去穰)桔梗(去蘆)麥門冬(去心)川芎白芍藥甘草(炙)桑白皮升麻(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水一盞。烏梅一個。煎至六分。量大小分服。無時。

治傷寒時氣。頭痛不可忍。以朴硝研細末。生油調塗頂上。

治傷寒毒攻手足痛者。以羊桃汁。雜鹽豉汁漬之。

黑龍散

治小兒傷寒在表。服冷藥。寒伏於中。危困不得汗。

麻黃(去根節,三分)竹茹(一分)蘇木(一分)蠍梢(二十一個)烏龍土(一分,乃火團也)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五分。煎至三分。溫服無時。

雞白調散

治傷寒傷風。發寒熱似瘧。久不瘥。漸變骨間蒸熱。

朱砂(水飛)白礬(枯)鐵華粉粉霜鉛白霜(各一錢)輕粉白附子(各二錢)蠍梢(六個)龍腦麝香(各少許)
上為末。每服半錢。入雞子白井花水共約一茶腳。調勻服。無時。

茵陳散

治傷寒發黃不可下。

茵陳(一兩)白朮(半兩)甘草(半兩)
上為散。每服半錢。沸湯調下。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兩。

絳雪丹

治傷寒五六日。發黃。小便不利。煩躁熱悶。飲水煩躁不解。

朱砂(半兩,水飛)硝石(二兩,研)龍腦(少許)
上同研勻細。白米飯和丸雞頭子大。沙糖水化下。量大小服。

商陸散

治傷寒咽喉腫痛。以商陸根切碎。杵爛炒熟。用手帕子裹之。熨腫處。冷即易之。

甘桔湯

治傷寒咽喉妨腫。

桔梗(去蘆,一兩,米泔浸一宿焙乾用)甘草(二兩炒)
上為末。每二錢。水一盞。煎六分。放溫冷。細細呷服。

黃柏蜜

治傷寒熱毒。口舌生瘡赤爛。以黃柏去粗皮。用蜜漬一宿。微煎過。含之。咽汁勿絕。或以黃柏為末。同煎膏含之。量多少。

黃芩湯

治傷寒口舌諸病。舌黃舌黑。舌腫舌裂。舌上生芒刺。舌上出血皆治。

黃芩(三錢)赤芍藥(二錢)甘草(二錢,炙)
上咀。每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亦主鼻衄。

勝金餅子

治傷寒結胸氣痞。並主之。大黃(半兩)枳殼(去穰麩炒黃淨,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劑。捏作餅子。如小錢大。結胸者用芒硝半錢,同生薑水化半餅或一餅服之。痞氣者煎陳皮湯化下。無時。

生熟散

治傷寒結胸硬痛。以草烏頭二個。一生一炮。同為末。生薑自然汁和勻為丸。如雞頭子大。每一丸用蜜湯化下。芫花熨法治傷寒因飲水。心下結痞硬痛。名水結。以芫花醋拌勻。慢火炒熟。用綿裹熨之。冷即易。再炒用。以效為度。

藍靛治傷寒熱毒乘心。神志冒悶。煩躁昏亂。以藍靛一字或半錢。新水調下。

苦參酒治傷寒熱毒結在胸膈。六七日望死。以苦參半兩銼碎。用酒一盞。煎至半盞。去滓放溫。分三四服。連並服之。須臾吐出苦膽汁。立愈。

黃連湯

治傷寒熱入腸胃。下痢膿血。

黃連(去鬚微炒,二兩)黃柏(一兩,銼微炒)阿膠(一兩,蛤粉炒)梔子仁(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二錢。水六分。煎至四分。去滓溫服。無時。

梔子仁湯

治傷寒熱毒攻於腸胃。下赤汁或如爛肉鴨肝。壯熱腹痛。

梔子仁(二十一個)豉(二合)薤白(一握切)
上以水二大盞。同煎至一盞。去滓。量大小分作數服。無時。

烏仙散

治陰証傷寒。四肢厥逆。以川烏不拘多少。童子小便浸。不計日數。直至浸脫皮時。用水淨洗切碎。晒至八分干。便以紙袋盛吊于當風處。用時旋取為末。臘茶調下半錢。量大小及病勢與之。

燒附散

治傷寒陰盛隔陽。身冷厥逆。脈沉細。而煩躁體冷。以大附子一枚半兩者。入急火燒。微存中心二三分。取出。用瓷器合蓋放冷為末。更入臘茶末一大錢。同研勻細。每服半錢。水一小盞。蜜少許。同煎半盞。去滓溫服。服訖須臾。躁止得睡。汗出而解。又一方。燒附末每一字或半錢。酒調下。頻服取汗出。瘥。小兒本怯者。最宜服。

茱萸熨法

治傷寒陰証厥逆。以茱萸半升。酒和勻濕。用絹袋二枚盛。蒸令熱甚。以熨腳心。冷即易之。候氣通暢勻暖。即止。

牛蒡根汁

治傷寒汗後。餘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食。以牛蒡根杵爛。絞取汁服。看大小多少與之。

玉女散

治傷寒汗後。潮熱日發。諸藥不效。以川烏一兩。火炮去皮臍。為細末。每服一錢或半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七片。棗一枚。煎至四分。溫服無時。

傷寒之病。傳變証候甚多。予嘗編傷寒類証論方。亦頗詳備。今集小兒傷寒截方。如或有証候未盡者。請照類証。依法為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