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鉤元

清 楊時泰

卷三十二 人部

取男子二十已來無疾患。顏色紅白。于頂心剪下者。 氣味苦溫。 主五癃關格不通。治小兒驚。大人痙。(本經)止血悶血暈。金瘡傷風。 合雞子黃煎之。化為水。療小兒驚熱百病。

亂髮(梳櫛下者用代發 ) 氣味苦微溫。 補陰之功甚捷。消瘀血。(丹溪) 方書用治傳尸勞溲血下血淋証。並前陰諸疾與痔。 入諸膏藥內。能消毒止痛。長肉生肌。

附方 鼻衄。血餘燒灰。吹之立止。 黃膽尿赤。亂髮灰水服一錢。日三服。女子漏血。 亂髮洗淨。燒研。空心。溫酒服一錢。 吐血。髮灰一錢。米醋二合。白湯一盞調服。尿髮灰二錢。醋湯服。 血淋苦痛。亂髮燒存性二錢。入麝少許。米飲服。 大便瀉血。 半兩燒灰。雞冠花柏葉各一兩。為末。臥時酒服二錢。來早以溫酒一盞投之。一服見效。 女勞黃膽。用豬膏半斤。亂髮雞子大三枚。和煎發消。藥成矣。分再服。病從小便中出。破傷中風。亂髮如雞子大。無油器中熬焦黑。研。以好酒一盞沃之。入何首烏末二錢灌之。少頃再灌。 疔腫惡瘡。亂髮鼠屎等分。燒灰。針入瘡內。大良。 瘡口不合。亂髮露蜂房蛇蛻皮。各燒存性一錢。用溫酒食前調服。神妙。

〔論〕 血之榮以髮。(精之榮以須。氣之榮以眉。)發屬心。稟火氣而上生。(須屬腎。 稟水氣而下生。眉屬肝。稟木氣而側生。男子腎氣外行故有須。婦寺則無須而眉髮不異也。) 丹溪謂其補陰之功甚捷。以補陰參于稟火氣而上生。則所補者乃陽中之陰也。夫血生於陽中之陰。本其所生以上榮於發。而即還返於陽中。故其補之之功捷。然更能消瘀血者。以此味之補。非益其所本無。乃還其所本有。不凌節。不造次。故補即為行耳。人身氣血。生與化。其機合而有之。即丹溪云捷。亦屬強名也。本經首主五癃關格。其義奚若。蓋水與血是二是一。以補為行。複何疑於水道之利乎。至治小兒驚。大人痙。與補陽中之陰義正相合。(驚與痙皆由陽中陰虛)即血悶血暈金瘡傷風等治。病機亦不越於陽中陰虛。其微義可類參也繆氏云:經熬 後。氣味不佳。胃弱者勿宜。

〔修治〕 取無病患發。不拘人。已新剪舊落。或童男胎髮。並好。用皂角水洗淨。入罐內燒存性用。入外科藥。煎膏用。

人屎

氣味苦寒。 治時行大熱狂走。解諸熱毒。療反胃(惟結熱者)及痘瘡黑陷。敷癰腫發背瘡漏。新者封疔腫一日。根爛。

人中黃(即多年廁坑中磚上所凝結黃 也) 性治約與人屎同。解胃家熱毒。 又法。臘月截淡竹一段。去青。留上下二節。上節發竅。納大甘草於中。以木塞上竅。插浸下節一頭于糞中。經月取出。晒乾待用。(除瘟疫熱毒宜用此)

糞清(俗名金汁) 取法。寒冬月將竹籮閣盆上。用棕皮綿紙鋪籮底。上鋪黃土五寸。澆糞汁淋土上。濾取清汁。入新瓮內。碗覆口。埋土中一年。取出清若泉水。全無穢氣。年久者彌佳。比竹筒滲進法更妙。 苦寒。能除辛熱。解諸毒。治時行大熱狂走。痘瘡紫黑乾枯。(陰虛燥熱尤宜) 敷一切熱毒癰腫瘡漏。 金汁濁陰歸下。有降無升。入土既久。去濁留清。身中諸火逆上。仍用身中降火之品治之。

(士材)

附方 熱病狂走。如見鬼神。久不得汗。及不知人事者。人中黃入大罐內。用泥固濟。 半日。去火毒。研末。新汲水服三錢。未退再服。 大熱狂渴。干陳人屎為末。於陰地淨黃土中作五六寸小坑。將末三兩匙置坑中。以新汲水調勻。良久澄清。與飲即解。世俗謂之地清。 噎膈反胃。諸藥不效。真阿魏一錢。野外干人屎三錢。為末。五更以薑片蘸食。能起死人。 蟲毒百毒。及諸熱毒。時氣熱病。口鼻出血。用人屎尖七枚燒灰。水調頓服。溫覆取汗即愈。神驗。 諸毒猝惡。熱悶欲死者。新糞汁水和服。或乾者燒末漬汁飲。名破棺湯。

人尿

(名還元湯輸回酒) 取十二歲以下童子者。(膀胱無龍火也)先禁食五辛熱物。多與米飲以助水道。 法當熱飲於中。尚存真氣。其行自速。冷則惟存鹹味寒性矣。 氣味鹹寒。 滋陰降火。(肺腎有火者所必須)治勞熱骨蒸咳嗽。鼻洪吐衄。療熱狂及中。產後敗血攻心。血暈悶絕。並撲損瘀血。 人喉有竅。則咳血殺人。喉不停物。毫發必咳。血既滲入。愈滲愈咳。愈咳愈滲。惟飲溲溺。則百不一死。若服寒涼。則百不一生。 (褚澄) 諸虛吐衄咯血。惟用童便。每一盞入薑汁或韭汁少許。徐徐服之。日進二三服自效。寒天則重湯溫服。不徒降火。且消瘀血。 凡產後溫飲一杯。可免血暈。至三日後止之。 同澤蘭荊芥白芷續斷延胡牛膝蘇木黑豆。治產後血暈。虛者加人參。 同枇杷葉天冬麥冬蘇子桑皮沙參五味生地款冬百部。治陰虛咳嗽聲啞。喉間血腥氣。 同蘇木番降香續斷牛膝丹皮蒲黃。治內傷吐血。或瘀血停留作痛。 久嗽涕唾。肺痿時時寒熱。頰赤氣急。用童便去頭尾少許五合。取大粉甘草一寸。四破浸之。露一宿。去甘草。平旦頓服。或同甘草末一錢服亦可。一日一劑。 折傷跌撲。童便入少酒飲之。推陳致新。其功甚大。凡一切傷損。 不問壯弱。及有無瘀血。俱宜服此。若脅脹作痛。或發熱煩燥口渴。惟服此一甌。勝似他藥。萬無一失。軍中屢試有驗。 赤目腫痛。自己小便乘熱抹洗。即閉目少頃。此以真氣退去邪熱也。

〔論〕 人溺滋陰降火。世多未悉其所以然。夫欲究人身之水化。當先明於氣化。次明於血化。而氣化血化之元機。總不外升降勿失其職。清濁無或相干耳。所謂水化者。坎。水氣也。兌。澤形也。一陽陷於二陰為坎。坎以水氣潛行地中。為萬物受命之根。本一陰。徹于二陽為兌。兌以有形之水。普施於萬物之上。為資生之利澤。是水化之說也。氣化者。三焦為元氣之使。乃水中之火。根於腎。際於肺。升降於脾。故下焦治在腎。中焦治在脾。上焦治在肺。合之經云少陽屬腎。腎上連肺。又云。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則可以思氣化之所至。更合於經云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則可以思水化氣化之無二矣。 血化者。血生於心。化於胃。統於脾。藏於肝。歸於血海。此可以思血化之所至。更合於經云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更可以思氣化所至即血化之所至矣。再所云升降不失其職。 清不升則清陷於濁中。並陰不得化矣。血生於心。心。太陽也。而陰化焉。陰主降者也。不降則濁亂於清中。並陽不得布矣。人身止是水火合化以為氣血。而心腎即水火之匡廓。水火之互根互宅。乃先天合一之神機。第人生以後。全賴後天以完先天。所謂脾胃司升降之樞者。 正為其借此以合於先天神機耳。試以人氣之清濁言之。經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此陰陽以臟腑言)又曰: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是謂亂氣。又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此言清濁。原非判然為兩。惟是濁中元有清。而即于濁中升其清者。俾上行以達天。清中元有濁。而即于清中降其濁者。俾下行以至地。此後天氣血不離胃肺為之爐冶也。(陰中之陽升。而陰隨之由水化而氣化。由氣化而血化。此手少陽三焦為主。即俾陽中之陰降。而陽隨之由血化而氣化。由氣化而水化。此手太陽小腸為主。)惟胃肺乃升清降濁之地。即裕有滋陰降火之神。蓋陽升而陰隨者。是謂滋陰。陰降而陽歸者。 是謂降火。其大爐冶已具於此。即下而便溺之出。舉不越此矣。 腎脈至於肺。而少陽屬腎。 是少陽亦至於肺也。第陽必藉胃脾水穀之陰以至肺。而脾胃亦藉少陽之氣以上達其陰於肺。 然後能通天氣。通天者生之本。故陽化而陰生焉。是經所謂雲霧精。而後上應白露下也。經曰: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是即雲霧不精。而上應白露不下也。蓋三焦元氣。因脾胃受穀氣以泌糟粕。蒸津液。而清氣上注於肺者。此地氣上為雲也。肺中之清氣。因脾胃穀氣所注。還下其濁於胃。以致津液變化為血。營衛通而糟粕以次傳下者。此天氣下為雨也。然升降必由中土始之終之。皆不離於陰也。統繹斯義。則可明於坎水為始。兌水為終。而三焦為水穀道路。氣之所終始矣。 抑便溺皆從氣化。經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 此受五臟濁氣。故瀉而不藏。與經所云諸陽皆濁之義合。何以又云手太陽獨受陽之濁乎。曰:心與小腸為表裡。心為火主氣。固火之靈也。第心實主血。而小腸為心氣化之府。必其血化行。而後氣化乃達於極下。(血化行者。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也。氣化下達者。穀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也。)若是則手太陽獨領氣化而即神於血化。舉下而大腸膀胱。無不承其氣中之血化以傳道焉。經故謂其獨受陽之濁也。夫小腸經脈上會諸陽于督。下會諸陽于任。則豈非上而承陽以司心之氣化。下而接陰以通腎之血化者乎。內經謂手少陽之正指天。(由陰而升陽) 手太陽之正指地。(由陽而降陰)陽升而陰固隨之。陰降而陽亦歸之。是氣化血化水化。斯二經可思也。然則小腸豈可止以受盛盡之。又豈止膀胱為津液之藏氣化則能出乎哉。 便溺之下。固為糟粕。然其歸於大腸膀胱者。足以征陰之下降。而陰之下降。即以征陽之下歸於元也。經故曰視病必求其下。又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然則人身便溺。 其可忽乎哉。 氣血與便溺之相分。在上中二焦。本於陰而化於陽。至便溺之相分。在中下二焦。化於陽而分於陰。故任之水分穴。分別清濁以出焉。

繆氏云:其性稍寒。不利於脾胃虛寒溏瀉。及陽虛無火食不消者。

溺白

即人中白。便溺澄結所成。又藉塵埃沒溺所集也。物入陰中。色剝為白。陰中之陰矣。 入手太陰肺足太陰脾。因精與氣原從脾肺氣化之中游溢轉輸。是以仍歸脾肺也。 氣味鹹平而涼。 治鼻衄。傳尸熱勞。肺痿。心膈熱。羸瘦渴疾。及膚出汗血。並口齒生瘡。走馬牙疳。 能瀉肝火三焦火並膀胱火從小便中出。(行其故道) 同鰻魚食之。為烏龍丹。大衄久衄及諸竅出血。並用人中白一團如雞子大。綿五兩燒研。每服二錢。溫水服。 鼻衄五七日不住。及膚出汗血者。並用人中白新瓦 干。入麝香少許。溫酒調服。立效。 痘瘡倒陷。臘月收人中白。火 為末。溫水服三錢。陷者自出。走馬牙疳。取下溺盆內白屑。入瓷瓶。鹽泥固濟。 紅研末。入麝香少許。貼之。又用婦人尿桶中白垢。火 一錢。 銅綠三分。麝香一分。和勻貼之。尤神。鼻中息肉。人中白瓦焙。每溫湯服一錢。 口舌生瘡。溺桶 七分。枯礬三分。研勻。有涎拭去。數次即愈。

〔論〕 人溺主治之義。已悉於前矣。溺之與白 。原是一物。但溺則徑達下而不留。 白性稍留。於肺所生病。可徐而致其功。故用之微有異。經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是飲之精氣。由胃而脾。由脾而肺。 以達其清陽於上。即少陽屬腎。腎上連肺之義。陰中之陽致於上。則陽中之陰達於下。故能化血歸經。經所謂肺之濁氣。下注於經也。血化歸經。是謂營氣。是乃謂之通調水道也。後天之水。皆根氣化。氣固肺所主。而氣化之能通調水道者。以其清陽之能化。而濁陰之化乃行。則凡濁陰不化。如血証當首及。而更於治肺為切當也。所治上焦諸証。皆就清陽之能化以化濁陰耳。即痘瘡倒陷。非又清陽之不化以致病於濁陰者乎。若止以鹹能入血而散為言。 則亦不究其本矣。

〔修治〕 歲久溺器有濃寸餘者。取置瓷盤內。露高潔處。越一二載。中外皆白。絕無臭氣。乃可用。研極細。水飛數過。再研萬匝。如仍有惡臭。隨泡隨飛。約數百遍。以無臭為度。 淬者精粹盡失。轉增火毒。不堪用。

秋石

製煉法。秋月用人尿二三石。入鍋內。桑火緩煎。勿使鍋岸生 。有則竹刀掠下。或沸泛。以竹杖頻攪定。俟乾成渣。去薪。緩火焙燥。分置陽城罐。上空二寸許。磁盞蓋。封固罐口。養火一周。其藥漸升。輕盈如雪。或成五色。或象物形。此屬上乘。宜密貯銀瓶。藏陰靜處。不則風化成水。複須升養。仍結如霜。但少堅實耳。(之頤)又製既濟元黍法。選端潔童男女。各認溺器。各陸續取溺。煎煉成滓。各升取上乘秋石。各取溺器白 。晒焙令乾。先置女 於銀釜之底。次置男秋石于女 之上。次置女秋石于男秋石之上。次置男 于女秋石之上。安置定。上余二寸。六一泥封固。三方火溫養七日。則粒粒丹紅交結釜頂。此更屬無上乘。藏貯亦如秋石法。 氣味鹹溫。 滋腎水。養丹田。返本還元。歸根複命。安五臟。潤二焦。消痰咳。退骨蒸。軟堅塊。明目清心。延年益壽。

〔論〕 難經曰: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然內經謂三焦為水府。而腎屬水。 膀胱行水。與腎合。故又曰:三焦者足少陰太陽之所將。然則小水之出也。固根於氣化。然實為氣之所終。由陽而歸陰以出也。原其所始。固亦本於至陰。(氣者水所生)第氣之所終。 由陽歸於陰者。較氣之所始。由陰達於陽者。為何如哉。是以人溺雖降火有功。還以較於秋石從水之降。而轉為火之升。(之頤謂緣潤下。水藉火大。既濟而允升。)自秋石尤有滋益矣。 試觀養火一周。則其藥漸升。輕盈如雪。視溲溺竟何如乎。 此藥要常近火。或時複養火三五日。則功效更大。

人乳

味甘鹹。氣平涼無定性。(其人和平。飲食沖淡。其乳必平。其人暴躁。飲酒食辛。或有火病。其乳必熱。)榮五臟。明眼目。安養神魂。滑利關格。治瘦悴。澤皮膚。並筋攣骨痿。腸胃秘澀。又能益心氣。補腦髓。止消渴。治風火証。養老尤宜。 又治痰火上升虛損之証。及中風不語。左癱右緩。手足疼痛。動履不便。飲食少進諸証。(攝生眾妙) 地黃當歸草木之流。得天地偏氣。用治血病。力固有餘。用補血衰。力猶未及。不如頻服人乳。 匪但補血。且病因血成者。亦由調養滋達而自愈。 入四物湯。共補精血。入四君子。同益元陽。 月經不通。日飲人乳三合。 猝不得語。人乳半合。美酒半升。和服。 失音不語。 人乳竹瀝各二合。溫服。 虛損勞瘵。用無病婦人乳三酒杯。將瓷碟晒極熱。置乳於中。次入麝香末少許。木香末二分。調勻服。後飲濃茶一酒盞。即陽敗。次日服接命丹。方用乳三酒盞。如前晒碟盛乳。並人胞末一具。調服。服畢面膝俱赤。如醉思睡。只以白粥少少養之。 眼熱赤腫。人乳半合。古銅錢十文。銅器中磨令變色。稀稠成煎。瓶收。日點數次。或以乳浸。黃連蒸熱洗之。

〔論〕 乳汁由血所化。故滋血者還以乳。夫婦人之乳。資以衝脈。因沖與胃經通故也。 沖為血海。而胃為血液化生之府。安得不責其本乎。凡男子以氣為主。究氣之所生。所生者腎也。女子以血為主。則當究血之所生。所生者心也。血赤火也。女子之乳白。男子之精亦白。皆從金也。女子氣盛。合於心包絡血。即就血所生處而化乳。男子氣盛。合於衝脈之血。即就氣所生處而化精。(乳與精俱從血化。而血化俱由於氣。但分上下者。分於血與氣所生之處也。化不離生。生亦不離化。上之血生為氣化。下之精生為血化耳。)但男女之化乳化精者。皆不離於脾胃。以其為升降鼓煽運化精微之地也。然則乳汁固不徒少陰血主之所化。 實由肺胃氣化之所成矣。第血化之乳。化原固在氣。一離乳房。則徒存陰質。而氣化已散。 故取以療病者。必審病之所宜。如血虛有熱。燥渴枯涸。乃其的對。即用以培養者。亦必審體之所宜。如質瘦無痰。臟陽胃強。乃見資益。不則。概投止以取累耳。至方書謂宜於虛火及中風証。夫虛火類有燥痰。而風証之屬陰虛者。亦不能攝痰歸元。即此宜投之証。猶當為乳汁地。以佐使為功可也。 屬陰性冷。若臟寒滑泄。及胃弱脾虛者。並不宜服。(仲淳)

〔修治〕 凡服須熱飲。欲使流行經絡。加醇酒調。若晒曝為粉。入藥尤佳。 晒乳粉法。遇有乳汁。即下銀鍋煎成膏。用大瓷盤盛。日下晒之。必以水浸盤下。不則久晒不乾。此乃未濟之妙也。

人胞

一名河車。其色有紅有綠有紫,紫者良。 置酒內覆者,男胎也。首胎重十五兩以上。氣味甘鹹溫。 主治男女一切虛損勞極。(其形質得男女坎離之氣而成。故陰陽兩虛者服之。有返本還元之功。)癲癇失志恍惚。安心養血。益氣補精。 凡虛勞羸瘦。形臟化薄者。宜以人身之本元。補助人身之血氣。投之女子。更育胎孕。凡無子。或多生女。或難產小產者。服之無不捷效。 以側柏葉烏藥葉俱酒晒。九蒸九曝。同之為丸。大能補益。名補腎丸。(丹溪) 大造丸。(吳球)用首生男胎人胞。米泔洗淨。淡酒蒸熟。搗晒研末。敗龜板童便浸三日。酥炙黃二兩。黃柏杜仲各一兩半。牛膝一兩二錢。地黃二兩半。入砂仁六錢。白茯苓二兩。絹袋盛。入瓦罐。酒煮七次。去茯苓砂仁不用。杵地黃為膏。聽用。天冬麥冬人參各一兩二錢。夏月加五味子七錢。俱忌鐵器。為細末。地黃膏加酒。米糊丸小豆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下。女人去龜板。加當歸二兩。以乳煮糊為丸。若男子遺精。女人漏下。並加牡蠣粉一兩。去人參。(世醫用陽藥補益。往往為害。蓋邪火只能動欲。不能生物。龜板黃柏為河車之佐。加以杜仲牛膝。通為足少陰經藥。古方加陳皮。即名補腎丸也。地黃涼血滋陰。得茯苓砂仁黃柏則走少陰。白飛霞以此為天一生水丸也。二冬保肺。不為火炎。使肺氣下行生水。然其性有降無升。得人參則鼓動元氣。有升有降。故同地黃。即為固本丸也。又參麥五味名生脈散。皆為肺藥。此方配合。大抵以金水二臟為生化之源。加河車以成大造之功也。)

補天大造丸。專培元氣。延年益嗣。壯陽光。溫坎水。降離火。為天地交泰。若房勞過度人五心煩熱。服之神效。常人四十以後。常宜服此。接補真元以躋上壽。
紫河車一具。取首生男胎者。如無得壯盛婦人者亦好。先用鮮米泔將河車輕輕擺開。換米泔洗五次。不動筋膜。只洗淨。有草屑輕輕取去。將竹器盛於長流水中浸一刻以取生氣。提回。小瓦盆盛於木甑內。用文火緩緩蒸至六時止。極爛如糊。取出。先傾自然汁在藥末內。略和勻。後置河車石臼內。木杵擂千下。如糊樣。連前藥汁末和勻。再杵千餘。集眾手為丸。此法全天元真氣。世所少知。若用火焙酒煮去筋膜。大誤。入龜板。尤誤。(此語必有所見。不用便為穩妥。)
外用濃川黃柏去粗皮酒炒一兩。川杜仲去粗皮酥炙斷絲一兩五錢。川牛膝去蘆酒浸一兩五錢。當歸身酒洗一兩。懷熟地酒蒸九次二兩。天冬去皮心一兩半。懷生地酒浸一兩半。枸杞一兩。麥冬一兩五錢。以上四味。另用酒煮爛。搗膏。陳皮去白七錢半。白朮炒一兩。五味子七錢。小茴香炒七錢。乾薑炮黑二錢。側柏葉取嫩枝隔紙炒乾二兩。骨熱。加丹皮地骨皮皆去心。知母酒炒。各一兩。血虛。加當歸地黃倍用。氣虛。加人參黃 蜜炙各一兩。婦人去黃柏。加川芎香附條芩。俱酒炒。各一兩。
上藥精製。稱淨末。不犯鐵器。用前蒸河車搗爛並汁和為丸。若河車肥大。量加藥末。不必用蜜。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米湯下。有病。一日二服。(此比古方更效。若稟氣虛。或斫喪太過太早者。尤宜。)

種子三益膏。治斫喪真元。中年無子。婦人血虛不孕。製一料夫婦齊服。服盡即孕。(如婦人經準氣血壯而無病者不宜服)大肉蓯蓉(酒洗去浮甲)何首烏(用竹刀切黑豆上九蒸九晒)懷生地(切片酒拌九蒸九晒)山萸肉枸杞子沙苑蒺藜(真者炒香)菟絲子(酒浸一宿搗成餅晒乾炒) 杜仲(去皮鹽酒炒斷絲)麥冬各四兩。柏子仁白茯苓(人乳拌晒)補骨脂(鹽水炒)川牛膝(與何首烏同蒸)各二兩。以上藥取淨末。用鮮紫河車一具。頭胎者佳。白酒洗淨。隔瓶煮爛。搗和前末。加龜膠鹿角膠各八兩。以酒化開。同前藥和勻。如乾。加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錢。好酒下。氣虛加人參二兩。忌蔥蒜蘿卜煎爆等物。合時宜二三九十月。靜室精修。

心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則以此味補心血。誠為中肯。夫胞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又屬命門之真氣所攝。人生命門既成。即生心。心與命門一氣。即可知其又補心氣矣。)

〔論〕 經云。命門者。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即此胞也。其元始自心下。系貫七節之旁。其系則屈曲下行。接兩腎之系。(兩腎之系接心下。系以系胞。故經曰:胞之絡系於腎。

又曰: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下尾閭。附直腸之右。通二陰之間。前與膀胱下口溲溺處並行而出。乃精氣所泄之道路。若女子則子戶胞門。亦自直腸之右。胞外與膀胱下口相並。此受胎處也。又脈經以右腎為命門。其府則胞門子戶。介賓曰:子戶胞門。男女之通稱也。 特男子以藏精。女子以蓄血。男女交會之際。男子施由此出。女子攝由此入。故即在此中結胎。胎元既足。亦複由此而出爾。夫腎中之元陽。即為命門。原與臍對。而胞宮子戶。乃在直腸之前膀胱之後者。固經所謂相火之下。水氣承之也。(水是三才之祖。精為元氣之根。)

人身一點元靈。聚於臍下。自為呼吸。呼則接乎天根。吸則接乎地根。此即命門真氣。自有命門真氣。便且下際下蟠。況于最初之合約而化者乎。又按天一生水。配丁之陰火而生內。為命門。然後生心。是則心與命門一氣也。經既云胞脈屬心。又安能外於命門乎。然則女子結胎在胞宮。而實受氣於命門。方胎孕時。兒之臍系於胞。胞系母脊。(實為督之命門)以氣食兒。呼吸胎息。轆轤任督。真元氣之所鐘也。其色紅黑相間。紅屬火為陽。黑屬水為陰。陰兒離母腹。則氣盡於形。之頤故謂先天之郛廓。主培後天形臟。而丹溪謂氣虛則加氣藥。血虛則加血藥。誠善於用河車者也。

繆氏云:此補陰陽兩虛之藥。若陰虛精涸。水不製火。發為咳嗽吐血。骨蒸盜汗等証。此屬陽盛陰虛。法當壯水以製之。不宜陰陽並補。以耗將竭之陰也。胃火齒痛。亦忌之。

〔修治〕 最好如補天大造丸製法。(惟取極爛如糊)然必得河車時。恰有諸藥合之乃可。若欲預製待用。宜照前法蒸。以熟為度。不必極爛。便置銅鏇內。重湯 乾可也。此不用酒煮火焙。又可留貯。亦妙。

胞衣水

此久埋地下化為水者。 氣味辛涼。 治小兒丹毒諸熱毒發寒熱不歇。狂言妄語。頭上無辜發豎。虛痞等証。天行熱病。飲之立效。反胃久病。飲一鐘。當有蟲出。繆氏云:埋久得地中陰氣。其氣必寒。辛寒而走足陽明經。故主如上諸証。

坎氣

即初生臍帶。 胎在母腹。臍連於胞。胎息隨母。故臍者人之命蒂也。(以其當心腎之中。前直神闕。後直命門。故謂之臍。言齊也。)臍蒂乃真氣聚會之所。今世即以食兒。用解胎中一切毒。及免驚風痘患。亦取裨補真元耳。

附方 預解痘毒。兒生十三日。以本身剪下臍帶燒灰。乳汁調服。或入朱砂少許。可解胎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