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鉤元

清 楊時泰

卷十六 五果部

杏仁

五月採之。雙仁者有毒殺人。不可用。 氣味甘苦溫冷利。(性潤。利下行。非真冷也。)有小毒。氣薄味濃。濁而沉墜。降也。 入手風仁帶治肺服。能體與用者謂心之火及亦可。蓋火援物以顯用。即用以顯體故也。(之頤)杏仁下喘。治氣也。桃仁療狂。治血也。俱治大可過泄。脈浮者屬氣。用杏仁陳皮。脈沉者屬血。用桃仁陳皮。(肺與大腸為表裡。賁門主往來。魄門主收閉。為氣之通道。故並用陳皮佐之。)同天冬煎。潤心肺。肺燥喘熱。大腸秘。用杏仁去皮研細。每一升。入水一升半。搗稠汁。入生薑四兩。甘草一寸。銀石器中。 慢火熬成稀膏。入酥二兩同收。每夜。沸湯點服一匙。久患肺氣喘急。至咳甚者。杏仁去皮尖二兩。童便浸。一日一換。夏月三四換。滿半月取出。焙乾研細。每服一棗大。薄荷一葉。 蜜一雞子大。水一鐘。煎七分。食後溫服。不過二劑。永瘥。忌腥物。風虛。頭痛欲破者。 杏仁去皮尖。晒此法神妙。可黛一錢。作餅。 用杏仁三升去研勻點之。目頭點之。

〔論〕經云。杏為心果。而其仁則治在氣。又云。桃為肺果。而其仁則治在血。蓋火之用在火之氣之變化心而致氣陽。氣為乎。試即何以同胡又同破粗工散散肺經風寒滯氣殊效。若陰虛咳嗽。肺家有虛熱熱痰者。忌之。(仲淳)

〔修治〕以湯浸去皮尖。麩炒研用。亦有不去皮尖者。取其發散風寒肺病。

雙仁者。有毒不可食。 氣味苦辛甘溫。苦能泄滯。(重)辛能散結。甘溫通行。氣薄味濃。陽中之降。陰也。 入手足血熱燥兼行皮膚凝滯之血蛭大黃用)主之治蓄血治產後瘀血。結塊作便結不通。同番降仁之用。粗者知其破作熱急勞咳嗽。血結腹及腰痛。桃仁一升三度瘥。大便不快。裡急每嚼桃仁五七粒。瘧疾寒熱三錢。丸梧子大。每服三丸蒸作熱。桃仁百二十枚。留任意吃水。隔日一劑。百日五升。同煮乾。木臼搗爛。

〔論〕昔賢謂血滯所宜者。桃仁紅花丹皮蘇木血竭之屬。夫紅花蘇木血竭色紅。丹皮色紫。 血之惟桃仁色白而和血。上下中無不行。所云入手足厥陰者。因包絡為化血之原。肝為納血之臟肝氣下降。入心而生血。手厥陰受之以行其化。足厥陰又即受之以歸於經也。抑司氣之劑多矣血氣舊媾為性善破血。散而不收。瀉而無補。用之不當。及當而或過。能使血下不止。慎之。(仲淳)

〔修治〕行血。宜連皮尖生用。潤燥活血。宜湯浸去皮尖。炒黃。或用麩麥同炒。或燒存性弗用千葉者。令人鼻衄不止。性走血。下降利大腸甚快。

一婦滑泄數年。百治不效。或言此傷陰有積也。桃花落時。以棘針刺取數十萼。(弗犯人手)面和作餅。煨熟食之。米飲送驚怒傷肝。痰夾敗血。遂至發狂。食桃花利痰飲。散滯血則愈。產後大小便不通。用桃花葵子滑石檳榔等分。為末。每空心蔥白湯服二錢。痰飲宿水。收桃花陰乾為末。溫酒服一合取利。覺虛。食少粥。不似轉下藥也。

〔修治〕揀淨。收入絹袋。懸檐下陰乾。

莖及白皮水腫尿短。桃皮三斤。去外粗皮。秫米一斗。女曲二升。以水二斗。煮桃皮。 以半漬曲。半漬秫飯。如常釀成酒。每服一合。日三次。以體中有熱為候。小便忌生冷一切毒物。婦人經閉數年。面色萎黃。唇口青白。腹內成塊。肚上筋起。腿脛或桃根煎主之。用桃樹根牛蒡根馬鞭草根牛膝蓬 各一斤。銼。以水三斗。煎一斗以慢火煎如餳狀收之。每熱酒調服一匙。

〔修治〕根之皮更良。取東行者。刮粗皮。取白皮用。 膠 血淋作痛。桃膠炒木通石膏各一錢。水煎。食遠服。產後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腹痛。 用桃膠焙乾。沉香蒲黃炒各等分。為末。每服〔修治〕于桃茂時。以刀割皮。久則膠出。以桑灰湯浸過。晒乾用。

梅實

入藥以野生及未經就接者為貴。 味酸。氣平。花開于冬。而實熟於夏。得木之全氣。故其味最酸。(瀕湖)經云。味過于酸。

烏梅味酸澀。氣溫平。入厥陰肝及脾肺二經血分。主治下氣。除煩熱滿悶。止肢體痛。偏不仁。去死肌惡肉。青黑痣蝕。惡瘡 肉。(此收而能化之故)去痺利筋脈。(能吮腎液以筋膜)除冷熱痢。止休息痢。調中去痰。治瘧瘴。止吐逆霍亂。好唾口乾。療久嗽。(能收肺陽一味作湯代茶。治火炎頭痛。痢血日久。用鹽水梅肉一枚。研爛。合臘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或用烏梅胡黃連灶下土等分。為末。茶調服亦效。蓋血得酸則斂。得寒則止。得苦則澀故也。蝕惡瘡 肉。烏梅肉燒存性。研敷瘡上。一夜立盡。同黃連白芍滑石甘草蓮肉扁豆葛根升麻紅曲橘紅作丸。治滯下如神。便血及酒痢。久痢不止。用烏梅三兩。燒存性為末。 醋煮米糊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服二十丸。日三。尿血。烏梅燒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 不通。氣約下行者而化於陽化陽即並陽中之陰而化之。 因收得化。是即下氣以為固脫。原非止澀之劑也。若為止澀之劑。何以大便不通者納之下部。乃反得通哉。

〔論〕世俗類以烏梅為酸收耳。觀本經首主下氣。次及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 肉等証。 津。 液應。) 致其行之止謂為酸所為聚精毓氣之全。具陰原具有陽溢。可以思原於津液之化。以肝者。是其治皆不外於斂前義概之乎。曰:此味藥矣。今痢之病於熱傷久痢斷後。用澀藥為君而絕不根於血也。再如於血藥用矣。然亦未有離于氣不能還其一降一收之元) 為得當。若烏梅者。胥能合陽中之陰。舉陰之滯陰之虛而陰不化。宜大補元陽化陰以益使陰清。遂導陽中之陰而使陽化濕熱合則化膿血而煩痛。宜收下燥濕守中養胃之劑兼之。俾中焦未易獲效也。蓋收陰中之陽。則陰所以調天氣地氣之樞也。由陰完而首言下氣者。正其調血之功耳。大抵肝乃能四應。(但有主劑以為合應分應行不離收者。至本經別錄所主治多不及白梅又名鹽梅霜梅。氣味酸鹹平。主喉痺。他治與烏梅仿佛一二。而烏梅較良。資用更痰厥僵仆。牙關緊閉者。取白梅肉指擦牙根。涎出即開。喉痺乳蛾。冰梅丸。用青梅二十鹽十二兩。腌五日。取梅汁。入明礬三兩。桔梗白芷防風各二兩。牙皂三十條。俱為細末。 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風痰厥。牙關不開。用此擦之。尤佳。梅核膈氣。取半青半黃梅子。每個用鹽一兩。腌一日夜。晒乾。又浸又晒。至水盡乃止。用青錢三個。夾二梅。麻線縛定。通裝瓷罐內。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收一年者。治一人。二年者。治二人。其妙絕倫。暑氣霍亂。白梅一個。和仁搗碎。 入絲瓜葉一片。或扁豆葉。再搗爛。用新汲水調。灌下即解。

〔論〕烏梅白梅。氣味致有不同。烏梅因製以達火氣。所以收而能化。白梅同鹽汁漬。 則其同用風寒初起。瘧痢未久者。弗遽用。(士材)

〔修治〕造烏梅法。取青梅籃盛。于突上熏黑。若以稻灰淋汁潤濕蒸過。則肥澤不蠹。 造白

大棗

味甘。氣溫。氣味俱濃。陽也。入足太陰陽明經。主治溫胃益脾。和陰陽。調營衛。 津液。助十二經。(甘緩陰血。血緩則脈生。)療心下懸少氣。殺烏頭附子天雄毒。和光粉燒。治疳痢。小兒患秋痢。與蛀棗食之良。棗屬土而有火。味甘性緩。甘先入脾。脾經血分藥。(丹溪)經曰:裡不足者。以甘補之。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大棗甘能補中。溫能益緩脾。邪在半表則營衛爭之。辛甘解之。薑棗以和營衛。(成無己) 欲哭服之〔論〕素問言棗為脾果。脾病宜食之。指治病和藥說。若無故頻食。則生蟲損齒。丹溪云。 主。 中滿者。忌之。小兒疳病。不宜食。齒痛及患痰熱者。不宜食。 生者尤不利人。多食致寒熱。(仲淳)

〔修治〕用青州及晉地者。晒乾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