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証治裁 卷之四

清 林佩琴


黃膽論治

黃膽 穀疸 酒疸 女勞疸 黃汗 黃胖 脫力黃附 黃膽由脾胃濕熱鬱蒸,漸致身目如金,汗溺皆黃,經謂濕熱相交,民病癉也。丹溪云︰此如 曲醬相似,濕熱久罨,其黃乃成。此發黃膽所由。《傷寒論》發熱,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飲,瘀熱在裡,必發黃。

又云︰傷寒汗已,身目為黃,以寒濕在裡,不解,非但濕熱發黃,寒濕亦發黃也。濕熱發陽黃,寒濕發陰黃,此發陽黃、陰黃所由。海藏云︰凡病當汗不汗,當利小便,不利,皆生黃。疸有五︰黃膽、穀疸、酒疸、女勞疸、黃汗。身目悉黃,寒熱體倦者,為黃膽。茵陳五苓散。食已如飢,頭眩煩熱身黃者,為穀疸。豬肚丸,實者茵陳蒿湯,或龍膽苦參丸。經云︰食已如飢者,胃疸,即穀疸也。大醉當風入水,心中懊憹,不食欲嘔,面黃赤斑者,為酒疸。葛花解酲湯,加茵陳。房勞小腹滿急,額上黑,手足心熱,薄暮發者,為女勞疸。加味四君子湯。經云︰溺黃赤,安臥者黃膽。《正理論》謂得之女勞也。汗出染衣,色如柏汁,因身熱汗出澡浴,水入毛孔而成者,為黃汗。黃耆湯。既分五疸,宜辨陰陽,陽黃多由瘀熱,煩渴頭汗,脈必滑數,陰黃多由寒濕,身冷汗出,脈必沉微。陽黃系胃腑濕熱熏蒸,與膽液泄越,上侵肺則發而為黃,其色明如橘子,治在胃、茵陳蒿湯。陰黃系脾臟寒濕不運,與膽液浸淫,外漬肌肉,則發而為黃,其色晦如煙熏,治在脾。茵陳四逆湯。陰黃亦有體痛發熱者,但身如熏黃,終不似陽黃明如橘子色也。海藏治陰黃,小便不利,煩躁而渴,茵陳茯苓湯。發黃煩躁,喘嘔不渴,茵陳陳皮湯。發黃四肢遍身冷,茵陳附子湯。發黃肢體逆冷,腰自汗,茵陳四逆湯。冷汗不止,茵陳薑附湯。

發黃服薑附諸藥未已,脈尚遲者,茵陳茱萸湯。傷冷中寒,脈弱氣虛,理中東加茵陳。挾表脈浮,桂枝加黃耆湯。往來寒熱,小柴胡東加梔子。胸滿嘔吐,小半夏湯。小便利而色白者,仲景作虛勞治。小建中湯。

一種虛黃,口淡怔忡,耳鳴足軟,神疲無力,人參養營湯。繆仲淳曰︰因勞發黃,用秦艽五錢,酒浸絞汁,空心服,或利便止,屢用效。有風黃,其人肥,風不外泄,身不黃,獨目黃者,青龍散。有瘀血發黃,身熱,小便自利,大便反黑,脈芤澀,當下盡黑物,桃仁承氣湯。有疫癘發黃,殺人最急,茵陳瀉黃湯、濟生茵陳湯。

繆仲淳曰︰時行黃膽,用小麥湯。別有黑疸,因女勞傷腎,額色黑,膀胱急,腹脹如水,便黑多溏,硝礬散。

酒疸下之,久亦成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沈氏俱用黑疸湯。若黃變腫脹,必疏導腑中濕熱。茯苓滲濕湯去芩、連、艽、葛,加薏仁、大腹皮、雞內金。若絡脈瘀熱發黃,金鈴子散,加分消藥。

疸久不愈則補脾,參朮健脾丸,色疸久,加黃耆、扁豆子。總之,黃而不渴易治,渴者難治。初起宜汗,有食宜消,溺少宜利,小水利,黃自退。通用化疸湯、當歸白朮湯。久而虛,脈症宜溫補者,養營湯、四君子湯、腎氣丸。酒疸多蘊熱,先用清中,茵陳瀉黃湯。加分利,加減五苓散。後必顧其脾陽,香砂六君子東加枳 子。 女勞有穢濁,始用解毒,黑疸湯。繼滑竅,二石散。終當峻補腎陰,六味湯。外有黃胖症,與黃膽異。黃膽目黃,身不腫,黃胖多腫,其色黃中帶白,目如故,疲倦少神,病源雖同屬脾,然黃膽由濕熱鬱蒸而成,黃胖則濕熱未甚,多蟲與食積所致,必吐黃水,毛髮皆直,或嗜食生米茶葉土炭,宜四寶丹。有食積則消導,保和丸加紅曲。或健脾去濕藥中,加針砂重鎮可效。蓋疸屬暴病,故仲景以十八日為期。黃胖為宿病,有久而不愈者。《正傳》曰︰綠礬丸、褪金丸,二方治黃胖病最捷。又勞力受傷,亦成黃胖,能食易飢,疲倦無力,沈氏雙砂丸。俗名脫力黃,此又在蟲食黃病之外者。參《沈氏尊生書》。

黃膽脈候

五疸實熱,脈必洪數,其或微澀,悉屬虛弱。《直指》曰︰疸脈緩大者順,弦急而堅者逆。脈小溲利不渴者生,脈洪泄利而渴者死。疸毒入腹,喘滿者死,寸口近掌處無脈,口鼻冷者死。

附方

〔黃膽〕茵陳五苓散 茵陳 蒼朮 澤瀉 豬苓 茯苓 官桂 車前 柴胡 木通 酒疸加葛根、燈心。
〔穀疸〕豬肚丸 白朮 苦參 牡蠣 入豬肚,煮爛搗丸。
〔陽黃〕茵陳蒿湯 茵陳 山枝 大黃
〔穀疸〕龍膽苦參丸 膽草(一兩) 苦參(三兩) 牛膽汁丸。食前大麥芽煎湯下二錢,日三服。女勞加 梔子(二十枚)。
〔酒疸〕葛花解酲湯 見一卷濕。
〔女勞〕加味四君子湯 參 苓 朮 草 加黃耆 白芍 扁豆 薑 棗。
〔黃汗〕黃耆湯 黃耆 赤芍 茵陳 石膏 麥冬 豆豉 甘草 竹葉 生薑
〔陰黃〕茵陳四逆湯 附 薑 草 加茵陳。
〔陰黃〕茵陳茯苓湯 茵陳 茯苓 豬苓 滑石 官桂
〔陰黃〕茵陳陳皮湯 茵陳 陳皮 白朮 半夏 苓 生薑
〔陰厥〕茵陳附子湯 茵陳 附子 甘草
〔陰黃〕茵陳薑附湯 即茵陳四逆湯。
〔陰黃〕茵陳茱萸湯 茵陳 茱萸 附子 乾薑 木通 當歸
〔陰黃〕理中湯 參 朮 薑 草
〔表汗〕桂枝黃耆湯 桂 芍 草 薑 棗 加黃耆。
〔寒熱〕小柴胡湯 見一卷溫。
〔嘔吐〕小半夏湯 夏 薑
〔虛勞〕小建中湯 見三卷衄血。
〔虛黃〕人參養營湯 見二卷勞瘵。
〔風黃〕青龍散 防風 荊芥 生地 首烏 威靈仙 每服一錢。
〔瘀血〕桃仁承氣湯 見一卷疫。
〔疫黃〕小麥湯 小麥 竹葉 石膏 水煎。
〔疫黃〕茵陳瀉黃散 茵陳 葛根 黃連 山梔 白朮 赤苓 白芍 木通 人參 木香 薑 棗
〔疫黃〕濟生茵陳湯 茵陳(四錢) 大黃(二錢) 山梔(一錢) 即茵陳蒿湯,而分兩不同。
〔黑疸〕硝礬散 硝石 礬石(燒枯) 等分研末,大麥汁服方寸匕。此方散郁熱,解腎毒,出仲景。
〔泄毒〕沈氏黑疸方 茵陳(四兩,搗汁) 花粉(一斤,搗汁) 和服,黃水自小便下,此沈金鰲製以泄疸毒。
〔諸疸〕茯苓滲濕湯 茵陳 茯苓 豬苓 澤瀉 白朮 蒼朮 陳皮 黃連 山梔 秦艽 防風 葛根
〔絡瘀〕金鈴子散 見三卷郁。
〔久疸〕參朮健脾丸 見三卷腫脹。
〔通治〕化疸湯 茵陳 蒼朮 茯苓 豬苓 木通 山梔 薏仁 澤瀉 酒疸加葛根,女勞加當歸、紅花。
〔通治〕當歸白朮湯 歸 朮 苓 夏 芩 枳 草 茵陳 棗仁 前胡
〔溫補〕腎氣丸 見二卷虛損。
〔滲濕〕加減五苓散 五苓散加茵陳,減肉桂,見一卷溫。
〔脾陽〕香砂六君子丸 見三卷嘔吐。
〔女勞〕二石散 滑石 石膏 等分為末,大麥汁服。
〔補陰〕六味丸 見一卷中風。
〔黃胖〕四寶丹 使君子肉(二兩) 檳榔 南星(各一兩) 蜜丸。 吃生米加麥芽,吃茶葉加細茶,吃土加堊土,吃炭加黑炭,沙糖水送下。
〔食滯〕保和丸 見二卷痰飲。
〔黃胖〕綠礬丸 綠礬(炒白) 五倍子(炒黑) 神曲(炒黃) 針砂(醋淬) 薑汁煮棗肉為丸,酒下。
〔黃胖〕褪金丸 針砂 香附(各六兩) 白朮 蒼朮(各二兩五錢) 陳皮 神曲 麥芽(各一兩五錢)濃朴 甘草(各一兩) 麵糊丸,米湯下。
〔脫力〕沈氏雙砂丸 針砂(四兩,炒紅醋淬) 砂仁(一兩,生研) 香附(便製,五錢)皂礬(面包 紅,一兩) 大麥粉(三升) 木香(生研,一兩) 元棗(一斤),煮肉為丸。

黃膽脈案

許 傷精發黃,頭眩面浮,腰膝乏力,足心如烙,脈洪大而虛。用薛氏六味丸,君茯苓,去澤瀉,孕穻aa、牛膝(酒蒸熟)、蓮子、薏仁,湯丸兼服,飯後用甘菊(炒)、黑山梔、嫩桑葉、鉤藤泡湯,服數月而痊。

貢 勞傷元氣,發黃,食減氣少,目黃面晦。仿仲景法,以黃耆建中湯去桂、參,入參苓白朮散治之,效。後服蓮子、薏米、紅棗等調理,此專調補脾元,不與諸疸例治,若一例茵陳,梔子滌除濕熱,恐變成脹滿矣。

石 陽黃乃從熱化,瘀熱在裡,蒸動膽液,泄而為黃,明如橘子,今目黃面色亮,頭眩,胸痞不渴,肢倦少力,手足心熱,大腸結,遇勞則甚,脈右大左虛濡。雖系濕甚生熱,然平人脈大為勞,且疸久不愈,乃勞力傷氣之候。用補中參滲濕法,潞參、茯苓、薏米、於朮(各錢半)、雞內金、茵陳、針砂(各二錢)、山梔、甘菊、丹皮(各一錢)、炙草(五分)。數服眩痞除,食頗加,去甘菊、山梔,加黃耆、白芍(俱炒,二錢)、蓮子(炒,十粒)。又數服,黃漸退。

某 長夏暑濕外蒸,水穀內蘊,脾陽失運,頭眩欲嘔,面如熏黃,食入作脹,午後煩而溺赤,脈濡,左略大。先宜釐清法,羚羊角、山梔、茵陳、赤茯、薏仁、製半夏、砂仁殼、滑石、石斛、車前子、燈心,三服諸症已減。改為濃朴(薑製)、枳殼(炒)、陳皮、大腹皮、薄荷、茵陳,二服脹除,黃未退,欲速。更醫,用沉香、焦朮等燥品,忽發顴疸,又用犀角、黃連,午前後潮熱,用生地、知母,黃勢更劇,面晦黑,寒熱額汗,腹滿嘔瀉,舌苔膩白,膈有粘涎。複商治,予謂此濕勝也。濕壅則生熱,治宜滲濕。用四苓散加半夏曲、橘白、薏仁、煨薑,午前服瀉減,嘔沫猶是,暑濕交蒸,濁涎失降,脈見濡數,亦熱從濕化象也。更用胃苓湯去白朮,加製半夏、生薏仁、煨薑,其蒼朮(生用)鍋巴湯煎,嘔止瀉少,惟煩熱之起伏,隨太陽之升沉,午未特甚,則濕去而熱留也。因用黃芩、丹皮、山梔、赤苓、地骨皮、栝蔞根汁,加六一散(一錢)沖服。瀉熱悉止,惟神倦嗜臥,臥覺口燥,津不上朝於肺。用參、麥入加味逍遙散內,扶元生津,兼散鬱蒸,脈息乃平,惟左關較大。仿《石室秘錄》,用白朮(五錢)、茯苓(三錢)、薏仁(一兩)、龍膽草、山梔、茵陳(各一錢)、潞參、黃耆(各二錢)、燥脾濕,培真元,佐瀉火,後仍欲速效,誤服前醫滋陰之劑,遂成不治。

薛 脾虛傷濕,病發陰黃,數年面浮足腫,頭眩唇白,便後血,與調補藥稍愈。近便血雖止,溏而不爽,小水短數,腹大而硬,身熱體倦,脈細小濡數。與補中升提佐以淡滲,腿足腫退,脈較有神。繼與潞參、生朮、赤苓、丹皮、黑山梔、茵陳、牡蠣、升麻。大便爽,熱較輕,中脘偶痛。去丹、梔、升、朮,加木香、陳皮、白芍,痛除。改用腎氣湯去山萸、澤瀉、附子,加炮薑,腹漸軟,後因不慎於口,競以脹終。

耿 久疸神疲,頭眩面浮,不時熱渴,脈虛大陽浮不斂。宜攝陰和陽。牡蠣、白芍、五味、洋參、熟地、麥冬、石斛、櫓豆皮,數服效。

錢 黃膽傷食,腹脹溺黃,用健脾分消之品,加入茵陳湯,腹脹如故,擬陽明胃腑瘀熱鬱蒸。用禹余糧(醋 ,七次)、生地、松蘿茶(各四兩)、綠礬( ,一兩)、棗肉(煨),研搗為丸。服愈。

唐 童年面黃,能食目眩,發熱不時,由濕甚生熱,熱蒸變黃,胃熱谷消,此為穀疸。宜豬肚丸。入秋,食後脹眩便溏,脈虛小,熱與濕搏,由太陰不運,少陽化風。主理脾陽,佐以熄風。生白朮、潞參、陳皮、薏仁、雞內金、半夏曲(俱炒)、茵陳、赤苓、甘菊(炒)、天麻(煨),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