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証治裁 卷之三

清 林佩琴


噎膈反胃論治

陽結陰涸,上下格拒,而噎膈反胃之症成。人身上下七門,自飛門至魄門。咽為吸門,即會厭,氣喉上飲食者。胃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幽門上沖吸門,其吸氣不得下歸肝腎,為陰火格拒,故噎膈不通,甚則反胃。分言之,則噎者咽下梗塞,水飲不行,食物難入,由痰氣之阻於上也。膈者胃脘窄隘,食下拒痛,由血液之願於中也。反胃者,食入反出,完穀不化,由胃陽之衰於下也。而昔人通謂之膈。《黃帝針經》云︰胃病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丹溪云︰血耗胃願,願在賁門,脘痛吐食,上焦膈也︰食下良久複出,願在幽門,中焦膈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願在闌門,下焦膈也。經云︰三陽結,謂之膈,以手太陽小腸主液,足太陽膀胱主津。三陽,士材指大小腸膀胱,《金鑒》指胃大小腸。此據《內經》王注、汪注。二腑熱結,則津液枯燥,前後秘澀,下關既扃,勢必上湧,故食噎不下,即下而仍出,是火上行而不下降矣。王太仆亦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噎膈初起,多因憂恚悲悒,以致陽結於上,陰涸於下。《醫鑒》云︰五噎,憂、勞、思、食、氣也,飲食猝阻,不能下。五膈,憂、恚、寒、食、氣也,心脾之間,上下不通,或結咽喉,時覺妨礙,吐不出,咽不下。治宜調心脾以舒結氣,歸脾湯去朮,養心湯去桂再加歸、芍、香附。填精血以滋枯燥,豬脂丸。反胃初起,多因土弱火衰,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宜扶胃土以通陽,異功散加益智,丁香、乾薑、砂仁、粳米。益命火以蒸化。八味丸。其立法要使辛滑通痞,薑汁、竹瀝、貝母、杏仁、栝蔞、枇杷葉、韭白汁。而脘痺以開;甘酸化陰,人參、天冬、麥冬、蔗汁、棗仁、白芍、烏梅、木瓜。而液枯以潤。或健脾理痰,四君子、六君子湯,或二陳東加竹茹。不偏任溫燥以劫液;或滋陰養血,生地、阿膠、牛乳、梨汁、芝麻、柿霜,或四物湯。不偏用清潤以助痰。氣滯成噎者,宣理氣隧。九香蟲、丁香皮、鬱金、檀香、石見穿、枳殼、廣皮、廣木香。血瘀成膈者,兼通血絡。桃仁、紅花、延胡、當歸鬚、雞血藤膏。士材治血膈,用人參、五靈脂、歸尾、桃仁、鬱金。雲岐人參散用冰麝,亦同此法也。因胃陽虛,而濁瘀反胃者,用通補胃腑,辛熱泄濁法。參、苓、吳萸、乾薑、益智、陳皮、半夏、砂仁殼。因氣鬱痰阻,用苦降辛通法。黃連、杏仁、橘紅、薑汁、竹茹、蘇子、半夏。因肝郁氣逆,用兩通厥陰陽明法。當歸、白芍、香附、半夏、茯苓、杏仁、橘紅、竹瀝、薑汁。因酒熱郁傷肺胃,用輕劑清降,枇杷葉、杏仁、鬱金、栝蔞、前胡、桑白皮。及苦辛開肺法。桔梗、貝母、杏仁、蔻仁、生薑、橘紅、山梔。其由憂思傷脾,氣鬱生涎,飲可下,食難入。香砂寬中丸去青皮、檳榔。由七情鬱結,胸脘拒痛,脈必沉澀。七氣東加鬱金、栝蔞、砂仁、木香。由痰飲阻滯,嘔吐翻胃,脈必結澀。先以來複丹控其痰,再用大半夏東加茯苓、枳殼、竹瀝。由瘀血積滯,傳化不變,反上行者,脈必芤澀。滋血潤腸丸加減。至脾氣敗,血液耗,胃脘枯願,溺少便秘。補氣健脾丸,參入滋血潤腸丸,或韭汁牛乳飲。若口吐白沫,糞如羊屎,不可治矣。勉用薑汁、杏酪、白蜜、牛乳、益智、韭子、半夏。《醫學心悟》云︰開關用啟膈散最效。又如五汁飲以清燥,利膈丸以通壅,汞硫散以止吐,總忌香燥破氣,辛熱耗液。惟一種胃陽衰,不能運化者,暫用辛溫開結,繼仍以益陰養胃為宜。粳米、人參、山藥、蓮、棗、牛乳、小麥。膈症生蟲,用河間雄黃散。有梅核膈,吐不出,咽不下,咽喉妨礙,由氣鬱痰結,滌痰丸。由死血,昆布、當歸、桃仁、韭汁,童便。有翻胃,食入即翻出,或痰或熱,壅阻膈間,非如反胃之早食晚吐,晚食早吐也。清熱二陳湯。再論噎由氣結,膈由痰與氣逆,或瘀血。一種氣噎,臨食輟箸,嗌阻沫升,氣平食入,病在上焦肺胃間,治以輕揚利膈,苦降則過病所。一種痛膈,食下格拒,嘔涎嘈痛,而飢焰中焚,病在中焦,治以辛香通降,不效,必兼理血絡。一種胃願,脘系窄隘,即勺飲亦妨礙,由衰年血液漸枯,胃管扃閉,飲入則涎升淚出,二便俱少,開合都廢,治以辛滑潤養,大忌香燥耗液,剛熱劫陰,此脘血失榮,下咽易梗,一切礙滯閉氣食品,咸宜禁忌。嘗見食山芋而成噎者,食雞子而咽成膈者,若再憂思郁怒,結於中而莫解,情志之病,尤難霍然。徐靈胎謂噎膈症,十死八九,反胃症十愈八九。再論反胃,由食久不化,腐濁上攻,徹底翻瀾,二腸失司傳送,病在幽門以下,古法多謂胃中無陽,精微不能蒸化。然經云︰諸嘔吐逆,皆屬於熱。且胃津先奪,熱燥難投,必細參脈症,或苦降辛通,宣行壅滯。曾記一壯年反胃吐食,服八味湯,暫止複吐,食羊血得愈。又沈姓年高嗜飲,兼情悒不遂,吐沫拒食,半載未愈。一老醫投藥四劑,病勢減半,再用十劑料,浸酒服而全愈。方用大生地(五錢)、海浮石(一兩)、烏藥(錢半)、牛膝、靈磁石、雲苓、歸身(各三錢)。玩此方兼溫清鎮泄,升降氣血,性味不偏,傳者目睹治驗,因附記備考。

病愈後禁忌

凡噎膈反胃,得藥而愈者,不可便與粥飯,惟以真人參(五錢)、陳皮(二錢)、老黃米(一兩)。作湯細啜,旬日後方可食粥,倉廩未固,便進米谷,常致不救。又一年之內,切忌房欲,犯之必舊症複發而死。

噎膈反胃脈候

緊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澀者反胃。噎膈反胃,脈浮緩者生,沉澀者死。沉澀而小,為血不足;大而弱,為氣不足。

附方

〔調脾〕歸脾湯 見二卷勞瘵。
〔養心〕養心湯 見二卷勞瘵。
〔潤燥〕豬脂丸 杏仁 松子仁 白蜜 橘餅(各四兩) 豬脂(熬淨,一杯) 同搗食之。
〔和胃〕異功散 四君子東加陳皮。
〔益火〕八味丸 見一卷中風。
〔健脾〕四君子湯 參 苓 朮 草 加陳、夏,名六君子湯。
〔消痰〕二陳湯 陳 夏 苓 草
〔補血〕四物湯 地 芍 歸 芎
〔酒膈〕雲岐人參散 人參一兩煎成,加麝香、冰片各五厘,治好飲熱酒膈痛,血瘀胃口。
〔寬膈〕香砂寬中丸 苓 朮 陳 夏 朴 草 木香 砂仁 蔻仁 香附 青皮 檳榔 薑 蜜丸。
〔開鬱〕七氣湯 見二卷咳嗽。
〔控涎〕來複丹 見本卷嘔吐。
〔反胃〕大半夏湯 參 夏 蜜
〔血枯〕滋血潤腸丸 地 芍 歸 紅花 桃仁 枳殼 大黃 韭汁沖服。
〔脾虛〕補氣健脾丸 參 苓 朮 陳 夏 草 砂仁 薑 棗
〔通潤〕韭汁牛乳飲 見一卷燥。
〔開關〕啟膈散 沙參 丹參(各三錢) 茯苓(一錢) 川貝(錢半) 鬱金(五分) 砂仁殼(四分)荷葉蒂(兩枚) 杵頭糠(五分) 水煎,虛加人參。
〔吐蟲〕河間雄黃散 雄黃 瓜蒂 赤小豆(各一錢) 為末,每服五分,溫水調,滴入狗油數匙,服下吐蟲。
〔化痰〕滌痰丸 南星 半夏 枳殼 橘紅 菖蒲 人參 茯苓 竹茹 甘草
〔痰熱〕清熱二陳湯 二陳東加 人參 白朮 山梔 竹茹 砂仁 麥冬(各一錢) 烏梅(一枚) 薑 棗
〔理氣〕烏龍丸 九香蟲(半生半焙,一兩) 車前子(炒) 陳皮(各四錢) 白朮(五錢) 杜仲(酥炙,八錢) 蜜丸。
〔降痰〕枇杷葉煎 枇杷葉 橘紅(各三錢) 生薑(五錢)
〔滑潤〕五汁飲 蘆芽 荸薺 甘蔗 竹瀝 薑汁 溫服。又方︰韭汁 梨汁 人乳 薑汁 藕汁
〔通補〕利膈丸 參 歸 藿 枳 草 朴 木香 檳榔 大黃
〔止吐〕汞硫散 硫黃 水銀 同研細如煤色,用陳酒薑汁調服,次日大便出黑物,即不吐。
〔反胃〕丁香煮散 丁香(三七粒) 蓮肉(二七粒,二味另研) 生薑(七片) 黃秫米(半合)水煮熟,去薑啜粥。
〔通治〕狗寶散 用六君子加狗寶,作散調服。
〔寒嘔〕千金五噎丸 乾薑 川椒 吳萸 桂心 細辛(各一兩) 參 朮(各二兩) 陳 苓(各兩半)附子(一枚)
〔吐逆〕千金五膈丸 參 草(各二兩) 麥冬(三兩) 川椒 遠志 桂心 細辛 乾薑(各一兩)川附(一枚)
〔外治〕啄木鳥膏 啄木鳥去毛,和骨搗爛熬膏,入麝香一錢,蜜收,入瓷罐,不時嗅之。
〔開膈〕雄黃二豆丸 烏梅(二十個) 砂 雄黃(各二錢) 乳香(一錢) 百草霜(五錢) 黑豆 綠豆(各四十九粒) 為末,和烏梅肉杵丸。
〔反胃〕大七香丸 香附 麥芽 砂仁 藿香 甘草 官桂 陳皮 丁香 甘松 烏藥 蜜丸。
〔通治〕五膈散 參 朮 蔻 夏 桔 草 沉香 枇杷葉 薑
〔潤補〕生薑汁煎 薑汁 白蜜 牛酥(各五兩) 人參 百合(各二兩) 熬膏,人參百合湯下。
〔順氣〕神香散 丁香 蔻仁
〔潤燥〕膈噎膏 人參 牛乳 蔗汁 梨汁 蘆根汁 龍眼 肉汁 薑汁 人乳 熬膏,蜜收。此繆仲淳秘方也。
〔豁痰〕七聖湯 半夏 黃連 白蔻 人參 茯苓 竹茹 生薑(二片)

噎膈脈案

蔣 色蒼形瘦,是體質本屬木火,食入脘阻嘔沫。經言三陽結,謂之膈。夫三陽皆行津液,而腎實五液之主。有年腎水衰,三陽熱結,腐濁不行,勢必上犯,此格拒之由,香岩先生所謂陽結於上,陰衰於下也。通陽不用辛熱,存陰勿以滋膩。一則瘦人慮虛其陰,一則濁沫可導而下。半夏(青鹽拌製)、竹茹、蔞霜、熟地炭、杞子炭、牛膝炭、茯苓、薤白、薑汁。數服漸受粥飲,兼服牛乳數月不吐。

耿 年近古稀,兩尺脈微,右關弦遲,氣噎梗食,吐出涎沫,氣平食入。夫弦為木旺,遲為胃寒。弦遲在右,胃受肝克,傳化失司,治在泄肝溫胃,痰水自降。丁香、益智仁煨、蘇子霜、茯苓、青皮、砂仁、薑(煨)。數服痰氣兩平。

陳 酒客中虛,氣阻成噎,必有蒸濕釀痰。脈來遲弱,中脘陽衰,飲米粥亦拒,得熱酒輒行,明系陽微欲結。法宜通陽則胸脘得展,濕痰得降,而運納有權。潞參、茯神、茯苓、砂仁、丁香、半夏(薑製)、廣皮、薑、棗煎。數服,粥飲不拒矣。後再加乾薑(炮淡,二分)、益智仁(生研),數服胸舒而納食。

某氏 因惱怒曾嘔瘀血,已是肝逆。今胸痛吐沫,脈澀尺微,食入反出,火土兩衰,蒸化無力,乃脾腎陽衰候也。然犯辛燥,又虞動血,擇其辛溫通降者宜之。韭子(炒研)、蘇子、沙苑子、砂仁、降香(汁沖)、茯苓、半夏曲、益智子(煨研),數服食進,痛沫悉止。

鐘氏 脾胃陽衰,濁飲不降,食入脹痛,有吐逆反胃之虞。右脈濡澀,左脈弦。宜泄肝濁以通腑陽。
濃朴(薑製,五分)、椒目(六分)、茯苓(三錢)、半夏(薑製,錢半)、蘇子(炒研,七分)、枳殼(炒)、陳皮,加薑,此三因七氣東加法,氣降則飲降矣。再服嘔脹減,大便得通,嗣用溫脾胃,兼辛通降逆。半夏、砂仁、韭子(炒研)、益智仁(煨研)、茯苓、石見穿、生薑。數服漸納穀食矣。

丁 中年喪子,悲惋成噎,脘痛吐食。此清陽不旋,逆氣不降,宜善自排遣,達觀隨化,非藥石能愈之。貝母、鬱金、茯神、製半夏、栝蔞、韭白汁、薑汁、蘇子汁沖服。痛嘔俱減。

族某 客冬怫悒吐食,粒米不納,僅進粥飲。今春怯寒吐沫,二便俱少,脈細澀模糊,濁逆陽微,肝腎不主吸氣。豈容再服萸、地酸膩,閱所服方,競不識辛通大旨,仿兩通厥陰、陽明主治為近理。蘇子、杏仁、川貝、益智、橘白、潞參、茯苓、製半夏、薑汁、韭白汁沖服。數劑涎沫少,粥飲多進,間進牛乳,亦不吐。用香粳米(炒黃)、九香蟲煎湯煨藥,更適。轉方用大半夏湯,穀食安而大便漸通。

翻胃脈案

某 長夏吐食,症屬翻胃,服四君異功加炮薑、桂、附,不應。予謂五臟以守為補,六腑以通為補,此不易之經訓。四君異功本脾藥,非胃藥,胃腑宣通則和,一與守中,必致壅逆,白朮、炮薑皆守劑,且陽土喜柔 ,忌剛燥劫液,久吐則胃陰傷,須辛通使胃氣下行則效。韭子(炒研)、杏仁、豆蔻衣、半夏、砂仁、太子參、薑汁粉、栝蔞仁。戒毋穀食,暫用面食,蓋谷性陰而滯,面性陽而通,加意調養可痊。

畢 嗜飲翻胃,面食頗安,穀食則越宿傾吐無餘。此胃陽衰,酒食化痰,瘀濁不降故也。用通陽泄濁法,製半夏、茯苓、益智仁、乾薑、陳皮、吳萸、砂仁。惜不能戒酒,故時發時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