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証治裁 卷之八

清 林佩琴


諸瘡論治

經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瘡者癰疽之總名,凡紅腫 熱稱癰,癰發六腑,為陽;白陷硬痛稱疽,疽生五臟,為陰。癰發速而疽起遲,疽根深而癰毒淺。總因氣血凝結,經絡阻滯而成。癤則癰毒之小焉者也。

古云︰陰滯於陽則發癰,陽滯於陰則發疽。脈浮洪滑數為陽,沉小澀遲為陰。亦有似陽不甚 赤,似陰不甚木硬,漫腫微痛,此為半陰半陽症。凡寒熱腫痛,如風邪內作,無頭無根;時毒漫腫,無頭有根;氣血交搏,有頭有根。血與氣壅則成腫,血為毒勝則成膿;毒為寒凝則平陷,絡為痰滯則結核。腫高而軟者,發於血脈;陷下而堅者,發於筋骨;平漫色黯者,發於骨髓。宜分氣血虛實,毒勢淺深輕重為治。瘡根大而牢者深,盤小而浮者淺;初起惡寒壯熱,拘急煩躁者重。起居如常,飲食知味者輕;頭如粟米,發如蓮蓬者重;一頭 赤,腫高知痛者輕。

凡腫瘍主治,初起熱甚 痛,宜清涼消散。真人活命飲,或金銀花酒。若見表症,寒熱往來,宜疏邪,荊防敗毒散。無表裡症, 腫有頭,宜和解兼消,清熱消風散去 、朮。裡實便秘,宜疏通,內疏黃連湯。若表裡不實,內熱口渴,宜生津,竹葉石膏湯。患成未消,宜化毒從小便出,內消散。若毒氣內攻,嘔惡煩躁口乾,宜護膜解毒,護心散、琥珀蠟礬丸。以指按患頂,陷而不高起,而不熱者,膿未成也,作膿而痛,托裡消毒散。按之半軟半硬者,膿未熟也,透膿散。按之隨指而起,頂已軟而熱甚者,膿已熟也,針以泄之。無膿仍宜消散,醒消丸。有膿勿令久留,代刀散。敷腫瘍熱毒,用如意金黃散,貼用五龍膏。其散漫未作膿者,敷用真君妙貼散,或妙貼散,留頂以泄毒。潰瘍主治,膿將成而根盤散漫者,氣虛不能束血緊附也。內服托裡養營湯,外敷鐵桶膏。紅活而潤者,氣血化毒外出也,外紅裡黑者,毒滯於內也,托裡消毒散。紫黯不明者,氣血未充不能化毒成膿也,托裡散,或托裡黃耆湯。瘡口久不斂者,氣血兩虛也,參 托裡散,八珍湯。口不斂,肌不生者,脾氣虛也,四君子東加白芍、木香。潰後反痛者,亦虛也,內補黃耆湯,外敷乳香定痛散。如氣虛作痛,四君子東加歸 。血虛作痛,四物湯加參 。腎水虛作痛,六味地黃湯。已潰脈虛數 痛,營分熱也,宜滋陰。四物湯,生熟地黃並用,加地骨皮、銀花。已潰作渴便秘者,胃火熾也,宜滋液。竹葉石膏湯。潰後腐肉不化者,陽虛氣陷也,宜溫托。四君子東加黃耆、肉桂。凡毒發陰分,平漫木硬,不甚腫痛者,乃由痰氣陰寒,非陽和通腠,不能解其冰凝;營血枯衰,非溫暢滋陰,何由濃其膿汁。如陽和湯,以麻黃開腠,以白芥子理痰,以熟地、鹿膠和陰陽。以薑、桂解寒凝。蓋毒以寒凝,溫散則毒自化;膿由氣血,溫托而膿乃成。如人參養營湯、十全大補湯。若清涼之劑,止可施於紅腫癰癤而已。

其有嘔逆者,不可泥於毒氣內攻,概用敗毒等散。有寒涼藥,傷胃致嘔者,宜托裡溫中湯。倘誤用攻毒,則內陷者不能外潰矣。其半陰半陽,似腫非腫,欲潰不潰,因元氣失於補托,宜沖和湯,補而兼散可也。其膿熟不潰,以替針丸塗瘡頭,膿自出。若膿未流利,用針于紋中引之,以線藥紉之。膿出仍腫痛,或為筋膜間隔,亦用針引,紉以線藥。倘刀針割傷,瘡口不合,用豬蹄湯洗敷,貼神異膏,服內托黃耆丸,則瘡口斂。潰後血自出,四物湯加山梔、丹皮。潰後真陰虧,虛火炎,發熱作渴,急用加減八味丸,或五味子湯。潰後發熱,煩躁不寐,血虛也,聖愈湯。自汗不止,氣虛也,四君子東加黃耆、五味。發熱煩擾,筋惕肉瞤,氣血虛也,八珍湯。大渴面赤,脈浮洪,陰虛發熱也,當歸補血湯。煩擾面赤,脈沉微,陰盛發躁也,四君薑附湯。其潰後便瀉,有因胃傷寒涼不化者,六君子東加神曲、乾薑。有因脾氣虛弱失運者,六君子湯送二神丸。有因脾胃兩虛,食少無味,嘔瀉者,八仙糕。有因氣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送二神丸。有因脾腎虛寒者,參附湯送二神丸。凡一切潰爛諸瘡,宜貼貝葉膏,摻腐盡生肌散。潰爛紅腫熱痛,摻生肌定痛散,或輕乳生肌散。蓋腐去則新生,然必毒氣已盡,方用生肌藥。若太早,則患更腐潰。如果毒盡而脾氣壯,則肌肉自生,以脾主肌肉也。

如欲腐脫肌生,宜貼絳珠膏。生肌通用,宜搽玉紅膏,外以太乙膏蓋之。梅瘡、杖瘡、 瘡、下疳等症,去腐生新,宜貼瑩珠膏。新肉已滿,不能生皮,宜月白珍珠散摻之。

附方

〔消散〕真人活命飲 見五卷鶴膝風。
〔清消〕金銀花酒 金銀花(五兩) 甘草(一兩) 煎好入酒,分三服。
〔疏散〕荊防敗毒散 見一卷疫。
〔和解〕清熱消風散 柴 翹 陳 角刺 蒼朮 紅花(各一錢) 芎 草 防 歸 芍 芩 花粉 銀花(各五分)
〔表裡〕內疏黃連湯 梔 荷 翹 芩 桔 歸 芍 連 木香 檳榔(各一錢) 大黃(二錢) 甘草(五分)加蜜一匕,水煎。
〔生津〕竹葉石膏湯 見一卷傷風。
〔化毒〕內消散 二母 乳 沒 銀 夏 花粉 白芨 甲片 角刺(各一錢) 水酒煎。
〔解毒〕護心散 綠豆粉(一兩) 乳香(三錢) 辰砂 甘草(各一錢) 研細。每服二錢,開水調,日二次。
〔護膜〕蠟礬丸 黃蠟(一兩) 白礬(一兩二錢) 熔化,入雄黃(錢二分) 琥珀(研一兩) 白礬(一錢)攪勻,作丸如桐子大,朱砂一錢為衣,每服二三十丸。
〔消托〕托裡消毒散 見本卷乳。
〔潰毒〕透膿散 生 (四錢) 甲片(一錢) 芎(三錢) 歸(二錢) 角刺(錢半) 水煎。
〔消散〕醒消丸 乳 沒(各一兩) 麝香(一錢半) 雄精(五錢) 共研和,黃米飯一兩搗丸。酒下三錢,醉蓋取汗。
〔潰膿〕代刀散 角刺 黃耆(各一兩) 草 乳(各五錢) 每酒下三錢。
〔敷毒〕如意金黃散 大黃 朴 芷 星 陳 柏 草 薑 黃 花粉 蒼朮 或蜜、蔥汁及酒調敷。
〔貼毒〕五龍膏 五龍草(即烏蘞) 銀花 草 車前草 陳小粉 等分,上四味用鮮者,搗爛,加飛鹽三分,貼。
〔敷毒〕真君妙貼散 蕎面(五斤) 硫黃(十斤研) 白面(五斤) 用清水拌,捍成薄片,晒乾,用時再研,水調貼。
〔氣血〕托裡養營湯 參 朮 歸 芍 芎(各一錢) 熟地(二錢) 五味 麥冬 甘草(各五分)薑(三片) 棗(一枚) 煎。
〔根散〕鐵桶膏 銅綠(五錢) 明礬(四錢) 膽礬(三錢) 五倍子(炒一兩) 白芨(五錢) 輕粉 鬱金(各二錢) 麝香(三厘) 研細,以米醋于杓內漫火熬,調藥末一錢,塗瘡根上。
〔毒滯〕托裡消毒散 參 朮 歸 芍 苓 芎(各一錢) 銀花 白芷(各七分) 翹 草(各五分)
〔毒滯〕托裡散 栝蔞(一個) 歸 芍 草(各一兩五分) 熟地 皂角刺 花粉 銀花(各一兩)每用五兩,以酒五杯,入瓷器內,濃紙封,隔水煨香,服。
〔補氣〕托裡黃耆湯 參 歸 冬 味 遠志
〔氣血〕參耆托裡散 見本卷乳症。
〔氣血〕八珍湯 見一卷中風。
〔補氣〕四君子湯 參 苓 朮 草
〔潰痛〕內補黃耆湯 麥冬(各一兩) 參 地 苓 草(各七分) 歸 芍 芎 桂 遠志(各五分)薑棗
〔搽敷〕乳香定痛散 乳 沒(各二錢) 寒水石( ) 滑石(各四兩) 片腦(一分) 為末,搽患上。
〔和血〕四物湯 地 芍 歸 芎
〔補陰〕六味丸 見一卷中風。
〔陰疽〕陽和湯 熟地(一兩) 白芥子(二錢) 鹿角膠(三錢) 桂心 炮薑 麻黃(各五分) 甘草(一錢)
又一方︰麻 桂 薑 三味為丸。
〔溫托〕人參養營湯 見二卷勞瘵。
〔溫補〕十全大補湯 見一卷中風。
〔毒陷〕托裡溫中湯 附子 炮薑(一錢) 益智 丁香 沉香 木香 茴香 羌 陳 草(各一錢)加薑、棗。
〔半陰半陽〕沖和湯 參 陳(各二錢) 朮 歸 芷(各錢半) 苓 芎 乳 沒 角刺 銀花 甘草節(各一錢) 水酒各半煎。
〔下潰〕替針丸 乳香 白丁香 巴豆 青鹼(各五分) 水調,點瘡上,以鹼水潤之,勿令其乾。
〔洗藥〕豬蹄湯 苓 芷 歸 芍 獨 草 蜂房(各五錢) 豬蹄(一隻,煮汁去蹄去油) 取清湯,入藥一兩煎,去渣溫洗。
〔不斂〕神異膏 杏 元參(各一兩) 麻油二斤煎至黑。入蛇蛻(五錢) 蜂房(一兩) 男髮(一團)再煎至黑,去渣,下黃丹十二兩,慢火煎收,臨用攤貼。
〔內托〕內托黃耆丸 即托裡黃耆湯。
〔口渴〕加減八味丸 見六卷喉症。
〔生津〕五味子湯 參 麥 味 陳 草
〔血虛〕聖愈湯 見二卷勞瘵。
〔陰虛〕當歸補血湯 見本卷崩漏。
〔氣虛〕六君子湯 見一卷中風。
〔腎瀉〕二神丸 見三卷飲食。
〔脾虛〕八仙糕 山藥 人參(各六兩) 粳米 糯米(各七升) 白蜜(一斤) 白糖(二兩半)蓮肉 芡實 茯苓(各六兩) 研細和勻。蒸糕火烘,白湯服。
〔補中〕補中益氣湯 見一卷中風。
〔虛寒〕參附湯 參 朮(各三錢) 薑 附 陳 草 歸(各二錢) 升 柴(各五分)
〔腐爛〕貝葉膏 麻油(一斤) 血餘(一團) 文火熬化,去渣,入白蠟一兩,熔化候溫,以棉紙翦塊三張,于油蠟內蘸之。貼瓷器幫上,用時揭貼患處。
〔斂口〕生肌散 木香 輕粉(各二錢) 黃丹 枯礬(各五錢) 為末,以豬膽汁拌勻,晒乾再研細,摻患處。
〔生新〕腐盡生肌散 兒茶 乳 沒(各三錢) 冰片(一錢) 麝香(二分) 血竭 三七(各三錢)
為末摻之,或以豬脂油(半斤) 黃蠟(一兩) 熔化,加前七味調膏貼。
〔摻藥〕生肌定痛散 生石膏(一兩,研以甘草湯飛五七次) 辰砂(三錢) 冰片(二分) 硼砂(五錢)
共研,摻患處。
〔定痛〕輕乳生肌散 石膏( ,一兩) 血竭(五錢) 乳香 輕粉(各四錢) 冰片(一錢) 有水加龍骨、白芷各一錢。不收口加炙雞內金一錢,研末摻之。
〔生肌〕絳珠膏 乳 沒 白蠟 血竭 兒茶 珍珠(各三錢) 冰片(一錢) 麝香(五分) 輕粉 朱砂(各二錢)血餘(五錢) 黃丹(二兩) 雞子黃(十個) 大麻子肉(八十一粒) 麻油(十兩) 熬膏攤貼。
〔生肌〕玉紅膏 白芷(五錢) 甘草(一兩二錢) 歸身(二兩) 血竭 輕粉(各四錢) 白占(二兩)紫草(二錢) 麻油(一斤) 先將上三味及紫草熬枯,細絹濾清,再入血竭,次白占,次輕粉熬。
〔膏貼〕太乙膏 見六卷胃脘痛。
〔諸毒〕加味太乙膏 地 芍 歸 芷 元參 肉桂 大黃 木鱉子(各二兩) 槐枝 柳枝(各十尺)
以麻油五斤將藥浸油內,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入大鍋內慢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用布袋濾淨藥渣,將油秤準,用細絹袋將油又濾入鍋,熬血餘一兩,至血餘浮起,以柳枝挑看似膏。熔化淨油一斤,入飛過黃丹六兩五錢,再熬再攪,俟鍋內先發青煙,後起白煙,膏成住火,滴水中軟硬得中,下阿膠切片三錢,化盡。次下乳、沒各四錢,輕粉四錢,攪勻,傾入水中,銅勺內化攤貼。此膏治發背癰疽,一切惡瘡,濕痰流注,筋骨痛,湯火刀傷,及遺精白帶,俱貼臍下。臟毒腸癰,亦可丸服。諸瘡癤血風癩癢,諸藥不止,並皆效驗。
〔膏貼〕萬應膏 川烏 草烏 生地 白蘞 白芨 象皮 官桂 歸 芍 羌 獨 芷 草 苦參 土木鱉 穿山甲 烏藥 元參 大黃(各五錢) 上十九味,用香油五斤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候日數足,入大鍋內慢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布袋濾去渣,將油秤準,每油一斤兌澱粉半斤,以桃柳枝攪,以黑如漆,明如鏡,滴水成珠為好,薄紙攤貼。
此膏治一切癰疽、發背、對口諸瘡,痰核、流注等毒,貼之其效如神。
〔發汗散毒一切皆治〕萬靈丹 茅朮(八兩) 荊 防 麻 羌 辛 芎 歸 草 川烏 草烏(湯泡去皮)石斛 全蠍 天麻 首烏(各一兩) 雄黃(六錢) 上十六味研細,煉蜜為丸,重三錢,朱砂為衣,瓷瓶收貯。
此丹治癰疽、疔毒、對口、發頤,風寒濕痺,及一切流注、附骨疽、鶴膝風、破傷風及癱瘓等症。用蔥白九個煎湯,調服一丸。蓋被出汗為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