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証治裁 卷之八

清 林佩琴


帶下論治

帶下系濕熱濁氣流注於帶脈,連綿而下,故名帶下,婦女多有之。赤帶屬熱,因血虛而多火。白帶屬濕,因氣虛而多痰。亦有五色兼下者,多六淫七情所傷,滑泄不止,則腰膝酸。宜調脾腎,或用升提,或用攝固。又當分白帶、白濁、白淫三項。白帶者,流出稠粘清冷,此出於胞宮,精之餘也。白濁者,胃中濁氣,滲自膀胱,水之濁也。白淫者,溺後滑精,流出無多,此房後男精不能攝也。按景岳云︰帶症之因有六。一心旌搖,心火不靜而帶下者,當先清火。朱砂安神丸、清心蓮子飲。如無邪火,但心虛帶下者,秘元煎、人參丸。一欲事過度,滑泄不固者,秘元煎、固精丸、鎖精丸。一人事不暢,精道逆而為帶濁者,初宜威喜丸,久宜固陰煎。一濕熱下流而為帶濁,脈必滑數,煩渴多熱。保陰煎、加味逍遙散,若熱甚兼淋而赤者,龍膽瀉肝湯。一元氣虛而帶下者,壽脾煎、七福飲、十全大補湯。若陽氣虛寒,脈見微澀,腹痛清冷帶白者,家韭子丸。如脾腎氣虛下陷者,補中湯,或歸脾湯。其淫濁初起而見熱澀者,大釐清飲,初起無火,但見淋澀者,小釐清飲或五苓散。如肝經怒火下流者,加味逍遙散,甚者龍膽瀉肝湯。如服寒涼太過,致下焦不固者,萆薢釐清飲。如元氣虛寒下陷者,補中湯。如脾濕下流者,六君子湯、歸脾湯。如久而不愈,虛滑下陷者,秘元煎、苓朮菟絲煎。凡帶下肥人多濕痰,越鞠丸加滑石、海石、蛤粉、茯苓、半夏、椿皮為丸。瘦人多熱痰,大補丸加滑石、敗龜板、椿皮。又產後去血多,白帶淋瀝者,衛生湯。其久而不止,脈弱無力者,固真丸、玉關丸、參 湯、克應丸,或秘真丹。皆可選用。

帶下脈候

凡帶下崩中,脈多浮動。脈虛而遲者輕,數而實者重。

附方

〔安神〕朱砂安神丸 見二卷汗。
〔清火〕清心蓮子飲 見一卷火。
〔固精〕秘元煎 見四卷三消。
〔安心〕人參丸 人參 茯苓 茯神 遠志 棗仁 益智 牡蠣粉(各五錢) 朱砂(二錢半) 研末,以黑棗肉丸。
〔收攝〕固精丸 見七卷潰泄。
〔固腎〕鎖精丸 故紙 青鹽 茯苓 五味 研末,酒糊丸,鹽湯下。
〔淡滲〕威喜丸 見七卷淋濁。
〔攝腎〕固陰煎 見二卷脫。
〔滋陰〕保陰煎 見五卷痙。
〔和肝〕加味逍遙散 見一卷火。
〔瀉火〕龍膽瀉肝湯 見三卷諸氣。
〔溫脾〕壽脾煎 參 朮 歸 草 山藥 棗仁 炮薑 遠志 蓮子
〔扶元〕七福飲 見三卷郁。
〔大補〕十全大補湯 見一卷中風。
〔補陽〕家韭子丸 見七卷閉癃。
〔補中〕補中益氣湯 見一卷中風。
〔益脾〕歸脾湯 見二卷勞瘵。
〔利濕〕大釐清飲 見四卷泄瀉。
〔滲濕〕小釐清飲 見一卷濕。
〔通腑〕五苓散 見一卷溫。
〔溫理〕萆薢釐清飲 見七卷淋濁。
〔理脾〕六君子湯 見一卷中風。
〔脾腎〕苓朮菟絲煎 苓 朮 蓮子(各四兩) 五味 山藥 杜仲(各三兩) 菟絲餅(十兩)炙草(五錢) 山藥粉糊丸。
〔舒郁〕越鞠丸 見三卷諸氣。
〔瀉熱〕大補丸 見一卷火。
〔產淋〕衛生湯 歸 芍(各三錢) 甘草(一錢)
〔溫澀〕固真丸 白石脂 柴胡 黃柏 白芍 當歸 龍骨 炮薑 研末糊丸。
〔止脫〕玉關丸 白面(四兩,炒) 枯礬 文蛤(醋炒) 訶子(半生半炒各二兩) 五味(一兩)
研末為丸。
〔調補〕參 湯 熟地(錢半) 參 苓 歸 芍 鹿角膠(各一錢)地骨 車前子 朮 草 芎(各五分) 加棗煎。
〔補澀〕克應丸 地 芍(各二兩) 歸 芎 丹 苓 赤石脂 龍骨 牡蠣 艾葉(各一兩) 醋糊丸。
〔溫澀〕秘真丹 菟絲子 韭子 破故紙 杜仲(俱炒) 炮薑(各一兩) 龍骨 牡蠣(俱 ) 山萸 赤石脂(各五錢) 遠志 覆盆子 巴戟 杞子 山藥(各七錢) 柏子仁(一兩) 鹿角膠(一兩半)黃柏(鹽酒炒,七錢半) 金櫻子(焙,二兩) 研末。蜜丸桐子大,淡鹽湯下。

帶下脈案

徐氏 血崩後繼以溺血,溺血後繼以白帶,淋瀝不已。衝任虛滑,治在固攝下元,培養奇脈。阿膠、牡蠣、茯神、杞子、菟絲子、白芍、杜仲、續斷、熟地(俱炒),蜜丸數服而固。赤帶屬熱兼火,白帶屬濕兼痰,帶久不止,須補脾腎兼升提。此症由崩漏而成淋帶。《脈訣》所謂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乾時骨髓枯也。夫肝腎內損,自必漸及奇經,至帶脈不司束固,任脈不司擔承,非用攝納。沖為血海,虛滑曷止。李先知所謂下焦有病患難會,須用余糧、赤石脂,亦鎮固之旨。

侄女 中年崩漏久愈,近忽身麻心悸,自汗膚冷,帶多肢顫。閱所服方,數用阿膠、熟地。遂致食入嘔滿,大便頻滑。不知症屬陽虛氣陷,膠地滋滑,大與病情鑿枘不入。擬方用半夏曲(炒)、於朮(生)、牡蠣( )、鹿角霜、潞參、茯苓、棗仁、砂仁、小麥。四服諸症悉減,去半夏曲,加杜仲、芡實、蓮子、白芍、山藥(俱炒用),又數服得安。

徐氏 脈沉小數,體羸久嗽,損象已成,驚蟄後重加喘嗽,帶下如注。醫用補澀太過,致小溲短少,小腹滿悶,是病上加病,法在通攝兼用。潞參、茯苓、燈心、湖蓮、薏米、杞子、杜仲、沙苑子(俱生用)、山藥(炒)、橘紅、五味,數服諸症平,帶止食加。但飢則嗽頻,勞則體熱,知由中氣餒怯。去燈心、薏米、杜仲、沙苑子,加黃耆(炙)、甘草、飴糖、貝母、百合,數服而起。

何氏 五旬外寒從背起,督脈陽虛,帶下經旬,腎真失固,多奇經主病。脈象兩尺虛澀,右關滑,左寸強,系操勞擾動心陽,中脘停痰,時悶時熱,煩嘈乾嘔,恍惚失寐。先用溫膽湯去枳實,加茯神、梔子(炒)、一服能寐。子後便瀉,怯冷有年,陽分素虧,急須溫攝,鹿角霜、杞子炭、茯神、杜仲(炒)、砂仁、潞參、龍眼肉、蓮子(炒)、一啜寒止。三劑諸症全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