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証治裁 卷之首

清 林佩琴


火症論治

風寒暑濕燥皆外因,惟火多屬內因,經言壯火食氣,少火生氣。注謂火在丹田之下為少火,少火則生氣,是為真火;火離丹田而上為壯火,壯火則食氣,是為邪火。然有實火、虛火、濕火、鬱火、陰火、五臟六腑火、游行不歸經之火。治實火上焦熱,清心湯、加減涼膈散。中焦積熱,渴燥便秘,涼膈散。三焦火盛,狂躁吐衄,黃連解毒湯。陽明潮熱,白虎湯。下焦火,溺血淋閉,立效散。一切血分火熱丹毒,四順清涼飲。治虛火,飲食勞倦,內生虛熱,此傷脾陽也,補中益氣湯。思慮房勞,血虛火亢,此傷腎陰也,六味地黃湯。腎陰虛極,火升躁渴,舌刺脈洪,此虛陽無附也。急用八味丸料煎服。產後陰傷發熱,口渴面紅,為無根之火,獨參湯。治濕火,濕甚生熱,腫脹溺閉,胃苓湯。治鬱火,肌表熱,五心煩,如火燎,及胃虛食冷,遏抑脾陽,升陽散火湯。手心熱如烙,脈沉數,火鬱湯。下部骨蒸,屬血虛,五蒸丸、四物湯。血中伏火,加味四物湯。風勞骨蒸,秦艽鱉甲散。治陰火,氣從臍下起,大補陰丸、坎離既濟丸。氣從足下起入腹,為虛極難治,七味地黃丸,外以附子末津調敷湧泉穴。治五臟火,氣鬱火起於肺,瀉白散、清金丸。大怒火起於肝,加味逍遙飲加青皮、膽草。醉飽火起於脾,瀉黃散加白芍、枳殼。怵惕思慮火起於心,導赤散、清心蓮子飲。房欲火起於腎,八味丸。治六腑火,胃火牙疼頤腫,清胃散。膽火眩暈口苦,羚羊角、丹皮、山梔、桑葉、連翹、龍膽草。大腸火便秘不通,通幽東加槐米。小腸火癃閉淋瀝,八正散加減。膀胱火腹痛溺澀,大補丸。三焦火肢熱體倦,上焦山梔,中焦連翹,下焦地骨皮。心包火怔忡不安,麥冬、丹皮、犀角、連翹、菖蒲、燈心。其游行之火,或宜散宜清宜降,各隨微甚而調之。諸病屬火者多,《內經》病機屬火五條,其曰諸熱瞀螈,皆屬於火。謂邪熱傷神,則昏亂,亢陽傷血,則抽掣。治以清心養肝。地、冬、連、芍之屬。曰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謂熱極反寒,治以透熱安神。梔、連、朱砂之屬。曰諸逆沖上,皆屬於火。謂龍相上升,治以鎮逆潛陽。青鉛、牡蠣之屬。丹溪云︰病患言冷氣自下而上,非真冷也,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龍相火,自下而上,其熱為甚。自覺冷者,火極似水,積熱之甚也,陽亢陰微,故見此症。曰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謂重陽便秘,治以清鎮通降。牛黃、石膏、硝、黃之屬。曰諸病 腫,酸痛驚駭,皆屬於火。謂熱郁神擾,一治以升陽,升麻、薏仁、當歸、香附之屬。一治以斂鎮。棗仁、茯神、龍骨之屬。此其概也。

丹溪云︰治火症不可驟用寒涼,須兼溫散,火甚,用甘涼以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火盛癲狂,人壯氣實者,可用正治,冰水之類飲之。虛者,用生薑湯。若投冰水,立死。或補陰,令火自降,地黃、白芍之屬。其勞倦內傷為氣虛,火起於脾。宜甘平溫養以退之,參、耆、甘、苓之屬。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是也。如陰虛躁煩,唾痰如湧,面目俱赤,口渴便秘,外極似火,脈亦洪大,然按之不鼓指,此腎陰虛而陽浮越,非火也,乃假熱症,用承氣白虎湯立斃。當峻補真陰。七味丸料,重加肉桂。水煎冷服,諸症必退。翌日畏寒足冷,真候自現,乃峻補其陽,八味丸料煎服。此脈症變常,不可以常法治也。又產後及大失血後,陰傷發熱,切忌涼劑,即以四物湯滋陰,亦屬不宜,須獨參湯補氣,方見陽生陰長之妙。此宜辨陽虛陰虛,陽虛者,面必赤,無根之火戴於上也。果屬陽盛,火鬱於內,面必不赤,其口渴者,腎液乾,引水自救耳。且口雖渴,舌必滑潤,脈雖數,尺必無力,惟過服涼藥,脈反有力而鼓指。戴複庵曰︰服涼藥而脈反數,此火鬱也,宜升宜補,切忌寒涼,犯之必死。

經曰︰一水不能勝二火,二火,君火、相火也。心為君火,心主藏神屬陽。在天為太陽之火;相火附於肝腎,代君行令屬陰。在天為龍雷之火。心火過亢,可以寒涼正治。如黃連、生地黃之屬。如天上太陽火,人感之而傷熱中 ,亦可以涼水苦寒解。若龍蟠於海,雷伏於地,木水中之焰也。秋後則蟄,隨陽而升,得雨益熾,此不可以水滅矣。人身命門相火,龍火也,少陽相火,雷火也。龍雷相附,命火衰,右尺脈弱,治須益火之源,桂附八味丸。與火同氣,據其窟宅而招之。腎水虛,左尺脈弱,須壯水之主,六味丸。與火相配,滋其真陰以潛之,或腎陰弱,相火強,須從其性而伏之,滋腎丸。腎水虧,龍火升,須從其類而引之,七味丸。火起臍下,衝脈上沖而喘,都氣丸、黑錫丹。補而鎮之,不可以水折也。經曰︰一水不能勝五火。五火者五志之火,臨于五位,即相火之煽而妄動者也。相火易動,五志激之,變幻莫測,煎灼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故東垣謂火為元氣之賊。古云︰神靜則心火自降,欲斷則腎水自升,有以夫。凡治五志之火起於五位者︰肺火,以黃芩清肺飲加豆豉、杏仁、枇杷葉降之,以人參平肺散調之;心火,以瀉心湯泄之,以補心丹養之;脾火,以瀉黃散發之,以補中益氣湯升之;肝火,以左金丸平之,以龍薈丸折之;腎火,治法見上。虛火以人參竹葉湯清之,以保元湯補之;虛火盛而狂亂,以生薑湯從治之;實火,以三黃湯瀉之;痰火,以淡竹茹湯滌之;鬱火,以發郁湯散之。一切壯火狂陽,痰壅心包,內外熱熾,以紫雪平之。積熱煩躁,咽腫口瘡,以碧雪主之。好餌丹石,藥毒發渴壯熱,千金朴硝煎主之。

東垣曰︰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柴胡瀉肝火,黃連佐之。知母瀉腎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瀉大腸火,羚羊角瀉膽火,龍膽草佐之。滑石瀉膀胱火,麥冬、丹皮瀉心包火,連翹、山梔瀉三焦火,地骨皮佐之。石膏、大黃瀉胃火。

火症脈候

火脈洪數,虛則浮。《脈經》火性燔烈,抑之則空,故火盛脈浮取洪大,中按軟闊,重按空豁。洪盛滿指,為實火;數大無力,為虛火。惡寒戰栗,脈小匿者,為火鬱。弦細而數,按之益堅,為少火氣衰,而見肝腎真脈,非火使然,乃虛勞劇候。或更虛大疾數,為壯火食氣,耗竭真陰,虛陽飛越之象。久病得此,百不一生,惟元氣暴脫,猶可峻補以斂固之,脈洪而重按益實者,有形之濕熱,與火無預。(《張氏醫通》)

附方

〔上焦火〕清心湯 甘草(一錢七分) 連翹 山梔 薄荷 黃連 黃芩 大黃(各七分) 朴硝(五分)竹葉(七片) 白蜜(一匙)
〔中焦火〕加減涼膈散 涼膈散見前中風,此加桔梗、竹葉,減大黃、芒硝。
〔三焦火〕黃連解毒湯 見前溫。
〔陽明火〕白虎湯 見前中風。
〔下焦火〕立效散 瞿麥(四錢) 山梔(二錢) 甘草(一錢) 薑(一片) 燈心(五條)
〔血分〕四順清涼飲 蒸大黃 赤芍 歸身 炙草(各一錢二分) 薄荷(十葉)
〔傷脾〕補中益氣湯 見前中風。
〔傷腎〕六味地黃丸 七味八味俱見前中風。
〔濕火〕胃苓湯 見前中風。
〔鬱火〕升陽散火湯 升麻 葛根 羌活 獨活 人參 白芍(各一錢) 柴胡 甘草(各七分) 防風(五分)炙草(一錢) 加薑、棗。
〔鬱火〕火鬱湯 羌活 升麻 白芍 人參 葛根 銀柴胡 甘草(各一錢) 防風(五分) 蔥(三條)一方無人參。
〔骨蒸〕五蒸丸 青蒿(童便浸) 地骨皮 生地 石膏(各一兩) 當歸(七錢) 胡黃連(五錢)醋製鱉甲(一片) 蜜丸。
〔血熱〕加味四物湯 地 芍 歸 芎 加丹皮 山梔 柴胡(各一錢)
〔風勞〕秦艽鱉甲散 桂 苓 草 地 芍 艽 胡 鱉 甲 天冬 地骨皮 桑皮 紫菀 知母 半夏 人參 薑
〔陰火〕大補陰丸 黃柏 知母(各鹽酒炒四兩) 熟地 龜板(酒炒。各六兩) 豬脊髓(蒸熟) 蜜丸。
〔陰火〕坎離既濟丸 生地 熟地 山萸 牛膝 天冬 麥冬(各四兩) 白芍 五味 山藥 龜板(各三兩)當歸 知母 黃柏(各二兩) 川芎(一兩) 蜜丸,鹽湯下。
〔肺火〕瀉白散 桑皮 地骨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粳米(百粒) 此瀉肺經氣分之火。
〔肺火〕清金丸 黃芩(炒研)水丸。 此瀉肺經血分之火。
〔肝火〕加味逍遙散 歸 芍 苓 朮 胡(各一錢) 甘草(五分) 薑 薄荷(少許) 名逍遙散,此加丹皮、梔子。
〔脾火〕瀉黃散 防風(四兩) 藿香(七錢) 山梔(一兩) 石膏(五錢) 甘草(二兩) 蜜酒調服。
〔心火〕導赤散 見前溫。
〔心火〕清心蓮子飲 蓮子(二錢) 人參 茯苓 黃 (各一錢) 黃芩 麥冬 車前 地骨皮 甘草(各七分)
〔胃火〕清胃散 生地 丹皮 黃連 當歸 升麻 一方加石膏。
〔大腸〕通幽湯 見前燥。
〔小腸〕八正散 車前子 木通 瞿麥 蓄 滑石 甘草梢 山梔 大黃 燈心
〔膀胱〕大補丸 黃柏(鹽酒炒研) 米粥和丸。血虛,四物湯下。氣虛,四君湯下。氣血虛,八珍湯下。
〔相火〕滋腎丸 黃柏(二兩) 知母(一兩俱酒炒) 肉桂(一錢) 蜜丸。
〔火喘〕都氣丸 即六味丸加五味子三兩。
〔氣衝〕黑錫丹 黑鉛 硫黃(各二兩) 將錫熔化,入硫黃,候結成片,傾地上出火毒,研至無聲為度。
〔降肺〕黃芩清肺飲 黃芩 山梔 或加鹽、豉。
〔調肺〕人參平肺散 人參 青皮 天冬(各四分) 茯苓(七分) 陳皮(五分) 地骨皮 炙草(各五分)桑皮(一錢) 五味子(十一粒) 加薑煎。
〔瀉心〕瀉心湯 黃連一味煎。
〔養心〕天王補心丹 生地(四兩) 人參 元參 丹參 茯神 桔梗 遠志(各五錢) 天冬 麥冬 棗仁 柏子仁 五味子 當歸(各一兩) 蜜丸彈子大,朱砂為衣。
〔平肝〕左金丸 黃連(六兩薑汁炒) 吳茱萸(鹽水泡一兩) 水丸。
〔瀉肝〕龍薈丸 當歸 龍膽草 山梔(炒) 黃連 黃柏 黃芩(各炒一兩) 大黃 青黛 蘆薈(各五錢)木香(二錢) 麝香(五分) 蜜丸。
〔虛火〕人參竹葉湯 石膏 麥冬(各二錢) 半夏(一錢) 炙草 人參(各五分) 竹葉(七片)粳米(一撮)
〔補虛〕保元湯人參 黃耆 白朮(各一錢) 炙草(六分) 陳皮(五分)
〔實火〕三黃湯 黃連 黃芩 大黃
〔痰火〕淡竹茹湯 麥冬 小麥(各二錢) 半夏(錢半) 茯苓 人參(各一錢) 甘草(五分) 竹茹(錢二分) 薑 棗
〔鬱火〕發郁湯 升麻 葛根 羌活 柴胡 細辛 香附 蔥白
〔火熾〕紫雪 見前暑。
〔積熱〕碧雪 寒水石 芒硝 朴硝 焰硝 馬牙硝 石膏 青黛 甘草 各等分。先將甘草煎湯,去渣,入前藥再煎。用柳木槌攪不住手,入青黛和勻,傾入砂盆內,候冷結成霜,研末。每用少許,含化津咽。如喉閉,用鵝管吹入喉中,神效。
〔丹毒〕千金朴硝煎 朴硝(一斤) 芒硝(八兩) 石膏(二兩) 寒水石(四兩) 先將二硝入湯中攪令消化,以紙封一宿,取清,納銅器中,另搗二石碎如豆粒,以絹袋盛之,入汁中,以微火煎至沫起,以箸投之,著箸如雪凝白,即傾瀉盆中,待凝,取出日乾。如積熱成悶不已者,以方寸匕,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攪和令消,頓服。日二次,熱定即止。

火脈案

胡 時毒誤藥成淋,咳嗽聲啞,脈細模糊,思面色蒼赤,體質屬火,時毒謬用補托,溺道不清,淋久腎虛火炎金燥,致嗆嗽失音,遂成重症。今夏初巳火主令,嗜寐健忘恍惚,心神潰散。焉能攝腎。速用滋陰瀉火,冀秋深氣肅,得金水相涵,火毒平,音漸複。元參、生地、麥冬、貝母、丹皮、龜甲、茯神、遠志、土茯苓、淡竹葉,井華水煎。二十服淋愈音響。加熟地、阿膠、甜杏仁、棗仁。蜜丸服,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