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日本、丹波康賴

卷第二十

治服食除熱解發方第一

《龐(薄江反,姓也)氏論》云︰凡藥欲發之候,先欲頻伸或苦頭,頭痛目疼,身體螈(尺製反) (子用反),或驚恐悸(其季反)動,周身而強,或耳中氣滿如 (子對反)車之聲,或體熱劇於火燒,或如針刺噤燥(子老反,治也),惡寒,昧(莫貝反,目不明貌)昧憒(古對反,心亂貌也)憒,不知病處,或腹中燠熱如燒 (丁貫反) 懷之也。其發甚者,腹滿堅於材石,繞口青黑,大小便血而多無脈也。如此之病,歸於大澆(古堯反),以瘥為期也。

《病源論》云︰夫服散之人,覺熱即洗,覺飢則食,先食不時,失其節度,令石熱壅(於容反)結,痞塞不解而生熱也。故須以藥除之。

《外台方》云︰凡服石之後,若覺大熱者,可服紫雪或金石凌或絳雪或白雪等,但半大升水,取瓷(才資反)研一大兩,香湯浴後頓服之。候一兩行,利熱乃退矣。凡此救急中,紫雪為上。

《千金方》云︰解一切藥發,不問草石始覺惡方︰

生麥門冬(八兩) 蔥白(八兩) 豉(三升)
三味,水七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又云︰治服散忽發動蔥豉湯方︰

香豉(二升) 蔥白(切,一升) 干藍(三兩) 甘草(二兩)
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短劇方》云︰解寒食散發,或頭痛,或心痛,或腹痛,或胸脅腫滿,或寒,或熱,或手足冷,或口噤,或口瘡爛,或目赤,或乾嘔(烏後反,下同),惡食氣便嘔吐,或狂言倒錯,不與人相當,或氣上欲絕,進退經時。散發百端,服前胡湯得下便愈方︰

前胡(二兩) 夕藥(三兩) 黃芩(二兩) 大棗(二十枚) 甘草(二兩) 大黃 (二兩)
凡六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心脅堅滿,加茯苓二兩;胸中滿塞急,加枳子一兩;連吐,胸中冷,不用食,加生薑三兩;虛乏,口燥,加麥門冬二兩。若加藥者,加水作九升也。(《錄驗方》︰夕藥二兩。)

又云︰解散三黃湯,治散盛熱實不除,心腹滿,小便赤,大行不利,圯逆充胸中,口焦燥,目赤熏熱方︰

黃連(二兩) 黃芩(二兩) 大黃(一兩) 甘草(二兩) 芒硝(二兩)
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納芒硝,令烊,分三服。

又云︰小三黃湯,是由來舊方,與前治同,煞石勢勝前方,除實不如也。

大黃(一兩) 梔子(十四枚) 黃芩(二兩) 豉(三升)
凡四物,以水六升,先煮三物,令數沸,以 豉納湯中,取二升,分再服。

又云︰增損皇甫梔子豉湯,治人虛石盛,特折石勢除熱方︰

豉(一升半) 梔子(十四枚) 黃芩(二兩半)
凡三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豉,令得二升,分三服。

又云︰解散熱發,身如火燒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 甘草(一兩) 枳實(二兩) 濃朴(一兩) 栝蔞(一兩) 夕藥(一兩) 梔子(十四枚)
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云︰解散、除熱、止煩、殺毒、單行薺(音在) (音檷)湯方︰

薺 (半斤)
凡一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停冷凍飲料之。

又云︰解散除熱單行凝水石湯方︰

凝水石(四兩)
凡一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服七合,日三。

《釋慧義》云︰解散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一升) 豉(二升) 梔子(十四枚) 蔥白(半斤)
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新錄方》云︰解散方︰

梔子仁(一升) 蔥白(一升) 豬脂(四升)
煎蔥白,焦布絞去滓,一服如桃李,日二三,石當如沙,尿中出。

又方︰水服大麥、粳米 五合,日二三。

又方︰飲熱酒,使熏熏然醉。

又方︰飲牛乳五六升勿絕,佳。

又方︰數飲土漿,日一二。

《急藥方》云︰丹石立驗方︰

甘草(二兩,炙) 干葛(二兩) 豉(一大合)
上,以水五升,煎取四升,食前溫吃,食後冷吃,若不止,更吃。

《石論》云︰除熱調石蘆根湯方︰

生地黃(四兩,切) 麥門冬(二兩,去心) 甘草(一兩,炙) 蘆根(四兩) 茯苓(三兩)
凡五物,細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冷,分三服。

又云︰甘豆湯方︰

甘草(二兩,炙) 大豆(五合,拭)
凡二物,以水五升,煮甘草,令減一升,納大豆,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服石煩悶(莫圍反)方第二

《病源論》云︰將適失宜,冷熱相搏,石勢不宣,犯熱氣,乘於臟,故令煩悶也。

《僧深方》解散甘草湯治散發煩悶不解方︰

甘草(一兩半) 茯苓(一兩) 生薑(一兩)
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今按︰《短劇方》︰甘草二兩、黃芩二兩、大黃二兩,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張仲景云︰解散發煩悶欲吐不得,單服甘草湯方︰

甘草(五兩,切)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吐便止。

《新錄方》云︰煩熱悶者方︰

薺 (切,三升)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飲之。

又方︰單飲生地黃汁,日二三升,佳。

又方︰飲二三升生葛根汁良。

《極要方》治乳石發動,煩悶頭痛,或寒熱腳冷,氣不通方︰

蔥白(十四莖) 豉(二大合) 牛蘇(一大兩)
上,於鐺中鋪蔥,即安蘇於蔥上,即著豉以物兼鋪上,緩火煎,候蘇氣消盡。即淋好酒一升半,良久即得,取屑,冷熱,頓服,隨性多少飲之。

又云︰石發煩悶者方︰

滑石(十二分,研,令面,分兩服)
上,以水大升,合和滑石末,一帖,和攪,令散,頓服。

治服石頭痛方第三

皇甫謐云︰或頭痛欲裂,坐服藥食,溫作 (普激反,漂謂之),急宜下之。曹歙云︰頭面苦眩冒者,則解頭結散發扇之,熱甚,頭痛面赤者,以寒水淋頭。不瘥,以油囊盛水著頭結中。

《外台方》云︰或頭痛如刺,眼睛欲脫者,宜以香湯浴。須虛靜大屋內,適寒溫,先以湯淋大椎及□ 上三五十碗,然後乃浴。勿令見風。浴訖,覆被安臥取汗,仍須吃蔥根葛豉粥法。

葛根(三大握) 乾薑(六兩) 豉(三合) 蔥白(一大握) 生薑(少許) 椒(十五顆)
先以水五大升,煮蔥根,減半去滓,下葛及豉,煮取二升,去滓,細研少許,米作稀粥,並著蔥白等。煮熟蒸熱啜服之訖,依前覆被取汗,訖令婦人以粉遍身揩(苦駭反,拭也)摩侯孔合,半日許始可出外,其病亦瘥。

治服石耳鳴方第四

皇甫謐云︰或耳鳴如風聲,汁出,坐自勞出力過瘥,房室不節,氣並奔耳故也。勤好飲食,稍稍行步,數食節情即止。曹歙云︰耳鳴汁出,數數冷食,步行。

治服石目痛方第五

皇甫謐云︰或目痛如刺,坐,熱氣冒肝上奔兩眼故也。勤冷食,清旦以溫小便洗之。又 云︰或頭痛項強,兩目疼者,以水洗浴即瘥。

《釋慧義》云︰解散治目疼頭痛方︰

芎 (三兩) 葛根(二兩) 細辛(二兩) 防風(三兩) 五味子(三兩) 朮(四兩) 茯苓(四兩) 黃芩(二兩) 人參(二兩)
凡九物,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僧深方》治散家目赤痛□ (蕤,儒佳反)人洗湯方︰

□ 仁(二十枚) 細辛(半兩) 苦竹葉(一枚) 黃連(一兩)
凡四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一方取半升,可日三洗,亦可六七洗。

治服石目無所見方第六

皇甫謐云︰或目冥無所見,坐飲食,居處溫故也。脫衣自勞洗,促冷凍飲料食,須臾自明了。

《釋慧義》云︰散發,熱氣衝目,漠漠無所見方︰

黃連(去毛) 乾薑 細辛 □ 核
凡四物,等分, (音甫)咀(音沮,咀嚼也。殊倫反),綿裹,淳酒五升,以藥納中,於銅器中煮取二升半,綿注洗目,使入中,日再。

治服石鼻塞方第七

《病源論》云︰發則將冷,其熱盡之後冷氣不退者。冷乘於肺,肺主氣,開竅於鼻,其冷滯結,氣不宣通,故鼻塞。

曹歙云︰鼻口臭,冷凍飲料冷洗。

秦承祖云︰治解散熱勢盡,肺冷鼻塞,宜服茱萸湯方︰

蜀椒(一升) 甘草(一兩) 乾薑(一兩) 朮(一兩) 桂心(一兩) 茱萸(一兩)
凡六物,細切,以湯六升,煮取二升半,分為再服。

治服石齒痛方第八(十二)

皇甫謐云︰或斷腫唇爛,齒牙搖痛,頰(苦協反,面也)車噤,坐犯熱不時救故也。當 風張口,使冷氣入咽,嗽(桑濃反)寒水即瘥。

治服石咽痛方第九(十三)

皇甫謐云︰或咽中痛,鼻塞,清涕出,坐溫衣近火故也。促脫衣,冷水洗,當風以冷石 熨咽頰五六過自瘥。

治服石口乾燥方第十(八)

《短劇方》治口乾燥渴嘔(烏後反,吐也)不下食方︰

蘆根多少,煮取濃汁,以粟作粥漿,服多少任意。

《葛氏方》治口中熱,乾燥,烏梅棗膏分等,以蜜和丸如棗,含之。

《蘇敬本草注》云︰口乾,食熟柿。

薛侍郎云︰若口乾,即絞甘蔗汁任服。

痛方第十一(九)

《僧深方》解散梔子湯方︰

黃芩(三兩) 梔子(四枚) 豉(三升)
凡三物, 咀,以水五升,先煮梔子、黃芩,令得三升,絞去滓,乃納豉,煮令汁濃,絞去滓,平旦服一升,日三,甚良。

治服石口中發瘡方第十二(十)

曹歙云︰口中生瘡,舌強,服梔子湯,在上。

《僧深方》云︰解散失節度,口中發瘡方︰

黃芩(三兩) 升麻(二兩) 石膏(五兩,末)
凡三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極冷,以嗽(桑濃反)口中,日可分十過。(《小品方》︰若喉咽有瘡,稍稍咽之佳。)

《短劇方》云︰治口瘡小柏湯方︰

龍膽(三兩) 黃連(二兩) 子柏(四兩)
凡三物,以水四升,先煮龍膽、黃連,取二升,別漬子柏,令水淹潛(莢虛反),投湯中,和,稍含之。

治服石心噤方第十三(十一)

《病源論》云︰其寒氣盛勝於熱,榮衛痞澀不通,寒氣內結於心,故心腹痛而心噤寒也。其狀心腹痛而寒,噤不能言是也。

《僧深方》云︰解散人參湯常用治心噤或寒噤不解方︰

人參(二兩) 乾薑(一兩) 甘草(三兩) 茯苓(一兩) 栝蔞(二兩) 白朮(一兩) 枳實(一兩)
凡七物,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秦承祖云︰療散豉酒方︰散發不解或噤寒,或心痛心噤,皆宜服之方。用︰

美豉(二升,勿令有鹽)
凡一物,熬令香,以三升清酒,投之一沸,濾(胡移反)取溫服一升,小自溫暖,令有汗意。若患熱不可取汗者,但服之,不必期令汗也。

治服石心腹脹滿方第十四

《病源論》云︰居處犯溫,致令石勢不宣,內壅腑臟與氣相搏,故心腹脹滿也。

皇甫謐云︰或腹脹欲決,甚者斷衣帶。坐寢處久下熱。又衣溫、失食、失洗、不起行、促起行、飲熱酒、冷食、冷洗、當風櫛梳(所菹反)而立。

《僧深方》解散三黃湯治散發心腹痛,脹滿猝急方︰

大黃 黃連 黃芩(各三兩)
凡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得下便止。

今按︰三黃湯亦出《短劇方》,在上除熱篇。

《短劇方》云︰三黃湯治散盛熱實不除,心腹滿,小便赤,大行不利,地逆充胸中,口焦燥,目赤熏熱方︰

黃連(二兩) 黃芩(二兩) 大薰黃(二兩) 甘草(二兩) 芒硝(二兩)
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納芒硝,令烊,分三服。

治服石心腹痛方第十五

《病源論》云︰膈間有寒,胃管有熱,寒熱相搏,氣逆攻乘心,故心腹痛也。

皇甫謐論云︰或心痛如錐刺。坐當食而不食,當洗而不洗,寒熱相交,氣結不通,結在 心中,口噤不得息,當絞口捉與熱酒,任本性多少。其令酒兩得,行氣自通,得噫(於基反,根聲也),因以冷水洗淹布巾,著所苦處,溫複易之自解。解便速冷食,能多益善。若大惡,著衣小使溫,溫便去衣即瘥。於諸痛之中,心痛最為急者,救之若赴湯火,乃可濟耳。

《短劇方》云︰治散發心痛,腹脹兼冷,動熱相格(古伯反。谷也,止也,闕也,正也)不消,甘草湯方︰

甘草(一兩) 栝蔞(二兩) 朮(二兩) 枳實(二兩) 梔子仁(二兩)
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云︰單行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
凡一物,以水五升,煮之折半,冷之,頓服盡,當大吐。患心腹痛,服諸藥無效者,宜服此湯。

張仲景方云︰黃芩湯治散發腹內切痛方︰

梔子(二兩) 香豉(三升) 黃芩(二兩)
凡三物,切,綿裹,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以衣覆臥,亦應有汗。

《僧深方》云︰若散發悉口噤心痛,服蔥白豉湯方︰

蔥白(半斤) 豉(三升) 甘草(二兩) 生麥門冬(四兩,去心)
凡四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一方加茱萸一升。)

治服石腰腳痛方第十六

《病源論》云︰腎(時忍反,下同)主腰腳,服石,熱歸於腎。若將適失度,發動石熱,氣乘腰腳,石勢與血氣相擊,故腳熱腫痛也。其狀腳煩熱而腰痛也。

皇甫謐云︰或腳疼欲折,坐下溫,宜常坐寒床,以冷水洗起行。又云︰或腰痛欲折,坐衣濃體溫,以冷水洗,冷石熨之。

治服石百節痛方第十七

皇甫謐云︰或百節酸(絲官反,下同)痛,坐臥下大濃,又入溫被中,又衣溫不脫故也,臥下當極薄大要也。被當單布,不著綿衣,亦當薄且垢,故勿著新衣,宜著故絮也。雖冬寒當常□ 頭受風,以冷石熨,衣帶初不得系也。若犯此酸悶者,促入冷水浴,勿忍病而畏浴也。

《極要方》云︰服乳石不得將慎,沖熱失食,憎寒頭痛,百節酸(素官反,疼痛也)疼。

口唇乾焦 (即消反)舌卷方︰

知母(八分) 石膏(十三分,碎) 升麻(六兩) 通草(八分) 硝石(八分,湯成下) 竹青皮(六分) 露蜂房(二枚,炙)
切,以水二大升,煎取九合,食後分溫三服。

《短劇方》云︰解散二物麻子豉湯治人虛勞,下焦有熱,骨節疼煩,肌急內圯(備美反,毀也。又岸崩貌),小便不利,大行數少,吸吸口燥。少氣折石熱方︰

豉(二升) 麻子〔五合,擂(力推反,研物也)取仁〕
凡二物,研麻子仁,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五合,日三便愈,神驗。

治服石手足逆冷方第十八

《石論》云︰治解散,胸中有熱,手足逆冷,若寒,甘草湯方︰

甘草(一兩) 橘皮(二兩)
凡二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以綿纏箸頭,數取汁服,須臾間複服,不可廢食。

治服石面上瘡方第十九(二十)

《廣濟方》云︰石氣發熱,身體微腫,面上瘡出方︰

寒水石
以冷水於碗(烏管反)中研,令汁濃,將塗瘡,乾即點,勿停。

治服石身體生瘡方第二十(十九)

《病源論》云︰將適失宜,外有風邪(以遮反),內有積熱,熱乘於血,血氣壅滯,故使生瘡。

《千金方》云︰治散發瘡痛不可忍方︰

冷石(五兩)
一味,下篩,粉瘡上,燥痛,須臾靜定。(今檢︰《本草》陶注云︰硝石,一名冷石。)

又云︰散發生細瘡方︰

黃連 芒硝(各五兩)
二味,水八升,煮黃連,取四升,去滓,納芒硝,以布取貼瘡上,數數易之。

《短劇方》云︰治通身發瘡,擘(博厄反)折經(五根反,又語斤反)日,用水不得息者方︰

銼(粗臥反)胡葉
煮,溫洗漬尤良。冬取根煮飲之。

《錄驗方》云︰解散爛瘡洗湯方︰

黃連(半斤) 苦參 黃芩(各半斤)
凡三物,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極冷洗之,日三。

《新錄方》云︰凡散發瘡方︰

水研大麻子,塗,日二三。

又方︰水摩蔓荊子,塗,日二三。

又方︰水和豉,研為泥塗上,日二。

秦承祖︰療散發熱瘡三黃膏方︰

大黃(二兩) 黃連(二兩) 黃芩(二兩)
凡三物,以好苦酒漬之足,相淹一宿,豬膏二斤,微火煎三沸,沸輒下,去滓,摩之。

又云︰療散浮在肌膚作瘡方︰

子柏黃皮,末,下篩,雞子白,和如泥,先煮子柏汁,洗卻以敷之,不過再,便愈。

治服石結腫欲作癰方第二十一

《錄驗方》云︰解散除熱,熱結腫堅,起始欲作癰,大黃湯方︰

升麻 大黃 夕藥 枳實(各二兩) 黃芩(三兩) 甘草 當歸(各一兩)
凡七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快下,腫即消。(《短劇方》云︰升麻湯。)

治服石癰疽發背方第二十二

《千金方》云︰癰疽發背,皆由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鐘乳而發者。又有生平未服石而自發者,此是上世有服之者,其候稍多。

又云︰養生者,小覺背上癰癢有異,即取淨土水和作泥,捻(都念反)作餅子,徑一寸半,濃二分,以粗艾作炷(音主,下同),灸泥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若如榆莢大,灸七炷即瘥。若至錢許大,日夜灸不住即瘥。

又云︰恆冷水射之,漬冷石熨之,日夜勿止,待瘥住手。

《龐氏論》云︰凡諸服草石散者,皆不可灸身體,令人喜發炎疽瘡也。若體有瘡不可溫治也。唯以水漬布貼之,燒李子中人作膏,以摩瘡上,諸洗如故。薛侍郎云︰若發瘡及腫,但服五香連翹湯等。(在《短劇》治惡脈方。)

又云︰若腫有根,堅如鐵石,帶赤色者,服湯仍以小,小艾炷當腫上灸一兩炷為佳。

治服石身體腫方第二十三

皇甫謐云︰或周體悉腫,不能自轉,從坐久停息,不飲酒,藥氣沉在皮膚之內,血脈不通故也。飲酒冷洗,自勞行步即瘥。不能行者,使健人扶曳行之。

《秦承祖方》云︰凡藥發之後,身體浮腫,多取冷所致,甘草湯方︰

甘草(三兩,炙) 梔子(十四枚)
凡二物,以湯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又云︰療散發赤腫貼方︰

黃芩(四兩) 雞子(四枚) 吳茱萸(四兩)
凡三物,搗下粗篩,以水一升,合雞子白於器攪之,令沸出,染巾,貼腫上,溫複易之,數十過。

《千金方》云︰若從腳腫向上稍進入腹則殺人方︰

赤小豆(一斗)
以水三斗,煮爛出豆,以漬腳膝以下,日一,數日為之,愈矣。

又云︰若已入腹者,不須漬煮豆食之,斷一切薑菜飲食米曲,唯只食豆一物,渴飲汁,瘥乃止。

又云︰散發赤腫摩膏方︰

生地黃(五兩) 大黃(一兩) 木(李。杏,或本此字)仁(三十枚) 生章陸(三兩)
四味,切,酢漬一宿,豬脂一升,煎章陸黑,去滓,摩之,日三夜一。

治服石身體強直方第二十四

皇甫謐云︰或關節強直不可屈伸,坐久停息,不自煩勞;藥氣勝正氣,結而不散,起(越,或本此字)沉滯於血脈中故也。任力自溫,便冷洗即瘥。任力自溫者,令行動出力,足勞則發溫也。非濃衣近火之溫也。

《釋慧義》云︰治寒噤似中惡,手腳逆冷,角弓反張,其狀如風,或先熱後寒,不可名字。若先寒者,用冷水二三升洗腳,使人將之。先熱者,以生熟湯四五升許洗之,若體中覺直者,是散,急服此湯方︰

栝蔞根(三兩) 梔子(二十一枚,擘)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香豉(一升) 石膏(三兩,末) 蔥葉(三兩)
凡七物,細切之,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僧深方》云︰治散發猝死,身體強直,以手著口上,如尚有微氣,即便兩人汲水灌,灌洗亦兩三時間,死者乃戰,戰便令人扶曳行,便得食,食竟複勞,行半日許便愈。此藥失節度,所為似中惡。解之方︰

黃連 大黃 黃芩(各二兩) 豉(一升) 梔子仁(十四枚)
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去滓,納豉,更煮取三升,三服。近有用此湯即得力也。

治服石發黃方第二十五

《病源論》云︰飲酒內熱,因服石,石熱又熱,熱搏脾胃,脾胃主土,其色黃而候於肌肉,積熱蘊結,發於肌膚,故成黃。

《錄驗方》治散發或黃發熱毒,胸中熱氣煩悶。胡 葉湯方︰

胡 葉(一把,切)
凡一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一劑便愈,亦治通息發黃,終日用水,不得息者,濃煮大莖葉,適寒溫,自洗漬尤良。

《新錄方》治發黃者,搗蒼耳,取汁,服一升,日一。(今按︰服紫雪紅雪等可下去積熱。)

治服石嘔(烏後反)逆方第二十六

《病源論》云︰將適失宜,脾胃虛弱者,石熱結滯,乘於脾胃,致令脾胃氣不和,不勝於谷,故氣逆而嘔,謂之嘔逆也。

秦承祖云︰芒硝丸,治散患積熱逆嘔方︰

芒硝(三兩) 大黃(三兩) 杏仁(三兩)
凡三物,各別搗冶,先末大黃,芒硝下篩,後搗杏仁子,令如膏,乃合三物以蜜丸,服如梧子二丸,日二,多少隨意消息之。

《短劇方》云︰解散發,振動煩悶嘔逆,人參湯方,法議道人所增損方用如此︰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朮(二兩) 黃芩(一兩) 栝蔞(二兩)
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服石咳嗽方第二十七

曹歙論云︰咳逆咽痛,鼻中窒塞,清涕出,本皆是中冷之常候也,而散熱亦有此諸患冷咳者,得溫是其宜也。若是熱咳者,得酒於理,當瘥和也。欲分別之者,飲冷轉劇,劇者果是冷咳也。飲冷覺佳者,果是藥熱咳也。

皇甫謐云︰或咳逆,咽中傷,清血出,坐臥溫故也,或食溫故也。飲冷水,冷石熨咽外。 (今按︰《紅雪方》云︰療一切丹石發熱,上氣咳嗽等,病者並和水服之。)

秦承祖云︰療散咳嗽膽嘔,胸中冷,先服散,散盛不得服熱藥杏仁煎方︰

杏子中仁(三十枚) 白蜜(六合) 紫菀(一兩) 乾薑(一兩) 牛脂(一升)
凡五物,冶合下篩,和以蜜,微火煎,令可丸,丸如梧子,服一丸,日三,老小甚佳。

治服石上氣方第二十八

《病源論》云︰服散將適失所,取溫大過,熱搏營衛而氣逆上,其狀胸滿短氣是也。

《僧深方》竹葉湯治散發上氣方︰

生竹葉(二兩) 甘草(一兩) 黃芩(一兩) 大黃(一兩) 梔子(十枚) 茯苓(一兩) 乾地黃(六分)
凡七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一合,服七合,日三。

治服石痰方第二十九

《病源論》云︰服散而飲過度,將適失宜,衣濃食溫,則飲結成痰 。其狀痰多則胸膈否滿,頭眩痛癖結則心脅弦急是也。

皇甫謐云︰惡食如臭物,坐溫衣作 也。當急下之。若不下,萬救終不瘥也。薛公曰︰以三黃湯下之。

《僧深方》服散家痰悶,胸心下有阻痰客熱者。吐之方︰

甘草(五兩)
以酒五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欲吐者,便快蕩去。

《短劇方》云︰白薇湯治寒食藥發,胸中澹酢,乾嘔煩方︰

白薇(二兩) 半夏(二兩,洗) 乾薑(一兩) 甘草(半兩)
凡四物,以酢五升,煮取三升,分服五合。夫酢酒能令石朽爛。

治服石不能食方第三十

張仲景云︰半夏湯治散發,乾嘔不食飲方︰

半夏(八兩,洗,炮) 生薑(十兩) 桂心(三兩) 橘皮(三兩)
上四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一日令盡。

治服石酒熱方第三十一

《短劇方》︰治酒熱發熱法︰積飲酒石熱,因盛數散行經絡中,使氣力強,腎家有熱,欲為勞事,勞事多使腎虛,則熱盛。熱盛心下滿,口焦燥欲飲,飲隨嘔吐,不安飲食也。宜飲葛根湯,安谷神,除熱止吐渴也。

治服石淋小便難方第三十二

皇甫謐云︰或淋不得小便,坐久坐下溫及騎馬鞍中熱,熱入膀胱故也。大冷食以冷水洗少腹,以冷石熨,一日即止。

《僧深方》治散發小便難。其狀如淋方︰

葵子(五合)
凡一物,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一服晝,須臾便利也。

《錄驗方》云︰解散閉悶結,小便不通如淋方︰

大黃(一兩) 麻子仁(半斤) 夕藥(一兩) 茯苓(二兩) 黃芩(一兩)
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短劇方》同之。)

《廣利方》云︰石氣頭痛、煩熱、口乾、小便赤少方︰

露蜂房(十二分,炙)
上,以水二大升,煎取八大合,分溫二服。當利小便,諸惡石毒隨小便出。

治服石小便不通方第三十三

《病源論》云︰夫服散石者,石熱歸於腎而內生熱,熱結小腸,胞(被交反)內否澀,故小便不通也。

《短劇方》云︰解散小便不通神良方︰

桑螵蛸(三十枚) 黃芩(一兩)
凡二物,以水一升,煮取四合,頓服之。

《錄驗方》云︰解散利小便致良葵子湯方︰

三歲葵子(一升)
上一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冷暖隨意,頓食飲。不能稍服。一方加滑石三兩。

治服石小便稠數方第三十四

皇甫謐云︰或小便稠數,坐熱食及啖諸含熱物餅黍之故也,以冷水洗少腹自止。不瘥者,冷水浸陰又佳。若複不解,服梔子湯即解。

《短劇方》云︰解散除熱,小便數少,單行葵子湯方。亦治淋閉不通,三歲葵子亦可用。

陳葵根(切,一升)
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暖如人肌,稍服之。

《外台方》云梔子湯︰

梔子仁(二合) 甘草(二兩,炙) 黃芩(二兩) 芒硝(二兩,湯成納之)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二服,取利即瘥。

治服石小便多方第三十五

《病源論》云︰將適失度,熱在下焦,下焦虛冷,冷氣乘於胞,故胞冷不能製於小便,則小便多也。

《新錄單方》云︰雞腸草煮為羹啖之,搗汁服五六合,日二。

又方︰棘直刺、棗針各三升,搗篩蜜丸,酒若飲服三十九,日二。

治服石大小便難方第三十六

《病源論》云︰積服散盛在內,內熱氣乘於大小腸,腸否澀故大小便難也。

《華佗方》解散熱脹滿大小便不通方︰

枳實(四兩) 由跋(四兩)
凡二物,以水二升漬之,令藥澤爾,乃煮得半升,去滓,稍稍飲,多少, (於雲反)自瘥。

《張仲景方》治寒散大小行難方︰

香豉(二升) 大麻子(一升,破)
上二物,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停冷,一服六合,日三。

《新錄單方》云︰大小便難,服葵子。

《錄驗方》云︰若大小便秘塞不通,或淋瀝,尿血,陰中疼痛,此是熱氣所致,熨之則愈。

熨法︰先以冷物熨少腹,冷熨以後,複以熱物熨之,用有熱物熨已,複冷熨之。

治服石大便難方第三十七

《病源論》云︰將適失宜,犯溫過度,散熱不宣。熱氣積在腸胃,故大便秘難也。

皇甫謐云︰或大行難,腹中堅固,如蛇,盤,坐犯溫久積,腹中乾糞不去故也。消蘇若膏,使寒服一二升,浸潤則下。不下更服下藥即瘥。薛公曰︰若不下,服大黃朴硝等下之。

秦承祖云︰朴硝、大黃煎治胃管中有燥糞,大便難。身體發瘡解發方︰

大黃(金色者二兩) 朴硝(細白者二兩)
凡二物,以水一斗,煮減三升,去滓,著銅器中,於湯上微火上煎,令可丸。病患強者可頓吞,羸人中服可後,宜得羊肉若鴨麋肉羹補之。

《錄驗方》解散不得大行方︰

大黃(四兩) 桃仁(三十枚)
凡二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二服。一方︰大黃二兩,桃仁五十枚。

治服石大便血方第三十八

《新錄單方》云︰散發大便血者方︰

蔥白(切,一升) 豉(一升)
水四升,煮取二升,二服。

又方︰車前草切三升,水五升,煮取二升,三服。

治服石下利方第三十九

皇甫謐云︰或下痢如寒中,坐行止食飲犯熱所致,人多疑是本疾,又有滯癖者,皆犯熱所為,慎勿疑也。速脫衣冷食飲冷洗。或大便稠數,坐久失節度,將死之侯也。如此難治矣。為可與湯下之。償十得一生耳。不與湯必死,莫畏不與也。下已致死,令人不恨。

《短劇方》解散除熱止利黃連湯方︰

甘草(一兩) 黃連(二兩) 升麻(一兩) 梔子(十四枚) 豉(五合)
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秦承祖云︰黃連丸,解寒食散發大注下腸胃方︰

黃連(篩成屑,三升) 烏梅(百二十枚,去核)
凡二物,冶合下篩,以蜜和之,更搗三千杵,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可十服。病甚者,一日可至三四百丸。

《新錄方》云︰散發下利者,服牛羊酪一升,日二。

又方︰水和大麥及米 ,服一二升。

又方︰致三升,水四五升,漬經宿或煮三四沸,冷服一升,日二三,即斷。

治服石熱渴方第四十

《病源論》云︰夫服石之人,石熱歸於腎而熱充腑臟,腑臟即熱,津液竭燥,故渴引飲也。

《短劇方》治散熱盛渴方︰

生地黃(一斤) 小麥(二升) 竹葉(切,一升) 枸杞根(一斤)
凡四物,切,以水一斗,煮取九升,渴者飲之。

又云︰呂萬舒解熱止渴飲地黃汁方︰

生地黃(一斤) 小麥(三斤) 枸杞根(三斤)
凡三物,以水三斗,煮取二斗汁,渴者飲之。

又云︰單行枸杞白皮湯解散除熱止渴方︰

枸杞根白皮(十斤)
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分服一升。

治服石冷熱不適方第四十一

《僧深方》解散人參湯治散發作冷熱不適方︰

人參(二兩) 白朮(二兩) 枳實(二兩) 栝蔞(二兩) 乾薑(二兩) 甘草(二兩)
凡六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服石補益方第四十二

秦承祖云︰當歸九治散發。

《錄驗方》解散除胸中熱,益氣竹葉湯方︰

竹葉(二兩) 甘草(十兩) 白朮(一兩) 大黃(二兩)
凡四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五合,一服。

又云︰生地黃煎補虛除熱將和取利也。

《僧深方》解散內補治百病巨勝湯方︰

胡麻(一升,熬) 生地黃(一升,切) 大棗(二十枚) 夕藥(一兩) 生薑(四兩) 甘草(一兩) 麥門冬(四兩) 桂心(一兩) 人參(一兩) 細辛(一兩)
凡十物,以水九升,煮取四升,分四服。

《新錄方》散發動後虛內補方︰

枸杞煎單含咽,如桃李許,日二三。粥飲中亦好,冷難散酒服。忌鯉魚。虛熱人並得餌之。

治服石經年更發方第四十三

《短劇方》云︰薺 湯華佗解藥毒或十歲或三十歲而發熱或燥,燥如寒,欲得食飲,或不用飲食,華佗散法。有石硫黃熱郁,郁如熱澆洗失度,錯服熱藥,劇者擗(房益反,撫也)裂石熱燥,燥如戰,紫石英勢悶暗喜臥起無氣力,或時欲寒,皆是腑氣所生,臟氣不和,宜服此湯。

薺 (四兩) 甘草(一兩) 人參(一兩) 藍子(一兩) 茯苓(一兩) 夕藥(一兩) 黃芩(一兩) 無菁子(三升)
凡八物,切,以水一斗,先煮蕪菁子得八升,絞去滓,煮藥得三升半,分服七合,日三。

若體寒倍人參,減黃芩,用半兩也。若氣嗽,倍茯苓,減薺 ,去一兩。

又云︰應楊州所得吳解散,單行蔥白湯方,藥沉體中數年更發。治之方︰

生蔥白(一斤)
凡一物,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分服一升,使一日盡之,明日便當溫食飲於被中,不後發便為知也。不過三劑都愈也。

又云︰治散熱氣結滯,經年不解數發者方︰

胡 葉(半斤)
凡一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三服,盡一劑便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