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日本、丹波康賴

卷第九

治咳嗽方第一

《病源論》云︰咳嗽者,肺感於寒,微者則成咳嗽也。肺主氣,合於皮毛,邪之初傷,先客各喘息有音,甚則唾血;乘夏則心受之,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痺;乘春則肝受之,肝咳之狀,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兩腳下滿;乘至陰則脾受之,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喑喑引於 背,甚則不可動,動則咳;乘冬則腎受之,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此五臟之咳也。五臟咳久不已,傳與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嘔膽汁;肺咳不已,大腸受之,大腸咳之狀,咳而遺屎;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之狀,咳而失氣,氣者與咳俱;腎咳不已,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狀,咳而遺尿;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者,咳而腸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千金方》云︰問云︰咳病有十,何謂?師曰︰有風咳,有寒咳,有支咳,有肝咳,有心咳異? 咳則咳臍

《僧深方》云︰熱咳,唾粘而如飴;冷咳,唾清澄如水。

《醫門方》云︰夫酒客咳者,其人必吐血,此為坐極飲過度所致,難療。

《極要方》云︰此病有數種,有冷熱咳嗽,有肺萎嗽,有肺癰嗽,有水氣嗽。若有本性非熱嗽,唾無出息,腹滿悶,甚者頭面有氣過久,重者身體皆腫,此是水氣嗽也。

《葛氏方》云︰上氣喘嗽,肩息不得臥,手足逆冷,及面浮腫者,死。

《僧深方》紫菀丸,治咳嗽上氣,喘息多唾方︰

紫菀 款冬花 細辛 甘皮(一名橘皮) 乾薑(各二兩)
上五物,丸如梧子三丸,先食服,日三。

又方︰如櫻桃大,含一丸,稍咽其汁,日三。新久嗽,晝夜不得臥,咽中水雞,聲欲死者,《錄驗方》小紫菀丸,治上氣夜咳逆多濁唾方︰

乾薑(二兩) 甘皮(二兩) 細辛(二兩) 紫菀(三分) 款冬花(二兩) 附子(二兩)
凡六物,下篩,蜜和丸如梧子,先食,服五丸,日二。

大紫菀丸,治上氣咳逆方︰

紫菀(二兩) 五味子(二兩) 橘皮(二兩) 香豉(二兩) 乾薑(二兩) 桂心 (二兩) 杏仁(凡十一物,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五丸,日二,夜含一丸如杏核大,咽汁,晝更含。

《承祖方》治上氣咳嗽杏仁丸方︰

杏仁(一升,熬) 乾薑(二兩) 細辛(二兩) 紫菀(二兩) 桂心(二兩)
搗下篩,杏仁別如脂,合和以蜜丸,服如棗核一枚,日三。

《廣濟方》療咽喉乾燥,咳嗽,語無聲,桂心散方︰

桂心(六兩) 杏仁(三兩)
搗篩,以綿裹一棗大,含,細細咽汁,日三夜二,忌生蔥油膩。

《范汪方》治咳紫菀牙上丸方︰

紫菀〔一分(一方一兩)〕 乾薑(一分) 附子(一分) 桂心(一分) 款冬花(一分) 細辛(凡六物,冶篩,和蜜丸,丸如小豆,先食,以二丸著牙上,稍咽,日再,不知稍增。

又云︰投杯湯,治久咳上氣,胸中寒冷,不能得食飲,臥不安床,牽繩而起,咽中如水雞聲

款冬花〔四十枚(一方二十枚)〕 細辛(一兩) 紫菀〔二兩(一方一兩)〕 甘草〔二兩(一方三兩)〕
凡十物, 咀,以水八升,煮得二升,先食,適寒溫,再服,溫臥汗出即愈。(今按︰《錄驗方》︰麻黃三兩,甘草三兩,杏仁百枚。凡三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未食分三服。)

《短劇方》治咳嗽上氣,呼吸攀繩,肩息欲死覆杯湯方︰

麻黃(四兩) 甘草(二兩) 乾薑(二兩) 桂肉(二兩) 貝母(二兩)
凡五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再服即愈。(今按《范汪方》云︰苗詭士孫粟,男兒四歲,母

又云︰潑雪湯,治上氣不得息臥,喉中如水雞聲,氣欲絕方︰

麻黃(四兩) 細辛(二兩) 五味子(半升) 乾薑〔四兩(一,或本)〕 半夏(四兩) 桂心(凡六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投杯即得臥,一名投杯湯。令得汗,汗多喜,不

杏仁三兩 細辛三兩 生薑十兩 半夏四兩 七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亦可五合(七合)服,漸漸加之。〕

《千金方》云︰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坐極飲過多所致,濃朴大黃湯主之。

濃朴(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兩)
三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之。

《本草》云︰咳逆,鹿髓,以酒服之甚良。

又云︰ 膏,酒和三合服之,日三。 又云︰食鯉魚肉也。

《孟詵食經》云︰療卒嗽味方︰梨一顆,刺作五十孔,每孔中納一粒椒,以面裹,於熱灰中 椒七枚。合煎含咽之。)

又方︰梨去核,納蘇蜜,面裹,燒令熟食之,太良。

又方︰割梨肉於梨蘇中,煎之,停冷食之。(今按︰《朱思簡食經》云︰凡用梨治咳,皆須

《葛氏方》治卒得咳嗽方︰皂莢、乾薑、桂心分等搗丸,服三丸,日三。

又方︰生薑汁(一名乾薑)、百部汁和煎,服二合。

《集驗方》治忽暴氣嗽奔喘,坐臥不得、並喉裡□ 聲,氣欲絕方︰

麻黃(三兩) 杏仁(四兩) 乾薑葉(二兩) 紫(茈)胡(四兩) 橘皮(二兩)
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張仲景方》治三十年咳大棗丸方︰

大棗(百枚,去核) 杏仁(百枚,熬) 豉(百二十枚)
凡三物,豉、杏仁搗令相得,乃納棗,搗令熟,和調丸如棗核一丸,含之,稍咽汁,日二

《耆婆方》治三十年咳嗽方︰

細辛 紫菀 麻黃 甘草 乾薑(各四分)
五味為散,白飲服一方寸匕,日三。

《效驗方》款冬花分丸治三十年咳上氣嘔逆面腫方︰

杏仁(三分,熬) 乾薑(三兩) 柑皮(一兩) 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款冬花(二兩)
凡六物,冶下篩,以蜜和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日三。

《僧深方》治新久嗽芫花煎方︰

芫花(二兩,末) 乾薑(二兩) 白蜜(二升)
凡三物,納於蜜中,微火煎,服如棗核一枚,日三。

熏咳嗽法︰

《千食方》治咳熏法︰細熟艾薄布紙上,紙廣四寸,複以硫黃(《本草》︰硫黃一名)末薄布之,灸咳嗽法︰

《僧深方》云︰灸近兩乳下黑白肉際紋百壯,即日愈。(《范汪方》同之。)

又方︰以繩當乳頭圍周身,令前後平正,當乳脊骨解中,灸之九十壯。

又方︰橫度口中折繩,從脊灸繩兩邊,灸八十壯,三日報畢。

又方︰從大椎數,下行第五節下、第六節上穴間中一處灸,隨年壯,並治上氣秘方。

《短劇方》云︰灸肩井穴百壯,在肩上陷解中大骨前。

又方︰灸大杼穴隨年壯,在項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者中。

又方︰灸肺俞,隨年壯,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又方︰灸風門熱府穴百壯,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又方︰灸天突穴五十壯,在結喉下五寸宛宛中。

又方︰灸玉堂穴百壯,在紫宮下一寸六分。

又方︰灸膻中穴五十壯,在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陷者中。

又方︰灸雲門穴五十壯,在臣骨下氣戶兩旁各二寸陷者中,橫去旋機旁六寸。

又方︰灸中府穴五十壯,肺募也,在雲門下一寸。

又方︰灸巨闕穴五十壯,在鳩尾穴下五分。

又方︰灸期門穴五十壯,在去巨闕五分舉臂取之。(以上《千金》同之。)

又方︰灸輸府穴,在旋機旁各二寸。

又方︰灸或中穴,在輸府下一寸六分。

又方︰灸氣戶穴,在去旋機旁各四寸。

《葛氏方》云︰度手拇指,中折以度心下,灸三壯即瘥。

治喘息方第二

《病源論》云︰肺主氣,邪乘於肺,則胎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葛氏方》治卒上氣鳴息便欲絕方︰

搗韭,絞,飲汁一升許立愈。

又方︰人參末,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桑根白皮細切三升,生薑切半升,吳茱萸半升,酒五升,合煮三沸,去滓,盡服之。

《極要方》療上氣、氣逆滿,喘息不通,呼吸欲死,救命湯方︰

麻黃(八兩,去節) 甘草(四兩,炙) 大棗(三十枚) 夜干(如博子二枚)
上,以井花水一斗,煮麻黃再沸,納餘藥,煮取四升,分四服,入口即愈。

《醫門方》治上氣喘息不得臥,身面腫,小便澀方︰

葶藶(一兩,熬,搗如泥) 大棗(三十枚,擘)
水三升,煮取一升,納葶藶,煮取五六沸,頓服,微利,瘥。

《效驗方》游氣湯,治上氣一來一去無常,緩急不足,不得飲食,不得眠方︰

生薑(八兩) 濃朴(四兩) 人參(二兩) 茯苓〔(一名松髓)四兩〕 桂心(五兩) 半夏〔(兩)
凡九物,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服七合,日三。

《錄驗方》大棗湯,治上氣胸塞、咽中如水雞聲方︰

款冬花(三十枚) 細辛(四分) 桂心(四分) 麻黃(四兩) 大棗(二十枚) 甘草(四兩) 杏仁
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頓服,臥令汗。食糜粥數日,餘皆禁,便愈。

《新錄方》治上氣、喉中水雞鳴方︰

桑根白皮(一升) 生薑(合皮切一升)
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六合,二服。

又方︰冷水漬足,溫易之,瘥。

又云︰上氣,身面浮腫,小便澀,喘息不得臥方︰

葶藶子(十分,熬) 杏仁(四分,熬) 大棗肉(五分)
三物,合搗三四千杵,可丸飲服如梧子七丸,日二,加至十丸,以小便為度,此方大安穩,又方︰
以桑根汁一斗,煮赤小豆三升,豆熟,啖豆飲汁。

又方︰大豆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納桑根白皮,切一升,煮取一升六合,二服

又方︰以水一斗,研麻子三升,取汁,煮赤小豆三升,豆熟,啖豆飲汁。

又云︰乏氣喘息方︰桃仁去皮一升,搗為泥,分以酒若湯服之。

治短氣方第三

《病源論》云︰短氣者,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體實也。實則氣盛,盛則氣逆不通

《僧深方》治短氣欲絕、不足以息、煩擾,益氣止煩竹根湯方︰

竹根(一斤) 麥門冬(一升) 甘草(二兩) 大棗(十枚) 粳米(一升) 小麥 (一升)
凡六物,水一斗,煮麥米熟去之,納藥,煮取二升七合,服八合,日三,不能飲,以綿滴口

《醫門方》治胸中痞塞、短氣 者,或腹急痛方︰

茯苓(四兩) 甘草(二兩) 半夏(三兩) 生薑(三兩) 杏仁(百顆)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服相去八九里,泄氣瘥。若氣不下,加大黃、檳榔

《千金方》治短氣不得語方︰

梔子(二七枚) 豉(七合)
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半,去豉,納梔子,煮取八合,服半升。

又云︰卒短氣者方︰搗韭取汁,服一升,立愈。

又云︰冷氣氣短方︰椒五兩,絹袋盛,酒一升,漬三七日,服之任性。

治少氣方第四

《病源論》云︰少氣者,此由臟氣不足故也。肺主氣而通呼吸,臟氣不足,呼吸微弱而少氣

《廣濟方》療腹冷氣不能食及少氣調中丸方︰

人參(五兩) 茯苓(五兩) 甘草(五兩) 白朮(五兩) 乾薑(四兩)
搗篩,蜜和為丸,空腹溫酒服如梧子三十丸,日二夜一,有益盡更合,不飲酒,煮大棗飲下,《千金方》治乏氣方︰

枸杞葉(二兩) 生薑(二兩)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葛氏方》治卒乏氣、氣不複報、肩息方︰乾薑三升, 咀,以酒一升漬之,服一升,日三

又方︰度手拇指折度心下,灸三壯即瘥。

又方︰麻黃三兩,先以水五升,煮一沸,去沫,乃納甘草二兩,杏仁六十枚,煮取二升半,

治氣噎方第五

《病源論》云︰氣噎由陰陽不和,臟氣不理,寒氣填於胸膈,故氣有咽塞不通,而謂之氣噎

又云︰噎者,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雖有五名,皆由陰陽

《新錄方》治氣噎胸塞不達方︰水服鹽末一大匙。

又方︰含咽美酒,取瘥止,酢亦得。

又方︰蘇蜜合煎,令相得,細細含咽之。

又方︰搗韭取汁,服五合。

又方︰灸膻中穴。

又方︰灸第五椎。又灸內踝上三寸。

《集驗方》通氣噎湯方︰

半夏(八兩,洗) 桂心(三兩) 生薑(八兩)
凡三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半升,日二。

《千金方》治噎氣不通、永不得食方︰

杏仁(三兩) 桂心(三兩)
二味,丸如棗核,稍咽之,臨食先含,彌佳。(《極要方》同之。)

治奔豚方第六

《病源論》云︰夫奔豚氣者,腎之積氣也,起於驚恐憂思所生也。若驚恐則傷神,心藏神也。其妄言妄見,此驚恐奔豚之狀也。若氣滿支心,心下煩亂,不欲聞人聲,休作有時,乍瘥乍劇,吸吸短氣,手足厥逆,內煩結痛,溫溫欲嘔,此憂思奔豚之狀也。

《醫門方》云︰論曰,奔豚病者,從少腹起上沖喉咽,發作時欲死,皆從驚得之。

療奔豚氣方︰生葛根二十分,甘李根白皮切小一升,水九升,煮三升,分溫三服,服相去八

療奔豚氣在心胸中不下支滿者方︰

生薑(五兩) 半夏(四兩,洗) 桂心 人參 吳茱萸 甘草(炙) 茯苓(各二兩)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相去八九里。

又云︰灸奔豚法︰恆灸氣海、丹田、關元,皆當其穴灸之,穴在臍下一寸、二寸、三寸是也

《短劇方》云︰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灸耶,此四部病皆從驚得之,所言如奔豚之狀者,是病患氣如豚奔走,氣息喘迫,上逆之狀也。湯方用□ 豬者,謂雄豚、□ 斗子是,先逐之,使奔之,然後殺取血及臟合藥也。

葛根奔豚湯方︰

葛根(八兩,乾者) 生李根(一升,去皮) 人參(三兩) 朮肉(二兩) 半夏(一升,洗,炙)
凡十物,以豚汁二斗,煮得五升,溫服八合,日三。

牡蠣奔豚湯方︰

牡蠣(三兩) 桂肉(八兩) 李根(一斤) 甘草(三兩)
凡四物,煮豚令熟,取汁一斗七升,煮李根得七升汁,納藥,取三升,分服五合,日三,夜再。

《廣濟方》療賁氣在胸、心迫滿支寄方︰

生薑(一斤) 半夏(四兩,洗) 桂心(三兩) 人參(二兩) 吳茱萸(一兩) 甘草(二兩,炙)
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分溫三服,忌生菜、面、粘食。

《集驗方》奔豚茯苓湯,治虛氣五臟不足、寒氣厥逆、腹滿、氣奔沖胸膈、發作氣欲絕不識

生葛(八兩) 甘李根白皮(切,一升) 生薑(五兩) 茯苓(四兩) 半夏(一升,洗) 人參(肥豚一頭三十斤者,逐走令口中沫出,刺取血,冶豚如食法,以水足淹豚,豚熟出之,澄取清

《千金方》治氣上下痞塞不能休息破氣丸方︰

桔梗(三分) 胡椒(七分) 蓽茇(十卜) 橘皮(三卜) 乾薑(三卜) 椒(六分) 烏頭((五分) 甘草(八分) 細辛(苓(四分) 前胡(四分) 朮(六分)茱萸(六分)
二十四味,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二。有熱者空腹服之。

又云︰治氣上不得臥神秘方︰

橘皮 生薑 紫蘇 人參 五味子
五味,各等分五兩,水七升半,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氣滿腹脹下氣湯方︰

半夏(一升) 生薑(一升) 人參(一兩半) 橘皮(三兩)
四味,切之,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盡。

治痰飲方第七

《病源論》云︰痰飲者,由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腑,結而成痰。又其人素盛 肋,氣不

《南海傳》云︰若覺痰飲填胸,口中唾數,鼻流清水,□ (徒感反,糜和也) (作慘,息減反,雜也)咽開,戶滿搶喉,語聲不轉,飲食亡味,動歷一旬。如此之流,絕食便瘥,不勞

《千金方》云︰夫飲有四,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下後水流在脅其人

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懸飲者,干棗湯主之︰

甘草(四兩) 大棗(二十枚) 乾薑(二兩)
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

溢飲者,青龍湯主之︰

麻黃(六兩) 桂心(二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一名細石)二兩〕 杏仁(三十枚) 大棗
凡七物,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乃納餘藥,得二升,去滓,服一升,溫覆令汗。汗出

支飲者,木防己湯主之︰

木防己(三兩) 石膏(雞子大十二枚) 桂心(二兩) 人參(四兩)
四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又云︰茯苓湯,主胸膈痰滿方︰

茯苓(四兩) 半夏(一兩) 生薑(一斤) 桂心(八兩)
四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四服。

又云︰治卒頭痛如破,非冷又非中惡,其病是胸膈中痰厥氣上沖所致,名為厥頭痛,吐之即須吐

又云︰灸留飲冷 法︰灸通谷穴五十壯,在幽門下一寸,幽門在巨闕旁半寸。

《錄驗方》治胸膈痰飲,食啖經日並吐出方︰單服生薑汁一升,欲吐,吐之不吐,自向下出

《葛氏方》治胸中多痰,頭痛不欲食及飲酒人瘀僻菹痰方︰

恆山(二兩) 甘草(一兩) 松蘿(十兩) 瓜蒂(三七枚)
以酒水各一升半,煮取升半,初服七合,取吐,吐不盡,余更分二服,後可服半夏湯。

又方︰先作一升湯,投一升水,名為生熟湯,乃餐三合鹽,以此易送,須臾欲吐,便摘央A

又云︰若胸中常有痰冷水飲、虛羸不足取吐者方(《范汪方》號半夏茯苓湯︰)

半夏(一升,洗) 生薑(半斤) 茯苓(三兩)
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短劇方》茱萸湯治胸中積冷,心下痰水,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背欲痛方︰

生薑(三兩) 半夏(三兩) 桂心(三兩) 吳茱萸(三兩) 人參(一兩) 大棗(三十枚) 甘草(
凡七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納白蜜五合,分三服。(今按︰《集驗方》︰生薑五兩。)

《胡洽方》治痰冷癖氣方︰

生薑(八兩) 附子(四兩)
二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僧深方》治五飲酒癖方︰

朮(一斤) 桂(半斤) 乾薑(半斤)
三物,冶下篩,和蜜丸如梧子,服十丸,不知稍增,初服當取下,先食服,日再。

《集驗方》治胸中痰飲、腹中水鳴、食不消、嘔吐水湯方︰

大檳榔(三十口,令子碎) 半夏(八兩,洗) 生薑(四兩) 杏仁(四兩) 白朮(四兩) 茯苓(切,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效驗方》甘草丸,治留飲方︰

甘草(二分,炙) 瓜蒂(一分)
凡二物,冶下篩,蜜丸如梧子,欲下病,服三丸,日一。三丸不下,增之,以吐為度。

又云︰斷膈散,治痰百病常用驗方︰

七月七日瓜蒂(二枚) 赤小豆(二兩) 人參(二兩)
凡三物,冶合下篩,以溫湯和服方寸匕,當吐病愈。(今按︰《新錄方》︰瓜丁一兩,赤小豆

又云︰斷膈丸,治胸膈間有痰水方︰

蜀附子(一分) 黎蘆(一卜,熬) 甘草(一卜,炙) 赤小豆(一卜) 瓜丁(一卜)
凡五物,冶合下篩,蜜丸如小豆,一服五丸,當吐青黃汁,不知稍增。

《范汪方》病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

葶藶(熬令紫色,冶合自丸,丸如彈丸) 大棗(二十枚)
以水二升,煮棗,令得一升半,去棗,納藥一丸,複煎得一升,盡服之。

《極要方》療痰氣方︰

橘皮(二兩)
上,以水三(二,或本)升,煮取一升二合,為一服,間日服之。

《新錄方》治痰飲方︰苦瓠穰、赤小豆等分搗篩,蜜丸,飲服,如小豆三丸,大佳。

又方︰瓜丁、赤小豆各一兩,搗篩,蜜丸,飲服如小豆七丸,吐痰瘥。

治癖食方第八

《病源論》云︰夫五臟調和則營衛氣理,營衛氣理則津液通流,雖複多飲水漿,不能為病。寒氣,《通玄》云︰ 癖之疾,亦不專於一。 病者肝之所生,癖病者脾之所成。 生於左,癖成脾矣。

《龍門方》治 癖病、腹堅如石方︰

取苦瓠開口盛大,嚴醋滿中,密塞口,釜中煮令極熱,出瓠以熨堅處,冷即更煮,煮時即作

《極要方》治 癖方︰

鱉甲〔(一名青衣)六分,炙〕 白朮(六分) 桔梗〔(一名薺 )六分〕 枳殼(六卜,炙)
上,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六合,分溫三服,忌豬魚。

《千金方》治心上痰蔭僻氣吞酸半夏湯方︰

半夏(三兩) 生薑(六兩) 附子(一枚) 吳茱萸(三兩)
四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葛氏方》治腹中冷癖、水穀 結,心下停痰,兩脅痞滿,按之鳴轉,逆害飲食方︰

大黃(三兩) 甘草(二兩) 蜜(一升二合) 棗(二十七枚)
以水三升,煮棗,取一升,納諸藥,煮取一升七合,分再服。

又方︰茯苓一兩,茱萸三兩,搗蜜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三。

《醫門方》療 氣冷痛,吐酸水,或因出熱吃水得此病方︰

朮 乾薑(各二兩) 橘皮 細辛 吳茱萸(各一兩) 茯苓 人參(各二兩半)
上,搗篩,蜜和為丸,空腹暖水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二。

《廣利方》理癖氣腹痛兩肋脅脹滿食少方︰

柴胡(六分) 桔梗(八分) 通草(八分) 茯苓(六分) 赤夕藥(四卜) 郁李仁(四卜) 鱉甲(四分,炙,碎)
切,以水二大升,煎取九合,食後分溫三服,如人行七八裡進一服,忌生冷人莧。

《廣濟方》療癖結心下硬痛巴豆丸方︰

巴豆(三枚) 杏仁(七枚) 大黃(如雞子大)
搗篩,蜜丸,空腹以飲服如梧子七丸,日一服。

治胃反吐食方第九

《病源論》云︰胃反者,營衛俱虛,其血氣不足,停水積飲在胃脘,則臟冷而脾不縑A 脾不 甚

《醫門方》云︰食已吐其食者,胃中虛冷所致。

《效驗方》乾薑丸,治胃反大吐逆,胸痛,羸瘦,不得食飲,溫中下氣、使人進食方︰

吳茱萸(二兩) 小麥(二兩,熬) 杏仁(二兩,去皮,熬) 乾薑(二兩) 好豉(二兩,熬)
凡六物,搗下篩,和蜜丸如梧子,服七丸,日三。

《葛氏方》治胃反不受食,食畢輒吐出方︰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
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之。

《僧深方》治胃反吐逆不安谷,枳子湯方︰

陳枳子(一枚) 美豉(一升) 茱萸(五合,去目,末)
三物,枳、茱萸合冶為散,以水二升半,煮豉三四沸,漉去滓,汁著銅器中,乃納散如雞子

《經心方》茯苓湯治胃反而渴方︰

茯苓(四兩) 澤瀉(四兩) 桂心(二兩) 半夏(四兩) 甘草(二兩)
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二升半,服八合,日三。

又云︰治胃反食輒吐方︰□ (徒黨反,舂也)粟米,令極白,搗篩,下,作丸楮子大,熟煮,《范汪方》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嘔吐,四物當歸湯方︰

白蜜(一升) 當歸(二兩) 人參(二兩) 半夏(一升)
凡四物, 咀,以水二斗,合蜜,揚百四十過,納藥銅器中,煎得六升,分再服,加至一時

又云︰橘皮湯,治嘔吐反逆、食飲不下方︰

人參(一兩) 橘皮(二兩) 白朮(一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炙)
凡五物,切,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先食,服一升,日三。

《千金方》治大虛胃反,食下喉便吐方︰

人參(一兩) 澤瀉(二兩) 甘草(二兩) 茯苓(四兩) 橘皮(三兩) 桂心(三兩) 乾薑(三
九味,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黃。

又方︰蘆根、茅根,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頓服,下得食。(今按︰《新錄方》︰切,各一

又云︰灸胃反食吐方︰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度。

又云︰灸臍上一寸,二十壯。

又方︰灸胃脘穴千壯,在鳩尾,臍中央。

《極要方》療吐不得食,並胃反嘔逆,食即吐方︰

甘草(一兩) 橘皮(一兩) 生薑(八兩) 蔥白(乾,四枚)
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止更作。(今按《廣濟方》︰蔥白十莖,橘皮八分

《醫門方》療胃反不受食,食訖嘔吐方︰

半夏 人參 生薑(各三兩) 橘皮(二兩) 大棗(十二枚) 白蜜(五合)
以東流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蜜,更烊三百下,煎三五沸,分溫三服,服相去八九

《救急單驗方》療反胃方︰搗生葛根,絞汁二升,服驗。(今按《新錄方》︰取六七合,日

又方︰灸兩乳下三寸,扁鵲雲隨年壯,華佗雲三十壯,神驗。

治宿食不消方第十

《病源論》云︰宿食不消者,由五臟氣虛弱,寒氣在於脾胃之間,故使谷不化也。舊谷未消 複煎

《集驗方》治凡所食不消方︰取其餘類燒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陸光錄說子燒服

《南海傳》云︰若疑腹有宿食,又刺臍胸,宜須恣飲熟湯,指剔喉中,變吐令盡,更飲更決食。

《范汪方》治腹痛消穀止利脹大豆方︰

取大豆,擇貌好者服一合所,日四五服,一日中四五合,飯後輒服,雖非飯後可投,間服趨

《范汪方》治食生冷之物,或寒時衣薄當風、食不消,或夜食以臥、不消化、心腹煩痛脹急

《新錄方》治宿食不消方︰

薤白(切,一升) 豉(一升)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又方︰生薑五大兩,搗取汁,溫服之。

又方︰搗蒜如泥,酒服如棗,日三。

又方︰曲末、乾薑末一升,酒服一方寸匕,日二。

又方︰灸太倉穴二三百壯。

又方︰灸臍左右相去三寸,名魂舍,並依年壯,唯多益佳。

又方︰灸第五椎並左右相去一寸五分。

《錄驗方》治宿食不消,大便難練中丸方︰

大黃(六分) 葶藶子(四兩,熬) 杏仁(四兩,熬) 芒硝(四兩,熬)
凡四物,下篩,蜜和,食已服如梧子七丸,日三,不知稍增。

《千金方》消食丸,主數年不能食方︰

小麥 (一升) 薑(四兩) 烏梅(四兩) 七月七日(或本無七月七日字)曲〔(音菊)一升〕
四味,蜜和服十丸,日再,四十至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極要方》治宿舍不消、心腹妨滿脹痛須利方︰

訶黎勒皮(八分) 桔梗(六分) 檳榔仁(八分) 夕藥(六分) 大黃(十分)
上,為散,空腹煮生薑,飲服三錢匕,日二服。

《葛氏方》治脾胃氣弱,谷不得下,遂成不複受食方︰

大麻子仁(一升) 大豆黃卷(二升)
並熬令黃香,搗篩,飲服一二方寸匕,日四五。(今按《僧深方》︰大麻子仁三升,大豆二

治寒冷不食方第十一

《千金方》消食斷下丸,寒冷者常將之,方︰

曲末(一升) 大麥 末(一升) 吳茱萸(四兩)
三味,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

又云︰消食丸,主數年不能食方︰

小麥 (一升) 乾薑(四兩) 烏梅(四兩) 曲(一升)
四味,蜜和服十丸,日再,至四十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范汪方》治久寒不欲飲食數十歲方︰

茱萸(八合) 生薑(一斤,切) 硝石(一升)
凡三物,清酒一升,水五合,煮令得四升,絞去滓,溫飲二升,病即下去,勿複服也。

《葛氏方》治胃中虛冷不能飲食,食輒不消,羸瘦 乏、四肢 弱、百疾因此牙生方︰

薤白(一斤) 枳實(三兩) 橘皮(一兩) 大棗(二十枚) 粳米(二合) 豉(七合)
以水七升,先煮薤,得五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日作之。

《廣濟方》療冷氣不能食及少氣調中丸方︰

人參(五兩) 茯苓(五兩) 甘草(五兩) 白朮(五兩) 乾薑(四兩)
搗,以蜜和丸,空腹溫酒服如梧子三十丸,日二夜一,不飲酒,煮大棗飲下。

《錄驗方》治惡食人參湯方︰

人參(四兩) 生薑(二斤) 濃朴(二兩) 枳實(二兩) 甘草(二兩)
凡五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集驗方》治久寒胸脅逆滿不能食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一兩) 生薑(八兩) 小麥(一升) 甘草(一兩) 桂心(一兩) 半夏
凡八物, 咀,以清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絞去滓,適寒溫,飲一升,日三。

治上熱下冷不食方第十二

《耆婆方》治人上熱下冷痰飲風氣虛勞方︰

獨活 茯苓 白朮 澤瀉 濃朴 黃 升麻 本 紫菀 甘草 人參 黃芩各(二兩)
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又云︰因飲酒上熱下寒不能食方︰

人參(二分) 甘草(二卜) 升麻(二兩) 干藍(二兩) 粟米(一合)
凡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米去滓,分三服。

又方︰平且空腹服真酪一合即愈。

又方︰常食粟餐及粟粥之。

又云︰治虛上熱下冷氣上,頭痛胸煩人參湯方︰

人參(二兩) 茯苓(三兩) 麥門冬(一兩) 粟(二兩)
凡四物,水七升,煮取四升,分三服,日三夜二。

又云︰治內虛上熱下冷,氣不下,頭痛胸煩頭豉湯方︰

豉一升,水二升(一方三升),令小沸,納豉令三沸,頓服有驗。

《僧深方》茱萸丸,治膈上冷膈下熱,宿食癖飲積聚,食不消,寒在胸中,或反胃害食消瘦
茱萸(二兩) 椒(一兩半) 黃芩(一兩) 前胡(一兩) 細辛(六分) 皂莢(二枚) 人參(三
凡十一物,下篩,丸以蜜,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之。

《廣濟方》療膈上熱膈下冷,日西身體熱疼,吃食不下,夜臥不安方︰

苦參〔(一名火槐)六分〕 龍膽(五分) 夕藥(四分) 黃連(六分) 栝蔞(四分) 青葙子(搗篩,蜜丸,每食後以飲服丸如梧子十四丸,日二。

治穀勞欲臥方第十三

《病源論》云︰穀勞者,脾胃虛弱不能傳消穀食,使腑臟氣痞也,其狀令人食已則臥,肢體

《葛氏方》治飽食竟便臥,得穀勞病,令人四肢煩重欲臥、食畢輒甚方︰

大麥 (一斤) 椒(一兩) 乾薑(三兩)搗末,服方寸匕,日三四服。(今按︰《范汪方》︰大麥 一升,椒二升,乾薑三兩也。)

又云︰治食過飽,煩悶但欲臥而腹脹方︰熬麥面令微香,搗服方寸匕,得大麥面益芋A 無面

《新錄方》治穀勞食竟即因而睡方︰

以酒二升,煎杏仁五十枚,取一升服之,覆取汗。

又方︰食傷飽為病,胃脹心滿者︰灸胃脘七壯。

又方︰十沸湯,生水共三升飲之,當吐食出。

治惡心方第十四

《病源論》云︰惡心者,心下有停水積飲所為,則心裡澹澹然欲吐,為惡心。

《千金方》治惡心方︰苦瓠瓤並一升,切,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須臾吐並下如蝦蟆

《葛氏方》治人忽惡心不已方︰

薤白(半斤) 茱萸(一兩) 豉(半升) 米(一合) 棗(四枚) 枳實(二枚)
鹽如彈丸,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但多嚼豆□ 子及啖檳榔亦佳。

《孟詵食經》惡心方︰取懷香華葉煮服之。

《新錄方》治惡心方︰生薑合皮搗服五大兩汁。

又方︰檳榔仁,末,方寸匕,生薑汁服之,日二。又加橘皮更佳。

《極要方》療冷痰氣在胸腹,脹不能食,吐水沫,耿耿惡心方︰

吳茱萸(一升) 橘皮(二兩) 杏仁(三兩) 生薑汁(三合)
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納檳榔仁散方寸匕,分再服,得一兩行利大快,三五

治噫酢方第十五

《病源論》云︰噫酢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穀,谷不消則脹滿而氣 陛A 《葛氏方》人食畢噫酢及酢心方︰

人參(二兩) 茱萸(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集驗方》同之。)

《千金方》治食後吐酢水方︰

乾薑(二兩) 食茱萸(半升)
二味,酒服方寸匕,日二,立驗。

《醫門方》療食噫或酢咽方︰

人參(二兩) 吳茱萸(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橘皮(一兩半,切)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二服。

又云︰療食後吐酢水,食羹飯粥並作方︰

濃朴(炙) 吳茱萸 桂心 橘皮(各二兩) 白朮(三兩)
上搗篩為散,空腹酒服方寸匕,甚效。

《廣濟方》療吐酸水,每食即變作酸水吐出方︰

檳榔仁(十二六分) 人參(六分) 茯苓(八分) 橘皮(六分) 蓽茇(六分)
搗篩為散,平晨空腹,取生薑五大兩,合皮搗絞取汁,溫,納散方寸匕,攪調頓服之,日一

《效驗方》治食後吐酢水,洗洗如酢漿,食羹即劇,為胃冷乾薑散方︰

食茱萸(一兩) 乾薑(一兩) 朮(一兩) 甘草(一兩)
凡四物,冶下篩,用酒若湯服方寸匕,日三。

治嘔吐方第十六

《病源論》云︰嘔吐者,皆由脾胃虛弱,受於風邪所為也。若風邪在胃則嘔,膈間有停飲,生

《極要方》療嘔吐︰此病有兩種,一者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二者積冷在胃,嘔逆不下食

生薑根(切,一升) 生麥門冬(一升) 青竹茹(一升) 生薑(切,五合) 茯苓(五兩)
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竹瀝六合攪調,分二服。

《博濟安眾方》治嘔逆不食方︰

濃朴(三兩,去皮,薑塗,炙) 人參(一兩) 橘皮(一兩)
上,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作三服,飯後服。

《僧深方》生薑湯治食已吐逆方︰

生薑(五兩) 茯苓(四兩) 半夏(一升) 橘皮(一兩) 甘草(二兩)
五種,水九升,煮取三升七合,分三服。

《廣濟方》療脾胃中冷氣、每食即嘔吐方︰

人參(二兩) 甘草(一兩半,炙) 橘皮(一兩半,炙) 蔥白(三兩) 生薑(三兩,切)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絞去滓,分溫三服,忌生冷油膩豬魚海藻。

《范汪方》半夏湯,治胸中乏氣而嘔欲死方︰

人參(二兩) 茯苓(二兩) 生薑(三兩) 白蜜(五合) 半夏(三升,洗)
凡五物,以蜜納六升水中撓之百過,以餘藥合投中,煮得三升,分四服,禁冷食,治乾嘔亦

《醫門方》治嘔逆變吐食飲不下方︰

橘皮(二兩) 朮(二兩) 生薑(三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溫三服,服相去八九里。

止嘔橘皮湯方︰橘皮(二兩) 乾薑(二兩) 人參(一兩半)
以水六升,煮得二升,服七合,日三。

《新錄方》治嘔吐不下食方︰

茅根(切,二升) 生薑合皮(切,一升)
以水四升半,煮取二升,二服。

《錄驗方》治熱嘔方︰

蘆根 茅根(切,各一升)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葛氏方》治卒嘔噦又厥逆方︰

生薑(半斤,切) 橘皮(四兩)
水七升,煮取三升,適寒溫,服一升,日三。

《千金方》云︰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悸者,小半夏湯主之︰

半夏(一升) 生薑(八兩) 茯苓(三兩)
三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半,二服。

又云︰凡嘔者多食生薑,此是嘔家聖藥也。

又云︰飲食嘔吐法︰生熟湯二升,頓服即吐。

又云︰灸嘔吐方︰灸心俞百壯。

又方︰灸膈俞百壯。

又方︰灸胸堂百壯。

又方︰灸原闕五十壯。

又方︰灸胃脘百壯,三報。

又方︰灸脾募百壯,三報。

治乾嘔方第十七

《病源論》云︰乾嘔者,胃氣逆故也,但嘔而欲吐,吐而無所出,故謂之乾嘔。

《僧深方》治胃逆乾嘔欲吐無所去人參湯方︰

人參(二兩) 乾薑(四兩) 澤瀉(二兩) 桂心(二兩) 甘草(二兩) 茯苓(四兩) 大黃(一
八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八合,日三。

又云︰茱萸湯,治乾嘔吐涎沫、煩心頭痛方︰

茱萸(半升) 大棗(十枚)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日三服。

又方︰茱萸一升,大棗十二枚。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半夏、乾薑分等為散,服方寸匕。

又方︰生薑汁五合,蜜四合,二物,先煎蜜減一合,竟投薑汁,複煎數沸,稍稍啖之,勿久

《范汪方》治卒乾嘔煩悶方︰用甘蔗搗之,取汁,溫服一升,日三。

《集驗方》治乾嘔或噦、手足逆冷方︰

橘皮(四兩) 生薑(六兩,切)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千金方》同之。)

《葛氏方》治乾嘔不息方︰搗葛根,絞汁,服一升許。

又方︰灸兩手腕後兩筋中一夫,名間使,各七壯。

又《千金方》治乾嘔噦厥逆方︰飲新汲水三升。

又方︰煮豉三升,飲汁。

又方︰濃煮三斤蘆根,飲汁。

又方︰空腹飲生薑汁。

又云︰灸乾嘔方︰灸心主,尺澤亦佳。(今按《明堂》云︰在肘中縫上。)

又方︰灸乳下一寸二十壯。

治噦方第十八

《病源論》云︰噦者,脾胃俱虛,受於風邪,故令新穀入胃,不能傳化,故谷之氣與新舊相

《葛氏方》治卒噦不止方︰飲新汲井水︰(今按《新錄方》云︰服井華水二升。數升。)

又方︰但閉氣拆引。

又方︰痛抓眉中央,閉氣。

又方︰好豉二升,煮取汁飲之。

又方︰枇杷葉一斤,水一斗,煮取三升,再服。

又方︰煮蘆根亦佳。(今按《千金方》︰濃煮三斤飲汁。)

又方︰以物刺鼻中,若以少許皂莢納鼻中,令嚏即止。

《錄驗方》治嘔噦橘皮湯方︰

生薑(四兩) 橘皮(一兩) 甘草(一兩)
凡三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

《新錄方》治噦方︰單服十沸湯,任多少。

又方︰生薑五大兩,合皮搗取汁服。

又方︰荻根切二升,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稍咽之。

又方︰橘皮五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三服。

又方︰灸腋下一寸。又灸胃脘穴。

《蘇敬本草注》治噦方︰服千歲 汁。崔禹錫《食經》云︰薯蕷為粉,和 汁煮作粥食之。

《短劇方》治噦方︰灸腋下聚毛中五十壯。

又方︰灸石關穴五十壯。

《千金方》治 方︰灸承漿炷如麥七壯。

又方︰灸臍下五寸七壯。

又方︰煮豉三升,飲汁。

又方︰空腹飲薑汁一升。

醫心方卷第九

醫心方卷第九背記

《病源論》云︰夫飲酒人大渴,渴而飲水,水與酒停聚胸膈之上,蘊積不散而成癖也,則令楮︰陸法言云︰刃呂反。釋反云︰ 樹也。惡木也。似佇子,可以為藥也。又名通天木,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