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日本、丹波康賴

卷第一

治病大體第一

《千金方》云︰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 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 沉 於茲 而徹 藝能

又云︰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疾。 若有 窗A 愴,縱 有 所

又云︰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 諸醫 老子 神報 之藥

又云︰自古名醫治病,多用生命以濟交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 益己 先死者 能不

又云︰仲景曰︰不須汗而強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須汗而不與汗之者,使諸毛 孔閉塞,令人悶絕而死。又須(余呂反,又羊汝反,善也,待也,參與也)下而不與下之者,使人心內懊惱,脹滿煩亂,浮腫而死;不須下而強與下之者,令人開腸洞泄不禁而死。又不 須灸而強與灸之者。令人火邪入腸,干錯五臟,重加其煩而死。須灸而不與灸之者,使冷結 重凝

《本草經》云︰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

又云︰複應觀人之虛實、補瀉、男女、老少、苦樂、榮悴、鄉壤、風俗,並各不同。褚 澄治

《太素經》云︰黃帝問於岐伯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曰︰地 人 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也,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 不衣 其治宜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凍;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病,其治 南方者,天地所養長陽氣之所盛之處也。其地窪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 而食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生物色者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 宜導 之情

又云︰凡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於外邪,病從內生,名曰脫榮;嘗富後貧,名 曰失 之辱 最勝王經云︰

病有四種別,謂風熱痰 ,及以總集病,應知發動時。春中痰 動,夏內風病生,秋時 黃熱 服藥 病。 應變 順時 病。 問其多汗及多 。聰明夢見火,斯人是熱性。心定身平整,慮審頭津膩。夢見水白物,是 性應 知。 無死 舌黑 生。 慈憫

《南海傳》云︰夫四大違和,生靈共有,八節交竟,發動無恆。凡是病生,即須將息。 故《令身 病源 二

《太素經》云︰病先起於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先起於陽者,先治其陽,而後 治其陰,皆療其本也。又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忘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 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咽喝,治之以藥;形數驚恐,筋 於不仁,治之按摩醪藥。

又云︰病有生於風寒、暑濕、飲食、男女,非心病者,可以針石湯藥去之。喜怒憂思,傷神 不可

又云︰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刺法曰︰無刺 之熱,無刺 漉漉 兵 大

《針灸經》云︰十歲小兒,七十老人,不得針,宜灸及甘藥。

《醫門方》云︰大法春夏宜發汗。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凡發汗,欲令 手足 身

凡大汗出複後,脈洪大,形如瘧,一日再發,汗出便解,更與桂枝麻黃湯︰

麻黃(四兩,去節) 桂心(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八十枚,去尖)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三兩,沸,撩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服相去七八裡,覆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

凡發汗後,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心(三兩) 夕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切)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小升,去滓,分溫三服。服湯已須臾,啜一升熱粥,以助藥力。 溫覆 複服

又云︰冬可熱藥,不可發汗;汗退場門中瘡生,吐痢。

凡衄(女鞠反,鼻出血也)家不可發其汗。汗出即直視不得眠睡。

凡淋家不可發汗,汗出即便血。

凡咽中閉塞、咽燥者不可發其汗。

凡大下後發汗即脹滿。凡發汗後惡寒者,虛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其胃氣。

凡瘡家雖身疼痛,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致痙(久至反,惡病反)。

凡新大吐下、衄血、鼻失血、得歐楗之後。婦人新傷產,皆不可汗。

凡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不可發汗,汗出即嘔逆厥冷。

凡發汗後飲水多,其人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凡發汗以後,其人臍下悸(其季反,心動也)。欲作奔豚(徒昆反,豕子也)氣,茯苓桂心甘草

凡發汗以後,腹脹滿,濃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又云︰大法春宜吐。

凡諸病在胸中者,宜吐之。

凡服湯吐,中病便止,不必盡劑。須吐者虛及傷寒胸中滿,及積痰乾嘔。又胸膈痰熱轉嗽(凡宿食在胃管,當吐下之。

又云︰諸四逆者,不可吐之。凡諸虛羸者,不可吐之。凡新產者,不可吐之。

凡腳氣上沖心者,不宜吐之。

凡病者惡寒而不欲近衣,不可吐之。

又云︰大法秋宜下。

凡服湯下,中病便止,不可盡劑。

凡病發作汗多,急下之。

凡病五日六日,腹滿不大便,急下之。

凡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痛而滿,此有燥屎。所以然者,本有宿食,宜承氣湯

凡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沸冒不能臥,此有燥屎故也,宜下之。

凡可下者,湯勝丸。脅下偏痛發熱,此寒也。當以溫藥下。其寒脹須下。

凡諸病大便澀,諸傷寒腹滿,瘧,腹滿鼓脹,水脹,大便不通,須利小便者;黃病、水病、凡病腹中滿痛者,為寒,當下之。腹滿不減,減不足言,常下之。脈數而滑者,有宿食,下凡可下者,以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別漬一宿) 濃朴(二兩,炙)
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下大黃,更一二沸,去滓,分二服。當利二三行愈。

又云︰夏月不可下。凡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之。凡病心下堅,頸項強而眩,勿下之。凡厥逆

凡病欲吐者,不可下。凡病有外証,外証未解,不可下之。凡病腹滿吐食,下之益甚。

凡大者不

諸病不治証第二

《醫門方》云︰論曰︰夫人有病,皆起於臟腑;生死之候,乃見於容色。猶如影響報應,必不差違,當審察之,萬無失一。其中形証具列後條。凡人無病及有病,常反眼上皮看,其中有赤脈從上下欲貫瞳子者,一脈一年死,二脈二年死。若未下者,可療也。人急暴肥而憒 (人面忽有赤色出而頰顴(距員反,《廣雅》曰︰ 也,頰骨也)上大如指者卒死,至鼻頭亦卒

有赤色若黑色,忽從額上起下至鼻頭卒死。

黑色忽出額上,大如指,無病而卒死。忽有黑色橫鼻上,或至眉下,不出月卒死。

面上忽有青色如懸帚者,須臾死。鼻上至眉額,忽色如馬肝;望之如青,近之如黑,不出百

面卒虛肥,正白無血理者,方死不久。眼中睛上白色如半米者死。面忽青而眼黑若赤者死,面忽赤而眼白若目青者立死。眼卒視,無所見者死。病患身有臭氣異常者死。病患忽悲泣者

病患忽潔然汗出者死。病患面青白,目張失明;及面赤、唇騫,及面目鼻或耳無輪廓,或舌

病患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者,胃絕五日死。

病患泄利,不覺出時者,脾絕十二日死。

病患手足爪甲青,呼罵不止者,筋絕九日死。

病患發直如干麻,或白汗出不止,腸絕六日死。

病患面青,但欲伏眼目視不見人,泣出不止者,肝絕八日死。

病患齒暴痛,面正黑,人中黃色,腰中如折,白汗出如流水者,腎絕四日死。

病患兩目 有黃色者,不久方愈。病患耳目鼻邊有黑色起入口者,死,十有三活。

病患面兩 □甲下

病患目無精光,齒黑者,不治。病患足趺上腫,兩膝大如斗,十日死。病患身臭,不治。

病患面青目黃,百日死。病患口張者,三日死。病患陰囊莖腫者,死。病患妄語錯亂及不能

《葛氏方》云︰凡腫有五不治,面腫倉黑,肝敗不治;掌腫無理滿滿,心敗不治;臍滿腫反

《扁鵲傳》云︰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不治

《本草經》云︰倉公有言︰病不肯服藥,一死;信巫不信醫,二死。

服藥節度第三

《千金方》云︰扁鵲曰︰人之所依者形也;亂於和氣者,病也;理於煩毒者藥也;濟命扶厄者不

又云︰夫為醫者,當須洞視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藥性剛烈,又云︰仲景曰︰欲治諸病,當先以湯洗除五臟六腑間,開通諸脈,理道陰陽,蕩中破邪,潤散,散能逐邪。風氣、濕痺,表裡移走,居無常處,散當平之。次用丸,丸藥能逐風冷,破積聚,消諸堅瘕;進飲食,調營衛,能參合而行之者,可謂上工。醫者意也。(營衛,《千金方》曰︰榮者,絡脈之氣通;衛者,經脈之氣通;營出中焦,衛出上焦。)

《養生要集》云︰張仲景曰︰人體平和,唯好自將養,勿妄服藥。藥勢偏有所助,則令人臟

又云︰ 悟論服藥曰︰夫欲服食,當尋性理所宜,審冷暖之適,不可見彼得力,我便服之。

《本草經》云︰治寒以熱藥,治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注蠱毒,以毒藥;癰腫

又云︰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

《抱朴子》云︰按中黃子服食節度曰︰服治病之藥,以食前服之;服養生之藥,以食後服之行,不得 調之,不然,冷方轉增或冷患熱時治之,不可一

又云︰病力弱者形肉多消,欲治之法,先以平和湯一兩劑少服,通調血氣,令病患力漸漸強

又云︰其病或年遠而人仍強,或得病日近病患已致瘦弱。此二種病乃是腑臟受納病別故爾。凡臟病皆年遠始成,腑病日近尋劇。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陰病難治,陽病易治。陰陽 二病 服湯 病者 邪者 日服 行於

又云︰春夏不可合吃熱藥,秋冬不可合吃冷藥,但看病患冷熱也。

又云︰病有新舊療法不同,邪在毫毛,宜服膏及以摩之。不療,二十日入於孫脈,宜服藥 酒脈,宜 謂之

又云︰凡服補湯者,相去遠;久服瀉湯,相去近。

《短劇方》云︰凡病劇者人必弱,人弱則不勝藥,處方宜用分兩單省者也。病輕者人則強,凡久病者日月已積,必損於食力;食力既弱,亦不勝藥,處方亦宜用分兩單省者也。新 病者 少壯者病雖重,其人壯,氣血盛,勝於藥,處方宜用分兩重複者也。雖是優樂人,其人驟病 宜用 夫人壯病輕而用少分兩方者,人盛則勝藥勢,處方分兩單省者則不能製病,雖積服之,其勢 虛衰 是

又云︰自有小盛之人,不避風涼,觸犯禁忌,暴竭精液;雖得微疾,皆不可輕以利藥下之。一利便竭其精液,因滯著床席,動經年歲也。初始皆宜與平藥治也。宜利者,乃轉就下之耳

夫長宿人病,宜服利湯藥者,未必頓盡一劑也。皆視其利多少且消息之於一日之寬也。 病源 源宜

夫病是服利湯得瘥者,從此以後,慎不中服補湯也。得補病勢則還複成也。重就利丑A 其人 垂平

夫有常患之人,不妨行走,氣力未衰,欲將補益。冷熱隨宜丸散者,乃可先服利湯下便,除 複有虛人積服補藥,或中實食為害者,可止服利藥除之。複有平實之人暴虛空竭者,亦 宜以

夫極虛極勞,病應服補湯者,風病應服治風湯者,此皆非五三劑可知也。自有滯風洞虛,積

《千金方》云︰凡人年四十以下,有病可服瀉藥;不甚須服補藥,必有所損,不在此限。四 朮

又云︰必有臟腑積聚,無問少長,須瀉;必有虛損,無問少長,須補。以意商量而用之。

又云︰每春秋皆須與服轉瀉藥之一度,則不中天行時氣也。

又云︰凡用藥皆隨土地所宜。江南嶺表,其地暑熱,肌膚薄脆,腠理開疏,用藥輕者;關中

又云︰凡服痢湯,欲得侵早。

凡服湯欲得如法。湯熱服之,則易消下不吐,若冷則吐嘔不下,若大熱則破人咽喉。務在用 湯來

又云︰凡服湯皆分三升為三服,然承病兒穀氣強,前一服最須多,次一服如少,次後一服最

又云︰凡服補湯,欲得服三升半。晝三夜一,中間鬲食,則湯氣溉灌百脈,易得藥力。如此 皆可

又云︰凡服藥三日慎酒,湯忌酒故也。

又云︰凡服治風湯等,一服濃覆取汗,若得汗即須薄覆,勿令大汗。中間亦須間食,不爾,令人無力,更益虛羸。

又云︰凡餌湯藥,其粥食肉菜皆須大熟,大熟則易消,與藥相宜。若生則難消。又複損藥,又云︰凡服瀉湯及諸丸散酒等,至食時須食者,皆先與一口冷醋飯,須臾乃進食佳也。

又云︰凡丸藥皆如梧子,補者十丸為始,從十漸加,不過四十丸為限。過此,虛人亦一日三 徒棄

又云︰凡服瀉丸,不過以痢為度。慎勿過多,令人下痢無度,大損人。

又云︰凡人忽遇風,發身心頓惡,或不能言。如此者當服大小續命及西州續命,排風越婢等 出不 日五夜服湯不絕,即經二日停湯,以美羹 自補,消息四體。若小瘥,當即停藥,漸漸將息。如其不瘥,當更服湯攻之,以瘥為限。

又云︰凡患風服湯,非得大汗,其風不去,所以諸風方中皆有麻黃。至如西州續命用八兩,藥,

《葛氏方》云︰凡服藥不言先食後食者,皆在食前。其應食後者,自各說之。

凡服湯雲分三服再服者,要視病源候或疏或數,足令勢力相及。毒利之藥,皆須空腹,補湯

凡服丸散不云酒水飲者,本方如此;而別說用酒水,則此可通得以水飲服之。

《刪繁論》云︰凡禁之法,若湯有觸服,竟五日忌之。若丸散酒中有相違觸,必須服藥竟,之後十日方可飲啖。若藥有乳石,複須一月日外。若不如爾,非唯不得力,反致禍也。

服藥禁物第四

《本草經》云︰服藥不可多食生葫蒜、雜生菜。

又云︰服藥不可食諸滑物果菜。

又云︰服藥不可多食肥豬犬肉肥羹及魚膾。

又云︰服藥通忌見死尸及產婦諸淹穢事。

又云︰服藥有朮,勿食桃李及雀肉、葫蒜、青魚 。有巴豆勿食蘆筍羹及豬肉。(今按︰《

黃連桔梗勿食豬肉。(今按︰《范汪方》︰食之精漏少子,使人縮產,飲不可下,病不除)。有半夏菖蒲勿食飴糖及羊肉。(今按︰《范汪方》云︰令人病不除。《膳夫經》云︰三日勿食秫)。有細辛勿食生菜。(今按︰《范汪方》云︰食之病增)。有甘草勿食菘。(今按︰《范汪 方 有藜蘆,勿食狸肉。(今按︰《范汪方》云︰食之使人水道逆上成腹脹)。有牡丹勿食生葫葉 (《新修本草》無此字)。今按︰《范汪方》云︰一日勿食葫,病增。《膳夫經》云︰二日勿食生蒜,病增〕。有恆山勿食生蔥菜。(今按︰《范汪方》云︰食之增病)。有空青、朱沙,勿食生血物。(今按︰《養生要集》云︰病不除)。有茯 云︰勿食諸酢熱。《玉葙方》云︰茯苓忌鯉魚)。

《養生要集》云︰服藥不可食諸滑物、果、實、菜、油、面、生、冷、酢。

又云︰服藥不可多食生葫蒜、雜生菜、豬肉、魚臊膾。

又云︰服藥有松脂,勿食五肉魚菜鹽醬,唯得飲水並小酒脯耳。

又云︰服藥有天門冬,忌鯉魚。

又云︰服藥有黃精,忌食梅。

《枕中方》云︰凡服藥物,不欲食蒜、石榴、豬肝,房室都絕之為上,服神藥物勿向北方。

又云︰凡服食,忌血味,使三尸不去。

《千金方》云︰凡餌藥之人不可服鹿肉,服藥必不得力。所以然者,鹿恆食解毒之草,是故能製散諸藥也。

又云︰凡服藥,皆斷生、冷、酢、滑、豬、雞、魚、油、面、蒜。其大補丸慎陳臭。

又云︰服藥有柏子,忌食面、五肉、魚、菜。

《慧日寺藥方》云︰服桂勿食鯉魚,害人。(今按︰《養生要集》云,蔥桂不可今食,傷人)

《馬琬食經》云︰服杏仁忌食豬肉,殺人。

《藥像 》云︰服槐實,忌豬肉。

服藥中毒方第五

《葛氏方》治服藥過劑及中毒,多煩悶欲死方︰

刮東壁土,少少以水三升飲之。

又方︰搗藍青,絞取汁,服數升。無藍者,立浣新青布,若紺縹,取汁飲之。

又方︰燒犀角,末之,服方寸匕。

又方︰搗 荷根,取汁飲一二升。夏用葉。

又方︰服藥失度、腹中苦煩者方︰

飲生葛根汁,大良。無生者,搗乾者,水服五合,亦可煮之。

又方︰釜月下黃土末,服方寸匕。

又云︰服藥吐不止者方︰

取豬膏,大如指長三寸者,煮令熱,盡吞之。

又方︰飲新汲冷水一升即止。

又云︰若藥中有巴豆下利不止者方︰

末乾薑、黃連,服方寸匕。

又方︰煮豉服一升。

又云︰諸藥各有相解,然雖常儲,今但取一種而兼解眾毒,求之易得者。取甘草, 咀,濃

又方︰煮桂,多飲其汁,並多食蔥葉中涕也。

又方︰煮大豆,令濃,多飲其汁。無豆者,豉亦可用。

凡煮此諸藥,飲其汁以解毒。雖危急亦不可熱飲之。諸毒得熱皆更甚,宜揚令小冷也。

《集驗方》治服藥過劑煩悶方︰研粳米,取汁五升服之。

《醫門方》云︰若方中有大黃、芒硝、檳榔仁等利不止者,冷粥及冷凍飲料吃半升即止。又有巴 飲投

《本草經》云服藥過劑悶亂者方︰

吞雞子黃,又藍汁,又水和胡粉,又土漿,又 荷汁,又粳米沉汁,又豉汁,又乾薑,黃連

又云︰百藥毒,用甘草、薺(齊禮反) (泥禮反)、大小豆汁、藍汁及實皆解之。今按︰《馬
射岡毒︰用藍汁、大小豆汁、竹瀝、大麻子汁、藕、艾汁並解之。
野葛毒︰用雞子汁、葛根汁、甘草汁、鴨頭、熱血、溫豬膏並解之。
斑苗芫青毒︰用豬膏、大豆汁、戎鹽、藍汁及鹽湯煮豬腸及巴豆並解之。
野狼毒毒︰用藍汁、白蘞及鹽汁、木占斯並解之。
躑躅毒︰用梔子汁解之。
巴豆毒︰煮黃連汁、大豆汁、生藿汁、菖蒲屑汁、煮寒水石汁並解之。(今按︰《拾遺》云
藜蘆毒︰用雄黃屑煮蔥汁,溫湯並解之。
雄黃毒︰用防己解之。
蜀椒毒︰用葵子汁煮桂汁、豉汁、人尿及冷水及食土,食蒜雞毛燒咽並解之。(今按︰《葛
半夏毒︰用生薑汁及煮乾薑汁並解之。
石毒︰用大豆汁、白鵝膏並解之。
芫花毒︰用防風、防己、甘草、桂汁並解之。
烏頭、天雄、附子毒︰用大豆汁、遠志、防風、棗肌(肥)、飴糖並解之。
大戟毒︰用菖蒲汁解之。
桔梗毒︰用粥解之。
杏仁毒︰用藍子汁解之。
諸菌毒︰堀地作坎,以水沃中,攪令濁,俄頃飲之,名地漿。
防葵毒︰用葵根汁解之。(蘇敬云︰防葵,按《本經》︰無毒。試用亦無毒。今用葵根汁解
莨菪毒︰用薺 、甘草、升麻、犀角、蟹並解之。
馬刀毒︰用清水解之。
野芋毒︰用土漿及糞汁並解之。
雞子毒︰用淳酢解之。
鐵毒︰用磁石解之。
金毒︰服水銀數兩即出。又鴨血及雞子汁;又水淋雞矢汁並解。(今按︰《葛氏方》云︰取石藥中毒︰白雞矢解之。人參汁亦佳。

合藥料理法第六

《千金方》云︰凡搗藥法,燒香,洒掃,潔淨,勿得雜語,當使童子搗之。務令細熟,杵數菩 相日造。所求皆得。攘災減惡,病者得瘥,死者更生。

凡合腎氣,署預及諸大五蟲,大麝香丸、金牙散、大酒煎膏等。合時勿令婦女、小兒、產婦 在禁 等諸難搗之藥,費人功力作者,悉盜棄之。又為塵埃穢氣,皆入藥中羅篩,粗惡隨風飄揚,嘗之,眾鼻嗅之。藥之精氣,一切都盡,與朽木不殊。又復服餌不能盡如法。服盡之後,反加虛損,遂謗醫者處方不效。

凡百藥皆不欲數數晒曝,多見風日,氣力即薄歇無用,宜熟知之。諸藥未即用者,候天晴時中風。雖經年亦如新也。其丸散以瓷器貯,蠟封之勿泄,則三十年不壞。諸杏仁及子等藥瓦器貯則凡貯藥法,皆去地四尺,則土濕之氣不中之。

凡藥冶擇熬炮訖,然後稱之,以依方。不得生稱。

凡藥治,凡諸果子仁皆去尖頭赤皮,雙仁仍切之。

凡茯苓、夕藥須白者,瀉藥唯赤者。

凡石斛皆以硬推打,令碎,乃入臼;不爾,搗,不可熟。牛膝、石斛等入湯,擘碎用之。

凡漬
凡枳殼、濃朴、甘草、桂、黃柏諸木皮及諸毛、羽、貝、齒、牙、蹄、甲、龜、鱉、?、?。
凡諸湯用酒者,皆臨熟下。凡湯中用麝香、犀角、鹿茸、羊角、牛黃、蒲黃、丹沙者,湯熟
凡生麥門冬、生薑,入湯皆切,三搗三絞,取汁,湯成去滓,納煮五六沸,依如升數,不可可共藥煮,一法薄切用之。
凡銀屑,皆以水銀和成泥。

凡用乳等諸石,以玉錘水研三日三夜,漂練,務令極細。凡用麥 、曲米、大豆、黃卷、澤蘭、蕪荑、僵(紀良反)蠶、干漆、蜂房,皆微炒。

《本草》云︰凡湯酒膏藥,舊方皆云 咀者,謂稱畢搗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細末,此於事殊 義

《葛氏方》︰ 咀者,皆應細切。)今皆細切之較略,令如 咀者瘥,得無末而粒片調於 藥 丸 輩 之 日乾三分一分耗。)其湯酒中不須如此。凡篩丸藥用重密絹,令細於密丸,易熟;若篩散,草藥用輕疏絹。於酒服則不泥,其石藥亦用細絹,篩如丸者。凡篩丸散藥竟,皆更合於臼中,以杵研冶之數百過,視色理和同為佳。(今按︰《范汪方》云︰乃□著蜜熟搗之。)

凡湯酒膏中用諸石藥,皆細搗如粟米。亦以葛布篩令調,並新綿別裹納中。其雄黃、朱砂細末如粉。凡煮湯欲熟,微火令小沸。其水數依方多少大略升兩,藥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為率。然則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補湯欲熟,多水而少取。好詳視所得,寧令水少,多用新布。兩人以尺木絞之,澄去 濁,紙覆令密,溫湯勿令 器中有水氣,於熱湯上煮令暖,亦好服湯,寧令小熱易下,冷則嘔湧,雲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力勢足相及,並視人之強羸,病之輕重,以為進退增減之,不必悉依方說也。(今按︰《新注》云︰但看病之輕重,形之羸疲,除加乃至四五服亦好,故曰不依方。)

凡漬藥酒,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漉出,不必待至酒盡也。(今按︰《新注》云︰凡漬藥酒,冬日七宿,春秋五宿,夏日三宿。辛貞日、冬日者必須七宿一時,藥酒皆盛瓷瓶以紙蓋口,勿令氣泄。二月、三月、八月、九月五四宿,四月、五月三宿,六月、七月若二十兩藥酒一斗五升。漬者先五升酒,漬藥二日宿。初合,日再服,但視酒盡,更增一升酒日別,日別添著一升。如此法者,不必酒回酢,春秋 日如常法用。)

凡建中腎瀝諸補湯,滓合兩劑加水煮,竭飲之。亦敵一劑新藥,貧人當依用,皆應先曝令燥。凡合膏,初以苦酒漬取,令淹溲浸,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今按︰注》云︰淹溲者,酢藥得相和,不用多汁。)云時者,周時從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今按︰《新注》云︰有言半日者,從旦至暮也。又一宿意同半日。)三上三下以瀉其令藥味得出。上之使幣(祖合反),幣沸仍下,下之取沸,靜良久乃上,寧欲小生。其中有薤白者,以兩頭微焦黃為候,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黃色也。(今按︰《新注》云︰膏 得焦微生,若過焦者氣力小也。)豬肪皆勿令經水,臘月彌佳。絞膏亦以新布。若是之膏。膏滓亦堪酒煮。稍飲之,可摩之膏,膏滓則宜以薄病上。

凡膏中有雄黃朱砂輩,皆別搗細碎如面,須絞膏竟乃投中,以物疾攪至干凝強,勿使沉聚在

凡湯酒中用大黃,不須細銼(粗臥反),作湯者先水漬令淹溲(疏柳反),覆一宿。明旦煮湯,今

凡湯中用麻黃,皆先別煮兩三沸,斷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數,乃納餘藥,不爾,令人煩。 麻則

凡湯中用完物皆擘破,干棗、梔子、栝萎子之類是也。用細核物亦打碎,山茱萸、五味子、子之類 薄切。芒

凡用麥門冬皆微潤湯,抽去心。(今按︰《新注》云︰於 微熬,抽去心,今時不潤抽心 也 毛 取 有 犀

凡湯丸散用天雄、附子、烏頭、鳥喙、側子,皆 灰中炮之,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稱之。 唯

凡 不爾 洗便畢 云︰方》炮之如建法,削去焦皮。)凡丸散用膠皆先炙,便使通體沸起燥,乃可搗,有不浹處更 炙之。(今按《千金方》云︰斷下湯直爾用之,勿炙也。又云︰既細碎,不炙,於 子熬亦 得 篩

凡用蜜,皆先火上煎斷去沫,令色微黃,則丸經久不壞。克之多少,隨蜜精粗。(今按︰《用

凡丸散用巴豆、杏仁、桃仁、葶藶、胡麻,諸有膏脂藥,皆先熬令黃黑,別搗。令如膏脂,盡。(數百

凡用桂、濃朴、杜仲、秦皮、木蘭輩,皆削去上虛軟甲錯皮,取裡有味者稱之。茯苓、豬苓 白、根毛

凡野狼毒、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皆欲得陳久者。其餘唯須精新。(《范汪方》 云
《錄驗方》云︰蜜臘膏髓類者皆成湯,納烊令和調也。又,合湯用血及酒者,臨熟納之。 然
《葛氏方》云︰凡直云末者,皆是搗篩。

藥斤兩升合法第七

《本草經》云︰古秤唯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成一兩,十

又云︰凡方有云分等者,非分兩之分,謂諸藥斤兩多少皆同耳。

又云︰凡散藥有云刀圭、十分、方寸匕︰(必履反,匙也)之一準如梧子大也。方寸匕者,作此為方

又云︰錢五匕者,今五銖錢邊五字者。(今按︰《葛氏方》云︰五銖錢重五銖也。)

又云︰一撮(粗活反)者,四刀圭也。十撮為一夕(之藥反),十夕為一合,(今按︰《千金方》為一

又云︰藥升方作上徑一寸,下徑六分,深八分。

又云︰凡丸藥有云如細麻者,即胡麻也。又以十六黍為一大豆也。如大麻者,即大麻子準三以如梧子十丸為度。如彈丸及雞子黃者,以十梧子準之。(今按︰方寸匕散為丸如梧子,得十六丸,如彈丸一枚。若雞子黃者準四十丸,今以彈丸同雞子黃,此甚不等也。)

又云︰巴豆如干枚者,粒有大小,當先去心皮竟,稱之,以一分準十六枚。又云︰附子烏頭重

又云︰枳實如干枚者,去核竟,以一分準二枚。橘皮一分準三枚。棗有大小,以三枚準一兩。乾薑一累者以一兩為正。(今按︰《千金方》︰乾薑一累以半兩為正。《錄驗方》云︰乾薑、生薑一累數者,其一支為累,取肥大者。《范汪方》云︰凡無生薑,可用乾薑一兩當二兩。)

又云︰桂一尺者,削去皮竟,重半兩為正。(今按︰《范汪方》云︰桂一尺若五寸者,以廣六分,濃三分為正。《錄驗方》︰桂一尺若數寸是,以濃二分、廣六分為準。)

又云︰甘草一尺者,重二兩為正。(今按︰《范汪方》︰甘草一尺若五寸者大小,以徑一寸為正。《錄驗方》︰甘草一尺若數寸者,以徑半寸為準,去赤皮炙之,令不吐。《短劇方》云︰以徑頭一寸為準。)

又方︰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竟稱五兩為正。(今按︰蘇敬云︰半夏一升以八兩為正。)

又云︰凡椒一升三兩為正,吳茱萸一升,五兩為正;蛇床子一升,三兩半;地膚子一升,四兩;菟絲子一升,重有九兩; (於炎反) (力魚反)子一升四兩。(今按︰蘇敬云︰三

又云︰凡方云某草一束者,以重三兩為正;雲一把者,重二兩為正。(今按︰《范汪方》︰麻黃若他草一者,以重三兩為正。《錄驗方》︰麻黃一把一握者,並以重三兩為準。)

又云︰蜜一斤者,有七合;豬膏一斤者,一升二合。《范汪方》云︰膠一廷如三指大,長三一□ ,長一尺,徑三寸是也。《經心方》云︰胡粉十二棋。(博棋者,大小方寸是也。按︰棋者,牙棋子。)《短劇方》云︰凡黃柏一斤者,以重二兩為準。人參一枚者以重二分為準。

又云︰凡濃朴一尺及數寸者,以濃三分、廣一寸半為準。又云︰服湯雲一杯者,以三合酒杯子

藥不入湯酒法第八

《本草經》云︰藥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朱砂 雌黃

雲母 陽起石 礬石 硫黃 鐘乳(入酒) 孔公孽(入酒) 譽石 銀屑 銅鏡
上十七種石類。

冶葛 野狼毒 鬼臼 毒公 莽草 巴豆 躑躇(入酒) 蒴 (入酒) 皂莢 菌 藜蘆 蛇銜 陟厘
上四十七種草木類。

蜂子 蜜蠟 白馬莖 狗陰 雀卵 雞子 雄鵲 伏翼 鼠婦 樗雞 螢火 □ 強蠶 魁蝦蟆
上二十九種蟲獸類。

藥畏惡相反法第九

《本草經》云︰藥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使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

石上

玉泉 (畏款冬花。)
玉屑 (惡鹿角。)
丹砂 (惡磁石,畏鹼水。)
水銀 〔惡磁石。(今按︰《范汪方》︰殺銅金毒。《藥辨決》︰畏玄石。)〕
曾青 (惡菟絲子。)
石膽 (水英為之使,畏芫花、辛夷、白薇、牡桂、菌桂。)
雲母 〔澤瀉為之使,畏鱔甲,反流水。(今按︰《極要方》︰惡除長卿。)〕
硝石 〔螢火為之使,惡苦參、苦菜,畏女苑。(《藥辨決》︰朮為之使。《千金方》︰畏牡桂、芫花。)〕
朴硝 〔畏麥句薑。(今按︰《千金方》︰惡麥勺薑。)〕
芒硝 〔石韋為之使,畏麥勺薑。(今按︰《藥決》云︰滑石為之使。《千金方》︰惡曾青。)〕
礬石 〔甘草為之使,惡牡蠣。(今按︰《范汪方》︰鉛為之使。)〕
滑石 〔石韋為之使。惡曾青。(今按︰《藥決》︰惡空青。)〕
紫石英 (長石為之使。畏扁青、附子,不欲鱔甲、黃連、麥勺薑。)
白石英 (惡馬目毒公。)
赤石脂 〔惡大黃、畏蕪花。(今按︰《藥辨決》︰畏黃芩,反甘草。)〕
黃石脂 (曾青為之使,惡細辛,畏蜚廉。)
太一禹余糧 (杜仲為之使,畏貝母、菖蒲、鐵落。)
白石脂 〔雞矢為之使,惡松脂,畏黃芩。(今按︰《藥辨決》︰惡柏脂布。)〕

石中

鐘乳 〔蛇床子為之使。惡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英、 草。(《千金方》︰菟絲子為
凝水石 (畏地榆,解巴豆毒。)
石膏 (雞子為之使,惡莽草、毒公。)
陽起石 〔桑螵蛸(上瓢音,下消音)為之使,惡澤瀉、菌桂、雷丸、蛇蛻皮,畏菟絲子。〕
玄石 (惡松柏脂子,菌桂。)
理石 (滑石為之使,畏麻黃。)
殷孽 (惡木防己孽。)
孔公孽 (木蘭為之使,惡細辛。)
磁石 (茈胡為之使,畏黃石脂,惡牡丹、莽草,殺鐵毒。)

石下

青琅 〔得水銀良,畏烏頭,殺錫毒。(今按︰《千金方》︰畏雞骨。)〕
譽石 〔得火良。棘針為之使,惡虎掌、毒公、細辛,畏水蛭也。(今按︰《范汪方》︰甘
方解石 (惡巴豆。)
代赭 (畏天雄。)
大鹽 (漏蘆為之使。)
特生譽 (石火練之良,畏水。)

草上

六芝 (薯蕷為之使,得發良,惡恆山,畏扁青、茵陳蒿。)
茯苓茯神 (馬間為之使,惡白蘞,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膠、龜甲。)
柏子 〔牡蠣、桂、瓜子為之使。惡菊花、羊蹄、硝石。(今按︰《范汪方》︰惡白菊。)
天門冬 (垣衣地黃為之使,畏曾青。)
麥門冬 〔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瓠、苦參、青 。(《短劇方》︰垣衣為使。)〕
朮 〔防風、地榆為之使。〕
女萎(一名阿米爾) (畏鹵鹼。)
乾地黃 (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
菖蒲 (秦皮為之使,惡地膽,麻黃。)
遠志 (得茯苓、冬葵子、龍骨良,殺天雄、附子毒,畏真珠、蜚廉、藜蘆、齊蛤。)
澤瀉 (畏海蛤、文蛤。)
薯蕷 〔紫芝為之使,惡甘遂。(今按︰《極要方》︰紫石為之使,惡遠志。)〕
菊花 (朮、枸杞根、桑根白皮為之使)。
甘草 (朮、干漆、苦參為之使,惡遠志,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人參 (茯苓為之使,惡搜疏,反藜蘆。)
石斛 〔陸英為之使,惡凝水石、巴豆,畏僵蠶、雷丸。(《藥辨決》︰不欲菌桂、蛇蛻皮
石龍芮 (大戟為之使,畏蛇蛻、茱萸。)
落石 (杜仲、牡丹為之使,惡鐵落、菖蒲、貝母。)
龍膽 (貫眾為之使,惡防葵、地黃。)
牛膝 (惡螢火、龜甲,畏白前。)
杜仲 (畏蛇皮、玄參。)
干漆 (半夏為之使,畏雞子。)
細辛 (曾青、棗根為使,惡野狼毒、山茱萸、黃花,畏滑石、硝石,反藜蘆。)
獨活 (蠡實為之使。)
茈胡 (半夏為之使,惡皂莢、女菀、藜蘆。)
酸棗 (惡防己。)
槐子 (景天為之使。)
子 (荊子、薏苡為之使。)
蛇床子 (惡牡丹、巴豆、貝母。)
菟絲子 〔得酒良。薯蕷、松脂為之使。惡 菌。(今按︰《藥辨決》︰惡菌桂、雷丸。)〕
析 子 〔得荊實、細辛良,惡乾薑、苦參。(今按︰《范汪方》云︰細辛為使。)〕
蒺藜 (烏頭為之使。)
天名精 (恆衣為之使。)
茜根 (畏鼠姑。)
蔓荊實 (惡烏頭、石膏。)
牡荊實 (防風為之使,惡石膏。)
秦椒 (惡栝萎、防葵,畏雌黃。)
辛夷 (芎 為之使,惡五石脂,畏菖蒲、黃連、石膏、黃環。)

草中

當歸 (惡 茹,畏菖蒲、海藻、牡蒙。)
防風 (不欲乾薑、藜蘆、白 、芫花,殺附子毒。)
秦艽 (菖蒲為之使。)
黃耆 (惡龜甲。)
吳茱萸 〔蓼實為之使。惡丹參、硝石、白惡土,畏紫石英。(《藥辨決》︰不欲諸石。)〕
黃芩 (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藥蘆。)
黃連 〔黃芩、龍骨為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蘚,畏款冬花,勝烏頭,解巴豆毒。(《藥辨決》︰惡茯苓。)〕
五味 (蓯蓉為之使,惡葳蕤,勝烏頭。)
決明 (蓍實為之使,惡大麻子。)
夕藥 (須丸為使,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山筋,反藜蘆,惡葵菜。)
桔梗 (秦皮為之使,畏白芨、龍膽、龍眼。)
芎 〔白芷為之使,得細辛,牡蠣良。(《極要方》云︰惡黃連。)〕
本 (惡 茹。)
麻黃 (濃朴為之使,惡辛夷、石韋。)
葛根 (殺野葛、巴豆百藥毒。)
前胡 (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藜蘆。)
貝母 (濃朴、白薇為使,惡桃花,畏秦艽、譽石、莽草,反烏頭。)
栝蔞 (枸杞為之使,惡乾薑,畏牛膝、干漆,反烏頭。)
丹參 (畏鹹水,反藜蘆。)
濃朴 〔乾薑為使。惡澤瀉、寒水石、硝石。(《藥辨決》云︰惡細辛。)〕
玄參 〔惡黃 、乾薑、大棗、山茱萸,反藜蘆。〕
沙參 〔惡防己,反藜蘆。(《藥辨決》云︰不欲防己、朮,使人 漬。)〕
苦參 (玄參為之使,惡貝母、漏蘆、菟絲子,反藜蘆。)
續斷 (地黃為之使,惡雷丸。)
山茱萸 〔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桑根白皮 (續斷、桂心、麻子為之使。)
狗脊 〔萆薢為之使,惡敗醬。(《藥辨決》云︰不欲大黃、前胡、牡蠣。)〕
萆薢(薏苡為之使,畏葵根、大黃、茈胡、牡蠣、前胡。)
石韋 (杏仁為之使,得菖蒲良。)
瞿麥 ( 草、牡丹為之使,惡桑螵蛸。)
秦皮 〔大戟為使,惡茱萸。(《藥辨決》云︰陸英為之使。)〕
白芷 (當歸為之使,惡旋複花。)
杜若 (得辛夷、細辛良,惡茈胡、前胡。)
柏木 〔惡干漆。(今按︰《藥辨決》云︰不欲干漆,反傷人腹。)〕
梔子 (解躑躅毒。)
紫菀 (款冬為之使,惡天雄、瞿麥、雷丸、遠志,畏茵陳蒿。)
白蘚 (惡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白薇 (惡黃 、乾薑、干漆、大棗、山茱萸。)
薇銜 (得秦皮良。)
海藻 (反甘草。)
乾薑 (秦椒為之使,惡黃連、黃芩、天鼠矢,殺半夏、莨菪毒。)

草下

大黃 (黃芩為使,無所畏,得夕藥、黃芩、牡蠣、細辛、茯苓、硝石、紫石、桃仁良。)
蜀椒 (杏仁為之使,畏橐吾。)
巴豆 〔芫花為使。惡 草,畏大黃、黃連、藜蘆。(《藥辨決》云︰得大良。)〕
甘遂 (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
葶藶 〔榆皮為使,得酒良。惡僵蠶、石龍芮。(《范汪方》云︰畏僵蠶。)〕
大戟 (反甘草。)
澤漆 (小豆為之使,惡薯蕷。)
芫花 (決明子為之使,反甘草。)
鉤吻 (半夏為之使,惡黃芩。)
野狼毒 (大豆為之使,惡麥勺薑。)
鬼臼 (畏垣衣。)
天雄 (遠志為之使,惡腐婢。)
烏頭烏喙 (莽草為之使,反半夏、栝蔞、貝母、白 、白芨,惡藜蘆。)
附子 (蛇膽為使,惡蜈蚣,畏防風、甘草、黃耆、人參、烏韭、大豆。)
皂莢 (柏子為之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
恆山 (畏玉札。)
蜀漆 (栝蔞為之使,惡貫眾。)
半夏 (射干為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秦皮、龜甲,反烏頭。)
款冬 (杏仁為使,得紫菀良。惡皂莢,硝石,畏辛夷、麻黃、黃芩、黃連、黃 、青葙。)
牡丹 〔畏菟絲子。(今按︰《藥辨決》云︰不欲大黃、貝母。)〕
防己 (殷孽為之使。惡細辛,畏萆薢,殺雄黃毒。)
巴戟天 (覆盆為之使,惡朝生雷丸、丹參。)
石南草 〔五茄為之使,(今按︰《范汪方》︰惡山薊。)〕
女菀 (畏鹵鹼。)
地榆 (得發良,惡麥門冬。)
五茄 (遠志為之使,畏蛇皮、玄參。)
澤蘭 (防己為之使。)
黃環 (鳶尾為之使,惡茯苓。)
紫參 (畏辛夷。)
菌 (得酒良,畏雞子。)
貫眾 ( 菌為之使。)
野狼牙 〔蕪荑為之使,惡地榆,棗肌。(今按︰《藥辨決》︰一說云惡地膽。)〕
藜蘆 (黃連為之使,反細辛、夕藥、五參,惡大黃。)
茹 (甘草為之使,惡麥門冬。)
白蘞 〔代赭為之使,反烏頭。(今按︰《范汪方》云︰惡烏頭。又云︰殺火毒。)〕
白芨 (紫石為之使,惡理石、李核仁、杏仁。)
占斯 (解野狼毒毒。)
溲流 (漏蘆為之使。)
淫羊藿 (薯蕷為之使。)
蜚廉〔(一名布) 得烏頭良。要惡麻黃。(今按︰《藥辨決》云︰不欲麻黃、酸棗、防己。)
欒華 (決明為之使。)
虎掌 (蜀漆為之使,惡莽草。)
蕈草 〔礬石為之使。(今按︰《藥辨決》云︰得發良。)〕
藎草 (畏鼠姑。)
夏枯草 (土 為之使。)
弋共 〔畏玉丸、蜚廉。(今按︰《藥辨決》云︰不欲蜚廉。)〕
雷丸 (荔實,濃朴為之使,惡葛根。)

蟲上

龍骨 (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
龍齒角 (畏干漆、蜀椒、理石。)
牛黃 (人參為之使,惡龍骨、地黃、龍膽、飛廉,畏牛膝。)
蜂子 (畏黃芩、夕藥、牡蠣。)
蠟蜜 (惡芫花、文蛤。)
白膠 (得火良,畏大黃。)
阿膠 〔得大良,惡大黃。(今按︰《極要方》︰惡白膠、大黃。)〕
牡蠣 (貝母為使,得其草、牛膝、遠志良,惡麻黃、茱萸、辛夷。)

蟲中

犀角 (松脂為之使,惡 菌、雷丸。)
羚羊角 羊角 (菟絲子為之使。)
鹿茸 (麻勃為之使。)
鹿角 (杜仲為之使。)
伏翼 (莧實、雲實為之使。)
皮 (得酒良,畏桔梗、麥門冬。)
蜥蜴 (惡硫黃、斑蝥、蕪荑。)
蜂房 (惡乾薑、丹參、黃芩、夕藥、牡蠣。《藥辨決》云︰殺蜂毒。)
桑螵蛸 (得龍骨療泄精
蟲 (畏皂莢、菖蒲。)
蠐螬 (蜚虻為之使,惡附子。)
海蛤 (蜀漆為之使,畏狗膽、甘遂、芫花。)
龜甲 (惡沙參、蜚廉。)
鱉甲 (惡礬石。)
鱔甲 (蜀漆為之使,畏狗膽、甘遂、芫花。)
烏賊魚骨 (惡白蘞、白芨。)
蟹 (殺莨菪毒。)

蟲下

麋脂 〔畏大黃。(今按︰《極要方》︰畏大黃、甘草。)〕
蛇蛻 (畏磁石,反酒。)
蜣螂 (畏羊角、石膏。)
蛇膽 (惡甘草。)
馬刀 (得水良。)
天鼠矢 〔惡白蘞、白薇。(今按︰《藥辨決》云︰不欲沙參。)〕
斑蝥 (馬刀為之使,畏巴豆、空青。)

果上

大棗 (殺烏頭毒。)

果下

杏核 〔得火良,惡黃 、黃芩、葛根,解錫胡粉,畏 草。(《范汪方》云︰豬膏為使。)

菜上

冬葵子 (黃芩為之使。)

米上

麻 麻子 〔畏牡蠣、白薇,惡茯苓。(《藥辨決》云︰ 蟲為之使。)〕

米中

大豆及黃卷 (惡五參、龍膽,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良,殺烏頭毒。)
大麥 (食蜜為之使。)

諸藥和名第十

本草內藥八百五十種

第三卷 玉石上二十二種

玉泉 (唐)
玉屑 (唐)
丹砂 (唐又出,伊芳勢飯高郡日向。)
空青 (唐又出。近江國慈賀郡。)
綠青 (和名安寧仁。出長門國。)
曾青 (唐)
白青 (唐)
扁(補典反)青 (唐)
石膽 (出備中國)
雲母 (和名歧良良,出近江陸奧國。)
石鐘乳 (和名伊芳之乃知。出備中英賀郡。)
朴(普角反)硝 (出信濃若挾備中國。)
硝石 (出贊歧國。)
芒硝 (出大宰。)
礬石 (出飛 國肥後國阿蘇神社。)
滑石 (出紀伊芳國。)
紫石英 (出伯耆國。)
白石英 (出近江備中大宰。)
青石脂 (唐)
赤石脂 (出備後國大宰。)
黃石脂 (唐)
白石脂 (出伊芳豆大宰。)
黑石脂 (唐)
太一余糧 (唐)
石中黃子 (唐)
禹余糧 (出大宰。)

第四卷 玉石中三十種

金屑〔(先結反) 和名古加檷,出陸奧國。〕
銀屑 (和名之呂加檷,出對馬長門飛 國。)
水銀 (和名美都加檷,出伊芳勢國。)
雄黃 (和名歧爾,出伊芳勢國。)
雌黃 (出備中國。)
殷孽 (鐘乳根也,出備中英賀郡。)
孔公孽 (今鐘乳床也,出備中國。)
石腦〔(乃道反) 唐〕
石硫黃 (和名由乃阿和,出大宰。)
陽起石 (唐)
凝水石 (唐。一名寒水石。)
石膏 (和名之良從之。出大宰備中若狹國。)
磁石 (唐。吸針石。)
玄石 (唐)
理石 (唐)
長石 (唐)
膚青 (唐)
鐵落 (和名久呂加檷及波太。)
鐵 (和名阿良加檷。)
生鐵 (是不被 釜之類者。)
剛鐵 (和名布介留加檷,是雜練生 作刀 者。)
鐵精 (和名加奈久曾。又加檷及佐比)
光明鹽 (唐)
綠鹽 (唐)
密陀僧 (唐)
紫 〔(古猛反)騏 竭(唐)〕
桃花石 (唐)
珊瑚 (唐)
石花 (唐)
石床 (出鐘乳中)

第五卷 玉石下三十一種

青 (唐)
(音預)石 (唐)。(又出長門美牟郡)。
特生 石(出長門國。唐)
握雪 石 (唐)
方解石 (唐)
蒼石 (唐)
土陰孽 (出鐘乳中。)
代赭 (和名阿加都知。出大宰。)
鹵(音魯)鹼(音咸) 〔和名阿和之保。(陶云︰煎鹽釜下凝滓也。)〕
大鹽 (和名之保。蘇雲人常食者。)
戎鹽 (唐)
白堊〔(音惡) 和名之良都知。〕
鉛丹 (和名多爾。)
粉錫〔(先歷反) 和名已布爾。〕
錫銅鏡鼻 (和名奈末利。)
鉛弩牙 (和名於保由美乃波須。)
金牙 (出但馬上野國。)
鍛石 (和名以之波比。)
冬灰 (和名阿加佐乃波比。)
灶灰 (和名加知酒(須)留所乃都知。)
伏龍肝 (和名加末都知。)
東壁土 (陶雲屋之東壁土耳。)
(乃交反)沙 (唐)
胡桐淚 〔(唐。)(敬云︰是桐樹滋淪入地作之。)〕
薑石 (唐)
赤銅屑 (和名安加之檷。)
銅 〔(古猛反,正作礦)石 (唐)〕
白瓷 〔(自夷反)瓦屑〕
烏古瓦 (屋上年久者)
石燕 (唐)
梁上塵

第六卷 草上之上四十一種

青芝 (唐)
赤芝 (唐)
黃芝 (唐)
白芝 (黃)
黑芝 (唐)
紫芝 (唐)
赤箭〔(子賊反) 和名平止平止之。又加美乃也。出知泉。〕
天門冬 (和名須末呂久佐。)
麥門冬 (和名也末須介。)
木〔(直偉反) 和名平介良。〕
女萎(於么反)葳蕤〔(人□反) 和名惠美久佐。又阿末爾。〕
黃精 (和名於保惠美,又阿末奈。一名也萬惠美。)
乾地黃
菖蒲 (和名阿也女久佐。)
遠志 (唐)
澤瀉〔(音昔,又揚和也反) 和名奈末為。又於毛多加。〕
薯蕷 (和名也末都以毛。)
菊花 (和名加波良於波歧。又歧久。)
甘草 (和名阿末歧。出陸奧國。)
人參(所金反) (和名加乃爾介久佐。一名爾已太。)
石斛(胡木反) (和名須久奈比古乃久須檷。又以波久須利。)
牛膝(息七反) (和名為乃久都知,又以奈歧久佐。)
卷柏 (和名伊芳波久美,又伊芳波古介。)
細辛 (和名美良乃檷久佐。又比歧乃比太比久佐。又美也末好奈波。)
獨活 (和名宇止。又都知多良。)
升麻 (和名止利乃阿之久佐。又宇多加久佐。又止利乃檷久佐。)
茈胡 (和名乃世利。又波末阿加奈。)
房葵 (和名也末奈須比。)
蓍實 (和名女止久佐。)
(音淹)蘆子 (和名比歧與毛歧,一名波波古。)
薏(音憶)苡(音以)子 (和名都之多末。)
車前子 (和名於保波已。)
菥(先歷反) (音覓)子 (和名都波比良久佐。)
茺(音充)蔚(音尉)子 (和名女波之歧。)
木香 (和名佐宇毛久。)
龍膽 (和名衣也美久佐。一名爾加奈。)
菟絲子 (和名檷奈之久佐。)
巴戟天 (和名也末比比良歧。)
白莫 (和名保呂久。又都久美乃以比檷。)
白蒿 (和名之呂與毛歧。一名加波良與毛歧。)

第七卷 草上之下三十八種

肉蓯蓉 (唐)
地膚子 (和名爾波久佐。又末歧久佐。)
忍冬 (和名須比都良。)
蒺藜子 (和名波末比之。)
防風 (和名波末須加奈。又波末爾加奈。)
石龍芻 (和名宇之乃比多比。又多都乃比介。)
落石 (和名都多。)
千歲 汁 (和名阿末都良。一名止止歧。)
黃連 (和名加久末久佐。)
沙參 (唐)
丹參 (唐。又殖養濃國。)
王不留行 (和名須須久佐。一名加佐久佐。)
藍實 (和名阿為乃美。)
景天 (和名伊芳歧久佐。)
天名精 (和名波末多加奈。一名波末布久良佐。)
蒲黃 (和名加末乃波奈。)
香蒲 (和名女加末。)
蘭草 (和名布知波加末。)
決明 (和名衣比須久佐。)
芎 (和名於無奈加都良久佐。)
蘼蕪 (芎 苗也。)
續斷 (和名於爾乃也加良。又波美久佐。)
雲實 (和名波末佐佐介。)
黃 (和名也波良久佐。又加波良佐佐介。)
徐長卿 (和名比女加加美。又加加毛。)
杜若 (唐)
蛇床子 (和名比留無之呂。一名波未世利。)
茵陳蒿 (和名比歧與毛歧。)
漏蘆 (和名久呂久佐。一名阿利久佐。)
茜根 (和名阿加檷。)
飛廉 (和名曾曾歧。又之保天。)
營實 (和名宇波良乃美。)
薇銜 (唐)
五味 (和名佐檷加都良。)
旋(徐兜反)花 (和名波也比止久佐。)
白兔藿 (唐)
鬼督郵 (和名乎止乎止之。又太止太止之乃奈。)
白花藤 (唐)

第八卷 草中之上三十七種

當歸 (和名宇末世利。一名也末世利。又於保世利。一名加波佐久。)
秦艽(音交,俗作膠非) (和名都加利久佐。又波加利久佐。)
黃芩(渠今反) (和名比比良歧。又波比之波。)
夕藥(時藥反) (和名衣比須久須利。一名奴美久須利。)
乾薑 (和名久禮乃波之加美。)
本 (和名加佐毛知。又佐波曾良之。)
麻黃 (和名加都檷久佐。一名阿末奈。出贊歧國。)
葛根 (和名久須乃檷。)
前胡 (和名宇多奈。又乃世利。)
知母 (和名也末止已呂。又也未志。)
大青 (和名波止久佐。一名久留久佐。)
貝母 (和名波波久利。)
栝(古活反)萎 (和名加良須宇利。)
玄參 (和名於之久佐。)
苦參 (和名久良良。一名丁止利久佐。)
石龍芮 (和名之之乃比太比久佐。又布加都美。)
石韋 (和名伊芳波乃加波宇知。又伊芳波之。一名伊芳波久佐。)
狗脊 (和名於爾和良比。一名伊芳奴和良比,一名久末和良比。)
萆(必檷反) (和名於爾止已呂。)
拔(蒲八反) (苦八反) (和名宇久比須乃佐留加歧。又佐留止利。)
通草 (和名阿介比加都良。)
瞿麥 (和名奈天之古。)
敗醬 (和名於保都知。又夕知女久佐。又加末久佐。)
白芷 (和名加佐毛知。一名與呂比久佐。又佐波宇止。一名佐波曾良之。)
杜蘅 (和名不多末加美。又都不檷久佐。)
紫草 (和名牟良佐歧。)
紫菀 (和名乃之。)
白蘚 (和名比都之久佐。)
白薇 (和名美奈之古久佐。一名阿萬奈。又久呂女久佐。)
耳 (和名奈毛美。)
茅根 (和名知乃檷。)
百合 (和名由利。)
酸漿 (和名保保都歧。一名奴加都歧。)
紫參 (和名知知乃波久佐。)
女萎 (和名惠美久佐。)
淫羊藿 (和名宇牟歧奈。又也末止利久佐。)
蠡實 (和名加歧都波太。)

第九卷 草中之下三十九種

款冬 (和名也未布布歧。又於保波。)
牡丹 (和名布加美久佐。又也末多知波奈。)
防己 (和名阿乎加都良。又佐檷加都良。)
女菀 (和名惠美乃檷。)
澤蘭 (和名佐波阿良良歧。一名阿加末久佐。)
地榆 (和名阿也女牟,又衣比須檷,又衣比須久佐。)
王孫 (和名奴波利久佐,又乃波利。)
爵床 (和名乃加加毛。)
白前 (和名加加牟。)
百部根 (和名布止都良。)
王 (和名比佐久。)
薺 (和名佐歧久佐奈,一名美乃波。)
高良薑 (和名久禮乃波之加美乃宇止。又加波檷久佐。)
馬先蒿 (和名波波古久佐。)
蜀羊泉 (唐)
積雪草 (和名都保久佐。)
惡實 (和名歧多歧須。又宇末布布歧,牛蒡也。)
莎草 (和名美久利。又佐久。)
大小薊(音計)根 (和名阿佐美。)
垣(音表)衣 (和名之乃布久佐。)
艾(五蓋反)葉 (和名與毛歧。)
水萍 (和名宇歧久佐。又以乎女。)
海藻 (和名之末毛。又爾歧女。又於古。)
昆布 (和名比呂女。又衣比須女。)
葒(音紅) (和名伊芳奴多天。)
陟厘 (和名阿乎乃利。)
井中苔及萍 (和名為乃美止利。)
(胡木反) (和名奈歧。)
鳧葵 (和名阿佐佐。)
菟葵 (和名以倍爾禮。)
鱧腸 (和名宇末歧多之,蓮子草也。)
醬 (和名和多多比。)
百脈根 (唐)
蘿摩子 (和名加加美。)
白藥 (唐)
香子 (和名久禮乃於毛。)
鬱金 (唐)
薑黃 (唐)
阿魏 (唐)

第十卷 草下之上三十五種

大黃 (和名於保之。)
桔梗 (和名阿利乃比布歧,又乎加止止歧。)
甘遂 (和名爾坡曾,又爾比曾。)
葶藶 (和名波末多奈。又波萬世利。又阿之奈都奈。)
芫花 (唐,和名加爾比。)
澤漆 (和名波也比止久佐乃女。)
大戟 (和名波也比止久佐。)
蕘(人搖反)花 (和名波末爾禮。)
旋(似泉反)複花 (和名加未都保。又加未保。)
鉤(古侯反)吻 (唐)
藜(力奚反)蘆 (和名也未宇波良。一名之之久比久佐。)
赭魁 (和名烏乃止止歧。)
及(芨)己(音以) (和名都歧檷之佐。一名於宇。)
烏頭 (和名於宇。)
天雄 (和名於宇。)
附子 (和名於宇。)
側子 (和名於宇。)
羊躑躇 (和名以波都都之。又毛知都都之。一名之呂都都之。)
茵芋 (和名爾都都之。)
射(音夜,考寒反)干 (和名加良須安不歧。)
鳶(音緣)尾 (和名古也須久佐。)
貫眾 (和名於爾和良比。)
半夏 (和名保曾久美。)
由跋 (和名加支都波奈多。)
虎掌 (和名於保保曾美。)
莨菪子 (和名於保美留久佐,又於爾保美久佐。)
蜀漆葉 (和名久佐歧也萬宇都支乃波。恆山苗也。)
恆山 (和名久佐支。又宇久比須乃伊芳比檷。)
青葙 (和名宇末佐久。一名阿末佐久。)
牙子 (和名宇末都奈支。)
白蘞 (和名也末加加美。)
白芨(音及) (和名加加美。)
蛇全 (和名宇都末女。)
草蒿 (和名於波歧。)
菌(貝殞反) (唐)

第十一卷 草下之下六十七種

連翹 (和名從多知波二十,又從多知久佐。)
白頭 (和名於歧奈久佐,又奈加久佐。)
茹 (和名檷阿佐美。又爾比末久佐。)
苦 (烏老反) (和名加未奈。又加美於吉之奈。)
羊桃 (和名從良良久佐。)
羊蹄 (和名之乃檷。)
鹿藿 (和名久須加都良乃波江。)
牛扁 (和名太知末知久佐。)
陸英 (和名曾久止久蒴 也。)
藎草 (和名加歧奈。又阿之乃阿烏。)
夏枯草 (和名宇留比。)
烏韭 (和名知比佐歧古介。)
蚤休 (敬雲草甘遂。)
虎杖根 (和名從多止利。)
石長生 (敬雲□ 筋草。)
鼠尾草 (和名美曾波歧。)
馬鞭草 (和名久末都都良。)
馬勃 (和名於爾不須倍。)
雞腸草 (和名波久倍良。)
蛇莓汁 (和名倍美乃從知古。)
苧根 (和名寧乃檷。又加良牟之乃檷。)
菰根 (和名古毛乃檷。)
野狼跋子 (和名布知乃美。)
蒴 (和名曾久止久,敬云是陸英。)
弓弩弦 (和名於保由美乃都留。)
舂杵頭細糠 (和名支檷乃波之乃奴加。)
敗蒲席 (和名布留歧加末古毛。)
敗船茹 (和名布檷乃阿久。)
敗鼓皮 (和名都都美乃也禮加波。)
敗天公 (和名多加佐乃也禮。)
半天河 (和名歧乃宇都保乃美都。)
地漿 (和名都知寧保利天都久留美都,是土漿。)
屋游 (和名也乃宇倍乃古介。陶雲瓦屋上青苔衣。)
赤地利 (唐)
赤車使者 (唐)
劉寄奴草 (唐)
三白草 (和名加太之呂久佐。)
牽牛子 (和名阿佐加保。)
豬膏莓
紫葛 (和名衣比加都良乃檷。)
萆(卜繼反)麻子 (和名加良加之波乃三)
(音律反)草 (和名牟久良。)
格注(主句反)草 (唐)
獨行根
苟(古濃反)舌草 (唐)
烏蘞莓 (和名比佐古都良。)
野狼毒 (和名也末佐久。)
鬼臼 (和名奴波乃美。)
蘆根 (和名阿之乃檷。)
甘蕉根 (和名波世乎波乃檷。)
蓄 (和名多知末知久佐。又宇之久佐。)
酢漿草 (和名加多波美。)
實 (和名以知比。)
蒲公草 (和名布知奈。一名多奈。)
商陸 (和名以乎須歧。)
女青 (和名加波檷久佐。)
水蓼 (和名美都多天。)
角蒿
昨葉何草 (和名無。敬雲瓦松。)
白附子 (唐)
鶴虱 (唐)
甑帶灰 (和名古之支和良乃波比。)
屐 鼻繩灰 (和名阿之太乃乎乃波比。)
故麻鞋底 (和名布留歧乎久都乃之歧。)
雀麥 (和名加良須牟支。又燕麥。)
筆頭灰 和名不留支不氐乃都加乃波比。

第十二卷 木上二十七種

茯苓 (和名末都保止。)
虎魄 (和名阿加多末。)
松脂 (和名乎加末都乃也爾。)
柏實 (和名比乃美。)
菌桂 (唐)
牡桂 (唐)
桂 (唐)
杜仲 (和名波比末由三)
楓香脂 (和名加都良乃安不良。)
干漆 (和名如宇。)
蔓荊實 (和名波末波比。)
牡荊實 (殖近江國)
女貞 (和名太以乃歧乃三。)
桑上寄生 (和名久波乃支乃保也。)
蕤核 (唐)
五茄 (和名牟古支。)
沉香 (唐。諸香同是一樹也。)
柏木 (和名歧波太。)
辛夷 (和名也末阿良良支。又古不波之加三。)
木蘭 (和名毛久良爾。出大宰。)
榆皮 (和名也爾禮。又以倍爾禮。)
酸棗 (和名須支奈都女。一名佐檷布止。又宇奈以女。)
槐實 (和名惠須乃支乃三。)
檸實 (和名加知乃支。)
枸杞 (和名奴美久須檷。)
蘇合 (和名加波美止利。唐)
橘柚 (和名太知波奈。又由。)

第十三卷 木中二十八種

龍眼 (和名佐加支乃三。)
濃朴 (和名保保加之波乃支。)
豬苓 (和名加之波支。又久奴支。一名也未加加波。)
竹葉芹竹葉 (和名久禮多介。又加波多介。)
枳實 (和名加良多知。)
山茱萸 (和名從多知波之加三。又加利波乃三。)
吳茱萸 (和名加良波之加三。)
秦皮 (和名止檷利古乃支。又太牟木。)
梔子 (和名久知奈之。)
檳榔 (和名阿知末佐。)
合歡 (和名檷布利乃支。)
秦椒 (和名加波波之加三,又古不之波之加三。)
衛茅 (和名加波久末都都良。)
紫葳 (和名乃宇世宇加都良。又末加也支。)
蕪荑 (和名比歧佐久良。又也爾禮乃美。)
食茱萸 (和名於保多良乃三。)
椋(力將反)子木 (和名牟久乃支。)
每始王木 (唐)
折傷木 (和名從多比。)
茗苦荼茗 (和名荼。)
桑根白皮 (和名久波乃檷乃加波。)
松蘿 (和名末都乃古介。)
白棘 (和名奈都女乃波利。)
棘刺花 (唐)
安息香 (唐)
龍腦香 (唐)
庵摩勒 (唐)
毗黎勒 (唐)

第十四卷 木下四十五種

黃環 (和名布知加都良。)
石南草 (和名止比良乃歧。)
巴豆 (唐)
蜀椒 (和名布佐波之加美。)
莽草 (和名之支美乃支。)
郁核 (和名宇倍。)
鼠李 (和名須毛毛乃支。)
欒華 (和名牟久禮之乃波奈。)
杉材 (和名須支乃支。)
楠材 (和名久須乃歧。)
榧實 (和名加倍乃美。)
蔓椒 (和名保曾歧。又從多知波之加美。)
釣樟根皮 (和名奈美久奴歧。)
雷丸 (唐。敬云是竹之苓也。)
溲疏 (和名宇都歧。)
舉樹皮 (和名之良久奴歧。又美久奴支。)
白楊樹皮 (和名也奈歧。又波古歧。)
水楊葉 (和名由也奈歧。又加波也奈歧。)
欒荊
小柏〔(補草反) 和名加波宇須歧歧波多。〕
莢 (古葉反) (唐)
釣(丁叫反)藤 (唐)
藥實根 (唐)
皂莢 (和名加波良布知乃支。)
楝實 (和名阿布知乃美。)
柳華 (和名之多利也奈支。)
桐葉 (和名支利乃支。)
梓白皮 (和名阿都佐乃支。)
蘇方木 (唐)
接骨木 (和名美也都古支。)
枳(居紙反) (俱禹反)(唐)
木天蓼 (和名和多多比。)
烏臼木 (唐)
赤爪(側絞反)草 (唐)
訶黎勒 (唐)
風柳皮 (唐)
賣子木 (和名加波知佐乃支。)
大空 (唐)
紫真檀木 (唐)
椿(恥倫反)木葉 (和名都波歧)
胡椒 (唐)
橡實 (和名都留波美乃美。)
每食子 (唐)
楊廬木 (和名宇都歧。)
槲若葉 (和名加之波歧。又久奴支。)

第十五卷 獸禽五十六種

龍骨 (和名多都乃保檷。)
牛黃 (唐)
麝香 (唐)
人乳汁
發皮〔(走孔反,又尸潤反) 和名人乃加美。〕
亂髮 (和名介都利加美。)
頭垢 (和名加之良乃安加。)
人屎
馬乳
牛乳
羊乳
酪蘇
熊脂 (和名久末乃阿布良。)
白膠 (和名加乃都乃乃爾加波。)
阿膠 (和名爾加波。)
醍醐 (唐,蘇之精液也。百練者也。好蘇一石有三四升。)
底野迦 (唐)

犀角 (唐)
羚羊角 (和名加末之之乃以乃。)
羊角 (唐)
牛角 (和名宇之乃古以乃。)
白馬莖 (和名安乎支馬乃萬良。)
牡狗陰莖
鹿茸 (和名加乃和加都乃。)
獐骨 (和名乎之加乃保檷。)
虎骨 (唐)
豹肉 (唐,和名奈加以加三。)
狸骨 (和名多多介。)
菟頭骨 (和名宇佐支。)
六畜毛蹄甲
(力佳反)鼠 (和名毛美。)
麋脂 (和名於保之加乃阿布良。)
豚卵 (和名乃布久利。)
鼴鼠 (和名宇古呂毛知。)
獺肝 (和名乎曾。)
狐陰莖 (和名支以檷。)
膏 (和名美。)
野豬黃 (和名久佐為奈支。)
驢屎 (唐,和名宇佐支宇米。)
豺皮 (和名於保加美。)
丹雄雞 (和名爾波止利。)
白鵝膏 (唐)
肪 (和名加毛。)
雁肪 (和名加利。)
鷓鴣鳥
雉肉 (和名歧之。)
鷹矢白 (和名多加乃久曾。)
雀卵 (和名須須美。)
鸛骨 (和名於保止利。)
雄鵲 (和名加佐佐歧。)
鴝鵒肉 (和名爾波久奈不利。)
燕矢 (和名都波久良女。)
孔雀矢 (唐)
鸕 (和名宇。)
頭 (和名止比。)

第十六卷 蟲魚類七十二種

石蜜 (敬雲可除石字。)
臘蜜 (敬雲可除蜜字。)
蜂子 (和名波知乃古。)
牡蠣 (和名乎加歧乃加比。)
桑螵蛸 (和名於保知加布久利。)
海蛤 (和名宇牟歧乃加比。)
文蛤 (和名從多也加比。)
魁蛤 (表有文。)
石決明 (和名阿波比乃加比。)
秦龜 (和名從之加女。)
龜甲 (和名宇三加女。)
鯉魚 (和名古比。)
彖魚 (和名波牟。)
鮑魚 (唐,和名阿波比。)
魚 (和名阿由。)
鱔 (和名牟奈歧。)
鯽魚 (和名布奈。)
伏翼 (和名加波保利。)
皮 (和名久佐不。)
石龍子 (和名止加介。)
露蜂房 (和名於保波知乃須。)
樗雞 (和名奴天乃支乃牟之。)
蚱蟬 (和名奈波世美。)
白僵蠶 (和名加比古。)
木虻 (和名於保安不。)
蜚虻 (和名古阿布。)
蜚蠊 (和名阿久多牟之。又都乃牟之。)
蟲 (和名於女牟之。)
蠐螬 (和名須久毛牟之。)
蛞(音舌)蝓(音腴) (和名奈女久知。)
水蛭(之日反) (和名比留。)
鱉甲 (和名加波加女。)
鱔(徒何反)魚甲 (和名古女,又江比。)
烏賊魚 (和名以加。)
蟹 (和名加爾。)
擁鈕 (和名加佐女。)
天鼠矢 (和名加波保利乃久曾。)
螈(音元)蠶蛾 (和名比比留乃布多古毛利。)
鰻(莫安反)鱺(力號反)魚 (和名波之加美以乎。)
鮫魚 (和名佐女。)
紫貝 (和名牟未乃久得保加比。)
蝦蟆(音麻) (和名比支。)
蛙 (和名加倍留。)
牡鼠 (和名乎檷須美。)
蚺(而占反)蛇膽 (唐)
蝮蛇膽 (和名波美。)
陵鯉甲 (唐)
蜘蛛 (和名久毛。)
蜻蛉 (和名加支呂布,又加介呂布。又加太千。)
石蠶 (唐)
蛇蛻皮 (和名倍美乃毛奴介。)
蛇黃 (蛇腹中得之。)
蜈蚣 (和名牟加天。)
馬陸 (和名阿末比古。)
(於佶反) (於公反) (和名佐曾利。)
雀□ (於恭反) (和名須須美乃都保。)
彼子 (和名加加乃三。宜在木部。)
鼠婦 (和名於女牟之。)
螢火 (和名保多留。)
衣魚 (和名之三)
白頸蚯蚓 (和名美美須。)
螻蛄 (和名介良。)
蜣螂 (和名久曾牟之。)
斑蝥 (唐)
芫青 (唐)
葛上亭長 (和名久須加以良之牟之,又云唐。)
地膽 (唐)
馬刀 〔(音凋) 和名末天乃加比又都堯反。〕
貝子 (和名牟末乃都保加比。)
田中螺 〔(力弋反)汁 和名多都比。〕
蝸(古華反)牛 (和名加多都布利。)
甲香 (和名阿支乃布多。)
珂 (唐)

第十七卷 果二十五種

豆蔻 (和名加宇禮牟加宇乃美。)
蒲陶 (和名於保衣比加都良。)
蓬 〔(力水反) (和名以知古。)〕
覆盆 (和名加宇布利以知古。陶雲根名蓬 ,實名覆盆。)
大棗 (和名於保奈以女。)
藕實 (和名波知須乃美。)
雞頭實 (和名美以不不支乃美。)
芰(奇寄反)。
實 (和名比之。)
栗 (和名久利。)
櫻桃 (和名加爾波久良乃三。又波波乃三。)
梅實 (和名牟女。兼名菀。一名同心。)
枇杷 (和名比波。)
柿 (和名加支。)
木 (和名毛介。)
甘蔗(之夜反) (唐)
石蜜 (唐)
沙糖 (唐)
芋 〔(於付反) 和名以以乇。〕
烏芋 (和名久呂久和烏。)
杏核 (和名加良毛毛。)
桃核 (和名毛毛。)
李核 (和名須毛毛。)
梨 (和名奈之,兼名菀。一名六俗。)
柰 (和名奈以。)
安久榴 (和名佐久呂。)

第十八卷 菜三十八種

白瓜子 (和名宇利乃佐檷。)
白冬瓜 (和名加毛宇利。)
瓜蒂 (和名爾加宇利乃保曾。)
冬葵子 (和名阿布比乃美。)
葵根 (和名阿不比乃檷。)
莧(胡弁反)實 (和名比由。)
苦菜 (和名爾加奈,又都波比良久久佐。)
薺 (和名奈都奈。)
蕪青 (和名阿乎奈。)
萊〔(音來)菔(蒲北反)和名於保檷。〕
龍葵 (和名古奈須比。)
菘 (和名多加奈。)
芥 (和名加良之。)
苜(恩六反)蓿 (和名於保比乃美。)
荏(而枕反)子 (和名於保衣乃美。)
蓼(音了)實 (和名多天。)
蔥實 (和名歧乃三。)
薤(下成反) (和名於保美良。)
韭(音九) (和名古美良。)
白 (而羊反)荷 (和名女加。)
菜 (和名布都久佐。)

蘇 (和名以奴衣。又乃良衣。)
水蘇 (和名知比佐支衣。)
假蘇 (和名乃乃衣。又以奴衣。)
香薷(而由反) (和名從奴衣,又從奴阿良良支。)
薄荷〔(音哥) (唐)〕
秦荻(徒歷反)梨 (唐)
苦瓠 (和名爾加比佐古。)
水靳(又作芹) (和名厥利巨斤反。)
馬芹子 (和名宇末世利。)
(和名奴奈波。)
落葵 和名加良阿布比。
蘩(音煩)蔞(綠珠反) (和名波久倍良。)
蕺(側六反) (和名之布支。)
葫 (和名於保比留。)
蒜 (和名古比留。)
堇 (和名須美禮。)
芸苔 (和名宇知。)

第十九卷 米谷二十八種

胡麻 (和名宇古末。)
青 〔(私羊反) 巨勝苗也,胡麻淳黑者名巨勝。〕
麻 (音墳) (和名阿佐乃美。)
飴糖 (和名阿女。)
大豆黃卷 (和名末女乃毛也之。)
赤小豆 (和名阿加阿都支。)
豉 (和名久支。)
大麥 (和名布止牟支。)
(古猛反)麥 (和名加良須牟支。)
小麥 (和名古牟支。)
青粱米 (和名阿波乃與檷。)
黃粱米 (和名支奈留支美。)
白粱米 (和名之呂支阿波。)
粟米 (和名阿波乃宇留之檷。)
丹黍米 (和名阿加支支美。)
孽(魚列反)米 (和名毛也之。)
秫米 (和名阿波乃毛知。)
陳廩(力甚反)米 (和名布留支與檷。)
酒 (和名佐介。)
腐婢 (和名阿都支乃波奈。)
扁豆 (和名阿知末女。)
黍米 (和名支美。)
粳(古行反)米 (和名宇留之檷。)
稻米 (和名多多與檷。)
稷米 (和名支美乃毛知。)
酢 (和名須。)
醬 (和名比之保。)
鹽 (和名之保。)

第二十卷 有名無用藥百九十三種 無和名

本草外藥七十種
鬼皂莢 (和名久久佐。)
江浦草 (和名都久毛。)
茭弱 (和名古毛乃古。)
鹿毛菜 (和名都之毛。)
茭郁 (和名古毛布都良。)
鴨頭草 (和名都支久佐。)
雞冠草 (和名加良阿為。)
(和名古爾也久已。)
上八種出《新撰食經》。
礪石〔(一名磨石) 和名止。〕
溫石 (今燒火熨人腰腳者。)
鼠場土〔(一名鼠壤土) 和名檷須美乃都知。〕
仰天皮 (是停污水干地皮卷起者。)
土檳榔 (此蟾蜍屎也,和名比支乃久曾。)
啄木頭〔(一名斫木鳥) 和名天良都都支。〕
百勞〔(一名 ) 和名毛須。〕
蒿雀 (和名加也久支。)
百舌鳥(一名鶯)。
目(一名□ ) (和布久呂布。)
姑獲(一名乳母鳥,一名釣鳥)。
鳥死蠶 (蠶在簇上鳥死者。)
蠶布□ (和名加比古乃以天加良。)
鬼齒 (一名鬼針。此腐竹根入地者。)
阿勒勃 (一名波羅皂莢。)
櫚木(一名棕櫚) 和名須呂乃支。)
赤檉 (和名牟呂乃支。)
紅藍花 (作燕支者。和名久禮乃阿為。)
零陵香 (一名燕草。)
甘松香
艾納香
兜納香
零余子 (此薯蕷子,和名奴加古。)
燈心草
甜糟 (和名阿末加須。)
以上二十五種出《本草拾遺》。
石骨 (出赤白石脂桃花石中,狀如骨玉輩,故以以名之。)
鐵屑 (此環 鋌鑌等屑非生者。)
藍子 (有小毒,嶺南來。)
石荊 (一名生茵芋,花子似茺蔚。)
牡蒙 (一名白馬莖,出山谷陰處。)
木占斯 (形如濃朴,有縱橫紋理。)
赤赫樹 (一名木藜蘆,似郁李而少。)
□ 虱 (似蓬蒿子而細。)
蒿癭 (是蒿莖間毛癭也,和名與毛支乃和多。)
薰草 (一名萱草。)
三棱草 (本草所謂莎草也。和名美久利。)
練石草 (苗細似苗蔓。)
刀圭草 (一名無心草。苗葉似小草,根似瞿麥。)
漆姑草 (一名苟尿珠。)
槎牙草 (一名慈菇。)
瓦松 (生尾瓦上似松。)
胡蔥
青桴木 (其木大者尺。)
續骨木 (緣樹木葉如落石。)
不灰木 (生蕭丘,雖燃而不糜。)
朝菌
雉口 (治 瘡。)
鴨頭 (治水腫。)
牡鼠卵 (治卵。)
黃白赤 (獐皮,治金瘡。)
貓屎 (治瘡,和名檷古末乃久曾。)
野狼血 (治久疥,和名於保加美乃知。)
鰒魚 (治咳味。)
陳久蜆殼 (治胃反。)
蠶砂 (治胃反 和名加比古乃久曾。)
綠繭汁 (治腳 和名末由比介留之留。)
桑蠹 (和金瘡肉生不足。)
□ (煮糯米孽作之。)
以上三十三種出《本草稽疑》。
仙沼子 (和名之多都支。)
續隨子 (一名百兩金。)
益藍柒
朴奈 (和名久留倍支奈。)
以上四種世用多驗,但所出未詳

醫心方 卷第一

醫心方卷第一背記

厥《病源論》曰︰尸厥者,陰氣逆也寒熱逆厥侯,夫厥者逆也。謂陰陽二氣卒有衰絕,逆臍下《八十一難經》曰︰脈有三部,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下奔豚氣《病源論》曰︰賁豚氣者,腎之積氣。起於驚恐憂思所生云云。神志傷,動氣積於腎
以上第九葉。

瘧《病源論》曰︰夏日傷寒,秋必病瘧。

傷寒《病源論》曰︰冬時寒毒藏於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夏變為暑病,皆由冬時觸冒之所乾嘔《病源論》曰︰乾嘔者,胃氣逆故也。但嘔而欲吐,吐而無所出,故謂之乾嘔也。

肺癰吐膿 又云肺癰者,由風寒傷於肺,其氣結聚所成也。又云肺癰有膿而嘔者。
以上第十葉。

厥逆《病源論》曰︰厥者,逆也。謂陰氣來於陽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