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明 丁毅


卷之三 翻胃膈噎門

病源

血虛 氣虛 有食 有痰

丹溪云: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漸也。

夫膈噎之症病源不一有因思慮而動脾火者有因忿怒過極而動肝火者有因久食熾爆而動胃火者有因色欲而動腎火者蓋火氣炎上熏蒸津液而成痰初則痰火未結咽喉乾燥飲食不得流利為膈為噎久則痰結胃脘不開飲食難進須臾便出亦有停滯胃中良久方出而為嘔吐此膈噎漸成翻胃也火熾翻胃之疾未有不因膈噎而起其病皆由憂愁憤怒鬱結痰飲壅滯胸臆之間使氣道嗌塞大便自結結則氣上而不下食不得入入則反出此腸胃枯涸遂成不救之病也。

形証

丹溪云:膈者膈在心脾之間上下不通若拒格之狀也由氣鬱痰搏而然久則漸妨飲食而為膈也。

噎者飲食之際氣猝阻滯飲食不下而為噎也翻胃者或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或食已即吐是也。

戴云:翻胃年高者不治糞如羊屎者不治是大腸無血故也。

脈法

寸關脈數而無力為血虛 緩而無力為氣虛
數而有力為熱 數而滑者有痰
脈訣云:翻胃之脈浮緩者生 沉澀者死

治法

丹溪云:此症切不可用香燥之藥,若服之必死。宜薄滋味可也。蓋此病屬熱,香能散氣,燥能耗血,味助火而生痰也。又云年高者不治,蓋少年血氣未虛,用藥劫去痰火,病不生也。老年氣血已虛,雖得漸愈,其病複作,所以然者,氣虛不能運化而生痰血,虛則不能滋潤而生火。雖云病去,而脾胃尚弱,隨啖肥甘之味,故難克化而病複作也。
氣虛,宜用 四君子東加薑汁服
血虛,宜用 四物湯加羊乳韭服
有火熱,宜用清涼解毒之藥 或抑青丸
因痰而作逆者,宜用 二陳東加 竹瀝 或透膈湯
陰虛火上炎而反胃者作陰虛治
痰嗽喘滿脾胃壅滯,宜用 人參利膈丸
氣不通有痰,宜用 木香通氣飲
脾胃虛弱翻胃不食,宜用 太倉丸

治方

方見中風門 治氣虛

方見中風門 治血虛

方見火門 治有火熱

方見痰門 治因痰作逆


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噫氣吞酸,脅肋刺痛,嘔逆酸涎,飲食不下。

木香 白豆蔻 砂仁 檳榔 枳殼 濃朴 半夏 青皮 陳皮 大黃 朴硝 甘草
薑三片,紅棗一枚食遠服。


治胸膈不利痰嗽喘滿脾胃壅滯

人參(去蘆) 當歸(酒洗) 藿香(洗淨) 枳實(炒) 甘草(炙各一兩) 木香(不見火)檳榔(各一錢五分) 濃朴(薑製) 大黃(酒煨各二兩)
上為細末,蒸餅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送下


治氣不通有痰

木香 青皮 蓬朮 檳榔 陳皮 蘿卜子 藿香 甘草 枳殼 人參 白芷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脾胃虛弱,嘔吐,不思飲食

白豆蔻 砂仁(各二兩) 陳倉米(一升用黃土炒熟去土不用)
上為末,用生薑自然汁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薑湯送下。


治因憂恚鬱結,或作寒熱,遂成膈噎,不思飲食

白豆蔻(去皮一兩) 青皮 砂仁 丁香(各一兩) 木香(不見火一兩五錢) 甘草(炙三錢五分) 陳皮(四兩) 香附(炒) 濃朴(薑製各八兩) 沉香(不見火一兩) 檳榔(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生薑鹽湯調服。

治翻胃湯

韭菜汁(二兩) 牛乳(一盞)
用生薑五錢,和勻溫服。

保和丸

山楂(六兩) 茯苓(三兩) 半夏(一兩湯炮) 炒神曲(三兩) 陳皮(二兩) 連翹(一兩)蘿卜子(炒一兩)

寬中進食丸 方見脾胃門

又方 碓嘴上細糠

用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津液咽下。

梅師方

甘蔗汁 生薑汁
二味相和不拘時服。


治翻胃吐食

香附 砂仁 木香 白朮 人參 神曲 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
薑三片,煎服


治血虛胃燥吐逆

白朮 檳榔 陳皮 當歸 桃仁 人參 甘草
水二鐘,薑三片,煎八分加韭汁一盞蜜二匙服


用斑蝥九個去足,黑棗九個去核,入斑蝥仍捏合口,用新瓦二片,將黑棗入其中,以線縛之,仍用泥包固一頭,留小孔,上下用火 令孔中煙盡,取出研細,再用麝香一分,雄黃五分,朱砂五分研細和勻,仍用黑棗九個去皮核和丸,分作十八丸,每日早用一丸,午用一丸,晚用一丸,用小蒜煎湯下,以六日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