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明 丁毅


卷之二 傷寒門

小序

傷寒一科,自仲景先師而下,得其旨趣者幾人哉,予考之治傷寒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

蓋變遷之不定反複之無常運氣匪明不能知陰陽之消長主客匪辨不能知時月之盛衰是亦難矣。必也明素難精脈理分經絡然後方可施治其大要無出乎表裡陰陽虛實寒熱八者而已矧內傷有似于外感一或少差懸隔霄壤東垣立內外傷辨明且備矣。而丹溪亦云千世之下得旨趣者惟東垣而已故治法當對症斟方表則汗裡則下表裡汗下之法少有未當則死生之系,豈小小哉。

病源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為毒者,以氣而成殺厲 之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于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大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 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疫厲之氣也夫欲究知四時之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斗歷以 占之九月霜降節後宜漸寒而冬大寒至正月雨水節後宜解也所以謂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為雨水 故也至驚蟄節後氣漸和暖向夏大熱至秋便涼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 者謂之傷寒也如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複有先後更相重沓亦有輕 重為治不同症如後章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 冬時伏寒變為溫病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 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 病熱亦微其寒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傷寒傳足經不傳手經

夫人身經絡手足十二經豈有間斷傳足不傳手乎蓋足之六經所屬水土木(太陽膀胱水陽明胃土少陽膽木太陰脾土少陰腎水厥陰肝水)
水遇寒則涸木遇寒則落土遇寒則崩此足經受克于寒也手之六經所屬金與火(太陽小腸火陽明大腸金少陰心火少陽三焦火太陰肺金厥陰包烙火)
金遇寒而愈堅火遇寒而愈熾此手經不為寒所克故傳足不傳手也。言雖近理實則不然,大抵人身半 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是以上體多受風熱,下體多受寒濕,其六節之氣,前三氣時值春夏,其氣升浮,萬物生長;人身半以上,應之後三氣,時值秋冬,其氣降沉,萬物收藏,人身半以下應之,自十二月小雪之後,為六氣之終,太陰寒水用事,房勞辛苦之人,寒水之氣乘虛入於足太陰膀胱之經,是以邪入久而次第傳入於陽明、少陽,以及於三陰之經,皆從足經傳始,而漸及於手經也。此天地之理,不期然而然,豈有獨傳於足經者哉。

足六經脈絡受病

足太陽脈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上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屬膀胱 故頭痛身熱腰脊強痛渾身疼或發熱惡寒或惡風脈浮緩或浮緊

足陽明脈起鼻交額中中下循鼻外去挾口還唇下至頷顱下循喉嚨下隔屬胃絡脾 故身熱目 疼鼻乾不得臥尺寸脈俱長

足少陽脈起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後入耳中又下胸中循脅裡出氣衝 故胸脅痛耳聾或口苦 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脈弦

足太陰脈起大指之端上循膝入腹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又注心中故腹滿咽乾脈微細手足 自溫或自利不渴或腹時痛面黯唇青

足少陰脈起小趾之下貫脊屬腎上貫肝膈入肺循喉嚨夾舌本又絡心注胸中 故口燥咽乾而渴

足厥陰脈起大趾聚毛循股入陰毛環陰器抵小腹夾胃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後上入項顙連目 絲出額會於巔又下還唇內 故唇青舌卷卵縮煩滿脈微緩

傷寒傳經

傷寒前三日太陽陽明少陽經受病後三日傳入太陰少陰厥陰三陰經受症若從太陽經郁熱以 次而傳入三陰經者謂之傳經傷寒蓋因邪入陰經皆亦熱耳不可因傳入三陰而用熱藥三陰寒症自 有中寒並陰毒條內正治勿因此而致惑也。

傷寒傳變

傷寒傳變陽經先受病故次第傳入陰經 以陽主生故太陽水傳陽明土土傳少陽木為微邪

陰主殺,故少陽木傳太陰土,土傳少陰水,水傳厥陰木,至六七日當傳厥陰肝木,故移氣剋於脾土,脾再受賊邪則五臟,六腑皆困,而危殆營衛不通,耳聾囊縮,不知人而死矣。速用承氣湯下之,可保五死一生。

古人云:脾熱病則五臟危。又云,土敗木賊則死,至第六七日傳厥陰,脈得微緩微浮,為有脾胃脈也,故知脾氣全,不再受剋,邪無所容,否極泰來,營衛將複,水升火降,則寒熱作而大汗解矣。

形証

傷寒一日足太陽膀胱經受之故頭疼身熱惡寒腰脊強
二日陽明胃經受之,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
三日少陽膽經受之,故胸脅痛耳聾寒熱往來嘔而口為之苦
四日太陰脾經受之,故腹滿咽乾
五日少陰腎經受之,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肝經受之,故煩滿囊縮舌卷耳聾

活人書云:六氣之邪乘虛之經自背得之則入太陽,或入少陰,自面感之則入陽明之類,不必皆始于太陽,次第傳諸經,或寒邪首尾只在一經間傳,一二經不可執一,但據脈與外症驗之,假令病患脈浮 緊頭項強痛發熱惡寒已至過經每日如此只是太陽受病更不傳諸經餘皆仿此
傷寒正病自霜降節後至春分以前天氣肅殺人之腠理不密不加謹護則傷於寒謂之真傷寒也,乃寒氣自表入中自中入裡此因邪氣阻礙正氣不得流行郁而為熱仲景先師治法表則汗中則和裡則下隨邪氣所在而驅散之蓋欲邪氣退而正氣複也。
春分節後至夏至以前有人頭疼壯熱為病者名曰溫病此由冬歲寒不即病伏藏於肌膚至春時伏氣而發之也。
夏至後有人頭痛壯熱為病者名曰熱病亦由冬時伏氣觸動而然世人均謂之傷寒也。此二症與傷寒症同,但不惡寒為異。論云:發熱不惡寒者為溫病。
四時感冒亦有頭疼惡寒身痛發熱等症不可便認作傷寒症治
時行瘟疫症與傷寒不同長幼其病一般必先識歲氣運識四時寒溫傷在何經以施方治。
傷風為病表中風邪多傷於肺以致咳嗽聲重鼻塞為異治在本門
風濕為病自汗身重喘息多眠語言難出
濕溫為病先傷於濕因而中暑濕與熱相搏其症胸滿壯熱妄言多汗脛冷
溫毒此冬受寒毒至春而發為癮疹斑爛咳逆心煩其病為重
溫瘧即壞病也何謂之壞病傷寒少陽邪在表裡之間妄施汗下損耗津液胃中乾燥木邪於土 必發譫語往來寒熱當知犯在何經以法治之
寒症腹中作疼脈沉數者先用涼水一盞與飲之其痛稍止屬熱痛繞臍者有燥糞痛而身目俱 黃大便黑者是蓄血
寒症六七日間,別無刑剋,忽然昏昧不省人事,六脈俱伏,或至無脈,此欲作汗,切勿攻之,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漸蘇,換陽之吉兆也。
三陽病不解,發熱煩渴,邪傳入於裡而入陰經,脈來沉實有力,外症不惡寒反惡熱,譫語大渴潮熱自汗,或揚手擲足,揭去衣被,或四肢厥冷,大便秘實,乃傳經之熱症,直中陰經之寒症也。
三陰病,其症無頭疼無身熱,初起怕寒,手足逆冷,倦臥不渴,腹痛吐利,冷汗出,身痛,脈來沉遲無力。

脈法

經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脈浮病在表為陽,脈沉病在裡為陰,沉數而有力者是陽病,傳入陰經乃熱症之陽脈也,沉滯而無力者是寒邪直中於陰經,乃寒症之陰脈也 。脈浮輕按而緊者,太陽脈也,中按而長大者,陽明脈也,中按而弦數者,少陽脈也,脈沉重按數而有力者,乃傳裡之陽脈也,脈沉重按遲而無力者,乃真陰症之脈也。

太陽脈浮 陽明脈長 少陽脈弦 太陰脈沉細 少陰脈沉 厥陰脈微 脈浮緊無汗為傷寒 脈浮緩有汗為傷風 脈尺寸俱盛重感於寒變為溫瘧 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遇於風變為風溫 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溫熱變為溫毒 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溫氣,變為瘟疫 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厥冷,脈沉細而微者,死也。

治法

陽症邪熱在表
太陽經病發熱惡寒無汗身疼脊強宜用 麻黃湯
陽明經病潮熱大便秘小便赤譫語鼻乾宜用大柴胡湯 大承氣湯
少陽經病往來寒熱而嘔口燥咽乾宜用 小柴胡湯
陽明病發狂人難製伏先於病患處生火一盆用醋一碗傾於火上其煙沖鼻入內即安方可察其陽
陽症熱極無解用黃連煎湯一碗放井中冷服仍將青布水浸搭在胸上徐徐易之其熱自退傳經陰症熱邪在裡
三陽傳次入三陰之經其症外雖厥逆內有熱邪如腹滿咽乾屬太陰口燥舌乾屬少陰舌卷囊縮屬厥陰蓋熱在下焦銷鑠腎水急當下之宜用 承氣湯 若舌卷囊縮手足戰強者難治

陰症

陰經之陰症

直中陰經脈來沉遲無力身重外症厥冷身痛唇青腹滿不渴大便自利宜用 四逆湯
少陰腹痛自汗嘔吐宜用 理中湯
厥陰四肢逆冷脈伏唇青宜用 薑附湯
寒中陰經吐瀉脫陽無脈先將好酒薑汁同服脈見者可治脈不見者難治

傷寒表症

惡寒發熱頭疼身體百節痛無汗小便清屬表宜發汗○正表宜 麻黃湯 ○解表宜 十神湯 芎芷香蘇散 羌活沖和湯
發熱頭疼身體痛惡風自汗小便赤宜用實表○正表宜 桂枝湯 ○解表宜 和解散 芎蘇散 解肌湯 人參敗毒散
服前藥後身尚惡寒表未解不可便用利藥宜用 敗毒散 升麻葛根湯 小柴胡東加 石膏
發熱胸滿脅痛耳聾口苦此少陽症宜用 小柴胡湯
往來寒熱頭痛宜用 柴胡石膏湯 小柴胡湯
身熱目疼鼻乾不眠煩渴面赤此陽明經之症宜 解肌用 柴胡葛根湯 解肌湯
發熱唇乾舌燥口渴宜用 四順清涼飲 涼膈散
發熱胸滿舌乾口燥脈尚浮數大便秘宜用 大柴胡湯
身熱痞悶口苦乾嘔宜用 小柴胡東加 枳殼 竹茹
發熱作渴口苦脅痛宜用 小柴胡東加 天花粉 麥門冬
喘嗽而咳乾嘔或渴大便利小便赤腹脹須要詳審恐病患飲水過多胸中停水可用 小青龍 湯

傷寒裡症

傷寒不惡寒反惡熱掌心液下 汗出大便秘小便赤口燥舌乾腹滿氣急宜用 大柴胡湯 小
煩燥發狂逾垣上屋譫語不避親疏宜用 黃連解毒散
熱邪入裡煩渴大便秘結宜用 大承氣湯 涼膈散 洗心散
邪入陰經而無陽症手足逆冷身體疼痛宜用 四逆湯

○傷寒表裡不解

脈浮大當汗其人發熱煩渴卻當下乃是表裡不解宜用 五苓散
若感火發熱六七日不解有表複有裡濁而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宜用 五苓散

○傷寒表裡兩症俱見

若病五六日不解頭痛發熱胸滿短氣宜用 大青龍湯

○傷寒半表半裡

若病患心下痛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是裡症當下其人頭痛微惡寒手足逆冷卻當汗此是表裡
兩症俱見宜用 小柴胡東加 枳殼 梔子

○傷寒表裡不解

表症未除醫下之早遂成協熱下利心下痞硬宜用 桂枝人參湯

○傷寒有表複有裡

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痛是表複有裡宜用 桂枝芍藥湯 痛甚加 大黃

○傷寒表熱裡寒

病患身大熱反欲得近衣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脈沉而遲手足微厥下利清穀名表熱裡寒先宜用陰旦湯 寒已除後宜用 小柴胡東加 桂枝 以溫其表

○傷寒表寒裡熱

病患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脈必滑而厥或口燥舌乾名表寒裡熱宜用 白虎東加 人參 熱已除後宜用 桂枝麻黃各半湯 以解其表

○傷寒咳嗽有冷熱二症

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水寒相搏肺寒則氣逆故乾嘔發熱而咳經曰:形寒飲冷則傷肺宜用 小青龍湯 汗以發之

少陽往來寒熱胸滿而咳心煩喜嘔口苦作渴宜用 小柴胡東加 五味子

○傷寒吃逆有陰陽二症(即噎也)

陽症咳逆身體發熱煩悶燥渴大小便赤此熱症也宜用 小柴胡東加 橘仁 枳實 橘皮 桃仁 或橘皮竹茹湯

陰症吃逆身不大熱不渴心靜手足自溫大小便清利宜用 理中東加 橘皮 半夏 木香 或生薑半夏湯 丁香柿蒂湯

若初得病是陽症因服冷藥過當亦有歸於陰症者宜仔細推之又如發表退熱後又不安恐是服涼藥太過關閉寒邪在內宜用 五積散(同)敗毒散煎服 若歸陰經心中煩躁大便自利或嘔手足冷宜用 真武湯

○傷寒惡風

若太陽惡風其症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宜用 桂枝湯 太陽病項背強直而反汗出宜用 桂枝加葛根湯

若發汗過多衛虛亡陽漏風不止而惡風者治當溫之宜用 桂枝附子湯

風濕惡風,其症不欲去衣,骨節煩疼,掣痛不能屈伸,近之則痛,汗出短氣,身腫,小便不利,宜用 甘草附子湯 身腫加 防風

○傷寒惡寒

太陽病發熱嗇嗇背惡寒有汗宜用 桂枝湯
太陽頭疼發熱身體痛惡寒無汗宜用 麻黃湯
太陽陽明並病熱多寒少宜用 桂枝二越婢一湯
少陽病發熱惡寒頭汗出宜用 小柴胡東加 桂枝 芍藥名 柴胡桂枝湯
太陽發汗後不解又反惡寒此營衛俱虛也宜用 芍藥甘草附子湯

○傷寒身痛有陰陽二症

太陽表未解風邪在於營衛之間身體疼痛宜用 人參羌活湯
陽症發汗後身痛不解惡寒者宜用 桂枝芍藥人參湯
陰症身痛脈細惡寒為陰陽俱虛宜用 芍藥附子甘草湯
厥陰身痛如被杖四肢冷脈沉宜用 四逆湯

○傷寒咽痛有陰陽二症

陽症咽痛發熱而渴面赤痰盛發 下利赤黃宜用 人參敗毒散 玄參升麻湯 洗心散 四順清涼飲

陰症咽痛身重不熱不煩不渴腹中痛手足冷或下利宜用 五積散 薑附湯合甘桔湯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是陰虛客熱宜用 豬膚湯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宜與 甘草湯 如不瘥可與 桔梗湯 傷寒筋惕肉瞤

太陽病發汗後不解仍發熱心下悸筋惕肉瞤振振動搖者宜用 真武湯

吐下後心中逆滿氣上沖胸頭眩脈沉緊身動搖者宜用 茯苓 桂枝 白朮 甘草湯

傷寒口燥咽乾

陽明病汗下熱結於內口燥咽乾者用 白虎加人參湯

少陰病口燥咽乾而渴是邪熱傷腎水不勝火宜用大承氣湯

傷寒寒熱往來有二症

陽症脅痛寒熱往來肩背拘急口苦舌乾煩渴宜用小柴胡湯

陰症腹痛寒熱往來肩背拘急不煩渴宜用 五積散

傷寒似瘧有三症

太陽病汗後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宜用 桂枝麻黃各半湯

溫瘧即壞病因汗下不解複轉為熱用 白虎湯

婦人經水適來適斷此名熱入血室寒熱如瘧宜用 小柴胡湯

○傷寒發狂

陽明病熱留胃中錯語狂亂煩渴者宜用 黃連解毒湯

發狂咽痛者宜用 陽毒升麻湯 大便不通宜用 大承氣湯

傷寒作狂

經曰:重陽者狂傷寒熱在胃中並入於心遂使神不寧而志不定也故發狂始則少臥不飢妄語狂笑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皆獨陽亢極熱甚所至非大下之不能止也亦有當汗不汗瘀熱在裡下焦蓄血如狂小便不利時如狂特未至於狂耳若夫狂言直視便溺自遺與夫汗後大汗後大熱者俱危

○傷寒作喘

太陽頭痛發熱無汗而喘宜用 麻黃湯 有汗宜用桂枝加濃朴杏子湯
陽明病汗出不惡寒潮熱腹滿而喘宜用 小承氣湯
水氣作喘形腫而嗽宜用 小青龍湯
陰症發厥脈沉而喘宜用 五味子湯

○傷寒作渴

發熱惡寒小便如常是表未解宜用 五苓散加 天花粉
不惡寒發熱煩躁作渴者宜用 小柴胡東加 天花粉 麥門冬
陽明病汗多而渴者宜用 竹葉石膏湯

○傷寒譫語

二陽並病潮熱譫語大便難宜用 大承氣湯
三陽合病頭痛燥熱自汗譫語者宜用 白虎湯
陽明病惡熱狂言而渴者宜用 黃連解毒散
瘀血內結譫語煩躁大便硬宜用 桃仁承氣散

○傷寒下利

太陽與陽明合病下利而嘔者宜用 葛根半夏湯
陽明病協熱而利便膿血者宜用 黃連解毒東加 犀角 生地黃
少陰病下利清穀脈微而厥者宜用 通脈四逆湯 或白通湯
少陰病下利膿血協寒腹痛脈沉微者宜用 桃花湯
少陰協寒而利如鴨溏者寒也宜用 理中湯 或理中丸

○傷寒發黃

陽明病熱結於內小便不利渴而發黃者宜用 茵陳湯 茵陳五苓散 梔子散
陽明病血蓄於內發黃如狂小便多大便黑宜用 桃仁承氣湯

○傷寒發

赤 五死一生 黑 十死一生 因下之太早熱留胃中陽毒結熱在裡停留不散宜用 黃連化湯 黃連橘皮湯 玄參升麻湯 化 湯 紫雪化毒湯
溫毒發 乃是冬月受寒至春發病經汗下未解者宜用 黑膏方 發 乃是表虛裡實不可用表藥太過恐愈增 爛

○傷寒痞氣

病患心下痞滿而不痛者宜用 桔梗枳殼湯
痞滿而嘔發熱可用 小柴胡湯 如不愈可用 半夏瀉心湯

○傷寒結胸有大小寒熱五症

若下之太早心胸高起不按而痛不近手者名大結胸宜用 大陷胸湯
發熱胸滿按之而痛者名小結胸宜用 小陷胸湯熱實煩躁多譫語胸痛名熱結宜用 小柴胡東加 枳實 黃連
寒實身冷無熱胸滿而痛名傷寒結胸宜用 理中東加 枳實 半夏
飲水過多停留不散胸滿結頭微汗出名水結胸宜用 大陷胸丸
婦人血結胸宜用 小柴胡東加 枳殼 生地黃 赤芍藥

○傷寒嘔吐有陰陽二症

陽症嘔吐身熱煩渴小便赤大便澀掌心熱者為胃熱宜用 小柴胡東加 竹茹 竹葉石膏湯
陰症嘔吐身冷不渴大便自利不發熱宜用 理中東加 藿香 橘皮半夏茯苓湯 寒甚者宜用薑附東加 丁香

○傷寒頭汗

陽明病發熱頭汗出此為熱越欲發黃宜用 茵陳湯
陽明病譫語頭汗出大便難宜用 承氣湯
少陽病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心下滿宜用 小柴胡湯

○傷寒可與水

傷寒大渴可與水非大渴不可強飲須少與之勿盡意也若強與之為害多矣。曰水結曰喘悸曰咳噎曰嘔噦曰腫滿此皆水氣病也。

○傷寒漱水不欲咽

陽明漱水不欲咽是熱在經知裡無熱也必衄血也宜用 犀角地黃湯
血症發狂漱水不咽為熱積血蓄於下宜用 桃仁承氣湯

○傷寒背惡寒有陰陽二症

陽明背惡寒唇口乾燥宜用 白虎湯
少陰背惡寒口中和宜用 附子湯

○傷寒吐血

邪熱中三陽熱毒留五臟當汗失汗吐血者宜用 犀角地黃東加 炒梔子
陽症身熱吐血大便硬者宜用 三黃瀉心湯

○傷寒衄血

太陽病過經不得汗脈緊盛者不可複汗複汗則衄血宜用 竹葉石膏東加 白茅根 仍用梔子燒存性同龍骨為末吹鼻孔中
鼻衄不可用辛熱藥蓋血得熱則行先須涼血止血然後調理宜用 柏皮生地黃湯 麥門冬飲 或用苑花一把煎湯服亦可

○傷寒潮熱(若潮水之潮不失時發於未申二時者是也)

陽明病日晡發潮熱譫語大便實者宜用 大承氣湯
陽明病便實腹滿宜用 大承氣湯 大柴胡湯 或小承氣湯

○傷寒發熱

太陽發熱惡寒身痛者宜汗
陽明發熱口乾目痛者宜用 葛根解肌湯
大便實者宜用 大柴胡湯
少陽發熱口苦乾嘔脅痛者宜用 小柴胡湯

○傷寒腹痛有陰陽二症

陽症腹痛大便秘澀臍下痛往來寒熱煩躁作渴此腸中有燥糞宜用 大柴胡湯 或小柴胡湯加芍藥 枳殼
陰症腹痛身不熱不渴手足冷大便自利宜用 五積散 或附子理中湯

○傷寒手足厥冷有陰陽二症

陽症厥逆身熱頭疼小便赤大便秘狂言煩躁手足時溫宜用 小柴胡東加 山梔 大便不通 宜用 大柴胡湯
陰症厥逆身溫手足常冷不煩不渴心中寧靜或吐利宜用 理中東加 附子 四逆湯 薑附湯

○四症類傷寒(痰症 食積 虛煩 腳氣)

痰症憎寒發熱惡風自汗胸痞滿頭不疼寸口脈浮是也宜用 參蘇飲 桔梗半夏湯 溫膽湯
痰飲停積嘔吐惡心背痛氣急宜用 二陳湯 導痰湯
食積頭疼發熱惡寒中脘痞悶嘔吐食臭身不痛是也寒多熱少者宜用 五積散 治中湯 加
消食藥熱多腹脹大便難宜用 大柴胡湯 桂枝加大黃湯
虛煩微惡寒發熱心煩不寐氣逆欲吐頭身不痛此虛煩也宜用 竹葉石膏湯 溫膽東加 知母麥門冬
腳氣憎寒發熱自汗惡風腰腿沉重大便硬腿脛腫足酸攣頭不痛宜用 香蘇檳榔散 敗毒散 加木瓜

○傷寒舌苔(舌乃心之苗也色宜紅澤不宜黃黑)

傷寒四五日後舌上有胎色白而滑惡寒作嘔者宜用 小柴胡湯
陽明病腹滿而渴舌上胎黃者可下宜用 大柴胡湯
舌上苔白而滑者邪在表可攻下
舌上有胎乾燥而澀者可下
要略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退,舌上黑者,熱之極也,熱病唇焦,舌黑者死
舌上生胎,不拘白黃黑,用水浸,青布於舌上洗淨,以生薑片浸,時時刮之,其胎自退。

○傷寒後勞複

大病瘥後遺熱不退宜用 小柴胡東加減用
病後熱不退脈實大便硬宜用 大柴胡湯
病後勞役仍前發熱者宜用 枳殼梔子湯
瘥後食傷複熱胸滿者宜用 枳實梔子大黃湯
瘥後陰陽交接勞複者宜用 鼠糞湯 鼠屎豉湯

治方

治太陽病頭疼發熱惡寒無汗身痛

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薑 蔥白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取汗


治太陽病發熱汗出

桂枝 赤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煎服


治傷寒感冒,頭疼發熱,惡寒身疼,無汗

紫蘇 干葛 芍藥 甘草 陳皮 香附 白芷 麻黃 升麻 川芎
水二鐘,薑三片蔥白二根煎八分,不拘時熱服


治感冒不正之氣,頭疼,惡心,發熱

紫蘇 香附 陳皮 川芎 白芷
上 咀水二鐘,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感不正之氣,頭疼,胸悶,惡心,發熱

陳皮 濃朴 本 桔梗 蒼朮 甘草
薑三片食遠服。


治冒寒頭疼,咳痰,發熱惡寒

川芎 紫蘇 干葛 桔梗 柴胡 茯苓 甘草 半夏 枳殼 陳皮
薑三片,棗一枚,不拘時服。


治表不解,發熱頭疼,不惡寒而渴

柴胡 干葛 黃芩 甘草 升麻 芍藥
水二鐘,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陽明發熱口乾

升麻 芍藥 甘草 干葛
薑三片棗二枚煎服


即人參敗毒散

治四時感冒,及疫病頭疼,壯熱,身體疼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芎 枳殼 茯苓 人參 甘草 桔梗
水二鐘,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發熱煩渴,大便秘,狂言,小便赤

連翹 山梔 大黃 薄荷 黃芩 甘草 朴硝
不用引


治少陽病,往來寒熱而嘔,或耳聾口苦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人參
水二鐘,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陽明病,胸滿,大便秘,煩熱作渴

枳實 柴胡 大黃 赤芍藥 半夏 黃芩
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往來寒熱頭痛

芍藥 柴胡 前胡 石膏 干葛 升麻 黃芩 桑皮 荊芥
水二鐘,薑三片不拘時服。


治身熱,目疼鼻乾,不眠,煩渴,面赤,陽明症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人參 升麻 芍藥 干葛
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發熱,唇乾,舌燥口渴

當歸 大黃 赤芍藥 甘草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表症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

半夏 乾薑 細辛 麻黃 肉桂 芍藥 甘草 五味子
薑一片不拘時服。


治頭疼,發熱惡寒,無汗煩躁

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 石膏
水二鐘,薑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陽明病汗後邪熱未除譫語煩渴飲水

知母 甘草 石膏 粳米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白虎東加人參亦名白虎湯 又名化 湯


治四五日後潮熱譫語大便不通

枳實 大黃 濃朴
不用引


治陽明裡熱,譫語,大便不通,潮熱,不惡寒,煩渴,不識人

大黃 枳實 濃朴 芒硝
水二鐘,薑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邪熱傳裡煩熱作渴狂言不得眠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
不用引


治傷寒脈浮,小便難,微熱,消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

豬苓 澤瀉 茯苓 白朮 肉桂
水二鐘,薑三片棗一枚,不拘時服。


治太陽病外症未除協熱而利心下痞硬

桂枝 甘草 白朮 人參 乾薑
水二鐘,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隨時服


治太陽病誤下腹痛表複有裡

桂枝 芍藥 生薑 大棗 煎服痛甚加大黃


治身大熱反欲近衣手足微厥下利清穀

芍藥 甘草 乾薑 黃芩 桂心
不用引

陽旦湯

桂枝 赤芍藥 黃芩 甘草
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身大寒反不欲衣口燥舌乾

桂枝 芍藥 甘草 麻黃 杏仁
薑棗煎服


治咳逆發熱煩悶燥渴大小便赤

陳皮 竹茹 甘草 人參
水二鐘,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傷寒吐利協寒臍下痛下如鴨溏

人參 白朮 甘草 乾薑 附子 煎服


治厥陰四肢逆冷脈伏唇青

乾薑 附子
水二鐘,薑三片,煎服


治陽症服冷藥歸陰心煩自利或嘔肢冷

芍藥 附子 茯苓 白朮 乾薑
不用引煎

四逆湯 甘草 乾薑 附子


治中陰


治陰症吃逆

丁香 柿蒂 甘草 良薑
不用引煎服


治同上

生薑 半夏 柿蒂 橘仁 橘皮 香附
不用引煎服


治少陰病下利清穀脈微而厥

甘草 乾薑 附子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陽症服冷藥歸陰等症同敗毒散服

川芎 蒼朮 桔梗 陳皮 枳殼 白芷 官桂 人參 濃朴 芍藥 茯苓 當歸 乾薑 麻
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太陽病項背強直而反汗出

葛根 麻黃 桂枝 芍藥 甘草
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風濕惡風骨節掣痛汗出短氣等

甘草 白朮 附子 桂枝
不用引隨時煎服


治發汗過多衛虛亡陽漏風惡風

桂枝 芍藥 生薑 甘草 大棗 附子
不用引


治太陽陽明並脈弱熱多寒少

桂枝 芍藥 麻黃 甘草 石膏
水二鐘,薑三片棗一枚,不拘時服。


治少陽病發熱惡寒頭汗出

柴胡 桂枝 黃芩 人參 芍藥 甘草 半夏
薑棗煎服


治太陽發汗後不解反惡寒

芍藥 甘草 附子
不用引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太陽表未解風邪在於營衛之間身痛發熱

人參 羌活 甘草 桂枝 川芎 柴胡 獨活 芍藥 枳殼 麻黃
水二鐘,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陽症發汗後身痛不解惡寒

桂枝 芍藥 人參 甘草
薑三片,煎服


治陽症咽痛熱渴面赤痰盛發 利

玄參 升麻 甘草
不用引煎服


治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

豬膚(三兩)
水二鐘,煎一鐘入白蜜白粉香服


治陰症咽痛身重腹痛等合薑附湯用

甘草 桔梗
水二鐘,煎六分,不拘時服。


治吐下後心中逆滿頭眩脈沉緊 茯苓 桂枝 白朮 甘草
水二鐘,薑三片,煎服


治傷寒發狂咽痛

升麻 犀角 射干 黃芩 人參 甘草
不用引


治太陽頭痛發熱喘汗

甘草 桂枝 芍藥 生薑 大棗 杏仁 濃朴
不用引煎服


治陰症發厥脈沉而喘

五味子 人參 麥門冬 杏仁 陳皮
不用引煎服


治汗下後表裡俱虛津液枯結心煩發熱亦治陽明汗多而渴

麥門冬 人參 甘草 石膏 半夏
薑三片,棗一枚,竹葉十片,煎八分,隨時服


治瘀血內結譫語煩躁便硬

桃仁 桂枝 芒硝 甘草 大黃
不用引煎服


治太陽與陽明合病下利而嘔

葛根 半夏 麻黃 甘草 桂枝 芍藥
薑五片煎服


治少陰病下利膿血協寒腹痛脈沉微

赤石脂 糯米 乾薑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陽明病熱結小便不利渴而發黃

白朮 官桂 茵陳 豬苓 澤瀉 茯苓
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同上

梔子 黃柏 甘草
不用引煎服


治發

升麻 黃金 寒水石 石膏 犀角 羚羊角 玄參 沉香 木香 丁香 甘草
不用引煎服


治發 有驗

黃連 玄參 橘皮 黃芩 甘草 知母
不用引


治溫毒發

生地黃 好豉


治發 作嘔

黃連 橘皮 葛根 枳殼 甘草 黃芩 玄參 知母 桔梗
不用引煎服


治病患心下痞悶而不痛

桔梗 枳殼 有熱加黃芩 有痰加半夏 甘草
薑三片,煎服


治痞悶而嘔發熱

半夏 黃芩 甘草 人參 黃連 乾薑
薑三片大棗二枚煎服


治小結胸

黃連 半夏 栝蔞實 生薑
不用引煎服


治大結胸

大黃 芒硝 甘遂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黃連 半夏 甘草 黃芩 生薑
不用引煎服


治陰症嘔吐身冷不渴自利 橘皮 半夏 茯苓 乾薑 白朮 甘草 丁香
薑三片,煎服


治陽明病發熱頭汗出名熱越欲發黃

茵陳 梔子 大黃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陽明漱水不欲咽熱在經者

芍藥 生地黃 牡丹皮 犀角 升麻
不用引煎服


治陽症身熱吐血

大黃 黃連 黃芩
不用引煎服


治鼻衄先服此止血然後調理

生柏皮 生地黃 當歸 黃連
不用引煎服


治同上

麥門冬 甘草 人參 紫菀 升麻 貝母
水二鐘,煎六分服


治痰症類傷寒

枳實 橘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竹茹
薑三片,煎服


治食積類傷寒

桂枝 大黃 芍藥 甘草
不用引煎服


治痰症胸滿發熱

枳殼 桔梗 半夏 陳皮 茯苓 黃芩 前胡
水二鐘,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治傷寒後勞役複發熱

枳殼 大梔子(二十個) 豆豉(一錢)
不用引煎服


治瘥後食傷複熱胸滿

枳殼(二錢) 梔子(十五個) 大黃(棋子大三五枚)
不用引煎服


治表症惡寒發熱頭疼節痛便清

羌活 防風 川芎 白芷 蒼朮 黃芩 生地黃 甘草 細辛 感寒無汗去生地加藿香 紫蘇


治陽症咽痛熱渴面赤痰盛發 下赤黃

白朮 麻黃 當歸 荊芥 芍藥 甘草 大黃
水煎不拘時服。 又治熱邪入裡煩渴便結


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

甘草 桔梗 杏仁(去皮尖) 貝母 栝蔞仁


治同上

桔梗(三錢) 甘草(六錢用二錢為當) 薄荷 炒山梔 黃芩 連翹(各二錢)


治少陰病下利清穀脈微而厥

蔥白 乾薑 附子 人尿 豬膽汁


治少陰背惡寒口中和

附子 人參 茯苓 白芍 白朮


治痰症憎寒發熱惡風自汗痞滿寸脈浮

紫蘇 干葛 半夏 前胡 人參 茯苓 枳殼 桔梗 甘草 陳皮
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痰飲停積嘔吐惡心背痛氣急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治同上

半夏 南星 枳實 赤茯苓 陳皮 甘草


治食積寒多熱少

人參 乾薑 白朮 甘草 青皮 陳皮


治腳氣憎寒發熱自汗惡風脛腫

蘇葉 香附 陳皮 甘草 檳榔


治男女交接勞複

韭根 鼠糞
水二鐘,煎八分隨時服


治陰陽易病新瘥交接

梔子 雄鼠糞 枳殼
水二鐘蔥白二寸香豉十五粒煎八分,不拘時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