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明 丁毅


卷之一 中濕門

病源有外受有內生

濕乃地之體風雨蒸氣流行於四時而於秋則為正令,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蓋濕本屬土脾,主肌肉故也,或為風雨所襲,或臥卑濕之地,或感山嵐蒸氣,皆令人一身盡痛,身目俱黃,肢體沉重,不能轉側,聲如瓮中出,此皆外氣而受之也。外氣鬱久變而為熱濕熱傷血不能養筋故大筋 短而為拘攣小筋弛長而為痿弱矣。又有內傷生冷濕面醪酪灸爆濃味傷於脾土脾受怫郁濕熱之氣不能發越而為腫滿。經曰:因於濕首如KT 此由內傷而致也大抵濕病有熱有寒,又當以脈証辨之,若脈數,小便赤,引飲身熱者為濕熱,宜清利之,脈沉濡而小便清,大便泄,身痛不熱者,宜溫補之,按氣察色切脈酌方,則疾可以瘳矣。

形証

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或臥卑濕之地,或感山嵐蒸氣,令人一身盡痛,身目俱黃,肢體沉重,此外氣之所傷也。又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土,其症 腫體重腹脹浮腫肉如泥,按之不起,小便不利,此因內傷而受之也,從外而受者宜汗,從內而致者宜疏通滲泄,又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所謂開鬼門,潔淨府,此治濕之大略也。

脈法

經曰:中濕之脈沉濡而弱,浮而緩者濕在表也,沉而緩者濕在裡也。

治法

濕症,脈沉數而小便赤,少作渴而為濕熱,宜清利之,佐以柏皮酒芩之類。
濕症,脈沉濡,小便清大便泄身疼不熱宜溫暖之佐以附子薑桂之類
濕病,身目俱黃,內熱小便赤少,宜用 五苓散加茵陳
腎氣虛弱之人當風取涼,久臥濕地,腰背拘急,筋攣骨痛,腳膝冷痺,行步艱難,宜用 獨活寄生湯 當歸活血湯
內傷,脾氣浮腫者,宜用 五苓散 五皮湯 橘皮湯
濕症,身重痛,胸不快,惡心,大便溏,宜用 除濕湯
因風雨卑濕感受渾身重痛,腰冷如坐水中,此為腎著,宜用 腎著湯 滲濕湯
受寒濕腰痛者宜用 生附湯
六七月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濕熱相合而刑庚金,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行,兩足欹側,宜用 清燥湯
項似拔腰似折頭疼脊強,宜用 羌活勝濕湯

治方

治感氣濕腰背疼痛腳膝冷麻無力拘急筋攣

獨活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細辛 秦艽 熟地黃 茯苓 桂心 防風 川芎 人參 甘草 當歸 芍藥
水二鐘,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治人年老腰胯冷痛不能舉動夜痛尤甚左脈微弱此血衰之故

當歸 芍藥 川芎 牛膝 玄胡索 乳香 沒藥 肉桂 甘草 熟地黃
水二鐘,薑三片,不拘時服。


治濕病足腫泄瀉小便不利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官桂
水二鐘,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受濕浮腫腹脹

大腹皮 五加皮 地骨皮 伏苓皮 生薑皮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內傷脾氣浮腫

檳榔 茯苓 官桂 白朮 澤瀉 橘皮 甘草 木香 滑石 豬苓
水二鐘,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治濕症身重痛胸不快大便溏

半夏 濃朴 蒼朮 藿香 陳皮 茯苓 白朮 甘草
水二鐘,薑七片紅棗一枚煎八分前服


治腎虛腰重如坐水中

乾薑 甘草 茯苓 白朮


治坐臥卑濕或風雨蒸襲身重腳弱關節疼痛小便澀大便滑

白朮 乾薑 芍藥 附子 茯苓 人參 桂枝 甘草 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受濕腰胯疼痛

附子 牛膝 濃朴 乾薑 白朮 茯苓 甘草 蒼朮 杜仲
水二鐘,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治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行兩足欹側

蒼朮 黃耆 五味子 白朮 陳皮 當歸 黃連 麥門冬 神曲 甘草 人參 黃柏 生地黃 豬苓 澤瀉 柴胡 升麻 白茯苓
不用引食遠服。


治項似拔腰似折頭疼脊強

羌活 獨活 本 防風 蔓荊子 川芎 甘草 濕重加蒼朮
不用引食遠服。


治患濕熱歷節作痛痛處紅腫身微發熱

秦艽 羌活 當歸 防風 茯苓 黃芩(酒炒) 薄桂 防己 獨活 甘草 柴胡
水二鐘,薑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形肥人患右胯疼痛惡心不食此濕痰為病

蒼朮 半夏 南星 陳皮 牛膝 白芥子 當歸 羌活 茯苓 甘草
水二鐘,薑五片煎八分,食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