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清 羅美


卷之一 天道部

天地陰陽大論

或問於余曰:軒岐述天地之道,明陰陽之本,終以三合為治,帝臣若鬼臾區,猶曰上候而已,未能明其事也。今二千年來,學人如眾盲摸象,紛紛以運氣治病,卒無一驗,而粗心守陋之傳,謂此且置之高閣,略無省思,不知乾坤鼓鑄萬類,人在氣交,如魚在水,民知所生,而不知所以生,今子沉潛內經,發憤而欲明之,其于造物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本,不可不挈其要領,而為後學一明之乎,余曰唯唯。經曰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為九氣,九氣具,而天地人三才之體用備矣。夫所謂其生五者,合天地人萬類,皆生於五行之氣也。乃不曰其氣五,而曰其氣三,則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以一陰一陽而營運之,鼓舞之,其間陰陽各一,而所以能營運鼓舞者,則又有一也。此一合二以成三,而始布五行於陰陽剛柔之間,人在氣交而兩受之,此所以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也。 三才既立,五常備行,而天地人之體用遂分,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則日月四時,營運不息,此其大運也。而又有其總持者,複列五運,首土以持歲功,本六元于司天,以正六次,于以主時主歲主次,各不同也。此天之分用也。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則山川水土,五方陰陽各奠,此其定體也。而又有其遷次者,三陰三陽,各以司年,奉六元司天在泉,各以上下正歲氣,于以紀方紀步紀歲,各不同也。此地之分用也。由是而天地之氣,必三合為用矣。然其間氣化分行,其體則奠定而不移,其事則博濟而不雜,其神則妙用而無方,其道則循環而補救,是故陰陽之氣,有所為各止,而不相凌躥者,如大氣之舉,風寒在下,燥熱居上,濕氣居中,火游行於其間,是以少陰厥陰在下,太陽陽明在上,太陰居中,少陽通乎上下,於人稟之為體,亦猶是也。此雖六氣交互布 之相輸,而上中下之定位不移也。又有夾輔而行,參伍為用者,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之類,原其然者,三陽悉起於三陰,陽之所起,陰亦從之而見,少陽起於厥陰,乃中見厥陰,陽明起於太陰,乃中見太陰,以其根底所在,恆相比而不離,故參伍以為用也。又有亢害承製者,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六者皆有承製,陰為循環相救,以消彌其亢甚,而不至於毀裂,是則三合之內,三合之外。又有妙用如此者,無非其氣三之為用,而鼓舞營運於天地人之間,乃天地造物之根,而非人之所能為也。蓋天地之氣,無不有分,亦無不有合,此天地之本,陰陽之朕也。